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4章2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四章教案

【引言】同学们好!在上一章里我们学习了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们认识了人的本质,了解了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使我们对自身有了更好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不断求得发展。
人要生存发展,必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道德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功能与作用、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大学生如何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等问题。
这一章有四节内容,我们分两次课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前两节即“道德一般”与“传统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概念,我们在中学时已经接触过。
就是: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我们先请诸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你在过去做过使你的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痛苦的事情吗?事后你弥补过吗?现在想起来你的感觉如何?问题二:我国的一个留学生在德国留学时,每天都要乘地铁,慢慢地他发现德国的地铁没有检票口,他在一次乘车时没有买票,结果没有任何人找他麻烦,他暗自庆幸。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又有几次没有买票,毕业后他以各科全A 的成绩去德国各大公司求职均被拒绝,他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条件,可是仍不被聘用。
在一次求职失败后,他愤怒地质问拒聘自己的人事主管自己成绩优异而不被录用的原因,在他一再的质问下,对方只好说出:非常遗憾,由于您的社会信用上记录着您曾乘地铁没有买票,因此我们不能聘用您。
我们为自己的同胞遗憾吗?所以,我们说,要完整地理解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词语,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道德是社会要求,表现为人的行为规范。
有“路”有道,惟德有“得”在中国古代,“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2024年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历史渊源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 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命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了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涵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案例二
某高校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的兴趣,提高其法律素养 。
案例三
某社区组织居民学习相关 法律法规,增强居民的法 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04
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及内容
培育“四有”新人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品质 和友善态度,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未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议
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 环节,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参观 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研等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道德观念,明确道德规范和道德 标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法治 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 识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 好的品德习惯,如诚实守信、尊重他 人、热爱和平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现
思修第4章2节教案设计

小结
布置作业见课件每节问答题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开掘、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虽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进步。同时在漫长的相互融合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斗争,不断创新,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义利之辩——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
链接案例:
汉杨震畏四知而辞金。杨震:汉代人,曾经推荐王密为邑令,王密晚上带着金子赠给他,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优良道德传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4章第2节

1276年正月 , 元军打 1276 年正月, 年正月 到临安三十里外的皋亭山, 到临安三十里外的皋亭山 , 在这危急的时候, 在这危急的时候 , 文天祥 为了挽救国家, 为了挽救国家 , 不顾个人 安危前去与元军谈判, 安危前去与元军谈判 , 被 拘押起来,送往北方, 伺 拘押起来, 送往北方, 机逃走, 机逃走 , 在由北方回南方 的路上, 的路上 , 经过九死一生的 磨难, 磨难 , 但抗元之志没有丝 毫动摇,继续领兵抗元, 毫动摇 , 继续领兵抗元 , 直至海丰一战被俘。 直至海丰一战被俘。 元朝统治者想利用文 天祥的声望和才干加强自 己的统治, 己的统治 , 千方百计劝文 天祥投降, 天祥投降 , 文天祥坚定地 回答道:“ 一死之外, 无 回答道: 一死之外, 可求! 可求!”
3.讲求谦敬礼让,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讲求谦敬礼让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 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恭敬之心,礼也” 。 — 《孟子 离娄下》 恭敬之心,礼也” 孟子·离娄下 离娄下》 恭敬之心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记·冠义 孔子说: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季氏》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季氏》 《 左传》 上也说: “ 礼 , 人之干也。 无礼, 无以 左传 》 上也说 : 人之干也 。 无礼 , 昭公七年》 立。” —《左传 昭公七年》 《左传·昭公七年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 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 , 提醒人们 “ 事思敬 ” , “ 不居功 ” , “ 择善而从 ” —《 尚 《 毕命》 书·毕命》 毕命 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 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 告诫人们不 自矜” 自伐” 自是” 要“自矜”、“自伐”、“自是”。
大学思修第四章第二节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2. 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有哪些内容?二、讲授新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a. 富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b. 民主: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 文明:倡导文明风尚,弘扬民族精神。
d. 和谐: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e. 自由:人民享有充分自由,实现个人价值。
f. 平等: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g. 公正:社会公正,维护社会公平。
h. 法治: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秩序。
i. 爱国: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j. 敬业:爱岗敬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k. 诚信: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l. 友善: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2.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 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在行动上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d. 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在课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历。
思修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案

