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姓名:何艳学号:201001389(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00)摘要: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生理因素、二是药物因素、三是剂型与制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消化系统因素中的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运动、食物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循环系统因素中的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肝肠循环、胃肠淋巴系统;疾病因素中的胃肠道疾病、其他疾病。
药物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中的药物的解离度、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溶出。
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剂型与制剂因素包括剂型与药物的吸收中的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制剂与药物的吸收中的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制剂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关键词:药物吸收生理因素正文前言药物的口服吸收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胃肠液成分、pH、肠道内传输、转运和代谢等.在进行非临床和临床体内试验之前,如果仅仅依靠体外数据能够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将会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在深入理解口服吸收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胃肠道生理模型为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这种机会.这些生理模型可以与经典的药动学模型紧密衔接,用于预测药物的口服吸收速度和程度.本文综述了胃肠道生理因素,并对不同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主体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对药物的吸收是很重要的因素。
胃液的主要成分是胃酸(盐酸),正常人每日分泌胃液的量在1.5-2.5L,空腹时胃液的PH值为0.9-1.5,饮水或进食后,PH值可以上升到3.0-5.0。
由于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而弱碱性的药物吸收甚少。
此外,胃液的表面张力较低,有利于润湿药物粒子及水化片剂的包衣层,能促进体液渗透进固体制剂。
胃中的酸性液体到达十二指肠后,被胰腺分泌的胰液(PH7.6-8.2)中的碳酸氢根离子中和,使肠液的PH 值高于胃液。
小肠自身分泌液是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7.6,成人每天分泌量为1-3L。
药物不能吸收的原因
药物不能吸收的原因
药物不能被充分吸收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的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溶解度、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在消化道内的吸收情况。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因为溶解度低而难以在胃肠道内完全溶解,导致吸收受限。
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消化道内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并能够达到有效浓度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受到药物本身的特性以及给药途径、药物的制剂、肠道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情况。
例如,口服给药需要通过胃肠道吸收,而皮肤贴片或注射剂则直接通过皮肤或血管注射进入体内。
4.消化系统的吸收条件:消化系统的生理状态、肠道通透性以及胃酸、胃液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情况。
例如,胃酸过多或者胃肠道疾病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5.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一些药物需要在空腹或者饭前服用,因为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某些食物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形成复合物,影响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6.药物代谢和排泄:在药物被吸收到血液循环后,它们还需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药物代谢不足或排泄受阻也会影响药物的有效浓度。
因此,在药物设计和给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本身的特
性、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消化系统状态以及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
2020初级药士考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课后习题:第二节
2020初级药士考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课后习题汇总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二节一、A1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胃肠液的成分B、胃排空C、食物D、循环系统的转运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2、有关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特点的正确表述是A、被动扩散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转运的速度为一级速度B、促进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C、主动转运借助于载体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D、被动扩散会出现饱和现象E、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是十分重要3、主动转运的特征不包括A、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B、不需要载体参加C、消耗能量D、有饱和现象E、具有部位特异性4、有关被动扩散的特征不正确的是A、不消耗能量B、具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E、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5、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6、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7、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A、分子量B、脂溶性C、解离度D、胃排空E、神经系统8、主动转运的特点不包括A、有结构特异性B、逆浓度梯度转运C、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D、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量有关,往往出现饱和现象E、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9、大多数药物转运方式是A、单纯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膜动转运10、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B、该药在肠道中的解离型比例大C、该药的脂溶性增加D、肠蠕动快E、小肠的有效面积大11、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溶出有效面积因素的是A、药物的多晶型B、药物粒子大小C、溶出介质体积D、溶出介质黏度E、扩散层厚度12、关于影响药物吸收的循环系统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血流具有组织灌流和运送物质的双重作用B、当药物的透膜速率小于血流灌注速率时,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C、膜孔转运药物的吸收通常属于血流限速过程D、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通常属于透膜限速过程E、脂肪能加速淋巴液流动,使药物淋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13、内容物在胃肠的运行速度正确的是A、空肠>回肠>十二指肠B、十二指肠>回肠>空肠C、十二指肠>空肠>回肠D、空肠>十二指肠>回肠E、回肠>十二指肠>空肠14、食物可以促进药物吸收的是A、四环素B、维生素B2C、青霉素D、喹诺酮类E、地高辛15、关于影响胃排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身体姿势C、药物的理化性质D、食物的组成E、精神因素16、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A、被动扩散B、主动转运C、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17、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是A、主动转运B、被动转运C、促进扩散D、B和C选项均是E、A、B、C选项均是18、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的是A、胃排空的速率B、胃肠液pHC、药物的解离常数D、药物的溶出速度E、药物的旋光度19、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A、逆浓度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促进扩散过程20、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A、小肠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B、药物从胃肠道吸收主要是被动转运C、药物吸收指自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D、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多E、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二、B1、A.表观分布容积B.肝肠循环C.生物半衰期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1> 、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A B C D E<2> 、服用药物后达体循环使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A B C D E2、A.首过效应B.肾小球过滤C.血脑屏障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E.药物在为胃肠道中的稳定性<1>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A B C D E<2>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A B C D E<3> 、药物的分布A B C D E<4> 、药物的代谢A B C D E3、A.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没有变化<1> 、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A B C D E<2> 、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A B C D E4、A.胃B.小肠C.结肠D.直肠E.胰腺。
