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解说词

合集下载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四集华夏心灵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

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

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

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

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

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

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

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张颌】“时具四季,简称春秋”,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在"汉字五千年"第五集中,我学到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汉字演变: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逐渐发展为会意、形声和转注等多种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结构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式。

2. 简化字改革:为了提高汉字的识读效率,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中国进行了简化字改革。

这个改革主要针对繁体字,将一些汉字的结构和笔划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现代简化字。

这个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3. 汉字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法是指根据字的结构特点和意义来构造新字的方法。

通过组合、借用和引申等方式,可以创造出新的汉字。

这种造字法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充满了创造性。

4. 汉字的魅力:汉字作为一种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美感。

汉字的结构和形状与世界上其他文字有所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观感。

此外,汉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一集的学习,我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造字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汉字的美感和独特性。

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喜爱汉字这种文字体系。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笔记
这集中主要讲述了汉字的发展和形态学,探讨了汉字是如何从象形进化到形声的,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变迁和历史演进。

首先,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甲骨文时代。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一种文字,它的书写方式是通过在龟甲或兽骨上刻画图案来记录信息。

这些图案最初是直观的象形符号,代表着具体的物体或动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更为抽象的形态。

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汉字逐渐发展成具有字形和字义的结合体。

这种形态学上的转变被称为形声。

形声是一种基于假借的方式,即借用了一个已有的字形来表示同音的新字。

通过这种方式,汉字的字义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水和氵(三点水旁)都有相同的字义,但氵是一个声旁,可以用来组词。

此外,这集还从字义和字形的角度探讨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分析汉字的构造和字义,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日字由夭(早上)和夆(放下)组成,代表了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总的来说,汉字五千年第五集通过揭示汉字的形态学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历程和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汉字的同时应当重视其背后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1-2集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2012-02-18 13:19:23| 分类:历史|字号订阅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天、人、合、一……天……《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1—8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因为没有交流障碍,大家很容易齐心协力,于是,他们在两河流域建起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二集高天长河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集⾼天长河(点击链接,欣赏视频)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的都城之⼀。

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

在这座城市中,有⼀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的汉字,都以⾃信⾮凡的姿态,存留在⼀块块庄严、巍峨的⽯碑上。

这些⽯碑是依然站⽴着的岁⽉,是没有被岁⽉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

《说⽂解字》:“源,⽔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呢?直到今天,绝⼤多数的中国⼈都相信:汉字是圣⼈创造的。

造字的圣⼈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千⼋百多年前,⼈们已经开始⽴庙祭祀。

■中国⽂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东汉许慎在《说⽂解字》序⾥⾯,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层意思:第⼀,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第⼆,他的⾝份是⼀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字的⼀种称呼,另⼀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概是强调这位圣⼈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

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神都震动了,所谓“天⾬粟,⿁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个神话,任何⼀种⽂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在哪⾥?究竟是怎样产⽣的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汶⼝⽂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化,长江下游的良渚⽂化,有长江中游的⼤溪⽂化。

在这些⽂化⾥⾯,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已经是⼀种较为成熟的⽂字,⽽在此之前⼀定有⼀个漫长的发育过程。

中国书法五千年 解说词

中国书法五千年 解说词

《中国书法五千年》解说词中国书法,是华夏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穿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

它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以其独特的笔法、墨痕、布局和结构,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艺术韵味。

在书写中,书者将自己的情感、意境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融入每一笔、每一字中,使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的发展源远流长。

从甲骨文、金文到竹简、帛书,再到纸质书籍,书法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书法经历了商周的凝重雄浑、秦汉的严谨端庄、魏晋的潇洒灵秀和唐宋的宏放意态。

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都凝聚着那一时期的文化风貌和艺术追求,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

在古代,书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公文写作、碑刻铭文等领域。

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书法,人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与西方文化中的“绘画”有所不同。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简练而富有灵性的审美效果。

书者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疾徐等变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悟。

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使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

