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高三一轮: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说法错误 扭转太平洋战局的战役是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
C
与题无关
滇缅公路无关 日军投降是中国军民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中国东
北、美国向日军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D
说法错误
2.(2012·海南高考)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
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 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
三、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 • • •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 ★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 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三、中国全面抗战(1937——1945)
• (一)、兽性——“小”日本进攻“大”中 国,滔天罪行,惨绝人寰 • 1、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1930
1931 1932 1933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 伪满洲国 1935年 华北事变
1935年 1月,遵义会议;8月,八一宣言 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到达陕 北
1936年10月 长征结束
1934
1935
1936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八一三事变(上海) 自卫宣言、 迁都重庆、 占领上海、南京 (大屠杀12月) 淞沪会战、
地位合法(9、23, 统一战线正式形 成)、红军改编 平型关大捷 洛川会议(8月、 开辟敌后战场,建 立抗日根据地)
进攻山西
1938 年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台 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进攻徐州 进攻武汉 占领广州、武 汉(10月)
《论持久战》

浅析淞沪会战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浅析淞沪会战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63学苑论衡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1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70个师和7个旅团70万余人,统计死伤33万余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国际法泰斗厉声教曾评价称:“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

”一、淞沪会战爆发的原因淞沪会战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实现战争的目的,当时军队准备从上海撤出来,但是,蒋介石没有完全的听从,选择继续和日军对抗,计划利用日军战线更长的劣势把日军拖垮,同时淞沪会战也可对上海租界中的西方人施加压力,引起国际舆论重视,以期望获得国际上对中国的声援和支持。

淞沪会战的次要原因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淞沪的工业非常重要,在战争中当地的运输线遭到了破坏,国民党选择坚决抵抗也是为了拖延时间,以期望货品可以顺利运输。

二、淞沪会战的评价中国部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将会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的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蒋介石将根本无法两面兼顾。

因此不如由中国主动在上海发动攻势,强迫日军改变战略决战地点,对于中国更为有利。

所以中国放弃在华北的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一旦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华军将更会首尾难以兼顾。

从日军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的组成,即可显示日本对于在华北决战的准备十分迅速与完整,假如华军真的以主力反攻华北,蒋介石更是鞭长莫及,无法有效指挥,而漫长的补给线,将会发生无法支持一百个师作战的严重后勤问题,因此日军将会在华北更为轻易地大获全胜。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发06《咸阳日报》教育周刊作者宋增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十大经典战役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十大经典战役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 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 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 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战役以日本军 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 段。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十大经典战役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 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 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日本帝国 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它是我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 点。 这次战役,日军伤亡6万多人,被我军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 余艘。但是,我军伤亡也很重大,约30万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 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 保卫战”。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长沙是举世罕有的受灾最严重城市之一,整个城市被大火连续 烧了两天两夜。在这场大火的背后,正是持续6年的四次长沙会战。 薛岳率领的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前两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 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中国军队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 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国民党军队一场 典型的胜仗,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将日军击退。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 优势兵力发动猛攻,中国军队被迫撤退。 腥风血雨的四次“长沙大会战”,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 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这场震惊世 界的会战日军共伤亡10.7万人,中国军队共伤亡13万人。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改组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为应对军事上的不利形势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向大后方转移等各种战时特殊状态,在蒋介石主导下,中国国民党在党政军决策体制及其架构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组。

通过设立国防最高会议、扩大改组军事委员会以及南京失守后的政军机构改组,不仅有助于稳定国民党的战时领导层,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有利于贯彻国民党的抗战决策,并使国民党领导层尽可能做到一致对外。

标签:抗战初期;国民党;国民政府;机构改组1937年7月7日,面对日军的肆意挑衅,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爆发。

这是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当政10年之后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不仅事关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而且事关国家的危亡。

当此时刻,如何处理战争状态下的诸般急迫事务,决策战时的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因应之举,是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由国民党及其领袖蒋介石主导,对国民政府的军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组,以适应战争初期的紧急状况。

有关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政机构的改组,在诸多抗战通史著作中虽然不乏一般性叙述,但专门研究似不多见,本文即以此为讨论之中心,作初步梳理和分析,以就教于抗战史的研究者。

一、设立国防最高会议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议决取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代之以“国防最高会议”。

根据《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的规定,其组成和职能为: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负责。

