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花(k-means)算法实现
pythonKNN算法实现鸢尾花数据集分类
pythonKNN算法实现鸢尾花数据集分类⼀、knn算法描述1.基本概述knn算法,⼜叫k-近邻算法。
属于⼀个分类算法,主要思想如下:⼀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近邻的样本中的⼤多数都属于某⼀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
其中k表⽰最近邻居的个数。
⽤⼆维的图例,说明knn算法,如下:⼆维空间下数据之间的距离计算:在n维空间两个数据之间:2.具体步骤:(1)计算待测试数据与各训练数据的距离(2)将计算的距离进⾏由⼩到⼤排序(3)找出距离最⼩的k个值(4)计算找出的值中每个类别的频次(5)返回频次最⾼的类别⼆、鸢尾花数据集Iris 鸢尾花数据集内包含 3 类分别为⼭鸢尾(Iris-setosa)、变⾊鸢尾(Iris-versicolor)和维吉尼亚鸢尾(Iris-virginica),共150 条记录,每类各 50 个数据,每条记录都有 4 项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可以通过这4个特征预测鸢尾花卉属于哪⼀品种。
iris数据集包含在sklearn库当中,具体在sklearn\datasets\data⽂件夹下,⽂件名为iris.csv。
以本机为例。
其路径如下:D:\python\lib\site-packages\sklearn\datasets\data\iris.csv其中数据如下格式:第⼀⾏数据意义如下:150:数据集中数据的总条数4:特征值的类别数,即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
setosa、versicolor、virginica:三种鸢尾花名从第⼆⾏开始:第⼀列为花萼长度值第⼆列为花萼宽度值第三列为花瓣长度值第四列为花瓣宽度值第五列对应是种类(三类鸢尾花分别⽤0,1,2表⽰)三、算法实现1.算法流程图:从以上流程图可以看出,knn算法包含后四步操作,所以将整个程序分为三个模块。
2.具体实现(1)⽅法⼀①利⽤slearn库中的load_iris()导⼊iris数据集②使⽤train_test_split()对数据集进⾏划分③KNeighborsClassifier()设置邻居数④利⽤fit()构建基于训练集的模型⑤使⽤predict()进⾏预测⑥使⽤score()进⾏模型评估说明:本代码来源于《Python机器学习基础教程》在此仅供学习使⽤。
对鸢尾花kmeans算法的总结
鸢尾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具有多种品种和花色。
鸢尾花的种类繁多,因此如何有效地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K均值(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时,k-means算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
K均值算法通过迭代将n个数据点划分到k个集群中,使得同一集群内的点彼此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其中,k是用户指定的聚类数目,而迭代的过程是根据每个数据点与各个中心的距离来不断更新中心点的位置,直至满足停止条件。
接下来,我们将对鸢尾花k-means算法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探讨,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在应用k-means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时,我们首先需要收集样本数据,包括鸢尾花的花瓣长度、花瓣宽度、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等特征。
通过调用相应的数学库或算法工具,可以将这些样本数据输入到k-means算法中进行聚类分析。
当我们应用k-means算法对鸢尾花进行分类时,关键的一步是确定合适的聚类数目k。
这需要利用一些评价指标,如肘部法则(elbow method)或轮廓系数(silhouette score)来帮助确定最佳的k值。
通过数据点与各个中心的距离计算,不断迭代更新中心点的位置,最终将鸢尾花样本数据划分到不同的集群中。
对于鸢尾花k-means算法的应用而言,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特征和合理地进行数据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或热力图来直观地展示聚类效果。
在我个人看来,鸢尾花k-means算法的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分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如何利用算法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鸢尾花k-means算法的总结和回顾性讨论,我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意识到了数据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鸢尾花k-means算法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聚类算法实验
聚类算法实验1、数据集Iris Data SetIris Data Set是一个用于区分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多变量数据集。
该数据集中的数据是由鸢尾属植物的三种花——Setosa、Versicolor与Virginica——的测量结果所组成,数据集中共包含150组数据信息,每一类别植物有50组数据。
每种花的特征用5种属性描述:①萼片长度sepal length(厘米)②萼片宽度sepal width(厘米)③花瓣长度petal length(厘米)④花瓣宽度petal width(厘米)⑤类——Setosa、Versicolor、Virginica在数据集的分析文件中给出了该数据集的一些统计摘要,简要内容如下:2、数据挖掘——数据预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大体上都是不完整,不一致的脏数据,无法直接进行数据挖掘,或挖掘结果差强人意。
为了提前数据挖掘的质量产生了数据预处理技术。
数据预处理有多种方法:数据清理,数据集成,数据变换,数据归约等。
这些数据处理技术在数据挖掘之前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挖掘模式的质量,降低实际挖掘所需要的时间。
(1)数据清理首先是处理空缺值,比如:Iris Data Set中某一项数据的花瓣长度petal length项没有记录,就要对该项进行处理。
然后是处理噪声数据,通过考察周围的值来平滑存储数据的值。
最后是处理不一致数据。
