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947ae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a.png)
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人认为昼夜交替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引起的。
具体来说,古人观察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天空中运行一段时间后又从西方落下,从而形成了日夜更迭的现象。
古人还认识到地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地旋转,并且这种旋转会导致地球上的不同地点依次被阳光照射到,从而形成昼夜交替。
此外,古人还通过观察发现,月亮也有类似的运动规律,它会在天空中按照一定的轨迹移动,从而形成了阴晴圆缺的现象。
总的来说,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得出了许多有关昼夜交替的理论和观点。
1。
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4db120b1d1f34693daef3e7f.png)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神奇的宇宙空间, 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
昼夜交替的成因
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
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 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 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 自转的结果。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说 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
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
地球自转的结果。
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地球”上出现什么情况,才说明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要怎样运动才可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1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2 地球绕着太阳转 ,太阳不动; 3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太阳不动; 4 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 ......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昼夜交替的成因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
方向转动?
地球的自转是地 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
运动。地球自转一周
约需24小时。
推算昼夜及时间 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八点,那么,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
收看实况直播? 德国人会 在白天看到实 况直播。
美国人这 时候刚起床。
推算昼夜及时间 中国和美国时差约12
小时,美国应在早8时
观看。 中国和德国时差约8 小时,德国应在中午12 时观看。
中国和澳大利亚时差
一两个小时,澳大利亚 约在晚上22时观看。
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 古代中国人认为,太阳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只三足金
乌。它白天巡逻,晚上休息。于是人们就把金乌出来时看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ecd06a1dd3383c4bb4cd2ba.png)
我们的推测:
昼夜交替现象 和地球、太阳 的运动有关
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注意事项:
1、大圆表示太阳,小圆表示地球。 2、将你认为需要的圆贴在纸上。 3、用箭头表示自转或者公转的运动方向描述 天体的运动。
昼夜交替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 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 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 时地球自转。
模拟地球昼夜交替实验
温馨提示:
1、用乒乓球代表地球,蜡烛代表太阳,贴上 双面胶表示地球上的某一位置。 2、实验中要让“阳光” 一直照在地球上。 3、每小组选2—3种假想,来模拟验证, 作好实验记录。
地球自身不发光,太阳在同一 时间照亮地球的一半形成昼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2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共16张PPT)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2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e4c02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b.png)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2昼夜交替现象(课件共16张PPT)(共13张PPT)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2.2 昼夜交替现象科学概念目标(1)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假设,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明白身边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有科学解释的。
教学目标图片引入,聚焦问题下图分别拍摄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昼夜交替的前提条件形成假设,交流看法(1)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上是否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上的光来自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球将会永远处于黑夜的状态,不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2)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就像一个玻璃球,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太阳光将会穿透地球,地球上永远都是白昼,不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
形成假设,交流看法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形成假设,交流看法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对假设分类地球的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太阳的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地球和太阳的共同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用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做模拟实验,初步验证我们的假设①由于太阳光是四处发散的,手电筒的光则是一束,要真实模拟太阳光,就要保持手电筒的光能一直照射地球。
②观察地球模型上的明暗变化时,可以选取一个或多个固定的位置进行观察,这样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寻找证据,判断假设的对错集体研讨假设一: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08c6cf70844769eae009ed97.png)
(作业本32面)
挑战活动:昼夜交替现象简单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作业本32面)
地球
太阳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挑战活动:昼夜交替现象简单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地球
太阳
地球绕太阳转,同时自转。
(作业本32面)
《昼夜交替现象》探究小结
这节课的探究,你觉得有收获吗?请随意说说。 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是否还有没解决的问题? 作为你们的助手,陈老师哪些方面的表现你还不满意?
挑战活动:昼夜交替现象简单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挑战活动:昼夜交替现象简单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作业本32面)
太阳
地球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挑战活动:昼夜交替现象简单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表示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
地球
太阳
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
1.你们组还能提出有关昼夜交替的假说吗?