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专业一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30题)1、新生霉素与5%葡萄糖输液配伍时出现沉淀,其原因是A.pH改变B.离子作用C.溶剂组成改变D.盐析作用E.直接反应【答案】 A2、某患者,细菌感染出现高热现象,入院时已经因高热出现抽搐现象。
医生给予解热药物降低该患者的体温,还给予了抗生素治疗。
A.对症治疗B.对因治疗C.补充疗法D.替代疗法E.标本兼治【答案】 A3、采用《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与装置,先在盐酸溶液(9→1000)中检查2小时,每片不得有裂缝、崩解等,取出,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检查,应在1小时内全部崩解的是A.肠溶片B.泡腾片C.可溶片D.舌下片E.薄膜衣片【答案】 A4、C3位为氯原子,亲脂性强,口服吸收好的药物是A.头孢氨苄B.头孢克洛C.头孢呋辛D.硫酸头孢匹罗E.头孢曲松【答案】 B5、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E.静脉注射有吸收过程【答案】 C6、药物吸收入血液由循环系统运送至靶部位后,并在该部位保持一定浓度,才能产生疗效;并且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药物分布进入肝脏、肾脏等清除器官,有些药物分布到脑、皮肤和肌肉组织。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不正确的有A.药物的理化性质B.给药途径和剂型C.药物与组织亲和力D.体内循环与血管通透性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答案】 B7、可用于静脉注射用脂肪乳的乳化剂的是()A.司盘类B.吐温类C.卵磷脂D.肥皂类E.季铵化合物【答案】 C8、酸碱滴定法中所用的指示液为( )。
A.酚酞B.结晶紫C.麝香草酚蓝D.邻二氮菲E.碘化钾-淀粉【答案】 A9、属于嘌呤核苷类的抗病毒药物是A.利巴韦林B.阿昔洛韦C.齐多夫定D.奥司他韦E.金刚烷胺【答案】 B10、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使用A.碘量法B.铈量法C.亚硝酸钠滴定法D.非水酸量法E.非水碱量法【答案】 A11、通过化学方法得到的小分子药物为A.化学合成药物B.天然药物C.生物技术药物D.中成药E.原料药【答案】 A12、关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叙述错误的是A.克拉维酸是一种"自杀性"的酶抑制剂B.舒巴坦是青霉烷砜类药物的代表,为广谱的、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C.亚胺培南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大肠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有高效D.氨曲南是全合成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E.头孢唑啉通常用钠盐注射给药【答案】 C13、在维生素C注射液中作为溶剂的是A.依地酸二钠B.碳酸氢钠C.亚硫酸氢钠D.注射用水E.甘油【答案】 D14、按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型的C型ADR是A.致癌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过敏反应E.停药综合征【答案】 A15、以下附加剂在注射剂中的作用,盐酸普鲁卡因A.抑菌剂B.局麻剂C.填充剂D.等渗调节剂E.保护剂【答案】 B16、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A.分子量B.脂溶性C.解离度D.胃排空E.神经系统【答案】 D17、对映异构体之问具有同等药理活性和强度的是A.普罗帕酮B.盐酸美沙酮C.依托唑啉D.丙氧芬E.氯霉素【答案】 A18、按药理作用的关系分型的B型ADR是A.首剂反应B.致突变C.继发反应D.过敏反应E.副作用【答案】 D19、小剂量药物制备时,易发生A.含量不均匀B.裂片C.松片D.溶出超限E.崩解迟缓【答案】 A20、用作液体制剂的防腐剂是A.羟苯酯类B.阿拉伯胶C.阿司帕坦D.胡萝卜素E.氯化钠【答案】 A21、患者,男,60岁因骨折手术后需要使用镇痛药解除疼痛医生建议使用曲马多。
2022年初级药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5
2022年初级药师专业知识模拟试卷5(总分:10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一、单选题(总题数:32,分数:64.00)1. 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分数:2.00)A.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B.抑制肾素分泌C.抑制脂肪分解D.收缩支气管,增加呼吸道阻力E.增加糖原分解√解析:普萘洛尔为β受体阻滞剂,对β及β2受体无选择性,可抑制心脏(心率减慢、收缩力减低、心肌耗氧量减少)、抑制肾素释放,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收缩支气管、抑制糖原及脂肪分解。
2. 可用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药物是(分数:2.00)A.氟哌啶醇B.苯巴比妥√C.苯妥英钠D.氯丙嗪E.地西泮解析:巴比妥类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妊娠期妇女在产前2周服用苯巴比妥,可诱导新生儿肝微粒体酶,促进血中游离胆红素与葡萄醛酸结合后从胆汁中排除,可用于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
3. 异烟肼片的正常外观是(分数:2.00)A.黄色片B.棕色片C.棕褐色片D.白色片√E.砖红色片解析:异烟肼片为白色片。
4.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会引起(分数:2.00)A.原病复发或加重√B.体温急剧升高C.皮质功能亢进D.受体向下调节E.诱发和加重溃疡解析: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突然停药引起肾上腺危象称药源性皮质功能不全;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可出现一些原疾病没有的症状称停药症状;原病复发或恶化称停药反跳现象。
5. 重症肌无力应选用(分数:2.00)A.新斯的明√B.毛果芸香碱C.东莨菪碱D.筒箭毒碱E.碘解磷定解析:新斯的明能可逆性地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灭活而表现出乙酰胆碱的M样及N样作用,其中兴奋骨骼肌作用强(抑制胆碱酯酶、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以及直接兴奋N2受体有关),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
6.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分数:2.00)A.胃排空速率B.胃肠液pHC.药物的解离常数√D.胃肠的首过作用E.肠蠕动速度解析: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包括胃肠液成分与性质、胃排空速率、胃肠蠕动、食物、循环因素等。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章节练习题及答案(六)第六章1?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处置、消除的界定和意义: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载体介导转运和膜动转运)3. 影响吸收的生理因素4. _影响吸收的药物因素5. 影响吸收的剂型因素6. 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7. 药物代谢的部位与首过效应8..药物的肾排泄、胆汁排泄与肠肝循环1. 注射途径与吸收的关系2. 肺部吸收的特点3. 鼻腔黏膜的生理环境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4. 口腔黏膜的生理环境与影响药物吸 ?收的因素5. 眼部的生理环境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6. 药物淋巴转运的特点7. 血鸡屏障及转运机制8. 药物的代谢特点、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_2.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3. 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4. 皮肤吸收的特点5.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吸收的因素6. 胎盘屏障及胎盘转运机制_7. 药物的代谢与药理作用精选习题及答案一、最佳选择题1?药物从用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2.药物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称为A.转运B.处置C.生物转化D.消除101药学专业知识{—)E.转化3. 关于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的特点的正确表述是A?被动扩散的物质可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B. 促进扩散的转运速率低于被动扩散C. 主动转运借助于载体进行,不需消耗能量D. 被动扩散会出现饱和现象E. 胞饮作用对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不是十分重要4. 药物透过生物膜主动转运的特点之一是A. 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B. 需要消耗机体能量C. 黏附于细胞膜上的某些药物随着细胞膜向内陷而进入细胞内D.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E?借助于载体使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5. 关于被动扩散(转运)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不需要载体B. 不消耗能量C. 是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D. 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反比E. 无饱和现象6. 关于促进扩散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A.需要载体B.有饱和现象C.无结构特异性D.不消耗能量E.顺浓度梯度转运7_主动转运的特点错误的是C. 有饱和性D. 与结构类似物可发生竞争E. 有部位特异性8. 有关易化扩散的特征不正确的是A. 不消耗能量B. 有饱和状态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E. 具有结构特异性9. 具有被动扩散的特征是A.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j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消耗能量E. 