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导游词

合集下载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的马王堆,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的古墓群。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个独特的古墓群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景区概况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马王堆村,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整个古墓群包括三座墓室,分别是南、中、北墓,其中南墓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文化史、位阶制度和古代医学史上的一大空白,被誉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二、南墓南墓是马王堆中最大、最为精美的墓室,是一座漏斗形的人工挖掘坑墓。

这座古墓的出土文物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品种之多,堪称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国宝级”陵墓。

进入南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美的石门。

石门上雕刻着马车、牛车、战车以及各种神魔。

这些雕刻细致入微,生动逼真,给人一种置身于古代文化盛世的感觉。

南墓的内部可谓瑰丽非凡。

首先是长达40多米的通道,周围壁画绘制了当时生活的场景,如宴会、乐舞、游艇等,栩栩如生,犹如穿越时空。

接着是中央墓室,这里是墓主人的安放之处。

墓主人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性,她的身份地位由她身上的衣物和饰品显露出来。

陪葬品包括金银饰品、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数量之多、精美程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南墓的北墓室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人类尸体,被称之为“马王堆女尸”。

这具尸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死亡仪式以及医学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墓中墓是马王堆的中等规模的墓室,也是一座漏斗形坑墓。

虽然规模比南墓小一些,但中墓中出土的文物同样珍贵、精美。

在中墓内,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玉器和陶瓷器。

这些文物不仅呈现了古代的审美风格和工艺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四、北墓北墓是马王堆的最小的一个墓室,其规模与南、中墓相比,要小很多。

然而,北墓同样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铜镜、木雕、陶瓷器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

五、医书和文化遗产马王堆古墓群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的医书《墓经》。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_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_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您们的导游小王,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湖南博物馆。

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1 / 3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

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下面是搜集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湖南长沙马王堆导游词(一)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著名的汉代墓葬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汉代墓地。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墓地吧!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总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是一座汉墓群,主要由西汉贵妃墓、太监墓和次贵妃墓三个部分组成。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西汉乃至战国时期墓葬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里是西汉贵妃墓,是马王堆汉墓群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西汉贵妃墓于1972年于昌华里南方非法已山的南坡发现,墓冢直径约为30米,由地面防护建筑和地下主墓室构成。

墓室主要分为东西两堆,东堆内为贵妃陈根据墓主人的题名,专门设立了报告厅,收藏和陈列了许多与贵妃有关的文物。

西堆内则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如玉雕、木雕、铜器、金器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贵妃墓出土的距月琴,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距月琴。

距月琴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琴身上的图案和文字描绘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和社会习俗,是我们研究汉代音乐史的重要证据。

这里是太监墓,太监在古代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皇帝的亲信和幕僚,另一方面也是宫廷管理和维护秩序的重要力量。

太监墓的发现,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宫廷内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

太监墓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铜镜和玉石器等陪葬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幅出土的汉代壁画,描绘了古代宫廷的生活场景和仪式,是研究汉代宫廷文化和壁画艺术的重要宝藏。

这里是次贵妃墓,次贵妃是贵妃之下的地位,次贵妃墓的发现为我们还原了汉代宫廷内的权力游戏和宫廷生活。

次贵妃墓主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玉石器和金银器等贵重物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精美的玉石椅子,椅子造型考究,雕刻精美,显示了贵妃的尊贵身份。

