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L-RARα及p21是维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干祖细胞生存的关键因素
MDS的问题
MDS是世界范围的疑难病,现代医学缺乏满意疗法,近年来多主张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成为提高MDS疗效的唯一途径。
北京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医院专家经过长期临床验证提出对MDS采取不同中西医疗法,中医认为其多见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为本。
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肝、脾、肾的功能,达到恢复机体免疫力的目的,为此我们以中西药刺激造血,重点选用对原始细胞有分化作用的药物并使之逐渐凋亡,如调肝化癥诱导方为主,参麦饮、诱导分化剂及细胞因子等。
此外还可以用益肾扶正诱导方为主对抗化疗的副作用,消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应用益气生血解毒抗白法,促使正常造血功能恢复并减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中医扶正培本诱导抗白法,既可促进造血恢复,又可抑制病态造血。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辨证辩病相结合,治疗该病,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转变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五个类型(WHO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归类到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变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归类到急性白血病)。
其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大多数有症状的患者往往主诉逐渐发生疲倦、乏力、气短和面色苍白、口唇指甲苍白,甚者头晕、心悸、发热,鼻腔、牙龈出血,约20%患者脾脏肿大,但半数患者无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表现为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者占90%,半数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也有少数单纯血小板减少,且见巨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骨髓增生正常或活跃或明显活跃者占95%,仅少数患者增生减低,伴有病态造血。
目前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采用支持疗法、诱导分化、刺激造血、细胞毒药物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
我国临床工作者已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发病原因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工作,认为该病中医属“虚痨”范畴,发病原因与环境污染、化学药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关。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白血病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特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的临床症状,严重危害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的白血病中都存在着包括缺失、重复、易位等染色体畸变,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结构变异,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现有报道的染色体畸变已有五十种以上,累及更多数目的融合基因,这些异常已经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异性标志;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种类多样,常见的融合基因有BCR-ABL、AML1-ETO、PML-RARα、E2A-PBX1、MLL-AF4、TEL-AML1、SIL-TAL1、DEK-CAN、CBFβ-MYH11等;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是BCR-ABL融合基因的组成部分,与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的形成有关,具有两种转录异构体;正常的BCR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还尚未清楚,它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是RAC1和CDC42的GTP酶激活蛋白;ABL1基因是编码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与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粘附、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相关;活化的ABL1蛋白通过SH3结构域受到负调控,SH3结构域的缺失会导致ABL1基因转化为癌基因;CDC2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调节ABL1酪氨酸激酶的DNA结合活化过程,表明ABL1可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有一个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 发现,故命名为费城染色体;1971年O`Riordon利用荧光显带法确认费城染色体是第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大段后剩余的部分;1973年Rowley发现缺失下来的那部分通常易位到9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形成t9;22q34;q11;1982年Deklein等在费城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原来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9q34的癌基因ABL1,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片端,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1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因而称为BCR-ABL融合基因;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改变细胞多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机动蛋白的功能,扰乱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并抑制凋亡的发生,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过度增殖;BCR-ABL融合基因在病人中常见有四种剪接体mRNA:编码P210融合蛋白的b2a2和b3a2,编码P190的e1a2,编码P230的e19a2;其中b3a2和 b2a2主要存在于CML,ela2主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出现,而出现较少的e19a2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版的血液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也应被诊断为CML;90%以上的CML患者血细胞中都发现有费城染色体的存在,主要为P210融合蛋白,因而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可以作为区分典型CML和非典型CML的诊断指标;同时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患者中,65%的成人和80%的儿童能够检测到P190融合蛋白阳性;由于BCR-ABL融合蛋白能够收到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抑制,临床上第一代针对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就是是通过结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来抑制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影响,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以减少因伊马替尼使用而带来的抗药性;对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正确区分CML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UNX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基因也被称为AML1acute myeloid leukemia 1基因或 CBFA2core-binding factor subunit alpha-2基因,RUNX1基因编码的RUNX1蛋白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细胞的转录因子,是RUNX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家族或CBFαcore binding factor-α的成员,能够与CBFβ蛋白形成异质二聚体复合物,增强DNA结合和复合物的稳定性;人的RUNX1基因全长260kb,在21号染色体上,有两个选择性转录启动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多种转录异构体;全长的RUNX1蛋白由12个外显子编码形成,在这些外显子中,包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被命名为RHDrunt homology domain和TADtransactivations domain,前者由2,、3、4号外显子编码形成,后者由6号外显子编码形成;RUNX1蛋白分别通过这些结构域来介导DNA结合和蛋白间相互作用;RUNX1的转录过程受两个增强子的调节,这些组织特异性的增强子能够结合淋系或红系调控蛋白,促进RUNX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高度活化;RUNX1在胚胎发育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造血部位都有表达,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形成;在分子水平,RUNX1基因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thrombopoietin受体c-Mpl的启动子,募集转录活化子或抑制子,进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或向其他造血细胞方向分化;RUNX1还能够通过上调Smad6的表达来促进蛋白体降解;ETO基因又称RUNX1T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和癌蛋白;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导致21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ML1基因和8号染色体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和ETO-AML1融合基因;ETO-AML1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到,一般被认为其表达量极低或由于降解导致表达不稳定;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长含有752个氨基酸,其N端为RUNX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也称AML1区;C端是8号染色体编码的RUNX1T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translocated