有饱和状态10. 关于主动转运的错误表述是.A.必须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B. 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C. 需要消耗机体@量D. 可出现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E. 有结构特异性,但没有部位特异性11. 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A?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B?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C. 有饱和现象D. 存在竞争抑制现象E. 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12.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错误的是A. 胃肠液的成分B. 胃排空 .A. 逆浓度 C.食物.B. 不消耗能量 D.循环系统的转运102生物药剂学第六章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13. 药物口服后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 口腔B.胃C.小肠D.大肠E.直肠14. 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A. 混悬剂 > 溶液剂 > 肢囊剂 > 片剂 >包衣片B. ?肢囊剂>混悬剂 >溶液剂 >片剂 >包衣片C. 片剂 > 包衣片 > 肢囊剂 > 混悬剂 >溶液剂D. 溶液剂 > 混悬剂 >肢囊剂 > 片剂 >包衣片E. 包衣片 > 片剂 > 肢囊剂 > 混悬剂 >溶液剂15. 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A. 食物使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B. 食物的存在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黏度,使药物吸收变慢C. 延长胃排空时间,减少药物的吸收D. 促进胆汁分泌,能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量E. 食物改变胃肠道pH,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吸收16. 注射于真皮和肌内之间,注射剂量通常为l~2ml的注射途径是A.静脉注射B.脊椎腔注射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7. 适合于药物过敏试验的给药途径是A.静脉滴注B.肌内注射C.皮内注射D.皮下注射E.脊椎腔注射18. 不存在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静脉注射 B.肌内注射C.肺部给药D.腹腔注射E. 口服给药19.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因素是A.解离度B.血浆蛋白结合C.溶解度D.给药途径E.制剂类型20. 有关鼻黏膜给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渗透性大有利于吸收B. 可避开肝首过效应C. 吸收程度和速度不如静脉注射D. 鼻腔给药方便易行E. 多肽类药物适宜以鼻黏膜给药21. 有肝脏首过效应吸收途径是A.胃黏膜吸收B.肺黏膜吸收C.鼻黏膜吸收D.口腔黏膜吸收E.阴道黏膜吸收22. 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A. 口腔黏膜B. 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C. 唾液的冲洗作用D. pHE. 渗透压23. 易透过血脑屏障的物质是A?水溶性药物B?两性药物C.弱酸性药物D.弱碱性药物E.脂溶性药物24?下列有关影响分布的因素不正确的是103药学专业知识(一)A?体肉循环与血管透过性B.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C. 药物的理化性质D.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E. 给药途径和剂型25. 有关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是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 有生理学意义C. 指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D. 给药剂量与J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E. 是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26. 当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性时,这种药物连续应用,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称为A.分布,B.代谢C.排泄D.蓄积E.转化27.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 B.肝脏C.胆汁D.皮肤E?脑28.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中不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 B.水解反应C.结合反应D.取代反应E.还原反应29.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不包括A. ^给药途径B. 药物的稳定性C. 给药剂量和剂型D. 酶抑或酶促作用E. 合并用药30. 关于药物代谢的错误表述是A. 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B. 参与药物代谢的酶通常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C. 通常代谢产物比原药物的极性小、水溶性差D.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也有一些药物肠道代谢率很高E. 代谢产物比原药物更易于从肾脏排泄31. 体内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32.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B.肺C.胆D.汗腺E.脾脏33. 肾小管分泌其过程是A.被动转运B.主动转运C. 促进扩散D.胞饮作用E.吞噬作用34. 有关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药物和组织的亲和力有关B.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游离型浓度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的游离浓度大D. 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E. 蛋白结合有置换现象35. 影响药物肾脏排泄的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脂溶性B?血浆蛋白结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药剂学 ________________;C.基因多态性D.合并用药12.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E.尿液pH和尿量二、配伍选择题[1-4]A. CIC. pE. AUC1. 生物半衰期2. 曲线下的面积3. 表观分布容积4. 清除率[5~6]A.静脉注射剂 C.肠溶片 E.阴道栓.5. 经肺部吸收6. 无药物吸收的过程[7~9]A.表观分布容积B.肠肝循环C?生物半衰期 D.生物利用度E.首过效应7. 药物随胆汁进人小肠后被小肠重新吸收的现象8. 服用药物后主药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9.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0-12]A.静脉注射B.皮下注射C.皮内注射D.鞘内注射E.腹腔注射10. 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11?注射后药物经门静脉进人肝脏,可能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13-16]A.肝脏B.肾脏C.肺D.胆13.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14. 吸人气雾剂的给药部位是15. 进人肠肝循环的药物的来源部位是16.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17-18]A.静脉注射给药B.肺部给药C.阴道黏膜给药D. 口腔黏膜给药E.肌内注射给药、17. 多以气雾剂给药,吸收面积大,吸收迅速且可避免首过效应的是18. 不存在吸收过程,可以认为药物全部被机体利用的是[19-21]A.胃排空速率B.肠肝循环C.首过效应D.代谢E.吸收19. 从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又重吸收返回门静脉的现象20. 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21. 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三、多项选择题1. 药物消除过程包括A?吸收B?分布C.处置D.排泄2. 药物转运过程包括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处置*1/2 D. VB.气雾剂 D.直肠栓105:$iy药学专业知识(一)3. 以下被动转运具备的特征为A. 不消耗能量B.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4. 主动扩散具有的特征是A.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B. 不消耗能量C. 有饱和状态D. 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E.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5. 某药肝脏首过效应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A.肠溶片剂B.舌下片剂C. 口服乳剂D.透皮给药系统E.气雾剂6.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A. 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B. 药物溶出速度C.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D. 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_E.胃排空速率7. 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A.顺浓度梯度扩散B.饱和现象C. 不需消耗能量D?化学结构特异性E. 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8. 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包括<A. 药物的理化性质B. 给药剂量C?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D. 药物相互作用E. 生理因素9.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包括A.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B.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C. 血液循环系统D. 胃肠道的生理状况E. 微粒给药系统10.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包括A. 可逆性、饱和性和竞争性B. 