最新 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的述评与展望-精品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最新的数据和调查,外企撤资情况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点:首先,受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贸易摩擦影响,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贸易摩擦的行业,外资企业的撤资情况更加明显。
一些企业因为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对未来投资计划持观望态度,甚至纷纷撤资。
其次,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
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计划,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撤资。
同时,中国市场的成本上升也是外资企业撤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不断上升,一些外资企业开始重新评估其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效益。
此外,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也使一些外资企业感到压力,导致撤资的决策。
再次,外资企业撤资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
一些外资企业的撤资可能导致当地的就业问题,一些员工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同时,外资企业的撤资也可能影响当地的产业结构,一些地方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因为外资企业的撤资而面临税收减少、地方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
最后,针对外资企业撤资的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导和稳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
首先,我们需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成本,增强其投资的吸引力。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其解决在中国市场的实际问题,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持续投资的动力。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与外资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推动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外企撤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推动中国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谨此报告,望领导审阅。
此致。
敬礼。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撤资行为一直是经济学者和产业观察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撤资或者减少投资。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跨国公司在中国撤资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动因分析1. 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一些跨国公司发现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不再像以前那么高。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也给一些传统产业和行业带来了挑战。
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利润下降,从而影响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意愿。
2.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也是一些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一些跨国公司发现在中国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不再具备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因此选择撤资或者减少投资。
3.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一些跨国公司发现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来自本土企业和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使得它们原本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不再明显,从而选择了撤资或者调整投资策略。
4. 政策环境不确定中国的政策环境一直是跨国公司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些跨国公司认为在中国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包括政策调整、税收政策、人民币汇率等因素都对它们的投资决策造成了影响,因此选择了撤资或者减少在中国的投资。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创新能力面对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跨国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增强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2. 转变经营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跨国公司需要转变经营模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包括合资、合作、收购等,以更好地获取市场份额,并降低经营风险。
跨国直接投资撤退研究论文
跨国直接投资撤退研究论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撤退原因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4月20日向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年会提交的一份题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的主题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亿美元,但如果考虑外商投资企业的终止运营、资产折旧和撤资等因素,2003年底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26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8%左右,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
至2003年底,在累计批准设立的46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已终止或已停止运营的企业逾23万家,约占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50%,现存注册运营外商投资企业约23万家。
即:在已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失败、中止、撤退的比例高达50%。
这其中,由于跨国公司撤资引起的企业终止或停止运营占了一定的比重。
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典型行业撤资原因分析乳业。
导致国际乳业跨国公司撤离中国市场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国际乳业跨国公司过高和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中国奶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速度,短期内即形成消费市场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产品多走高价位路线,与中国百姓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差甚远;中国的奶品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尚未完全理顺。