to, 1 cyclin D-related,也称ETO;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M2型AML患者中约40%,在M2b的阳性率达90%,因而可以作为M2b分型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少见于M4和M1,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中也有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临床上将AML1-ETO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依据,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AML1-ETO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因而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达98%,5年存活率达到67%,预后较除M3外的其他亚型好;因而对初诊患者的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PMLPromyelocytic leukemia基因编码的PML蛋白,属于TRIMtripartite motif 家族的成员,定位在核小体上,具有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PML的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能够调节p53对致癌信号的反应;RAR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维甲酸α受体也叫NR1B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 group B, member 1基因,能编码细胞核受体蛋白;维甲酸信号由两种细胞核受体家族转导,分别是RARretinoic acid receptor和RXR retinoid X receptor,两者能够结合形成RXR/RAR异质二聚体;在没有配体存在的情况下,DNA结合的RXR/RAR复合物通过募集共阻遏物NCOR1、NCOR2SMRT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来抑制转录过程的进行;当配体结合到复合物时,就能够诱导构像发生改变,允许募集共活化物、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使转录过程进行下去;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见于98%的APL患者中;APL患者的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21,导致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正常的RARα等位基因编码野生型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的转录;PML是PODPML oncogenic domain多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在多种凋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后,维甲酸核受体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维甲酸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功能丧失;PML-RARα融合蛋白通过负显性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PML去定位使POD的结构破坏,形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正常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凋亡减少,这些导致了APL的发生;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的RARα部分断裂位点位于2号内含子上,而PML部分的断裂位点有三种,因此将PML-RARα融合基因分为三类:1PML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的BCR1型L型,占APL患者的55%;2PML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BCR2型V型,占APL患者的5%;3PML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BCR3型S型,占APL患者的40%;由于PML-RARα融合基因与APL发生的重要相关性,临床上已经将PML-RARα融合基因作为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依据;E2A基因编码蛋白能够与NeuroD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过程;PBX1Pre-B-cell leukemia transcription factor 1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PBX1能够与HOXB1、MEIS1和HOXB7等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合到DNA上,促进转录过程的进行;临床中发现的E2A-PBX1融合基因是由t1;19q23;p13易位形成的,编码的融合蛋白中E2A氨基端转录活化域结合到PBX1同源结构域蛋白的DNA结合域上,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常见的染色体畸变,见于3-5%的儿童ALL患者和3%左右的成人前B-ALL患者中,在儿童前体B细胞ALLprecursor-B ALL患者中20-~25%可以检测到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E2A基因13号外显子和PBX1的2号外显子断裂后相连接,形成E2A-PBX1融合基因,同时在5-10%的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发现连接点处有27个核苷酸的突变,编码出两种不同的蛋白P85和fy77,两者只在PBX1部分的羧基端存在差异,并都具有转化特性,属于癌蛋白;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对于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ALL儿童采用更强烈的化疗方案,可以改善其预后,5年无病生存率EFS已达%;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和预后关系不明显,但是可以作为ALL和微小残留病变MRD诊断分子标志;DEK癌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一个SAP结构域,该蛋白能够结合到十字形和超螺旋DNA上,诱导闭环DNA出现超螺旋结构,并且与mRNA形成中剪接位点的选择密切相关;该区域的染色体异常会增加DEK基因的表达,产生针对DEK蛋白的抗体,引起多种疾病;CAN基因又称为Nup214Nuclear pore complex,核孔复合物基因,它编码的核孔复合物蛋白是延伸通过核膜的主要结构,形成一个能够调节大分子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流通的通道;CAN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在核孔复合物的细胞质一面,是细胞周期和核质转运正常运行的必要调节;DEK-CAN融合基因是由Von Lindern等人在1990年研究发现的t6;9p23;q34易位,导致6号染色体上的DEK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CAN基因融合形成的;CAN基因的3’部分和DEK基因的5’部分发生融合,在6号染色体短臂上产生DEK-CAN融合基因,转录形成一个异常的的mRNA;DEK-CAN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2型和M4型中,也见于M1型,且常常是唯一存在的核型,发生率为%~4%,这种异常也存在于MDS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症RAEB中;伴有这种染色体异常的患者的年龄一般比较轻,且预后较差;对于DEK-CAN融合基因的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分型和判断预后;SIL-TAL1融合基因仅见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T-ALL,约占26%,由1p32的部分缺失形成,是T-ALL的特异性克隆标志,是儿童T-ALL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染色体异常,在儿童患者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成人患者;由TAL1基因的5’端丢失,与SIL基因的5’端融合,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TAL1编码序列在SIL启动子的调控下在T细胞中表达;SIL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存在于整个细胞周期中,其编码的含有1283个氨基酸的胞质蛋白,在细胞进入G2期时积累,在细胞周期完成时降解;而SIL-TAL1融合基因的形成,引起了细胞周期调控的异常,导致白血病的发生;临床上SIL-TAL1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辅助分型诊断和MRD的监测;CBFβCore-binding factor subunit beta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二聚体核结合转录因子的beta亚基,属于PEBP2/CB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特异性的调控造血过程和成骨作用的进行;CBFβ蛋白亚基是一个非DNA结合亚基,它通过别构作用增强DNA 和alpha亚基的结合,并使结合后的复合物结合到多种增强子和启动子的核心区;CBFβ基因能够选择性剪接形成两种mRNA,每种编码不同的羧基末端;MYH11基因编码的myosin-11蛋白是一种平滑肌肌球蛋白,属于肌球蛋白重链家族,是一个包含2条重链亚基和2对轻链亚基的六聚体蛋白亚基,能够通过ATP的水解来将化学能量转换为动能;CBFβ-MYH11融合基因是在多为AML-M4伴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但亦可见于其他类型,如M1、M2、M4、M5、M7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变,是由inv16p13;q22导致16号染色体长臂的核心结合因子CBFβ链基因和短臂的MYH11基因发生融合形成的,见于8-9%的初诊AML患者中;它具有CBFβ-MYH11和MYH11-CBFβ两种形式的融合基因,其中前者对M4EO的致病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CBFβ基因的断裂位点靠近3’端编码区的17个氨基酸处,而MYH11基因的断裂点存在着至少3种不同的方式,能形成10种以上的不同剪接体重排,同时这些重排仍然保持着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开放阅读框,常见的三种剪接体为A型,D型和E型;85%的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A型,D型和E型各占5%;CBFβ-MYH11融合基因的产生能够促进白血病的发生,但是含有CBFβ-MYH11融合基因的M4EO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好;研究表明CBFβ-MYH11融合基因在患者治疗缓解后可以消失,所以该基因可以用于MRD的检测和预后判断;MLLMyeloid/lymphoid