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liaoyang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也被称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起的、导致炎症反应过程持续并且无法控制的一种疾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包括新生儿和成人。
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预后往往十分严峻。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遗传突变导致的,而其他患者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感染、免疫缺陷、先天代谢异常等。
无论是遗传性还是获得性的噬血细胞综合征,都表现出类似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所致的临床表现。
目前,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标准方法是免疫抑制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并与治疗原发病因相结合。
常见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环磷酰胺等。
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对于某些患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效果有限,这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噬血细胞综合征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治疗疗效有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诊断依赖于对患者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也非常重要。
除了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也被认为是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疾病复发的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重新建立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控制疾病,并提供长期的治愈效果。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
通过抑制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和发展的关键信号通路,如干扰素γ信号通路、补体信号通路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有望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提供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噬血细胞综合征
1.原发性HLH的治疗:一旦确诊,尽早 按HLH-2004方案治疗,有条件的应尽早 行HSCT方能根治。HLH-2004方案是目 前国际上最常用的HLH治疗方案,主要由 糖皮质激素、依托泊苷(VP—16)和环孢素 A(CSA)组成,其主要理念在于抑制淋巴 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控制细胞因子风暴 和高炎症反应。
谢谢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二科
陈荣
定义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组南活 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增生但免疫 无效、引起多器官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 征。
特点
HLH以发热、肝脾肿火、肝功能损害、血 细胞减少和组织细胞噬血现象(主要见于 骨髓、肝脾和淋巴结)为主要临床特征,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诊疗指南,HLH分 为原发性和继发性(sHLH)两种类型。原发 性HLH主要包括家族性HLH(FHL)和具有 HLH相关基冈缺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目 前已知多种基因突变与HLH密切相关。
sHLH主要继发于以下情况:(1)感染:各种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结核、原虫感染)均可引起 sHLH,其中病毒感染尤其EBV感染最常见;(2) 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自身免疫性淋巴细 胞增生综合征(ALPS)等可以合并HLH,发生巨 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现一般将其归属于 sHLH范畴;(3)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尤其T细胞 或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T细胞型)、造 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均可能继发HLH。
2.sHLH的治疗:由于HLH病因复杂、疾病轻 重差别较大.部分病例可不需要完全按照HLH2004方案进行治疗。对于感染相关的HLH,应 重点根据病因治疗原发病,在治疗基础疾病的 基础上酌情使用HLH-2004方案。对于病情稳定、 临床症状轻,可先加用糖皮质激素。如不能控 制者,可加用CSA及VP-16。但临床资料表明 EBV相关HLH,早期应用VP-16效果较好。对于 MAS,强烈免疫抑制治疗(如大剂量甲泼尼龙、 CSA/DEX方案)及大剂量丙球应用一般效果良好, 无效才推荐采用HLH-2004方案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噬血细胞综合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概述
在人的血液中存在吞噬细胞,这种细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可以把入侵人体的细菌以及衰老的细胞清理掉,清理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这方面来说是有好处的,而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嗜血细胞过度活跃的话,就会分不清敌某同事,会把对人体有用的细胞也吞噬掉,严重的还会影响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造成一系列的损伤,这样就会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
二、步骤/方法:
1、噬血细胞综合征分为两种,分别是原发性的和反应性的,可能是感染,免疫介导性疾病以及肿瘤等引起的,这些都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尤其是老年人的体质比较弱,身体很容易发生感染,所以患病的概率增加。
2、如果是家族性的嗜血细胞综合征,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疾病的进展比较迅速,在治疗上必须要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如果身体症状比较明显,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缓解改善身体症状。
3、如果是继发性的噬血细胞综合症,那么这种症状与家族性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比较复杂,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比如可能是淋巴系统肿瘤造成的,那就要尽快治疗淋巴肿瘤系疾病。
三、注意事项: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大家对噬血细胞综合症这种疾病有所了解,尤其是对治疗方法也清楚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也适合不同的症状以及人群,因此选择方法必须结合患者自身情况。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肿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MAHS
