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兰台世界2012·6月下旬

………………………………………………………………………………………………………………………………………………………为“梁有而亡”,说明魏徵等修书史臣没有见到《刘子》一书。从内容上

看,二者也有区别。如同是论道家,《隋志》说:“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至于道者,精微淳粹,而莫知其体。处阴与阴为一,在阳与阳不二。仁者资道以成仁,道非仁之谓也;智者资道以为智,道非智之谓也;百姓资道而日用,而不知其用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周官》九两,其三曰师,盖近之矣。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九流》说:“道者,老聃、关尹、庞涓、庄周之类也。以空虚为本,清净为心,谦挹为德,卑弱为行;居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裁成宇宙,不见其迹;亭毒万物,不有其功。然而薄者,全弃忠孝,杜绝仁义,专任清虚,欲以为治也。”《隋志》重点在论

“道”,由道之所在至于道之所用,由道之象及于道之流;而《九流》重点在论“无为”,道家之利弊均由此而生。8.“姑仍晁氏、陈氏二家之目,题昼之名,而附著其牴牾如右”。《四

库全书》子部十收有《刘子》,题作“北齐刘昼撰”。《北齐书·刘昼传》载刘昼生平,未见其到过江南之事迹,而袁孝政注序却称昼“天下陵迟,

播迁江表”,在《提要》中馆臣们已经注意到二者间的矛盾,故曾怀疑袁孝政所提为

“别一刘昼”,非北齐者。而最终馆臣仍题《刘子》“北齐刘昼撰”,乃是从晁氏、陈氏二家之目。晁氏、陈氏对《刘子》的著录已经见于上文,四库馆臣实际上“腰斩”了晁氏、陈氏二家之言。《郡斋读书志》

衢本卷十二说《刘子》作者“未知孰是”;袁本赵希弁《附志》云“袁孝政为序之际,已不能明辨之矣”;陈振孙说:“孝政之言云尔。终不知昼为何代人。其书近出,

传记无称,莫详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昼而字孔昭也。”此均是对《刘子》作者为刘昼表示怀疑。其题作刘昼者,是目录学家照实著录书籍的一种方式,而著录者自己的意见往往附于提要之中。四库馆臣置晁氏、陈氏二家之怀疑于不顾,径直截取其言之前半截从之,故以《刘子》作者为北齐刘昼;今人置四库馆臣之怀疑于不顾,径直截取其言之后半截从之,依然以《刘子》

作者为北齐刘昼。正所谓“世人传言,皆以小成大,以非为是。传弥广,理逾乖;名弥假,实逾反”

(《刘子·审名篇》)。参考文献

[1]《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刘子》[M].中华书局,1997.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隋书·经籍志[M].中华书局,1973.[4]晁公武著,孙猛点校:《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孙猛此条校记

二曰:“袁政注,按当作袁孝政,《读书志》诸本、《经籍考》皆无‘孝’字,疑公武所

见偶脱‘孝’。”而巧合的是,其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孝政为序”,脱“袁”

姓。如果考虑“孝”、“袁”形类,恐怕就没有如此巧合的事了,只是由于资料欠缺

无法讨论,姑且指出,存疑。[5]晁公武著,孙猛点校:《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据孙猛考证,《读书志》

初成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终成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至十四年(1187).

[6]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商务印书馆,1958.

[8]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十一[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李泌,字长源,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出现的传奇人物。他出于名门,年少时即因工于文辞而享有盛名;成年后,李泌几度遁入深山,寻仙问道。亦数次为君主所重,在政治舞台上颇为活跃,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宰相。深入研究李泌的行止,对于把握中唐历史转折期的时代脉搏极有裨益。

一、李泌身世与入道经历

李泌的先世是辽东襄平人,属山东大姓赵郡李氏的支脉[1]2594。北魏末年,其六世祖李弼追随宇文泰驰骋沙场,与李虎等人俱为西魏北周八大柱国之一,以勇武善战而闻名[2]239。李泌出于名门,少年时即博览群书,史载:“(李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