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C. 蛋白结合有置换现象D. 药物的疗效取决于其结合型药物浓度E. 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可起到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11. 通过淋巴转运的物质A.脂肪B.碳水化合物C.蛋白质D.糖类E.维生素类12. 有关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A. 药物分布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无关B.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效应C. 可借助微粒给药系统产生靶向作用D. 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的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血液循环的速度E. 药物与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1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包括A. 给药途径和剂型B. 给药剂量C. 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D. 基因多态性E. 生理因素106生物药剂学第六章参考答蚩一、最佳选择题1. A2. B3. A4. E5. D6. C7. B8. D9. C 10. E11B 12. E 13. B 14. D 15.C .16D 17. C 18. A 19. B 20. C .21A 22. C 23. D 24. E 25. C .26D 27. B 28. D 29. B 30. C .31. D 32. A 33. B 34. C 35. C 二、配伍选择题[1~4] BEDA [5?6] BA[7?9] BDC [10?12] DEC[13?16] BCDA [17?18] BA [19-21] BAE三、多项选择题1. DE2. ABD3. AC4. ACD5. BDE6. ABCDE7. ACE 8.ABCDE 9. ABCE10. ABCE 11. AC 12. BGDE13. ABCDE一、最佳选择题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与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中国药典》一部规定,应检查双酯型生物碱限量的药材是A.细辛B.甘草C.泽泻D.附子E.狗脊【答案】 D2、羟基茜草素属于()A.苯醌B.萘醌C.菲醌D.蒽醌E.三萜【答案】 D3、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B.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C.无定形>分子态>微晶态D.无定形>微晶态>分子态E.微晶态>分子态>无定形【答案】 A4、有关主动靶向制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与前体药物B.脂质体经表面修饰可延长体内循环时间C.前体药物可在任何条件下产生靶向性D.修饰的免疫微球可用于抗癌药物的靶向治疗E.通过前体药物产生靶向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答案】 C5、与青蒿素抗疟疾作用最密切相关的基团是A.内酯环B.醚基C.过氧桥D.内酯羰基E.以上基团都密切相关【答案】 C6、蒲黄的药用部位是A.花序B.花蕾C.花粉D.柱头E.开放的花【答案】 C7、具有挥发性的香豆素成分是A.游离小分子简单香豆素B.香豆素苷C.呋喃香豆素D.吡喃香豆素E.双香豆素【答案】 A8、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A.热敏靶向制剂B.修饰的纳米球C.修饰的微乳D.脂质体E.修饰的脂质体【答案】 A9、表面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的药材是()A.决明子B.益智C.豆蔻D.牛蒡子E.砂仁【答案】 B10、有莨菪烷基本结构的生物碱是A.苦参碱B.麻黄碱C.巴马汀D.樟柳碱E.乌头碱【答案】 D11、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的比值,称为A.生物利用度B.绝对生物利用度C.相对生物利用度D.生物等效性E.生物半衰期【答案】 C12、三氯化铝反应阳性显A.橙红至紫红色B.鲜黄色荧光C.绿色至棕色乃至黑色沉淀D.亮黄色E.无颜色变化【答案】 B13、条痕色为樱红色或红棕色的是()A.朱砂B.雄黄C.赭石D.自然铜E.石膏【答案】 C14、中药片剂制备中含浸膏量大或浸膏黏性太大时宜选用的辅料为A.稀释剂B.吸收剂C.崩解剂D.黏合剂E.润滑剂【答案】 A15、青黛的入药部位为A.化学合成而得结晶状物B.蕨类植物的成熟孢子C.植物叶上的虫瘿D.叶或茎叶经加工而得的粉末或团块E.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答案】 D16、朱砂的主要成分是A.硫B.含水硫酸钙C.二硫化二砷D.硫化汞E.水合硅酸镁【答案】 D17、(2016年真题)表证较轻,咳嗽气喘较重的患者宜用()。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性小分子药物的主要吸
收途径。膜孔内含有带 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
有阳离子,有利于阴离
子通过。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
1.促进扩散
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 助下,由膜高浓度向低浓度 扩散的过程 具有结构特异和饱和现象 促进扩散比单纯扩散速度快 得多
2.主动转运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药 物从膜低浓度向高浓度转 运。 是人体重要的物质转运方 式,一些必需物质如氨基 酸、单糖、水溶性维生素 及一些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以此机制转运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目的与要求
掌握:1.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2.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药物因素 3.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制剂因素
4.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
5.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熟悉:1.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及药物的吸收过程 2.口服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原因 了解:1.生物膜的结构 2.运用消化道药物吸收特性,设计和开发新药的可能性
药物与白蛋白结合的亲和力下降,使得弱酸药物,如青霉素 类、两性霉素B、头孢曲松、头孢唑啉、氯霉素、吲哚美辛、 苯妥英钠、水杨酸盐、磺胺药、氨茶碱、硫喷妥钠、甲状腺 素、华法林等的血浆结合明显减少。 肾功能衰竭时对弱碱性及中性药物结合的影响较大。一些药 物如西咪替丁、可乐定、芬太尼、利多卡因、吗啡、奎尼丁 的血浆结合增大;而洋地黄毒苷、氢化可的松、强的松龙、 氨苯蝶啶及依托咪酯的血浆结合则减少;氯丙嗪、氯硝西泮、 普萘洛尔、维拉帕米及甲氧氯普胺的血浆结合不改变。
↓
↓ ↑
身体位置
站<卧;左侧<右侧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题库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臣药的作用是A.调和诸药B.助君药、治兼证C.治疗主病D.治疗次要兼证E.引药直达病所【答案】 B2、人参归脾丸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其组成成分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
A.三萜皂苷类B.甾体皂苷类C.强心苷类D.黄酮类E.萜类【答案】 A3、(2015年真题)紫草素属于()。
A.苯醌B.萘醌D.蒽醌E.三萜【答案】 B4、蒙古黄芪主产于A.青海、甘肃等B.四川、云南、河南C.山西、内蒙古等D.河南、江苏、青海E.东北、内蒙古、河北、四川等【答案】 C5、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是A.麻黄碱B.茯苓多糖C.厚朴酚D.茯苓素E.泽泻【答案】 B6、切面粉白色,质脆,富粉性的饮片是A.狗脊B.姜黄D.浙贝母E.天麻【答案】 D7、治外感风寒而表证较轻、咳喘较重,宜选用的饮片是A.生麻黄B.蜜麻黄C.蜜麻黄绒D.炒麻黄E.麻黄绒【答案】 B8、流浸膏剂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制剂。
浸膏剂系指用适宜的溶媒浸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后,蒸去全部溶媒,浓缩成稠膏状或块、粉状的浸出制剂。
两者很少作为制剂在临床使用,常作为配制其他制剂的原料。
A.颗粒剂B.片剂C.口服液D.丸剂E.栓剂【答案】 C9、某患者在服用大剂量木通后,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尿闭、心悸等症状。
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均提示肾脏病变。
经查,该药材断面黄色,呈蜘蛛网状,摩擦残余粗皮,有樟脑样臭,口尝味苦。
该药材可能是A.木通B.三叶木通C.关木通D.小木通E.白木通【答案】 C10、发芽法要求发芽率在A.65%以上B.70%以上C.75%以上D.85%以上E.80%以上【答案】 D11、甘露醇在片剂中用作A.抛射剂B.崩解剂C.稀释剂D.润滑剂E.增塑剂【答案】 C12、黄酮类化合物大都显黄色,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第五章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五章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体内药物的吸收取决以下三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特性;药物的吸收部位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它们在制剂生产和生物药剂学评价中非常重要(第六章)。
本章重点讲述的是药物在体内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因素,对药物的选择以及避免可能的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细胞膜的性质在药物吸收过程中,药物分子必须从吸收部位穿过一层或更多的细胞膜进入体循环。
药物从吸收部位进入体循环的透过能力与药物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物理和生化性质有关。
药物必须透过细胞膜才能从吸收部位进入细胞。
胞内转运吸收是药物穿过细胞膜的一种方式。
一些极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但是能透过细胞间隙,这种透过方式被称为胞间转运吸收。
图5-1描述了这两种方式的不同之处。
有些药物可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的混合方式被吸收的。
细胞膜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结构,它把包围整个细胞(血浆原生质膜),并且起到细胞和组织间液的边界作用。
此外,细胞膜包裹绝大多数的细胞内器官(例如,线粒体)。
从功能上来说,细胞膜是对分子的透过是一种选择性的屏障。
细胞膜是半透膜,水、一些小分子和脂溶性分子能透过,但如蛋白质和结合了蛋白质的药物这些带大量电荷的分子和大分子量的物质是不能够透过。
图5-1 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载体。
长方形和椭圆形分别代表主动转运和促进转运载体。
主动转运载体的同向箭头表示物质的同向转运力。