此外,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许多古代书法作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珍品,也成为艺术市场的抢手货。

这也反映出中国书法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书法五千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

汉字之魅:解密汉字五千年

汉字之魅:解密汉字五千年
52
笔字李:这点我觉得我们趁这个机会啊,能够向社会公 众说明一下,因为大家看甲骨文看多了,现在特别是如 果文字博物馆里头,甲骨很突出,安阳嘛,是吧,
53
它很突出这个,很多人就会造成一个很不正确的印象, 就好像那个时候写字都是用这个甲骨的,那我们祖先是 不是也太笨了,是吧,他想写点什么东西,那么还
60
腥风血雨的殷商时代。同时,也为汉字的发展提供了迄 今为止最早有据可循的文字体系,为后世学人研究汉字 提供了巨大的线索和帮助。用现在眼光看的话,甲
61
骨文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造字的方法,比方说象形,当 然这个是最基本的,会意、还有形声、到了许慎注《说 文解字》的时候呢,他把它做了更全面的整理吧。
46
规模的考古勘探。发掘了大量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 作坊、居住区和墓葬区,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石器、 骨器、酒器和工农业生产用具。在其中数量最巨的
47
还是刻满殷商时期文字的甲骨。唐际根:这是原大。王 鲁湘:就这么大的龟壳埃唐际根:就这么大,原大,哦, 天哪。那可不嘛。就是原大埃甲骨很少散着出,
36
句子里头,每条句子都能读懂了。王鲁湘:就能试读了。 唐:对,这样的话,我们就了解,这个文字是一个无法 去挑战,无法去质疑的一个成熟的文字,那么它
37
就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一个东西。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几 乎是耳熟能详的。如果不是光绪帝的国子监王懿荣先生 的那一场病,恐怕躺在中药铺里的龟甲和牛骨不知
54
要杀头牛,还是要抓一个乌龟,乌龟那么容易抓吗,是 吧,并不是那么很容易的,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们 在当时就有了竹木做成的简,就是你所说的,窄的
55
就是简,宽的就是牍,是吧,把简编起来就是册。今天 我们说一册书两册书,你看甲骨文里头的册字,它就是 一个册子。这个“册”的话是,是一根竹片,或者

汉字五千年

汉字五千年

《汉字五千年》之读书笔记进入21世纪,世界上悄悄地出现了一个新事物:从2004年开始,在短短的四年里,在几十个国家里陆续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平均每三天一所)。

这是有史以来汉语和中国文化第一次应外国政府和人民的要求,成体系地走出国门。

八集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就是为了提高各国学习汉语者对汉字汉语的兴趣而拍摄的。

全剧共分8集,分别为:第一集人类奇葩第二集高天长河第三集霞光万道第四集华夏心灵第五集翰墨情怀第六集天下至宝第七集浴火重生第八集芳华永驻现将具体汉字文化知识摘录如下:一、人类奇葩(1)中国文字光灿的传说: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贾湖古笛等(2)四大古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罗塞达石碑---3种语言---圣书字--商博良)、古巴比伦苏赛尔人的楔形文字(波斯的贝希斯顿铭文--3种语言)、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时至今日,四大文明古国孕育的古文字中有三种都被深埋在岁月的风尘中,但悲壮过后却也映照出汉字不同寻常的生命特质。

(3)文字最早皆用以表形(4)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依然能保持近在眼前般的鲜活,那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文明得以璀璨。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A、汉字有参照B、汉字有参照。

(5)判断一种文字优秀与否,是在于文字的形式适合不适合本民族的思维和表达。

汉字适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诚然,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千万年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已被牢牢的熔铸在汉字里,是彼此表达的载体。

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的形态虽屡有变异却一脉相承,记录着文明走过的每一步,照亮着中华民族踟蹰前行的漫漫自由路。

