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与幸福综述

合集下载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

比较分析国民幸福指数与GDP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国民幸福指数和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它们的联系和影响。

国民幸福指数和GDP的定义国民幸福指数(GNH)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志性指标,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包括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福利、社会支持、文化传承、自然保护等。

国民幸福指数旨在反映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指导。

GDP(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和总体经济水平。

国民幸福指数和GDP之间的关系国民幸福指数和GDP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指标,但它们所反映的方面不同。

GDP主要关注经济增长及其成果,而国民幸福指数则主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品质和人民幸福感。

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以下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经济发展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国民幸福指数。

随着GDP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并且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住房条件等基本生活条件,从而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此外,经济发展还能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更多地注重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从而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2. 国民幸福感对GDP的影响国民幸福感的提高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当人们拥有了更高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会更有动力去创造更多的财富和物质资源,从而推动GDP的持续增长。

同时,较高的国民幸福指数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3. GDP和国民幸福指数的平衡尽管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但长期追求GDP的增长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单一指标下的纯经济发展容易忽略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问题,从而降低国民幸福指数。

因此,要同时注重GDP和国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平衡,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年度总结工作综述(3篇)

年度总结工作综述(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这一年中,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各业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此,对本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旨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我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政治领域1. 全面深化改革过去一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同时,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民主法治建设过去一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3. 党风廉政建设过去一年,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二、经济领域1.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6.6%,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

3.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过去一年,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

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进口,优化进出口结构。

深化自贸区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三、文化领域1.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过去一年,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电影展映、图书出版等。

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

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分析摘要: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本文介绍了人均GDP、幸福指数的概念,阐述了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并对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意义和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均GDP 幸福指数经济实力一、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概念(一)人均GDP的概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世界排名第84位,排名比较靠后。

[1] (二)幸福指数的概念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事实与价值判断。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

3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也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2]二、人均GDP和幸福指数的关系(一)我国人均GDP与幸福指数的关系总体上来说,人均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在不同时期、不同收入阶段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人均GDP不高时,人均GDP与幸福指数基本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这一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人民快乐幸福起来。

究其原因,随着物质财富相对增长、经济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幸福目标的要求也在相对提高。

国民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民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经济信息8国民幸福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邓 琳 重庆工商大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即2022-2049年,已经达到以全体人民小康为核心的中等幸福以后,开始追求的目标是达到以丰裕为核心的适度幸福。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让人民感到幸福,所以要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做到更好,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的独特气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之后,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与生态破坏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等内部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的幸福水平的提高,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将从中国达到全面小康以后将如何提高国民的幸福水平展开论述,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健康。

关键词:国民幸福水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8-0008-01一、研究背景由于中国达到全面小康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分地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变得逐渐富裕,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地精神满足。

这时候国民幸福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衡量人们幸福感的程度的指标进入了公众的视线,也可称为国民幸福指数。

这一指数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来,是不丹的国王提出来的。

不丹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他们国家认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应该把让人民更加幸福当做目标,非常重视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发展。

幸福感这个词被定义为“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或生活完满发展后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1]虽然中国经济地不断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最不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增加,GDP 不能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标,它只是属于生产值指标,而中国发展的根木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目标,即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国民的幸福感。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现状分析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现状分析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现状分析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古代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曾长期领先世界,但在近代却落伍了,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

面临民族危难,中国人民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亿万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中共十九大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具体描述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反映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实现了这个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国家、民族和个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密切相关。

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尊严的基本保障。

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只有每一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另一方面,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归宿和目的。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GDP增长与生活水平

GDP增长与生活水平

GDP增长与生活水平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生活水平则是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意程度。

GDP增长与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GDP增长对生活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GDP增长对生活水平的影响1. 就业机会增加GDP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的增加使得人们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就业机会的增加也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升了社会安全感。

2. 收入水平提高GDP增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企业利润增加,个人收入也相应提高。

人们通过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3. 社会福利改善GDP增长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使得政府能够增加对社会福利的投入。

社会福利的改善包括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

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4. 基础设施建设GDP增长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它们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出行、交流和获取资源,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生活水平对GDP增长的影响1. 消费需求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人们希望获得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消费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GDP 的增长。