对以上三种流程的主要方法是纸上记录、人工的加以更正等。
(2)数据集成即由多个数据存储合并数据。
(3)数据变换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数据挖掘的形式。
(4)数据归约数据挖掘时往往数据量非常大,在少量数据上进行挖掘分析需要很长的时间,数据归约技术可以用来得到数据集的归约表示,它小得多,但仍然接近于保持原数据的完整性,并结果与归约前结果相同或几乎相同。
具体到本实验中,由于Iris Data Set提供的信息比较完善,每个数据对象都由4维的数据和1维的类型组成,这五个数据之间用了“,”隔开没有空缺值、噪声数据等。
kmeans应用案例
kmeans应用案例K-means 应用案例。
K-means 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找出数据中的相似性,并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在实际应用中,K-means 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割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 K-means 算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 K-means 应用案例,鸢尾花数据集。
鸢尾花数据集是一个经典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鸢尾花的四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
我们可以利用 K-means 算法对这些特征进行聚类,找出不同种类的鸢尾花。
通过 K-means 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鸢尾花数据集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鸢尾花种类。
这样的聚类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鸢尾花数据的特点,对鸢尾花进行分类和识别。
除了鸢尾花数据集,K-means 算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市场营销中,我们可以利用 K-means 算法对客户进行分群,找出具有相似行为和偏好的客户群体,从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在医学影像分析中,K-means 算法可以用于图像分割,将医学影像中的不同组织和结构进行分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在互联网广告投放中,K-means 算法可以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找出具有相似兴趣和偏好的用户群体,从而提高广告的投放效果。
总的来说,K-means 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聚类算法,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点,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 K-means 应用案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算法。
聚类分析算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它将数据集划分成若干个类或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则具有较低相似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对比分析不同聚类算法的性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环境:Python3.8、NumPy 1.19、Matplotlib 3.3.4、Scikit-learn0.24.03. 数据集:Iris数据集三、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对比分析以下聚类算法:1. K-means算法2. 聚类层次算法(Agglomerative Clustering)3. DBSCAN算法四、实验步骤1. K-means算法(1)导入Iris数据集,提取特征数据。
(2)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Means类进行聚类,设置聚类数为3。
(3)计算聚类中心,并计算每个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4)绘制聚类结果图。
2. 聚类层次算法(1)导入Iris数据集,提取特征数据。
(2)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AgglomerativeClustering类进行聚类,设置链接方法为'ward'。
(3)计算聚类结果,并绘制树状图。
3. DBSCAN算法(1)导入Iris数据集,提取特征数据。
(2)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DBSCAN类进行聚类,设置邻域半径为0.5,最小样本数为5。
(3)计算聚类结果,并绘制聚类结果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K-means算法实验结果显示,K-means算法将Iris数据集划分为3个簇,每个簇包含3个样本。
从聚类结果图可以看出,K-means算法能够较好地将Iris数据集划分为3个簇,但存在一些噪声点。
2. 聚类层次算法聚类层次算法将Iris数据集划分为3个簇,与K-means算法的结果相同。
从树状图可以看出,聚类层次算法在聚类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分支,说明该算法能够较好地处理不同簇之间的相似度。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物以类聚发现新簇群-人工智能案例探究鸢尾花品种
授课人:目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01•预备知识02•任务1——确定鸢尾花最佳的品种数k值03•任务2——绘制鸢尾花聚类后的结果散点图0405随着数据收集和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迅速积累海量数据,然而,如何提取有用信息和甄别不同数据种群对普通人来说存在不小的挑战。
幸运的是,现在借助一些数据挖掘工具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一些预测任务,例如,预测新物种、探究新信息种类是聚类算法最经典的应用案例。
本案例是基于一群鸢尾花(如下图所示)的数据集(无类别标签),根据花的特征探究将这些鸢尾花分为几个品种是比较合适的。