2.组内合作分工,进行模拟实验,检验假说是否成立。
3.组内进行小结:我们组共提出( )种假说,分别 是……,其中能产生昼夜交替的有……
4.全班交流,可派代表展示。(同一假说不重复交流)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欲知谁是“真命天子”? 我们将在后几课的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5.利用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排除所有不合理的假说。
(× )
6.在模拟实验中,地球被照亮的部分相当于一天中的昼。 (√ )
7.地球和太阳做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 )
用一个字来表达,白天叫( 昼 ),晚上叫( 夜 )。 昼——夜——昼——夜……反复出现,循环不止,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904ac7ef46527d3240ce0f1.png)
4、深井测量
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
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 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 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 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托勒密(90-168)
“地心说”
“地心说”
“地心说”观点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
“地心说”论据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 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 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 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 彩等)一起转动,人们 看见的确实云彩、鸟类 在自由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 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的 东升西落。
“必须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傅科想。 这一时期,傅科正在深入研究单摆的运动 规律。早在傅科之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 略已经用实验发现:尽管单摆每一次摆动 的角度都不相同,但是它往返一次所需要 的时间,却总是相同的,这叫做“单摆的 等时性”。然后傅科在家里悬挂了一个长 长的单摆,从天花板直到地面。在夜深人 静的时候,傅科推动了这只沉重的单摆,
这两张照片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1.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的4中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哪一种昼夜交替现象最有可能呢?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 当“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时,
摆:摆是一种实验仪器,最基本的摆 是悬挂于定点能在重力影响下往复摆 动的物体 。
摆具有 保持摆 动方向 不变的 特点
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在全世界物理学家面前摆 着一道难题:证明地球的自转。 物理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和实践之后 发现,这样做简直困难极了!地球那么大 ,人们在随着地球日夜不停的转动,就像 在平稳行驶的船舱中,“船行而人不觉” 。要想在地球上用实验来证明“地球自转 ”,几乎很难实现。于是有权威断言说: 要想直接证明地球自转,要想”亲眼“看 到地球自转,除非人类离开地球!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03cc4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5.png)
明确判断标准 同一个地方,被手电筒照亮和不被照亮交替出现
【点击图片观看实验视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方法 一手拿手电筒照地球模型,并模拟太阳运动特点;
一手转地球模型,并模拟地球运动特点。
记录结果
实验记录:
假设①
假设②
假设③
假设④
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 球转
√
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 阳转
√
地球自转
√
地球围着太 阳转,同时 地球自转
√
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 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能。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 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
2.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假设①、假设②、假设③和假设④。太阳和地球运动关 系的不同。
课堂小结
【单击图片可放大】
2 昼夜交 替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聚焦
这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正 处于白天还是黑夜呢?另一半呢?
昼夜交替现象
探索 探索一: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画图说明你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 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不动,地 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探索二:模拟实验,检验假设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75c6a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0.png)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地球自转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具体过程。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地球仪3.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或视频4.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昼夜交替的认识和感受。
(二)基本概念1.解释昼夜交替的定义:地球上的一个地点在一天之内,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在天空中直线运动,直至再次落下地平线,这个过程中,该地点的白天和夜晚相互交替的现象。
2.介绍地球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这个过程称为地球自转。
(三)昼夜交替的原因1.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自转的方向。
2.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每一个地点都有一次太阳升起和一次太阳落下的过程,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四)昼夜交替的具体过程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过程。
2.分步骤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a.地球自转开始,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进入白天。
b.太阳在天空直线运动,直至达到最高点,此时为正午。
c.太阳继续运动,逐渐下降,直至再次落下地平线,进入夜晚。
d.地球自转继续,太阳再次从地平线升起,开始新的一天。
(五)昼夜交替与生活1.让学生思考:昼夜交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a.生物钟:昼夜交替影响生物的生活规律,如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
b.农业:昼夜交替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c.节能减排:昼夜交替使得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昼夜交替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关注和利用这一现象。
昼夜交替课件
![昼夜交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4bae5577232f60ddcca123.png)
地球自转与地转偏向力两者关系
问题
地球自转是怎样引起地转偏向力的? 地球自转是怎样引起地转偏向力的?
解答
地球自转时,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 地球自转时,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知 识 拓 展
疑问
地球在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觉到? 地球在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觉到? 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以及周围其他 事物都在随地球运动。 事物都在随地球运动。 其次就是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和重力 是恒定的。 是恒定的。
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发现 最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 最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 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同时也在自转, 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 替的合理解释。 替的合理解释。 日心说提出后300年,一名叫博科 年 日心说提出后 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 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 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回 顾
定义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在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在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 南极点上空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南极点上空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以外,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以外,地球上任意一点 的角速度为15° 。 的角速度为 °/h。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在赤 道处最大。 道处最大。
发展
结论 地球的自转
太阳的照射
思考
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 假如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地 球上还有没有昼夜交替? 球上还有没有昼夜交替?如果 周期是多少?为什么? 有,周期是多少?为什么?
