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
1.原发性HLH的治疗:一旦确诊,尽早 按HLH-2004方案治疗,有条件的应尽早 行HSCT方能根治。HLH-2004方案是目 前国际上最常用的HLH治疗方案,主要由 糖皮质激素、依托泊苷(VP—16)和环孢素 A(CSA)组成,其主要理念在于抑制淋巴 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控制细胞因子风暴 和高炎症反应。
谢谢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二科
陈荣
定义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 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一组南活 化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增生但免疫 无效、引起多器官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 征。
特点
HLH以发热、肝脾肿火、肝功能损害、血 细胞减少和组织细胞噬血现象(主要见于 骨髓、肝脾和淋巴结)为主要临床特征, 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根据国际组织细胞协会诊疗指南,HLH分 为原发性和继发性(sHLH)两种类型。原发 性HLH主要包括家族性HLH(FHL)和具有 HLH相关基冈缺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目 前已知多种基因突变与HLH密切相关。
sHLH主要继发于以下情况:(1)感染:各种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结核、原虫感染)均可引起 sHLH,其中病毒感染尤其EBV感染最常见;(2) 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自身免疫性淋巴细 胞增生综合征(ALPS)等可以合并HLH,发生巨 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现一般将其归属于 sHLH范畴;(3)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尤其T细胞 或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T细胞型)、造 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均可能继发HLH。
2.sHLH的治疗:由于HLH病因复杂、疾病轻 重差别较大.部分病例可不需要完全按照HLH2004方案进行治疗。对于感染相关的HLH,应 重点根据病因治疗原发病,在治疗基础疾病的 基础上酌情使用HLH-2004方案。对于病情稳定、 临床症状轻,可先加用糖皮质激素。如不能控 制者,可加用CSA及VP-16。但临床资料表明 EBV相关HLH,早期应用VP-16效果较好。对于 MAS,强烈免疫抑制治疗(如大剂量甲泼尼龙、 CSA/DEX方案)及大剂量丙球应用一般效果良好, 无效才推荐采用HLH-2004方案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五、HLH的治疗
3.挽救治疗 初始诱导治疗后的2~3周应进行疗效评估,对于经初始诱导治疗未能达
到部分应答及以上疗效的患者建议尽早接受挽救治疗。关于HLH的挽救 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推荐方案。综合目前各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和 药物在我国的上市情况,推荐下列挽救治疗方案。
(1) DEP或L-DEP联合化疗方案:DEP方案是一种由脂质体多柔比星、 VP-16和甲泼尼龙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起始剂量为脂质体多柔比星25 mg·m-2·d-1 d1,VP-16 100 mg·m-2·d-1 d1(年龄剂量调整原则可参照诱导 治疗方案),甲泼尼龙15 mg·kg-1·d-1 d1~3,0.75 mg·kg-1·d-1 d4~7, 0.25 mg·kg-1·d-1 d8~10,0.1 mg·kg-1·d-1维持至下一疗程。该方案每2周重 复一次,第2次及以后重复时,甲泼尼龙起始剂量可改为2 mg·kg-1·d-1。 病 情缓解后积极过渡到原发病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五、HLH的治疗
2.CNS-HLH治疗
对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证据的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尽早给予鞘内注射甲 氨蝶呤和地塞米松(MTX/Dex),剂量如下:年龄<1岁,6 mg/2 mg (MTX/Dex);1~2岁,8 mg/2 mg;2~3岁,10 mg/4 mg;>3岁,12 mg/5 mg。每周鞘内注射治疗需持续到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和CSF指数) 恢复正常至少1周后。
四、HLH诊断程序
3.筛查导致HLH的潜在疾病,确定HLH的类型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定导致HLH的可能
原因。 (1)病史询问:应仔细询问婚育史、家族史、过敏史,有无皮疹或淋巴
结肿大,有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详细了解特殊药物使用情况;详 细询问旅游史,特别是有无热带地区旅游史。 (2)感染因素:完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相关检查。需要指出 的是,EBV感染都可能参与在各种类型HLH的复杂的疾病过程中,因此 诊断EBV-HLH需要全血和(或)血浆中检测出EBV-DNA,和(或)活体 组织病理检查EBV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HLH的原因。血清EBV抗体阳性可作为EBV感染的参考。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课件
2023-10-30contents •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防与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案例分析•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未来研究方向目录01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由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引起的致命性综合症,常常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
定义噬血细胞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两种类型。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与遗传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则由其他疾病或感染等诱发。
分类定义与分类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导致大量正常细胞被破坏,引发一系列症状。
异常免疫反应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体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如IL-1、IL-6、IFN-γ等,这些因子作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导致造血功能抑制和组织损伤。
细胞因子风暴研究发现,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免疫调节异常,进而引发疾病。
免疫调节异常发病机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约有1-2例。
发病率地域分布性别分布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在男女之间的发病率相似,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则可能与性别相关。
03流行病学020102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与诊断发热肝功能障碍持续高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
脾脏肿大凝血功能障碍脾脏进行性肿大,质地较硬。
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
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症状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伴有疼痛。
头痛、呕吐、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表现临床诊断标准发热、脾脏肿大、淋巴结肿大、肝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中至少满足3项。