各式各样的鸢尾花如果你是一名植物学家,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是轻而易举的。
但在很多情况下,数据的主人或使用者并不具备本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那能否可以利用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来帮助人类发现新的信息呢?为找到一种相对最佳的鸢尾花品种数k,•首先尽可能获得关于鸢尾花的特征知识,也许它能引导我们找到品种k的有效初值,因为花的特征反映了花的独特之处和一些重要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后,选用k-means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聚类,从性能指标数据和样本可视化分布方面对聚类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对比不同k值聚类效果的前提下,确定鸢尾花最佳的品种数量。
本案例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解决方案1.鸢尾花形态特征猜测:从鸢尾花的形态结构来看,也许花瓣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分辨鸢尾花的种类一种鸢尾花植物2.数据降维在衡量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数据之前,最好能对数据的全貌有一个可视化的了解,能从中发现一些内在规律或启示,以便能更好地指导我们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通常只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可视化数据,但原始数据的实际维度可能是四维甚至更多,所有要采用数据降维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的维度降为二维或三维,以便进行可视化来直观了解数据的分布。
除此之外,降维还可以提高计算、提高模型拟合度等好处。
如何保证原高维空间里的数据关系,经降维后仍然在低维空间保持不变或者近似呢?【引例5-1】降维鸢尾花数据集iris,绘制样本点图。
fcm聚类算法代鸢尾花分类
fcm聚类算法代鸢尾花分类
FCM(Fuzzy C-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软聚类方法,它通过优化目标函数得到每个样本点对所有类中心的隶属度,从而决定样本点的类属,以达到自动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的目的。
在鸢尾花分类中,可以采用FCM聚类算法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实现过程:
1. 数据预处理: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算法可以更好地比较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2. 确定聚类数:可以尝试不同的聚类数,例如3、4或5,以便比较不同聚类结果的优劣。
3. 计算隶属度:根据FCM算法的公式,计算每个样本点对各类中心的隶属度。
4. 确定类属:根据隶属度的大小,将样本点分配到相应的类中。
5. 评估结果:使用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使用FCM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聚类数下的结果,选择最优的聚类方案。
knn算法实现鸢尾花的分类原理
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是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分类和回归。
下面是KNN算法在鸢尾花分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KNN 算法原理:
1.数据准备:收集带有标签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包括输入特征和对应的标
签(类别)。
2.选择 K 值:确定要使用的邻居数量 K。
K值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分类的准确
性,一般通过交叉验证等方式来确定。
3.计算距离:对于给定的未标记样本,计算它与训练集中所有样本的距离。
常用的距离度量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4.排序:将距离按升序排列,选择前 K 个距离最近的训练样本。
5.投票:统计 K 个最近邻居中每个类别的数量,选择数量最多的类别作为未
标记样本的预测类别。
鸢尾花分类问题的实现:
下面是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库实现鸢尾花分类的简单示例: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加载鸢尾花数据集,然后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接着,我们创建一个KNN分类器,使用训练集训练模型,并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
最后,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这是一个简单的KNN分类器的实现,可以在更复杂的
数据集和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python实现鸢尾花三种聚类算法(K-means,AGNES,DBScan)
python实现鸢尾花三种聚类算法(K-means,AGNES,DBScan)⼀.分散性聚类(kmeans)算法流程:1.选择聚类的个数k.2.任意产⽣k个聚类,然后确定聚类中⼼,或者直接⽣成k个中⼼。
3.对每个点确定其聚类中⼼点。
4.再计算其聚类新中⼼。
5.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收敛要求。
(通常就是确定的中⼼点不再改变。
优点:1.是解决聚类问题的⼀种经典算法,简单、快速2.对处理⼤数据集,该算法保持可伸缩性和⾼效率3.当结果簇是密集的,它的效果较好缺点1.在簇的平均值可被定义的情况下才能使⽤,可能不适⽤于某些应⽤2.必须事先给出k(要⽣成的簇的数⽬),⽽且对初值敏感,对于不同的初始值,可能会导致不同结果。
3.不适合于发现⾮凸形状的簇或者⼤⼩差别很⼤的簇4.对躁声和孤⽴点数据敏感这⾥为了看鸢尾花的三种聚类算法的直观区别,所以不⽤具体算法实现,只需要调⽤相应函数即可。