多见于成人 可发生在恶性肿瘤治疗之前或治疗过程中 常见于淋巴瘤如ALCL;亦可见于 AL 多发性骨髓瘤 生殖细胞肿瘤 胸腺瘤等 部分病例报道示继发于血液恶性肿瘤的临床预后极差
HLH发病机制
具体病理机制仍不完全明确 不同类型的HLH遗传背景和其发病机制不完全相同 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 细胞毒T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堆积 NK细胞和杀伤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因子风暴
骨髓中异型淋巴细胞与噬血细胞
骨髓中噬血细胞
Michal Schundeln 2004 www cure4kids org
HLH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 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与免疫细胞活化程度及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HLH常见临床表现1
与 IL1; TNFalpha; IL16等升高有关 高热为主;其发生率约100% 发热多持续性:数周数月 体温多大于38 5℃;高峰可达39℃40℃ 热型多不规则; 有少部分病例发热出现在病程后期 单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部分以中枢系统受首发症状者或新生儿期发病者;发热症状多不明显
HLH常见辅助检查结果5续
骨髓涂片噬血细胞现象 部分病人初次骨髓涂片中可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应多次骨髓检测动态检测 诊断H敏感性为76 7%;特异性为77 8% 噬血现象虽在诊断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没有噬血现象并不能排除噬而细胞综合征的诊断 有利于原发病的诊断;可帮助排除白血病 淋巴瘤及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hdrome;HPS;HS
•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 • 是一种多种潜在病变引起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 非恶性增生;产生细胞因子风暴所导致的一种 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 • 噬血细胞:巨噬细胞异常吞噬红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及其前体细胞;
嗜血细胞综合征
► 凝血功能:在疾病活动时,常有凝血异常,特别是在疾病活动期,有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在肝受损时,其凝血酶 原时间可延长。
► 脑脊液:中等量的细胞增多( 5-50× 106/L ),主要为淋巴细胞,可 能有单核细胞,但很少有噬血细胞,蛋白增多,但有的即使有脑炎的 临床表现,其脑脊液亦可能正常。
► 目前认为 HPS 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①噬血细胞增多, 加速血细胞的破坏;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 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归因于抑制 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诸如 γ - 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 TNF )和白介素 -1 以及造血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
发病机制
► HPS 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 cytoki ne di sease ),或巨噬细胞 激活综合征。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 T 细胞( Th1 和 Tc )和单核 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 ( PI F )〕激活巨噬细胞。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 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 γ - 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 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 para-neopl asti c syndrome )。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下降,骨髓巨噬细胞比例3%以上,噬血细胞 1%以上。 公认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1)临床发热; (2)肝、脾、淋巴结肿大;(3)全血细胞减 少(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少);(4)高甘油 三脂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骨髓、 脾或淋巴结中可见噬血细胞但无恶性表现 。
噬血细胞综合征
大理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钟国梁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或HS)属组织细 胞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噬血细胞 综合征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两类。其病 理特点为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伴活跃吞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凝血障碍 等。
一、外周血 血常规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如贫血、白 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全血细胞减少程度与基础病症有关,儿童表 现较成人明显,外周血涂片有时可发现巨噬 细胞和不典型的单核细胞。 二、骨髓象 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髓巨噬细胞增多。巨噬
细胞因含有吞噬的细胞碎片而呈空泡样。40%的病 例可表现为骨髓纤维化,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系 和红系前体细胞减少,红系生成异常等。巨噬细胞 可见空泡,胞浆内可见吞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 板等现象。 三、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为一符合性的诊断,首先 临床方面病人有发热(一般多为持续高热),有肝/ 脾/淋巴结肿大,查血常规血细胞二系以上有进行性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课件
2023-10-30contents •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防与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案例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未来研究方向目录01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由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引起的致命性综合症,常常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
定义噬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两种类型。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与遗传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则由其他疾病或感染等诱发。
