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撤资的原因及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Boustead College








班级:金融1002
姓名:周昊天
学号:10305214
在华外资撤资的原因及其分析
摘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不断的持续发酵跨国公司在华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受到明显影响。

一方面,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导致跨国公司资金链紧张,削弱了其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各国提出的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金融危机的应对政策也限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动。

加之我国外资政策环境的转变以及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也削弱了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意愿。

为了实施其归核化战略,规避较大的无形风险,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华撤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非正常撤资的现象,给我国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本文关注金融危机之后的跨国公司撤资问题,通过撤资实例思考跨国公司撤资的特点,分析撤资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撤资
1.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背景和现状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背景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殇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视。

受其影响,中国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金额呈明显下降趋势,国内有些地区出现外资企业撤资,甚至是撤离现象。

欧、美、日是当今国际投资的主要资本输出国,跨国公司则是主要的投资体。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国家和大量的跨国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公司资产缩水,实力下降,或者缺乏投资意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

一位世界500强企业的总监表示,“面对金融危机,外企的反应比中国企业要快,虽然公司的中国业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总部已要求控制开支”。

言语中透露出了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节衣缩食,放缓投资脚步的日子。

种种迹象表明,在华新企业投资和已设立企业增资的热情正在降低,境外来华考察团投资团以及中国新增投资数量大幅度减少,实际到账外资增幅减缓,部分大型外资企业增资计划推迟,中小企业投资计划暂停。

2009年1月至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3.68亿美元,同比下降20.35%。

截止2009年7月实际使
用外资数据已连续十个月负增长。

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中国使用外资108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057.35亿美元,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外商其他投资30.86亿美元,同比增长74.24%。

在外商直接投资中,中外合资企业224.9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4%;中外合作企业16.1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2%;外商独资企业809.75亿美元,同比增长17.90%;外商投资股份制6.46亿美元,同比下降68.38%。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国别和行业分布
在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中,撤资现象十分普遍。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1月到6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430085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9%。

其中亚洲十国(地区)降幅最大,为14.95%;北美地区次之,为12.32%;欧盟主要国家为1.32%。

此外,2009年1到6月,新批外资项目10419个,较上年同期下降28.36%。

其中亚洲十国(地区)降幅最大,为29.1%;北美地区为20.26%;欧盟主要国家为22.69%,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月到11月,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有4652家减资,4564家企业终止营业。

从行业看,制造业减资和撤资比重分别占减资和撤资总额的70.4%和60.3%。

进入2009年,从撤资的行业分布来看,外商撤资相关的行业较多、领域较宽、地区广泛,涉及到石化、汽车、家电、轻工、医药和数码相机等多种行业,外商在服务领域撤资幅度最大,2009年1月到4月,服务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106.1亿美元,同比下降31%,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同期,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156.1亿美元,同比下降12.9%,外商投资的下降相对平缓,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外资非正常撤离增多
经营期满或经营不善等原因而终止经营,本来是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采用包括停业清算、出售资产、出售子公司以及剥离、出售生产线、易址、关闭、退出市场、放弃、抽资、缩小规模等具体撤资模式。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部分外资企业不履行正常清算程序,在拖欠职工工资、应付账款和金融机构贷款的情况下,弃厂逃逸的非正常撤离现象,这种外资的非正常撤离已经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2008年在山东半岛、珠三角、长三角等外资密集区,外资非正常撤离尤其严重,外资出逃企业多集中在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

这种非正常撤资现象以山
东省的韩企表现得较为集中,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韩国进出口银行发表的《青岛地区投资企业非法撤离现状》报告书中指出,2000年至2007年,共有206家韩资企业从青岛非法撤离。

仅2007年就有87家韩资企业非法撤离,占撤离企业总数的42.2%,形成了非法撤资的高峰。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外商在中国境内的非正常撤资愈演愈烈。

2.金融危机下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动因分析
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并不是一时兴起,必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或者是跨国公司本身,或者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变化,对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撤资动因进行的分析如下:
跨国公司风险意识强化投资意愿下降引发撤资
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的风险预期普遍涨,对经济增长信心严重下滑。

目前,各经济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份预测,按照汇率法GDP加权汇总,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降0.6%,其中发达国家甚至将出现二战以来首次经济全面下滑,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

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足够的资本金以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恶化,多数公司实施成本消减计划,包括出售资产、裁员、推迟或取消投资计划等,从而缩减海外投资计划。

