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经济政治:诸侯争霸
2 . 主要流派
儒家 :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墨子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荀子( 前313年?—前238 年),名况,字卿,先秦思想 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 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 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 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 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 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 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 《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 子们的记述。
B
(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 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五、墨家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学 派 代表人物 孔子 主要观点 “仁”、礼、以德治民、“有 教无类” 仁政、民本、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 恶 “道”、辨证、“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5: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孟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政” ②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 伦理观:“性本善”
“亚圣”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出兵逼迫韩非来秦。 议
专制集权
厉行赏罚 以法治国
变法革新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五、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墨家 学派创始人。出身
于“贱人”。墨子精 于工技,曾经“学儒 者之业”。他一生的 活动主要是“上说下 教”,儒、墨两家并 称为“显学”。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 对巨子(墨家领袖) 都绝对服从,并为之
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 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 代)也。(《孟子集注》)
•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
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 仁者爱人。 •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纲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命题热点 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 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 和季节的阶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 普遍的爱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 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明清新发展 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练一练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 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 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
课程总结
背景: 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思中 想国 的传 演统 变文 化 主 流
百 家 争 鸣
诸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
百家: 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 春秋战国形成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汉代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发展为理学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设计1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通过先秦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文材料,图表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

2.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高度认可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请问中国的轴心时代在什么时期?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相互诘难、批驳而形成的思想碰撞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演变时期。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1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上: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4.百家争鸣的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的变革。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

(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倒退)。

(3)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整理古代典籍。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代表人物 时间思想 地位 孔子 春秋时期 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战国时期 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 战国时期 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思想主张(1)万物的本原是 ,要顺应自然;(2)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1)主张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2)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3.墨家学派—— 的代表(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 。

(2)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目标解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他们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我们称其为“诸子百家”。

他们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百家争鸣”,在此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是后世的“至圣先师”。

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堂大检查一、选择题1.(原创)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A.①②③④C.②③④B.①③④ D.①②③2. 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 法家学派——韩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3.(2005年湖北八市3月模拟)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 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 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 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 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 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 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目录
③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 (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 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 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 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法不阿贵” ; 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 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辩证法的思想。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礼治国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孔子的成就
•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 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 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 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 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仁”、
“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等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 荀子,名况,战国晚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 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 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精美历史课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Nhomakorabea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东 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 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其言论被子弟整理成 《论语》。
(1)个人简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著作有 《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2)主要思想:“道”(世界万物的本源);“无为 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思想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文化: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提出自己的主张。
1
2
知识框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2、诸子百家流派和代表人物:
《论语》书影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主要思想

2
知识框架
政治学说:“仁”、“礼”、“正名”、为政以德 天道观(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讲学图
1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2
知识框架
(1)个人简介: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主要思想: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 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 (2)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 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自主初探·夯基础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了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含义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表现。 (2)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学思想家各自的主张,理解《孔子讲学 图》所反映的孔子教育主张。 2.在掌握百家争鸣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通过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 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6: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3、圣墨王不子作—,—诸平侯放民恣思,想处家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杨氏量为腹我而,食是,无度君也身;而墨衣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
“兽日也夜。不” 休,以自苦为极”
——《孟子·滕文公下》
主张“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明鬼”。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 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墨子正是一个对 感性经验抱有非常天真的信赖的朴素经验论者。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战国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性恶论”、“礼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明鬼;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宇宙的本原为“道”;辩证法;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国 万物都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结合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历史“大变革”时代
(1)经济:“井田制”瓦解; (2)政治: 周王室衰微,战乱频繁;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 民间私学兴起;
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为政以德,譬如述北而辰不,作居,其信所而而好众古星共(拱)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君:君“、述臣,臣传、旧父而父已、,子作子则创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社会原因:⑴经济:井田制崩溃。

⑵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⑷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4.历史影响: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⑵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主流思想;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思想⑴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包含民本思想⑶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等。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德?主观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

对现代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但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是具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无法实现的。

3.贡献政治:担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

后担任鲁国司寇。

教育: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文化: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后人称为“六经”。

意义: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重大贡献。

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⑴地位:战国中期人,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二人合称“孔孟”。

⑵主张:A、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B、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⑶评价: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主张是为本阶级服务的。

但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

2.荀子:⑴生活年代:战国末期。

⑵主张:A、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C、主张“性恶论”,提出通过学习礼义,通过法治来改造人。

⑶特点: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难点解析:1.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请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3.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形成过程:A、春秋末期,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B、战国中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系统;C、战国末期,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D、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3)主要内容:A、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由此出发,他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包含了民本思想。

B、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C、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3、【学思之窗】: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样看这个问题?(1)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看问题,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2)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知识链接列表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选修4:孔子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3.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4.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A系统的“仁政”思想B“民贵君轻”的思想C“人性本善”的思想D轻徭薄赋的思想6.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7.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A.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B.“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水则载舟,水亦覆舟8.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B.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9.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10.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德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1.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12.孔子曾周游列国,但倍受冷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孔子地位低下,B、孔子主张不能满足统治者需要 ( )C、受其它学派打击D、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1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1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15.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16.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典型事例。

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孟子见梁惠王》引自《孟子》材料二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引自《荀子》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和苟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10分)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材料二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