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背影》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课件

)
答案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外貌描写
(4)动作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描写方法的能力。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以下五 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答题时根 据语境进行辨析即可。
1.(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爱心是一支拐杖,它给予颓唐者站起来的力量。
答案 (1)作者从外貌、动作等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可以感受到这是 一位慈爱的父亲,他的内心饱含了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2)这是感动的泪,“我”因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而感动得流泪。 解析 (1)选文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作者是通 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来刻画父亲的背影的。在这些描写中,动作描 写最为传神,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父亲如此艰难地过铁道,只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这怎能不令人感动, 不令人流泪?!
1. (2019福建泉州北峰中学期中,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 A (单纯 单调)的 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 B (激扬 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 样静静地流着。
,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 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说明起 码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干下去的 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
3.根据画线句子仿写语句。
父爱,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父爱,如
,
,
,
;父爱,如
,
,
,
;父爱,如
,

14 背影(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6张PPT)

14 背影(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6张PPT)
解析:阅读整个语段,可知该语段是关于“爱”的,因此可确定首句是②,总论“爱”给人的感 受。其次是④,进一步说明“浸润了爱的亲情”深如海、高似天、厚甚山。再次是③,解释“浸 润了爱的亲情”为何如此厚重。接着是①,具体叙述孩童时期的爱。最后是⑤,写长大成熟后的 爱。。
感 谢 观 看
的眼泪又来了。 ➢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
褂的背影。
文本研读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望父买橘”写得极有特点, 那作者笔下的父亲到底是一个 怎样的形象呢?品读文中的细 节,感受朱自清父亲对他的 爱,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 父亲的形象。
文本研读
外貌描写
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从其颜色看:可见父亲的心情的暗淡悲伤 从其质地看:可见父亲的老境的颓唐困顿 与紫毛大衣对比:深沉的父爱啊!为孩子倾其所有
解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当堂检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背影》选自《朱自清全集》。 B.《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到北京上学,父亲到浦口火车站送他, 照料他上车,并为他买橘子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C.《背影》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记叙回家奔丧、月台买橘、车站送别、读信 思父等事件,着力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D.本文以“背影”为线索叙事抒情。开篇“背影”点题,引出下文故事;买橘描绘 “背影”,表现深切父爱;别时眼望“背影”,离情催人泪下;读信浮现“背影”, 思父不能自已。
解析:ABD正确;C.有误,“正面描写”错,应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
当堂检测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孩童时,我们坐在母亲的膝上,轻轻吮吸着无私的母爱;跟在父亲的身后,慢慢品读着深沉的 父爱;拉着兄弟姐妹的手,一步步走向成熟。 ②爱总是这个世上最动人的语言。 ③因为,亲情血浓于水。 ④而浸润了爱的亲情,更是深如海、高似天、厚甚山。 ⑤成熟后,母亲的叮嘱、父亲的目光、兄弟姐妹的祝福,将伴随着我们走向天之涯、海之角,走 向时间的最深处——永恒。 A.②③④⑤① B.①⑤③②④C.②④③①⑤D.①⑤②③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含试卷)

13 背 影第1课时1.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重点)2.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提问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朗读、交流这些句子,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重点探究,明确行文线索提问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提问4: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可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自然段?明确:这两自然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

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

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

家中境况可想而知。

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

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提问5: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试看,你能发现吗?明确:①“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回忆(惦记)背影;父亲买橘,细看(刻画)背影;父子分手,远望(惜别)背影;文章结尾,再现背影。

“背影”是文章的明线。

②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父子情深”是文章的暗线。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1.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共4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课件(共47张ppt)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 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 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 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 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 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 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绘出了 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 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 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 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 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 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 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 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 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 “言出如山”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与龃龉, 所以从“说定不去”到“决定自己去”的转变才那样充满踌 躇与犹豫,最后以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完成了转变。
文章除了写父亲的四次背影外,还写了自己的四次流 泪。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说说表现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难点)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 方式。(难点)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重点)

