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引言:依恋是人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不同阶段,探讨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婴儿期的依恋发展在婴儿期,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婴儿通过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亲密接触和互动,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安全依恋对婴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安全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出积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
他们能够体验到爱、关怀和温暖,从而发展出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对他人的情感反应。
1.2 安全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探索和认识周围的环境。
他们通过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和反馈,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模型,培养出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1.3 安全依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培养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他们能够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促进社会交往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二、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依恋发展在幼儿期和儿童期,依恋关系逐渐扩展到其他重要的亲密关系对象,如父母、亲戚和朋友。
这些关系对个体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亲子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亲子依恋是幼儿期和儿童期依恋的核心。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促进情感的发展,使孩子能够体验到爱、关怀和支持,从而培养出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调节能力。
2.2 同伴依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伴依恋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发展的关键。
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培养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同时,同伴依恋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
三、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依恋发展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依恋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异性恋爱关系和恋爱关系。
这些关系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恋爱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恋爱依恋是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情感发展的关键。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陈学娟(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32010809023)摘要: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对于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儿童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
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
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对于婴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1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仅仅是母—婴依恋的建立,父亲对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不具有多大的作用。
因为母亲主要担当着日常照顾和抚养的责任,母子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强化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而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时间远远不如母亲,只要儿童能得到适当的悉心照顾就可以忽视父亲的作用。
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
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父母是儿童形成安全感的源泉,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1.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模式形成于婴儿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照顾者能够提供稳定、关爱和回应婴儿需求的环境。
安全依恋的婴儿会感到安全、信任和放心,他们相信亲密关系会持续并能依赖照顾者。
这种依恋模式会促进婴儿健康的发展,他们有更好的探索能力、自尊心、良好的社交技巧和更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形成于婴儿无法依赖照顾者的回应和关注,或者经常遭遇照顾者忽视和离开的情况。
这些婴儿会学会自己应对问题,并试图独自解决困难,不倚赖他人。
他们通常表现得冷漠、独立和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依恋模式会影响婴儿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过于独立,难以表达情感,以及对亲密关系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不安全-焦虑型依恋形成于婴儿与照顾者建立的关系不稳定和不可预测。
这些婴儿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全,对照顾者的回应有时有、有时无,导致他们容易感到担心和恐惧。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通常表现出依赖行为,过度依赖他人,并试图通过寻求关注和回应来缓解焦虑。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离开或拒绝过于敏感,并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自我怀疑的特征。
不稳定-矛盾型依恋:不稳定-矛盾型依恋形成于照顾者的行为不一致或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会交替地给予婴儿安全感和不安全感。
这些婴儿对照顾者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感到困惑和挫折,并没有建立明确的依恋模式。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可能表现出情感波动、矛盾的需求和不稳定的行为,同时可能表现出与照顾者建立亲密关系或回避关系的行为。
这种依恋模式可能会对婴儿的自我认同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依恋模式会在婴儿长大成人后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同理心和合作性。
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过度依赖他人,保持独立性,但较难表达情感和建立亲密关系。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在人际关系中持续感到不安全和依赖他人的回应,且容易对拒绝和分离产生过度反应。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作者:陈学娟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摘要: 依恋风格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所帮助。
关键词: 儿童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
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
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对于婴幼儿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一、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
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
[1]在婴儿建立和形成依恋风格的过程中,母亲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①母亲对儿童照料的敏感度。
敏感的照护是指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
Clarck-Stewart等[2]的研究表明: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
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一、幼儿依恋的意义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
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
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Ainsworth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
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依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基础性的情感连结,它起着塑造我们人格、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它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的起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个体对于依恋的倾向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某些基因变体与安全依恋模式之间存在关联,这也表明了依恋的起因可能与遗传有关。
2. 早期经历: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于形成依恋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照顾、关爱和反应对于幼儿依恋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稳定、温暖和安全的关爱环境,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3. 环境因素:除了亲子关系,社会环境也对依恋起到了重要影响。
幼儿园、学校、朋友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依恋行为产生影响。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1. 情绪安全感: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强的情绪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支持和安慰。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无助和恐惧。
2. 自我价值感:依恋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关心。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自卑和担忧他人的看法。
3. 人际关系质量:依恋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密不可分。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分享爱与情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面临较多的人际冲突和困扰。