我们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汉代宫廷内华美而讲究的生活方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这件产品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大家看他的形状是不是很像英文字母T啊,它T型帛画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据考证,它是在出葬是,由人举着走在依仗之前,用以引魂升天的。这幅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部分。在最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首舍身的大神,据 山海经 上所述,他正是威力无穷的烛龙神,在他的右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其中最大的一个里面画了一只年,他的名字叫做金乌,其实,它是古代人民研究太阳黑子的结果。在人间最显著的位置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衣着华贵,气质高贵的老妇人,在他的身前跪着两名方士正在给她献上丹药。在地狱部分,பைடு நூலகம்们可以看到地神手握着两条不安分的鳌鱼,以防止地裂山崩的发生。纵观整幅图,它是一副神话,想象与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体现了古人对天界的想象和对长生的幻想,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的杰作,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号墓的主人,辛追夫人,距今已经2100余年,她是长沙国丞相轪侯的第一代夫人。她出土时,身高1.53,体重34.3kg。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头部,颈部,驱赶,四肢保有完整的外形,她刚出土时,皮肤湿润,而且覆盖完整,皮肤黄褐色,摸上去有油腻感。辛追夫人的遗体为我们真是的讲述了穿越2000年的不朽神话,其保存年代之久远,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史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于他明显不同于木乃伊与似蜡模型的尸蜡,也不同于谷歌脱落与断裂的柔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应把马王堆这类把年代久远,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经过对尸体的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生前是多病之人,在其肠胃中发现138粒甜瓜子,推断其可能是她吃了甜瓜之后,因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而引起的死亡,他死亡是的年龄为50岁左右。
好了,我为大家的讲解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他的名字叫做素纱襌衣,素纱是还没有染色的啥,单一是没有里衬的衣服。一号墓中共出土了素纱襌衣两件,他们的重量分别是48克,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一两,如果把袖口和领口的园边去掉的话,那他就只有半两多一点了,正所谓“轻如烟雾,薄如蝉翼”。那这么薄的衣服,汉代的妇女们是怎么穿着的呢?原来,它是套在颜色亮丽的锦袍之上的衣服,是锦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以增加朦胧之美感。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完整版)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湖南马王堆导游词3篇篇1: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最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word范文 (13页)

【最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word范文 (13页)

【最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前言(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马王堆汉墓外景图)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

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 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各位朋友:大家好!提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马王堆”坐落在长沙市东郊,清朝嘉庆年间所修《长沙县志》认为马王堆与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父子有关,故称“马王堆”。

1972年至1974年,通过发掘并考证,其实这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墓中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軑侯家,去追寻2000多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马王堆三座汉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样,工艺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展示了云纹漆鼎、云纹漆案、云纹漆具杯盒、粉彩长方漆奁、锥画纹漆奁等一系列文物。

大家看这个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它呢就相当于现在女孩子所用的多层化妆盒。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丝绸发源地。

一号墓出土的两件素纱褝衣就让我们大开眼界。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素纱襌衣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也是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当时的人们喜欢将又轻又薄的透明襌衣套在色泽艳丽的丝绵袍上,衣服的颜色、纹样若隐若现,从而产生了朦胧的美感。

马王堆三号墓还出土了近十二万字的帛书。

这幅帛书《五星占》向我们揭示了汉初以前的天象观测,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专著。

这幅帛书《五十二病方》则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它详细记载了涉及内科、外科等一百多种疾病的治疗医方。

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以这幅“T”形帛画最为絢丽夺目。

据考证,这是出葬时,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帛画全长20 5厘米,被艺术地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个部分。

大家看,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

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神话中女娲、伏羲、烛龙都是这种形象。

右边是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扶桑树中,最大的太阳里面蹲伏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这可能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长沙市著名的旅游景点——马王堆博物馆。

我将为大家介绍马王堆的历史、文化和景点。

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古墓遗址,感受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一、马王堆的历史背景马王堆是西汉时期的一座贵族墓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长沙市五里山脚下的马王堆村,由于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

二、馆内展示1.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马王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汉代的宫殿建筑风格为主,整个建筑群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

前院以观礼殿为主,中院以大殿为主,后院则是展览和研究区域。

2. 马王堆墓葬的发现1963年,长沙市考古队在马王堆村发现了一座西汉帝王级墓葬,命名为M1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了纺织品、玉器、丝织品、金银器、青铜器等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

3. 彩绘木棺在M1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具外形精美、彩绘绚丽的木棺。

这是一具木制的葬具,通过彩绘将人物、动物、花草等绘制在木棺上,展示了当时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追求。

4. 丝绸书籍除了彩绘木棺外,M1墓中出土的丝绸书籍也令人惊叹。

这些书籍使用丝绸做为载体,书写着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由于长期埋藏于地下,这些丝绸书籍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5. 医药文化马王堆墓中还发现了一些与医药有关的文物,如铜针、汉代的药瓶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医药水平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