无序的多发的价格战、造假等,使外商无可适从;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选择、消费对象、消费特点等不甚清楚,经营理念未完全迎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缺失奶源优势及对奶源的控制权。
大部分的国际乳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多把精力和资本都投放在奶品加工、奶品市场销售这两个环节上,对奶源往往掌握不了主动权,缺失奶源优势;管理成本过重,有人曾作过成本分析,认为外资的产品成本中的管理成本普遍高出中国国内企业的20-30%;公司选址和产品市场定位偏差;国际乳业跨国公司巨头,其中大部分在刚进入中国之时,落脚点都选择在中国的北部,而中国的北部恰恰是奶源的高度集中点和牛奶消费的冷点。
电力行业。
导致电子行业撤资的原因主要有:超国民待遇的取消,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将电力生产领域对外国直接投资(FDI)大幅度开放。
关于跨国公司在华非正常撤资问题研究
关于跨国公司在华非正常撤资问题研究论文摘要:先对跨国公司非正常撤资进行概述,从介绍其内涵和分析正常撤资和非正常撤资的区别入手,通过一些撤资数据对跨国公司在华非正常撤资的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深入剖析跨国公司在华非正常撤资的原因,其中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
结合事例阐明了跨国公司非正常撤资对中国经济、政治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
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非正常撤资;负面影响;对策1跨国公司非正常撤资概述和特征分析非正常撤资的内涵“非正常撤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司、企业等经济组织)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未经过法定撤资程序,承担相应法律义务的基础上而突然撤出中国境内,相关媒体报道称之为“外资逃逸”。
由于外商企业的非正常撤资倒闭,会造成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当地产业链条的断裂,其留下的不良债务、贷款及拖欠的工人工资急需处理,严重的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跨国公司在华非正常撤资的特征分析(1)从时间来看,撤离时间集中,突发案例较多。
外资减撤往往在短时期内发生。
截至到2007年共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青岛,2007年非法撤离的韩资企业达到87家,占撤离企业总数的42.2%。
山东省2007年至少有103家韩资企业撤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司法领域已经明显反映出来,从2008年2月到2009年2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受理外资撤资外逃等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6%。
(2)从行业和规模来看,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
从撤资企业的经营类型和规模来看,撤资企业以小规模独资企业居多,企业投资金额很小,投资规模集中在3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属于典型的中小型企业,涉及撤资行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行业居多。
而对于韩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来说,如电子制造产业,则未发现有撤资的情况。
(3)从国别和地区来看,多为韩资和我国港澳台资企业。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也有一些跨国公司开始撤资离开中国市场。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1.成本问题:在中国市场经营,跨国公司需要支付高额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租金等。
同时,随着人民币升值、土地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上涨。
2.市场环境:中国市场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但是也存在一些市场环境的问题。
例如,政府管制和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地方保护主义、堵塞的渠道等等问题,这些都会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规划产生很大影响。
3.竞争压力:在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会对一些跨国公司造成很大的压力。
在价格战中,一些跨国公司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和成本,这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了很大压力。
4.品牌认知度不足:对于一些消费品企业来说,消费者对其品牌知晓度不高,或者是在中国市场完成了品牌教育后面临着品牌滞涨的问题,这也成为了他们在华落败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原因,跨国公司需采取以下对策:1.减少成本:透过改变生产工艺、生产线、销售、售后支出等方面进行降本增效,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2.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密切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并更好地了解在该地区的商业规则和行业标准。
3.提升竞争力:在研发方面下足功夫,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占领市场。
或者,寻求合适的并购伙伴或合资企业来扩充业务新增加收入位置。
4.提升品牌影响力:可进行市场推广、公益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媒体促进品牌知晓度提升,注重产品研发等营销手段来加深客户对品牌的认识与喜好。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并非必然。
透过建立和当地机构的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品牌影响力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并进一步助力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良性发展。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分析及建议[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中国GDP的增长、就业、税收以及科技进步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外资企业出现了撤离中国的情况,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本文从跨国公司在华撤资情况的具体数据和方式特点入手,指出导致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撤离中国市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中国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等。
为减少跨国公司撤资情况的发生,降低撤资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加强中西部及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等建议。
[关键词]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原因;建议引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大规模地招商引资,这使得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30多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弥补中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税收和就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面临劳动力、土地、环保等各方面成本上升等诸多新的问题,于是撤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现象频繁,而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笔者认为,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现象不仅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更是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