4. 心理健康:依恋风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更具有抗压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三、依恋的影响1. 影响个人生活:依恋风格对于个体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享受更多的支持和爱。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孤独和痛苦。
2. 影响亲子关系:依恋风格也会直接影响个体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接纳和关怀,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分离焦虑和依赖。
《儿童心理学》依恋的类型
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
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她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婴儿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行为。
例如B型儿童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
他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东西。
这些儿童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C型儿童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付父母的帮助。
他们很难从父母的经验中得到教益。
如果母亲刚刚返回,这些儿童也许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昵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A型儿童似无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也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这样的区别一直延续到学龄期。
B型儿童喜欢直接同教师接触,他们发现,直接接触可以引起教师的注意。
A型和C型则频繁地请求帮助,但很少对得到的感到满意。
其中A型和C型寻求注意的方式不同:C型显示长期的抱怨;A型则间接通过羊肠小道接近教师,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教师通知。
儿童的依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不断地反映父母一儿童关系的变化。
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
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原因分析0706022023 刘晓明观察对象:徐永琪性别:男年龄:四周岁幼儿园小班徐永琪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是我的小侄子。
这个小男孩虽然平时说话不多,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却总会吸引住大人们的目光。
他那憨憨的模样,稚嫩的笑容更会时不时引得我们开怀大笑。
但是在与他的交流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有一定程度的依恋行为。
他不习惯独处,妈妈不在场时就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不希望妈妈离开他半步,必须要时刻看见妈妈才能安心玩耍,否则就会哭闹,直到看见他妈妈为止。
例如某天他妈妈因为有事所以就离开了他一段时间,而当其发现妈妈不在身旁时,便开始大哭大闹,任凭我怎么劝哄他都不听,甚至哭得更厉害。
直到找到他的妈妈,他才安静下来,停止哭泣。
对于这种现象,我结合所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根据安斯沃斯的三种依恋类型进行判断,他属于B型,即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指的是在陌生环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的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
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
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根据我自身对他以及他家庭的了解,我想引起其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父母的抚养方式。
其一,他的妈妈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十分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其刚出生的时候便进行了一些家庭教育。
其二,他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地打工,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十分短暂,所以当他好不容易跟父母聚在一起时,便再也舍不得离开。
【儿童心理】敏感妈妈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
【儿童心理】敏感妈妈与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导语: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宝宝形成健康的心理。
要让宝宝形成良好的依恋,就必须做一个敏感的妈妈,正确地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并做出适当地回应。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母亲不仅能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能满足宝宝的心理“安全岛”和幸福之源。
换句话说,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这种精神需求是一种依恋感。
一、依恋的类型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之间存在三种依恋:安全依恋、叛逆依恋和回避依恋。
有安全依恋的孩子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积极与其他孩子分享玩具,一起友好玩耍,很少有异常行为问题。
依恋冷漠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外显行为问题,如经常抢劫其他儿童的玩具、欺负其他儿童等。
依恋有抵触情绪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内隐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怯、退缩、情绪低落等,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建立安全型依恋的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培养婴儿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
从半岁到一岁半,是婴儿形成巩固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
无论是情感语言表达还是身体接触,比如拥抱和亲吻,都能形成良好的依恋。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让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中体验“锻炼”和“测试”,促进宝宝更好的社会化,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宝宝与妈妈的安全型依恋关系一旦建立,宝宝就会经常欢笑而少哭闹,情绪欢快、活跃而好探索,喜欢玩弄、操作物体,喜欢尝试着接近新事物、新情景甚至陌生人,这些都有助于宝宝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养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培养宝宝乐于与人相处、信任人的基本交往态度。
三、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依恋中个体差异的形成,关键阶段是0-1岁。
在这个时期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是妈妈。
妈妈与宝宝关系的性质,包括妈妈是否能够敏锐地和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作出反应,妈妈是否能积极地同她的小宝宝接触,妈妈是否能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性,妈妈是否能在拥抱她的小宝宝时更小心体贴,妈妈能否在宝宝哭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安慰等等,都直接影响着依恋的形成。
婴幼儿依恋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密联系的倾向;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
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矛盾型),其中回避型与反抗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3)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此阶段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无差别的,还没有形成对某个人的依恋;
②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此阶段婴儿的反应出现了差别,一般对母亲更为偏爱,但还不怯生;
③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此阶段婴儿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4)依恋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矛盾型的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婴儿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形成自信、勇敢、敢于探索的人格个性,并促进智力发展。
相反,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则可能出现缺乏自信、偏激性格的人格特征。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建立信任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因此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档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型依恋:1. 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建立稳定、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基础。
家长需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2. 回应幼儿的需求家长需要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包括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长需要关注幼儿的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如对于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的渴望。
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 保持一致性家长在教育幼儿时需要保持一致性,即对于同一件事情,家长之间的态度和做法应该相同或相似。
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规则意识,并感受到家长的教育是可信和可靠的。
同时,家长也需要保持与幼儿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可信赖的。
4. 建立规则和秩序建立规则和秩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需要为幼儿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如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规范。
同时,家长也需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和秩序,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提供正面反馈家长需要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的话语或行为,如拥抱、亲吻、奖励等。
这些正面反馈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6. 培养自我价值感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安全型依恋的重要一环。