2. 创新和创业的激励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有动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可能会通过创新和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不仅可以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

3. 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国外理论动态·2013 年第 7 期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 葡] 佩德罗·孔塞桑 罗米娜·班德罗 著 卢艳华 译
[ 内容提要] 传统意义上,幸福是通过一种单一的客观维度来加以界定的,即以收 入或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来衡量的物质上的进步。 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 认为,幸福这一概念不能仅仅通过 GDP 来描述: 幸福是多维度的,它涵盖了人类生 活的所有方面。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客观指标来完善、 补充 或者取代 GDP 这一标准。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主观标准来衡量幸福: 即让人们报告 他们的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本文介绍了从有关决定快乐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 文献中得出的主要研究发现。虽然从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来讲,快乐有着重要 影响,但本文也表明,快乐指数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关键词] 快乐 幸福 指数 生活质量
全球问题研究 第三种超越 GDP 标准的方法是通过建 构那种能够抓住幸福的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衡 量标准来代替 GDP 标准。 这些衡量标准的 建构通常使用了不同的要素,人们对这些要 素以某种方式进行加权,以形成一个单一的 指数。建构综合性幸福指数的最初的尝试之 一 发 生 在 1979 年, 当 时 海 外 发 展 委 员 会 (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 的大卫 · 莫 里斯 ( David Morris) 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 数。这一指数将婴儿死亡率、 预期寿命、 成 人识字率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便是众所周 知而又备受争论的人类发展指数,它是 1990 年提出来的,该指数将人均收入 ( 按购买力 平价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 率以及入学率结合起来。 尽管这一指数作为 衡量幸福的标准远非完美无缺,但其优势在 于它的简单和透明。 尽管各种指数是获得信息的有用工具, 但在对待这些指数时,我们必须考虑对其的 诸多批评和附加说明。 指数往往会将非常复 杂的现实情况过度简单化,这些复杂的现实 情况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指数来说明的。 此 外,用于构建这些数据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指 数的评估往往并不透明。 对这些指数的批评 涉及对所使用的指标的选择、 指标之间的共 线性问题、不同因素被赋予的权重以及用来 建构指数所使用的数据的质量。 另外,相关 批评还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征,有着各自侧重的问题,但是 这两类 国 家 在 建 构 指 数 时 使 用 了 相 同 的 方 法。而且,各种衡量指数可能容易被政治家 们所利用,成为一种 “伪造账目 ” ( creative accounting) 的做法,而非客观的衡量标准。 最后,各种指数的排名往往是在年复一年地 “颂扬” 同一批国家,同时被用来对另一些 国家进行 “点名羞辱” ,此外再无其他价值。 是通过主观衡量标准: 自我描述的快乐与生 活满意度。 很久以来 , “快乐 ” 这一主题一 直属于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但最近 却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首先是进入精神病 学领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主流社 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 ( 一)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马克 · 麦吉利夫雷 ( Mark McGillivray ) 和马 修 · 克 拉 克 ( Matthew Clark ) 指 出: “主观幸福感涉及 对 生 活 的 多 维 度 的 评 价, 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以及对感情和 ” 一些经济学家将 “主观 情绪的情感评价。 幸福感” 这一术语作为 “快乐” 的同义词来 使用,但在心理学中,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 福感更狭义的概念。 路易吉诺 · 布鲁尼 ( Luigino Bruni ) 和 皮尔 · 路 易 吉 · 波 尔 塔 ( Pier Luigi Porta ) 对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某 : 种程度的澄清。 他们指出 “心理学家区分 了属于认知因素的生活满意度、 属于感情因 素的情感以及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 指幸福的状态,它是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经 ” 他们还提出了另 过长时间的结合的产物。 外一些解释,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组成 要素: 愉悦的情感、 不愉悦的情感、 对生活 的整体评价 ( 生活评价) 、 具体领域满意度 ( 包括婚 姻、 健 康、 休 闲 等 等) 。 而 另 一 方 面,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福感更为狭义的概 念,它也不同于生活满意度: 虽然快乐和生 活满意度二者均为主观幸福感的组成要素, 但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人所认知到的现实与 愿望之间的差距,而快乐则来源于积极的情 感和消极的情感之间的平衡。 在这一研究方 法中,主观幸福感是 “处于快乐状态 ” 的同 义词 ( 即亚里士多德将快乐作为幸福进行研 究的方法) ,而像 “满意度 ” 和 “快乐 ” 这 样的概念被视为 “感受到快乐 ” ( 一种快乐 主义的研究方法) 。 尽管存在着以上差异,但经济学家却一 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另一种方式 直在可互换的意义上来使用 “快乐” 和 “生 — 13 —