第14课背影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第14课背影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描述来表现父爱。
(2)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学会如何鉴赏散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第14课背影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背影》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背影》一文,理解作者朱自清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表达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如:蹒跚、迂回、嘱咐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来描绘一个亲人的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Biblioteka 。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写作练习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有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下笔,有的同学虽然能写出一些内容,但缺乏细节描写。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一些专门的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绘。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还是不错的,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同学发言不够积极。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来,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对表现积极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第14课《背影》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动作描写
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刻画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情景。 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
蓄表现出来的。
第6段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分析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动词)的表 达效果。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 平静的心情。 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阅读前三自然段
课文精讲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倒叙 开篇点题 “最”表程度,说明父亲的背影在“我”心中 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悬念,自然引出 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自已:自我控制。已,停止,引申为控制。 情郁其中: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惟: 只。 箸: 筷子。 大去:指死,是一种忌讳的说法。
五、整体理解
这是一篇 散文 ,它以 深挚的爱 为线索, 表现父亲对儿子 背影 ,抒发了作者对父亲 深切的思念 。
整体理解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1. 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2. 借钱办丧事。 3. 丧母和失业
• 此前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 肥缺,可是父亲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回家变卖典质还“亏空”,还 要借钱办丧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为官的清廉。
归纳: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真的认为此事 “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 不是。面临卸职失业和丧母的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 • 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的时候,却强抑巨大悲苦,反过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教学课件(含配套教案)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并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个_背__影__,二年_未__见__,三处_嘱__咐__,
四次_流__泪__,五句_叮__咛__。
不解
背影
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三处不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 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 料理自己么? 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 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徐州榷运 局长(相当于“烟酒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作者当时 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 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 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 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 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 泪如泉涌……”于是,作者想起了8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为 自己送别的那一幕,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 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以致用
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 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 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 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 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写作点拨: 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
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 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 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 “背影”故事缘起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4背影课件(14张ppt)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4背影课件(14张ppt)

爱 的 理 解 和 延 续
…… ……
课后作业
1、给父母亲洗一次脚。 2、写一篇小作文:
《 爸爸,我想对你说 》
结束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 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 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 牛奶······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 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 真挚的爱?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欣赏《背影》片段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这一部分具体涉及到那些细节?
1、父亲的穿戴 黑 青 2、走路的姿势 蹒跚 3、爬月台的动作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 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 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欣赏精彩片段《献给父亲13课 背影
背 影 朱 第
自 二
课 时

有 一 种 背 影 叫 分 享
有 一 种 背 影 叫 凄 凉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作者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 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 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 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各 自是为什么而流泪呢?
难过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激的泪——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 惜别的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思念的泪——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6)(含试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6)(含试卷)

13 背影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的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

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朱自清的画像。

2课时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躯,当然也就会有背影。

你们仔细观察过父亲的背影吗?为什么朱自清会选择刻画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究竟。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五四”初即创作新诗。

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语句,说明其使你感动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四次。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其中对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怎样细致的描写刻画?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PPT优质教学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PPT优质教学电子课件
背影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名 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 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 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 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 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 是写实,……”
两人相“北”,一左一右
4
背景资料 4.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 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之间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带着妻女 在杭州另行安家。 5.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6.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虽得以进门,但是父亲不搭理他,开始长达 多年的冷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差使(c
·
B.奔丧(
·
C.蹒跚(
·
D.典质(diǎn) 渡江
·
答案 C A.差c
瞩咐
· · ·
不能自已(yǐ)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
(2)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父如何跟着子?
关心关切,担忧牵挂
4
父跟着子:靠近不能,咫尺之距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 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 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4背影(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4背影(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4背影(1)教案14 背影教学目标课前准备1917年,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的公卖局长职务也交卸了。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惜别。

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丧】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物等典当、抵押出去。

典,典当。

质,抵押。

【亏空】所欠的财物。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惨淡】凄凉;萧条;不景气。

【赋闲】文中指失业在家。

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因称罢官闲居、失业无事为赋闲。

【勾留】短时间停留。

【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车船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妥帖】妥当合适。

【踌躇】犹豫。

【脚夫】旧时对搬运工人的称呼。

【小费】顾客、旅客额外给饭馆、旅馆等行业中服务人员的钱。

【警醒】睡眠时容易醒来。

文中是不要睡得太沉的意思。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料理】办理;处理。

文中指照顾。

【月台】火车站的站台。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

【一股脑儿】通通。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膀子】胳膊。

【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背影》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颍州区王店镇十二里中学王亚彬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明线,体会父子情深。

,3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2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亲情。

2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涵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情感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突破通过感情渲染和讲解写作的缘由来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重点片段的研读把握文章主旨;通过重点句子的探究感悟父子深情。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阅读资料、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首歌《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的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

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无私的爱。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1听歌曲,进入情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注意生疏字,利用工具书解决。

二自读感知,总体把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每个人读了这篇文章都很感动,我今天最想听一听你们的真实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14 背影 PPT配套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14  背影   PPT配套教案

14背影教学目益L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欣赏图片(PPT呈现)这一幕幕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是一篇散文(体裁),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o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明确:四次3.四次“背影”各在什么地方?请找出来相关语句,并分析作者的情感。

1.四次背影中描写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明确:第二次.仔细阅读第6段对第二次背影的描写,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描写父亲的背影,有何表达效果。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明确:(1)“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是肖像描写①黑、深青:家境不好,刚办完丧事,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