于诗,以王佐自负。

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皆器重之。”[3]3620

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天宝年间,李泌上书纵论当代世务,“玄宗召见,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一时颇受玄宗器重,但杨国忠:“忌其才辩,奏泌尝为《感遇诗》,讽刺时政,诏于蕲春郡安置。”李泌受此挫折,于是,“乃

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3]3621

事实上,李泌不仅仰慕服食养性、炼形求仙的黄老生活,他本人还曾经接受符箓,正式进入道门做道士。史载:“泌自丁家艰,无复名宦之冀,服气修道,周游名山,诣南岳张先生受录。”[4]242

即记载了李泌

倾心道教、归依道门的经历。

应当说,李泌隐居习道之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唐代以降,李氏皇帝以老子为先祖,道教成为神化皇权的重要工具,其地位更得到皇权的保障。

《唐会要》卷五○《尊崇道教》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乾封元年(666)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玄)元皇

帝。”

[5]865

唐高祖还曾下诏云:“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6]634

正是由于统治者大力倡导,唐代以降,一些士人颇受道教影响。他们服食养性、炼形求仙,追求人生超越与长生久视。显然,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人生理想和行为范式的强烈影响。

更有甚者,唐代在道教吸引之下,士人弃绝世俗生活,出家为道士的例子也并不鲜见,而李泌的入道经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亦宦亦道的仕途生涯

唐代君主以老子为先祖,不仅扩大了道教的社会影响,还赋予了李泌出于名门,笃信道教。中唐时期,李泌凭借其才干,官居高位,政治上多有建树,对时局发展颇有影响;同时他又公

开谈仙论道,慕仙访神,不失黄老本色。深入研究李泌行止,

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历史有重要价值。道士李泌唐代中期

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路学军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60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精)讲解学习

高中历史. 相权的分割--从唐代到宋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 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 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 丞相对皇帝的制约使皇帝芒刺在背,时时忌惮,不得舒展。于是,君主丞相制度自西汉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行使相权的录尚书事制度,这一制度自西汉末,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存在近六百年。 2.唐代相权分割的特征 隋唐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第二个时期的酝酿、形成阶段,政权内中枢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度的形成。所谓君主宰辅制度,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个人发展成一群人。 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正式形成了群体的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即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由此形成三者相互制约的格局。唐代建立政事堂,政事堂是三省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组成人员主要有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及尚书左右仆射,并常有钦命人员参加,钦命人员由皇帝给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作为与会资格。这就是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度。政事堂会议属宰相办公会议,与会人员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优选稿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臣伏见天后时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②,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④。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⑤,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⑥。 注释: ①伏见:旧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可译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则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立为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李哲复位,恢复唐朝。 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地区。下邽(guī):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徐元庆:当时某驿馆的服务人员,徐元庆替父报仇,谋杀官员赵师蕴案是武则天时轰动一时的谋杀案。 ③县尉: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或称御史大夫。 ④卒:最后,最终。束身归罪:自首。 ⑤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旌(jīng):表彰。闾:里巷的大门。 ⑥过:错误,失当。 译文:微臣知道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将他处以死罪,同时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②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僣③,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注释: ①贼虐:残害,践踏 ②黩(dú)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③僭(jiàn):越过,超出本分。 译文: 臣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要让礼受到践踏,凡是作儿子的,为报父仇而杀了人,就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意思是说,不能让刑受到践踏,凡是当官的错杀了人,也必须处死,不能予以赦免。礼和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实际应用却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昭示天下,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躲避刑罚的人就不能辨别立身之道,以此作为法则行吗?圣人制定礼法,是透彻地探究事理来制定赏罚,根据事实来确定奖惩,不过是把礼和刑二者结合在一起罢了。 向使刺谳①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②,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③,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④为大耻,枕戈⑤为得礼,处心积虑,