胞内转运吸收;胞间转运;小肠上皮细胞;刷状膜侧;基膜侧;钠/氨基酸;氨基酸;钠离子,氯离子/β氨基酸;氢离子/寡肽;钠离子/D葡萄糖;D果糖;氢离子/乳酸;碳酸根离子;一元羧酸;钠离子/磷酸;钠离子/胆汁;氢离子/硝酸;碳酸氢根/硝酸;氢氧根离子/叶酸;胆碱;糖蛋白;钠泵;己糖;钾泵。
药物的跨膜转运受到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的影响。
细胞膜一般是很薄,大约70~100埃。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散布的糖和双层蛋白质所组成。
人们提出了膜结构的一些假说。
浙大《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线作业
1.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A. 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 胃肠道蠕动C. 循环系统D.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 胃排空速率2. 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A.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 粒子大小C. 多晶型D. 解离常数E. 胃排空速率3. 生物体内进行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是A. 肝微粒体代谢酶B. 乙酰胆碱酯酶C. 琥珀胆碱酯酶D. 单胺氧化酶4.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A. 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5. 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A. 4hB. 1.5hC. 2.0hD. O.693hE. 1h6. 不是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机理的是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渗透作用D. 胞饮作用E. 被动扩散7. 生物药剂学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没有药物分子结构的改变,被称为A. 体内过程B. 转运C. 转化D. 处置8. 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A. 消耗能量B. 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9. 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A. 主动转运B. 促进扩散C. 渗透作用D. 胞饮作用E. 被动扩散10. 药物的排泄途径有A. 肾B. 胆汁C. 唾液D. 以上都有可能11. 药物的清除率的概念是指A. 在一定时间内(min)肾能使多少容积(ml)血浆中所含的该药物完全清除B. 在一定时间内(min)肾能使多少容积(ml)血液中所含的该药物完全清除C. 药物完全清除的速率D. 药物完全消除的时间12. 多室模型中的α的意义是A. 消除速率常数B. 吸收速率常数C. 分布速率常数D. 代谢常数13. 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35.88%B. 40.76%C. 66.52%D. 29.41%E. 87.67%14. 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 表观分布容积大B. 表观分布容积小C. 半衰期长D. 半衰期短E. 吸收速率常数Ka大15.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是A. 被动转运B. 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D. 胞饮与吞噬16. 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A.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B. 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C. 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D. 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E.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17. 单室模型药物,单次静脉注射消除速度常数为0.2h-1,问清除该药99%需要多少时间A. 12.5hB. 23hC. 26hD. 46hE. 6h1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的边缘科学B.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 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D. 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 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19. 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 与病理状况无关E. 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来源:考试20. 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 有饱和状态21. 多剂量或重复给药经过几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是A. 3B. 10C. 4-5D. 6-722.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23.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 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 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 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E. 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24. 关于药物零级速度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药物转运速度在任何时间都是恒定的B. 药物的转运速度与药物量或浓度无关C. 半衰期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D. 药物消除时间与剂量有关25. 单室模型药物,生物半衰期为6h,静脉输注达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多长时间A. 12.5hB. 25.9hC. 30.5hD. 50.2hE. 40.3h26. 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A. 4t1/2B. 6tl/2C. 8tl/2D. 10t1/2E. 12t1/227. 测得利多卡因的生物半衰期为3.0h,则它的消除速率常数为A. 1.5h-1B. 1.0h-1C. 0.46h-1D. 0.23h-1E. 0.15h-128. 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 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B. 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生物利用度C. 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D. 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 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29. 生物体内进行药物代谢的最主要的部位是A. 血液B. 肾脏C. 肝脏D. 唾液30. 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 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31. 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 有生理学意义D. 个体血容量E. 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32. 关于药物一级速度过程描述错误的是A. 半衰期与剂量无关B. AUC与剂量成正比C. 尿排泄量与剂量成正比D. 单位时间消除的药物的绝对量恒定33. 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34. 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A. 不消耗能量B. 有部位特异性C. 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 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 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35. 某药物的t1/2为1小时,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率常数Kb约为A. 0.05小时-1B. 0.78小时-1C. 0.14小时-1D. 0.99小时-1E. 0.42小时-136. 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A. 20LB. 4mlC. 30LD. 4LE. 15L1. 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A. 胃肠道的PH值B. 药物的pKaC. 食物中的脂肪量D. 药物的分配系数E. 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2.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现象产生的原因A. 代谢过程中的酶饱和B. 吸收过程中主动转运系统的载体饱和C. 分布过程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的饱和D. 排泄过程中肾小管重吸收的载体饱和3. 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下列正确的是A.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B. 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C. 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D. 与蛋白结合的药物4. 生物膜的性质包括A. 流动性B. 结构不对称性C. 半透性D. 为双分子层5. 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A. 甲醇B. 乙醇C. 丙二醇D. 油酸6.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A. 空腹与饱腹B. 药物因素C. 食物的组成和性质D. 药物的多晶型E.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7. 下述制剂中属于速释制剂的有A. 气雾剂B. 舌下片C. 经皮吸收制剂D. 鼻粘膜给药E. 静脉滴注给药8. 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正确的是A. 药物通过胃肠道或肌肉吸收后由中央室分布消除B. 给药以后有一个吸收过程C. 药物逐渐进入中央室D. 各室药物浓度可以推算9. 下述制剂中属速效制剂的是A. 异丙基肾上腺素气雾剂B. 硝苯地平控释微丸C. 肾上腺素注射剂D. 硝酸甘油舌下片E. 磺胺嘧啶混悬剂10.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有A. 图形法B. 拟合度法C. AIC判断法D. F检验E. 亏量法更多试题及答案+扣二九七九一三九六八四$11. 尿药法解析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符合条件A. 药物服用后,较多原形药物从尿中排泄B. 尿中原形药物出现的速度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C. 肾排泄符合一级速度过程D. 药物必须是弱酸性的12. 某药肝脏首过作用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A. 肠溶片剂B. 舌下片剂C. 口服乳剂D. 透皮给药系统E. 气雾剂1. 药物的效应与体内的药物浓度成正比关系。