分类定义与分类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大量正常细胞被破坏,引发一系列症状。
异常免疫反应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如IL-1、IL-6、IFN-γ等,这些因子作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导致造血功能抑制和组织损伤。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发现,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疾病。
免疫调节异常发病机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约有1-2例。
发病率地域分布性别分布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相似,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则可能与性别相关。
03流行病学020102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发热肝功能障碍持续高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脾脏肿大凝血功能障碍脾脏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
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
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症状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伴有疼痛。
头痛、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表现临床诊断标准发热、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中至少满足3项。
实验室诊断标准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58_噬血细胞综合征
•XIQI
•30
¡ 5.2000年WHO鉴于真正的“恶性组织细胞病” 极少见,分类中为避免混淆,未再提出
真正的恶组,而将组织细胞肉瘤(histiocytic
Sarcoma)作为单独一类。已放弃“恶组”作为 一种疾病名称。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为便于 临床处理,在无充分把握时,可暂冠以“意义 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综合征”
•XIQI
•26
¡ 3.尤其是患者出现进行性器官肿大,血细胞及生化指 标改变时,就提醒医生这是机体对病原体不同寻常的 反应,想到HLH的可能。如果不治疗,机体出现不恰当 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死 于细菌或霉菌感染,或者脑功能紊乱。
•XIQI
•27
六、鉴别诊断及相关问题
•XIQI
¡ 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般于治疗开始后8周进行 疗效评估。
•XIQI
•42
¡ 中医药治疗
¡ 高热,躁动不安,神昏谵语,衄血者,清开 灵30-60ml 静滴。气营两燔,热盛动血型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 膏,生地,知母,玄参,白花蛇舌草,紫草,丹皮,赤 芍,连翘,黄 芩,黄连,竹叶,甘草等水煎服。
¡
¡ 丙球蛋白 0.4g/kg·d,连用5天。
•XIQI
•40
维持治疗:
¡ VP16 150mg/m2, 静注, 每2周1次。 ¡ Dex 10mg/m2, 静注, 连续3天, 每2周重复1 次。 ¡ CSA 6mg/kg, 每日口服6~12月。
•XIQI
•41
强化治疗:
¡ 对于耐药/复发病例, 给予联合化疗(如 CHOP、 CHOPE方案等)/或骨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嗜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简称HL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引发了全身性炎症反应。
HLH最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但也可发生于成人。
该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其表现为炎症介质的高度释放,导致巨噬细胞摄取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这也是该疾病得名的原因,即血细胞被嗜血细胞所摄取。
HLH的症状多样,包括发热、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淋巴结肿大、皮肤黄疸和神经系统症状等。
这些症状往往是由全身性炎症反应所致,而全身性炎症反应则是机体对病原体及其他刺激的应答。
HLH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如HLH-2004标准或HLH-2014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骨髓检查和免疫学指标等。
一旦确定了HLH的诊断,及时开始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该疾病具有快速进展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治疗HLH的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剂、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化,并减少炎症反应。
化疗主要用于抑制异常增殖的细胞,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则可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
尽管HL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随着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在逐步改善。
然而,该疾病的病因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此外,HLH的复发率也较高,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治疗。
为了预防HLH的发生,尤其是在风险较高的人群中,如家族中已有患者的家庭成员,应尽早寻求医学建议。
此外,避免暴露于病原体、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预防该病有所帮助。
总之,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严重且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虽然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及早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对于已经罹患HLH的患者,持续的随访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科学的探索,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噬血细胞综合症
实验室检查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 骨髓检查:骨髓多数增生活跃,出现嗜 血细胞为其特点, 血细胞为其特点,但有少数病例早期仅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 表现为增生活跃,并无嗜血细胞,病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晚期出现增生低下。 免疫学检查: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功能缺陷, 细胞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NK细胞 活性降低或消失, 活性降低或消失,NAN、Coomb’s testS、VP16、 、 常用的化疗药物由 、 、 VM26、Pred或Dex联合应用,或用 联合应用, 、 或 联合应用 CHOP方案,同时鞘注 方案, 方案 同时鞘注MTX,颅脑照射。 ,颅脑照射。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也可进行反复的血浆置换。