你是如何看待评价唐代集体宰相制度

你是如何看待评价唐代集体宰相制度。 唐代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作用之显著,对国内、国外历史影响深远。但唐中后期, 由于政局不稳, 任相标准不断变更, 使中唐以后的相权大为分散,也对唐王朝的国家机制、政治制度产生了不良的作用。 “贞观之治”的形成,除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推动以及唐太宗个人的杰出作用,唐太宗的辅臣, 特别是他的宰相集团, 对“贞观之治”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武周朝宰相的特点是庶族多于士族, 科举多于门荫, 任期短者多于长者, 复相人数增加, 任贬宰相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武周, 宰相与独掌大权的武则天配合默契。 开元年间政局得以长期稳定与当时宰相政治密切相关系。开元前期, 玄宗励精图治, 择相时注意协调宰相之间的关系, 任用姚崇、宋曝等贤者,保证了决策效率, 政治稳定; 开元中期以后, 采取“制衡”政策, 利用宰相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 天宝危机是唐代由胜转衰的转折点,玄宗统治, 先治而后乱, 用人特别是对宰相任用的得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天下承平日久,天宝以后, 玄宗政治上安于现状,用人方面受到后庭、宗族和姻戚的影响, 吏治方面开始倒退, 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 使开元以来良好的政治纲纪破坏殆尽, 玄宗政权随之瓦解团,唐朝统治从此衰落。玄宗政权随之瓦解团。 唐肃宗朝的宰相政治具有人数多且更替频繁的显著特点,杜绝了宰相专权, 但客观上造成宰相内部纷争不断, 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宦官专权等政治弊端。 唐代的宰相制度有其本身的弊端。宰相手握重权, 在较长时间把持朝政、独断专行, 飞扬跋雇, 对于唐王朝的政治秩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如李林甫致相达十九年之久,独柄朝中大权, 勾结中官, 排贤嫉能, 跋息朝野上下。“面柔而狡计, 能伺候人主意, 故骤历清列, 为时委任”。此外宰相间为争权夺利, 大树朋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唐初的门阀豪族遭到打击,出身低微的寒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中唐后,大行科举取士, 一批寒族知识分子攫取高官显贵。双方在争夺宰相的位置中, 大树朋党, 互为攻击。如最为严重的宪宗朝的牛李党争,对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唐中期以后宰相制度的演变。 1、三省长官被挤出宰相阶层,徒有殊荣, 实无其权。中唐以后, 唐初所实行的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现象日渐少用, 到天宝年间, 唐初所盛行的挂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行宰相事的现象已几乎绝迹, 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入相的也绝无仅有, 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渐渐多起来,凡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俱为真宰相。在唐初曾为宰相的左右仆射, 到开元以后, 被摒弃于宰相之列。中书令和侍中, 在进入中唐以后, 虽然曾一度被授于宰相,但安史之乱后, 也基本上停止了行使宰相的特权, 2、宰相员少任重。唐初的宰相大多为兼职宰相, 除行宰相事外, 还行本司事务, 因而是“午前议政于朝堂, 午后理务于本司”形成一股冲击皇权的政治势力,然而, “开元以后, 宰相数少, 始崇其任, 不归本司”, 于是宰相就成了专职, 政事堂也就成了宰相日常办公的机关。 3、相职分散, 出现使相。所谓使相就是指出使在外而挂相职的人。尽管唐初曾以遥领边睡的有功大臣兼任相职, 参决谋议, 如武德二年以凉州都督杨恭仁遥领纳言, 但这种现象却并不多见。中唐之后, 出使在外的节度使大量出现, 并形成危及朝廷的一股强大势力,唐王朝对之又无可奈何, 为了笼络节度使, 便让他们兼任相职, 参预朝政, 使相这一官职在中唐以后的宰相制度中就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 4、其四, 翰林学士干政, 时谓“内相”。唐中后期的最高统治者对翰林学士尤加信任, 因而此时的翰林学士实际上已成为进位宰相或执掌宰相之权的护身符, 而真正的宰相则流于形式, 权力大大削弱。唐太宗时, “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唐高宗时出现“北门学士”,