GDP增长与人民生活

GDP增长与人民生活

GDP增长与人民生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长。

GDP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那么,GDP增长与人民生活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GDP增长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首先,GDP增长为人民生活带来了物质保障。

随着GDP的增长,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

这些举措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其次,GDP增长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人们有了稳定的工作来源,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水平也随之提升。

同时,就业机会的增加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提升。

此外,GDP增长还促进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人们更愿意花钱购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提高了生活品质。

消费的增加也刺激了市场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然而,GDP增长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追求GDP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对人民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歧视等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的良性互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企业应当注重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GDP增长与人民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引言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而收入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关系1.1 收入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

研究表明,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较高收入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资源,并提供更多选择自主权。

这些因素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1.2 收入增长速度对幸福感影响除了绝对水平外,相对于个体以往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也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收入增长速度较快的个体往往对生活更加满意,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这是因为快速增长的收入能够满足个体对于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个人目标的需求,从而提升幸福感。

二、影响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因素2.1 社会经济背景因素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受到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背景包括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地区差异等。

研究发现,受过较高教育和从事高薪职业的人群往往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此外,地区差异也是影响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2.2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对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包括相对贫富差距、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等。

研究表明,相对贫富差距越大,居民的幸福感越低。

此外,社会比较心理和社会认同也会影响居民对于自身收入与幸福感的评价。

三、建议3.1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为了提高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这可以通过加强税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教育公平等途径实现。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社会不稳定。

3.2 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关系经济增长一直是各国政府和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实现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力、就业、创新和竞争力。

然而,随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社会对经济增长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指标的提高,还必须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上。

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有哪些关系呢?首先,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因素都对人民的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另外,经济增长还可以带来一些非物质的福利,如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技术进步的创新等等,也都是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然而,经济增长也需要在有效地控制恶性循环、保护环境、增加资源的情况下进行。

长期的经济增长不得不在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也需要被视为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不可单独考量幸福指数是一个复杂的指标。

它不仅仅反映了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也反映了社会和家庭关系、健康状况、环境条件、安全性等因素。

因此,我们不能以经济增长是否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所以,建立一个企业和国家各级政府为主体,以“环保发展、科技领先、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民生”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可以使生态和经济的协调性得到切实实现,生态和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这样的发展方式,可以真正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数,还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和稳健发展。

总之,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经济增长只有在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带来人们的福利,而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只是其中之一。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指数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023年国家成就总结

2023年国家成就总结

2023年国家成就总结简介2023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一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本文将综述2023年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环境和社会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展。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稳定2023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GDP达到新的历史高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GDP增速为6.8%,与去年相比略有回落,但整体仍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创新驱动发展2023年,我国继续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2023年,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

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实施,为企业和市场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方面,我国的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提升。

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在2023年,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一大批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外高水平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不断增加。

我国的科技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展现出较高的竞争力。

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2023年,我国教育改革继续加速推进。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各层次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得到重视在2023年,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

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实践机会。

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2023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

然而,GDP是一种抽象的数字,它并不能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

那么,GDP对人民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一、经济增长带来就业增加经济增长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生产能力的扩大。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找到工作,从而获得收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此外,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意味着更多的人脱离贫困。

这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GDP增加意味着商品数量增加GDP增长也会带来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持久的问题。

如果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不能匹配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就会过剩或者短缺。

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公司,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产品。

这些产品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等等。

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三、GDP增长带来改善基础设施的投资GDP的增长还会提升政府的收入和开支。

这意味着政府可以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更多的投资,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例如,政府可以增加投资用于修路、桥梁、医院、学校、供水系统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可以带来更多便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GDP的增长可能带来环境问题虽然GDP增长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包括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破坏。