鉴 别 诊 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 两者相似,但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 织细胞,支持MH; 织细胞,支持 ;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α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免疫组化是细胞内κ链及γ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巨噬细胞中大量抗核蛋白酶; 部分MH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如t(2;5)等;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部分 含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 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嗜血细胞综合症
嗜血细胞综合症嗜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内的嗜血细胞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黏稠度的升高进而使得血液流动变得缓慢、粘稠。
这种病症病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性乏力、头晕、口干、喉咙疼痛、共济失调、皮肤发红等症状。
嗜血细胞综合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包括病毒、细菌等。
而当免疫系统发生失调时,可能会攻击自身正常的细胞和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嗜血细胞综合症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它主要影响血液系统。
在正常情况下,嗜血细胞的数量应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但在患上嗜血细胞综合症的人体内,大量的嗜血细胞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嗜血细胞综合症的症状通常是逐渐加重的。
初期,患者可能只出现轻微的乏力、头晕等症状,常常被忽视。
然而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病发期间还可能出现皮肤潮红、双脚水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嗜血细胞综合症主要是通过控制患者体内嗜血细胞的数量,以及改善血液流动性状来进行。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血液透析。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嗜血细胞综合症的主要方法。
通过使用化疗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嗜血细胞的增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
血液透析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由于嗜血细胞综合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而血液透析可以通过机器装置帮助患者过滤血液中的多余嗜血细胞和废物,以改善血液流动性状。
然而,血液透析不是治疗嗜血细胞综合症的根本方法,它只是暂时缓解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血液透析,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患者应避免摄入高脂、高糖、高盐等食物,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噬血细胞综合征科普
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淋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失控性激活、增生且伴有吞噬血现象,并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导致一组机体处于过度的炎症反应状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此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HLH)。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且以高热居多,可伴有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凝血异常,多脏器功能异常等。
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如果不能给与及时的治疗,病死率极高,属于血液科危重症范畴。
该病1952年由提出,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诊治水平近10年有着明显的突破。
我国也是近十年来对于该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治疗手段,使很多以前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噬血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康复。
对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目前国际国内具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诊断起来并不困难。
但由于社会及家长对该病的认知度的缺失,基层医生及非专业医生对该病认识的不足,往往使一部分病例在发病早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导致患儿的快速死亡。
(一)病因及分类噬血细胞综合征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疾病。
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
大体分为两大类:继发性和原发性。
1、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主要是继发于某种原因导致疾病的发生,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
主要病因包括:1)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
2)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病、干燥综合征等。
3)寄生虫:如利士曼原虫病。
4)药物:某些药物可以导致噬血的发生。
5)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2、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童多见,主要见于2岁以下小儿。
目前国际上报导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成人病例越来越多,甚至70岁以上病例也有报导。
是先天免疫缺陷导致细胞功能的异常引起疾病的发生。
少部分患者有明确家族史,一大部分患者家族中找不到类似的病人。
由于涉及先天遗传因素基因异常导致免疫缺陷,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终治愈疾病唯一的治疗方式。
噬血细胞综合症
鉴别诊断
原发与继发鉴别
原发:家族遗传性,〔近亲结婚〕基因缺陷,2岁前发病多 见,病情重,易于反复,NK细胞活性进行性减低,HSCT为 目前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 HPS,而8岁后发病者,那么多考虑为继发性HPS。
继发:无家族史,无基因缺陷,多有明确诱因或根底疾病, 8岁后发病者多,病情轻,NK细胞活性阶段性减低一般不需 要HSCT治疗。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织细
胞,支持MH;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 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
