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合集下载

《史说汉字》第四集《隶行天下》(附解说词)

《史说汉字》第四集《隶行天下》(附解说词)

《史说汉字》第四集《隶行天下》(附解说词)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每一个中国人都依赖汉字所创造的文化而存在。

电视纪录片《史说汉字》是国内第一部用电视艺术全景记录、展示汉字起源及发展历史的专题纪录片,是向公众展示、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的有益尝试。

该部纪录片包括《文明晨曦》(已推送)、《尘封甲骨》(已推送)、《鼎立九州》(已推送)、《隶行天下》、《挥毫千秋》、《百年沉浮》、《方正流长》七个部分,以字体的演变贯穿的脉络,在浩繁的历史中寻找与文字演变发展有关的事件和人物,用汉字故事讲述中国文明的历史。

【解说词】里耶秦简大概是有秦一代在这儿建立政权之后的文书,这是我们在古文字的文物出土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了。

这个简记载得非常仔细,包括一般事情的产生、处理公文的时间,要仔细到年、月、日、时刻。

就在历史学家们为如此丰厚的秦代史料欢欣鼓舞的时候,一个匪夷所思的文字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春秋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大力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统一中国文字。

然而,在里耶累积十余年的官署档案中,竟没有一枚竹简上写有正规的小篆。

那么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发现,它从文字学来看,使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当时作为政府流行的这种秦隶的隶书的一个真实面貌。

事实上,除了李斯的泰山刻石,后世对秦代小篆的踪迹一直鲜有发现,而秦隶却随着简牍大量出土,这不禁令人疑惑,秦王朝究竟是以小篆还是秦隶推行的“书同文”呢?关于隶书,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因为得罪秦始皇被捕入狱。

他原本负责文书一类的工作,深知小篆书写复杂。

为消磨时间,程邈在狱中苦思十年,将小篆删繁就简、化圆为方,创立了一种新的字体,这就是隶书。

据说秦始皇看后非常欣赏,不仅释放了程邈,还将隶书发交官府,辅助小篆使用。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在天下初定,“书同文”政策大力推行的时候,隶书还没有创立。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汉字五千年是一项探索中国汉字历史及其演变的研究。

在这个系列的第四集中,我们将了解汉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以及对汉字简化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思考如何简化汉字。

这是因为,在文盲率高且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繁复的汉字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于是开始出现一些简化汉字的倡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积极推行汉字简化的政策。

简化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文化交流,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在推行简化汉字的过程中,政府成立了简化字委员会,并开始逐步取消一些繁难的汉字。

这些被取消的字,大部分通过简化的形式重新加入了现代汉字体系中。

简化汉字的过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

对于传统文化学者来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化汉字会对文化产生负面的影响。

此外,简化汉字会使一些古代文献内容失去原有的味道和精髓。

尽管遭到一些反对,简化汉字被广泛应用。

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简化汉字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

简化汉字的推行,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

例如,有许多汉字的简化形式由于其写法太过于简单,被定义为“土话”或“街话”,而被认为是低俗或不正式的语言。

这些“土话”或“街话”汉字形式越来越常见,开始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简化汉字将一些繁难的汉字转化为更加简单易读的形式,但这种简化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简化汉字对于一些汉字的字义、结构以及现有的书写规则都造成了一些改变。

一些汉字的简化形式甚至不再符合其原本在语言学上的正确含义。

例如,简化后的“情”字在语义上失去了其原有的“心中有情”的含义。

总之,汉字简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化汉字的背后蕴含着对于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的思考。

虽然简化汉字会对其含义产生一些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仍将继续延续,并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大亮点。

千年书法 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 8集全+解说词

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千年书法8集全+解说词每个会写汉字的人,都有自己的书法认知;每个理解书法的人,都想探寻中国书法的奥秘。

《中国书法五千年》聚合多学科功力,透视中国书法的文化基因,长时段剖析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原创力的遗传密码。

本片超越陈陈相因的故事串讲,摆脱一惊一乍的娱乐化叙述。

力图还原中国人的“书写史”如何与民族文化共生,与民族精神同长。

在中国,“书写”保存了历史,“书写”延续了文化,“书写”也创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

八集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

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

优美书写汉字的追求,同步走来,直至永远。

中华民族给自己的文字赋予种种美的形态。

一部汉字书法史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重要凝聚领域之一。

书写优美的文字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创造力。

即便进入电脑时代,汉字书法美学创造力不应也不会被削弱。

人人都习惯于言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

而保持其最强韧连续性的纽带就是从未中断、永不疲倦的“中国书写”。

书写留下无穷的“书迹”,书迹保存了生发了永远不会销毁的文明。

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

它让这个民族得以传承悠远的祖源文化,保存丰厚的民族生存经验,结晶着这个民族的文明价值,构建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的文物三万余件,力图呈现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

