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核评估视角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_申天恩

合集下载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践中,本科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以促进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的必要性、策略及其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

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的必要性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可以发现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整改,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的策略针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整改策略:1.确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理念高校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审核评估工作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管理和评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4.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审核评估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推动改进。

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对审核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确保整改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逐渐调整和转变。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创新能力成为了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高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变得日益频繁,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化的课程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此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

然而,实践能力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心态、团队合作能力等。

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高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一、市场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将之融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

以工科为例,近年来,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包括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素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也有助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持续改进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机制。

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

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任务是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和组织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2024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2024

引言概述: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和相关实践。

正文内容: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1.经济结构调整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于支持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需求。

2.社会变革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紧密关注社会转型、社会服务等方面,培养具备应对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的人才。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推动科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积极支持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持。

2.培养创业精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我国创业环境的改善和创业创新的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三、全面发展个人素质1.综合素质培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育素养等,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拓宽视野和国际化素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素养的人才,提高我国人才竞争力。

四、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1.农业科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关注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

2.农村经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农村经济管理和发展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1.培养社会公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提供社会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和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优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素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本学位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本学位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5年的工作思路

本学位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及未来
5年的工作思路
《培养未来的人才:本学位申请点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工作思路》
在本学位申请点,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在未来
5年的工作思路中,我们将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我们将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安排和实践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 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未来我们将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的设置,与各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升
能力、积累经验。

3.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引入国
内外一流的教学资源,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 强调跨学科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我们将重视跨学科
的教学和研究,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工作思路的实施,我们有信心在未来5年内,培养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
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念内涵、理论溯源与发展态势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念内涵、理论溯源与发展态势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概念内涵、理论溯源与发展态势作者:申天恩夏重鑫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4期摘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缘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范式革命,打破逻辑实证主义在知识认知领域的桎梏,借助认知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发展和完善,用建构主义原理揭示知识获取和学生成长的正确的可行性路径。

“成果”一词系指特定阶段的学生在一个学习期间后知识、技能、素养的外在表现,其实施既可以在国家、行业、院校层面整体推行,又可以在教学层面进行反向设计。

当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已然成为工程教育、商业教育、法学教育等学科领域和专业教学的核心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发展态势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4-0049-06DOI:10.15958/ki.jywhlt.2021.04.008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自斯派迪(Spady)创立以来,便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探讨和争论。

该理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影响日趋深远:一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充分吸收了该理念并视为圭臬;二是目前中国开展的审核评估列“学生发展”为必核项目,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审核评估经验基础上建构了以学生学习成果为逻辑原点的审核体系架构[1];三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与教学改革上提供了创新模式,如有学者提出了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反向教学设计流程[2]。

在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六所大学共建的“世界一体化学术检索框架体系”中,共挖掘到“Outcome-based Education”作为关键词的文献2 115篇,去除学术推介和学史杂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共计1 737篇。

其中,研究在工程教育、商业教育中如何应用的有1 215篇,占69.9%;以学校或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施状况进行统计和计量分析的实证论文416篇,占23.9%;不足7%的论文围绕成果教育理念的元理论开展研究。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引言: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旨在提升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一、评估目标的设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估目标。

根据不同领域的需求和特点,确定评估目标的具体指标。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估;在职业培训领域,可以关注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指标。

二、评估内容的确定评估内容是评估方案的核心。

根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内容的具体要素和指标。

例如,在知识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在能力方面,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和实习经验来评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可以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方法是评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

例如,在知识评估方面,可以采用考试、测验等方式;在能力评估方面,可以采用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在素质评估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人陈述等方式。

四、评估流程的规划评估流程是评估方案的操作指南。

根据评估方法和时间安排,制定评估流程。

例如,在教育领域,可以将评估流程划分为课堂教学评估、作业评估、考试评估等环节,确保全面、系统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评估结果是评估方案的核心产出。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养方案。

同时,将评估结果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改进决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结论: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内容、选择评估方法、规划评估流程和应用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需要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日益受到重视。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期为高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才需要具备面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积极创新并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不仅需要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塑造他们的个性和品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学生需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华。

高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海外交流项目和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使他们具备适应全球化需求的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教育部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该标准的发布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崇高人文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要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原则1. 素质教育原则: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个性化培养原则: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提供不同的课程和培养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践教学原则: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并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 国际视野原则: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交流能力,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全球问题,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5. 教学质量追求原则:高等教育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加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1.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并给予教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 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保证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 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作者:申天恩申丽然来源:《高教探索》 2018年第12期申天恩申丽然收稿日期:2018-03-15作者简介:申天恩,大连海洋大学高教所教授;申丽然,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