or mixed-lineage leukemia基因编码转录共激活物,是一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能够正调控基因转录过程,对早期发育过程的基因表达和造血功能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虽然ML的功能仍有很多未能研究清楚,但是已有报道表明MLL在发育过程的细胞分裂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时MLL还是HOX基因上游转录调控因子,HOX基因在造血生成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当MLL蛋白功能异常时,HOX基因表达下调,进而影响正常造血功能;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发生在11号染色体2区3带,MLL蛋白包括三个功能区,分别是转录抑制区、转录激活区和DNA结合区;MLL基因重排使得AT钩区和锌指结构之间的序列发生断裂,在DNA修复时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MLL基因重排涉及五十余种染色体易位,产生不同的融合基因,常见的MLL重排形成的融合基因有MLL-AF4、MLL-AF6、MLL-AF9、MLL-F10、MLL-ENL、MLL-ELL 等;MLL-AF4融合基因由t4;11q21;q23易位形成,是前B-ALL中最为常见的11q23易位,由MLL和AF4基因融合形成,具有6种不同的剪接体,分别为e9e5、e9e4、e10e5、e10e4、e11e5、e11e4;MLL-AF4融合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不同,婴儿ALL中最多见,发生率为40-60%,在儿童和成人中较低,约为5%;在婴儿ALL中检测出MLL-AF4提示预后良好,而相反若在成人ALL中检测出MLL-AF4则提示预后较差;在小儿ALL中出现MLL-AF4时,年龄的不同预后并不一致;MLL-AF6 融合基因由t6;11q27;q23易位形成,主要发生在AML的M4和M5a分型中,在儿童AML患者中的比例为2-5%,成人患者中较少出现;MLL-AF9融合基因由t9;11p22;q23易位形成,是11q23异常中最常见的易位形式,主要出现在AML的M5a患者中,在儿童AML患者中发生率为8-10%,在成人中为1-2%,总的预后良好,但是患者的年龄等各种指标的差别也决定预后的差异;根据报道,含有MLL-AF9的小鼠能够导致AML的发生,但单纯的MLL基因异常不会导致白血病发生,表明MLL重排形成融合基因或有伙伴染色体基因的参与是白血病发生的必需条件;MLL-AF10融合基因由t10;11p13;q23易位形成,主要见于儿童AML-M5患者中,预后不良,且变异复杂易位更常见;MLL-ELL融合基因由t11;19q23;易位形成,在AML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已有报道显示其主要在M5a分型中出现,以成年人为主,预后不良,2年无病生存率50%;MLL-ENL融合基因由t11;19q23;易位形成的,可见于前B-ALL、前T-ALL、M4、M5、M1、M2多种白血病中,以婴幼儿患者为主,发生率较低;因此对MLL重排形成的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临床的分型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价值;TEL基因又称为ETV6基因,定位在12号染色体短臂上,能够编码ETS家族转录因子,编码的蛋白包含两个功能结构域:能够与其他蛋白相结合的PNT结构域和C末端DNA结合结构域;对小鼠的TEL基因进行Knockout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该基因对造血能力和血管网络发生的维持必不可少;TEL-AML1融合基因是儿童白血病常见的融合基因,由t12;21p13;q22易位,导致12号染色体上的TEL基因与21号染色体上的AML1基因融合形成,见于25%的前体B细胞ALL,在儿童的普通ALL中也有较高的表达10~20%,未见于成熟的B-ALL和T-ALL中;TEL和AML1编码对正常造血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的核酸转录因子,融合基因的形成扰乱了TEL的正常功能,并形成转录抑制子抑制AML1靶基因的表达,最终导致白血病的发生;目前已报道的转录亚型有两种:较多的是TEL的5号外显子与AML1的2号外显子结合90%,较少的是TEL的5号外显子与AML1的3号外显子结合10%;对于TEL-AML1阳性的ALL患者的预后情况现在仍然存有争议,但是有报道认为TEL-AML1融合基因对患者的4年无病生存率相关,是预后良好的重要指标;因而临床中对TEL-AML1的检测,主要用于对辅助ALL分型,监测MRD和预后情况;目前,临床或实验室用于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巢式RT-PCR、实时定量RT-PCR、多重RT-PCR+寡核苷酸芯片等;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通过标记荧光素的单链DNA特异性探针和与其互补的DNA标本杂交,通过荧光信号的数量和位置反应标本相应特异性基因的情况;用于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中,FISH定量准确、形象直观、特异性较强,但是对操作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灵敏度最高达10-2,不能满足临床对于白血病和MRD检测水平的要求,应用受到限制;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方法,是在实时定量PCR的基础上,增加逆转录过程,可用来检测融合基因的mRNA水平;实时定量PCR技术是在普通PCR反应中加入能与PCR产物结合的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并使它们发出的荧光信号随着扩增产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通过荧光探测仪实时检测每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荧光强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定量结果,可以直接检测目的基因的起始数量;实时定量PCR技术中SYBR Green法和Taqman探针法两种最为常用:前者采用SYBR Green染料来监测扩增过程,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游离状态不发荧光的SYBR Green染料非特异性结合到DNA双链中产生荧光;后者采用Taqman探针,该探针能被Taq酶水解,探针的5’端带有荧光报告基团,3’端带有荧光淬灭基团,当两个基团靠近的时候报告基团不发出荧光,随着扩增反应的进行,5’端的报告基因由于探针被水解而脱离下来而产生荧光;SYBR Green法价格便宜,能够和任意的模板引物搭配,但容易受到非特异性扩增的影响;Taqman探针法更为准确,但是必须设计特异性的探针与引物模板配合,价格较贵;实时定量RT-PCR技术将逆转录过程和PCR过程结合起来,无需开盖,一步法操作,减少污染机会;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扩增过程中闭管操作,实时数据监测,降低了污染机会,减少假阳性结果;无需电泳,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操作的繁琐;通过定量内参基因来评价操作质量,减少了假阴性结果;该方法成本也较低,适合在临床应用中开展;巢式RT-PCR是一种变异PCR,使用两对PCR引物扩增同一个片段;第一对PCR引物扩增和普通PCR相似,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引物它们结合在第一次PCR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PCR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片段;巢式PCR特异性强,如果第一次扩增出错,则第二次继续进行扩增的概率极低,但是最后的结果需要用电泳实验观察,总体流程繁琐,无法准确定量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多重巢式RT-PCR+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方法,是在巢式RT-PCR的基础上,在两轮PCR中都平行设置针对多组融合基因的引物,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的剪接体,所有基因的第二轮上游引物在合成时用荧光素在5’端进行荧光标记,所有分型探针再3’端进行氨基修士;这样经过多重巢式PCR,一次可以扩增出多种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再与所有分型探针在芯片上杂交,鉴定具体的融合基因类型;该方法灵敏度较高,能够同时检测多种融合基因,但成本较高,操作较为复杂;2008年WHO关于白血病分型的标准中将BCR-ABL、PML-RARα、AML1-ETO融合基因等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归纳入白血病基本诊断标准,更说明了对这些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检测结果不仅可以为白血病诊断分型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减少人为主观的判断,使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是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的基础,对白血病的临床个性化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J Gabert, E Beillard, VHJ van der Velden, et al. Standardization andquality control studies of ‘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or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leukemia – A Europe Against Cancer Program. Leukemia , 2003, 17: 2318–2357.2.JJM van Dongen, EA Macintyre, JA Gabert, et al. Standardized RT-PCRanalysis of fusion gene transcripts from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acute leukemia for detection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Leukemia, 1999, 13: 1901–1928.3.Yoonsoo Hahn, Tapan Kumar Bera, Kristen Gehlhaus, et al. Finding fusiongenes resulting from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by analyzing theexpressed sequence databases. PNAS, 2004, 10136: 13257–13261.4.李家增,王鸿利,韩忠朝. 血液实验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J Score, MJ Calasanz, O Ottman, et al. Analysis of genomic breakpointsin p190 and p210 BCR–ABL indicate distinct mechanisms of formation.Leukemia, 2010, 24: 1742–1750.6.阳成波,印遇龙,黄瑞林等. 实时定量RT-PCR的原理及方法. 免疫学杂志,2003,193: S145-S150.7.Brian V. Balgobind, Susana C, et al. Novel prognostic subgroups inchildhood 11q23/MLL-rearrang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Blood, 2009, 114 12: 2489-2496.m K, Zhang DE. RUNX1 and RUNX1-ETO: roles in hematopoiesis andleukemogenesis. Front Biosci. 