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

会议成员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秘书长,组织、宣传、民众训练等部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五院正副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内政、外交、财政、交通、铁道、实业、教育等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参谋总长,军政、海军等部部长,训练总监部总监,军事参议院院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主席得在委员中指定常务委员会委员9人;其他各关系人员在必要时由主席通知列席。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初中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的第一、标志、最的归纳1. 1840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中英鸦片战争2. 中国近代中开端的依据: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依据:中国人民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4.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马神甫”事件6. 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广州设立的联军委员会7.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由盛而衰的标志依次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8. 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天朝田亩制度》9. 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0.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11.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12.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13.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14.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年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15. 无产阶级最早诞生的场所:外商企业16.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威海战役17. 《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两个新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18. 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掀起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转化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20.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21.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2. 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成果是:京师大学堂2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4. 中国近代第一、第二、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分别是: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辛亥革命(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25. 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26.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标志:1898年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27. 奠定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8. 近代史上创单个国家获得赔款最多的条约:中日《马关条约》29. 近代史上勒索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30.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1.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32.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33.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它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34.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35.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黄花岗起义36. 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37.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8. 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9. 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标志民主共和制度被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

抗日战争各大战役

抗⽇战争各⼤战役在抗⽇战争中有⼗⼤战役⽐较有名,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抗⽇战争各⼤战役,希望能够给⼤家以启发。

抗⽇战争⼗⼤战役⼋年抗⽇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组织了⼆次⼤型会战、⼀千多次重要战役和⼀万三千多次中⼩战⽃,在这全民抗战中,中国⼈民伤亡惨重,伤亡将⼠⾼达340余万,其中阵亡将军多达208位,还包括了2位集团军总司令。

惨烈的⼗次战役是:1 ⼀淞沪会战 2 ⼆平型关⼤捷 ;3 三南京保卫战 ;4 四徐州会战 ;5 五武汉保卫战; 6 六 长沙会战 ;7 七 昆仑关会战 ;8 ⼋ 百团⼤战 ;9 九 滇缅之战 ;10 ⼗ 湘西会战。

抗⽇战争⼗⼤战役具体分析淞沪会战简介战果淞沪会战挫败了⽇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他们的妄想。

它是我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这次战役,⽇伤亡6万多⼈,被我军击毁击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

但是我军以落后的武器死守被⽇军优势⽕⼒控制的战线,加上指挥失当,伤亡重⼤,有⼤约30万将⼠献出了宝贵的⽣命!!淞沪会战,⼀⼨⼭河⼀⼨⾎上⾼会战简介"上⾼战役"闻名中外,⼜称"锦江会战"。

上⾼会战,中国军队击毙⽇军少将指挥官岩永、⼤佐联队长滨⽥,歼灭⽇军16000余⼈,击落敌机1架,缴获⽇军军马2800余匹,辎重物资⽆数。

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将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战"。

蒋介⽯对担任攻击主⼒的74军甚为满意,特以军委会名义授予74军"飞虎旗"⼀⾯,此为国民⾰命军中最⾼奖励。

背景当时,⽇寇企图拔掉驻守在上⾼的中国军队第19集团军这颗钉⼦,于元⽉份开始,盘踞在南昌的⽇军,陆续将派往鄂西及武汉的部队调返原驻地,并积极补充兵员,增加给养。

⽇军积极进⾏渡河及夜战演习,并有侵华⽇空军第3飞⾏团主⼒先后飞抵南昌机场。

⽇军拟兵分三路,总兵⼒约6.5万⼈,配有战车40辆,飞机150架,以第11军团司令官园部和⼀郎为总指挥。

国民党抗日

国民党抗日

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雅尔塔协定,开罗会 议,联合国的创建,
5、是最先侦获日本即将袭击珍珠港的情报的, 并首先向美传达的。
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
1939年12月至1940年一月的昆仑关战役
万家岭大捷 --“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 垂危,作江汉之保障, 并与平型关、 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 (叶挺将军)
淞沪会 战
张自忠:第一名将 李宗仁:第二名将 杜聿明:第三名将 孙立人:第四名将 薛岳: 第五名将
卫立煌:第六名将
傅作义:第七名将
戴安澜:第八名将
张灵甫:第九名将
王耀武:第十名将
1.战略防御阶段 的正面战场的作用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 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 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 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 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 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形势 战争中期,因为国民党军队精锐在淞沪会战中损 失很大,战斗力锐减,加上落后的后勤制度,保 持不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无力阻止日本的攻 势,故此蒋介石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以广 大领土腹地,延滞日军兵力,使日军在管理辽阔 的中国领土出现困难,同时减低日本可用于开辟 新战场的兵源。并将敌后正规军改编,尽量消灭 日军的有生力量,并且以外交方式获得国际赞同 与支援,以拖延的手法等待美国、日本两国之间 因太平洋利益争夺而反目。
“ 不 战 而 逃 ”