6. 马王堆女尸最让人瞩目的是在M1墓中发现的一具墓主人女性尸体。

她身穿华丽的丝织服饰,带着金银首饰,令人感叹当时贵族的生活奢华。

三、参观须知1. 参观时间马王堆博物馆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对游客开放,每逢周一闭馆。

2. 参观流程游客可以按照指定的参观路线游览馆内的展览区域,参观过程中请勿触碰展品,注意遵守博物馆的参观规定。

3. 导览讲解博物馆提供导览讲解服务,游客可以购买导览服务,更好地了解马王堆的历史和文化。

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导游词

The correct answer to the word crisis is danger and opportunity, but most people only see danger, and few see opportunities, so not many people have successfully made big mone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精心为你整理了马王堆汉墓导游词,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

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00年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

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

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的导游词湖南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马王堆,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

我将为您介绍马王堆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中的重要景点。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间!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一座汉代的古墓群,被誉为中国汉代帝王墓陵的源头。

这座古墓群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时期的了解,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王堆的历史背景。

马王堆始建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西汉时期一位崇尚道教的丞相丁仪的墓地,丁仪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人物。

马王堆墓葬的发现,正是由于一位农民无意间发现了一具盗墓贼掘开的墓穴,继而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接下来,我们来参观马王堆墓群中最重要的景点——马王堆一号墓。

马王堆一号墓是马王堆墓群中最大、最豪华的墓葬,被誉为“东方良渚”。

这座墓葬分为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地面部分为墓室,地下部分为墓道和陪葬品展厅。

进入墓室后,您会看到一具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被称为马王堆女子。

她身穿华丽的丝绸衣裳,头戴金冠,手持玉器。

此外,墓室内还陈列着一些丝绸、漆器、玉器、金器等贵重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惊人,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文化水平。

墓道和陪葬品展厅是墓葬中的另一个亮点。

墓道中的壁画是马王堆墓群的一大特色,它们描述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风景、动物等,给人们以直观的了解汉代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陪葬品展厅中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如丝织品、漆器、瓷器、玉器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精美的玉琮,它由一块翡翠雕刻而成,形状优美,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古代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除了马王堆一号墓外,马王堆墓群中还有其他墓葬,虽然没有一号墓那么豪华,但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这些墓葬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认识汉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

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伙儿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伙儿进行说解。

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个地方地势平整,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个地方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依照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个地方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奇特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筑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奥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觉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歪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峻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差不多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具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因此保存得这样完整,要紧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别处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要紧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能够被它吸附。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

湖南马王堆导游词湖南马王堆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王陵路的马王堆山下,是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汉代墓葬群,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汉代墓葬之一,其内的出土文物丰富,数量之多,精华之富,为世所瞩目。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及其出土的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各个方面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湖南马王堆的历史文化与景观。

首先,湖南马王堆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学studies 研究,它始建于汉高祖时期,相传是汉武帝的一位妃子的陵墓,该陵墓墓葬精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墓内保存的文物颇为丰富,大量的玉器、铜器、金银器、漆器、陶器等文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文化的了解,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其次,湖南马王堆的文物价值极高,出土的文物数量甚至多于出土“甲骨文”的龟甲,其中大部分文物,特别是那些玉器类文物,都非常古老、精美。

最出名的当属汉代“太公望”玉凤玦。

它是中国古代鲜见的一件器物,被誉为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玩意儿”。

目前“太公望”玉凤玦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文物在大型国际展览中的代表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使者。

接着,湖南马王堆的文化历史渊源非常深厚,不仅是历史上璀璨的马王堆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缩影。

在这座古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汉代文物的巨大财富,更是体现了汉代社会的文化与生活风俗。

云梦竹签、卜筮笔、汉代“句号”、白玉觥、铜炉、称钱、奴婢像等,无不体现了汉代社会贵族等阶层的生活风格和社会文化。

这些文物和遗址,不仅是文化的见证,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其辉煌的过去。

最后,湖南马王堆是一处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景点。

不仅可以让游客领略到丰富玲珑的文化历史,更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开明而先进的文化财富,旅游也可以让人们深度了解历史文化,增长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等等,而且旅游也是进行文化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