程序如下: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iris = datasets.load_iris()X = iris.data[:, :4] # #表⽰我们取特征空间中的4个维度print(X.shape)# 绘制数据分布图plt.scatter(X[:, 0], X[:, 1], c="red", marker='o', label='see')plt.xlabel('sepal length')plt.ylabel('sepal width')plt.legend(loc=2)plt.show()estimator = KMeans(n_clusters=3) # 构造聚类器estimator.fit(X) # 聚类label_pred = bels_ # 获取聚类标签# 绘制k-means结果x0 = X[label_pred == 0]x1 = X[label_pred == 1]x2 = X[label_pred == 2]plt.scatter(x0[:, 0], x0[:, 1], c="red", marker='o', label='label0')plt.scatter(x1[:, 0], x1[:, 1], c="green", marker='*', label='label1')plt.scatter(x2[:, 0], x2[:, 1], c="blue", marker='+', label='label2')plt.xlabel('sepal length')plt.ylabel('sepal width')plt.legend(loc=2)plt.show()运⾏结果:⼆.结构性聚类(层次聚类)1.凝聚层次聚类:AGNES算法(⾃底向上)⾸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簇为越来越⼤的簇,直到某个终结条件被满⾜2.分裂层次聚类:DIANA算法(⾃顶向下)⾸先将所有对象置于⼀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的簇,直到达到了某个终结条件。
fisheriris数据集matlab中knn分类
fisheriris数据集matlab中knn分类fisheriris数据集是一个经典的模式识别数据集,常用于机器学习中的分类问题。
其中包含了150个样本,分为三类鸢尾花: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
每个样本有四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
本文将以fisheriris数据集和其中的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s, KNN)分类算法为主题,详细解释该算法的原理和实现过程。
一、数据集介绍Fisheriris数据集由英国生物统计学家罗纳德·费雪收集,用于分类问题的研究。
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都代表一朵鸢尾花,共有150朵花。
每朵花有四个特征值(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以及一个类标签,用于表示该花属于鸢尾花的哪个类别。
鸢尾花共分为三个类别: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
Fisheriris数据集可以在MATLAB的datasets 包中找到。
二、KNN算法概述KNN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方法,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
对于分类问题,KNN算法通过比较待分类样本与已知类别样本的特征相似度,将其归为相似度最高的k个样本所属的类别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
KNN算法的原理比较简单。
首先,计算待分类样本与已知样本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闵可夫斯基距离等。
然后,根据距离的大小选择k个最近邻样本,并统计这k个样本中各个类别出现的次数。
最后,将待分类样本归为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所属。
三、KNN算法步骤详解1. 导入数据集首先,我们需要导入Fisheriris数据集并查看其中的数据。
在MATLAB中,可以直接使用load命令加载数据集。
Matlabload fisheriris2. 数据集预处理在使用KNN算法之前,我们需要进行数据集的预处理,包括数据归一化、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等操作。
基于KNN_的花卉分类技术应用
n
( xi
∑
i=1
- yi ) 2 。
(4) 选择 k 个近邻样本。 将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
欧式距离从小到大排序,选择欧式距离相对接近的 k
个样本作为测试样本中的 k 个邻近样本。
(5) 寻 找 主 导 类 型。 假 设 k 个 近 邻 样 本 为 x 1 ,
distance。 uniform 参数主要表示距离的大小而与权重
参数无关。 distance 参数表示出来的数据是权重大小
和距离的大小成反比,权重越小,距离预测目标越远。
本文分别采用这两种方式来构建 KNN 分类器。
图 3 k 值分析
(5) 结果如图 4 所示。 图 4 为不同 k 值不同权重
响,本文考虑通过 K 折交叉验证的一种方法来准确选
取 k 的值,该验证方法将原始的所有样本数据分成 n
份相同容量的样本子集( “ 折” ) ,随机选取其中一份
作为测试集,接着拿其他的 n - 1 份样本数据组成训练
集训练模型,为样本进行训练,接着计算各个模型在
No. 12
June,2023
测试集上的均方误差 MSE i ,将 n 次 MSE i 取算术平均
类结果准确率低的问题,将 K 折交叉验证法应用于 KNN 算法中 k 值的选取,通过 k 值分析图选取最
佳 k 值,利用 Python 语言并基于 Sklearn 库实现 KNN 算法。 在鸢尾花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模型是
进行花卉分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KNN 算法;聚类;花卉分类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5 时图中的方块应该为圆形,所以参数 k 不同的取值
kmeans聚类算法论鸢尾花matlab
标题:探究K-Means聚类算法在鸢尾花分类中的应用一、概述1.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2. 鸢尾花数据集的介绍二、K-Means聚类算法在鸢尾花分类中的应用1. 数据预处理2. K-Means算法的实现3. 结果分析与讨论三、K-Means算法在Matlab中的实现1. Matlab环境的介绍2. K-Means算法在Matlab中的调用及应用3. 代码实现及解释四、K-Means算法在鸢尾花分类中的性能评估1. 评价指标的选取2. 算法性能分析3. 结果对比及结论五、结论与展望1. 论述K-Means算法在鸢尾花分类中的应用价值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六、参考文献随着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聚类分析作为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K-Means聚类算法作为其中的一种经典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在鸢尾花分类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概述1.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划分的聚类分析方法,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聚类中心的位置,最终将数据点划分到对应的簇中。