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直接影响就业率及相关产业的同时,也引发着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恶化”的不利猜想。
笔者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国留学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国内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很多,但研究相关撤资行为的理论并不多见,所以笔者选取了这样一个领域作为研究对象。
另外,笔者也立志于今后进行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本文通过研究在华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也是对跨国投资企业失败经验的总结,对企业进行再投资项目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撤资行为一直备受关注,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给跨国公司自身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参考。
1.市场规模萎缩中国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行业市场饱和,市场规模逐渐萎缩,导致一些跨国公司减少在华投资。
2.成本上升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租赁费用、能源成本等也在增加,这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将工厂迁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3.政策限制中国政府对一些领域施加了更为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一些跨国公司可能受到政策的影响,导致投资受限,甚至撤资退出。
4.风险因素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一些跨国公司担心政治风险、汇率波动、法律法规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其投资带来不确定性,因此选择撤资退出。
5.品牌形象和质量问题在中国市场上,有些跨国公司的产品品质或品牌形象受到质疑,这可能导致销售下滑,无法满足预期利润,从而选择撤资。
二、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应对策略1.调整战略对于市场规模萎缩的情况,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战略,转向更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或地区,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2.降低成本对于成本上升的情况,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升级以及寻找更便宜的生产地来降低成本,以维持盈利能力。
3.积极应对政策变化对于政策限制的情况,跨国公司可以积极了解政策动向,与政府沟通合作,以及加强合规管理,减少政策对其经营的影响。
4.规避风险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布局、风险管理工具和投资保险等措施来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5.提升品牌形象和质量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加大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宣传推广,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以提升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市场、成本、政策、风险以及品牌形象和质量等因素。
在应对策略上,跨国公司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战略,降低成本,积极应对政策变化,规避市场风险以及提升品牌形象和质量。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撤资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撤资问题研究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在外资工作中一直强调招商引资的重要性, 相关政策法规也多偏向于引资方面, 而对于与引资相伴而生的撤资问题则研究不多。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不断增加, 撤资问题也逐渐显现, 并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外贸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现状与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撤资现状动因目录引言 (3)1.跨国公司撤资的概念界定 (4)2.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现状 (5)2.1.投入额和新设企业数量双降 (6)2.2.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国别分布 (6)2.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行业分布 (6)2.4.外资非正常撤离增多 (6)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 (7)3.1.跨国公司风险意识强化,投资意愿下降 (7)3.2.政策环境的变化 (7)3.3.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日趋激烈 (7)3.4.生产要素成本因素 (8)3.5.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客观需要 (8)3.6.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限制了FDI的流动 (8)3.7.在华投资的无形风险增大 (9)4.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政策建议 (9)4.1.保持国内政治及宏观经济稳定 (9)4.2.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改善外资区域布局 (10)4.3.适当调整外资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10)4.4.完善外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 (10)4.5.建立撤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11)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英文摘要 (14)引言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因此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也伴随着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撤资。
对于我国这样的外资引进大国而言,经济学界在注重研究外资进入的同时,对撤资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跨国公司撤资是指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的一种退股操作。
撤资的动因可能有多种,包括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经营成本增加、竞争加剧等。
本文将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市场变化市场变化是跨国公司撤资的一个重要动因。
中国市场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发现市场份额增长缓慢,无法满足预期收益。
一些行业可能面临过剩产能和价格战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外国投资者的动力。