昼夜交替现象考点
![昼夜交替现象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9d8c4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d.png)
昼夜交替现象考点昼夜交替现象是指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现象,即地球每24小时绕自身轴旋转一圈,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是地球独特的物理特征之一,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活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昼夜交替现象。
一、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1.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形状的物体,因此它在不断地自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地球公转除了自转外,地球还绕着太阳公转。
公转周期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由于地轴倾角存在,并且与黄道面呈23.5度角度倾斜,所以在公转过程中会产生季节变化。
二、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1. 生物钟调节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具有重要影响。
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可以根据昼夜交替现象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代谢。
例如,人类的睡眠和醒来时间、食欲和消化能力等都会受到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2. 光合作用对于植物而言,昼夜交替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白天阳光充足时,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而在黑夜里,植物则停止了光合作用,并开始进行呼吸作用。
3. 动物行为对于许多动物而言,昼夜交替现象也是它们行为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白天狮子会活跃并寻找猎物,在黑夜则会休息。
此外,在春季和秋季等季节变化较大的时候,动物也会根据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迁徙或冬眠等行为。
三、如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需要24小时,因此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地球公转除了自转外,地球还绕着太阳公转。
由于地轴倾角存在,并且与黄道面呈23.5度角度倾斜,所以在公转过程中会产生季节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的太阳将在24小时内持续高悬,而南极圈则是24小时连续黑暗。
3. 大气层对光线的散射大气层对光线的散射也是昼夜交替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昼夜交替现象》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
![《昼夜交替现象》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6846c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2.png)
都能产生昼夜交替,事实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 研究什么才能得到昼夜交替真正的成因。
确定地球和太阳的运动状态,才能解开昼夜交 替成因之谜。
聚焦
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的假设
我的假说 (请用线条、箭头表示运动关系)
1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是Fra bibliotek√”否“×”)
2
3
4
5
我的发现: 有( )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
)号假说。
我们的假设
我的假说 (请用线条、箭头表示运动关系)
1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是否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是“√”否“×”)
2
(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4
(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
5
(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我的发现: 有( )种情况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我最认可(
)号假说。
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明确实验目标
验证假设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
明确判断标准
同一个地方,被手电筒照亮和不被照亮交替出现
实验方法
一手拿手电筒照地球模型,并模拟太阳运动特点; 一手转地球模型,并模拟地球运动特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
2.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2. 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但与事实相符的是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 关。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根据已有知识,对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 2. 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成因的假设。 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3a48270a45177232f60a2ac.png)
日出
日落
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太 阳
夜 昼
平 行 光 线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地球本身会发光,有昼夜之分吗? 假如太阳光在同一时间能把整个地球都照亮,有昼夜之分 吗?
只有白天没有黑夜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 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 产生昼夜。
昼夜交替的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昼夜交替的假说 2.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昼夜交替的假说 3.地球自转 4.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 季节
• 白昼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我们来做个实验,检验每一种情况,并把实验结 果记录下来。
请每组同学都用一个小球代表地球仪,用手电筒 表示太阳,让“太阳光”照在“地球上”。观察“地球” 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那个部分没有 被照亮? 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在“地球”上贴上小纸人,怎样转才能在同一地点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乒乓球,蜡烛,笔,纸 用乒乓球代表地球,蜡烛代表太 阳。 让“太阳光”照在“地球上”。 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照亮 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 用纸笔在乒乓球上做记号,观察 怎样转才能在同一地点出现昼夜 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昼夜交替试验记录 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 第四种解释 试验情况 乒乓球不动 蜡烛绕乒乓球转 乒乓球绕蜡烛转 蜡烛不动 乒乓球自转 蜡烛不动 乒乓球自转 蜡烛绕乒乓球转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有关昼夜交替的解释
![有关昼夜交替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f4dfe2c5901020207409c98.png)
有关昼夜交替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昼夜即白天,黑夜,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当你在的地方转到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照不到光了就是黑夜。
太阳自转的周期大约为24小时,即一天,周而复始,故昼夜交替。
昼夜长短,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地球又不是竖直的与太阳中轴平行,而且是绕太阳椭圆轨道运行,在近端与远端时,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我们是在北半球,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我们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所以昼长夜短,反之亦然,,
怎样可以证明地球是公转?
(一)首先要确定地球为什么有公转。
大概伽利略以前地球是没有公转与自转的说法的,后来由于对金星、木星、水星、土星的发现,人们发现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的话,那么这些星球的轨道都不是圆了,而且很难用常规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些星球的运行轨道,为了找到一种简单的描述与预测这些星球的轨迹的公式,人们选择了以太阳为中心建立新的世界观,这个时候才有了地球的公转这个说法,同时也才有了地球自转的的说法。
比如说如果人们试图描述银河系的各个星球运行情况,那么就不能以太阳为中心了,如果以银河系为中心,那么我们现在的地球公转就值得商榷了,如果地球以与银河系相同的转速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动,那么地球就根本不存在公转,自转也值得商榷。
当然,按照现在适用的、以太阳为中心的世界观,地球的公转很好证明,即地球的四季更替。
自转也很好证明,即太阳昼夜更替。
(二)地球的公转很好证明,即地球的四季更替
(三)有四季
(四)地轴相对公转轨道平面为23.5度,所以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在一年里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在回到北回归线,直射点的改变就是四季的更替。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2ac0459a6bec0975f465e297.png)
冬天,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近; 夏天,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远。
北
A
B
D
C 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
春 夏 冬 秋
地球仪插大头针的一面,正对蜡烛。
你能说说四季形成的原因吗
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 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 此温度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 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 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8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 )或(自西向东)
乌鲁木齐
北京 ☆
模拟实验
注意点:
1、地球仪不要转动的太快;
2、注意调节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
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要随便乱动。
世界时区图
课堂小练习
1、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
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24小时
)
地球自转的地轴,恰好指向北极星附近,所以 北极星看起来几乎是不动的。而由于地球自转的关 系,星星也会东升西落,所以中国古人有句话“众 星拱极”来形容这种现象,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星星 都围绕着北极星转,古人的观察力很历害吧!