唐代状元榜

唐代状元榜 (149人) 1孙伏伽河北清河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唐代第一科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大理卿 2宋守节673年(唐高宗咸亨四年)状元。取进士79人,又取57人,重试11人。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 3郑益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状元。取进士沈佺期、宋之问等45人。 4许且682年(唐高宗开耀二年)状元。取进士刘知几、陈子昂55人,重试及第11人.。5吴师道河北临漳685年(唐则天武后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状元。先取22人,后又取5人。官至吏部侍郎、户部郎中。 6陈伯玉687年(唐则天武后垂拱三年)状元。同榜进士共65人。 7姚仲豫706年(唐中宗神龙二年)状元。进士共32人。 8常无名河南温县712年(唐睿宗景云三年)状元。官至礼部员外郎。 9崔液河北定县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状元。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封安平县男。 10 李昂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状元。官至吏部郎中。 11范崇凯四川内江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状元。进士薛邕等16人。 12杜绾陕西西安724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状元。进士祖咏等21人。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13严迪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状元。进士31人。 14李嶷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状元。王昌龄、常建等19人。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 15虞咸72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状元。贺兰进明等进士20人。 16王正卿729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状元。 17王维山西祁县731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状元。进士25人。官终尚书右丞。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8徐征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状元。进士25人。曾任少监。 19李琚河南清丰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状元。进士颜真卿等27人。官至洛阳尉。 20 贾至河北冀县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状元。进士李颀、萧颖士等17人。曾任兵部侍郎,死于右散骑常侍任上。赠礼部尚书。 21王季友江西南昌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状元。 22崔曙河北定州738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状元。进士23人。授河内尉。 23王阅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状元。进士23人。 24刘单陕西歧山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状元。进士26人。官至礼部郎中。 25赵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状元。进士榜眼岑参等29人。 26羊袭吉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状元。进士21人。 27杨护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状元。进士23人。官至水部郎中。 28杨誉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状元。进士何幼嗣、李嘉佑等24人。曾任慈州刺史、汾州刺史。 29李巨卿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状元。进士钱起等20人。 30杨儇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状元。进士张继、鲍防、皇甫曾等56人。