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构建的精神家园,汉字使我成为我,汉字使中华成为中华。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一)人类奇葩先讲个故事,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长途颠簸,英国勋爵马葛尔尼率领一支庞大的商业使团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古老东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为此,英方特意准备了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成果的贡品,包括火器,自鸣钟,舰船模型等工业制造产品,使团成员包括医生,工业制造专家,测绘专家及官兵水手等数百人,但其中懂中文的随行官员只有一人。

这也难怪,在当时的整个西方世界,能运用汉字的也不会超过百人。

盛大的仪式在太和殿举行,威严恢宏的紫禁城让这些来自不列颠的使者们无不叹为观止,但作为头号人物的马葛尔尼心里却还在为一个关键性的礼节问题思忖着,那就是来之前礼部的官员们要求使团所有成员在朝见乾隆皇帝时必须要双膝下跪。

马葛尔尼正为这个事关国体的礼节动作反复斟酌着。

当一行人已经来到文东武西的朝堂之上的递交国书的时候,马葛尔尼用一个在周围所有人都惊诧的单膝下跪动作让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没错,在乾隆看来,英国属于夷狄之地,到了这儿当然是下邦觐见天国,如此大不敬何以显示天国的威严呢?虽说心甚不悦但起码的气度还是有的,没有当场发作,在仪式草草结束后便传旨一道,言辞激烈又稍显不屑的自我发泄了一把胸中的不快,将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的英国使团驱逐出境,没能抓住这个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不了了之。

乾隆似乎是赢家,可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不会料到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国力随西方铁蹄的践踏而日益衰弱,民不聊生,中华文明与这方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历经磨难,饱受摧残……在二十一世纪即将迈进第二个十年时,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汉字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陆克文曾在一次会议上用中文向中外媒体调侃,说:“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说中国话!’。

”场下笑声一片。

几乎在转瞬间,学习汉语的老外陡然超过了四千万,1793年至今不过200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她也是一面镜子,无论我们的社会传统与否,或是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央视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文字版 第五集 翰墨情怀

央视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文字版 第五集 翰墨情怀

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第五集翰墨情怀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最高权力的核心,五百多年间,共有二十四个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维系着庞大的中华帝国的运转。

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耸立着皇帝的宝座,而在每一把龙椅的后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书法作品,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宫殿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那些曾经指点天下的帝王们,都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默默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目光。

这些气质轩昂的字符,几乎永恒地凌驾于皇冠之上。

它们是什么?是文字,是艺术,还是信条呢?【汉说文道所行道也】取一锭香墨,细细地研磨,要写的字此刻开始在心中酝酿,在蘸墨的同时,书写者已经在心中将这方宣纸从容规划,棱角分明的方块字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中纵横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地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1998年,在世艺术之都的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她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她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法国巴黎】。

中国书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那么一种写字的方法凭什么会被推崇为“艺中之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又是从何而来呢?【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教授白乐朵】那跟汉字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单字,你拿一个单字,拿拉丁字母中的一个字母,那就不一样,一个字母还是一个工具,就是分析语音的,一个单字其实是一种符号一样。

毫无疑问,全世界现在作为一种文字,能够达到艺术这个层次,只有一个,就是汉字。

这是上个世纪初,河南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的拓片,它的内容是记录日期的“干支表”,这份“干支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几乎同样的内容一共刻了六遍,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刻呢?郭沫若先生认为,中间第四行的字迹精美整齐,应该是老师刻的范本,而其余歪歪斜斜的,应该是学生所以为,就像今天的儿童练习书法一样。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的解说词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

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

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

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

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在她的带动下,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自己就会越宽容。

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

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范文第一集:人类奇葩本集是全片的开篇,通过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字的命运对比,凸现出汉字在人类文明史中独树一帜的地位。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

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

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

汉字不仅为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汉字所承载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民胞物与”、“仁”、“理”等等,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

第二集:高天长河本集主要表述汉字3000多年时间的生命史。

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时代的汉字。

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己的生命。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第三集:霞光万道本集的主要内容是重构汉字在空间上的扩展历史。

汉字在黄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后,随着中华文明的延伸,开始在地域上扩张。

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汉字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一个面积空前广袤的文化版图。

