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发表时间:2011-04-07 发表者:孟庆智 (访问人次:94)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证及禁忌征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征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1)年龄:要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3岁;

(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3)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返流。

2.肌部室缺,通常≥5mm。

3.手术外科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术进行关闭术。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禁忌证

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方法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准备

1.心导管术前常规。

2.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化验检查。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1天静脉注射抗生素一剂。术前1天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

(二)常规诊断性导管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

局麻或全麻下做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常规给予肝素100U/Kg,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压力及血氧,检测肺动脉压力及Qp/Qs。以猪尾巴导管经股动脉达主动脉及左室侧压,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返流。

2.经胸超声(TTE)或经食道超声(TTE)检查

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与瓣膜的关系,膜部室间隔缺损需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膜部室隔瘤形成等。近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脱垂及返流。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方法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为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术。

(1)建立动静脉轨道:通常应用右冠导管或其他导管经桡动脉、主动脉至左室,经探查导管头端经室间隔缺损入右室,然后将0.035英寸(1英寸=2.54cm)的软头长交换导丝经导管插入右室并推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然后由股静脉经端孔导管插入圈套器,套住肺动脉或上腔静脉的导丝,由股静脉拉出,以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左室—股动脉轨道。(2)由股静脉端沿轨道插入合适的长鞘至右房与右冠导管相接(接触式导管技术),将长鞘及扩张管一起沿导丝插至主动脉弓部,后撤长鞘内扩张管,然后缓缓回撤输送厂鞘之左室流出道,有动脉端推送交换导丝及右冠导管达左室尖端,该时置左室内的长鞘头端则顺势指向头尖,然后动脉端换猪尾巴导管,插至左室,撤去交换导丝。

(3)封堵器安放: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连接专用的输送导丝和递送导管,使封堵器维持在不对称位。然后经长鞘插入输送系统将封堵器送达长鞘末端,在TEE/TTE导引下结合X 线透视,回撤长鞘使左盘释放并与室间隔相贴,确定位置良好后,封堵器腰部镶入室间隔缺损,后撤长鞘,释放右盘。在TEE/TTE监视下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分流和瓣膜返流,随后作左室造影确认位置是否恰当及分流情况,并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返流及主动脉瓣形态。

(4)释放封堵器:在X线及超声检查效果满意后即可释放封堵器,撤出长鞘及导管后压迫止血。

2.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

(1)建立经室间隔缺损的动静脉轨道:由于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位于室间隔中部或接近心尖,在技术上与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塞术不尽相同。通常建立左股动脉、主动脉、左室、右室、右颈内静脉(或右股静脉)的轨道。

(2)封堵器的安置与释放:①顺向途径:长鞘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入右室,经室间隔缺损达左室然后按常规安置封堵器;②逆向途径:当肌部室间隔缺损接近心尖,右室面肌小梁多或右室面缺损较小难以顺向途径插入者。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疗效评价

封堵器安置后在TTE/TEE及左室造影下观察,效果良好:封堵器安置位置恰当;无或仅有微~少量分流;无明显主动脉瓣及房室瓣返流。

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处理及随访

1.术后置病房监护,临床及心电图监测,24小时内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后观察5~7天后情况良好,出院随访。

2.手术后24小时肝素化,抗生素静脉应用3天。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共6个月。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

五、并发症

1.心导管术并发症。

2.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可延迟发生。

3.封堵器脱落、栓塞。

4.主动脉或三尖瓣瓣膜返流。

5.残余分流。

6.溶血。

7.心脏及血管穿孔。

8.神经系统并发症:头痛、中风等。

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出现局部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栓塞。