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兰台世界2012·6月下旬 ………………………………………………………………………………………………………………………………………………………为“梁有而亡”,说明魏徵等修书史臣没有见到《刘子》一书。从内容上 看,二者也有区别。如同是论道家,《隋志》说:“道者,盖为万物之奥,圣人之至赜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夫阴阳者,天地之谓也。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至于道者,精微淳粹,而莫知其体。处阴与阴为一,在阳与阳不二。仁者资道以成仁,道非仁之谓也;智者资道以为智,道非智之谓也;百姓资道而日用,而不知其用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先王惧人之惑,置于方外,六经之义,是所罕言。《周官》九两,其三曰师,盖近之矣。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下士为之,不推其本,苟以异俗为高,狂狷为尚,迂诞谲怪而失其真。”《九流》说:“道者,老聃、关尹、庞涓、庄周之类也。以空虚为本,清净为心,谦挹为德,卑弱为行;居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裁成宇宙,不见其迹;亭毒万物,不有其功。然而薄者,全弃忠孝,杜绝仁义,专任清虚,欲以为治也。”《隋志》重点在论 “道”,由道之所在至于道之所用,由道之象及于道之流;而《九流》重点在论“无为”,道家之利弊均由此而生。8.“姑仍晁氏、陈氏二家之目,题昼之名,而附著其牴牾如右”。《四 库全书》子部十收有《刘子》,题作“北齐刘昼撰”。《北齐书·刘昼传》载刘昼生平,未见其到过江南之事迹,而袁孝政注序却称昼“天下陵迟, 播迁江表”,在《提要》中馆臣们已经注意到二者间的矛盾,故曾怀疑袁孝政所提为 “别一刘昼”,非北齐者。而最终馆臣仍题《刘子》“北齐刘昼撰”,乃是从晁氏、陈氏二家之目。晁氏、陈氏对《刘子》的著录已经见于上文,四库馆臣实际上“腰斩”了晁氏、陈氏二家之言。《郡斋读书志》 衢本卷十二说《刘子》作者“未知孰是”;袁本赵希弁《附志》云“袁孝政为序之际,已不能明辨之矣”;陈振孙说:“孝政之言云尔。终不知昼为何代人。其书近出, 传记无称,莫详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昼而字孔昭也。”此均是对《刘子》作者为刘昼表示怀疑。其题作刘昼者,是目录学家照实著录书籍的一种方式,而著录者自己的意见往往附于提要之中。四库馆臣置晁氏、陈氏二家之怀疑于不顾,径直截取其言之前半截从之,故以《刘子》作者为北齐刘昼;今人置四库馆臣之怀疑于不顾,径直截取其言之后半截从之,依然以《刘子》 作者为北齐刘昼。正所谓“世人传言,皆以小成大,以非为是。传弥广,理逾乖;名弥假,实逾反” (《刘子·审名篇》)。参考文献 [1]《四库总目提要》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刘子》[M].中华书局,1997.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隋书·经籍志[M].中华书局,1973.[4]晁公武著,孙猛点校:《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孙猛此条校记 二曰:“袁政注,按当作袁孝政,《读书志》诸本、《经籍考》皆无‘孝’字,疑公武所 见偶脱‘孝’。”而巧合的是,其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孝政为序”,脱“袁” 姓。如果考虑“孝”、“袁”形类,恐怕就没有如此巧合的事了,只是由于资料欠缺 无法讨论,姑且指出,存疑。[5]晁公武著,孙猛点校:《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据孙猛考证,《读书志》 初成于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终成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至十四年(1187). [6]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商务印书馆,1958. [8]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十一[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李泌,字长源,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出现的传奇人物。他出于名门,年少时即因工于文辞而享有盛名;成年后,李泌几度遁入深山,寻仙问道。亦数次为君主所重,在政治舞台上颇为活跃,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宰相。深入研究李泌的行止,对于把握中唐历史转折期的时代脉搏极有裨益。 一、李泌身世与入道经历 李泌的先世是辽东襄平人,属山东大姓赵郡李氏的支脉[1]2594。北魏末年,其六世祖李弼追随宇文泰驰骋沙场,与李虎等人俱为西魏北周八大柱国之一,以勇武善战而闻名[2]239。李泌出于名门,少年时即博览群书,史载:“(李泌)少聪敏,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 于诗,以王佐自负。 张九龄、韦虚心、张廷珪皆器重之。”[3]3620 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天宝年间,李泌上书纵论当代世务,“玄宗召见,令待诏翰林,仍东宫供奉”。一时颇受玄宗器重,但杨国忠:“忌其才辩,奏泌尝为《感遇诗》,讽刺时政,诏于蕲春郡安置。”李泌受此挫折,于是,“乃 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3]3621 。 事实上,李泌不仅仰慕服食养性、炼形求仙的黄老生活,他本人还曾经接受符箓,正式进入道门做道士。史载:“泌自丁家艰,无复名宦之冀,服气修道,周游名山,诣南岳张先生受录。”[4]242 即记载了李泌 倾心道教、归依道门的经历。 应当说,李泌隐居习道之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唐代以降,李氏皇帝以老子为先祖,道教成为神化皇权的重要工具,其地位更得到皇权的保障。 《唐会要》卷五○《尊崇道教》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朱鬣,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地。乾封元年(666)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元(玄)元皇 帝。” [5]865 唐高祖还曾下诏云:“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6]634 正是由于统治者大力倡导,唐代以降,一些士人颇受道教影响。他们服食养性、炼形求仙,追求人生超越与长生久视。显然,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人生理想和行为范式的强烈影响。 更有甚者,唐代在道教吸引之下,士人弃绝世俗生活,出家为道士的例子也并不鲜见,而李泌的入道经历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亦宦亦道的仕途生涯 唐代君主以老子为先祖,不仅扩大了道教的社会影响,还赋予了李泌出于名门,笃信道教。中唐时期,李泌凭借其才干,官居高位,政治上多有建树,对时局发展颇有影响;同时他又公 开谈仙论道,慕仙访神,不失黄老本色。深入研究李泌行止, 对于全面了解中唐历史有重要价值。道士李泌唐代中期 道士宰相李泌与唐代中期政局 □ 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路学军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60