对策:1. 选择适合的市场: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应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的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等,避免进入不适合的市场。
2. 注重品牌建设:建立强大的品牌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调整经营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
二、政策变化政策变化是跨国公司撤资的另一个常见动因。
政府对外资的政策经常变化,有时可能限制外资的进入或经营自由度,给跨国公司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
对策:1. 关注政策动向: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2. 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政府支持和优惠政策。
三、成本增加成本增加是跨国公司撤资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房地产成本等也在不断上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压力。
对策:1. 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2. 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增加销售收入,缓解成本压力。
四、竞争加剧竞争加剧是撤资的另一个常见动因。
中国市场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市场份额和利润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对策:1.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研发创新:通过研发创新,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撤资的情况逐渐增多。
这种情况背后存在着多种动因,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市场环境恶化、盈利下降、政策限制以及竞争加剧等。
为了有效应对该问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市场调整、降低成本、加强品牌建设、寻找新机遇以及与政府合作等。
市场环境的恶化是导致跨国公司撤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饱和度加大,使得一些公司难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
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对此,跨国公司应该进行市场调整,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机会,将业务重点放在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盈利下降是导致跨国公司撤资的另一个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跨国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影响。
中国的成本上升也使得一些公司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降低成本的对策,例如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以提高盈利能力。
政策限制也是导致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提高外资准入门槛等。
这些政策限制对于一些跨国公司来说,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他们选择撤资离开中国。
为了应对政策限制,跨国公司可以与中国政府加强合作,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落地过程,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竞争加剧是导致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之一。
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对跨国公司构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差异化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还可以寻找新机遇,例如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新的市场,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最新整理广东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分析和建议.docx
最新整理xxxx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分析和建议xxxx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分析和建议一、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研究背景及意义自从20xx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各国经济带来致命的创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伴随而来的是海外投资的减少甚至是外商投资者的撤资,转向第三国继续发展或者关闭。
我国引进的外资也在这场风暴中饱受摧残,导致一部分外资的撤离,非正常的外商投资企业撤离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关于研究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的方法本文写作过程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法。
由于外商撤资的背景较多,其中的数据统计难以,本文主要采取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指的是总结国内外对外商撤资形成的相关理论,阐述国内外学者对外商撤资的原因剖析。
实证分析法则是指通过在xxxx省的外商撤资为例,进一步研究说明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撤资动因。
文献分析法是指查询国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相关文献,国内90年代之后的相关文献,借助前人演技提出过的相关理论,如产业经济学、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等简单阐述外商投资者撤资的内在本质。
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本研究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及后果,研究投资商在xxxx地区撤资的根本原因,为政府提供对外投资企业撤资防范、干预的理论基础,提出政府层面的指导措施。
三、xxxx省政府应对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的对策选择1.改善投资政策环境对跨国公司而言,想要在xxxx省进行长期性的投资有赖于政策的稳定透明性: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收益,而且会导致跨国公司撤资。
此外,对于投资有关信息,政府还应增强对其的有效传播,从而减少外企获取信息的成本,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国内市场、政策环境及产业等信息,从而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外企撤资。
2.改善法律环境投资能否得到法律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在我国的生存及发展。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材料范文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材料范文外企撤资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根据最新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公司对外企撤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外企撤资的情况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对外企撤资情况的详细汇报:一、外企撤资情况概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外企撤资的情况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其中制造业受到外资撤离的影响最为显著。