疫组化是细胞内 链及 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巨噬
影像检查:局部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 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 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 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B超提示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肝、脾、淋巴结、骨髓、N-S、甲状腺、 肺、心、肠、肾和胰腺均可受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良性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有吞噬现象, 以吞噬红细胞为主。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或称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易发于新生儿。 基因缺陷: 穿孔素( perfrin )基因
Munc 13-4 基因 syntaxin 11 基因 免疫缺陷: Chediak-Higashi syndrome
〔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 Griscelli syndrome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h e m o p h a g o c y t i c
嗜血细胞综合征
THANKS
感谢观看
05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针对特定病因的药物研发
针对不同病因的嗜血细胞综合征,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新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 用。
临床试验与验证
对新药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策略
研究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探索通过 调节免疫反应来治疗嗜血细胞综合征 的方法。
案例三:长期生存的患者故事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男性,患病后长期生存,生活质量良好。
治疗过程
患者在确诊后接受了系统的化疗和免疫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随后的数年中,患者 定期接受复查和必要的治疗,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总结
该案例表明,对于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长期生存是可能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积 极配合,定期接受复查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案例二:复发患者的治疗经历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中年女性,曾因嗜血细胞综合征治愈,但数年后疾病复发。
02 03
治疗过程
患者再次接受了化疗和免疫治疗,同时加强了病情监测。在治疗过程中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症状明显改善。
总结
该案例提示我们,嗜血细胞综合征有复发的可能,对于曾经患病的患者 ,应保持长期的随访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治疗措 施。
免疫调节剂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孢素等,可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缓解病情。
免疫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等,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减轻对嗜血细胞的攻击,控 制病情。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标准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大量噬血细胞(吞噬自身正常细胞或外来病原体的细胞)活化并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反应。
HPS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表现: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其中,持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肝脾肿大也比较常见。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等。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铁代谢等方面的检查。
HPS患者通常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最为常见。
此外,肝功能异常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胆红素升高和转氨酶升高。
凝血功能障碍也是HPS患者的常见表现。
3.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HPS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噬血细胞增生、组织损伤等病理变化。
4.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免疫系统是否出现异常。
通过对患者的血清、淋巴细胞等进行免疫学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和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5.病因学检查:病因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从而引发HPS。
常见的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等感染指标的检查。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对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HPS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怀疑患者患有HPS,应该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liaoyang
添加标题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炎 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抑制噬血 细胞对血细胞的吞噬。糖皮质 激素选择地塞米松,该药透过 血脑屏障的效果好,对中枢神 经系统受累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预后
上海复旦大学18例就诊HLH患儿有14例接受HLH-2004治疗方案。 治疗结果:持续活动4例,4例临床缓解,失访2例,复发4例(仅 有1例按复发方案治疗2周后重新缓解,其余均死亡),总共有7例
第9~40周: 10mg/m2 ×3天,隔周1次
第40周后视病情而定
依托泊苷(VP-16) 150mg/m2/次 静滴
第1、2周
每周2次
第3~8周
每周1次
第9~40周 隔周1次
第40周后停药
环孢素A (CsA) 6mg/kg.d 口服 一直服用。
如果有神经系统症状,在第3~6周每周各加用1次鞘注