实验室诊断标准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噬血细胞综合征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01
进一步深入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
点和治疗策略。
开发新的诊断方法
02
继续开发新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
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优化治疗手段
03
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提高诊疗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
加强医生培训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知和诊 疗水平。
完善患者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患者教育体系,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疾病和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加强科研与临床合作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提供 更好的诊疗服务。
年龄分布
HP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儿童期和青少年
期多见。
性别分布
男女均可发病,无明显 性别差异。
地域分布
HPS在全球范围内均有 报道,无明显的地域差
异。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HPS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 减少、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此外,患 者还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XX
噬血细胞综合征
汇报人:XX
REPORTING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并发症与风险管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目录
XX
PART 01
疾病概述
REPORTING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失控导致炎症反应过度。
在过去十年中,对于HL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许多进展。
对HLH的诊断标准有了明确的统一。
2004年,国际噬血细胞综合征研究协会(HLH Study Group)制定了一套HLH诊断标准,称为HLH-2004诊断标准。
该标准将临床、实验室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结合起来,提供了确诊HLH的一套指南。
这样一来,医生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针对HLH的治疗方法也有所改进。
传统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炎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选择。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细胞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HLH的方法。
在一项研究中,将巨噬细胞与HLH相关的突变导入患者的血液中,发现这种治疗可以改善病情。
这种细胞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修复或替代受损基因,从而恢复免疫系统的功能。
药物疗法也在不断改进。
IL-1受体拮抗剂和IL-6拮抗剂是近年来用于治疗HLH的新药物。
IL-1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而IL-6抗体可以阻断炎症反应介导的HLH。
这些新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促进治愈。
近年来HLH的治疗方法有了显著的进展。
不仅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治疗也变得更加个体化和有效。
未来,随着对HL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会出现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HLH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细胞 (粒细胞)2,5
JAK2 → G-CSF JAK2因子(包括IFNγ、IL-2、IL-6)通
过JAK/STAT通路来传导信号。
Immunity,2012,36(4):542—550.D
疗效评估
• 诱导治疗期间,建议每2周评估一次疗效。 • 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sCD25、铁蛋白、血细胞计数、三酰甘
• ②发病年龄≤2岁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③未找到明确病因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 ④反复发作的患者,应送检基因测序。
噬血细胞综合征
• 国际报道5年生存率大 约54%,国内报道为31.7%-56.1%。而 肿瘤相关性预后差,此类急性期30d生存率56%-70%,中位总 生存时间36-230d,3年生存率18-55%(淋巴瘤占74%,其中T细 胞淋巴瘤的预后最差)。
关于基因检测
基因测序费时长,花费大。对于HLH患者排查原发性HLH可能的临 床诊断思路可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进行:
• ①所有确诊HLH的患者都应进行功能学检查,包括NK细胞活性和 脱颗粒功能检测(NK细胞和CTL细胞膜ACDl07a),穿孔素、颗粒酶B、 SAP、XIAP等与HLH缺陷基因相对应的蛋白表达量的检测。对于检 测结果存在明确异常的患者应及时送检基因测序。
及早判断
• 持续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或不明原因的严重肝功能损伤 时应当怀疑HLH的可能;
• 同时,在此基础上合并铁蛋白的显著升高也具有强烈的提示意义
Blood,2011,118(15):4041-4052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标准
HLH-2004诊断标准: 国际组织细胞协会指南(符合下列 一项即可诊断):
JAK/STAT通路与噬血细胞综合征
□ HLH细胞因子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
噬血细胞综合征 病情说明指导书
噬血细胞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由感染、肿瘤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
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HPS,可以影响各个年龄人群。
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为主要特征。
主要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
英文名称: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其它名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免疫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原发性 HPS 为遗传病。
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持续发热、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主要病因:遗传、感染、肿瘤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查、脑脊液检查、骨髓检查、病理检查、X 线、CT、MRI、基因检查重要提醒:本病起病急,预后差,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就诊。
临床分类:病因不同,噬血细胞综合征可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遗传性或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获得性或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多由病毒引起,称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也可由细菌、真菌、原虫(尤其利什曼原虫)等引起。
(2)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尤与恶性淋巴瘤相关(LAHS),最多见的淋巴瘤是T/NK 细胞淋巴瘤。