家长需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观,如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等。
同时,家长也需要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幼儿,而是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一、引言依恋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鲍尔比(Mary Ainsworth)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斯(John Bowlby)共同构建的一套关于人类依恋关系的理论体系。
从儿童早期经验的角度出发,鲍尔比与鲍尔斯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对儿童后续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儿童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主要通过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与婴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建立。
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鲍尔比与鲍尔斯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儿童依恋模式: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以及无恋依恋。
1.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互信、关爱的依恋关系。
这些儿童通常表现出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探索环境的能力较强、对外界情境有较高的自信心及对陌生人较为友好等行为特点。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依恋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基础,加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两种模式。
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展现出回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回避母亲的视线、不关注母亲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母亲离开无反应等。
这种依恋模式意味着儿童对探索环境的主动性欠缺,容易产生行为厌恶和情绪障碍等负面影响。
焦虑型依恋则是指儿童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
此类儿童常常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对母亲的回归也表现出过度的亲密行为和依恋需求。
焦虑型依恋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
3.无恋依恋无恋依恋是指儿童缺乏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的行为特点。
此类儿童常常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无情感反应,对离开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情感漠然。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摘要】: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依恋类型;影响因素1、引言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
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4]。
2、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5]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2.1 安全型(B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王金良!郑海燕!牟宏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北碚!@B B C"A#"摘!要!本文对影响依恋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来自父母"家庭以及儿童自身三方面!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依恋类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7-$+,21)$%"(’-20*,-)’-81$$1)+3,-$1-&$+,.1#$%2%"3(,)*"’$#1$$1)+3,-$45($"1)$!U,-76/+&8.+,6+*’7%4-’/-+,-1-2-%&35-’+&7/,*%18-’".6++6/,5-’++&368-’+)-8-6’6%0>-1*’+,*.68+*/%-;U,&.-76/+&8.56*’%0*’/%41-5&+,-8677-/+*&’1-38*2-#/,*%18-’".+-53-865-’++86*+#765*%06’1.&/*-+0-’2*8&’5-’+;$’1)-6%.&34+ 7&8)681+,-5-6.48-.+&,-%3+,-7&85&7.-/48*+06++6/,5-’+;6,#.%"&(!6++6/,5-’+.+0%-$76/+&8.$*538&2*’(5-6.48-.中图分类号!@A A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 B B=A C A C"!B B A#B D=B B B C=B!!!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一’儿童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Y&)%90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D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二&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8+,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气质论者#如Z6(6’%"V D V&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型(因此气质论者认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较少的由喂养历史决定#更多的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很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三&家庭与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研究者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各种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 U,&56.和Q,-..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C第!"卷!第D期!H&%;!"I&;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 K L M I$NK OP<Q RL$IQ K N N S?SK OS T L Q$U<K I!B B A年D月!$(4;!B B A"!作者简介!王金良%"V D"&’!男!山东东营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郑海燕%"V D"&’!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牟宏伟%"V D B&’!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二#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一(了解儿童的特点是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同时!父母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二(提高父母的抚育质量是根本途径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因为任何身体内#外部的不适刺激都会引起儿童的哭闹等情绪反应直至父母消除这些不宜刺激"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由于这些需要的隐蔽性!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父母应多与幼儿接近’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对稍大一点的幼儿的活动!父母则给予关注性参与"’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辅助条件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言谈举止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显然!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婴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反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有证据指出!在童年时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子女多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参考文献!!""!刘芳G 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作用!J ";南都学坛$哲社版%&"V V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W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V V V ;!"B [!"D ;!E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B B B &$!%;!@"!董奇等;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B B B &$!%;!A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W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V V E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B B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大均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的部分工作,批准号’Y Y $B "B B @V!上接第#页"提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各种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团体语言学习法等!使学生真正明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教师除了讲授外!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团队作业等方式授课!启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对话"在课堂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与英语国家的人们接触!锻炼他们的实战沟通能力"’A(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文化的融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文化的融合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话语和文本时无不在接触文化"要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注意话语和文本所传达的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注意话语和文本所隐含的深层信息"比如阅读一篇英语原文课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法现象和词句含义!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接着还要指导他们思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及这种立场观点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才不至于出现问题"@G 结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扎实的教与学作为基础的"事实上!语言教学本身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本文只是从应用能力导向的角度谈了谈自己对英语教学的一些看法"如果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多用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相信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就会越做越好"参考文献!!""!贾冠杰;应用语言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B B !G!!"!肖智立;试论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 B @&"C $A %’V A [V C G !E "!王淑敏;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体系;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 B @;"#$E %’A #[A D G !@"!李春侠;浅议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B B @&"C $E %’"A A ["A #G !A "!W /T &’&4(,&P +-2-’W /T &’&4(,;M -.-68/,5-+,&1.7&8S ’(%*.,%6’(46(-+-6/,-8.;Y -*\*’(’O &8-*(’N 6’=(46(-U -6/,*’(6’1M -.-68/,]8-..&!B B B G 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B B A 年D 月 。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早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婴幼儿依恋类型的分类及其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