这幅汉字版图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中华民族追求文化上的优越感远远大于追求政治上的强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远远大于它的侵略性。

当中华文明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时候,在她的带动下,她周边的大多数民族也相继进入了自己文化的黄金时代。

二、中华文明自身越强大,自己就会越宽容。

这种态度,无论是对内在历史还是对外部世界都是一样的。

第四集:华夏心灵本集是全片的重点之一,她的主题是挖掘解读汉字的精神价值,说明中华文明追求“内在超越”的核心特质。

汉字和西方符号文字本质的不同在于,几乎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由精神价值构成的,单个的字块放在那里已经直白地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坏的。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每集的概括
《汉字五千年》是一部以中国汉字发展演变历程为主题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共分为多集,每集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背景,概括了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集《起源之迹》讲述了象形文字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揭示了汉字更早的原始形态和创制过程。

第二集《演变之初》聚焦于商周时期的文字变迁,介绍了秦字统一、小篆的出现以及金文的独特魅力。

第三集《记录之源》探讨了汉字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记录作用,包括文字的流行、字的造字衍变和印刷术的发展。

第四集《异体之秘》揭示了异体字的历史由来和形成原因,展示了字形多样性和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第五集《世界之语》介绍了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过程和影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六集《复兴之路》探讨了汉字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包括电脑输入、拼音输入法以及汉字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些集数,纪录片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文化内涵,展示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特魅力。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完整版内容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博大、最迷人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神秘的文字之一。

下面是给大家的汉字五千年解说词,仅供参考。

第一集人类奇葩公元1793年9月,经过整整一年的颠簸,英国勋爵马噶尔尼率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使团,浩浩荡荡地前来东方觐见大清国的皇帝乾隆。

这是一个新兴的海洋帝国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内陆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会晤。

为了这次来访,英国专门准备了能代表其最新科技水平的发明创造作为礼品,计有590件之多,包括天文地理仪器、自鸣钟、近代火器、轻便马车和船舶模型等,而由科学家、画家、测绘员、医生等135人,以及650名官兵和水手组成的使团更是阵容强大。

虽然来者之多让大清国的官员和子民惊叹不已,但更让他们有些惶惑不已的是,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如何有效地交流成了问题。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掐指算算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国力渐渐衰弱,于是,汉字与这块生养它的、命运多舛的土地一起,遭逢数次劫难,历经几多坎坷。

斗转星移,时光如梭。

在公元21世纪的门口,汉语在世界范围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目前,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了4000万。

然而,对于正在兴起的汉语热,这不过是波澜壮阔的大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

公元1793年至今不过二百多年,但这浴火重生的过程既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不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我们特立独行的汉字,都因此而获得了另一个回望自己的角度。

《说文解字》:“天,颠也。

”公元1899年3月的一天,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巨大的塔基完整地呈现在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的眼前。

这个巨大的塔基共7层,每边长87.78米,据说建塔时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

它就像是庞然大物一样蹲坐在那里,俯视着两河流域,考古学家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比塔。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观后感
每个字一幅图,让你一眼看懂汉字的形与义。

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

记述了几千年以前的文化。

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把炮兵碰。

这就是汉字,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还是使用最久的语言。

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

汉字来源于6000多年前炎黄的仓颉,根据动物发明的甲骨文。

经过浸长的演变,变成了今天我们并把常见的汉字。

对于蔬这个字,古人认为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中国人很早就喜欢在食饭中掺杂一些菜蔬。

即有调和作用也表明了他们生活的简朴,这些大师大杂烩的食饭,以腊八粥为代表。

关于腊八粥有一个故事。

据说元末明初时期,朱元璋洛娜在牢房里受苦,时值寒冬,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牢房的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

七八种五谷杂粮。

他把这些混在一起熬成了粥,美美享受了一顿。

后来,他平定了天下,当了皇帝。

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艰苦日子,便把腊八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吃的粥命为腊八粥。