驳复仇议阅读题及答案.doc

驳复仇议阅读题及答案 《驳复仇议》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驳论性的奏议,这篇奏议阐述了"调"即"和谐"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驳复仇议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驳复仇议》阅读原文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

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 ③推刃:往来项杀。 《驳复仇议》阅读题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窃独过之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僭:僭越 C.不愆于法愆:罪过

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名单 …………..根据《唐会要》整理,使相等不在其中:一:高祖:宰相16人。 秦王。裴寂。刘文静。萧瑀。窦威。窦抗。陈叔达。杨恭仁。封德彝。裴矩。高士廉。齐王元吉。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 二:太宗:宰相29人。 裴寂。萧瑀。陈叔达。李靖。封德彝。宇文士及。长孙无忌。杜如晦。房元龄。高士廉。温彦博。岑文本。魏征。侯君集。杨师道。戴胄。刘洎。李世绩。张亮。马周。褚遂良。崔仁师。杨宏礼。王珪。杜淹。杨恭仁。许敬宗。高季辅。张行成。 三:高宗:宰相47人。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李世绩。柳奭。宇文节。韩瑗。来济。崔敦礼。李义府。许敬宗。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卢承庆。许圉师。上官仪。刘祥道。窦德元。乐彦玮。孙处约。姜恪。陆敦信。戴至德。刘仁轨。杨武。李安期。张文瓘。赵仁本。阎立本。李敬元。郝处俊。来恒。薛元超。李义琰。高智周。张大安。裴炎。王德真。崔知温。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元同。刘齐贤。 四:武周:宰相78人。 刘仁轨。薛元超。郭正一。姚元崇。裴炎。袁恕己。敬晖。岑长倩。郭待举。魏元同。刘齐贤。韦宏敏。桓彦范。王德真。刘袆之。武承嗣。骞味道。崔 。李景谌。韦方质。沉君谅。裴居道。韦思谦。苏良嗣。韦待价。张光辅。王本立。范履冰。邢文伟。武攸宁。傅游艺。史务滋。宗秦客。格辅元。乐思诲。任知古。欧阳通。裴行本。狄仁杰。杨执柔。李游道。袁智宏。崔神基。崔元综。李昭德。姚 。李元素。王璇。娄师德。韦巨源。陆元方。豆卢钦望。苏味道。王孝杰。武什方。杨再思。杜景佺。周允元。孙元亨。李道广。王方庆。王及善。宗楚客。武三思。吉顼。李峤。张锡。韦安石。李怀远。顾琮。李迥秀。朱敬则。唐休璟。韦嗣立。崔元暐。张柬之。房融。韦承庆。 五:中宗:宰相38人。 刘景先。岑长倩。郭待举。韦宏簟0补 嗤酢Rυ Nぐ彩 L菩莪Z。崔元暐。杨再思。张柬之。房融。韦承庆。袁恕己。桓彦范。敬晖。武三思。祝钦明。魏元忠。李怀远。豆卢钦望。韦巨源。李峤。于惟谦。苏瑰。宗楚客。萧至忠。纪处讷。张仁亶。韦嗣立。崔湜。赵彦昭。韦温。郑愔。张锡。裴谈。岑羲。张嘉福。 六:睿宗:宰相25人。 平王。李峤。萧至忠。张仁亶。韦嗣立。赵彦昭。韦安石。苏瑰。唐休璟。裴谈。张锡。岑羲。崔湜。刘幽求。钟绍京。李日知。薛稷。姚元之。崔日用。宋璟。郭元振。张说。窦怀贞。魏知古。陆象先。 七:玄宗:宰相34人。 刘幽求。韦安石。魏知古。崔湜。陆象先。窦怀贞。岑羲。萧至忠。郭元振。张说。姚元之。卢怀慎。源干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崔圆。房管。崔涣。 八:肃宗:宰相16人。 韦见素。崔圆。房管。裴冕。崔涣。李麟。苗晋卿。张镐。王玙。吕諲。李岘。第五琦。李揆。萧华。裴遵庆。元载。 九:代宗:宰相12人。 雍王适。苗晋卿。裴遵庆。元载。李辅国。刘晏。李岘。王缙。杜鸿渐。裴冕。杨绾。常衮。 十:德宗:宰相35人。