外企撤资主要原因包括市场萎缩、成本上升、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外企对投资环境的信心下降,进而选择撤资离开。
二、外企撤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企撤资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外企撤资导致了一定的失业压力,特别是对于外企员工和相关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外企撤资也影响了我国的外贸出口和技术转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另外,外企撤资也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引导和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
三、针对外企撤资情况的对策建议。
针对外企撤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外企投资的预期稳定性;二是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附加值,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
四、外企撤资情况的展望。
外企撤资情况的展望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以应对外企撤资可能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外企撤资情况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和及时应对。
希望领导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应对外企撤资可能带来的挑战,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谨此汇报。
此致。
敬礼。
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研究
二、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与障碍
(一)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
A、国外分析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就开始了对撤资问题的研 究。博迪温( 1983) 、哈密尔顿( 1993) 、马里奥蒂和皮塞特勒(1999)、戴 维(1998) 和威斯通(2002) 对跨国公司的撤资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博迪温将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个投资先决条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 优势和区位优势)逆转后提出了撤资的三个条件:企业不再拥有比其他企业更强 的所有权优势;企业还拥有竞争优势,但企业认为与其通过对外投资利用该优势 还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外企业,即企业的内部化优势不再有利可图;企业在 国外生产的区位优势不比在国内生产出口更有利。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就足 以构成撤资的原因。 哈密尔顿提出了导致跨国公司撤资的三个决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公司 出现资本短缺或高度多元化特征、公司财务状况不良。他认为,投资回报过低和 成长前景差是导致撤资的根本因素。但是,除了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母公司整体战 略需要等个体因素以外,东道国或母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也有可能引发撤资。
C、被迫撤资:由于目标国的企业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利于继续经营,决定撤出,称为被迫撤资(Forced Divestment)。 例如东道国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通过行政手段对跨国公司的进入、 用人、经营等方面实行种种限制,或不重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做法, 加剧了东道国商务环境的法规风险,迫使部分跨国公司从东道国撤资。 另一类被迫撤资则源于东道国外资政策的正常调整。例如,我国为了 与WTO规则接轨,外资政策从税收激励为主转向以公平竞争机制为主 的规则政策,逐步通过调整改革,取消内外资企业在税种、税率与税 收待遇的差别,改变内外税法分立的状况,逐步取消内外税制等各种 差别,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些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对优 惠政策较为依赖的加工贸易型中小跨国公司被迫撤出中国市场。 D、非正常或非法撤离:这是一种极端事件,严格来讲不是撤资 而是非法逃跑。主要是指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和申请破产,不按 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投资地区,并且只留下厂房、设备和拖欠的工资、 债务。一般发生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跨国公司。典型事例是发 生于2007-2008年前后的山东半岛韩国企业非正常撤离事件,比较 严重的是青岛、烟台等城市,大批韩国服装企业一夜之间人走楼空。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设立子公司或独资企业,以便更好地在中国市场开拓业务。
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却选择在中国撤资或收缩业务规模,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动因分析和对策方面,探讨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一、动因分析1.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投资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市场需求不足。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在这些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从而选择撤资或收缩业务规模。
2.成本压力加剧近年来,中国的人工成本、物流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外资企业因此在中国生产经营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剧。
一些外资企业因此选择撤资或转移生产基地,以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
3.政策法规变化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有些新政策可能对外资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限制外资企业的合资比例、取消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也是一些外资企业撤资的原因之一。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外资企业发现自身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市场份额和利润收缩,因此选择撤资。
5.环境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外资企业因此选择撤资或转移生产基地,以避免环境问题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策1.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和了解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投资前,应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和了解,充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为此,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以及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等方式,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