【实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护理常规

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手术体位:体外正中切口,胸下垫软枕。 手术用物:心脏基础+特殊器械包,导尿管,无菌灯柄,电动胸骨锯,电除颤仪,无菌冰盐水,电刀,骨蜡,涤纶片,14#红色尿管3-4根,阻断带,2-0,3-0无损伤线,4-0或5-0 Prolene(滑线),2-0或3-0的强生荷包线,胸骨连针。 手术步骤: 1.常规消毒铺巾,前胸正中切口,准备电动胸骨锯,纵劈胸骨,骨蜡止血。切开心包2-0单针缝并悬掉,2-0双针缝主动脉荷包、灌注针荷包,游离主肺间隔,及上、下腔静脉,并在上、下腔静脉处套阻断带,核对管道,准备插管。 2.主动脉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要递11号尖刀做切口,10号丝线加固,主动脉插管与机器动脉连接时用盐水注射器排气,并予扣钳加固,角针7号线缝一针,核对管道,并行循环开始。插灌注针。 3.待温度降至浅低温,约30℃左右时,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心包腔内置冰屑(此时器械护士要提前做好冰屑),心脏停跳。 4.切开右心房,心内探查,插左心引流管。修补室缺:常用切口有两个①右心房切口,②右心室或肺动脉切口。修补有两种方法:①直接缝合法:适用于缺损小于1cm,边缘为白色纤维组织者,一般选用5-0Prolene(滑线)双头针带垫片连续缝合②补片缝合法:适用于缺损大,周边纤维不全者,可采用间断带小垫片褥式缝合,也可采用连续缝合。此时应准备足量的5×12双头带垫片的无损伤线,涤纶片,所有的器械均无损伤。根据室间隔缺损大小,将涤纶片剪成稍大于实际缺损2mm~3mm大小的涤纶片,备术者修补缺损用。 5.缝合切口,开放腔静脉、升主动脉,此时应及时备好除颤仪,待心脏跳动有力,循环稳定后,停机观察,先拔除腔静脉引流管。巡回护士要及时配置好鱼精蛋白,注完后拔除主动脉插管。 6.将体外循环管道递给台下,安放胸腔引流管,清点用物,缝合心包,胸骨穿钢丝,再次清点用物,关胸。 注意事项: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概述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返回]别名 VSD封堵术[返回]适应证

[返回]方法 1.诊断性心导管术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插管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插入猪尾形导管行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VSD直径,了解其形态及其距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然后行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 2.操作步骤静脉推注肝素100U/kg体重。选择超滑导丝从动脉途径经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通过VSD入右心室,再更换“面条”导丝入主肺动脉。经股静脉送入圈套器至主肺动脉内将“面条”导丝头端抓住,将其拉出股静脉,从而建立股静脉-右心室-VSD-左心室-股动脉轨道。沿“面条”导丝将输送鞘管自股静脉送入左室内。选择适宜的Amplat zer封堵器(较造影所测VSD直径>1~2mm)经输送鞘管送至左室内,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先打开封堵器的左室侧盘,回撤至VSD的左室侧,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侧伞的位置及形态满意后,固定推送导管及输送导丝,继续回撤鞘管打开封堵器的右室侧盘。经透视及超声下观察封堵器位置形态满意(Amplatzer膜部非对称VSD封堵器在输送过程中始终保持封堵器左室侧盘的铂金标志朝向心尖),且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时,重复左室及升主动脉造影。若无残余分流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且无主动脉瓣反流时,可松开推送导管尾端的固定器,逆时针旋转操纵柄,然后固定推送导管,轻轻推送输送鞘管释放封堵器。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3.术后处理 (1)穿刺侧肢体制动8h,卧床20h,局部沙袋压迫6h。 (2)术后肝素抗凝24h。