(3)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目前认为是HLH 的一种特殊类型,见于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幼年性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患者。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
xx年xx月xx日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
CATALOGUE
目录
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后和预防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噬血细胞综合征概述
01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由淋巴组织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其特征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在体内积聚并破坏正常组织。
定义
感染诱发
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持续性发热,且难以用常规方法治疗。
发热
肝脾肿大
淋巴结肿大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伴有肝功能异常和黄疸。
多数患者有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
02
符合HLH-2004诊断标准,包括以下8项指标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铁代谢异常;噬血细胞在骨髓或外周血中比例明显增高。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患者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等症状,但无发热、脾大等表现。
1
诊断流程
2
3
1. 进行血常规、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等相关检查,初步判断是否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 进行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
3.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和治疗建议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05
研究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药物,以更精确地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
靶向治疗
新药研发
开发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新型药物,以减轻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
免疫调节药物
《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患者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思考
01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和家属普及噬血细胞综合 征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
、治疗方法等。
03
心理疏导与支持
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
治疗和生活。
02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等,以提高
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
04
感谢观看
管理能力。
增强信心与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 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理解, 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
促进家庭与社会支持
建立有效的心理评估体系,及时 发现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防 止心理危机的发生。
05
患者管理与随访工作建议
住院期间患者管理要点梳理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支持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感染风险防控策略部署
强化环境消毒与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确保患者所处环境清洁、卫生,定期进行 空气和物品表面消毒,减少外部病原体侵 入的风险。
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 则,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加强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 预防性治疗,降低感染发生率。
高危人群
遗传性HPS主要见于婴幼儿,而获得性HPS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与感染、肿 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HPS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 、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等。
分型
噬血细胞综合症
鉴别诊断
原发与继发鉴别
原发:家族遗传性,〔近亲结婚〕基因缺陷,2岁前发病多 见,病情重,易于反复,NK细胞活性进行性减低,HSCT为 目前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在2岁前发病者多提示为家族性 HPS,而8岁后发病者,那么多考虑为继发性HPS。
继发:无家族史,无基因缺陷,多有明确诱因或根底疾病, 8岁后发病者多,病情轻,NK细胞活性阶段性减低一般不需 要HSCT治疗。
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本病无血脂改变,外周血或骨髓中可发现异常组织细胞: 外周血、骨髓、淋巴结、肝、脾等组织中可找到恶性组织细
胞,支持MH; 恶性组织细胞对乙酸 萘酚脂酶、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免
疫组化是细胞内 链及 链均阳性; HPS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可增高; MH血清铁蛋白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增高,组化染色见巨噬
影像检查:局部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 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 感染,脱髓鞘,出血,萎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 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B超提示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肝、脾、淋巴结、骨髓、N-S、甲状腺、 肺、心、肠、肾和胰腺均可受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良性的淋巴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有吞噬现象, 以吞噬红细胞为主。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或称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易发于新生儿。 基因缺陷: 穿孔素( perfrin )基因
Munc 13-4 基因 syntaxin 11 基因 免疫缺陷: Chediak-Higashi syndrome
〔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 Griscelli syndrome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h e m o p h a g o c y t i c
噬血细胞综合征
3、尤其是患者出现进行性器官肿大,血细胞 及生化指标改变时,提示这是机体对病原体 不同寻常的反应,想到HPS的可能。如果不 治疗,机体出现不恰当的炎症反应,最终导 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能死于细菌或霉 菌感染,或者脑功能紊乱。
六、鉴别诊断及相关问题
FHL 与继发性HPS极易混淆,目前临床上尚无 有效的检测手段区分两者。
