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领会 3 篇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领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 . 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看法,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教课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课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变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的详细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消亡,封建地主阶级渐渐兴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看法的提出,适应了历史潮流,获取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戴。

因此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课主张,就是人不分荣华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是与他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邻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了然实行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课看法的否认,是我国教育发展史拥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改革。

事实也是这样。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宽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 ; 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 ; 有贫穷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 ; 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身世的子贡,贵族身世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尊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很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议老百姓教育,教育救国,培养了很多名人奇士。

很多穷人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如汉代负薪痴读,遭妻戏虐,马前泼水的朱买臣 ; 如宋朝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捉弄的吕蒙正等,都是老百姓身世。

他们苦读诗书,寒薪茹苦,最后一举成名,成为念书人的揩模,留下了一段美谈。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实现了教育资源共有,为全民教育供给了优异的基础。

不论身世如何,家境如何,都能遇到优异的文化教育。

教育工作发展到今日,我们重温孔子的《有教无类》,现实所发生的问题,不可以不惹起我们的沉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步关于音乐和教育的影片。

影片主人公马修,曾是一位音乐教师,失业后,在一所儿童管教所担任老师一职。

“儿童管教所”,乍一看来,这是一所问题少年堆积的学校,是让任何老师都头痛的地方。

在马修来之前,这里是以监狱的风格进行教育的。

孩子们一旦犯错,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处罚。

物极必反,在这样的管教下,孩子们就像不断被驯服的洪水猛兽,只有在被监视的情况下才能安静下来,否则一定会翻天。

马修入职伊始,孩子么会顽皮的在黑板上画他的形象漫画,大声喧哗,调皮,使出浑身解数来愚弄老师。

马修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惩罚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他,原谅他们。

由于晚上他和孩子们住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他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唱歌,也很会唱歌,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音乐好似能够给人们插上一双翅膀,让孩子们尽情的享受愉悦和自由。

他曾今是一位音乐教师,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组建一直优秀的合唱队,所以他悉心的辨别出每个孩子的音域,分配不同的音乐的和声,唯一一个唱歌走调的孩子他也没有放弃——做了指挥!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非常积极,有了乐趣和学习的方向,孩子们逐渐变乖了,和老师的关系愈发亲密了。

整个班级,由原来桀骜不驯的劣童,变成了懂礼貌的天使。

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在这所管教所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学生一直都没有变,然而最后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用运动来与教育比照是很贴切的。

运动项目有好多种,就拿球类来说,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等,但每一个运动员只需要掌握这一门运动,并将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如果让擅长足球的运动员去打篮球,其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把握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其优势的一方面着重进行引导和挖掘,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幼儿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幼儿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概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幼儿因材施教的讲座。

讲座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老师主讲,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匪浅。

讲座主要围绕幼儿教育的特点、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培养幼儿的个性等方面展开,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讲座心得体会1. 幼儿教育的特点讲座中,李老师强调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即全面性、启蒙性、发展性。

全面性是指幼儿教育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个方面;启蒙性是指幼儿教育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是指幼儿教育要注重幼儿潜能的开发,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因材施教的原则李老师指出,因材施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兴趣、特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具体原则如下:(1)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2)关注幼儿需求:教师应关注幼儿的需求,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激发潜能:教师应发现幼儿的潜能,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幼儿发挥潜能。

(4)培养良好习惯: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因材施教的方法讲座中,李老师介绍了多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下列举几种:(1)分层教学: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幼儿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幼儿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幼儿在互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情境教学: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4)游戏教学: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幼儿的个性李老师认为,培养幼儿的个性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具体方法如下:(1)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引导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范文

顶岗实习支教心得体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范文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论语·为政》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对于前不久结束的第二次月考,班里一些同学,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为此,我特别烦恼,所以我和指导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指导老师告诉我,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基础好的学生讲课时少讲点,让他们自己多学习一点,基础不好的同学讲课的时候多重复几遍,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才能记牢。

用错了教学方法,不管你下多大的功夫,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不了。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发展过程并适时纠错。

其一,老师要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错。

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

其二,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中,其行为表现实际上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摹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

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其三,鼓励和强制同样都是使其“乐知”的法宝,有的人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这类人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管理和监督的,即使是逼入知识的殿堂,终究会有尝到知识的美味那天,待那时自然就是“乐知者”了。