2012, 117: 1120–1139.9. E Beillard, N Pallisgaard, VHJ van der Velden, et al. Evaluation ofcandidate control genes for diagnosis and residual disease detection in leukemic patients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 – a Europe against cancer program. Leukemia, 2003, 17: 2474–2486.10.James W. Vardiman, Jüergen Thiele, Daniel A. Arber, et al. The 2008revi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 rationale and important changes. Blood, 2009, 1145: 937-951.11.Borkhardt A, Cazzaniga G, Viehmann S, et al. Incidence and clinicalrelevance of TEL/AML1 fusion gene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enrolled in the German and Italian multi-center therapy trials.Associazione Italiana Ema-tologia Oncologia Pediatrica and theBerlin-Frankfurt-Munster Study Group. Blood, 1997, 90: 571-577.12.Bloomfield CD, Goldman AI, Alimena G, et al.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identify high-risk and low-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86, 67: 415-420.13.Armstrong SA, Look AT. Molecular genetics of 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 J Clin Oncol, 2005, 23: 6306-6315.14.Pui CH, Robison LL, Look A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Lancet,2008, 371: 1030-1043.15.Mellentin JD, Nourse J, Hunger SP,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t1;19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in pre-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s.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1990,2: 239–247.16.Nourse J, Mellentin JD, Galili N, et a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19results in synthesis of a homeobox fusion mRNA that codes for a potential chimeric transcription factor. Cell, 1990, 60: 535–545.17.Kamps MP, Murre C, Sun XH, et al. A new homeobox gene contributes theDNA binding domain of the t1;19 translocation protein in pre-B ALL. Cell, 1990, 60: 547–555.18.Crist WM, Carroll AJ, Shuster JJ, et al. Poor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pre-B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1;19q23;p13: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study. Blood, 1990, 76: 117–122.19.Hunger SP, Sun T, Boswell AF, et al. Hyperdiploidy and E2A-PBX1 fusionin an adult with t1;19+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Genes Chromosomes Cancer, 1997, 20: 392–398.20.Borowitz MJ, Hunger SP, Carroll AJ, et al. Predictability of thet1;19q23;p13 from surface antigen phenotype: implications forscreening cases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for molecular analysis: a Pediatric Oncology Group study. Blood, 1993, 82:1086–1091.21.Privitera E, Kamps MP, Hayashi Y, et al. Different molecularconsequences of the 1;19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in childhood B-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2, 79: 1781–1788.22.Privitera E, Luciano A, Ronchetti D, et al. Molecular variants of the1;19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in 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leukemia ALL. Leukemia, 1994, 8: 554–559.23.Hunger SP, Galili N, Carroll AJ, et al. The t1;19q23;p13 results inconsistent fusion of E2A and PBX1 coding sequences in 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s. Blood, 1991, 77: 687–693.24.Izraeli S, Kovar H, Gadner H, et al. Unexpected heterogeneity inE2A/PBX1 fusion messenger RNA detected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1992,80: 1413–1417.25.Rowley JD. Molecular genetics in acute leukemia. Leukemia, 2000,14:513–517.26.Yu BD, Hess JL, Horning SE, et al. Altered Hox expression and segmentalidentity in MLL-mutant mice. Nature,1995, 378: 505–508.27.Isnard P, Core N, Naquet P, et al. Altered lymphoid development in micedeficient for the mAF4 proto-oncogene. Blood, 2000, 96: 705–710. 28.Kersey JH, Wang D, Oberto M. Resistance of t4;11 MLL-AF4 fusion geneleukemias to stress-induced cell death: possible mechanism forextensive extramedullary accumulation of cells and poor prognosis.Leukemia, 1998, 12: 1561–1564.29.Uckun FM, Herman-Hatten K, Crotty ML,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MLL-AF4 fusion30.transcript expression in the absence of a cytogenetically detectablet4;11q21;q23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Blood, 1998, 92: 810–821.31.Trka J, Zuna J, Hrusak O, et al. No evidence for MLL/AF4 expression innormal cord blood samples. Blood, 1999, 93: 1106–1110.32.Kim-Rouille MH, MacGregor A, Wiedemann LM, et al. MLL-AF4 gene fusionsin normal newborns. Blood, 1999, 93: 1107–1108.33.Cimino G, Elia L, Rapanotti MC,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residual-disease monitoring of the ALL1/AF4 transcript in patients with t4;11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lood, 2000, 95: 96–101.。
WHO分类中各型AML的诊断标准
WHO分类中各型AML的诊断标准*导读:占AML的5%-12%;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细胞伴显著地向中性粒细胞分化阶段;临床上易见髓细胞肉瘤;细胞形态与组化特点示,骨髓中可见大量的大的白血病原始细胞,其胞浆丰富,嗜碱性,内含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少数原始细胞含很大的颗粒(假Chediak-Higashi颗粒)。
Auer小体易见,常为单个细长。
早幼粒、中幼粒及成熟中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这些细胞常有异常的核分叶(如假Pelger-Huet核)及粉红色胞浆。
……WHO分类中各型AML的诊断标准一、具有特定细胞遗传学异常的AML1. AML具有t(8;21)(q22;q22),(AML1 /ETO)占AML的5%-12%;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细胞伴显著地向中性粒细胞分化阶段;临床上易见髓细胞肉瘤;细胞形态与组化特点示,骨髓中可见大量的大的白血病原始细胞,其胞浆丰富,嗜碱性,内含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少数原始细胞含很大的颗粒(假Chediak-Higashi颗粒)。
Auer小体易见,常为单个细长。
早幼粒、中幼粒及成熟中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这些细胞常有异常的核分叶(如假Pelger-Huet核)及粉红色胞浆。
免疫表型示CD13、CD33、MPO和CD34表达,常有CD19共表达,如有CD56表达则提示预后差;细胞基因学检查示t(8;21)(q22;q22),(AML1 /ETO),如检出这种细胞基因学异常,即便骨髓中原始细胞少于20%,也应该诊断为AML,而不是MDS-RAEB。
通常对化疗的反应较好,缓解率高,含大剂量Are-C的巩固治疗后长期无病存活率也较高。
但是细胞如表达CD56或有其他附加异常染色体(如del(9)(q22)或性染色体丢失)则预后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t(15;17)(q22;q11~22),(PML/RARa)及变异型占AML的5%-8%;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细胞向粒系细胞分化阶段;临床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典型者为粗颗粒型,部分为细颗粒性,后者常有高白细胞血症,且细胞倍增时间短,对全反式维甲酸(RAR)和砷剂治疗有效;细胞形态是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这些细胞的核大小及形态不规则,胞浆颗粒增多,Auer小体易见,且粗长,有时呈柴捆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_RARα 异型的临床意义