驳《复仇议》阅读答案附翻译

驳《复仇议》阅读答案附翻译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①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①天后:武则天。②刺谳:刺,探寻;谳,议罪。③推刃:往来项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独过之过:认为不对 B.旌其可诛,兹谓僭僭:僭越 C.不愆于法愆:罪过 D.不宜以前议从事从事:处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而又何诛焉王问:何以知之? C.我乃杀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元庆杀了父亲的仇人后投案认罪。陈于昂建议,先处死徐元庆,再在他的家乡表彰他,并把这个案例编入法律文书中。作者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礼与刑根本作用一致,但在实际运用中有区别,不能对同一个人既施死刑又行褒奖。自相矛盾的做法,公之于众,只会让天下人无所适从。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大学语文重点句翻译练习

重点句翻译 一、《诗经》 1、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疾,我行不来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郑伯克段于鄢》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亻它邑唯命 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5、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6、厚将得众,不义不暱,厚将崩 7、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8、公赐之食,食舍肉 9、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君将不堪 11、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三、《燕昭王求士》 1、先趋而后患,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3、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4、燕兵独追北,人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5、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6、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7、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四、《管晏列传》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2、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3、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5、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6、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7、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为我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

9、知与之为政,政之宝也 10、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五、《苏武传》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4、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5、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6、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7、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8、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9、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10、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1、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12、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六、《先秦诸子语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七、《谏逐客书》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八、《驳复仇议》 1、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2、向使刺谳其诚伪,烤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3、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4、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5、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终于一而已矣 6、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 九、《留侯论》

唐朝官制

唐朝官制 大致上延续了隋朝的体制,主要分为省、台、寺、监四大组成部分。 省 唐朝的中央政府有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侍郎二人,正三品。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 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司封、司勋、考功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户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度支、金部、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主事三人,从八品下。 礼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部、膳部、主客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兵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职方、驾部、库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刑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二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官、比部、司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工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屯田、虞部、水部三司,各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主事二人,从八品下。 4.秘书省(掌经籍图书)设秘书监一人,从三品。秘书少监二人,从四品上。秘书丞一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 目录 ?1中央官制 ? 1.1三省六部 ? 1.2九寺五监 ? 1.3宫廷侍从机构 ?2地方官制 ?3武官系统 ?4官员品级 ?5唐代官职一览 ?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

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 三省六部 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典仪二人,从九品下。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 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

襄阳历代进士举人状元名录

襄阳历代进士举人状元名录 1、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唐朝襄阳人,后迁巩县,官修文馆直学士。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越南越池东南。杜审言是西晋杜预的子孙。在咸亨元年与状元宋守节同榜登进士第,任隰城县尉。审言凭借自己才能过人,为人高傲,被众人忌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卒,赠著作郎。 2、张柬之(625年-706年),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柬之中进士后任清源丞。689年以贤良征试,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升任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不久,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边疆。张柬之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时年八十二岁。 3、张继(生卒年不详)、襄阳人。唐代诗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753年)登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4、张子容,襄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先天元年(712)举进士,仕为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又曾官晋陵尉。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唱答颇多。