[返回]注意事项 1.小直径的VSD(<3mm)的处理VSD直径<3mm者左向右分流量很少,一般不会造成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病人也多无临床症状,可不干预,定期随访观察。VSD自然闭合的时间多在2~5岁之间,即使没有自然闭合,若缺损直径无变化者仍可继续随访至成人。 对随访中VSD直径有增加者或虽无变化,但病人和(或)其亲属考虑到将来入学、就业、加入保险,避免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避免外科手术的痛苦、伤疤以及消除心脏杂音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而迫切要求介入治疗者,介入治疗医生须全面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估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权衡其利弊,征得病人及其亲属同意后可行介入治疗。 2.对于VSD术前合并心律失常尤其是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因封堵术后有发生心脏骤停的个案,故应权衡封堵术的利弊,以防发生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3.少数VSD患者须完成左心室及升主动脉造影后才能判定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造影能更准确地观察VSD的部位、距主动脉右冠状瓣的距离、VSD左心室面和右心室面的直径及缺损数目、有无合并膜部瘤、主动脉瓣脱垂及反流等。 4.对左心室面有两个缺损且相距较近的膜周部VSD,若采用Amplatzer非对称性V SD封堵器,应尽可能封堵靠近主动脉瓣侧的缺损。少数介入治疗医师封堵远离主动脉瓣侧的缺损,将原先指向心尖部的左心面长盘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主动脉瓣侧,采用这种方法对操作技术要求高,发生封堵器脱落或主动脉瓣反流的风险大,经验不足者不宜采用该方法。对左心室面有两个缺损且相距较远的膜周部VSD,一枚封堵器常难以完全闭合两处缺损,常留有残余分流;而采用两枚封堵器可能造成主动脉瓣反流,且费用也明显增加,此种情况一般不适合介入治疗。 5.对合并膜部瘤且右心室面有多个“破口”的VSD介入治疗,应尽可能将输送鞘通过大“破口”并封堵左心室面的缺损口,以达到完全闭合。 6.对VSD合并轻度三尖瓣反流者,若封堵后三尖瓣反流量无增加可释放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图解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图解 一、手术切口位置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左心室切口 二、各个切口位置适应于不同缺损 (一)右心房切口--膜部、隔瓣下型、室间隔中部肌型VSD 适用于膜部、隔瓣下及室间隔中部肌型VSD的修补,对于嵴上型及低位近心尖区的缺损暴露困难 (二)右心室切口--嵴下型VSD 除了肌型多发性VSD以外,其他各种VSD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暴露,对于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双腔右心室也可以同时修补,右心室切口造成的损伤与瘢痕,对于心功能有影响,因子目前不主张右心室切口 (三)肺动脉切口-干下型VSD 适用于干下型VSD,切口暴露满意、对心功能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四)左心室切口--中下部肌型VSD 室间隔中下部较大的肌型缺损,左心室为一个单一缺损,但是右心室看起来为多发缺损,所以从左心室入,但是对于心功能影响大 三、具体不同的切口手术方法 (一)经右心房切口VSD修补术膜周部、隔瓣下型、中部肌型VSD 用细线或是静脉拉钩牵开三尖瓣前叶,暴露VSD边缘

1、间断平行褥式缝合法修补VSD 用3-5个带小垫片平行褥式间断缝合,从VSD后下缘,第一针缝线可以从圆锥乳头肌止点开始,顺时针方向缝合,距离VSD肌肉缘3-5mm进针,仍由缺损缘右室面出针,缝线需要有一定的深度,但是不能超过室间隔厚度二分之一,避免损伤走行于VSD后下缘左心室内膜下的传导束,缝合在三尖瓣隔叶止点时候,带垫片褥式缝线可以缝在三尖瓣隔瓣根部,避免损伤房室结

缝合在VSD后上缘,即三尖瓣隔叶与前叶交界时,这部分邻近主动脉瓣,有时仅有稍有的组织与主动脉瓣环隔离,缝线可以从三尖瓣前叶根部和心室漏斗皱褶进针,必要时候穿过主动脉瓣环,此时可以从主动脉根部灌注少量心脏停搏液,看清主动脉瓣膜在进针,以防损伤主动脉瓣 然后转至室上嵴继续缝合,缝合完后再上垫片,然后打结