2.优化生产管理面对中国市场的成本压力,跨国公司可以通过优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寻求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3.积极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跨国公司应积极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及时调整企业策略,确保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合法合规经营。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撤资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的撤资问题研究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在外资工作中一直强调招商引资的重要性, 相关政策法规也多偏向于引资方面, 而对于与引资相伴而生的撤资问题则研究不多。
随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不断增加, 撤资问题也逐渐显现, 并对我国的就业、经济、外贸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已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现状与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撤资现状动因目录引言 (3)1.跨国公司撤资的概念界定 (4)2.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现状 (5)2.1.投入额和新设企业数量双降 (6)2.2.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国别分布 (6)2.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行业分布 (6)2.4.外资非正常撤离增多 (6)3.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分析 (7)3.1.跨国公司风险意识强化,投资意愿下降 (7)3.2.政策环境的变化 (7)3.3.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日趋激烈 (7)3.4.生产要素成本因素 (8)3.5.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客观需要 (8)3.6.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限制了FDI的流动 (8)3.7.在华投资的无形风险增大 (9)4.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政策建议 (9)4.1.保持国内政治及宏观经济稳定 (9)4.2.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改善外资区域布局 (10)4.3.适当调整外资政策,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10)4.4.完善外资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 (10)4.5.建立撤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11)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英文摘要 (14)引言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因此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也伴随着其在发展中国家的撤资。
对于我国这样的外资引进大国而言,经济学界在注重研究外资进入的同时,对撤资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资撤离研究报告
外资撤离研究报告外资撤离是指外国投资者将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撤回到本国或投资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外资撤离通常发生在投资环境不好、政策不稳定或经济下滑等情况下。
下面是一份关于外资撤离的研究报告。
标题:外资撤离的原因和影响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
然而,一些国家或地区面临着外资撤离的现象。
本报告旨在分析外资撤离的原因和影响,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外资撤离的原因1. 投资环境不好: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缺乏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法律保护机制,使得外国投资者难以在该国或地区开展业务。
2. 政策不稳定:频繁变动的政策和法规使外国投资者感到不安,难以制定长期投资计划。
3. 经济下滑:经济不景气会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利润减少,外国投资者为了降低风险选择撤离。
三、外资撤离的影响1. 经济衰退:外资撤离会造成该国或地区的投资减少,企业收入减少,从而导致经济衰退,增加就业压力。
2. 技术流失:外资通常带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撤离会造成相关技术的流失,对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造成影响。
3. 产业结构调整:撤离的外资企业往往集中在特定行业,撤离后可能导致该行业的空缺或市场竞争削弱,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四、防止外资撤离的建议1.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保护机制,提供更好的市场准入条件。
2. 稳定政策:制定明确、稳定的投资政策和法规,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3.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研究结论外资撤离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经济衰退、技术流失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为了防止外资撤离,必须改善投资环境、稳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
六、研究局限本研究报告基于相关研究资料,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强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不同国家或地区外资撤离的原因和影响。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材料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
根据公司要求,我对外企撤资情况进行了汇报,具体情况如下:
一、外企撤资概况。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外企在我国的投资态势发生了变化。
部分外企开始考虑撤资,主要表现在停止新的投资项目、关闭部分分支机构、削减员工规模等方面。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
二、影响分析。
外企的撤资行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外企撤资可能导致一些
工厂停工、裁员等问题,影响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其次,外企撤资也可能影响当地的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外企撤资还可能导致相关产业链的断裂,对当地的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应对措施。
针对外企撤资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
首先,要加强与外企的
沟通,了解其撤资的具体原因和情况,争取挽留部分外企投资。
其次,要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填补外企撤资留下的空缺。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减轻外企撤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四、总结。
外企撤资情况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加
强监测外企的投资动态,及时了解外企的撤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确保我国外商投资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对外企撤资情况的汇报,请领导审阅。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此致。