文章编号(A rticle I D):1009-2137(2005)03-0500-03・论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 ML/RARα异型的临床意义孙爱宁,周海侠,吴德沛,王玮,金正明,仇惠英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血液学研究所,苏州215006摘要 为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 L)P ML/RARα异型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对71例诱导治疗的AP L患者定期进行血像、骨髓像检查,用巢式RT-PCR检测P ML/RARα不同转录本。
结果表明:短型(S)和V型白细胞总数比长型(L型)显著升高,所以较易早期发生严重的出血合并症。
S型和V型P ML/RARα患者的复发率高于L型患者。
结论:AP L患者P ML/RARα异型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
关键词 AP L;P ML/RARα异型;白血病中图分类号 R733171文献标识码 AC li n i ca l S i gn i f i cance of P ML/RARαIsofor m s i n Adult Pa ti en ts w ithAcute Prom yelocyti c L eukem i aS UN A i2N ing,ZHOU Hai2Xia,WU De2Pei,WANG W ei,J I N Zheng2M ing,Q I U Hui2YingDepart m ent of He mat ol 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 p ital of Suzhou University,Jiangsu I nstitute of He mat ol ogy,Suzhou215006,ChinaAbstract To evaluate the relati on of P ML/RARαis ofor m s in adult AP L patients t o clinical therapy and p r ognosis,the p icture of bl ood and bone marr ow as p irates f or71AP L patients treated by inducti on therapy were peridically exa m ined and the different transcri p ts of P ML/RARαwere assayed by nested RT2PC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an WBC count (×109/L)in the patients with the short(S)and variable(V)is of or m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 ong(L) is of or m.So,the seri ous bleeding comp licati ons early occurred.Relap se risk f or patients with S and variable is ofor m s were higher than that with L is of or m.I n conclusi on,P ML/RARαis of or m s in patients with AP L may be the independent p r ognostic fact or.Key words AP L;P ML/RARαis ofor m;leuke m iaJ Exp He m atol2005;13(3):500-50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 L)几乎都有染色体t(15;17),15号染色体上的P 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全反式维甲酸受体-α的融合基因P ML/ RARα形成后,抑制细胞的分化,使细胞成为肿瘤细胞。
pmlrara融合基因名词解释
一、概述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基因名词在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PMLRARA基因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对PMLRARA基因进行解释和探讨。
二、PMLRARA基因的含义1. PMLRARA是由PML和RARA两个基因融合而成的复合基因。
2. 其中,PML基因属于PML基因家族,编码一个核蛋白,而RARA基因编码一个核受体。
3. PMLRARA基因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是一种特定的致癌基因。
三、PMLRARA基因的作用机制1. PMLRARA基因融合后产生的蛋白会干扰正常的细胞分化和凋亡过程,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存活。
2. 该蛋白也会影响细胞内其他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白血病细胞的发生和发展。
3. 通过研究PMLRARA基因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治疗白血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方法。
四、PMLRARA基因与疾病的关系1. PMLRARA基因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紧密相关,是该疾病的典型致癌基因之一。
2. 检测和研究PMLRARA基因的变异和表达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3. 通过干预PMLRARA基因的表达或功能,可以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手段。
五、PMLRARA基因的研究现状1. 目前,关于PMLRARA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用机制、参与的信号通路、药物靶点等方面。
2.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特定的化合物或药物可以干扰PMLRARA蛋白的功能,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一些临床试验已经开始探索针对PMLRARA基因的治疗策略,希望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六、结论通过对PMLRARA基因的深入研究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
针对PMLRARA基因的治疗策略也有望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期待在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能够取得更多关于PMLRARA基因的重要发现,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造福于病患者。
七、PMLRARA基因与靶向治疗随着对PMLRARA基因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针对该基因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新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新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郭熙哲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法,通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进行了修订,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2001分类,下面就who关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分型及标准并作直观的了解。
who将髓系恶性病分为4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md/mpd)。
一、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类who就是根据形态学,免疫系统表型,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去综合分类,who与fab分类的明显不同点:<1>确诊aml时fab建议骨髓完整细胞数≥30%,而who则为完整细胞数≥20%;<2>诱发特定染色体类型aml如t(15;17);t(8;21);inv(16)和t(16;16)等.确诊时除单独列举外,bm(骨髓)完整细胞可以≤20%;<3>由mds(骨髓病变异常综合征)或mpd(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变而来及化疗相关性的aml(treatmentrelatedaml)单独列举;<4>免疫系统表型需以单克隆抗体,常用的如上所述单抗存有:输血干活/组细胞为cd34、hla-dr;粒细胞为mpo、cd13、cd15、cd117、cd33;单核细胞为cd14等;<5>减少了aml代莱病谱,分类具体内容如下:1.aml伴有重现细胞遗传学异常;此类aml不仅具有明确的形态学特点,而且其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是预后比较好的标志,即cr率高,长期生存率及治愈倾向较大。
1.1aml存有t(8;21)(q22;q22)[aml-((cbfα)/eto)]:其细胞形态学的特点相等于我国aml分类的m2b,本型年长患者较多,常有粒细胞肉瘤,骨髓原始粒细胞≤20%,免疫表型为粒细胞抗原:cd13+,cp33+,mpo+,cd34+,偶有cd19和cd45呈阳性,占aml发生率的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机制】绝大多数APL发病的关键机制为t(15;17)(q22;q21)。
15号染色体上P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形成PML-RARα基因,融合蛋白导致早幼粒细胞正常的分化和成熟受阻、抑制肿瘤抑制子和PML的促凋亡功能。
1.5种RARα基因重排:(1)t(15;17)(q22;q21)(2)t(11;17)(q23;q21)(3)t(5;17)(q35;q21)(4)t(11;17)(q13;q21)(5)Statb5- RARα融合基因(基因间染色体DNA缺失所形成)2.t(15;17)(1)约占98%(2)易位使15q22上的早幼粒细胞锌指(PML)基因与17q21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α)发生交互性重排。
(3)wtRARα的功能是转录激活因子,正常情况下能够与转录辅助激活因子(co-activator)或N-CoR/Sin3/HDAC1,即辅助抑制因子复合体(co-repressor)相互作用(4)生理浓度的RA可以使wtRARα与N-CoR/Sin3/HDAC1解离,进而激活转录。
而PML与RARα的融合增强了融合产物的RARα部分与N-CoR/Sin3/HDAC1的相互作用,造成对RARα靶基因的持续抑制。
药理浓度的RA能够克服这种相互作用,从而解除对转录的抑制3.变异型t(11;17)(1)约占0.8%,最多见的变异易位类型(2)导致PLZF和RARα基因融合,产生的PLZF-RARα融合蛋白的两部分都具有共抑制复合物结合位点。
其特殊的结构使它们与抑制因子亲和力升高,在ATRA作用下亦不易解离,从而表现出对ATRA的耐药(3)体外试验证实,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能够有效恢复其对ATRA的敏感性4.剩余的APL患者见于RARα与其他非PML形成不同融合基因,包括极其罕见的核磷蛋白(NPM)、核基质(NuMA)基因、STAT5b基因流程图在生理情况下,维甲酸受体(RAR)和维甲酸受体X(RXR)形成异二聚体,与DNA上的维甲酸调控元件结合;↓RAR-RXR招募一个蛋白复合体,该复合体使组氨酸去乙酰化,导致染色体构相变化、转录抑制;↓生理浓度的RA可以诱导该复合体的分离、促进基因转录;↓在APL情况下,由于PML-RAR融合蛋白与该复合体结合紧密,导致生理浓度的RA不能使该复合体分离,导致促进髓系分化的基因转录受抑制,从而发生APL;↓必须应用治疗剂量浓度的RA才可以使早幼粒细胞正常分化和成熟,RA同时可以使PML-RARA融合蛋白降解。