病案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给予积极抗感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住院第3天昏迷,作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正常,细胞 数及蛋白正常。患儿住院3 d,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9-42℃, 常规降温措施无效,肝脾进行性增大,肝右肋下5 cm,剑突 下7cm,脾左肋下6cm。复查血常规:白细胞0.4 x109/L, 血红蛋白52 g/L,血小板12×109/L。肝功能:ALT404 U/L,AST 1024 U/L,TBIL 110.4 mmol/l,DBIL 97.0 mmol/l,ALB19.8 g/L。电解质:K+3.5mmol/L。 Na+125 mmol/L。后经积极治疗抢救无效于住院第6天死亡。 死亡当天查凝血酶原时间 (PT)25.6 8,PA 67%;血常规: 白细胞0.3×109/L。血红蛋白49 g/L,血小板7×109/L。肝 功能:ALT 360 U/L,AST1383 U/L,TBIL 49.5 mmol/l ,DBIL 39.2 mmol/l ,ALB 14.8 g/l 电解质: K+ 3.4 mmol/L,Na+ 118 mmol/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
•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AHS)早年报告的病例多与病 毒感染相关,其中病毒中70%以上为EB病毒。有文献报告 18岁以下IAHS共219例,其中3岁以下约占1/3多,1岁以 下占18%。可查到致病微生物的有163例,其中病毒149例 (91.4%),EB病毒最多,有121例,占病毒感染的81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100%),淋巴结肿大(70 %),肝脾肿大(35%),皮疹(20%)和神经系统紊乱。 较常见的其它症状有寒战、周身不适、乏力、厌 食、胃肠道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
• 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特 征的综合征。
• 病情常发展迅速,若不及时诊断及治疗则预后很 差。
分类
• 根据触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不同分为两类型
• 一种是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或称家族性噬血 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HL)
• 另一种是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1. 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
病案
给予积极抗感染,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保肝及对症支持 治疗。患儿住院第3天昏迷,作腰椎穿刺术测脑脊液压力 正常,细胞数及蛋白正常。患儿住院3 d,仍发热,体温波 动在39-42℃,常规降温措施无效,肝脾进行性增大,肝 右肋下5 cm,剑突下7cm,脾左肋下6cm。复查血常规: 白细胞0.4 x109/L,血红蛋白52 g/L,血小板12×109/L。肝 功能:ALT404 U/L,AST 1024 U/L,TBIL 110.4 mmol/l, DBIL 97.0 mmol/l,ALB19.8 g/L。电解质:K+3.5mmol/L。 Na+125 mmol/L。后经积极治疗抢救无效于住院第6天死亡。 死亡当天查凝血酶原时间(PT)25.6 8,PA 67%;血常规: 白细胞0.3×109/L。血红蛋白49 g/L,血小板7×109/L。肝 功能:ALT 360 U/L,AST1383 U/L,TBIL 49.5 mmol/l ,DBIL 39.2 mmol/l ,ALB 14.8 g/l 电解质:K+ 3.4 mmol/L,Na+ 118 mmol/L。
病案
血常规:白细胞1.7×109/L。血红蛋白87 g/L,血小板 56×109/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30 U/L,天 冬氨酸转氨酶(AST)846 U/L,总胆红素定(TBIL) 48.5 mmol/L,直接胆红素(DBIL) 39.0 mmol/L ,白蛋白(ALB) 30.4 g/L;乳酸脱氢酶(LDH)2791 U/L。电解质:K+5.9mmol/L, Na+123 mmol/L。骨髓涂片见:组织细胞增多占13%,吞 噬性组织细胞占5%,主要吞噬红细胞,也可见吞噬血小 板及有核细胞。血及骨髓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有关甲、 乙、丙、丁、戊等肝炎病毒、EB病毒和CMV感染标志物均 阴性。超声示肝脏肿大,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脾大,右侧 胸腔积液,少量腹腔积液。胸腹X线报告:两侧肺纹理稍 重,不全性肠梗阻。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廖炀
病案
患儿5岁,男,主因发热7d入院。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 发热,最高体温39.5℃,伴轻微咳嗽、无痰,在当地卫生 所按上呼吸道感染予安痛定退热及头孢唑啉等抗感染治疗 7 d病情无好转,并发现全身皮肤黄染,伴恶心、呕吐,转 至我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外伤、输血史,足月顺产,出 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正常,按计划预 防接种。入院查体:体温41.2℃,神志清楚,精神差,贫 血貌,无肝掌、蜘蛛痣,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双侧颈 部、锁骨上及腹股沟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约黄豆大小, 全身皮肤和双侧巩膜中度黄染,险结膜苍白,心肺无明显 异常,腹壁柔韧,全腹压痛,无明显反跳痛,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脾左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 肢不肿。初步诊断:急性白血病。
• 近年来病毒以外的其他病原体所致的IAHS陆续有文献报道。 至今已知与IAHS有关的病原体中,病毒包括EBV、CMV、 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 B等,细菌包括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流感 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葡菌、流感杆菌等,其他类型 还有组织荚膜胞浆菌、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立克次体、 肺炎支原体、利什曼原虫等。
发病机制-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原发性HPS中,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FHL)被认为是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
• 散发病例中的染色体研究表明在2号染色休有一结构易碎性位点或者9号染色 体有一结构倒位位点,提示染色体畸变。
发病机制-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继发性HPS中,免疫功能异常或感染可使细胞免 疫系统异常激活,如辅助性Th1细胞的激活,进而 释放过多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 –γ、肿瘤坏 死因子TNF-α、lL-1、IL-2和IL-6等,称为高细胞因 子血症。
2. 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MAHS)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但多认为,免疫调节系统异常在原发及继发性HPS 中起主要作用。
• 活动期HPS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IL)-2受体和CD8水平上升,缓解期又转为正常, 提示T细胞,尤其是CD8+T细胞与HPS进展有关。
诊断
• 考虑诊断: • 白血病? • 恶性组织细胞病? •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 x一连锁淋巴细胞增生症(XLP)? • 重症肝炎?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
• 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 • 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反应增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