复值乱离,流寓江表。后竟弃官归旧业以终。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有诗集传于世。 5、柳浑(公元714-789年),柳悛六世孙。襄阳人。唐代宰相。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谥号贞。 6、杜易简(?-673),襄州襄阳人。约卒于唐高宗咸享末年。九岁能属文。长博学,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进士,补渭南尉。曾任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开州司马等职。 7、杜诗礼,字号、生卒年均未详。出生世代官宦之家。襄州襄阳人,唐朝状元。祖父杜孝辅官至大理丞;父杜清官至检校员外郎;兄杜诗仁官至吉州刺史。杜诗礼于长庆元年(821年)夺得进士科第一。 8、杜陟,襄州襄阳人,唐朝状元。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辛亥科状元。考官是中书舍人贾餗。同榜有李远。历官水部员外郎、度支郎、杭州刺史。事迹失考。 9、张士逊(公元964年—1049年),老河口人,北宋政治人物、诗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举进士第,为湖北郧县主簿,除四川射洪令,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谥文懿。张士逊曾经活跃于北宋政坛,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10、范宗尹(1100-1136) 南宋初宰相。襄阳人。宣和三年上舍

将相故事-唐代宰相阎立本简介 阎立本代表作

将相故事-唐代宰相阎立本简介阎立本代表作 阎立本大约出生于公元601年,于公元573年去世,是唐代著名画家,同时也是朝廷倚仗的大臣,后来官至宰相,位高权重。 人物档案 姓名:阎立本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隋唐时期 出生地:雍州万年 出生日期:601年 逝世日期:673年11月14日 职业:唐代画家、工程学家、官员 主要成就:唐代著名画家、建筑家 代表作品:《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 阎立本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母亲是清都公主,父亲是石保县公阎毗。阎毗本人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在绘画和建筑方面都很擅长,所以受到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看中。不仅仅是父亲他的兄长阎立德同样也擅长绘画和建筑。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幼受到家庭文化艺术的熏陶,阎立本本人自然也得以在绘画和建筑方面得到高成就,成为唐朝著名的画家和工程学佳,父子三人都以工艺和绘画闻名于世。 唐高祖武德年间,阎立本在秦王李世民的府上担任库直,成为李世民的亲信。库直这个职位必须是贵族子弟中有才干者居之,受到信任。成为库直可以看出阎立本的才干,同时也大致知道秦王是看中和欣赏阎立本的。 秦王李世民后来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开启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阎立本作为李世民的亲信,在贞观年间担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建立大唐帝国的武功,命阎立本绘制其征战四方时所骑的六匹战马图样,然后雕刻于石,立于昭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陵六骏”。 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婚,与文成公主缔结婚约,这个历史性的一刻被阎立本定格,绘成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步辇图》。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表彰唐王朝开国勋臣,于京都长安太极殿凌烟阁绘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等24名功臣像,而这些功臣的画像都出自阎立本之手。阎立本后来还领李世民之命,绘制督造翠微阁。 阎立本除了是一位画家和建筑家之外,同时也是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的大臣,本人在政治方面的能力也十分出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识人之才,历史上著名的判案清官狄仁杰就得到过阎立本的欣赏。后来狄仁杰果然得以施展抱负,终成一代名臣。 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回到大唐之后,带回来许多经书,唐高宗命人在大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佛塔大雁塔。而大慈恩寺图式和佛像以及雁塔底层的四面门楣下的石刻,都出自阎立本的手笔。 唐高宗总章元年,阎立本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留下“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的美誉。 唐高宗咸亨四年,阎立本去世。

柳宗元驳复仇议翻译

驳复仇议 臣伏见天后时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②,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④。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⑤,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⑥。 注释: ①伏见:旧时臣下对君主有所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可译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则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立为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李哲复位,恢复唐朝。 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地区。下邽(guī):县名,今陕西省渭南县。徐元庆:当时某驿馆的服务人员,徐元庆替父报仇,谋杀官员赵师蕴案是武则天时轰动一时的谋杀案。 ③县尉: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或称御史大夫。 ④卒:最后,最终。束身归罪:自首。 ⑤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时曾任右拾遗,为谏诤之官。旌(j īng):表彰。闾:里巷的大门。 ⑥过:错误,失当。 译文:微臣知道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县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害,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将他处以死罪,同时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行为,并请朝廷将这种处理方式“编入法令,永远作为国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①,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②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僣③,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注释: ①贼虐:残害,践踏 ②黩(dú)刑:滥用刑法。黩,轻率。 ③僭(jiàn):越过,超出本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