其基本原理是找出K个聚类中心,使得每个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最小化。
K-Means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因此在大规模数据集上也能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
2. 鸢尾花数据集的介绍鸢尾花数据集是著名的模式识别领域的经典数据集,由英国统计学家Fisher在1936年发布。
这个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分为3类,每类50个样本,每个样本包含4个特征,分别是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
鸢尾花数据集是机器学习领域常用的性能评价数据集之一,因此在K-Means聚类算法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K-Means聚类算法在鸢尾花分类中的应用1. 数据预处理在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类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归一化处理、特征的选择和降维等。
weka 聚类实验报告
weka 聚类实验报告Weka 聚类实验报告引言聚类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得同一组别内的对象具有相似的特征。
Weka 是一款流行的数据挖掘工具,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聚类算法,如K-means、DBSCAN、EM 等。
本实验旨在利用Weka 进行聚类实验,探索不同算法对数据集的聚类效果。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择了UCI数据集中的Iris 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50 条记录,每条记录包括了4 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和一个类别标签(鸢尾花的品种)。
我们将利用Weka 中的K-means、DBSCAN 和EM 等算法对该数据集进行聚类,并比较它们的聚类效果。
实验步骤1. 数据预处理:首先,我们将数据集导入Weka,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处理、标准化等操作。
2. K-means 聚类:利用Weka 中的K-means 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并选择合适的聚类数目。
3. DBSCAN 聚类:利用Weka 中的DBSCAN 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并调节合适的参数。
4. EM 聚类:利用Weka 中的EM 算法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并选择合适的分布类型。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聚类结果:1. K-means 聚类:选择3 个聚类中心,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效果,三个类别分别对应于数据集中的三种鸢尾花品种。
2. DBSCAN 聚类:通过调节参数,我们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效果,但需要注意对噪声点的处理。
3. EM 聚类:选择高斯混合模型作为分布类型,得到了较好的聚类效果,但需要注意模型的收敛情况。
结论本次实验利用Weka 进行了聚类实验,并比较了K-means、DBSCAN 和EM 等算法的聚类效果。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K-means 算法在该数据集上表现较好,能够有效地将数据集分为三个类别,对应于三种鸢尾花品种。
DBSCAN 算法和EM 算法也取得了较好的聚类效果,但需要注意参数的调节和模型的收敛情况。
R语言数据预处理操作——离散化(分箱)
R语⾔数据预处理操作——离散化(分箱)⼀、项⽬环境开发⼯具:RStudioR:3.5.2相关包:infotheo,discretization,smbinning,dplyr,sqldf⼆、导⼊数据# 这⾥我们使⽤的是鸢尾花数据集(iris)data(iris)head(iris)Sep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Length Petal.Width Species15.1 3.5 1.40.2setosa24.9 3.0 1.40.2setosa34.7 3.2 1.30.2setosa44.6 3.1 1.50.2setosa55.0 3.6 1.40.2setosa65.4 3.9 1.70.4setosa相关数据解释:Sepal.Length:萼⽚长度Sepal.Width:萼⽚宽度Petal.Length:花瓣长度Petal.Width:花瓣宽度Species:鸢尾花品种三、数据划分library(dplyr)library(sqldf)# 为数据集增加序号列(id)iris$id <- c(1:nrow(iris))# 将鸢尾花数据集中70%的数据划分为训练集iris_train <- sample_frac(iris, 0.7, replace = TRUE)# 使⽤sql语句将剩下的30%花费为测试集iris_test <- sqldf("select *from iriswhere id not in (select idfrom iris_train)")# 去除序号列(id)iris_train <- iris_train[,-6]iris_test <- iris_test[,-6]【注】:这⾥使⽤到sqldf包的函数sqldf函数来时间在R语⾔中使⽤SQL语句四、⽆监督分箱常见的⼏种⽆监督分箱⽅法等宽分箱法等频分箱法kmeans分箱法1、分箱前准备法# 导⼊⽆监督分箱包——infotheolibrary(infotheo)# 分成⼏个区域nbins <- 32、等宽分箱法### 等宽分箱的原理⾮常简单,就是按照相同的间距将数据分成相应的等分# 将连续型数据分成三份,并以1、2、3赋值equal_width <- discretize(iris_train$Sepal.Width,"equalwidth",nbins)### 查看分箱情况# 查看各分类数量table(equal_width)# ⽤颜⾊表明是等宽分箱plot(iris_train$Sepal.Width, col = equal_width$X)### 保存每个等分切割点的值(阙值)# 计算各个分类相应的切割点width <- (max(iris_train$Sepal.Width)-min(iris_train$Sepal.Width))/nbins # 保存阙值depreciation <- width * c(1:nbins) + min(iris_train$Sepal.Width)3、等频分箱### 等频分箱是将数据均匀的分成相应的等分(数量不⼀定是完全相同的)# 将连续型数据分成三份,并以1、2、3赋值equal_freq <- discretize(iris_train$Sepal.Width,"equalfreq",nbins)### 查看分箱情况# 查看各分类数量table(equal_width)# ⽤颜⾊表明是等频分箱plot(iris_train$Sepal.Width, col = equal_freq$X)### 保存每个等分切割点的值(阙值)data <- iris_train$Sepal.Width[order(iris_train$Sepal.Width)] depreciation <- as.data.frame(table(equal_freq))$Freq4、kmeans分箱法# kmeans分箱法,先给定中⼼数,将观察点利⽤欧式距离计算与中⼼点的距离进⾏归类,再重新计算中⼼点,直到中⼼点# 不再发⽣变化,以归类的结果做为分箱的结果。
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报告
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报告引言鸢尾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其花朵形状和特征有一定的差异。
在分类学中,通过对鸢尾花的测量参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品种。
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旨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基于鸢尾花的测量数据,自动对其进行分类。
本报告首先介绍了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的背景和目标;然后,对使用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根据实验结果对算法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最后,总结了本次设计工作的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背景和目标鸢尾花属于鸢尾科,全球约有200余个品种。
不同品种的鸢尾花在花朵的长度、宽度等特征上有所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值来进行分类。
然而,对大规模样本进行手动分类是耗时且复杂的,因此需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自动完成这个任务。
本次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的目标是基于某品种鸢尾花的四个测量值(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准确地判断出其所属的品种。
算法介绍鸢尾花算法分类设计使用了一种常见的分类算法——K近邻算法。
该算法通过计算待分类样本与训练集中各个样本的距离,找到最近的K个样本,然后根据这K个样本所属的类别进行判定。
具体实现中,首先读取鸢尾花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包含了四个特征值和一个类别。
然后,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80%的数据用于训练模型,20%的数据用于测试模型的准确性。
在进行模型训练时,通过计算欧氏距离来度量不同样本之间的距离。
然后,选取最近的K个样本,根据这K个样本的类别进行判定。
最后,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多次实验,获取了如下的实验结果:- 对于不同的K值,模型的分类准确率有所差异。
当K=3时,分类准确率最高,达到了95%;而当K=5时,分类准确率下降至90.3%。
- 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差异较小,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 在大部分情况下,鸢尾花的测量数据是具有区分度的,因为不同品种的鸢尾花在特征值上有较大的差异。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
它的目的是将一组数据分成K个簇(cluster),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数据相似度较高,不同簇的数据相似度较低。
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是从初始的K 个质心(centroid)开始,迭代地执行以下两个步骤:(1)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离其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中;(2)根据每个簇中数据点的平均值来更新该簇的质心。
这两个步骤不断迭代,直到簇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为止。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库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现示例:```python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import numpy as np# 生成随机数据X = np.random.rand(100,2)# 定义K-means模型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拟合模型kmeans.fit(X)# 打印簇的质心坐标print(kmeans.cluster_centers_)# 打印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print(bels_)```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生成了100个二维随机数据点。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K-means模型,设置簇的数量为3。