pml-rarα融合基因 选择题
标题:PML-RARα融合基因选择题摘要: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特征性基因,对其进行选择性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APL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选择题,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PML-RARα融合基因的概念1. PML-RARα融合基因是指PML(promyelocytic leukemia)基因与RAR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α)基因之间的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独特标志。
二、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2. 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的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这些方法能够高效地检测出PML-RARα融合基因的存在。
三、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3. PML-RARα融合基因的存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APL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患者若检测出PML-RARα融合基因,则可考虑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等治疗方案。
四、PML-RARα融合基因的研究进展4.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PML-RARα融合基因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些新的分子靶向药物已经被研发用于治疗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的APL患者。
结论:PML-RARα融合基因选择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其概念、检测方法、临床意义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PML-RARα融合基因相关知识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五、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5.1 诊断: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典型遗传异常,检测其存在可以用于确诊APL。
PCR、FISH和RT-PCR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PML-RARa融合基因BCR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PML-RARa融合基因BCR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王欣;刘林;陈建斌;王建渝;肖青【摘要】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ll-trans-retinoic acid (ATRA ) and arsenic trioxide (ATO)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bining ATO with ATRA based induction therapy ,followed by 3 courses of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and 2-year sequential ATO/ATRA maintenance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PL ,and the efficacy between high risk group andlow/inter-mediate risk group ,also between different PML-RARa isoform sub-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high risk group and low/in-termediate risk group ,the complete remission(CR)rates were 70 .0% and 96 .9% (P=0 .04) ,respectively ;the 3 years overall sur-vival rates(OS) and disease free survival rates (DFS) were(70 .0 ± 14 .5)% ,(96 .9 ± 3 .1)% ,P= 0 .01 and(66 .7% ± 19 .2)% , (93 .8 ± 6 .1)% ,P=0 .08 ,respectively .In BCR1 group and BCR3 group ,the CR were 78 .6% and 95 .6%(P=0 .14) ,respectively ;the rates of 3 years OS and DFS were(95 .7 ±4 .3)% ,(78 .6 ± 11 .0)% ,P=0 .18 ,and(92 .9 ± 6 .9)% ,(87 .5 ±11 .7)% ,P=0 .24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O based first-line protocol is highly effective for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APL ,especially for the PML-RARa BCR3 isoform APL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
APL 2014方案治疗PML-RARα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l672-9463.2020.0&009•临床经验•APL2014方案治疗PML-RARa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朱莹莹郭明发宋丽丽管玉洁刘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约占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 7%叫该病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是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t(15;17)(q22;ql2),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产物引起细胞凋亡不足和分化受阻a】。
过去,APL被认为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死亡率极高、预后极差。
我国是最早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神(ATO)用于APL治疗的国家,开启了APL治疗史上的新篇章。
现在,APL已成为基本可治愈的白血病。
本研究就近5年采用《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沪中的诊治方案治疗儿童APL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为APL患儿的治疗及进_步研究提磐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初治APL患儿38例,除1例男性患儿未开始正规治疗即在入院第2天因DIC、颅内出血死亡外,余37例均给予APL2014方案治疗。
依据方案危险度分层,37例APL患儿中,低危组8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13例。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疗效评估血液学缓解(HCR)定义为临床无白血病浸润的症状及体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M1.5x109/L和血小板计数M100x且外周血作者单位:450018河南郑州,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朱莹莹、宋丽丽、管玉洁、刘炜);河南省小儿血液医学重点实验室(郭明发)通讯作者:刘炜,E-mail:*************************不存在原幼细胞,骨髓原始细胞W0.05;分子学缓解(MCR)为病初阳性的PML-RARa融合基因转为阴性叫复发:包括髓内复发(骨髓原始细胞30.05)和(或)髓外复发(骨髓以外的其他脏器或组织发现白血病浸润的证据)。
我国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四色方案
中国流式细胞术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由于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免疫分型具有客观、敏感、准确等特点,免疫表型已成为诊断急性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准确的诊断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抗体,涉及多个造血系列的抗原。
但目前国内甚至国际上没有规范化的方案可以借鉴。
而国内不同的医疗单位所用的抗体数量和种类均有较大的异质性,有些单位由于应用的抗体数量较少或抗体选择不当,影响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术学组经过多次的讨论,提出以CD45/SSC为基础的中国流式细胞术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四色方案,供参考。
本方案不包括标本的采集、保存、制备、试剂和仪器的调整及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这些对免疫分型同样重要,可参考相应的指南。
1.适应范围: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z B系:早B前体-ALL(Pro-B), 普通-B-ALL(Common-B),前体B-ALL(Pre-B),及与Burkitt淋巴瘤进行鉴别z T系:早T前体-ALL (Pro-T), 前体T-ALL(Pre-T),皮质-T-ALL和髓质-T-ALL.1.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z AML微分化型(AML-M0)z AML伴粒系和单核细胞分化型(AML-M1/2和AML-M4/5)z急性红白血病(AML-M6)z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1.4前体树突细胞肿瘤1.5急性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白血病1.6 混合表型白血病1.7 对上诉急性白血病治疗后检测MRD的标志进行筛查2.抗体的选择:根据检测的目的,需要检测不同的抗体:2.1 鉴别急性、慢性白血病: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以根据CD45/SSC图型进行初步判断。
髓系白血病细胞CD45的表达较弱,往往位于正常淋巴细胞下方,且多数白血病细胞SSC较低(除去大颗粒APL患者)。
再根据CD34、CD117、CD38、HLA-DR、CD123的表达进行判断。
血 液 系 统 疾 病 习 题及答案
血液系统疾病习题一、判断题1.急性白血病无论是ALL还是AML都应该在诱导缓解后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2.有媒体宣传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是80%,而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只有50%,这一说法有理论和临床依据()3.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免疫功能重建比骨髓移植快,而且供者也更乐于接受。