历史第六章

历史第六章
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溶共、防共、
3、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恶果——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豫湘桂战役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940年希特勒以闪电战袭击北欧,一举成功。此举使 日本军阀深受刺激,也为之鼓舞,颇欲在中国战场也有一 番作为。 中国军队的冬季攻势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第五 战区,攻势猛烈,对华中日军大本营武汉威胁极大,因此 日军急欲实施报复作战。 1940年5月至6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 宜昌地区抗击武汉日军的进攻——枣宜会战。 张自忠牺牲,日军占领宜昌。中国丢失了鄂北鄂西江 汉平原富裕的产粮区,日军在宜昌修建飞机场对重庆等 大后方地区狂轰滥炸,加上欧战的不利形势,种种因素 的综合,极大影响了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产生了 前所未有的悲观消沉局面。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总之,抗战之初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 战场。在这个阶段,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比较积极 的,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战争初期 敌强我弱,中国暂时损失一些国土在所难免。问 题是丢失国土面积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损 失如此惨重,除了国力悬殊外,与国民政府的战 略战术的失误有直接的关系。战术单一,与敌人 盲目拼消耗,导致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牺牲;对 英美等国存在依赖思想。因此,国民党正面战场 的抗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 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武装民众, 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术上,没 有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个阶段表现不同, 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淞沪抗战

淞沪抗战
会战进入第二阶 段。 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 松井石根率2个师团及炮兵、 航空兵一部,在张华浜及长 江方面川沙口强行登陆,与 中国军队展开激战 。9月21 日,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总 司令长官,并重新调整部署, 将兵力增至40余万。日军此 时也已增兵至10万人,实施 陆海空军联合攻击。但中国 守军仍坚守北站、江湾、庙 行、罗店一线。
介绍
背景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 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 国,中国统帅部知道大战不可避免, 遵照国防计划甲案,陆军为确保首都 安全,先准备集中兵力歼灭上海的三 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准备堵塞江 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但机密泄露, 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中国 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在华北已经开 战的情况下,决不能容忍日本海军在 上海的陆战队的存在。况且,战争既 然开始,一· 二八事变后规定的中国 军队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规定在中方 看来自然作废。8月13日,秘密进驻 虹桥机场的中国军队打死前来侦察的 日军大山勇夫大尉,是为“八· 一三” 事变。
我军大刀队在前线
我军向敌人阵地冲锋
第一阶段
8月13日凌晨,驻上海日军以 冲入虹桥机场的水兵被击毙为借口, 由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指挥, 突向驻八字桥一带的中国守军进攻; 同时,日本军舰也开始炮轰上海市 区。14日拂晓,张治中指挥第87、 88师予以还击;同时出动空军轰 炸日军陆战队及其司令部,炸伤旗 舰“出云”号。同日,国民政府发 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5日,国民政府下达总动员令。 任蒋介石为最高统帅,将全国划分 为5个战区。上海方面属第三战区, 冯玉祥为司令长官,顾祝同为副司 令长官,陈诚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 挥,集中了30万兵力作战。在中 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下,日军仅据有 公大纱厂及虹口之狭长阵地,凭借 坚固工事,死守待援。

抗日战争中五大中方胜利的战役

抗日战争中五大中方胜利的战役

抗战中五大战役一、淞沪会战【时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地点】中国上海【战略意图】淞沪会战是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冯玉祥【结果】中国军队向后方防线撤退,江阴保卫战开始;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影响】淞沪会战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的决心。

二、平型关大捷【时间】1937年9月中旬【地点】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战略意图】中共八路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

【主要领导人】第115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结果】本次战役,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影响】八路军首战告捷,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三、台儿庄战役【时间】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地点】山东滕县、临沂、台儿庄等地。

【战略意图】台儿庄战役是在抗战初期日军大举进攻和中华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发生的。

当时,日军攻陷了南京,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然后循陇海线西进,取道郑州南下,占领中国抗战的中心城市——武汉。

为了阻止日军的进攻,中国军事当局任命李宗仁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驻节徐州,指挥津浦线的防御战。