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他认为婴幼儿在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依恋理论,婴幼儿最初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心理健康。
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此阶段,婴儿对任何人都表现出接近的行为,依赖与照顾者之间的亲密无间。
形成依恋的早期阶段(6周至6个月):婴儿开始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偏好,表现出对其声音和面孔的敏感性。
明确依恋阶段(6个月至2岁):这一阶段,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最为明显,他们会表现出对离开的照顾者焦虑,同时也会向他人展示社交行为。
目标导向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上):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开始理解照顾者的需求与限制,形成更平衡且稳定的关系模式。
主要依恋类型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心理学家玛丽·阿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提出了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这些孩子在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适度的焦虑,但重新见到母亲后能够快速安慰。
他们对他人持积极态度,并愿意探索周围环境。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这类孩子看似独立,在分离时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但实际上内心并不安宁。
在重新团聚时,他们往往插手于焦虑逃避,在母亲身边表现得冷漠。
焦虑型依恋(抵抗型):此类孩子在分离时表现出极端的不安和愤怒,对冲突和不确定性反应强烈。
在重聚时,他们既寻求接近又显露敌意,难以放松。
混乱型依恋:这些孩子在照顾者面前表现出混乱和矛盾的行为,可能是由于照顾者自身的不安或过度刺激所致。
他们常常经历恐惧、焦虑和不信任。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
父母如何给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亲子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咿咿呀呀、依偎、追随等。
依恋是逐渐发展的,生后6—7个月时开始明显,3岁后能逐渐耐受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亲子依恋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安全型:这类儿童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明显的苦恼和不安;当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求与母亲的亲密接触,继而能平静地离开,只要母亲在视野内,就能安心地游戏。
回避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反抗型: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全,不能放心大胆地去玩耍。
在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则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良好的亲子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系。
婴儿所依恋的人出现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使婴儿视野扩大,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母爱与感情依恋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各种教育环境刺激是心智潜能的“开发剂”。
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
那种负责任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其孩子常为安全型依恋;反之,则可能是反抗型或回避型依恋。
从0.5—1.5岁,是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母亲是否能够敏锐而适当地对宝宝的行为做出反应,积极地跟宝宝接触,正确认识小宝宝的能力及软弱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母子依恋的形成。
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的依恋?
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哪些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依恋关系呢?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1.抚养方式照顾者(尤其是妈妈)能否提供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即要“专心致志”、“身体接触”、“话语激励”、“物质激励”、“及时响应”。
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容易忽略孩子、身体照顾不足或者过度照顾等,都可能造成依恋问题。
2.抚养的稳定性有些孩子身边并不缺亲密的照顾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却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如本文最初的案例丽丽)而造成依恋障碍。
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3.家庭因素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空间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4.孩子的先天“性情”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改变,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我们说这就是“性情”,是每个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5.父母的依恋风格身为父母,我们曾经也是母亲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你要清楚自己也是有一定的依恋风格的,而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方式。
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而回避依恋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矛盾依恋型的父母则在养育遇到困难时表现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善依恋关系的一般方法:1.尊重孩子的先天“性情”孩子的人格气质是影响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不同做出调整:◎“好养活”型:占40%,孩子从小表现积极,吃睡有规律,适应性强,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婴幼儿的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并在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中得到加强。
这一理论认为,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在情感、安全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也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的不同依恋类型及其长期影响。
依恋的概念依恋是指在早期生命阶段,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婴幼儿对于照顾者的依赖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出于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需求。
当婴儿感到危险或不安时,他们需要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日后的社交能力、情感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婴幼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对照顾者高度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探索行为,因为他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照顾者都会及时提供支持。
这种依恋类型一般出现在父母给予孩子较高的关注度与情感支持时。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婴幼儿对照顾者的反应上,他们倾向于避免接触和互动。
这种反应通常源于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或过于冷漠。
在回避型依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成年之后,回避型依恋者常表现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不愿意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从而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意味着婴幼儿对照顾者过分依赖,表现为对分离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这类孩子通常在父母不在场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大声哭泣。
这种情况一般源于父母过度干预或不一致的养育方式。
成年后,焦虑型依恋者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过度需要和渴望,他们常常担心被抛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A、敏感性: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
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B、反应性: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地给予满足。
②儿童特点
A、儿童的外在体貌特征。
B、儿童的身体健康状态。
C、儿童的气质特点。
③文化因素
二、儿童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人际关系
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②未来心理健康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③依恋的传递性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的
安全型依恋,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