药学专业知识: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药学专业知识: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以及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具体介绍如下:(一)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的影响(1)胃肠道生物膜只允许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透过而被吸收,故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好坏,仅与药物的非解型浓度有关,并与其浓度成正比。
(2)弱酸、弱碱在胃肠液中非离子型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pKa与吸收部位的pH值。
(3)油水分配系数大(药物脂溶性好)有利于吸收,但过大反而不利,所以油水分配系数应适度。
2.药物的溶出速度溶出速度理论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dc/dt=KSCs药物的溶出速度与药物的表面积(S)、药物的溶解度(Cs)和溶出速率常数(K)成正比。
(1)粒子大小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难溶或溶解缓慢的药物粒径是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根据溶出速度理论(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粒径越小,溶出速率越大,越有利于吸收,因此可采用微粉化。
(2)多晶型:有机药物的多晶型极为普遍,多晶型中有稳定型、亚稳定型和不稳定型。
其中稳定型熵值最小,熔点最高,化学稳定性最好,溶解度最小,溶出速度慢,吸收较差。
不稳定型则相反,但易转化为稳定型。
亚稳定型介于二者之间,为有效晶型。
引起晶型转变的外界条件:干热、融熔、粉碎、结晶条件及混悬在水中的转型。
(3)无定形:无定形药物溶解不需要克服晶格能,所以溶解速度比结晶形快。
(4)溶剂化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5)成盐:其溶出速率增大。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的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
如硝酸甘油只能舌下给药;苄青霉素注射给药;红霉素制成难溶性的盐。
(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静脉注射药物,不存在吸收过程,发挥药效快,可认为被机体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剂,吸收后必须通过肝脏,有首过作用;肌肉及皮下注射液,药效慢于静脉注射,但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吸收量多;气雾剂可避免首过作用,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一般高于口服制剂;栓剂、舌下片、鼻腔给药剂型等经黏膜给药的制剂,也可饶过肝脏首过效应。
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而生理因素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药物吸收是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第一步。
然而,药物吸收过程受到多种生理因素的影响。
1. 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但药物在胃肠道受到胃酸、胃液和肠道酶的影响,可能导致药物的降解和不完全吸收。
而注射给药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避开胃肠道的影响,使药物吸收更为迅速和完全。
2. 药物的物化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和脂溶性也会影响其吸收。
溶解度低的药物在胃肠道中难以溶解,从而影响其吸收。
脂溶性高的药物则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体内。
3. 肠道动力学:肠道蠕动的快慢和节律性会影响药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进而影响吸收。
如肠道蠕动过快,药物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肠道壁发生相应的吸附和吸收;而肠道蠕动过慢,则可能导致药物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过长,增加吸收的机会。
4. 肠道黏膜特性:肠道黏膜表面积大,而且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这为药物吸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肠道黏膜上覆盖的黏液层和糖蛋白可能对药物吸附和转运起到限制作用。
5. 血流灌注:药物通过肠道黏膜吸收后,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组织或器官。
因此,肠道黏膜的血流灌注情况也会影响药物吸收。
血流灌注不足可能会降低药物的吸收效率。
总之,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众多,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物化性质、肠道动力学、肠道黏膜特性和血流灌注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生理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吸收的机制,并对药物治疗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
药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
药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2)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知识点特别多,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知识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循环系统转运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门静脉,进入肝脏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首过代谢或首过效应。
药物在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途径之一,但通常淋巴系统转运几乎可忽略。
一些油脂或结构与脂肪类似的药物及大分子药物,较易淋巴液进入全身循环。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肝脏,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食物中的脂肪能加速淋巴液流动,使药物经淋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
淋巴系统转运对大分子药物及在肝脏中易代谢的药物的吸收有较大意义。
4.食物食物可以使药物的吸收减少或吸收速度减慢,也可以二者均有之。
食物可以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多,也可以没有影响。
食物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①食物要消耗胃肠内水分,使胃肠道内的体液减少,固体制剂的崩解、药物的溶出变慢;②食物的存在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黏度,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的扩散,使药物吸收变慢;③延长胃排空时间;④食物(特别是脂肪)促进胆汁分泌,能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量;⑤食物改变胃肠道pH,影响弱酸弱碱性药物吸收;⑥食物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影响吸收。
食物影响胃排空,能提高一些主动转运及有部位特异性转运药物的吸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5.胃肠道代谢作用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各种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消化食物,也可降解多肽与蛋白类药物,使它们口服无效。
6.疾病因素疾病可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也存在如胃酸分泌改变、甲状腺功能变化等,从而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
精品医学课件-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 蠕动运动使内容物分段向前推进,速度较慢,通常是到达 一个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 黏膜与绒毛的运动是由局部刺激而发生的黏膜肌层收缩造 成的,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肠内运行受到:药物、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
• 主要有水解反应、结 合反应等
三、药物的剂型因素与吸收的关系
剂型因素 与吸收
药物的 理化性质
药物的 溶出速度
药物在 胃肠道 稳定性
剂型与 给药途径
解离度 脂溶性
粒子 多晶型 溶剂 大小 和无定型 化物
盐型
(一)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 解离度
1. 解离度和脂溶性
-pH-分配假说(pH - 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散,吸收较好。 -明胶胶囊壳对药物的溶出有阻碍作用,通常有10~20min的滞后现象,除需要快速
起效的药物外,对大多数药物并不重要。 -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湿润性、分散状态、附加剂的选择、药物与附加剂间的相
互作用等剂型因素影响胶囊剂中药物的吸收。 -胶囊贮藏时相对湿度和温度对胶囊的崩解性有较大的影响。 • 3.片剂 -片剂在胃肠道中经历着崩解、分散和溶出的全过程。 -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除生物因素外,还有药物的颗粒大小、晶型、
3.淋巴循环
• 淋巴液的流速比血流慢得多,约为血流的 1 / 500 ~ 1 / 1000。
•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脏,不受肝首过作用的影响。 • 大分子药物、淋巴靶向药物
药学知识点归纳: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1)
药学知识点归纳: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1)药学虽然是基础学科, 但是很多学员都觉得药学知识点特别多, 不好复习。