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心得体会

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心得体会

注意因材施教教师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我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明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以下是我对“因材施教”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记忆和理解知识,而其他学生则更擅长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对于那些记忆力较强的学生,我会提供更多的背诵和记忆活动,而对于那些善于应用的学生,我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已学到的知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

有的学生可能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渴望学习新知识;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学习感到厌烦或焦虑。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同时,我也通过布置小组合作和个人报告等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

通过这些方式,我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再次,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

因此,我们不能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来迎合所有学生的需求。

在我的教学中,我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性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因材施教也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我经常利用课堂上的小测验、作业和课后讨论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和学习方式,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
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在实
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可以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设计教
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

因材施教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进行教学,但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

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
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

第三,适当设置挑战和压力。

因材施教并不意味着只迎合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而
是要在合适的范围内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适当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和求知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听取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的实际情况。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潜力。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适当设置挑战和压力
以及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

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

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

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

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

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

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

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

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

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

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

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

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亲身践行这一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以下是我对因材施教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法,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具竞争力。

2. 提高教学效果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促进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旨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缩小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二、因材施教的实践方法1.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

2.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分层教学:将学生按照能力、兴趣等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2)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丰富课外活动:组织各类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体会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因材施教,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教育故事
站上这三尺讲台已有十余年,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十几年来,我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始终坚持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深刻地领会到教师的人格和品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这一点指引着我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起了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室、办公室成了交流的舞台。

重感化、轻惩罚,始终以真挚的爱心去感染学生,用言谈举止影响学生。

曾经有个学生,在二年级时老师给她的评语是成绩一般,不懂事,有时扰乱课堂纪律,爱顶撞老师。

进入三年级,我没有带有色眼镜看人,而是利用课外时间和她谈心,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和她做朋友,渐渐地,我发现她有很多优点:胆子大,很机灵,交待的事情能很好且迅速完成,并且非常热心。

我便大胆让其担任班长的职务,耐心地教导她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和别人讲话才会让人觉得有礼貌;怎样处理好和爷爷奶奶的关系。

在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她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老师们心中能干懂事的女孩。

因为我要求的“班干要起带头作用”,她便认真听讲,刻苦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几次检测中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如果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那么热爱别人的孩子就是神圣!人世间,拥有最多热爱别人孩子机会的职业,就是教师。

温家宝总理说:“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

可以说,老师是蜡烛,在孩子们心里点燃希望,并且照亮他们的一生”。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更是用行动诠释着“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这句名言。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引言: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常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班级进行划分,统一进行教学。

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和学习风格。

因此,个性化教育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话题。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潜能,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认知、情感和学习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因材施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吸收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

同时,因材施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 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这样可以确保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够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课程和资源,以促进其个性发展。

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方法1. 多元化评估个性化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多元化评估成为了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测验等方式进行,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优势和困难,为设计个性化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2. 弹性教学计划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些计划应该灵活、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进度。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匹配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

3. 鼓励合作学习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独自学习,而是要创建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2篇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2篇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2篇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1今天我们工作室有幸请来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的诸多感慨,继而引申开去,所得确实与原先的理想或者设想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不吐不快。

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事情谈起,继而说到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教育实践与曾经想象中的很多东西,譬如自主学习有太多的不契合之处,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教育设想,最大的设想就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感慨,学生太重要了。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无为而治,什么样的学生必须有为。

其实研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影响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

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还有兵家的斗智斗勇。

说回到正题上,我们总是希望以后自己带的学生既乖巧又聪慧最好还能勤奋踏实。

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学生在等着我们,即使有个别也不可能是全部。

就算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做初中生的时候又能做到多少?义务教育有很多学生注定是没有选择的,或不够聪慧或调皮顽劣或性格乖张,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教育。

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一些特殊待遇或者说是区别对待。

但是孔夫子又要求我们要有教无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从理论上或者说学理上来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统一性。

有教无类可以从对学生本性上去认识,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我想更侧重于德育方面;因材施教大概更多的侧重于智育上或者性格上,十指尚有长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与个性趋向。

听起来似乎是说的通的,我也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两者的统一性。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从降生起就有聪明的本性,这是共同的,因此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但人出生后有些人能保存聪明的本性,有些不能,人的天资与禀赋是有差异的,因此能保存聪明本性的.人应该担负教师的任务,让另外这些人能找回聪明的本性。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

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3篇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有教无类的心得体会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提出了有教无类施教观点,这是孔子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教学对像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主的教学思想向全民教育转化的创举,也是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的具体表现。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行将灭亡,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崛起的时代。