【主要领导人】战役由民族英雄李宗仁、白崇禧等抗日将领指挥。

【结果】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

抗战中的重大战役

抗战中的重大战役

抗日战争重大战役
淞沪会战1937.8——1937.11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

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

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太原会战1937.9——1937.11取得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徐州会战1938.1——1938.5台儿庄大捷(1938.3——1938.4)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1938.6——1938.10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
百团大战1940.8——1940.12
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据点、交通线、矿山为目的。

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抗日战争过程
1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共合作,积极抗战
2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侵华方针改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3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8.15
解放战争过程
1爆发1946.6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
5渡江战役1949.4.23。

淞沪会战浅析

淞沪会战浅析

淞沪会战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南京210003摘要:淞沪会战,也被称作“八一三”上海抗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是国民政府军与法西斯侵略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重大战役,是一场对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具有重大意义的正义战争。

此次战役人力财力消耗之多、规模之大是中日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虽然是以中方国民政府的惨败而结束,但是从此次战役以后,日军不得不改变其主作战线,从而转入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新局面。

关键词:淞沪会战失败意义一、淞沪会战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8月9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以压服中国的抗日运动。

国民政府为扩大战场,造成全国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将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的3个师迅速支援上海,以迎击敌人对上海的进攻,“八一三”上海抗战正式开始。

蒋介石调动了73个师参加了上海战场的作战,占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能够指挥的部队三分之一(当时全国约有180个师,总兵力40多万人)。

最初在这个战场上确实做到了寸土必争,迫使敌人向上海增援,打乱了敌人的整个作战计划,使其陷于被动。

日本侵略者声称3个月就可把中国打败,谁知上海一战,就打了3个月,兵力由1万左右逐步增加到20多万人,使用大炮300余门,战车200余辆,飞机200余架,不但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且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之中。

这一战,日军在上海死伤6万多人。

当战争持续到10月25日,日军攻破大场阵地,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可惜的是蒋介石在这种时刻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打击敌人同时保护自己的战斗力,而是简单的幻想借助九国公约国家的力量牵制日本,以至贻误了战机。

到11月5日,日军又有3个师从杭州湾登陆,从西线迂回包抄上海,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而这次混乱的撤退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

要知道他们的区别和关系,必须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具体含义:①正面战场:以国民政府为主,抗战初期抗击了侵华日军大部分,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其原因主要是蒋企图依靠英美支持,一举击溃日本,从而避免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强大而威胁蒋的统治。

例如,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2万余人。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敌后战场赢得了宝贵时间。

②敌后战场:即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例如地道战,地雷战等,有效的牵制了敌人的进攻,正面战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①抗战路线不同: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

(从合作的情况来看,军队都属于国民政府的编制)③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分若干战区;后者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④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以阵地的防御战为主;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3.两个战场的主要联系①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是一致的。

例如: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6个旅30万余人,死伤7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60余万人,伤亡达15余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江阴保卫战开始。

淞沪会战为中国制定抗战策略提供了参考

淞沪会战为中国制定抗战策略提供了参考

淞沪会战为中国制定抗战策略提供了参考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该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一次空前激烈的对抗,也为中国的抗战制定提供了参考。

下面我们将就淞沪会战对于中国制定抗战策略的参考价值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淞沪会战证实了抗战只能以全面抗战的形式进行。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展现出其浴血奋战的决心和坚定的军事素质,但由于国民政府的过于乐观以及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战术和战略失误,最终失败。

淞沪会战的失败表明,如果中国希望在抗战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实行全面抗战,具体来说,就是团结全国各个民族和社会阶层,动员全国人民,组建全民抗战的抗日统一战线,实现军民一心,把全国的力量都投入到抗战中去。

其次,淞沪会战也证明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淞沪会战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方面武器装备落后,远不能和日本方面所拥有的现代化武器和装备相比。

中国在抗战初期对于武器装备的短缺,对于提高国家实力,增强国防力量的决策上存在的问题。

因此,淞沪会战对于中国制定抗战策略的参考价值就在于,抗战不仅仅是一个精神上的斗争,还是一个实力上的斗争。

中国必须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实力,不断提升军队的装备和士气。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抗战胜利。

此外,淞沪会战中日本军队的骚扰战术也为中国的制定抗战策略提供了一定参考。

日军通过游击战术,使中国的抗战力量无暇应付,中国军队不得不分兵对付,从而导致了战局的扩大和进一步的劣势。

淞沪会战的这种特殊战争形式,使中国方面认识到,战争不仅需要正面硬碰,更需要制定出相匹配的战术,并改变传统的“以大吃小”的武力斗争思路,注重使用情报战术、隐蔽战术、速决战术等各种方式,以小搏大,视情况采用不同战术,最大化自己的胜算。

