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评价唐代集体宰相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如何看待评价唐代集体宰相制度。

唐代宰相人数之多,制度之完善、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作用之显著,对国内、国外历史影响深远。但唐中后期, 由于政局不稳, 任相标准不断变更, 使中唐以后的相权大为分散,也对唐王朝的国家机制、政治制度产生了不良的作用。

“贞观之治”的形成,除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推动以及唐太宗个人的杰出作用,唐太宗的辅臣, 特别是他的宰相集团, 对“贞观之治”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武周朝宰相的特点是庶族多于士族, 科举多于门荫, 任期短者多于长者, 复相人数增加, 任贬宰相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武周, 宰相与独掌大权的武则天配合默契。

开元年间政局得以长期稳定与当时宰相政治密切相关系。开元前期, 玄宗励精图治, 择相时注意协调宰相之间的关系, 任用姚崇、宋曝等贤者,保证了决策效率, 政治稳定; 开元中期以后, 采取“制衡”政策, 利用宰相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

天宝危机是唐代由胜转衰的转折点,玄宗统治, 先治而后乱, 用人特别是对宰相任用的得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天下承平日久,天宝以后, 玄宗政治上安于现状,用人方面受到后庭、宗族和姻戚的影响, 吏治方面开始倒退, 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 使开元以来良好的政治纲纪破坏殆尽, 玄宗政权随之瓦解团,唐朝统治从此衰落。玄宗政权随之瓦解团。

唐肃宗朝的宰相政治具有人数多且更替频繁的显著特点,杜绝了宰相专权, 但客观上造成宰相内部纷争不断, 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宦官专权等政治弊端。

唐代的宰相制度有其本身的弊端。宰相手握重权, 在较长时间把持朝政、独断专行, 飞扬跋雇, 对于唐王朝的政治秩序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如李林甫致相达十九年之久,独柄朝中大权, 勾结中官, 排贤嫉能, 跋息朝野上下。“面柔而狡计, 能伺候人主意, 故骤历清列, 为时委任”。此外宰相间为争权夺利, 大树朋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唐初的门阀豪族遭到打击,出身低微的寒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中唐后,大行科举取士, 一批寒族知识分子攫取高官显贵。双方在争夺宰相的位置中, 大树朋党, 互为攻击。如最为严重的宪宗朝的牛李党争,对唐王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唐中期以后宰相制度的演变。

1、三省长官被挤出宰相阶层,徒有殊荣, 实无其权。中唐以后, 唐初所实行的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现象日渐少用, 到天宝年间, 唐初所盛行的挂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行宰相事的现象已几乎绝迹, 带同中书门下三品入相的也绝无仅有, 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渐渐多起来,凡以他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俱为真宰相。在唐初曾为宰相的左右仆射, 到开元以后, 被摒弃于宰相之列。中书令和侍中, 在进入中唐以后, 虽然曾一度被授于宰相,但安史之乱后, 也基本上停止了行使宰相的特权,

2、宰相员少任重。唐初的宰相大多为兼职宰相, 除行宰相事外, 还行本司事务, 因而是“午前议政于朝堂, 午后理务于本司”形成一股冲击皇权的政治势力,然而, “开元以后, 宰相数少, 始崇其任, 不归本司”, 于是宰相就成了专职, 政事堂也就成了宰相日常办公的机关。

3、相职分散, 出现使相。所谓使相就是指出使在外而挂相职的人。尽管唐初曾以遥领边睡的有功大臣兼任相职, 参决谋议, 如武德二年以凉州都督杨恭仁遥领纳言, 但这种现象却并不多见。中唐之后, 出使在外的节度使大量出现, 并形成危及朝廷的一股强大势力,唐王朝对之又无可奈何, 为了笼络节度使, 便让他们兼任相职, 参预朝政, 使相这一官职在中唐以后的宰相制度中就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

4、其四, 翰林学士干政, 时谓“内相”。唐中后期的最高统治者对翰林学士尤加信任, 因而此时的翰林学士实际上已成为进位宰相或执掌宰相之权的护身符, 而真正的宰相则流于形式, 权力大大削弱。唐太宗时, “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唐高宗时出现“北门学士”,

“密令参决, 以分宰相之权”。进入中唐后, 唐玄宗特设翰林院来安置这些文人, 故出现“翰林待诏”以及“翰林供奉”。后玄宗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地位极尊“独无所属”。“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 号令征伐, 皆用白麻”。其后, 选用益重, 而礼遇益亲, 至号为“内相, , 又以为天子私人”。德宗时,翰林学士的地位更加尊崇, “时人谓之内相”匀, 而真正的宰相, 只是“备位而已”。宪宗时, “大凡大浩令、大废置, 垂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 上之所甚注意者, 莫不专受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5、为解决财政危机, 出现大量计相。所谓计相, 就是主管财政岁收的度支使、盐铁

转运使等入衔为相。在中唐以后的宰相制度中, 出现计相这一阶层, 与唐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凋敝有着一定的关系。由于连年战乱, 唐王朝的财政收入日益告罄, 入不敷出, 为了改变这种困难, 唐王朝被迫起用大量的理财人员出入为相, 以期改变财政拮紧的窘迫局面。

6、宦官、枢密使侵蚀相权, 而成为超越宰相之上的实权宰相。重用宦官,侵夺百官之权, 始于中唐, 盛于晚唐, 成为中唐之后政治制度中的一个怪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