一部巨片,展示书法之法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法,是社会文明的绚烂呈现之法。

它积淀着商周秦汉的凝重雄浑,缤纷着魏晋唐宋的文采风流。

悦观书法龙翔凤舞之美,欣赏书法流水行云之乐,尽在《中国书法五千年》。

(一)翰墨精神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知识点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知识点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知识点一、汉字的起源。

1. 早期刻画符号。

- 在距今八千多年前的贾湖遗址,发现了一些龟甲、陶器上有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虽然简单,但可能是汉字起源的早期形态,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试图用某种特定的标记来表达信息的尝试。

2. 仓颉造字传说。

- 仓颉造字是一个著名的传说。

传说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他通过观察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文字。

虽然这是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文字起源的一种思考,即文字可能是由专人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创造的。

二、汉字的发展历程。

1. 甲骨文。

-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主要用于占卜记事,内容多与祭祀、战争、狩猎等有关。

-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已经出现。

例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的形状,这是象形字;“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是会意字。

2. 金文。

-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它盛行于西周时期。

- 金文与甲骨文相比,笔画更加粗壮圆润,结构也更加规整。

这是因为金文的铸造工艺与甲骨文的刻写有所不同。

金文的内容除了与祭祀、战争等有关外,还出现了一些记录册命、赏赐等的铭文。

3. 篆书。

-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籀文等。

大篆的线条更加复杂,结构规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统一的标准字体。

小篆线条均匀,粗细一致,结构对称,给人一种规整、严谨的美感。

它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汉字规范化的重要阶段。

4. 隶书。

- 隶书产生于秦代,在汉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成熟。

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隶书简化了篆书的笔画,将篆书的圆转笔画改为方折笔画,书写更加简便快捷。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汉字的书写摆脱了篆书的复杂结构和书写方式,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 草书、楷书和行书。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2012-02-18 13:19:23| 分类:历史|字号订阅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天、人、合、一……天……《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2011-11-20 22:22《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

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生的汉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留在一块块庄严、巍峨的石碑上。

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着的岁月,是没有被岁月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心。

源、远、流、长……源……《说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信:汉字是圣人创造的。

造字的圣人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立庙祭祀。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另一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

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力,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鬼神都震动了,所谓“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一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

在这些文化里面,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骨文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点击链接,欣赏视频)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的都城之⼀。

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的汉字,都以⾃信⾮凡的姿态,存留在⼀块块庄严、巍峨的⽯碑上。

这些⽯碑是依然站⽴着的岁⽉,是没有被岁⽉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

《说⽂解字》:“源,⽔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呢?直到今天,绝⼤多数的中国⼈都相信:汉字是圣⼈创造的。

造字的圣⼈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千⼋百多年前,⼈们已经开始⽴庙祭祀。

■中国⽂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东汉许慎在《说⽂解字》序⾥⾯,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层意思:第⼀,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第⼆,他的⾝份是⼀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字的⼀种称呼,另⼀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概是强调这位圣⼈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

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神都震动了,所谓“天⾬粟,⿁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个神话,任何⼀种⽂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在哪⾥?究竟是怎样产⽣的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汶⼝⽂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化,长江下游的良渚⽂化,有长江中游的⼤溪⽂化。

在这些⽂化⾥⾯,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已经是⼀种较为成熟的⽂字,⽽在此之前⼀定有⼀个漫长的发育过程。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一)人类奇葩先讲个故事,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长途颠簸,英国勋爵马葛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商业使团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古老东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为此,英方特意准备了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贡品,包括火器,自鸣钟,舰船模型等工业制造产品,使团成员包括医生,工业制造专家,测绘专家及官兵水手等数百人,但其中懂中文的随行官员只有一人。

这也难怪,在当时的整个西方世界,能运用汉字的也不会超过百人。

盛大的仪式在太和殿举行,威严恢宏的紫禁城让这些来自不列颠的使者们无不叹为观止,但作为头号人物的马葛尔尼心里却还在为一个关键性的礼节问题思忖着,那就是来之前礼部的官员们要求使团所有成员在朝见乾隆皇帝时必须要双膝下跪。