最后,淞沪会战证明了社会道德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出了自己的英勇和决心,这与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和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的一次集体赌注,其英勇壮举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与支持,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斗争的信心与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抗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自1939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蚕食中国华北领土,包围了京津地区制造摩擦。

不断向处于半自治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施压和拉拢,在拉拢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失败的情况下,爆发了七七事变,触发了全国抗战。

虽然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仍然丢失大片国土。

而作为中国政治领导力量的国民政府面对日益严重的外患正威胁自身统治的时候,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政策应对。

当时日军由南向北进犯,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流域均暴露在敌人进攻的炮火下。

日军凭借其机械化作战可以一举南下围歼主力,攻占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日军意图在上海制造兵变,牵制国民政府,向其施压,迫其就范。

而南京国民政府自九一八以来,就已察觉日本志在灭亡中国,但不惜忍让数年用来增强自身防卫力量。

当华北局势恶化,并且在上海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时候,国民政府的战略发生变化。

即准备把华北的主战场转到上海,比起华北的开阔地带,上海地区密集的水网和大规模的钢筋水泥建筑更易与日军周旋,也可以减轻华北的压力也容易引起在上海有大量利益的英美势力的干涉,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抗战的某种程度上获得战略主动权。

使得日本由南到北的进攻被迫从东往西进攻。

而中国可以凭借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层层设防,建设战略后方,以求与日军长期持久作战。

那么淞沪会战无疑是中国抗战的一次战略转移的一次会战。

虽然未抑制日军进攻,并付出重大的牺牲,但却符合中国的战略大局,避免了混乱的抗战局面,同时也获得了经验教训。

下面,就七七事变以来,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和淞沪会战的意义进行浅析。

一:全面抗战以来的战争局势和军事对策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二十九军出于自保和对国民政府的不信任,仍对和平解决七七事变的和平解决抱有幻想,此时日军的部署尚未完成,向冀察政务委员会表示愿意和谈。

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坚持抵抗,但也谋求一些让步,希望局部解决,拒绝中央军北上和谢绝全国的慰问。

但当日方的企图暴露后,宋哲元决心抵抗,于7月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

现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

职受国家人民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绝不敢稍有畏避也。

”1面对如此紧急的局势,国民政府已然开始放弃和平打算,准备全面抗战,并开始于华北进行战略布局。

首先督促宋哲元等冀察当局做好战争准备,放弃对日幻想。

同时派参谋次长熊斌北上想宋哲元宣达了“不挑战必抗战”的方针,如需忍耐以和谈,只可在不丧失领土主权原则之下同日本谈判,以求缓兵,但仍须做全般准备。

7月18日,蒋介石又一次提醒宋哲元:“倭寇不重信义,一切条约皆不足为凭。

当上海一二八之战,本于开战之前已签和解条约,仍于签字后八小时向我沪军进攻。

此为经验,。

”2显然蒋介石对于日军扩大事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倭寇不可信赖,战争不可避免。

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蓄意扩大侵略的意图判断准确,想冀察当局明确表达了中央处理的方针,不断提醒,督促其做好军事准备,也对其表示足够的关切和理解,使得日军拉拢二十九军的意图破产,激励了广大将士,为全国抗战的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其次,召开国民政府军事长官汇报会,谋划全面抗战事宜。

指示“我军应全1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5页2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3页部准备动员,各地皆令戒严并准备宣战手续。

”规定了战斗序列的草案,弹药的分配和后勤保障及民众利用。

最后,秘密调动军队,发布动员令同时为了坚持对日作战的既定国策,还确定了军事战略方针。

第一:确立“应战而不求战”的方针。

蒋介石于1937.7.17发表庐山讲话,阐述抗战的原因,政府的对策,中国的实力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

强调“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

”3表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同时蒋介石的也意识到与日本公开抗战的时候到了。

“我表示决心之文书。

”“人之为危,阻不欲发,而我以为转危为安,独在此举。

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

”4庐山谈话表明了国民政府的立场。

首先绝不得侵犯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

其次不承认任何不合法自治政府。

最后军事不受约束,有权进行部署。

公开向世人昭示国民政府决心抗战的意图,标志了国民政府转入了抗战轨道。

也是国民党第一次抗战正面宣言。

又于8月8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提出驱除日寇,复兴民族。

第二:确立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七七事变,蒋介石就强调对日作战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是一场长时间的持久的作战,必须“以时间为基础,与敌相持,在久而不在一时。