湖南导游词15篇

湖南导游词15篇

湖南导游词15篇湖南导游词1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

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

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据出土的“长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证明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

这三座古墓规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

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

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

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

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

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

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

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湖南导游词2大家好,我非常高兴成为你们的旅游向导,我姓黄,你们可以叫我黄导,也可以叫我小黄。

好了,我的自我介绍完了,现在让我和各位游客们一起去张家界吧!大家注意!注意!前面是黄石寨风景线,那里风景秀丽,有摘星台、罗汉迎宾、天书宝匣、定海神针、南天一柱、南天门、六奇阁、海螺峰、龙头峰等等景点,让我来说一说著名的六奇阁、海螺峰和龙头峰吧!六奇阁因为有六种奇异现象因得此名,这六种奇异景观是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木奇及珍奇异兽之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马王堆导游词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下面是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长沙马王堆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

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卜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

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

"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

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日期。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驮侯家族的墓地。

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软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皲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他生于战圄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他升任长沙圄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圄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驮侯。

f社,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

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

但是由于利苍处在长沙国的位置独特,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厚葬。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

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锥心之痛,于汊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

根据女尸和T形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复原了一个中年驮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篇二:长沙马王堆导游词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

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

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

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

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

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

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

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篇三:长沙马王堆游记今年年初,我与妈妈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参观。

我一进门,琳琅满目的瓷器、淘器、青铜器、古人用过的物品和我叫不出名字的文物都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跟着讲解员游了整个博物馆。

出了博物馆,我和妈妈都不说话,因为我们心里都为博物馆里每一样物品暗暗赞叹、惊讶不已。

我以前去过西安汉阳陵,那里气魄也非常雄伟,但感觉里面的东西都和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大不相同。

让我讲讲这两个同样是汉朝陵墓的不同特点吧。

西安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异穴的合葬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有190多个葬坑。

陵园平面呈不规则的葫芦形,东西长约6公里。

南北宽3公里。

在这个陵园里出土了大量陶俑,有武士样的、有女仆、文官及大臣等,还有陶塑家畜,如猪、牛、羊、马、鸡鸭、鹿等。

大的有约一米长大小,小的只有手掌大小。

这些物品都是皇帝死后的陪葬品,并不是生前用过的东西。

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说明汉朝当时是蛮富裕的,皇帝死后也希望在地下物资丰富、生活富裕。

汉阳陵跟兵马佣坑非常相似,都是死后带无数的陶泥做的人物、动物来陪葬。

可湖南马王堆就不一样了。

马王堆挖掘出土了三个汉墓。

其中一号墓是利仓妻子的墓,三号墓是利仓儿子的,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侯利仓。

三座墓坑中一号坑最大。

南北19。

5米。

东西宽178米,深16米。

对于一个墓坑来讲,所占的面积是巨大的。

更精彩的还是此坑出土的"千年女尸"。

大家应该都认为,在地底下埋藏已久的尸体一定会完全腐烂。

可是,这个"千年女尸"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面目还像刚死的尸体一样。

当考古学家在一号坑中发现这个"女尸"的时候,"女尸"的身上尽然包着20件衣服。

经过一星期的努力,考古学家把这"女尸"的衣服一件件小心地脱了下来。

当真面容呈现出来时,所有的考古学家都目瞪口呆:那不像一具千年女尸,而像一具新鲜尸体。

她的皮肤是淡黄色的,按下去还有弹性,部分关节还能活动。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土的第一具完整的千年"湿尸"。

在国际上都很有名的。

另外还出土许多墓主身前使用过的日常物品,如碗筷、梳妆用品、钱币、食物等等。

西安汉阳陵和湖南马王堆,两个陵墓,前者占地面积巨大,墓坑多,后者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三个墓坑;前者多出土陪葬陶俑,后者是真实的尸体和当时使用的东西。

这就是两个陵墓的最大不同点。

当然,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千年女尸"感兴趣吧,那么什么时候你们也去看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