从阶级利益出发,他们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因而是极积的,先进的。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就是人不分富贵贫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这是与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理念分不开的。

“性相近”就是说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

“习相远”则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的提出,是对《学在官府》教学观念的否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成份各异。

有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形同野者,餐黎食藿的子路;有贫困无食,身无完衣的曾参;有卷居蓬户,上漏下湿的原宪。

也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贵族出身的宫敬叔、司马牛等。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的《有教无类》在诸多有识之士的推崇下,有了弘扬和发展。

许多大鸿巨儒和仁人志士修学馆,办义学,倡导平民教育,教育救国,培育了许多名人奇士。

许多贫民寒士凿墙取光,毛发悬梁,缛草卧毡,苦读诗书,成就雄功伟业。

如汉代负薪痴读,遭妻戏虐,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如宋代寺院讨斋,斋后鸣钟,遭僧戏弄的吕蒙正等,都是平民出身。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工作的启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工作的启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工作的启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儒家思想强调两个最著名的论点,前者体现了平民教育的思想,后者体现了英才教育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英才教育”思想,比欧洲的教育民主思想和大学英才教育思想提出要早一千多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它冲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使出身不同、贫富不一、种族各异、天各一方的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开创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学业有成,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师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教学相长。

这些重要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师德观中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当代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这些原则,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终极目标。

其次,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

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哲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

探赜儒家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加以创新,能够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第三,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从学问上、治学态度上、育人方法上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风格上都要严格规范自己。

在他们身上凝聚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力量,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品格的影响和熏陶。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浅析子曰:“有教无类。

”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修,指干肉,“束修”是指十条儿干肉。

按照他的意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还包括了其它许多方面。

比如地域、贫富、老少、贤愚,甚至善恶等其他方面,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

不仅讲学兼收并蓄,而且来去自由,人员繁杂,这也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我校一贯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正是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教学理念。

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的一份子,组成了学校的主体,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才能全面、整体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差异而有所排斥,只要他是学校的一份子,是我校的学生,都该得到在我校受教育的权利。

也只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笼统来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具体在不同的范围,又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方面。

由于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其设计和施行,应遵循以下两点:(1)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其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比如: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是在什么样的场合,是哪一类学生出现了这些问题?这些都可以表明他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有些什么特点。

征对这些不同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加以改善。

因材施教教学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以下是我对因材施教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二、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上学习。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注重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考试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因材施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材施教教师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教师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

一、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我采用分层教学,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鼓励他们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在教育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成长。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四、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虚心向同行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因材施教是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读书感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读书感悟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阅读体会本学期放假前的一个星期,我和几个同事照常来学校上班,照常的签到签退,放假的喜悦与春节的气氛不曾扰乱我们习惯的作息。

就是在这一周里,我仿佛又回到大学时代。

在这隆冬干净又安静的校园,我读了几本书,并有所感悟,比如这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初识这本书是被它封面的一句话吸引“传统的教学理论,最新的教学方法”,我不禁想有理论指导与方法案例的书到底是怎样的呢?于是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拿回去,细细读,慢慢品,而后相见恨晚。

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学校教育与人成长的关系,进而指导年轻教师找到适合各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本书立足于学校教育与管理,结合理论与实践,就日常学校教育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案例性的讨论。

这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分别是:一、如何教育认知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二、如何教育课堂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三、如何教育个性有问题的学生?四、如何教育处理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学生?五、如何教育情绪意志有问题的学生?六、如何教育个人习惯有问题的学生?七、如何教育自我认识有问题的学生?这七个章节几乎涵盖了学校教育中的所有突出问题。

无论是怎样的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学生。

我们要做的是积极面对,分析研究问题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相应的教育策略,促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

在这本书中,关于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的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教师所利用到的教学策略也让我获益匪浅。

教师采用“利用闪光点改正不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我们都知道,学生不是一次简单的说教就能改正的,即使一次说服了也会故态复萌,这样的学生需要我们冷静,有耐心的去了解,去跟踪研究他的心理,研究问题的成因,再制定因人而异的具体有效的措施。

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那么在转化这类学生的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

虽然问题学生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

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

因材施教的心得体会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将就我的心得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因材施教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我就会采用更多的思维导图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思考,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美术或音乐方面更感兴趣,我会增加这些元素在教学中,使他们能够激发出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其次,因材施教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相同,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因材施教,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在学习中更积极主动,自觉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充分证明了因材施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再次,因材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因材施教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最后,因材施教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应该尊重和培养的。