现在生活中,我们时刻和汉字打交道,孩子已成为我们的一种必不可失的东西,如果没他,生活从此就枯燥无味了。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芳华永驻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芳华永驻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五集芳华永驻摘抄
汉字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内部,尤其是它的政府从来没有主动推动过汉字的对外推广和普及。

传教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西方世界学习汉字。

教士和商人认识汉字这种尝试是单方面的,即便从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政府都没有试图承担外国人学习汉字这样一个体制性的责任。

“五四运动”之后,民国政府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西方上,它没有能力和意识将汉字向世界推介。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国际意识形态的划分,国家基本上只接受前来中国学习语言的留学生,汉字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

另外两个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也阻碍了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

首先是我们这个民族有天生拒绝陌生人的本能,她不希望有人打扰;其次是,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不对等的背景下,中国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学习。

走到今天,上述两个问题都有了本质改变,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碍已经消除,中国的国力已经显著提升,它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而这种双向交流的来临,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痛苦、革新、改革、挣扎获得的一个果实。

这个时代来临以后,希望了解中国,希望直接与中国社会交往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国家这些年来创办了孔子学院,试图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义务向世界普及汉语、提供服务。

这样一种心态和姿态,是我们这个民族150多年来不曾梦想的,它深刻体现了一个文
化的自尊,我们的文字作为一种语言走向世界的舞台是指日可待的!。

汉字五千年第5集知识点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5集知识点摘抄

汉字五千年第5集知识点摘抄
悲剧,就是美的破坏,而悲剧美,就是美被破坏后带给人以情感的洗涤和净化。

只有经历了苦难浸泡的艺术,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我在讨论汉字的未来时,任何人都应该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

汉字不仅仅是沉默的字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更是砖石,构筑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砖石。

一个伟大的文明,绝无理由与自己辉煌独特的历史一刀两断。

静遥不可及的是历史,但中国因为有了朝夕相伴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往前,再往前,依然能够保持近在眼前的鲜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五集翰墨情怀紫禁城是明清两代中国的最高权力的核心,五百多年间,共有二十四个皇帝在这里处理朝政,维系着庞大的中华帝国的运转。

在每一座大殿的正中央,高高耸立着皇帝的宝座,而在每一把龙椅的后面,都少不了端端正正的书法作品,这在全世界所有的宫殿里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那些曾经指点天下的帝王们,都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以一种优雅的姿态默默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目光。

这些气质轩昂的字符,几乎永恒地凌驾于皇冠之上。

它们是什么?是文字,是艺术,还是信条呢?【汉说文道所行道也】取一锭香墨,细细地研磨,要写的字此刻开始在心中酝酿,在蘸墨的同时,书写者已经在心中将这方宣纸从容规划,棱角分明的方块字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中纵横驰骋,而书写者的意志,也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地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1998年,在世艺术之都的巴黎举办的“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祖祖辈辈,她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们画与书极少融合的西方文化中,尚鲜为人知,她既使人惊诧,也使人着迷【法国巴黎】。

中国书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那么一种写字的方法凭什么会被推崇为“艺中之艺”?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又是从何而来呢?【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教授白乐朵】那跟汉字的独特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单字,你拿一个单字,拿拉丁字母中的一个字母,那就不一样,一个字母还是一个工具,就是分析语音的,一个单字其实是一种符号一样。

毫无疑问,全世界现在作为一种文字,能够达到艺术这个层次,只有一个,就是汉字。

这是上个世纪初,河南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文的拓片,它的内容是记录日期的“干支表”,这份“干支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几乎同样的内容一共刻了六遍,三千多年前的先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刻呢?郭沫若先生认为,中间第四行的字迹精美整齐,应该是老师刻的范本,而其余歪歪斜斜的,应该是学生所以为,就像今天的儿童练习书法一样。