因此,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完全取代骨髓移植()4.外周血中有异型淋巴细胞有助于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巨细胞病毒感染()5.一中年患者2月前在外院诊断为ALL,先后应用HOAP 和VMP方案化疗两疗程。
来我院后骨穿检查显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85%,因此可以判断此病人为原发耐药的难治性ALL()6.Reed-Sternberg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细胞,因此诊断霍奇金淋巴瘤必须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7.治疗贫血最重要的原则和最合理的方法是除去或纠正引起贫血的原因()8.成人ITP患者如果血小板>50×109/L时可不需要治疗()9.骨髓分类计数时非红系细胞计数(NEC)是指除红系细胞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10.MDS的诊断关键是血细胞的病态造血,只要有血细胞的病态造血就可以诊断MDS()答案:1.×2.×3.×4.×5.√6.×7.√8.√9.√10.×11.×二、填空题1.急性白血病影响预后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AML-M3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标志是_______,分子生物学标志是_______。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_______,治疗有效时NAP活性_______,疾病复发或进展时活性_______,合并感染时活性_______。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摘要】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在临床检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前后的意义.研究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变进程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PML-RARα融合基因含量.结果所有51例初诊为APL的患者均做PML-RAR α融合基因检测,其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0.4%.初诊为APL的51例患者治疗18个月后(进行随访),其中死亡3例,阳性3例,阳性率为5.9%.结论 PML-RARα融合基因的检测对APL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定期检测PML-RAR α基因可尽早发现分子学复发以及时治疗,并避免血液学复发.【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年(卷),期】2012(004)003【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PML-RARα;聚合酶链状反应【作者】陈越;陈雪礼;刘晓峰;胡苏【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西,九江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江西,九江332000【正文语种】中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类型之一。
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砷剂、联合化疗等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率及治疗后5年生存率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首位[1,2]。
但是如何处理缓解后白血病复发的问题,如何进行缓解后巩固、维持治疗,仍然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主要因素。
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是体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
三种 PML/RARA 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早幼粒细 胞 白血病 基 因;维 甲酸 受体 仪基因 ;早幼粒 细胞 白血病/维 甲酸受体 融合基 因亚 型 ;基 因突变 ;FMS样酪氨酸激酶 3内部 串联重复 突变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7.003 中图分类 号 :R733.71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6X(2015)27-0007-04
摘要 :目的 分析并 比较不 同早幼粒 细胞 白血 维 甲酸受体 ot融 合基 因(PML/RARA)亚 型急性早 幼粒 细胞 白血病 (APL)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 集我 中心 2010~2014年 108例初 诊 APL患者 的 临床资料 ,分析不 同 PML/ RARA亚型 的特点 。结果 最常见 的 PML/RARA亚 型为 L型 (67例 ,62.0% ),其次 为 S型 (30例 ,27.8% )、V型 (11例 ,10.2% )。V型患 者合并 出血的 比例 (45.5%)低于 L型 (74.6%)和 s型 (86.7% ),P均 <0.05;V型患者 中位纤维 蛋 白原水 平(1.98 g/L)高于 L型 (1.18 g/L)和 s型 (1.05 g/L),P均 <0.05。S型患者 (26.7% )较 L 型 (7.6%)和 V型 (O)更易伴发 FMS样 酪氨酸酶 3内部 串联重 复(FLT3/ITD)突变 ,P均 <0.05。S型患者 CD 表 达 阳性率 (24.1% )高于 L型 (6.3%)和 V型 (11.1%),P均 <0.05。高 、中、低危组维 甲酸综合征 发生率分别 为 56.3% 、28.8% 、17.5% (P均 <0.05)。三种 PML/RARA亚 型维 甲酸综合征 的发生率差 异无统 计学 意义 。结 论 三种 PML/RARA亚型的 APL临床特点不尽相 同,L型最常见 ,V型出血发生率较 低 ,s型较易 伴 FLT3/ITD突 变和 CD34阳 性 表 达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研究进展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研究进展于伟(综述);张向阳(审校)【摘要】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蛋白是肿瘤抑制子,它最早发现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一个亚型。
该病的特征为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易位,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
PML蛋白是一种核体( nuclear bodys ),是与核基质结合的、动态的、亚核多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募集和释放不同种蛋白,介导这些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并由此参与调控多种细胞功能。
本文就PML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作一概述。
%Th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PML) gene is a gene known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It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which at(15;17)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fused it to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 RARα) .PML nuclear bodies are matrix-associated dynamic structures that favour the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of proteins,mediate thei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and implic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diverse cellular functions.Here we summarize the structure,format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 of PML-NB.【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6【总页数】7页(P381-386,390)【关键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结构;形成;功能【作者】于伟(综述);张向阳(审校)【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于伟,女,汉族,山东泗水人,1981年9月出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的研究进展卜翠翠;张学美【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3(028)002【总页数】5页(P236-240)【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型【作者】卜翠翠;张学美【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云南昆明650032;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云南昆明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伴有成熟髓免疫表型的早幼粒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许多实验提示APL中特殊的蛋白标记与融合基因、临床缓解、预后有关。
动物实验研究中,也认为特定免疫表型的早幼粒细胞群体(CD34+、c-Kit+即CD117+、Gr-1+)具有产生APL的能力[1]。
研究认为CD13+CD33+CD34-HLA-DR-经典表型及CD13+CD33+CD34+HLA-DR+表型为两个突出生物学特征的免疫表型组合,多年来对两组表型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判断APL预后提供了重要的补充信息,提高了诊断的速度[2-3]。
APL中一些特殊生物学特征的免疫表型,如CD2、CD123抗原等,虽然不具有等同于前面两组免疫表型的突出生物学特征意义,却也与APL的预后和复发相关[4-5]。
文献还显示1/3的APL患者有t(15;17)(q22;q21)的同时,还有复杂核型,但没观察到这部分患者免疫表型的特殊[6]。
本研究就近年来APL免疫表型领域相关文献做一综述。
1.1免疫表型与诊断1.1.1 CD13+CD33+CD34-HLA-DR-该表型是大部分APL患者具有的免疫表型,多在文献中被称为经典免疫表型。
该表型患者在APL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57.5%[2]。