马葛尔尼正为这个事关国体的礼节动作反复斟酌着。

当一行人已经来到文东武西的朝堂之上的递交国书的时候,马葛尔尼用一个在周围所有人都惊诧的单膝下跪动作让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没错,在乾隆看来,英国属于夷狄之地,到了这儿当然是下邦觐见天国,如此大不敬何以显示天国的威严呢?虽说心甚不悦但起码的气度还是有的,没有当场发作,在仪式草草结束后便传旨一道,言辞激烈又稍显不屑的自我发泄了一把胸中的不快,将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的英国使团驱逐出境,没能抓住这个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了了之。

乾隆似乎是赢家,可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不会料到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国力随西方铁蹄的践踏而日益衰弱,民不聊生,中华文明与这方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历经磨难,饱受摧残……在二十一世纪即将迈进第二个十年时,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汉字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曾在一次会议上用中文向中外媒体调侃,说:“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说中国话!’。

”场下笑声一片。

几乎在转瞬间,学习汉语的老外陡然超过了四千万,1793年至今不过200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她也是一面镜子,无论我们的社会传统与否,或是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

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

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

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

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在她的带动下,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自己就会越宽容。

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

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以中国汉字发展演变历程为主题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共分为多集,每集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背景,概括了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集《起源之迹》讲述了象形文字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揭示了汉字更早的原始形态和创制过程。

第二集《演变之初》聚焦于商周时期的文字变迁,介绍了秦字统一、小篆的出现以及金文的独特魅力。

第三集《记录之源》探讨了汉字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记录作用,包括文字的流行、字的造字衍变和印刷术的发展。

第四集《异体之秘》揭示了异体字的历史由来和形成原因,展示了字形多样性和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第五集《世界之语》介绍了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和影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六集《复兴之路》探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包括电脑输入、拼音输入法以及汉字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些集数,纪录片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博大、最迷人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神秘的文字之一。

下面是给大家的汉字五千年解说词,仅供参考。

第一集人类奇葩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华夏心灵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

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

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

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七集 浴火重生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七集 浴火重生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七集浴火重生(点击链接,欣赏视频)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

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并且承诺在官方文书中,不再用“夷狄”来称呼西方人。

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汉说文殊死也】公元1867年,大清同治六年,这一年由春及夏,北京城“天灾”不断,春季大旱,瘟疫流行。

阴历六月初十,黄沙遮天蔽日,紫禁城内有两个时辰几乎昏暗如黑。

一时间人心惶惶。

按照传统的认识,天灾都是由人祸引发的。

候补直隶知州杨廷熙上奏折说:“天象之变,必因时政之失,京师中街谈巷议,皆以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

”同文馆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设立外语学校和气候异常,显然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它是导致“天灾”的原因呢?梅兰芳的老师齐如山,早年曾是“同文馆”德文专业的学生,他的《回忆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们的情绪。

“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

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唐乾陵陕西乾县】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

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

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1861年一月十三日,恭亲王奕昕上了一份奏折,请求设立同文馆。

其中提出,如果想了解各国的情况,必须得先熟悉它们的文字,这样“方不受人欺蒙”,“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着共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华夏心灵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华夏心灵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华夏心灵观后感最近,我观看完了《汉字五千年》。

本来,我对汉字是孤陋寡闻,看了《汉字五千年》之后,我对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去多感触。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八集的纪录片。

看篇是以英国马格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引出当时西方世界对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文化的缺乏了解。

《汉字五千年》虽说是在说“字”,其实也是在向我们叙说着中国崎岖坎坷的历史。

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

这也提高了我对汉字历史的兴趣。

我从中获取了许多知识,有些我虽然听说过,但并不真正的了解。

《汉字五千年》中却把这些知识全都讲到了。

如,我们中国古代汉字家喻户晓的传说:仓颉造字——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绘它的形象,创造了字。

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

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

《汉字五千年》中也曾提到过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可在龟壳或兽骨上的字,所以才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被清朝末年的王懿荣所发现的。

后来经过大规模的挖掘与搜查,最终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中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汉字还代表着艺术,是用来审美的。

像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等
等。

这些书法作品龙飞凤舞,入木三分。

所以,人们常说:“写字写得好与坏,和他的个人素质修养有关。

”也正是“书品及人品”。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是世界上不能缺少的文字。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知识点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知识点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知识点摘抄
1、取一锭香墨,细细地研磨,要写的字此刻开始在心中酝酿。

在蘸墨的同时,书写者已经在心中将这方宣纸从容规划,棱角分明的方块字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中纵横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念和情绪也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地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2、庄重的祭祀和诚惶诚恐的占卜是最神圣的礼仪,也是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外形的华美和书写的流利,是每一种文字都追求的目标,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书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境的营造。