通过因材施教,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发表个人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里,提到有教无类,就想到孔子有关的另一个词,因材施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其实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有教无类的因,才有因材施教的果。

既然啥人都可以做学生,三教九流的人都有,那么采用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只有因材施教了,这个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办私学的人,打破了官学对学生的限制。

他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智愚,只要肯虚心向学,他一律对他们进行教育。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想成为孔子的学生很简单,一块肉就行了。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七十贤人中既有贵族出身,比如孟懿子,也有布衣贫民,比如颜回,又有大盗,比如颜涿聚。

孔子的众多学生中,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曾参的智力一般。

孔子的学生中,有的比孔子小的,也有比孔子大的,但经过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就算是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对“仁”的解释,给冉有和子路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两个人性格不一样,孔子期待的成长方向也不一样。

孔子的教育就是从通识教育入手,把学生都培养成君子,君子就是品德上有所树立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那么在学识、能力上要达到“君子不器”的地步,就是看似没有什么专长,却什么都可以做,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任何一类人才。

最后,周山需要指出的是,有教无类就是不要拒绝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当然,因材施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拔苗助长。

现代教育不能填鸭,也不能复制。

借用现代比较火的表达方式就是:精准教育。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教学随笔: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因材施教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点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它越来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成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把普及义务教育引上了法制的轨道,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质量是全体教师的任务。

担任各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大纲”,从不同方面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阐明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的意义,以及数学教学的任务。

2.因材施教使小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保持动态平衡。

学科特点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落实“双基”,发展儿童思维。

固然,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的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发展的一般趋势。

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环境和前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同一班学生的思维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却是相对的。

朱智贤先生曾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和教育工作。

”这里的“正确”,我理解为符合儿童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使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暂时相对平衡;过一段时间,在新的条件下,或是学习新知识、或是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之间又出现不平衡;教师又在新的基础上去改变这种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在动态平衡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的心得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今天我们工作室有幸请来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的诸多感慨,继而引申开去,所得确实与原先的理想或者设想既有冲突又有契合,不吐不快。

从教学中所遇到的事情谈起,继而说到做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教育实践与曾经想象中的很多东西,譬如自主学习有太多的不契合之处,惭愧的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教育设想,最大的设想就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引发了我们的强烈感慨,学生太重要了。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无为而治,什么样的学生必须有为。

其实研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影响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课题。

无为而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还有兵家的斗智斗勇。

说回到正题上,我们总是希望以后自己
带的学生既乖巧又聪慧最好还能勤奋踏实。

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学生在等着我们,即使有个别也不可能是全部。

就算是我们自己,在我们做初中生的时候又能做到多少?义务教育有很多学生注定是没有选择的,或不够聪慧或调皮顽劣或性格乖张,这就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教育。

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会有一些特殊待遇或者说是区别对待。

但是孔夫子又要求我们要有教无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从理论上或者说学理上来说,我已经找到了他们的统一性。

有教无类可以从对学生本性上去认识,对待每个学生,一视同仁,我想更侧重于德育方面;因材施教大概更多的侧重于智育上或者性格上,十指尚有长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与个性趋向。

听起来似乎是
说的通的,我也特意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两者的统一性。

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从降生起就有聪明的本性,这是共同的,因此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但人出生后有些人能保存聪明的本性,有些不能,人的天资与禀赋是有差异的,因此能保存聪明本性的人应该担负教师的任务,让另外这些人能找回聪明的本性。

其实还是一个意思,可以说是有教无类的对待,因材施教的实践。

于是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有教无类是一种态度,对待教育对待学生的态度,作为老师心目中应该是不偏不倚的,不放弃不抛弃任何学生。

因材施教是一种方式,教育教学中的具体手段,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按照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教学。

我知道现在我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我们还没有可以称之为千奇百怪的事情还没有接触过。

但我想我自己就是一个一直沐浴在因材施教春风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也许我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历程得出许多的经验与教
训。

说实话,我还是期待以后的学生中有几个小个性的,能够让我发挥一下因材施教。

就像某人说的,教好的学生最后高考考的好,那是学生的努力,能把一批进来的平均分在市后几名的学生教到最后的前几名,更有成就感。

所以我就小小的“犯贱”一下,期待挑战。

抒发感慨完毕,应该落实到教学实践。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