敬礼。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范文
外企撤资情况汇报范文
近期,我公司收到了外企撤资的消息,经过调查和分析,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撤资原因。
外企撤资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业绩下滑,利润减少。
同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外企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公司决定撤资退出市场。
二、撤资影响。
外企撤资对我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竞争加剧,外企撤资会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对我公司的市场份额
和利润空间造成一定的挑战。
2. 就业影响,外企撤资可能会导致部分员工失业,对员工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3. 行业信心,外企撤资会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其他外企对市
场的信心减弱,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应对措施。
针对外企撤资的情况,我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 加强市场营销,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升产品品牌知名度,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2.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
3. 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4. 关注员工福利,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保障员工的权益,稳定
员工队伍。
四、总结。
外企撤资对我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也给了我们一定的机遇。
我们将以积
极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外企撤资的影响,努力实现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
以上就是我公司对外企撤资情况的汇报,请领导审阅。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的述评与展望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对跨国公司撤资问题进行研究,在跨国公司撤资的内涵与类型、动因与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Boddewyn(1985)将国际撤资理论的早期发展总结为:基于条件的撤资理论、基于突发境遇的撤资理论和基于动机的撤资理论。
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富成果。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撤资行为成为国际商务领域中越来越频繁的现象,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对跨国公司撤资行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一、对跨国公司撤资涵义和类型的研究(一)对撤资内涵的研究跨国公司撤资包括资产剥离、市场退出和投资收回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撤出和业务缩减行为。
Chopra等(1978)认为,跨国公司撤资是指自愿或非自愿地出售、清算部分资产或者被没收和国有化,导致国外子公司所有权比例降低,但现实中非自愿撤资只占很小的比例。
杨宇光和刘夏明(1995)提出了“国际直接撤资”的概念,即母公司全部或部分地终止对其海外子公司的拥有权。
Benito和Wilch(1997)提出了比较宽泛的撤资概念,泛指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任何程度的缩减经营业务的行动,包括暂停子公司的部分业务直到完全放弃在东道国的全部业务,如停业清算、出售资产、出售生产线、出售或剥离子公司、重新选址、关闭子公司、退出市场、抽回资本以及缩小规模等。
毛蕴诗和蒋敦福(2002)以及毛蕴诗等(2005)认为,跨国公司撤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司、企业等经济组织)由于某种原因撤出资本,全部或部分地终止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
自东放和徐艳梅(2006)将跨国公司撤资概括为“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司、企业等经济组织)撤出资本,全部或部分地终止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东道国的视角出发,跨国公司撤资也可以简称“外商撤资”。
(二)对撤资类型的研究单纯的跨国公司撤资定义过于抽象,研究者一般都会结合撤资的类型和方式进行界定。
McDermott(1994)将跨国公司撤资分为防御型撤资与进攻型撤资,前者指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出现较大亏损而采取资产出售、自愿清算等方式被迫发生的撤资行为;后者则是跨国公司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通过资产剥离等方式主动采取的撤资行为。
Mariotti和Piscitello(1999)把撤资行为界定为投资失败和公司重构。
投资失败撤资是指子公司未能达到预期的经营绩效,迫使母公司放弃国外业务来增强竞争优势;重构战略撤资则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或母公司竞争优势变化引起战略调整,将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母公司的竞争优势。
Markides(1995)将撤资分为自愿撤资和非自愿撤资,自愿撤资是由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经营绩效没有达到预期,或母公司出于全球战略和生产布局合理化的考虑而主动进行的撤资行为;非自愿撤资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抗力(如东道国政府接管、国有化、征用或没收以及申请破产还债等)导致跨国公司被迫撤资。
从实践来看,跨国公司撤资更多地是自愿或主动撤资行为,因此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自愿撤资。
二、对跨国公司撤资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基于FDI理论的“投资前提逆转说”Boddewyn(1983a;1983b)在主流FDI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投资前提逆转说”,率先对跨国公司撤资动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主流FDI 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3个先决条件。
Boddewyn创造性地进行逆向分析,指出FDI的3个前提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逆转都可能引发撤资。
陈岩(1995)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下降或消失是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的重要原因,但没有明确指出3个前提条件中的某一个消失是否一定会导致撤资。
沈桂龙(2014)将跨国公司撤资视为投资的逆过程,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和东道国区位优势丧失而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McDermott(1989)运用Boddewyn的研究方法,从实证层面发展了“投资前提逆转说”。
Chen和Wu(1996)发现,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外资股权比例和产品出口比例等子公司特征是影响FDI撤资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投资前提逆转说”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明。
总的来说,“投资前提逆转”覆盖了非常广泛的跨国公司撤资行为,不论何种原因的撤资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该理论来加以解释。