接着,我们用数据拟合了该模型,并打印出了簇的质心坐标和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
需要注意的是,K-means算法的结果受到初始质心的影响。
因此,为了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通常需要多次运行K-means算法,每次使用不同的初始质心,然后选择最优的结果。
基于k-means算法的鸢尾花的分类
基于k-means算法的鸢尾花的分类
鸢尾花分类问题是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K-means算法是一种聚类算法,可以被用来解决鸢尾花的分类问题。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术语和它们的应用。
首先,鸢尾花是一种植物,常见于欧洲和北非地区。
鸢尾花的特征包括花瓣长度、花瓣宽度、萼片长度和萼片宽度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来对鸢尾花进行分类。
其次,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数据训练模型来自动化完成任务的方法。
在鸢尾花分类问题中,我们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模型,自动地将鸢尾花分为不同的类别。
K-means算法是一种聚类算法,可以被用来解决鸢尾花分类问题。
在k-means 算法中,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要将鸢尾花分为多少个类别。
然后,算法会随机选择一些数据点作为中心点,然后将其他数据点分配到最近的中心点。
在下一步中,中心点会被更新为其所包含数据点的平均值。
这个过程会不断迭代,直到中心点不再改变。
最终,每个数据点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类别中。
最后,为了实现鸢尾花的分类,我们需要使用K-means算法来训练一个模型。
我们首先需要将鸢尾花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然后,我们使用训练集的数据来训练模型,找到最佳的中心点,并使用测试集的数据来测试模型的准确度。
如果模型的准确度高,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将新的鸢尾花数据点分类到不同的
类别中。
综上所述,通过K-means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我们可以将鸢尾花自动地分为不同的类别,为进一步研究鸢尾花提供了方便和帮助。
kmeans聚类算法论鸢尾花matlab -回复
kmeans聚类算法论鸢尾花matlab -回复标题:K-means聚类算法在鸢尾花数据集上的应用——以MATLAB为工具一、引言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监督学习方法,主要用于数据分类和模式识别。
其基本思想是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到K个不同的簇中,使得同一个簇内的样本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簇之间的样本尽可能不同。
本文将以MATLAB为工具,详细介绍如何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析。
二、鸢尾花数据集介绍鸢尾花数据集是机器学习领域中常用的一个多类分类数据集,由弗朗索瓦·奥莱于1936年首次提出。
该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和一个类别标签(山鸢尾、变色鸢尾、维吉尼亚鸢尾)。
三、K-means聚类算法原理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 聚类:将每个样本分配到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簇。
3. 更新聚类中心: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聚类中心,通常是取该簇内所有样本的均值。
4. 判断收敛:如果新的聚类中心与旧的聚类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个阈值或者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四、K-means聚类算法在鸢尾花数据集上的应用以下是在MATLAB中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分析的步骤:1. 数据加载:首先,我们需要将鸢尾花数据集加载到MATLAB中。
这可以通过以下代码实现:matlabload fisheriris2. 数据预处理:由于K-means聚类算法对输入数据的尺度敏感,因此我们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每个特征的均值为0,方差为1。
这可以通过以下代码实现:matlabdata = meas;data = (data - mean(data)) / std(data);3. 算法参数设置:我们需要设定K值(即簇的数量)和最大迭代次数。
python的kmeans函数
python的kmeans函数关于Python中的K-means函数导言:K-means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不同的类别(簇)。
在Python中,scikit-learn库提供了一个K-means函数,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聚类分析。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Python中K-means函数的使用和实现。
第一步:导入必要的库和数据集首先,我们需要导入scikit-learn库中的K-means函数以及其他必要的库(如numpy和matplotlib)。
为了演示K-means函数的使用,我们将使用sklearn库提供的著名的鸢尾花数据集,它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并且已经被标记为三个不同的类别。
下面是导入库和数据集的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iris = load_iris()X = iris.datay = iris.target第二步:确定K的值和初始化K-means对象在使用K-means函数之前,我们需要确定要划分的类别数K的值。
划分的类别数K是一个用户指定的参数。
在确定K的值后,我们需要初始化一个K-means对象。
以下是确定K的值和初始化K-means对象的代码:pythonK = 3kmeans = KMeans(n_clusters=K)第三步:训练K-means模型在初始化了K-means对象之后,我们可以使用数据集X去训练K-means 模型。