这样的分析也许有些绝对,但毫无疑问,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独特的审美要求。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你看甲骨文或者金文,看起来变幻莫测,一个字的偏旁可以写在这边,也可以写在那边,可以写在上边或者下边,可以变化很多,可是写出来你看,都有很强的艺术感。

所以这方面说起来的话,它本身就有一种艺术的教养。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施寒微】虽然在印刷技术出现以前,欧洲也有教授书法的传统,也要一些书写优美的人,但这与中国的书法不能相提并论。

因为中国或者东亚的书法艺术是对人的性格的一种陶冶,“技近乎道”,当书写的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笔划之美的规律,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但“近乎道”,毕竟还不是“道”,技术和艺术之间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壕沟。

对于外形的华美和书写的流利,是每一种文字都追求的目标。

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文字书写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境的营造。

二十世纪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

每个面对中国书法作品的人,即使对汉字一无所知,也会被它笔画交错的形象所打动,很自然地把它想象为一副副小型的抽象画,而这一点,正是由汉字的表意特征所决定的。

【中国画院书画家梅墨生】就说甲骨文里的“木”字吧,中间一直就像一个树干,下边两笔往下的杈子,杈头就像树根,往上两枝一穿,就是树枝,这就是一副图画。

但是它是一种意会的图,那么放两个于是就变成了树林了。

两个以上的意思。

三个木以上就变成森林。

中国人把三称为最多的数,“三生万物”。

所以中国古人在造字上,我想说的是很聪明的。

对于汉字的魅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对比英文、法文后,深情地描述道: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正是汉字这种独一无二的表意特征,促使书写者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同时,努力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写个“虎”字,便虎虎生威,写个“龙”字,就风云变色。

“书者如也”,书写是终极目的就是要体现我们心中对于事物万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划表现出物象之本,这才是中国书法所谓的“道”。

因为有意境的存在,所以中国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从而使中国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成为了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毛笔是在文字以前就可能被创造出来了,这是我们亲眼可以看到。

所以把毛笔移用于文字的书写之上,因为毛笔本身的特点,是它运笔可以轻重疾徐,就会产生一定的艺术特点。

由于它正是由彩陶艺术方面产生的一种工具,所以它就带来艺术方面的一些特色。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马斯洛夫】我的书法老师对我说,书法的第一笔起了决定作用,第一笔划清了黑与白的界限,有与无的界限,就像中国的“阴与阳、虚与实、上与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的特质正是生生不息,在这稍纵即逝的过程中,每时每刻,人人都在塑造着自己。

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是不是也在于此呢!在没有下笔之前,眼前只是一张白纸,世界还是虚无,在落笔的一刹那,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便跃然纸上,尽管只是单纯的线条,尽管只有黑与白两种色彩,但生命的痕迹,时间与空间,就在这一刹那化作了永恒。

这一刻,究竟该怎样落笔呢?【汉说文道刑】公元649年6月,长安城花红柳绿,但皇宫里却静寂得令人窒息,病榻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经奄奄一息,他用最后的力气恳求自己的儿子,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书法要录唐张彦远】。

我想向你求一件东西,如果你真的孝顺的话,怎么能够违背父亲这最后的心愿呢?【陕西西安】皇帝,以中国人最珍视的情操“孝道”来考验他的继承人,这无疑的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昭陵六骏西安碑林博物馆】。

那么究竟是什么宝物,让一代帝王李世民无法割舍呢?【昭陵陕西礼泉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这件作品就是赫赫有名的《兰亭集序》,可是如果我们去还原一下,当时这件作品产生的情景就知道,对于书写者,对于当时参与这件事情的人来说,这件作品其实是很普通的。

为什么?因为它是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在修禊日,饮酒唱和,写下了一些诗文之后,由王羲之作的一个序。

在唐朝编修的正史《晋书》中,唐太宗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并高度评价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所以详察古今,精研篆索,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晋书王羲之列传】。

用“尽善尽美”来形容书法作品,从中也不难看出,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王羲之像】。