据UNCTAD 调查显示,目前全球拟增加投资额超过30%的跨国公司比例从去年的32%下降为21%,而拟减少投资的企业比例则由10%上升为16%。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国际金融主管曼索尔·戴拉米表示2009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可能仅有1300亿美元,较上一年减少20%以上。

美国AMR研究机构在最新调查中发现,尽管仍有35%的厂商把劳动力成本上升列入首要考量,但更多的厂商从中国撤厂的考量已从直接成本因素转变成无形的产品品质及智慧财产权因素。

该结果系研究人员对130位美国各产业的制造业者调查后统计出来的,其中从制药商、电脑生产企业到汽车零件厂都有。

研究人员就15项不同的风险因素,要求受访者分别对不同地区设厂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评价,结果发现厂商认为在中国设厂的主要风险为产品品质及智慧财产权考量。

统计数据显示,这15项风险因素中,中国在其中9项被评为最高风险,有一
半受访者把中国的品质不良,57%的受访者将侵犯智慧财产权风险等级列为最高。

此外,中国的风险因素还包括不易管理、商品价格波动大、供应链不够稳定、信息科技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积极性,或者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的减资和撤资。

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力普遍下降导致撤资
从中国外资投资的区域与国别来看,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能力明显下降。

从跨国企业的资金来源来看,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跨国企业资产严重缩水,资金链紧张,无力进行对外投资。

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甩卖列表。

其中,申请破产的雷曼也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

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打算通过出售包括中国寿险在内的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和信贷紧缩导致企业可用于投资的间接融资减少。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8 年前三个季度,国际银团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下降23.9%、40.8%和37.6%;全球负债证券净发行额分别下降29.6%、52.6%和79.6%;国际股权融资分别下降36.2%、23.4%和88.3%。

2008 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国际债券净发行额环比分别增长15.2%和120%;第三季度大幅度回落了81.2%。

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客观需要
归核化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降低多元化程度,基于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认识和对创造价值的判断,重新确定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一种战略。

即通过资产剥离、分立以及集中,退出等多种手段剔除非核心业务或弱势业务,将企业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到主营和核心业务上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活力,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回归主业或主业重构。

归核化后的跨国企业可以改善经营绩效,强化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可口可乐和诺基亚公司都曾经成功地推行了归核化战略,并且取得了相当理想的效果。

按照归核化战略,那些与企业核心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的业务应当剥离出售。

企业在剥离非核心业务时,通常有出售企业和关闭企业两种方法。

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上一度兴起过多元化经营浪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
移,企业的核心业务弱化,核心竞争优势降低,多元化经营的弊端日益显现。

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缓解资金链紧张的压力,许多跨国公司纷纷采取降低业务多元化或地域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以加强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做法,开始收缩战线、调整业务板块。

此外,跨国公司的归核化体现在海外战略上往往表现为采取业务剥离或资产剥离的手段,在部分国家部分行业撤资。

因此,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象就有一部分是其实施归核化战略的体现。

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严防跨国公司利润转移
中国的新企业所得税实施以前,外资企业名义上的税收是和内资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外资企业有较大较多的税收优惠,各种费用的扣除都比内资企业要宽松的多等诸多优惠条件,外资企业享有“超国民待遇”,所以实际上外资的税收负担远远低于内资企业。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优惠政策,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外资的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但短期内的影响不容忽视。

“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取消且税率统一为25%,内外资优惠政策相同且相对较少将影响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投或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撤资;来自如维尔京群岛等自由贸易港对包括税收在内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敏感的企业,具有较强的避税动机,随着税负提高和优惠政策取消,这类企业可能转向周边低税负、优惠政策多的国家或地区。

同时,新税法还增加条款,防止跨国公司将国内产生的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国家纳税。

其第45条规定,由居民企业,或者由居民企业和中国居民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低于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税率水平的国家(地区)的企业,并非由于合理的经营需要而对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的,上述利润中应归属于该居民企业的部分,应当计入该居民企业的当期收入。

所以,中国推行的新的税率政策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成本大幅上涨,“两税合并”结束了外资企业在华20余年的超国民待遇,实际上已经削弱了外商投资中国的意愿降低了这一部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热情,引发了撤资。

结论
中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和开放战略转型阶段,加之跨国公司的投资成本上升,技术和规模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当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爆发时,将会加剧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使其盈利预期下降,加速了跨国公司在华撤资进程。

影响跨国公司撤资的因素十分复杂,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经营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跨国公司撤资的因素就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于跨国公司的撤资,既要冷静分析其深层原因,又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确保我国引进外资目标的实现。

本文在美国次贷危机后的大环境下,从跨国公司本身和中国投资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动因;并分析了撤资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