思修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案“精彩教案”评比活动申报教案教学简况:授课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授课对象:高职高专大一学生学时安排:8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道德及其产生过程,道德的本质以及作用。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再此基础上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在实践中深入贯彻执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重点、难点:本章节重点是道德的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难点是道德的本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讨论;采用多媒体教具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章,知道了人生观、世界观,明白了如何创造人生价值,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学习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3课时)一道德格言马丁?路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康德: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德谟克利特: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狄德罗: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二、道德两难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铁轨上玩很不巧的,火车来了(而且理所当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铁轨上行驶)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因此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你会怎么办?(讨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本章的中心问题:人为什么需要道德?人是否能够离开道德而得到幸福生活?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出现道德危机?1、曾经理所当然的道德/不道德行为在现代面临了质疑:要不要拾金不昧?公车上要不要让座?可不可以说谎?2、道德危机的表现道德的权威危机一一“偶像的黄昏”道德规范的危机一一“底线道德”的突破道德价值的危机一一道德相对主义道德信仰的危机——道德虚无主义五、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语义分析: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最新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课优秀教案

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课优秀教案1美好生活的向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4章)教案

重点
难点
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
引言
这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 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 崇高的道德准则。 ——康德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 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 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 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
点评:
家长自食缺少良好家庭道德教育的苦果。我们的 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知性,更重要的是培养 人的人性、德性,否则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危 险物,正如罗斯福所说,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 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 性的存在。 司马光 :“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 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 余而德不足也。
明辨是非
好的品德需要明智好学来扶助。
知人、自知
方法与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中庸 》
此外,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 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尊师敬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 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也是中 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案例: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 请思考:
“故学至乎 礼而止矣,夫 是之谓道德之 极。”
——《荀子· 劝学》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言为心声,对内诚于己就是不自欺。 信:恪守诺言,对外信于人就是不欺人。
诚信: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 的品格。
“民无信不立”。
《论语 颜渊 》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 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难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过程设计(副页)
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爱人——忠恕之道,换位思考;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更好的爱他人;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他人的孩子是神
“和为贵”的思想。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让他几尺也无妨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明朝人林翰曾在家书中写了一首《诫子弟》:“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他家与邻居争宅基地的地边,其家人想要依仗他的势力和别人争地。他不仅不仗势欺人,反而要求家里让出三尺,这是何等的肚量,使对家也深受感动,也让了三尺,于是两家之间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德国启蒙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新论》中写道:“我们以前谁也不曾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事之道更为进步的民族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中华民族了,它竟使我们觉醒了。”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也说,中国儒家思想是“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一股至深且巨的精神力量”。它的“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持久的文化”。并且它“能使一个民族产生自信心,去面对和克服重大的改变和挑战”。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道德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优良道德传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论述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时,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民无信不立。
言必信,行必果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树威信,推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有勇夫,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此事传开,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就是有流传千古的“立木为信”故事。
胡庆余堂“戒欺” 匾的案例。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
(六)重视道德实践,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创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孔子: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
1、公私之辩——公义胜私欲,是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例如:古代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周恩来中南海西华厅灯彻夜长明,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如此律己奉公,难怪全民爱戴,十里长街送总理,联合国降半旗。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系部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授课时间
第十周
授课对象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表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充分说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伦理道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被人们发现、开掘、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虽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进步。同时在漫长的相互融合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斗争,不断创新,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义利之辩——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
链接案例:
汉杨震畏四知而辞金。杨震:汉代人,曾经推荐王密为邑令,王密晚上带着金子赠给他,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具有民族性,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使社会主义道德更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