这块屹立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行书碑,是李世民御笔亲书【《晋祠铭》碑山西太原】,碑上镌刻着姿态各异的九十多个“之”字,无不脱胎于《兰亭序》。

【兰亭浙江绍兴】李世民是个精益求精的书法家,但他更是一个胸怀大略的政治家,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如此推崇,-------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一统天下,建立了隋朝,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仅仅三十年后,隋炀帝的奢侈和暴虐,又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

在动荡中,李唐王朝应运而生。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张铭洽】当时唐王朝(在长安)的全部官吏只有七百三十人,农就是政府很高效,行政成本也低,。

李世民也能够从谏如流,这在历史上是很有些美名的,这些因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他为了网罗人才,完善了科举制度,不分出身,不分等级,改变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那种家庭门第的观念。

据《新唐书》记载,唐代科举实行“以书取士”的制度,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

这种具体的要求便吸引几乎所有的文人,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以书法选择人才的同时,唐太宗还专门设立“书学”,【江南贡院江苏南京】置“书博士”教授书法,并严格规定学生们“学书日纸一幅,是以书为教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书”或者说书写,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早在西周的时候,人们就把“书”列为“六艺”之一,但是真正由国家行政机关把“书”列为国民教育系列和考试系列的是唐朝,始作俑者就是唐太宗。

【中国书法家协会教授倪文东】那么唐太宗订立的“以书取士”是什么规范呢?就是“楷法遒美”,要求写楷书,以楷书作为人文学子的一种基本的技能,这种基本技能是什么呢?就是写得要规范,要传统,要方正。

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做“法的时代”,【碑林博物馆陕西西安】正是大势所趋的结果,而唐太宗的身体力行,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问题是,在唐代之前,中国的书法家还有许多,像秦朝的李斯、赵高,汉朝的蔡邕、张芝,魏晋的钟繇、索靖、卫鲧,以及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儿子王献之等等,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偏偏要大力宏扬王羲之呢?【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卜宪群】有一种观点认为,他是为了收拢民心,那么这个所谓民心,并不是说收拢全天下的人心,而是主要是所谓“江左”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江南地区的望族和民众之心。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正成】就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汉武帝为什么尊重孔子,因为他是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那么王羲之是个书法家,他也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是一种儒家文化的代表。

但如果仅仅依靠政治上的追捧,王羲之不可能成为令后人高山仰止的“书圣”,【王羲之墓浙江嵊州】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可能开创令后人热血沸腾的大唐盛世,后人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从第一个“永”字到最后一个“文”字,一气贯注,不粘不脱,既流露出人心之美,又表现出自然之美,正所谓“尽善尽美”。

【《兰亭序》唐冯承素】直到今天,王羲之所创立的艺术法则,仍然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

那么,这个难以超越的法则的核心在哪里呢?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解释道,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敺,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家璐】鲁庙最著名的一个祭器就是“欹”,它反映了中国的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怎么呢?它是盛酒或者水的,古人所说的清酒就是水,那不管它注上什么,你注一半的话,它稳稳当当,你注满了的话,力学的作用,它就倒掉了,这就是“满则溢”。

那么王羲之不过就是写了一幅字,李世民把它比作孔夫子前面祭他的,神圣而尊贵的礼器,就把王羲之的字抬到“圣”这个高度了。

【欹器藏于故宫博物院】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积极倡导下,中国书法以“中和之道”为内涵,在黑与白、虚与实、动与静的对立中,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坐标,每一种字体都有了必须遵循的“法帖”,每一个读书人只有写好合乎规范的毛笔字,才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的职权部门。

唐朝以书法为依托,将知识分子的思想牢牢地凝聚在儒家的“中和之道”上。

直到今天,人们只要是手执毛笔学习书法,就要身正、笔正、纸正,学习唐人的楷书,就得一比一划地临摹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法帖。

那么,为什么这些唐人书写的汉字能成为后学者进入书法殿堂的坐标呢?公元783年正月,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再次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大将军李希烈拥兵自重,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攻陷汝州后,直逼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