由于经济增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它可能会导致环境的破坏。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一定的威胁。

总的来说,GDP的增长可以为人民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和资源耗尽。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在增长经济的同时,提高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方面的投入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

经济指标解读:GDP与日常生活

经济指标解读:GDP与日常生活

经济指标解读:GDP与日常生活GDP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GDP的增长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GDP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首先,GDP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一个国家的GDP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强,经济活力的提升。

通过GDP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GDP的增长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个国家的GDP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有望提高。

随着GDP 的增长,人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改善,人民的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高GDP水平通常伴随着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因此,GDP的增长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另外,GDP的增长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GDP增长,意味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

高GDP水平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同时,GDP的增长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单纯追求GDP增长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追求GDP增长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社会贫富分化等问题。

因此,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综上所述,GDP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

经济发展与幸福感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经济发展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和物质财富,但这并不一定能够直接转译为个体的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人们在追求幸福感方面的其他因素。

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和实现。

经济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人们可以通过工作获得经济收入,提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这种经济上的改善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提高其幸福感。

然而,经济发展并不是唯一决定幸福感的因素。

幸福感更多地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社交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个经济繁荣的地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的居民普遍幸福。

个体的幸福感还取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满足感。

心理健康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良好状态。

当个体在心理上处于良好状态时,他们往往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维持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心理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

人际关系也对个体的幸福感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社交关系的质量和数量都与个体的幸福感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与家庭、朋友和社区的积极关系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身边的人们的支持和关爱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安慰,并减轻个体面对困难时的心理压力。

生活环境也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提供个体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如安全、卫生、居住和教育。

宜居的城市和地区往往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例如,交通便利、绿化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增加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经济发展为个体幸福感的提供了基础,但个体的享受和感受幸福感的过程是更为复杂的。

经济发展只是一个方面,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同样重要。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

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篇一年度高质量发展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一、主要成就经济稳定增长: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过去一年,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与国际创新合作,提升了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快速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过去一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在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通过深化“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措施,加强了与世界的经贸合作和交流。

二、存在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国民幸福指数研究综述_刘怡君

国民幸福指数研究综述_刘怡君

Business!·243·国民幸福指数研究综述刘怡君摘要:近几年,“国民幸福指数”成为两会代表交谈中一个频频出现的热门词汇。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迫切需要一套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国家发展。

而国民幸福指数正是评价反映某一时期国民幸福感,综合度量国民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满意程度的指标体系。

因此,将其与GDP共同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标准应极具代表性。

但如何科学规范地将国民幸福感量化,世界各国尚未统一定论,测评方式也是大相径庭。

本文就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及测评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国民幸福指数;研究现状;启示长期以来,GDP都是衡量国民经济的第一指标,但其片面的衡量国富、民富,不是衡量一国国民幸福快乐的标准。

由此,支持国民幸福指数的声浪扑面而来,对此,有识之士不禁要问:国民幸福指数的定义是什么,该指标的测量方法是什么,其对国民经济是否具有代表性。

对于国民幸福指数的研究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部分国家甚至已经用其作为检视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随着国民幸福指数重要性的增加,西方学术界已经对国民幸福指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的研究。

相较于西方,国内有关幸福指数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从深度还是广度的角度来看,其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拓展。

诸多学者也从这些不成熟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来完善指标的测量方法,使其更具代表性。

一、国民幸福指数的内涵及意义1970年,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

他提出,政府的政策应关注国民幸福,并以实现国民幸福为目标。

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才是人生的基本问题。

国家在制订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实现现代化,也应该考虑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国民的幸福。

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组成的国民幸福指数四级指标。

这一创造性地幸福理念使不丹成为世界上唯一用国民幸福指数代替GDP来衡量发展成效的国家。

正确认识GDP 与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GDP 与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党史党建文汇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主动提出不要军衔,对全军指战员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解决了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

在毛泽东的带动下,我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提出让衔或降衔。

第一个提出让衔的是徐向前。

他的理由主要是既然革命已经成功,当不当元帅无所谓。

为此,他还给毛泽东专门写过信。

但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评这个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我军主要高级将领的人为元帅。

