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种植大户们(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担心他的销售情况,毕竟在经济作物的种植上丰产不丰收的状况比比皆是。时战军当时就说“销路根本不用愁,来拉梨的车队都排很远!”据他讲,如果这个地方仅仅他一户或几户种,肯定打不开销路。如果你这点梨装不了几车就拉完了,谁愿意来呀?再说了,种植面积小了影响力就小,也许人家根本就不知道你这有梨,怎么销?仔细想想,时战军的话不无道理,规模小了影响小,品牌打不出去,光指开着三轮车到处零售,累死人不说,存放都是问题。
针对目前的形势来说,农产品价格低或许成为一种新常态。有专家表示,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将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收窄,国内农产品生产进一步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
在采访河南省滑县城关镇的种梨大户时战军的时候,他家的晚秋黄梨差不多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几年前,时战军开始引种晚秋黄梨20亩,当年就有部分开花结果,且果实硕大令他惊喜。最重的有4斤多,差不多每个都在2斤以上。时战军说,去年他种的晚秋黄梨挂果非常多,每棵树差不多都是60多个。今年临挂果的时候当地来了一场冷空气,影响了挂果数量,但也有20多个。从去年开始,他的晚秋黄梨已经进入盛果期,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亩按8000斤收成、2元的市价算,去掉1200元的土地承包费以及4000元的农资投入和人工成本,今年的收益也很漂亮。由于在当地并不是时战军一个人在种这种梨,仅仅在时战军梨园的方圆,就有上千亩和他一样的晚秋黄梨,已经成了规模化种植。
在陕西杨凌,我采访了很多种植大户,但刘欣平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因为杨凌是葡萄重要产区,刘欣平前几年看到大家种葡萄都挣了钱,说啥也逼着丈夫承包了80亩地,一签合同就是20年。技术,没有问题,杨凌这个地方不缺种植葡萄的技术员;资金,没有问题,她们贷款100多万全都投进去了;品种,也没有问题,杨凌的品种要啥有啥。刘欣平说,她感觉天都快塌了,这两三年为了这葡萄他全家人都快没日没夜干。刘欣平说,她现在都快后悔死了,但没有办法,还得硬撑着,合同在那放着。她现在只能把希望抱在明年,如果明年价格还是这样,她一定会撑不下去。看看,又是价格的问题,让一位踌躇满志的种植大姐失去了信心。
其实,无论是“种植大户”“合作社”,还是新近提出的“家庭农场”,这三项农业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都离不开规模化生产。而农业规模化生产则会进一步带动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到加速城镇化的作用。
前面所说的这两位是现状比较好的,其实,在我采访的28位种植大户中,每一位都是怀揣梦想、兴致勃勃地进入这个圈子的,甚至不少人在成为种植大户之前都是富甲一方的当地“能人”。但如今,除了个别几个运作特别好、“运气”特别好的人之外,其它的人都是直摇头。“不赔就挺好了!”“前几年没少赔,硬撑过来了!”“真不想再种下去了,但有承包合同在那儿,也不能毁约呀!”说实在的,这样样悲观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比比皆是。
说归说,但刘志忠还是感受到了玉米价格下滑带来的很多麻烦,所以他现在也认识到了种植还真不能单一化。看到了单一化种植的不足,牛志忠今年又种上了80亩核桃、100亩土豆。除了这些,他还打起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意。“流转的土地多了,种地则需要更多的农家肥。再加上那场大风造成的损失,俺就寻思着干脆自己把养殖也干起来。种、养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养殖产生的粪便又能成为上好的农家肥。”我的感受是,粮食的大规模种植诚然可以靠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获取利润,但种植过于单一化,在面对天灾之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则会显得不足。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上越来越支持,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资企业越来越优待种植大户。这一切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土地流转势不可挡,种植大户想不发财都不行。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赚钱的不多”不仅成为普遍的心声,甚至不少人心里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条路可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我们先来看看对规模化种地有信心的种植大户的情况。我的老家在河南长垣县,就在我们乡有一个种植大户叫牛志忠,他种了大概有250亩左右,因为他承包土地的时间比较长,从03年就开始了,也算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种地还是得多种,你就种它三五亩地,要是赶上个歹年景,赚不到钱白费力气不说,搞不好还得赔上一笔。”我说今年的玉米价格下滑的厉害,他说他不怕,他靠产量也能赚钱。
我眼中的种植大户们(一)
对于种植大户这个群体,大家一定不陌生,现在这个群体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新农人”。先让大家看一份数据。早在去年,农业部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突破50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亿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2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就是在我们河南地区,现在种植大户也达到2万多户。我想咱们这个群里一定也有既做农机也搞种植的种植大户,下面我要说的一些内容可能你们的体会更深一些。
我在专题里提到的鲍金玲,其实是我妻子,她看到别人种地赚了钱,就非让我也在老家包地,没办法,去年包了80多亩种玉米。但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秋收马上就要到了,80亩玉米的长势非常好,眼看丰收在望,可是今年的玉米价格却和她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去年还1.1元一斤的玉米价格今年一下子跌到了0.8元一斤都没人要。这下可把鲍金玲坑苦了,本来打算按亩卖给玉米收购商的80亩玉米今年无人问津,多少钱都没有人愿意收。她只能自己找收割机从地里收获棒子,又雇三轮车把棒子拉到存放点,这还不算完,她还要再雇人脱籽装袋并再次存放起来。算下来每亩地成本又增加了150元不说,关键是未来的玉米价格是涨是跌她无从所知,只能干等。
可以这么说,种植大户的兴起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些年,好多媒体也都关注过种植大户这个群体,有唱赞歌的,也有狂黑这个群体的,说什么种植大户就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等等。也许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又都很片面。种植大户的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公平公正地看待种植大户的发展趋势?我开始想的就是要踏下心来做这件事儿,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