大部分文献显示其中的CD13+和CD33+患者所占比例都波动于90%~100%[2,7],患者中抗原CD33的表达水平比CD13强[6],两者表达具有一致性,资料显示共表达患者的比例高达83.9%[7]。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70例长期生存分析【摘要】本研究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在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17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后,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17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170例患者中位随访36个月,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为%,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为%。
23例患者于中位缓解后15个月复发。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方案、获得缓解时间、缓解后治疗方案、PML/RARα阳性率均为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缓解后治疗方案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
结论:在APL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应用化疗+维甲酸+砷剂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将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Long-Term Survival Analysis in 170 Cases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single 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 with long-term follow-up was perfomed to better defin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a rationale for the use of ATRA,chemotherapy,and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APL patients.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APL entering complete remission (CR)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185 months (n = 170)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2004.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8 potential factors influencing survival and prognosis were carried out with Log-Rank and Cox regression method,including sex,age,initial WBC count,the level of lactic hydrogenase (LDH),first induction regimen,time from induction therapy to CR,post-remission therapy,negative or positive rate of PML-RAR alpha and follow-up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RT-PC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timate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relapse-free survival (RFS) were %±% and %±% respectively. The 23 patients relapsed at the median time of 15 monthsafter CR.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itial WBC count,first induction regimen,time from induction therapy to CR,type ofpost-remission therapy and persistent negative RT-PCR in remission were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long-term survival. Multivariat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only type ofpost-remission therapy was associatedwith RFS and O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ost-remission treatment combining ATRA,As2O3 and chemotherapy w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APL patients entering CR1.Key word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long-term survival;prognostic factors自应用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来,APL的疗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长期生存率以及临床治愈率均明显高于以往的传统化疗,因此APL成为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最好的一种亚型[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血液、 皮肤及肠道等成体组织中干 / 祖细胞是 以其 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器官功能长期稳定的基础, 、 自我更新 多系分化及持续增殖能力而得以与其他细 胞区分。因肿瘤细胞具有类似干 / 祖细胞的自我更 持续增殖能力,肿瘤的发生发展被认为与干 / 祖 新、 细胞密切相关, 并推测肿瘤组织内存在肿瘤干 / 祖细 [ 1 ] 近年来的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 , 而且更重要的, 胞, 肿瘤干 / 祖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 耐药以及转移的 [ 1 ] 根源 。尽管早期的肿瘤干 / 祖细胞的研究是在白血 病中开展的, 然而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 AML ) 中 1 个特殊亚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 ) 在白血 病干 / 祖细胞研究中始终没有突破, 其主要原因在于
பைடு நூலகம்
Abstract Tumor stem / progenitor cells are the cells w 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renew al,differentiating to all the other cell populations w ithin tumor, w hich are also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tumor relapse, drugresistance and metastasis. As a subtyp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APL ) represents the target of therapy due to the good response of the oncogenic protein PM LRARα to alltrans retinoic acid ( ATRA ) and arsenic trioxide ( ATO ) .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APL as follow s: ( 1 ) there probably are tw o APL stem / progenitor cell populations w ithin APL ,and selfrenew al and survival of APL stem / progenitor cells highly depend on PM LRARα expression,cell cycle inhibitor p21 ,selfrenew al associated molecules and chemokines; and ( 2 ) ATRA and ATO eradicate APL stem / progenitor cells mainly by PM LRARα degradation, FOXO3A activation and the inhibition of selfrenew alassociated signaling pathw ay of sonic hedgehog. These findings are helpful to improve other tumor therapy. Ke y words PM LRARα; P21 ; APL ; leukemia stem / progenitor cell J Exp Hematol 2011 ; 19 ( 5 ) : 1299 - 1302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2011 ; 19 ( 5 ) : 1299 - 1302
· 1299·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 : 1009 - 2137 ( 2011 ) 05 - 1299 - 04
· 综述 ·
PMLRAR α 及 p21 是维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干 / 祖细胞生存的关键因素
丁飞, 李军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 上海 200025
摘要 肿瘤干 / 祖细胞是肿瘤组织内具有自我更新 、 分化成为肿瘤组织内所有细胞群体及持续增殖能力的起始 被认为是肿瘤复发、 耐药以及转移的根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 ) 作为 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 L ) 的一个亚型, 因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治疗对其具有良好效果而成
中图分类号
PMLRARα and p21 Are Key Factors for Maintaining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Stem Cells Survival— — —Review
DING Fei,LI JunMi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Rui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 LI JunMin,Professor. Tel: ( 021 ) 64370045 - 665251 . Email: lijunmin@ medmail. com. cn
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 。本文通过总结近期关于 APL 干 / 祖细胞的研究, 说明 APL 内可能存在着两群 APL 干 / 祖细 RARα 融合蛋白、 胞, 而 APL 干 / 祖细胞可能依赖于致癌 PML细胞周期抑制物 p21、 自我更新相关的分子以及趋化因 RARα 融合蛋白、 子等维持其自我更新及生存, 而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主要是通过降解 PML激活 FOXO3A 、 抑制自 关键词 我更新相关信号通路 Shh 的活化而达到清除 APL 干 / 祖细胞的效应, 这对于指导其他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PM LRARα; p21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干 / 祖细胞 R733. 71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