。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 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 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 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 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
昼夜交替的三种解释
![昼夜交替的三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aa0c3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6f.png)
昼夜交替的三种解释以昼夜交替的三种解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符合标题内容,不少于800字一、生物学意义上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所带来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对于生物来说,昼夜交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生物体内的生物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从而保持生物体内的生理节律与环境的同步。
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内的一种自然节律,它可以控制生物体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睡眠、饮食、代谢等。
生物钟的节律性是由生物体内的一些基因所控制的。
这些基因会在一定的时间内被激活,从而控制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生物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从而保持生物体内的生理节律与环境的同步。
二、文化意义上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在文化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许多文化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在一些宗教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现象,代表着神的力量和智慧。
在中国文化中,昼夜交替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循环,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循环,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循环,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循环,代表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
三、物理学意义上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在物理学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物理学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代表着地球自转的周期性。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是由地球自转所带来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所决定的。
在物理学中,昼夜交替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代表着地球自转的周期性。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是由地球自转所带来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所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它在生物学、文化和物理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生物体内的生物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从而保持生物体内的生理节律与环境的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2、培养学生探究宇宙星球运动规律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中空间方位的转换及模拟地球上观察点的东、西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演示:灯(用来模拟太阳)。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讲述:海河外滩公园是塘沽的美景之一,杨老师拍了两张外滩的照片,请大家欣赏。
(播放照片。
)2、提问:(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夜)(3)昼与夜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4)主要是谁造成的?(板画:太阳、地球。
)(5)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板书课题。
)(6)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你怎么知道的?新授:1、指导学生“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1)提问: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才会引起昼夜交替变化?你能设计实验吗?(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进行模拟实验。
)(板书:模拟实验。
)提问:①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②实验中,注意什么?(使学生清楚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每组请一个最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拿手电筒。
)(3)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
)(5)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对于地球来讲,可能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吗?地球到底是怎样自转的?为了搞清楚,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实验。
(6)提问:这次实验要根据你平常看到的什么现象来判断呢?(太阳东升西落。
)(7)提问:①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观察点。
)②观察点确定在哪儿?(天津。
)(为了便于观察,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师在板画的地球上贴好观察点。
)③然后确定什么?(方向。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左西右东。
)(板书:东、西。
)这次实验中,手电筒、地球仪、观察点分别模拟什么?④你能想象一下,在观察点上,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此时,如何转动地球仪,那么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
(8)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9)汇报:实验现象,说明什么?(10)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
你想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吗?(11) 录像:地球自转。
2、指导学生“头扮成地球”,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1)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
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板书:现象再现。
)(2)小组讨论。
(3)汇报:(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
教师提供“太阳”,学生转动。
)(4)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①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②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5)学生实验。
(6)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7)小结: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板书: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板书:24小时。
)3、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1)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想想生活中你经历的哪些事情,能帮你把平时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板书:联系实际。
)(2)学生发言。
(3)录像:行驶的车,转动的转马,使学生理解相对运动。
(4)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假如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
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中午。
)现在呢?(傍晚。
)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
总结、拓展:(1)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让学生注重总结学习方法: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提醒学生认识事物时,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
)(2)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
附实验资料:我们通过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条的旋转也完全能雄辩地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取直径为 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
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
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
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
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
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
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附:板书设计昼夜交替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说课材料一、设计特色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
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总结拓展。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
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
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探究活动无法进行。
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
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4、通过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
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
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
这一课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极不易理解,所以必须采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现象再现来达到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东、西方向时,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由此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再如通过学生利用小地球仪、手电筒进行的模拟实验,虽然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此时学生是站在宇宙空间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亲身真实的体验,因此在模拟实验后,又设计了一个学生真实的体验活动。
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以此判断出东、西方向。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怎样转动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才能够再现出太阳东升西落这一事实,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二、授课效果对教材处理恰当,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学过程较顺畅,难点得以较好突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得比较透彻。
1.科学概念方面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较高,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但在教学中,只侧重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用口表述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课后反思1.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
2.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要充分运用手、脑、口。
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科学课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相结合。
要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否则,缺乏动手前的动脑,学生的动手实验将是盲目的,可能只充当了操作工的角色,那么动手的意义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