针对目前的形势来说,农产品价格低或许成为一种新常态。有专家表示,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将直接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收窄,国内农产品生产进一步面临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比较效益下降。
在采访河南省滑县城关镇的种梨大户时战军的时候,他家的晚秋黄梨差不多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几年前,时战军开始引种晚秋黄梨20亩,当年就有部分开花结果,且果实硕大令他惊喜。最重的有4斤多,差不多每个都在2斤以上。时战军说,去年他种的晚秋黄梨挂果非常多,每棵树差不多都是60多个。今年临挂果的时候当地来了一场冷空气,影响了挂果数量,但也有20多个。从去年开始,他的晚秋黄梨已经进入盛果期,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每亩按8000斤收成、2元的市价算,去掉1200元的土地承包费以及4000元的农资投入和人工成本,今年的收益也很漂亮。由于在当地并不是时战军一个人在种这种梨,仅仅在时战军梨园的方圆,就有上千亩和他一样的晚秋黄梨,已经成了规模化种植。
在陕西杨凌,我采访了很多种植大户,但刘欣平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因为杨凌是葡萄重要产区,刘欣平前几年看到大家种葡萄都挣了钱,说啥也逼着丈夫承包了80亩地,一签合同就是20年。技术,没有问题,杨凌这个地方不缺种植葡萄的技术员;资金,没有问题,她们贷款100多万全都投进去了;品种,也没有问题,杨凌的品种要啥有啥。刘欣平说,她感觉天都快塌了,这两三年为了这葡萄他全家人都快没日没夜干。刘欣平说,她现在都快后悔死了,但没有办法,还得硬撑着,合同在那放着。她现在只能把希望抱在明年,如果明年价格还是这样,她一定会撑不下去。看看,又是价格的问题,让一位踌躇满志的种植大姐失去了信心。
其实,无论是“种植大户”“合作社”,还是新近提出的“家庭农场”,这三项农业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都离不开规模化生产。而农业规模化生产则会进一步带动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到加速城镇化的作用。
前面所说的这两位是现状比较好的,其实,在我采访的28位种植大户中,每一位都是怀揣梦想、兴致勃勃地进入这个圈子的,甚至不少人在成为种植大户之前都是富甲一方的当地“能人”。但如今,除了个别几个运作特别好、“运气”特别好的人之外,其它的人都是直摇头。“不赔就挺好了!”“前几年没少赔,硬撑过来了!”“真不想再种下去了,但有承包合同在那儿,也不能毁约呀!”说实在的,这样样悲观的声音在采访过程中比比皆是。
说归说,但刘志忠还是感受到了玉米价格下滑带来的很多麻烦,所以他现在也认识到了种植还真不能单一化。看到了单一化种植的不足,牛志忠今年又种上了80亩核桃、100亩土豆。除了这些,他还打起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意。“流转的土地多了,种地则需要更多的农家肥。再加上那场大风造成的损失,俺就寻思着干脆自己把养殖也干起来。种、养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养殖产生的粪便又能成为上好的农家肥。”我的感受是,粮食的大规模种植诚然可以靠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获取利润,但种植过于单一化,在面对天灾之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则会显得不足。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政策上越来越支持,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资企业越来越优待种植大户。这一切事实都在告诉我们,土地流转势不可挡,种植大户想不发财都不行。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赚钱的不多”不仅成为普遍的心声,甚至不少人心里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条路可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我们先来看看对规模化种地有信心的种植大户的情况。我的老家在河南长垣县,就在我们乡有一个种植大户叫牛志忠,他种了大概有250亩左右,因为他承包土地的时间比较长,从03年就开始了,也算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种地还是得多种,你就种它三五亩地,要是赶上个歹年景,赚不到钱白费力气不说,搞不好还得赔上一笔。”我说今年的玉米价格下滑的厉害,他说他不怕,他靠产量也能赚钱。
我眼中的种植大户们(一)
对于种植大户这个群体,大家一定不陌生,现在这个群体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叫“新农人”。先让大家看一份数据。早在去年,农业部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突破50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亿亩。其中黑龙江省和黑龙江垦区的规模种粮户合计超过了32万户,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种粮大户均超过5万户。就是在我们河南地区,现在种植大户也达到2万多户。我想咱们这个群里一定也有既做农机也搞种植的种植大户,下面我要说的一些内容可能你们的体会更深一些。
我在专题里提到的鲍金玲,其实是我妻子,她看到别人种地赚了钱,就非让我也在老家包地,没办法,去年包了80多亩种玉米。但真的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秋收马上就要到了,80亩玉米的长势非常好,眼看丰收在望,可是今年的玉米价格却和她开了一个国际玩笑:去年还1.1元一斤的玉米价格今年一下子跌到了0.8元一斤都没人要。这下可把鲍金玲坑苦了,本来打算按亩卖给玉米收购商的80亩玉米今年无人问津,多少钱都没有人愿意收。她只能自己找收割机从地里收获棒子,又雇三轮车把棒子拉到存放点,这还不算完,她还要再雇人脱籽装袋并再次存放起来。算下来每亩地成本又增加了150元不说,关键是未来的玉米价格是涨是跌她无从所知,只能干等。
可以这么说,种植大户的兴起代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我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些年,好多媒体也都关注过种植大户这个群体,有唱赞歌的,也有狂黑这个群体的,说什么种植大户就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等等。也许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又都很片面。种植大户的现状到底是个什么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公平公正地看待种植大户的发展趋势?我开始想的就是要踏下心来做这件事儿,实事求是,有什么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