4、书写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体现我们心中对于事物万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现出物象之本,这才是中国书法所谓的“道”。

5、因为有意境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汉字5000年》第四集 摘抄不少于200字

《汉字5000年》第四集 摘抄不少于200字

《汉字5000年》第四集摘抄不少于200字悲剧,就是美的破坏,而悲剧美,就是美被破坏后带给人以情感的洗涤和净化。

只有经历了苦难浸泡的艺术,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在讨论汉字的未来时,任何人都应该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

汉字不仅仅是沉默的字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更是砖石,构筑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砖石。

一个伟大的文明,绝无理由与自己辉煌独特的历史一刀两断。

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往前,再往前,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的鲜活。

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

优秀文化的魅力,要远远地高于强盛君主的统治力。

君王的统治往往是刚硬的、冷酷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瞬间消亡。

而柔软温情的文化渗透力却是持久的、永恒的,不会在岁月流逝中轻易泯灭。

汉字,跨朝越代,超越疆域界限,超越历史时空,到今天,依然在广阔的东亚大陆上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华夏心灵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

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

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

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那夏天人们都知道夏热冬冷,对生活感觉到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所以说,一年就只提春秋,不提冬夏。

“丙辰卜宾贞其告秋于上甲”,庄稼熟了,对以农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商代人来讲,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汤王庙山西晋城】,每年秋收结束的时候,商王都要亲自支持隆重的“告秋”祭典,把喜悦和感激之情,转告先祖和上天。

这种丰收后的祭神活动,在中国一直持续了数千年。

一种生存方式想要主导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到商代,中国农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千年的岁月。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八十八个用来储藏粮食的窖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教授王震中】根据窖穴的高度,以及粮食的比重,考古专家经过计算以后,总的储存粮食的量能达十三万多斤。

这十三万多斤粮食都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黍,粮食作物是黍。

能有十三万多斤的黍粮食作物的储存,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北方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发展程度。

【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借助考古学,我们只能辨认出先民们农耕生活的大致轮廓,但是当汉字成群结队地在甲骨文上显现,当汉字呼朋引伴地在尊贵的青铜上现身时,情景便完全不同。

绘声绘形的汉字,使我们能够以真切的方式,面对远古先人的农业生存。

“力”和“耒”是两种原始的木制农具,由于材质的关系,经历千年之后,实物荡然无存,汉字的字形清楚地显示出,这两种农具曲柄的前头分叉,叉的上端有一块横木,大概是踏板,用脚使劲踩着,可以增加破土的力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因为黄土高原从上到下都是由黄土物质所堆积而成的,它非常均匀,很松软,它多孔,它具有垂直节理,用这样一种木头的犁也罢,铁犁也罢,都能够进行耕作。

在希腊语中许多与农业有关系的词汇,例如小麦、橄榄、葡萄树、无花果等等,都是外来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耕作条件,应该的其中重要的一项。

和古希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已经能看到,稷、黍、粟、麦、稻,菽等粮食作物,和麻、桑、瓜、果等经济作物,厚厚的黄土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北京社稷坛】。

农耕的技术是很繁杂很高妙的。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同一块地你种就能结一百二十斤,我种只能是八十斤,这里面有巧门的,技术要传,生产资料就是财产,生产工具,农耕技术,还有手工业纺纱都得传。

所以农耕社会讲继承,讲继承就得尊祖,慎终追远,讲和睦,讲团结。

同时知道对大自然不能过度索取。

农牧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在他看来,大地上的一切任我享用。

因此《诗经》上说,除了上帝,他是创作者,我们都是被创作者,因此咱们是平等的,入了教全是兄弟,爸爸跟儿子也是兄弟。

这有一个好处,产生了平等思想。

大自然的赐予,使西方世界和中国在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而当然欧洲大陆在人口增多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逼迫下,跨入工业文明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大陆,还在继续着千古如斯的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在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耐力?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大陆之前,华夏儿女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和先民们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的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黄土发源地区即使到今天为止,它每年还有沙尘暴,还不断地有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是由风所带来的,所以还可以不断地把它加厚,即使你使用得比较厉害以后,堆积得比较厉害,就是说你农业耕作比较厉害,或者说把土壤的肥料用尽了,或者表面被流水所侵蚀了,它下面更老的黄土仍然暴露出来,还可以运作。

黄土地这种自我加肥的能力,使得早在五、六千年前累世定居,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生活常态【半坡遗址博物馆陕西西安】,土地和家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仅关中地区勘查出的仰韶农业遗址就有四百多处,而整个渭河流域遗址分布密度,不亚于现代的村落。