今天就带着大家总结归纳一下药学知识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以便大家更好地记忆。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升。
胃液的pH约为1.0左右, 有利于弱酸性药物吸收。
小肠的pH较胃液高得多, 通常为5~7, 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大肠黏膜分泌的肠液的pH更高, 约为8.3~8.4。
主动转运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由载体或酶促系统进行吸收的,一般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
胃肠液中含有胆盐, 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 可提高药物的吸收速率和程度。
胆盐也可与一些药物形成难溶性盐, 从而降低药物吸收, 如新霉素、制霉菌素和多黏菌素E等口服不吸收, 只用于治疗肠道疾病。
胃肠道黏膜上黏液中含有的黏蛋白有可能与药物结合, 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2.胃肠道运动(1)胃肠道蠕动:胃蠕动可使食物和药物充分混合, 同时有分散和搅拌作用, 使与胃黏膜充分接触, 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 同时将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方向推进。
(2)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部排至小肠上部称为胃排空。
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有一定影响。
胃排空速率快对药物吸收可能产生的影响:①主要在胃吸收的药物吸收会减少, 例如水杨酸盐;②主要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会加快或增多, 如阿司匹林、地西泮、左旋多巴等;③在胃内易破坏的药物破坏减少, 吸收增加, 如红霉素、左旋多巴;④作用点在胃的药物, 作用时间会缩短, 疗效可能下降, 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胃蛋白酶、硫糖铝等;⑤需要胃内溶解的药物和某些难以溶解的药物吸收会减少, 例如螺内酯、氢氯噻嗪等;⑥在肠道特定部位吸收的药物, 由于入肠过快, 缩短它们在肠中特定部位的吸收时间, 会导致吸收减少。
如需在十二指肠载体转运的方式主动吸收的药物, 如核黄素等, 胃排空率快, 则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1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 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 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 PH分配学说适用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的是被动扩散3 血液中能向各组织器官运转分布的药物形式为游离药物4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因素为()A 胃肠道Ph B 胃空速率C 溶出速率D 血液循环E 胃肠道分泌物5 某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 L ,说明药物主要在血液中6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较好的原因是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7 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值要高的原因是小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药物胃肠道的主要及特殊吸收部位是小肠9.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溶液剂10 .对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11.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D)A.半衰期短B吸收速度常数ka大C.表观分布容积大D表观分布容积小E半衰期长12.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B)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13.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C)A.最大效应B.不良反应的大小C.作用持续时间D 起效的快慢E.剂量大小1 、正确论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的是(C)A 、探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强度B 、研究药物作用机理C 、研究药物在体内情况D 、研究药物制剂生产技术2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D)A 、骨架片B 、包合物C 、软胶囊D 、栓剂3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A 、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3-5 个半衰期D 、5-8 个半衰期E 、8-10 个半衰期4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B 、分布C 、代谢D 、排泄5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A 、生物利用度 B 、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6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D 、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7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A 、胃 B 、小肠 C 、结肠 D 、直肠8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A 、口服给药 B 、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9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10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A 、胃B 、小肠C 、大肠D 、肝11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B 、散剂C 、溶液剂D 、混悬剂12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A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 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 、被动转运1 、逆浓度梯度(A )2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3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D)4 、细胞摄取固体微粒的是(C )5 、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的是(E)[6-10] A 、C=C 0(1-enk τ)/(1-e-k τ )·e-k t B 、F=(AUC0 →∝)口服/ AUC0 →∝)注射C 、C=KaFK 0 /V (Ka-k )·(e -k t - e -kat )D 、C=k0 /kV·(1- e-k t )E 、C=C0e-k t1 、表示某口服制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B )2 、表示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A )3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E)4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滴注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D)5 、表示单室模型,单剂量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变化规律是(C )1 、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包括(ABCD)A 、辅料的性质及其用量B 、药物剂型C 、给药途径和方法D 、药物制备方法2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ABCD)A 、主动转运B 、被动转运C 、促进扩散D 、胞饮与吞噬3 、生物利用度的三项参数是(ACD )A 、AUC B 、t 0.5 C 、T max D 、C max4 、生物利用度试验的步骤一般包括(ABCE )A 、选择受试者B 、确定试验试剂与参比试剂C 、进行试验设计D 、确定用药剂量 E 、取血测定5 、主动转运的特征(DE )A 、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B不需要载体参加C不消耗能量D有饱和现象E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6 、肝脏首过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的剂型是(CDE)A 、口服乳剂B 、肠溶片剂C 、透皮给药制剂D气雾剂E 、舌下片剂7 、对生物利用度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 、要完整表述一个生物利用度需要AUC ,Tm 两个参数B 、程度是指与标准参比制剂相比,试验制剂中被吸收药物总量的相对比值C 、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应测生物利用度D 、生物利用度与给药剂量无关E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进入大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一、 A型题(最佳选择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的边缘科学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需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D、被动扩散一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2、不是药物通过生物膜转运机理的是C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3、以下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BA、不消耗能量B、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4、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DA、消耗能量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5、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D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E、有饱和状态6、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7、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E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8、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D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B、胃肠道蠕动C、循环系统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E、胃排空速率9、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10、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11、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A、表观分布容积大B、表观分布容积小C、半衰期长D、半衰期短E、吸收速率常数Ka大12、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BA、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B、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C、有生理学意义 