”51936·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持久消耗战略方针,概括为“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换空间。

”基本上这一方针对指导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起了积极作用,对战争全具有重大影响。

消耗了敌人的力量,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幻想。

第三:调整军事指挥机构,建立战时体制。

设置国防最高会议。

召集了各方实力派和中共代表。

改组军事委员会,整合海陆空智慧。

调整军队编制,建立战区制。

颁布《兵役法》,《全国人力动员法》。

设置各个战区,将桂系,湘系,晋系,西北军,东北军,川军,鲁军,滇军,马家军等全部编入抗战序列,实现了全国抗日军队合作抗日,统一行动的局面,中国抗日军事力量由此而加强,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战斗力,进入了全面抗战的轨道。

二.国民政府抗战准备工作蒋介石曾经长期力图避免对日扩大冲突。

他深信中国国力太弱又不统一,不可与日本冲突,自九一八以来均极力压制中国反日情绪,但自1935年晚些时候由于国内反日情绪高涨,不得不开始强硬。

在军事上,蒋介石特别注意武装力量的现代化,聘请德国顾问训练新式的军官团。

同时建立了空军的核心,虽然工业实力不行,但生产了大量的步枪和机枪。

政治上,国民政府进行全国动员,试图同时加强蒋介石中央集权的独裁权力,并扩大其民众支持的基础。

工业上,国民政府进行企业西迁,在七七事变之后立即把关键性的工业企业迁往内地。

军事工业,如飞机装配厂,特别是南京,武汉,广东和山西的兵工厂,构成了1937年8月开始内迁重要企业的主体。

同时私营企业也把一些企业送到后方。

8月10日,上海战事爆发前三天,政府拨款给国家资源委员会,以帮助工厂内迁。

146家工厂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工人,3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1页4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21页5蒋介石日记《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2 340页转引自左双文《困境中的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3页迁到西北和西南地区。

总共有623家私营工厂搬到未被占领地区。

武汉两家大型然而陈旧的钢铁厂,包括汉阳铁厂,是这次转运的主要部分(37000吨)。

另外,还有119家纺织厂重32000吨的机器,以及320家机器制造厂得19000吨的机器和42000技术工人。

6大学等教育机构也加入西迁的计划,虽然给中国的教育带来劫难,但任然维持运转,为战后重建效力。

三.淞沪战场的准备与大体经过以及影响。

上文,论述了抗战以来中国战争的局势,全国的抗战离不开工业,而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发展军工生产的巨大潜力。

日本虽未做好从上海向内地的战争的长期准备,但却希望控制长三角以控制中国的经济中心,在经济上打击中国。

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中将向日本海军军令部报告“为制中国于死地,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

7”南京政府也积极备战,任命张治中将军为京沪警备司令,在江苏留园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的名义,主持京沪分区防御设施计划,构筑苏州到福山,无锡到江阴,嘉兴到乍浦的永久性国防工事,铺筑苏州到嘉兴的铁路。

七七事变后又派正规军的一个团化妆为保安团,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同时调集精锐,准备一旦战事发生,先发制人,一举歼灭上海日军。

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12日国军西撤为止。

历时三个月。

在此期间,日军先后投入28万,军舰40艘,飞机400余架,战车400余辆。

我军召集70余师抵抗,毙伤日军4万余人,迫其四次增兵,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的迷梦。

8以淞沪会战为开始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战役开始,大量消耗了敌人的兵力和财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胜的战略企图,迫使敌人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因而有效地遏制日本的战略进攻,守住了预定的防线。

通过抗战初期的艰苦作战,国民政府将东南和华北及中部的人力,财力,工业等有效地迁移到西南内陆地区,对于后方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中华民族不至于亡国灭种,还提高国际地位,跻身强国地位。

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坚持了民族气节,知道抗日战争的胜利,“今日最危急之点在停战言和。

”“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

”9尤其在太平洋大战爆发之前,欧洲绥靖政策正隆之时,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不屈不挠,在上海一地坚守3个月,虽同既定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政策相违背,但却表达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的决心,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战略意义,足以彪炳史册。

关键词:七七事变战略转折淞沪会战全面抗战战略部署何靖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009241441056费正清费维凯《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558 559页7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23页8宋希濂黄维等著《送沪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2页9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4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