2、HPS患者骨髓组织细胞增生以噬血细胞为主, 异常组织细胞不见或偶见,多核巨组织细胞不见; MH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噬血细胞及单核样或淋巴样 组织细胞增生,但常见有幼稚多形态的异常组织细 胞,多核巨组织细胞虽亦有较大诊断价值,但检出 率较低。
3、NAP积分对细菌相关性HPS(BAHS)与MH的 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多数BAHS患者NAP积分增 高,而MH患者NAP积分常减低甚至为0。
2、噬血细胞现象是HPS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在疾病 初期可能并不突出,这时可考虑重复多次的骨髓涂片检查或 进行脾脏、淋巴结等脏器的组织学检查,以利早期诊断。许 多患者在疾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标 准,但随着疾病的进展相继出现,因此对于高度怀疑HLH的 患者,不应拘泥于上述的诊断标准。
其他尚有报告伤寒5例,疟疾2例,SLE4例, 良性疾病诱发HPS等多篇文献,不再举例。
HPS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异常ຫໍສະໝຸດ 表现发生率 表 现
临床症状
实验室异常
发热
60%-100% 贫血
脾肿大
35%-100% 血小板减少
肝肿大
39%-97% 中性粒减少
淋巴结肿大 17%-52% 高甘油三酯
皮疹
3%-65% 低纤维蛋白
组织细胞协会2004年修订HPS诊断标准:
当患者符合以下两条任何一条时可诊断HPS 1、分子生物学检查符合HLH(例如存在PRF或SAP基因突变)。 2、符合以下8条标准中的5条: (1)发热超过一周,热峰>38.5℃。 (2)脾大。 (3)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Hb<90g/L,PLT<100×109/L,N绝对值<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5218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进展高云梅(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HPS )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在临床上该病又叫做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 ),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HPS 和继发性HPS 。
因其病因多,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起来较为困难,临床中出现漏、误诊的可能性较大。
本研究主要对该病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以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52.009本文引用格式:高云梅.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2):18-19.0 引言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于1939年由Scott 和Robb-Smith 提出并于1952年被Farquhar 和Claireaux 等首次报道。
该病的发生主要以过度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发生原因是受到遗传性或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的影响。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显示可能是T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受到了致病因素的激活,促使其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大量的组织细胞受到了刺激后得以激活产生增生,并对血细胞产生吞噬作用、抑制造血祖细胞增殖。
一旦发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发生异常,出现凝血障碍,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有减少。
该病具有发生急骤、病情发展快、在诊断上有困扰等特点,若不在早期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将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增加病死率。
噬血细胞综合征医学课件
05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预防与控制
宣传教育与筛查策略
宣传教育
开展针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噬 血细胞综合征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筛查策略
针对高危人群制定筛查策略,包括定期检 查、症状监测和影像学检查等,以及时发 现并确诊病例。
疫情监测与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掌握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 。
输血、补充血小板和抗 感染等治疗措施,以维 持患者的生命。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依托 泊苷、环孢素A等,抑制 过度免疫反应,缓解病 情。
采用针对血液肿瘤的联 合化疗方案,如依托泊 苷+长春新碱+环磷酰胺 等,以达到长期生存的 目的。
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反 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和 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 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 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必 要的支持和关怀。
个性化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基因、病情的全面分析,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 不良反应。
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
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将有更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应用于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中 ,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控制措施
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追踪、疫苗研发和 应用等,以遏制疫情的传播和扩散。
公共卫生政策与干预手段
公共卫生政策
制定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公共卫生政策,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高危人群管理、医疗保障等。
干预手段
采取多种干预手段,如社会宣传、行为干预、环境改善等,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 和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传播。
02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HLH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推荐采用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这一命名, 突出了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和噬血细胞现象这两个关 键性组织病理学特点
历史演进 (historical milestones in HLH research)
Scott RobbSmith (1939): histi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 Farquhar Claireaux (1952): familial hemaphagocytic reticulosis Rappaport (1969): malignant histiocytosis (MH) Risdall (1979):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Perforin gene mutation and familial HLH: most common (up to 40%)
Stepp SE, et al. Perforin gene defects in 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Science.1999;286:1957-1959.