第二个提出让衔的是主持评定工作的罗荣桓,他不同意自己出任元帅,并自谦无尺寸军功。

然而,毛泽东坚持罗荣桓上选,他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他是秋收起义以后上了井冈山的老同志,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他协助林彪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将里面让衔的首推许光达。

当周恩来通知他将被评为大将时,他感到很不安。

周恩来让贺龙做他的工作。

贺龙说:“这次授衔,10个元帅、10个大将,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几位副主席反复研讨、权衡,又照顾各方面而决定的。

”许光达却反问贺龙:“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应该授什么军衔?”贺龙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不忘却共患难的亡友。

周、柳有可能像总理、邓小平一样,改行搞党务或行政。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贺龙回答:“可能是大将。

”“若是叶挺还在呢?”“元帅,理所当然的元帅。

”许光达又说:“毛主席、中央军委对我的信任,我衷心感谢。

但与其他几位大将比,无论德、才、资,均不如他们。

我请求贺总把我的意见反映到中央军委,改授我上将衔。

”后来,许光达又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写信,要求降低标准,只评上将。

毛泽东在中央军委扩大会上作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讲话时,对许光达让衔一事进行了赞扬:“同志们,今大我要向你们介绍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级别降低的人,他就是许光达同志!这是一面镜子!一面共产党员毫不为己、不谋私利的镜子!他将始终成为我党、我军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五百年前,明朝有一个大将叫做徐达,他是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五百年后,我们人民军队中也有一位大将,他就是许光达,他是以他的高风亮节而名震天下的!”(摘自《领导科学》)让军衔:一面共产党人的镜子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GDP与幸福综述

GDP与幸福综述

GDP与幸福综述摘要:中国GDP快速发展,在GDP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幸福指数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GDP 幸福指数中国经济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

日本公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

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正式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位置。

日本首相菅直人说:“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就应当担任在世界上更大责任。

”此外,海外收购、超级富豪、p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

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全国“两会”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走到尽头的“唯GDP”。

事实上,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来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它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指标。

在经过1968年与1993年的两次修订之后,SNA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最主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萨缪尔森对GDP赞誉有加:“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

”连曾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也说,是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是混乱的世界”。

然而从GDP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似乎难以取代的尊崇地位的争议就从未停止,20世纪另外一位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早就警告世人,应远离对GDP的迷信。

从GDP到GNH——幸福指数研究综述

从GDP到GNH——幸福指数研究综述

I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BSTRACT
Since the 70's of last century,the kingdom of Bhutan raised and enforced the " the happiness project" ,wesr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ollowed and started to researched the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More and more people found the drawback of GDP to judge the national prosperity,need the more exact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to judge the a nation'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is article ,I build the method of personal happiness index ;Utilize the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Explain the article 'background ,goal and meaning. The second chapter:Brief descrip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GDP to GNH. The thired chapter:Put the foward the method of personal and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To the personal happiness index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use the Samuelson equation to calculate the personal happiness index;For the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At the condition of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n minimizing information loss ,Collect a bit of uncorrelated index from the numerous index,then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variance dedication determine the weight,thuscount out the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The forth chapter:utilize the happiness index ranking coounted by predecessors and unite GDP finding GDP and GNH not always in direct proportion. According to analyse,finding that a nation has high GDP,GNH may not be high; On the contrary,a nation has high GDP,GNH may not low.The wealth a personhe or she has owned ,can not decided his or her level of happiness. Key Words: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 The formula for happiness ; Factor analysis;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 existing data to and calculate the 2001 to2005 China'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The main point is a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DP与幸福综述
摘要:中国gdp快速发展,在gdp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幸福指数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关键词:gdp幸福指数中国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状况。

日本公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

日本gdp低于中国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正式交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位置。

日本首相菅直人说:“中国经济规模很大,就应当担任在世界上更大责任。

”此外,海外收购、超级富豪、股票市值;中国都排在世界第二。

1 gdp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存在经济失衡。

我国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长速度却不能与之匹配。

导致我国经济的失衡状态,即当下的gdp比重中,国内居民消费不到35%,而投资与净出口却占了65%,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投资扩张而内需不足的经济模式。