训练的过程即是对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的过程。
以下是训练K-means模型的代码:pythonkmeans.fit(X)第四步:获取聚类结果在训练K-means模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访问K-means对象的属性来获取聚类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类
类别1(期望频数)
类别2(期望频数)
类别3(期望频数)
总数
区间89(6)
0(0.000001)
4(4)
2(2)
6
区间90(6.1)
0(0.000001)
4(4)
2(2)
6
总数
0
8
4
12
根据卡方公式计算:
即区间89和区间90的卡方检验值为0.00002;
c(i,1)=3;
end
end
%¾ßÌåÔËÐÐ
h1=[a c];
h2=[b c];
h3=[p,c];
h4=[q,c];
disp('sepal length:');
chime(h1);
disp('End!');
disp('sepal width:');
chime(h2);
disp('End!');
disp('petal length:');
根据要离散的属性对实例进行排序:每个实例属于一个区间;
第二步:递归合并区间。
(1)计算每一对相邻区间的卡方值
预先设定一个卡方的阈值,在阈值之下的区间都合并,阈值之上的区间保持分区间。
卡方的计算公式:
参数说明:m=2(每次比较的区间数是2个),k=类别数;
:第i区间第j类的实例的数量
:第j类的实例数量 ;
ify(i,1)>=x(j,1)&&y(i,1)<=x(j,2)
m(1,y(i,2))=m(1,y(i,2))+1;
elseify(i,1)>=x(j+1,1)&&y(i,1)<=x(j+1,2)
m(2,y(i,2))=m(2,y(i,2))+1;
end
end
fori=1:3
m(3,i)=m(1,i)+m(2,i);
N:总的实例数量 ;
: 的期望频率 ;=(Ni/N)*Cj
(2)将卡方值最小的一对区间合并。
三、
数据描述:鸢尾花共有四个属性,花萼长,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数据共150个样本,分为三个品种:setosa versicolor virginica(刚毛,变色,弗吉尼亚),每个品种50个样本。
以花瓣长度属性为例,区间合并过程:
lenx=lenx-1;
end
x(:,2)
最终以max_interval=6作为终止条件,将150个区间合并成6个区间:
[4.300000000000004.80000000000000]
[4.900000000000004.90000000000000]
[55.40000000000000]
[5.500000000000005.70000000000000]
tx=size(x);%x¾ØÕóµÄÐÐÁÐÖµ
lenx=tx(1,1);%lenx=size£¨x,1£©Çø¼ä¾ØÕóµÄÐÐÊý
whilelenx>6
%Íâ²ãÑ »·£¬ÓÃÓÚ½áÊøÌõ¼þÅж¨
min=9999;
forj=1:lenx-1
%ÄÚ²ãÑ »·£¬ÓÃÓÚÕÒ³ö¾ßÓÐ×îС¿¨·½ÖµµÄÏàÁÚÇø¼ä
%´¦Àí×Ö·û´®
t=size(class);
fori=1:t(1,1)
ifstrcmp(class(i,1),'Iris-setosa')==1
c(i,1)=1;
elseifstrcmp(class(i,1),'Iris-versicolor')==1
c(i,1)=2;
elseifstrcmp(class(i,1),'Iris-virginica')==1
以鸢尾花数据集为目标离散数据,对
一、
基本思想:对于精确的离散化,相对类频率在一个区间内应当完全一致。因此,如果两个相邻的区间具有非常类似的类分布,则这两个区间可以合并;否则,它们应当保持分开。而低卡方值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类分布。
算法描述:
将属性A的每个不同值作为一个区间;
对每对相邻区间进行卡方检验;
[5.800000000000007]
[7.100000000000007.90000000000000]
分裂点分别是:4.8,4.9,5.4,5.7,7
四、
ChiMerge.m
%¶ÁÈ¡Îļþ
[a,b,p,q,class]=textread('irisData.txt','%f%f%f%f%s','delimiter',',');
第一趟合并:
每个值都是一个区间,首先计算排序后的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的卡方值:
种类
类别1(期望频数)
类别2(期望频数)
类别3(期望频数)
总数
区间1
1(1)
0(0.000001)
0(0.000001)
1
区间2
3(3)
0(0.000001)
0(0.000001)
3
总数
4
0
0
4
根据卡方公式计算:
即区间1和区间2的卡方检验值为0.00004;
fori=1:2
fork=1:3
ans=ans+((m(i,k)-m(i,k+3))^2)/m(i,k+3);
end
end
%ÕÒ³ö×îС¿¨·½Öµ
ifans<=min
min=ans;
key=j;
end
end
%ÏàÁÚÇø¼äºÏ²¢²½Öè
x(key,2)=x(key+1,2);
x(key+1,:)=[];
end
fori=1:3
m(i,7)=m(i,1)+m(i,2)+m(i,3);
end
fori=1:2
fork=4:6
m(i,k)=m(i,7)*m(3,k-3)/m(3,7);%ÆÚÍûƵÂÊ
ifm(i,k)==0
m(i,k)=0.1;
end
end
end
%¼ÆËã³öÕâÁ½¸öÏàÁÚÇø¼äµÄ¿¨·½Öµ
y=sortrows(h,1);%ÅÅÐò²Ù×÷ £¨¶ÔµÚÒ»ÁнøÐÐÉýÐòÅÅÐò£©
ty=size(y);%»ñÈ¡¾ØÕóyµÄÐÐÁÐÊý
leny=ty(1,1);%ÐÐÊý leny=size(y,1)
x=[y(:,1) y(:,1)];%³õʼ»¯Çø¼ä¾ØÕó£¬Ê¹ÓÃyµÄµÚÒ»Áи³Öµ
chime(h3);
disp('End!');
disp('petal width:');
chime(h4);
disp('End!');
chime.m
%½¨Á¢chimeº¯ÊýÓÃÓÚionm=chime(h)
%½øÐÐchimergeºËÐIJÙ×÷£¬½¨Á¢Çø¼ä¾ØÕó£¬È»ºóͨ¹ý¿¨·½¼ìÑéÀëÉ¢»¯Êý¾Ý£¡
ans=0;
m=zeros(3,7);%´Ë£¨¿¨·½±í£©¾ØÕóÓÃÓÚ±£´æ¼ÆË㿨·½ÖµµÄÏà¹ØÊý¾Ý
%ºóÃæ4¸öforÑ »·ÓÃÓÚ¿¨·½±íÊý¾ÝµÄÉèÖà 3*7µÄ0¾ØÕó
fori=1:leny%yÊǾ ¹ýÅÅÐòµÄð°Î²»¨µ¥ÊôÐÔ+Àà±ðÊý¾Ý£¬xÊÇð°Î²»¨Êý¾ÝÇø¼ä
对具有最小卡方值的区间进行合并;
该过程递归地进行,直到满足预先定义的终止标准。
二
ChiMerge是监督的、自底向上的(即基于合并的)数据离散化方法。它依赖于卡方分析:具有最小卡方值的相邻区间合并在一起,直到满足确定的停止准则。在本程序中,满足条件具体表现为max_interval=6。
算法描述:
第一步:初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