虽然该理论过于宏观和宽泛,但仍然为解释跨国公司撤资原因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二)基于产业组织的撤资障碍说跨国公司撤资将对东道国及其自身产生广泛的影响,各种阻力成为撤资必须考虑的因素。
研究者借鉴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市场结构下跨国公司的“进入”和“退出”决策。
Caves和Porter (1976)较早就意识到企业退出市场存在一定的障碍,并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撤资障碍分析。
Porter(1976)提出了系统的“撤资障碍说”,总结出跨国公司撤资时遇到的阻力:结构性障碍(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公司战略的撤出障碍(子公司之间存在业务联系)、公司管理的撤出障碍(信息成本和子公司管理层利益)以及外部性障碍(东道国政府和劳工安置等压力)。
Harrigan(1981)发现,经济成本、战略安排和市场期望都会构成退出壁垒,实证研究表明各个行业的退出壁垒差异明显,退出壁垒对不同产业撤资行为的影响也不同。
黄建康(2010)从资产专用性壁垒、沉没成本壁垒、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商业声誉保护壁垒、管理和情感壁垒以及东道国政府与社会壁垒等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壁垒。
(三)基于战略管理的撤资动因研究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掀起重构浪潮,战略性业务整合和资产剥离成为跨国公司撤资的重要原因,引起学者们从公司战略和经营管理等微观层面来解释跨国公司的撤资动因。
王志乐(1999)发现,在华大型跨国公司撤资的原因包括重组性撤资、获利性撤资和亏损性撤资。
Mariotti和Piscitello(1999)系统研究了跨国公司撤资的战略重构动机,指出跨国公司可能会因为业务重组和战略调整而撤资。
Haynes等(2003)从公司重构角度指出,撤资是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和业务剥离的方式。
刘阳春和毛蕴诗(2006)从战略上将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动因划分为公司总体重构战略和中国区位战略两类,对华投资的跨国公司进行总体重构时,可能会全部或者部分撤出在华投资企业。
栾谨崇和于学花(2012)强调了公司战略对在华外商撤资行为的影响,采用成本导向投资战略的外商撤资的主要动因是东道国生产成本上升;遵循市场导向型的外商企业撤资的直接动因是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导致市场丢失而造成巨额亏损。
新近文献关注跨国公司“柔性战略”下的撤资行为,尽管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面临的生产成本攀升和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增加子公司经营的难度,但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调整价值链布局和优化子公司资源配置而减少撤资行为。
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网络转移的选择越多,利用“柔性”优势的能力就越强,从而减少子公司撤资(Chung et al.,2010;Fisch and Zsshoche,2012)。
Song(2014)对韩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海外子公司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的生产转移降低了撤资的概率,而且劳动力成本跨国差异越大、跨国公司转移选择越多,撤资的可能性越低。
(四)基于综合动因的撤资决定因素研究Boddewyn(1979)总结出跨国公司撤资的综合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财务因素,如子公司长期业绩不良且预计未来很难改善、母公司无力承担进一步亏损或无法为子公司改善经营提供财务支持;(2)决策因素,如投资前判断失误导致子公司绩效较差;(3)环境因素,包括母国和东道国、经济、社会及等不利影响;(4)子公司规模较小而得不到母公司重视和足够的资源投入;(5)公司结构和组织因素,如子公司与母公司或合资企业之间关于组织结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等存在显著的分歧;(6)外部压力因素,如东道国政府对产业管理、本地化率、出口绩效和技术研发的要求;(7)东道国对外商撤资的法律规定等。
Duhaime和 Grant(1984)强调,母公司的财务状况、子公司自身实力、子公司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都可能引起撤资。
Hamilton 和Chow(199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撤资决定因素说”,指出撤资不但受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母公司战略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是由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不利影响造成的,他们总结出3个重要的撤资决定因素:(1)外部环境因素;(2)公司过度多元化和资金短缺;(3)子公司投资收益低和成长性差、母公司利润率低等导致的财务困境。
范宇新(2009)以“六因素撤资说”分析韩国企业撤资动因,研究了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聚集经济、产业结构和文化趋同等因素的影响。
张立莉(2009)将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归结为受东道国、母国和跨国公司战略等14种因素的影响。
黄在元(2011)对在华韩国企业撤资方式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跨国公司自身特征和东道国产业组织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撤资。
徐艳梅和李玫(2003)以啤酒行业外资企业撤出为案例,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减撤是由企业市场期望过高和决策失误、投资环境变化以及母国障碍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毛蕴诗等(2005)研究了日本和美国在华企业撤资案例,认为母子公司内部资金链、产品本土化开发、销售渠道构建以及国内产业政策等对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撤资行为影响最大。
毛蕴诗和何欢(2008)对比研究了法国标致、美国惠而浦和丹麦嘉士伯3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撤资和再投资的历程,认为经营策略不当和激烈的竞争是撤资的主要原因,但对中国市场重要性的重新认识、中国本土合作企业的成长和跨国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将可能导致跨国公司对华再投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数量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撤资的综合原因和影响因素。
龙绪密等(2012)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认为在华韩资企业撤资主要受企业特性、产业特性和国家特性等关键要素的影响。
Berry(2013)对美国跨国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尽管较差的绩效是撤资最显著的原因,但产品市场相关性、市场增长的地理差异、政策稳定性和汇率变动性能够缓解撤资决定。
跨国公司撤资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既包含东道国和投资国方面的原因,也有环境和投资者自身的因素;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制度和因素。
跨国公司撤资是跨国公司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做出的最佳理性反应,从内部因素来讲,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调整、失误、全球业务重构、经营不善和母公司财务困难等都有可能导致撤资;从外部来看,东道国外资政策和制度调整、当地企业成长、市场竞争程度变化以及母国政策变化等也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
三、对跨国公司撤资影响与对策的研究(一)关于跨国公司撤资影响的研究Mariotti和Piscitello(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重构战略导致的撤资能将资源从过度多元化的业务集中到核心业务上,即便是由于投资失败引起的撤资也是母国公司试图恢复原有竞争优势的举措,因而对跨国公司是相对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