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职官制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职官制度笔记

一、概论:

职官、年代、地理、目录(研究中国史的四把钥匙)

要求:1、将至关制度与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2、政治制度影响职官制度发展变化3、和选举制度联系起来

有唐一代,宰相有其名而无僚属。

政事堂会议

堂后五房:政事堂秘书机构,三省长官在本部门内发号施令,宰相权力分散,不包括检察权唐代三省宰相以及御史台权力大体相当于秦汉宰相“名尤不正”

演化三阶段:

贞观、武德基本沿袭隋制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司中、中书令俱为宰相,参知。。临时宰相,兼、判、领三省长官

贞观末年到乾元元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观八年,李靖,永淳元年成为宰相正式名号)、同中书门下三品(贞观十七年萧瑀太子太保、李勣太子詹事,并同中书门下三品,高宗总章二年正式成为宰相名号)

乾元元年以后:

任宰相者皆用同平章事,代宗大理二年将司中及中书令擢为二品。开宝后,左右仆射不带同平名号不为宰相,侍中、中书令门下省、中书省长官不任宰相。宰相名号统一为同住书门下平章事。五代有同中书门下二品宰相

唐初以地位较低官员加以辅佐衔兼职宰相,有利于加强皇权,便于人事调整。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宰相名号的演变反映皇权加强的趋势。

政事堂制度:

设立时间:意见一贞观时期意见二:武德时期乃至隋代辅佐宰相决策的议事决策机关,无下辖机构,唐初协调中书、门下两省工作,初设于门下省,永淳二年七月移政事堂于中书省。政事堂后改中书门下,设置堂后五房,标志着政事堂制度的成熟。

堂后五房无制定政令的职能,官员无官秩的规定。政令由皇帝批准后执行,门下省盖印。开元后宰相兼任职务,本欲使其职受重视,结果反而弱化了宰相决策权。

杨国忠之后专职宰相,政事堂成为宰相日常办公机构,秉笔宰相为首席宰相,主持政事堂会议,承接诏旨,宣布于政事堂。小事直接决断。百僚百司问白,秉笔宰相出应之。唐初为防止专权,三省轮流秉笔,开宝李林甫杨国忠专权,长期秉笔遂成专权。肃宗革其弊,旬日轮流秉笔,德宗改每日轮秉笔。未能长期坚持。

宰相于政事堂处理事务形式有堂帖、堂案。唐中书指挥公事,谓之堂帖子。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理地方事务),处分百司有堂帖(处理中央各部门)。唐有使相,节度使兼任宰相。

唐代宰相职权:

1、选用官员之权:三品以下五品以上以及郎官、御史等六品以下官员。需经过一定程序,不能随意任用。

2、案劾及黜免权力

3、主管州县上计和考课之权

4、总领百官朝仪及奏事决策之权

5、封驳及谏诤之权

宰相之决策,以皇帝诏敕名义颁布。

参拜皇帝之途径:

1、常参官五品以上官员以及御史、郎官、太常博士等每日朝见皇帝,谓之常参官。后改为单日上朝双日休朝。常朝奏毕后,百官鱼贯而出,宰相留下议政。

2、入阁议政入宣政殿、紫宸殿

3、延英招对肃宗创立,唐朝后期,高级宦官参与延英招对

宪宗改三日一延英,昭宗概一五九日。后期常朝不再举行,大朝会鲜有。延英殿除诏对外,还有问起居、延英奉觞、研英奉慰、延英中谢、召见官员、面授官职,召见使者,举行宴乐等职能。唐后期,延英殿地位为诸殿之首。

相权受到侵削

翰林学士对相权的侵削:高宗、武后之北门学士,唐后期又设学士院,专掌内命。学士为皇帝近臣,掌握职权。德宗后“宰相备位而已”,学士院设金莲殿。学士院于宪宗后定员六人,一人为承旨学士

五代相权转移枢密使,枢密院机构完善。后唐同光、天成间称为最高决策机关。极少情况由宦官充任。后唐枢密使开始分领政事,不经由宰相颁发的文书称为宣,小事称头子,相当于堂帖。宰相受成命

五代枢密使权力:

1、决策权

2、任免官员之权(包括宰相任免)

3、控制兵权

4、掌握财权

5、对司法以及台谏的控制宋代禁军由禁军三帅掌握,但无调兵权

三省制的建立:

三省鼎足而立的表现:三省长官都是真宰相三省鼎足而立的表现:1、三省长官都是真宰相2、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中书省之作用:中书又称北省。以中人任尚书,称中尚书,简称中书。隋朝改称内史省。废中书监,置中书令。《唐六典》中书定员42,中书令2、侍郎2sheren

中书舍人与五花判事:

中书舍人起草诏敕。正五品上,有六员,年资最深者判本省杂事,称阁老。草诏书者称知制诰,翰林学士加知制诰参与起草诏书,其余皆备顾问中书舍人除草拟诏敕外,还参与讨论军国大事。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侍中正三品为门下长官,除管理省务外,还负责发布政令,审阅进程奏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