相应的,我国各级部门行政开支比例却不断上升。

当前我国行政费用开支占财政收入的26%,而日本只占3%,欧洲许多国家也不到4%。

2 告别唯gdp论成全国共识幸福指数将成导向
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人们在重新思考一个常识问题: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早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
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

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治导向的轮廓正在不断清晰,而它如何通过全国“两会”转化为全社会的行动,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走到尽头的“唯gdp”。

事实上,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来自1953年联合国发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它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指标。

在经过1968年与1993年的两次修订之后,sna 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最主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萨缪尔森对gdp赞誉有加:“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

”连曾长期执掌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也说,是gdp“把秩序带给了本来是混乱的世界”。

然而从gdp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似乎难以取代的尊崇地位的争议就从未停止,20世纪另外一位举足轻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早就警告世人,应远离对gdp的迷信。

“gdp是充满穷人的富裕”。

gdp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gdp高速列车在行进之中,始终没有摆脱轨道上那些恼人的障碍栏:人均gdp呢?社会公正程度呢?环境的牺牲呢?资源的过度开发呢?收入分配的方式呢?人民的幸福感呢?甚至,gdp数据
本身的可信度呢?
谁能取代gdp。

几年前,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加入环境因素的绿色gdp概念,“纯经济福利”的概念,都因为在操作上根本不可能实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认为,目前不大可能发明一种全新指标取代gdp,他认为只可能以gdp为关键性指标,再将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加入其中,建立综合指标库。

事实上,联合国早已开始这样的尝试,1990年,联合国在《人文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di),这是一个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组成的综合指标。

中国的幸福实践。

什么是幸福?温家宝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网民互动时,对幸福一词下过定义:所谓幸福,就是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发展生产和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每一个人都
能过上更加体面的生活。

当宁波市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安平面对《中国新闻周刊》关于gdp考核的问题时,陈安平说:“唯gdp?早已过时了!”提出“唯经济增长论英雄”的考核指标实际上成为唯gdp增长论,忽视了社会、自然、区域以及不同群体协调发展,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随之显现。

“弱化片面追求gdp指标,引入环保、政府负债、发展服务业和社会保障等指标”。

其实,告别“唯gdp论”已成全国上下一致共识。

据悉,全国范围内新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也在酝酿生成中。

让民众告诉政府自己需要什么,政府按照民众的意愿去做,由此形成的结果,必然可以增进民众的幸
福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未提及有关gdp增速的量性要求。

这一点,完全不同于过去的计划或规划。

种种迹象也表明,地方政府已经领会了这一变化的政治意图,开始把施政目标从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向民众的幸福。

但是,这一转向能否顺利完成,需要实践检验。

3 幸福从哪儿来?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到同步增进。

调查显示:在1946年~2004年的将近60年间,美国人的平均幸福指数几乎没有大的波动;日本则更加典型,从1958年到1991年,日本的人均收入翻了两番还多,但其平均幸福水平却仍然维持在1958年的水平。

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根据盖洛普公司自1994年开始在中国进行的消费者调查,在1994年~2004年的十年间,中国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先升后降,与gdp的增长变化并不同步。

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悖论”现象,它引起了人们对经济与幸福之间关系的反思。

第一,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而是呈倒u形曲线。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临界收入水平,在达到临界值以前,收入增长对提高幸福水平有重要作用,而一旦达到或超过这个临界值,进
一步的经济增长对于提高幸福水平或无效或效果很小,甚至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因素虽然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如果过分关注经济因素,以至于忽略甚至牺牲了其他许多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比如亲情、友情、健康、环境等等,是大大有损人的整体幸福感的。

第三,相对收入水平比绝对收入水平更能影响人的幸福
感。

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常有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把自己的收入跟他人相比较,比较的结果能够反映出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幸福水平。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经济收入方面有社会比较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政治待遇、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等方面也一样有社会比较。

所以,消除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不合理差距就成为保障国民幸福的一个必要措施。

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求人们依靠个人的勤劳和智慧,通过合法的、道德的途径,提高可支配的经济收入,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良好的保障。

树立全面、整体的幸福观,综合考虑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并依据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制定最优的资源配置策略,使其在保障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多地用于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