Perforin mutations in a cohort of 30 Chinese children with EBV-HLH
30 EBV-HLH, including 14 boys and 16 girls admitted to BCH from 2006-2008.
3 heterozygous missense mutation of PRF1 gene (10%)
我国尚无关于儿童HLH流行病学的统计数据
发病年龄:70%家族性HLH于2岁前发病,但也可迟至8岁起病
噬血综合症是什么疾病
噬血综合症是什么疾病噬血细胞综合症有原发性以及反应性之分,是一种是一种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因为他们体质比较弱,免疫力差,所以才会发生感染,而这些病症症状也比较多见,尤其是在急性期的时候,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这些非常的相似,所以需要通过多个部位穿刺进行确诊,因此一旦发现有一些类似症状的时候,那么还是建议患者到医院结合更加全面的检查确诊治疗,尽可能的降低它造成的危害。
★一、概述噬血细胞综合症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
因为老年人的体质比较弱,免疫力较差所以更容易会发生感染,这个病一般是不会传染的,如果是感染因素,要尽快去除感染因素,原发病治疗好后多可自愈。
★二、病理特征良性组织细胞增加并伴嗜血现象,多见于淋巴结的淋巴窦和髓索、肝窦、门静脉、脾脏的红髓和骨髓。
在急性期,该病与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等病相似,且并非所有病例第一次骨穿即能发现嗜血细胞,有时需多部位穿刺才能确诊。
骨髓多增生活跃,粒系统所占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可见毒性变。
幼红系统增生多正常,淋巴系统比例亦未见明显改变,可见异淋。
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活跃,常>10%,巨噬细胞大小为20~40微米,或更大,胞浆丰富,吞噬多个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或血小板等。
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三、鉴别1.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更倾向于噬血细胞综合症,可能为病毒感染相关性,仔细看看血片能否见到异形淋巴细胞。
如果比例在临界值,你就保守一点,报"不除外嗜血细胞综合征,请结合临床考虑"。
2.关于噬血细胞综合症骨髓象中嗜血细胞比例的问题,认为不能对2%认得太死,因为嗜血细胞体积较大,推片时易于推至片尾和边缘,所以按常规体尾交界处分片法,可能比例较低,但片尾和边缘可能较多,认为应该纵观全片,只要片尾和边缘嗜血细胞明显增多,甚至成堆分布,即使体尾交界处比例达不到2%,依然可以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fection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IAHS)
– Secondary HLH(SHLH) – VAHS
流行病学
SHL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 FHLH主要见于儿童(尤其<1岁) FHLH年发生率为1.2/百万儿童
M=F
有报道夏季多发 与遗传、感染、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有关 似乎存在地理和种族差异 近年来,EBV-HLH日益受到重视
病因与发病机制
Infection-associated HLH
Develops Viral
as the result of infection
(most common), bacterial, in immunocompromised hosts
fungal, parasites
Often
临床复发:13例(19.4%)
Allo-HSCT:12例难治/复发者 晚期死亡:8例(包括1例t-AML、4例复发、3例TRM) 随访期内总生存率:59/78例(75.6%)
预后
部分SHLH病例在支持治疗(如IVIG)下可完全缓解 成人患者或CNS受累者不接受化学免疫治疗常不能 长期缓解 EBV-HLH容易复发,需要Allo-HSCT EBV以外的感染相关HLH预后相对好,支持治疗和抗 感染治疗是关键 淋巴瘤相关的HLH预后差 FHLH不治疗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2个月,化学免 疫治疗不能根治,必须接受Allo-HSCT
HLH-94 Results
113 patients treated on protocol
– 56% (63/113) alive at median 37.5 m. – 3 year OS 55% +/- 9%
BMT
patients (n=65)
– 3 year OS 62% – Only 15 /65 patients had matched related donors. The majority were unrelated.
2000年美国CDC收录的感染相关HLH文献报道
真菌
Aspergillus
sp.