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步骤及体会

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步骤及体会(一助) 陈宏伟主治医师 一室间隔缺损 1.开胸、显露心脏,建立体外循环,术中注意心肌保护。 2.心脏切口的选择 ⑴经右室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常用。在心外检查震颤部位,与冠状血管平行,斜行切开右室心肌。注意保护冠状血管,不得损伤。 ⑵经右房切口:从右房通过三尖瓣进行较低位置的室缺修补,或高位膜部缺损,具有左室右房漏者,显露相当满意,而心脏负担较经右室切口轻得多,对有肺动脉高压者尤为有利。 ⑶经肺动脉切口:通过肺动脉瓣修补干下型缺损。 ⑷经左室切口:肌部缺损,尤其是多发、筛板状缺损,右室切口显露不佳者可作左室切口,清楚显露缺损。 3.显露缺损部位用牵引线和拉钩轻柔拉开心壁切口,仔细寻找缺损部位。如被腱索或乳头肌覆盖,可绕粗丝线轻柔牵开。如找不到缺损口,可请麻醉师扩肺,使肺内血液进入左心室,并从缺损口涌入右室,从而发现缺损。 4.修补缺损 补片修补膜部缺损: ⑴间断褥式缝合后下缘:显露全部缺损后,用4-0或5-0双头针涤纶线加垫片先在后下缘离边缘约0.5cm处沿边缘方向作3~4针褥式缝合。缝针不要穿透室间隔全层,深度达室间隔厚度的一半即可,以免损伤传导束。各褥式间断缝针之间的距离要小,以免出现间隙,修补不全。褥式缝线之一除穿过室间隔肌肉之外,同时应穿过三尖瓣隔瓣根部贴近瓣环部位,使室间隔与三尖瓣之间不致遗漏空隙。 ⑵缝涤纶片:将各间断褥式缝式穿过比缺损稍大的涤纶片后下缘,分别收紧、结扎牢靠(因涤纶线较滑,线结应打6个)。除保留最上和最下一针缝线外,剪除多余线头。 5.连续缝合用一长线将缺损其余边缘与涤纶片连续缝合,上、下线头与保留的间断褥式线头结扎。结扎前应予扩肺或向左室灌水排气。在三尖瓣隔瓣部位均应在根部,紧靠瓣环缝合;最上一针瓣根部缝线应与室上嵴一起穿过、拉紧,以免中间留有空隙。 直接缝合:如缺损较小,四周有完整的白色纤维环存在,且肺动脉压不高,可作直接缝合。 ⑴间断褥式缝合:根据缺损大小,先作1~2针带垫片褥式缝合,每针均穿透纤维缘,不予结扎。 ⑵8形或连续缝合:同样在纤维环作8形或连续缝合。一般1、2个8形缝合即能包括缺损全长。缝合后即予扩肺或将左室内灌水排气后结扎。 ⑶结扎褥式缝线:最后将间断褥式缝线结扎。 6.检查修补是否彻底如在建立体外循环时已作左房或左室引流,可经引流管注入盐水,观察修补部位有无残留缺损,溢出盐水。如无引流管,可请麻醉师扩肺。如发现缺损部位仍有盐水或血涌出,说明尚有残留缺损,即应在溢血部位加作褥式或8形缝合,直至不再有溢血为止。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根据ASD胚胎学发病机制和解剖学特点可将ASD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前者常见占ASD的60%~70%,是介入治疗主要选择的类型;后者占ASD的15%~20%,需手术矫治。 尽管传统上认为小于10mm的小型ASD无心脏扩大和症状,可不作外科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小型ASD可能并发矛盾血栓和脑脓肿,而且这两种并发症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60岁以后,因此成年人小型ASD也主张行介入治疗。 【适应证】 1.通常年龄≥3岁。 2.继发孔型ASD直径≥5mm,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36mm的左向右分流ASD。 3.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 4.房间隔的直径>所选用封堵伞左房侧的直径。 5.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6.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相对适应证】 1.年龄<2岁,但伴有右心室负荷。 2.ASD前缘残端缺如或不足,但其它边缘良好。 3.缺损周围部分残端不足5mm。 4.特殊类型ASD如多孔型或筛孔型ASD。 5.伴有肺动脉高压,但QP/QS≥1.5,动脉血氧饱和度≥92%,可试行封堵。 【禁忌证】 1.原发孔型ASD及静脉窦型ASD。 2.心内膜炎及出血性疾患。 3.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4.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 5.伴有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 6.近1个月内患感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未能控制者。 7.患有出血性疾病,未治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