D个体血容量 E、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13、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C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D、与病理状况无关E、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14、测得利多卡因的生物半衰期为3.0h,则它的消除速率常数为D A、1.5h-1 B、1.0h-1 C、0.46h-1 D、0.23h-1 E、0.15h-115、某药物的t1/2为1小时,有40%的原形药经肾排泄而消除,其余的受到生物转化,其生物转化速率常数Kb约为EA、0.05小时-1B、0.78小时-1C、0.14小时-1D、0.99小时-1E、0.42小时-116、某药静脉注射经2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B A、1/2 B、1/4 C、1/8 D、1/16 E、1/3217、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的百分之几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18、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1/2药物消除99.9% D A、4 t1/2 B、6 t1/2 C、8 t1/2 D、10 t1/2 E、12 t1/219、单室模型药物,单次静脉注射消除速度常数为0.2h-1,问清除该药99%需要多少时间 B A、12.5h B、23h C、26h D、46h E、6h20、一病人单次静脉注射某药物10mg,半小时血药浓度是多少μg/mL。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之中药学专业一能力提升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八正合剂能清热、利尿、通淋,其处方的药物组成有川木通、车前子、翟麦、萹蓄、滑石、灯芯草、栀子、大黄、甘润草,方中大黄应选用的饮片是( )A.醋大黄B.酒大黄C.生大黄D.大黄炭E.熟大黄【答案】 C2、来源于马钱科植物,气微,味极苦A.连翘B.决明子C.小茴香D.马钱子E.枳壳【答案】 D3、灶心土的作用不包括A.补脾益肺B.温中C.止泻E.燥湿【答案】 A4、(2016年真题)片剂制备过程中,辅料碳酸氢钠用作()。
A.润滑剂B.润湿剂C.黏合剂D.崩解剂E.吸收剂【答案】 D5、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苦杏仁主要含有苦杏仁苷,这也是药典中其质量控制成分。
A.Vitali反应B.Molish反应C.Feigl反应D.Kesting-Craven反应E.Gibb反应【答案】 B6、海螵蛸来源于A.乌贼科B.牡蛎科D.蜜蜂科E.螳螂科【答案】 A7、(2017年真题)根呈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上部多有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味甚苦的药材是()A.泽泻B.板蓝根C.龙胆D.南沙参E.防风【答案】 C8、焦山楂,善于A.活血化瘀B.止血止泻C.消食止泻D.消积化食E.疝气疼痛【答案】 C9、(2015年真题)产于浙江的道地药材是()。
A.天麻C.玄参D.山药E.泽泻【答案】 C10、寒凉性所示的功效是A.泻火B.止呕C.平喘D.助阳E.通便【答案】 A11、除装量差异外,可溶性颗粒应进行的检查是A.崩解时限B.溶出度C.释放度D.溶化性E.装量差异【答案】 D12、复方熊胆滴眼液【制法】取熊胆粉,用10倍量水溶解,加乙醇使含醇量达50%,加热回流1h后,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滤过,滤液备用;硼砂、硼酸、氯化钠、羟苯乙酯0.25g搅拌溶于水中,滤过,滤液备用;将天然冰片溶于乙醇中,再加入等量的水,待微晶析出后,滤过,用水冲洗微晶至无醇味,天然冰片微晶备用;将羧甲基纤维素钠2g加入适量水中,静置24h,滤过,滤液备用。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1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1A1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不包括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处方组成C.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D.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E.药物制剂的工艺过程答案:D[解答] 此题重点考查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
其不仅指片剂、注射剂、栓剂等狭义剂型,而且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的处方组成、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等。
所以本题答案选择D。
2.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转化答案:A[解答] 此题重点考查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的过程,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排泄是指体内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本题答案应选择A。
3. 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的顺序一般认为是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答案:D[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
一般口服溶液剂不存在药物释放问题,混悬剂的吸收,其限速过程是微粒的大小,但和固体制剂相比较,仍会很快释放药物。
在固体剂型中,胶囊剂较片剂释放的快,片剂有黏合力的影响。
片剂和包衣片比较,片剂溶出相对较快,而包衣片则需在衣层溶解后才能释放药物。
一般而言,释放药物快,吸收也快。
所以口服剂型在胃肠道吸收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故本题应选择D。
4. 有关被动扩散的特征不正确的是A.不消耗能量B.具有部位特异性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D.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E.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成正比答案:B[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膜转运方式被动扩散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胃排空速率与胃内容物体积成正比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 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稀的食物快于稠的、液体快于固体; • ②胃内容物粘度、渗透压:低粘度、低渗透压胃内容物,一般 胃空速率较大; • ③食物的组成:糖类>蛋白质>脂肪; • ④药物的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止痛药、 麻醉药等使胃空速率都可下降; • ⑤其他因素:如右侧卧比左侧卧胃排空快、精神因素等也会对 胃排空产生影响。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3.肠内运行 -4.食物的影响 -5.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 二、循环系统因素 • 三、疾病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
(一)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pH环境:1~7.6不等,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弱碱性物质的解离状 态 -含有酶类:胃蛋白酶、胰酶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质物质 -胆酸盐:--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
用度。
-粘性多糖-蛋白复合物:某些药物可与其结合而使药物不能或不完全 吸收。 -不流动水层(stagnant layer):是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 -溶媒牵引效应(solvent drag effect):水分的吸收对药物跨膜转运 有促进作用
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 • 胃排空 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 为胃排空。 胃空速率 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gastric emptying rate)来描述。由于小肠表面积大,大多 数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故胃排空加快,到 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吸收,产 生药效时间也加快。 胃排空按照一级速率过程进行,服从下式: lgVt=lgV0-Kem· t / 2.303
4、食物的影响
• 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
-固体制剂崩解、溶出↓,扩散↓,
-药物溶解度↓等 -胃排空↓
• 促进药物的吸收
-胆汁分泌↑:增加了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而促进其吸收; -胃排空↓:可延长溶出较慢的药物在胃内滞留 ;有部位特异性吸收的药
物可因食物减慢胃空速率而增加吸收;
-血流量增加:药物转运加快,吸收增加,药物特非那汀的吸
收总量增加3~6倍以上。
5、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 消化道黏膜内存在着 多种消化酶和肠道菌 丛产生的酶 • 肠道代谢可在肠腔进 行,也可在肠壁发生, 既可在细胞内产生, 也可在细胞外进行。 • 主要有水解反应、结 合反应等
3、肠内运行
• 小肠的固有运动有节律性分节运动、蠕动运动和黏膜与绒 毛的运动三种 • 分节运动以肠环型肌的舒张与收缩运动为主,常在一段小 肠内进行较长时间(20min),很少向前推进,使小肠内容 物不断分开又不断混合,并反复与吸收黏膜接触 • 蠕动运动使内容物分段向前推进,速度较慢,通常是到达 一个新的肠段,再开始分节运动 • 黏膜与绒毛的运动是由局部刺激而发生的黏膜肌层收缩造 成的,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 --肠内运行受到:药物、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