Candida
albicans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Histoplasma capsulatum Penicillium marneffei Pneumocystis carinii Trychophyton beigelii
年龄 怀疑SHLH时也要排除FHLH 系统性少年发病类风关(soJRA)--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 (MAS)—FHLH-2(NK细胞PRF1表达↓) SHLH有病因:
感染(病毒:EBV,细菌,真菌,寄生虫) 自身免疫病:soJRA、SLE 遗传性免疫病:如XPL:SH2D1A或BIRC4基因突变→EBV→致死性传单或BNHL 肿瘤:淋巴瘤(尤其T-NHL) 代谢病
继发性HLH,又称反应性噬血细胞综
合征(RHS)
感染相关HLH:病毒(尤其EBV)、细菌、真菌、
原虫等
恶性肿瘤相关HLH:尤其T细胞淋巴瘤 胶原血管病相关HLH
HLH
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FHLH)
– Primary HLH
定义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是一种 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黄疸、
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和组织病理中噬血
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分类
原发性HLH(家族或遗传性HLH)
FHLH1 未知
FHLH2 PRF1
9q2.1 3-q22
10q22
未知
穿孔素1
4个家 未知 族
>50 >10 3
未知
CTL、NK CTL Monocyte
FHLH3 UNC13 17q25 D .1 FHLH4 STX11 6q24
20%30% UnC-13 20%homolog D 30% Syntaxin- -20% 11
发病机制
各种HLH的共同发病机制是T/NK细胞免 疫调节功能异常,体内细胞因子(TNFα、 IFNγ、IL-1等)过多,引起单核巨噬细胞 增殖并且功能亢进,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
但是各种原因引起T/NK细胞异常分泌细胞因
子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感染相关HLH的可能发病机制
Familial HLH
Hereditary
Perforin
Membranolytic protein expressed in the cytoplasmic
granules of cytotoxic T cells and NK cell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nslocation of granzyme B
Chemo -immu If 2nd HLH Treat cause of immune reactivation If persistent consider 1st HLH
ReactivaT if donor
HLH-94方案
诱导治疗(共8周): VP16 150mg/m2,biw×2w→qw×6w DEX 10mg/m2/d×2w→5mg×2w→2.5mg×2w →1.25mg×1w→逐减×1w CNS受累者IT MTX+DEX 最多4次,于第3周开始 继续治疗(直至52周):用于未缓解者及已知为FHLH者 DEX 10mg/m2/d×3d分别于第10、12周… VP16 150mg/m2×1次分别于第10、12周… CSA 每天口服以达谷值≥200μg/L Allo-HSCT:选择最佳供者,FHLH尽早移植
HLH-2004方案
诱导治疗(共8周): VP16 150mg/m2,biw×2w→qw×6w DEX 10mg/m2/d×2w→5mg×2w→2.5mg×2w →1.25mg×1w→逐减×1w CSA 3mg/kg,po,Bid(以达谷值≥200μg/L) CNS受累者IT MTX+DEX 最多4次,于第3周开始 继续治疗(直至52周):用于未缓解者及已知为FHLH者 DEX 10mg/m2/d×3d分别于第10、12周…(d8-10) VP16 150mg/m2×1次分别于第10、12周…(d14) CSA 每天口服以达谷值≥200μg/L Allo-HSCT:选择最佳供者,FHLH和复发SHLH尽早移植
(HIV, oncologic, Crohn’s disease)
2000年美国CDC收录的感染相关HLH文献报道 病毒
Adenovirus(6) CMV(7) Dengue (7) EBV(16) HAV(5)、HBV(1)、HCV(1) Herpes simplex (4) HIV(11) HHV-6(4)、HHV-8(1) Influenza A (antigenic type H1N1)(1) Measles (2) Parainfluenza type III(1) Parvovirus B-19 (9) Rubella(1) Varicella zoster(4)
临床特征
发热(60-100%) 脾肿大(35-100%) 肝肿大(39-97%) 淋巴结肿大(17-52%) 皮疹(3-65%) 神经症状(脑病、假性脑脊膜炎、癫痫)(7-47%) 贫血(89-100%) 血小板减少(82-100%) 中性粒细胞减少(58-87%) 高甘油三酯血症(59-100%) 高胆红素血症(74%)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9-85%) 高乳酸脱氢酶 高铁蛋白血症
FHLH与SHLH鉴别
临床特征不能鉴别,感染也是FHLH的主要诱因 分子遗传学检测是鉴别二者的根本手段,但阴性不能排除 FHLH
治疗
支持治疗 对因治疗 化学免疫治疗
诱导治疗 继续治疗
Allo-HSCT
Management
Familial Disease HLH Pts 8 wks Persistent non-familial Resolved non-familial Continuation therapy, BMT if donor Continuation therapy, BMT if donor Stop therapy
儿童HLH疗效比较
不治疗组(n=121;1983年):1年OS
5%
HLH-94治疗组(n=113;2002年):5年OS
其他治疗组(n=122;1996年):
55%
5年OS 22%
HLH-94治疗EBV-HLH
78例中位随访43个月的结果:
早期(8周内)死亡:11例(14.1%)
早期(8周内)治疗:47/78例CR,20/78例PR
2000年美国CDC收录的感染相关HLH文献报道 寄生虫
Babesia
microti(2) Leishmania sp.(3)
Plasmodium falciparum(4) Toxoplasma gondii(1)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1) Borrelia burgdorferi(1) Leptospira sp.(1) Treponema pallidum (1)
transmitted disorder Autosomal recessive Affects immune regulation Family history often negative Triggered by inf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