8.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异位引流,左心房内隔膜,左心房或左心室发育不良。 【介入器材选择】 目前国际上有Amplatzer、Cardioseal、GoreHelix、StarFLEX等多种ASD封堵器用于临床,但在我国仅有Amplatzer双盘型封堵器广泛用于临床。 2002年起,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注册国产ASD封堵器并应用于临床,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3左右。【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前经胸(TTE)或(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重点观察以下内容: (1)TTE通常在以下3个切面监测,并测量ASD大小:①大动脉短轴切面,观察主动脉前后壁及其对侧有无房间隔残端组织,心房顶部房间隔残端的长度及厚度;②四腔心切面,观察ASD与二三尖瓣的距离,测量房室环部位残端组织的长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一、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间隔缺损(ICD-10:Q21.0) 行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3001/35. 6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3-4肋间全收缩期粗糙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3/35.62/35.72)。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0室间隔缺损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交叉配血、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NT-proBNP、甲状腺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颅脑MR、冠脉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10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是指在左心室和右心室间存在缺损,给全身的血液供给带来很大的影响,缺损较大时患者出现发育不良,活动后出现心悸、气急,反复出现肺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呼吸窘迫和左心衰竭等症状。缺损较小时,可无明显表现症状。 室间隔缺损分类--北总二院介入治疗中心 1.室上嵴上缺损:缺损邻近肺动脉瓣环或主动脉瓣环。面积较大的主动脉瓣环下缺损,由于右冠瓣缺乏足够的支持,舒张期时该瓣可向缺损处脱垂,产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室上嵴下缺损:高位膜部室间隔缺损,又称膜周部缺损,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如缺损较大,可因位于其上方的无冠瓣失去支持而脱垂,产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隔瓣后缺损:又称房室管型缺损,为低位膜部缺损,其特点是缺损面积一般较大,其右后缘为三尖瓣隔瓣其部及瓣环,房室传导束即沿缺损左右、后、下缘通过。极少数病例缺损位于隔瓣的心房侧,形成左心室与右心房之间相沟通。 4.肌部间隔缺损:缺损位于右室流入道或近心尖部的肌性室间隔处,常是多发的,比较少见。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室间隔缺损,以及室间隔缺损的分类,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是怎样的。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优势--北总二院介入治疗中心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是在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穿刺周围血管(如股动脉、股静脉、颈动脉、挠动脉等),在动脉血管造影系统(DSA)的引导下将堵闭器沿血管送达心脏的特定部位,安放封堵器,矫治室间隔缺损,彻底根治室间隔缺损,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比于其他的治疗方式而言,介入治疗具有极大优势: 优势一、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有2~3毫米的切口。无需打开胸腔和心包,更不需要切开心脏,对心脏几乎毫无损伤,术手48小时可下地走路术后恢复快,更重要的是不影响以后的劳动能力; 优势二、无副作用,只需要进行局部麻醉,避免了全身麻醉对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毒副作用,避免了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 优势三、不需要输血,由于介入治疗出血少,不需要输血,避免了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 优势四、手术、住院时间短,介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以封堵一个房间隔缺损为例,手术所需时间仅需30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一周可出院。

2011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约占先心病总数的20%以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方法:一 是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外科手术修补,二是经皮导管介入 封堵。近年,国内外学者融合传统外科手术和心导管介入治 疗的技术特点,探索了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的封堵 器和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该技术一方面避 免了CPB手术创伤和潜在并发症,另一方面又避免放射线辐 射以及婴幼儿患者年龄和体重的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国内已有超过500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了该手术而成功 治愈,我国学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该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 用。但是截止目前,尚无有关经胸微创封堵VSD技术统一 的临床应用指南;另外由于VSD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 膜周部VSD邻近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传导束;肌部VSD往往 多发;干下VSD位于双动脉瓣下等,许多问题常常困扰操作 者,初学者更是如此。因此迫切需要总结权威专家的实际经 验和体会,形成共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此新技术,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0. 3760/cma. j. issn. 1001-4497. 2011.09.002 万方数据