(2)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是动作描写。

“攀” “缩” “倾”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吃力与困难,突出了父爱子的主题。

小结: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最详细。

三、板书设计背影点出背影一一第一次流泪一一悲伤刻画背影一一第二次流泪一一感动惜别背影一一第三次流泪一一,惜别再现背影一一第四次流泪一一思念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的生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大概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浓浓父子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上语文《背影》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

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 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

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 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

作者用了“探”“穿”“攀”“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

“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

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6. 父亲在这一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①“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自己没尽够心意,看见月台上有卖橘子的,便要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②“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赏析:父亲担心儿子路途是否平安,要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后,才能放心。

③“进去吧,里边没人。

”赏析: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他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7. 课文中对“我”的第二次流泪写得很详细,“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多久。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七、课文主题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课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境,体会艰辛。

2.捕捉细节,感受父爱。

把握“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学习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4.感知父亲的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文章浓浓的父爱。

5.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引领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珍爱亲情,学会感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品读品析关键词句和细节,感受父爱。

【教学难点】了解并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深情导入1.一、PPT1:罗中立的油画——《父亲》2.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这幅油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并谈谈感受。

(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3.生:我看到画中的父亲善良、勤劳、淳朴、脸上的皱纹很深、看起来特别沧桑。

4.师:大家很细致地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是啊,画中的父亲脸上布满沟壑,他饱尝着生活的风雨与辛酸。

这幅油画,看过之后令人神伤。

父亲所有的辛苦,是为了养育自己的儿女。

也许只有当我们读懂生活艰辛的时候,才能读懂艰辛背后隐藏的爱。

这节课我们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浓浓父爱——《背影》。

(PPT2翻页展示课题)提问:你的父亲有为你买过橘子或者其他东西吗?有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吗?面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朱自清却说是最不能忘记的,一个小小的背影,究竟有什么值得难忘的呢?目标导学一:了解家境,体会艰辛默读课文,寻找体现生活艰辛的语句。

找到后请用这样的句式谈谈你的想法:“我在_____读出了生活的艰辛,我想说_____。

”目标导学二:捕捉细节,感受父爱1、即使生活如此艰辛,可父亲爱儿子的心意没有打折。

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父亲给予儿子的爱?请以“我从____读出了父亲给予儿子的爱,最大的感受是____”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第六段买橘子的段落,找出其中的动词,细细品味。

(走、探、穿、爬、攀、缩、倾)3、文中还有哪些词点到父亲行动不便?(蹒跚、慢慢)目标导学三:捕捉细节,理解父爱1、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深深打动了我,父亲的背影里绵藏着生活的不易与艰辛,父亲的爱里也满含着一种无言的沉重。

可是那时的我,是否从一开始就领悟到父爱呢?请从文中找一找。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2、从这些话里你看出了什么?(看出作者对父亲的不理解,并补充资料)总结:当一个人真正懂得生活的艰辛时,他便理解了爱的含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爱的含义时,他便学会了担当;当一个人学会担当时,他便有了给予别人幸福的理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两年前“我”与父亲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三)走近人物——父亲5.作者在与父亲见面时,父亲正在遭遇哪些事情?(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交卸了;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亏了空;借钱办丧事。

——人到中年,家道中落,丧母失业。

)6.父亲送我去车站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觉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无微不至)7.赏析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明确: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颜色深、朴素;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眼中,爬月台轻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攀爬困难却又努力)(四)走近作者——朱自清1.当时的朱自清,理解了父亲的这份关爱了吗?(展示背景资料,了解作者与父亲的矛盾。

明确:作者当时对父亲的爱是不理解的。

)2.从哪些地方看出朱自清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对父亲的嘲笑)3.现在的朱自清后悔了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朱自清的悔意?(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语,自嘲和悔恨)4.当时的作者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现在就理解了?(回顾资料,在这八年期间,朱自清也有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对自己的父亲感同身受了。

)(五)剖析背影,感悟深情父亲爱儿子时,儿子年轻,理解不了。

当儿子明白时,父亲却又老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小小的背影,承载着父子双方深沉的爱。

(六)联系实际,体会父爱播放视频,同学们,朱自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你又有什么与父亲之间难忘的回忆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希望今天学习完这一课后,我们能与自己的父亲多多交流,不要等到快要失去,才开始后悔。

二、研读赏析、重点感悟1、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

(一)关注父亲的外貌描写(衣着)出示父亲的外貌描写:2、(指名读)你能从颜色的角度分析一下父亲的外貌描写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吗?3、文中除了描写父亲外貌的颜色,还提到了其他的颜色。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到不同于父亲外貌的颜色呢?4、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对比父亲和我两种不同的穿着,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关注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1、出示描写父亲动作的语句2、指导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