对于这块养育了自己和儿孙,埋葬着祖先,最终页将埋葬自己的土地,华夏先民倾注的绝不仅仅是汗水,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感。

于是甲骨文中,艺术的“艺”字,恰恰就是一幅农人栽培苗木的图案。

数千年的农业栽培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香”还是粮食,种地才是“男”人的本分。

成熟的庄稼是最“秀”美的景色,而将粮食收回家,就算过了一“年”,甚至连“周”和“秦”这样伟大王朝的名字,都起源于耕田和农作。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周”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田地加上一个“口”,那么实际上就是表明田的周围,表明国家的一个范围。

这个国家是以田地为核心的周围的边界是子弟的意思,而那个“秦”字,更像一个会意加上象形的文字,这个字就的说,上面是两只手拿着一件杵,底下是两株谷物,表示成熟的稻子。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是靠天吃饭,所以如果天有灾,旱或是涝了,对收成就有影响。

所以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它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人类,乞求风调雨顺。

自然界是神秘的,自然界也是神圣的【古观像台复原模型夏】。

甲骨文中的“人”字,被刻画成了这幅毕恭毕敬的图像,这正是华夏子民在包容一切的上天面前应有的之姿态。

“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体会“天”的好生之德。

【吕氏春秋审时篇】“夫稼者,为之者也。

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天、地、人”就这样相互依托,而又各自独立地存在着。

这种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华夏子民建立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伦理秩序的支点。

【汉说文家居也】公元前1300年前的一天,商王武丁碰到了一件拿不准的事情,在当时,拿不准的事情就需要通过占卜向上帝和祖先询问,占卜的内容被贞人记录在一片龟甲上【陶范商】。

【殷墟博物苑河南安阳】【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占卜什么呢?占卜这个“娥”,这个妃子,她的“子”是不是我的孩子,“余”,甲骨文里边的“余”字,和后来古文里边的“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儿子,它在儿是一种问号。

武丁是商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商王朝进入了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武丁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帝丁”,“帝”字在甲骨文中,本来是指宇宙的主宰,相当于今天俗语中的老天爷,而用这个字来形容人,武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

那么像神一样圣明的武丁,为什么会糊涂到连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弄不清楚呢?【中华书局编审赵诚】他并不是糊涂,那个时候凡是父辈的都叫做“父”,凡是祖辈的都叫做“祖”,凡是字辈的都叫做“子”,那么他要来问,是不要把他当成我的“子”来看待,它这里边就包含着一个就是我应该把他看成是什么样的一个“子”,是一般意义上的“子”,还是跟我比较更近一点的子啊,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王位继承和财产继承的问题了。

在人们的经验中,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家族似乎也不应该例外,任何世家望族都是从一对先考先妣组成的小家庭,沿着血缘的脉络,一步步开花散叶,分化孽乳而来。

然而甲骨文却告诉我们,小家庭是大家族进化的果实。

【宏村安徽黟县】对于我们的耕作先人而言,在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内,小家庭都是一个奢侈的理想。

这是甲骨文勾勒出来的亲属关系图,同“子”字所代表所有的孩子一样,“祖”是所有一切男性祖辈的统称,“妣”是所有一切女性祖辈的统称,“父”字既可以是亲生父辈,也包括佰父叔父,“母”不仅指生身之母,姑姑,婶婶,姨姨,舅妈,都称“母”。

而平辈人,只要有血缘关系的,不论远近,也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兄”或者“弟”。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教授李民】从现在甲骨文的资料和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它当时是聚族而居的,特别是在殷墟的西边,那个家族墓地,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大片墓地里头,比如他头向哪儿,他都是向什么方向,埋葬的习俗什么的,一个家族是一个形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翰】很小的家庭,都不能够独立地从事农业的劳动,因为生产工具落后,一旦碰到天灾就不能抵御,所以需要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耕作组织来进行农业耕作。

所以当时的平民,最基层的社会下层,生活的组织也是比较大的。

这在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到。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族”字,字形的上半部分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下的箭表示武装,这个字形象地表明,“族”既是一个血缘团体,又是一个生产组织。

1971年,安阳殷墟西区发现了几大片商代家族的墓地,考古学家注意到,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小的十几人,大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均每五座墓室之中,必有一座墓室伴随着一定数量的兵器。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宋镇豪】如果用这个概率来设想当时的家族结构的话,那么可能涉及到当时这个家族主要承担的一个社会义务,或者的当时的一个队国家负责的义务。

义务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发生事情以后,你要出兵,你要去打【妇好墓殷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