517万方数据

2011-07-3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投稿方式 万方数据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年,卷(期):2011,27(9)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xxxgwk201109002.aspx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您的位置:首页>>手术指南>>心脏外科学 >>心脏大血管手术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 房间隔缺损的类型 显露房间隔缺损

2-2 直接缝合法 2-3 补片修补法 图2 中央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3-1 向上腔延伸右房切口

3-2 显露静脉窦型房缺及左房内的部分肺静脉口 3-3 从右房与上腔交界处开始连续缝合 3-4 分别在前、后缘缝合补片 3-5 完成修补 图3 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图4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5-1 大缺损直接缝合 5-2 小缺损扩大后再缝合 图5 房间隔缺损伴右肺静脉异位连接修补术 6-1 通过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看到二尖瓣前瓣裂 6-2 间断缝合二尖瓣裂隙

[适应证] 1.房间隔缺损诊断明确,不管有无症状,都应施行手术。 2.肺动脉高压仍以左向右分流为主者,应争取手术。 3.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术前应积极控制心力衰竭,为手术创造条件,争取时间积极手术。 4.合并心律紊乱者,应在药物治疗及控制心律条件下进行手术。 5.任何年龄均应手术,但应尽早手术,以学龄前儿童期为最适宜。 [禁忌证] 严重肺动脉高压病人,发生逆向分流(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紫绀者为手术禁忌。 [术前准备] 1.如有心力衰竭,应强心、利尿治疗,心衰控制后3个月手术。 2.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前应用血管扩张剂,以利降低肺动脉压。 6-3 从二尖瓣与三尖瓣交界处开始连续或间断缝合补片 6-4 在传导束危险区作心内膜下浅缝合 6-5 完成缝合,隔开左右心房 图6 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前瓣裂修补术 图7 缝合右心房切口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发表时间:2011-04-07 发表者:孟庆智 (访问人次:94)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证及禁忌征(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征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1)年龄:要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3岁;(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3)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返流。 2.肌部室缺,通常≥5mm。 3.手术外科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术进行关闭术。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禁忌证 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方法(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准备 1.心导管术前常规。 2.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化验检查。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1天静脉注射抗生素一剂。术前1天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 (二)常规诊断性导管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

影检查 局麻或全麻下做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常规给予肝素100U/Kg,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压力及血氧,检测肺动脉压力及Qp/Qs。以猪尾巴导管经股动脉达主动脉及左室侧压,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返流。 2.经胸超声(TTE)或经食道超声(TTE)检查 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与瓣膜的关系,膜部室间隔缺损需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膜部室隔瘤形成等。近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脱垂及返流。(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方法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为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术。 (1)建立动静脉轨道:通常应用右冠导管或其他导管经桡动脉、主动脉至左室,经探查导管头端经室间隔缺损入右室,然后将0.035英寸(1英寸=2.54cm)的软头长交换导丝经导管插入右室并推送至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证及禁忌征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征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1)年龄:要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3岁; (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3)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返流。 2.肌部室缺,通常≥5mm。 3.手术外科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术进行关闭术。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禁忌证 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方法 (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准备 1.心导管术前常规。 2.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化验检查。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1天静脉注射抗生素一剂。术前1天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 (二)常规诊断性导管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1.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 局麻或全麻下做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常规给予肝素100U/Kg,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压力及血氧,检测肺动脉压力及Qp/Qs。以猪尾巴导管经股动脉达主动脉及左室侧压,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返流。 2.经胸超声(TTE)或经食道超声(TTE)检查 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与瓣膜的关系,膜部室间隔缺损需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膜部室隔瘤形成等。近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脱垂及返流。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方法 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为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