(辽宁大连/116026)*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课程建设探讨”(YJG201810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契合辽宁需求的特色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G18DB058)、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经济协同效应的海洋特色学科建设研究”(L14AGLOO4)阶段性成果。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成果”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合体,涵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模块内容,并由学校预设的校级层面学习成果向课堂具体学习成果逐级向下设计产生。

衡量“成果”需要运用评估工具和评估方法持续有效地对学生知识、技能等增值以及情感、态度变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运作方式是让学生逐级提升以达到顶峰成果,并对各阶段形成的“成果”进行增值测量。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成果;界定;有效测量;增值评价自1981年史派迪(Spady)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积极讨论和广泛实践。

在理论层面上,各国学者不断挖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外延,自行为主义至建构主义,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逐渐发展成熟。

在实践层面,据维科百基有关资料显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策战略层面,如澳大利亚和南非曾在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将其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美国于1994年启动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有关项目;我国香港地区的大学在2005年开始系统实施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2014年,随着华盛顿协议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与接纳,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斯里兰卡、南非、土耳其等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相继认可和使用成果导向理念。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探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探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探究申天恩【摘要】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审核评估的基本问题在于厘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问题在于建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价值目标在于督促高校重视大学生学习经历与产出效果.基于教育部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提出了各高校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年(卷),期】2014(037)002【总页数】4页(P35-38)【关键词】审核评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学习经历;建议【作者】申天恩【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2013年[10]号),并将于2014年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应当说审核评估是继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之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活动。

因此,审核评估自试点伊始,各省教育部门及高校对此进行了高度关注与先期研讨。

从网页搜集的信息来看,各行政部门或审核对象对审核评估的认识集成如下观点:审核评估是继水平评估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全国性评估,是水平评估的“回头看”。

笔者也注意到,作为审核评估内容最为基本主题构成元素的高校教师对审核评估有如下担忧:审核评估没有统一标准其公平和公正性如何保障?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化的可能性?高校在水平评估中的“作假”现象是否会在审核评估中得到有效避免?上述对审核评估所持的偏颇观点与看法根原于两点:一是受水平评估模式的影响,将审核评估等同于水平评估;二是对水平评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缺乏公正客观认识。

前者所涉审核评估的理念认识;后者直接指向审核评估的行为层面。

笔者认为在2014年全面推广审核评估之际,对审核评估正确认识与先期指导是达成有效评估成果的必要前提。

审核评估不是认证评估,更不是分等评估,是用学校自己制定的“尺子”对自身办学情况进行客观衡量的一种全新评估类型。

中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研究

中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研究

中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研究申天恩;勾维民【摘要】在综述高校定位理论基础上,结合海洋类高等院校自我定位的现状,分析海洋类高等院校发展定位存在的两大误区:理念上追求"类型求全、层次攀高、规模求大、水平一流";行为上存在办学特色缺失。

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重构因应方略是,充分建构由政府、高校与市场三个主体参与的适度引导、自我分析、面向市场的运作机制。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university positioning theories and observ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lf-positioning of oceanographic universities,the paper analysed the two misconceptions existing in oceanographic universities:idealistically over-aiming at a "comprehensive,research type,large-size and first-rate university" and practically dimming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universities.The paper offered a strategy for self-repositioning of oceanographic universities:a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oderate guiding,self-criticism and market-oriention involved by the three parties-government,university and market.【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5页(P20-23,57)【关键词】海洋类院校;高校定位;办学目标【作者】申天恩;勾维民【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海洋类高等院校定位研究尚未涉及,缘由有二:一是,基于学科特点划分的高等学校类型中,海洋类高等院校隶属于农林类院校,还未从中独立出来;二是,学术界对于高校定位研究从整体上较多地涉及基础理论层面,实务层面所涉甚少。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_申天恩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_申天恩
·13·
为无可置疑的唯一标准。无论是《钦定学堂章程》还 是《奏定大学章程》,均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标。前 者制定于 1903 年,致力于培养发明新理、著有成 绩、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之人才;后者颁布于 1904 年,第一节就开门见山的指出大学堂以谨遵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二)1912~1948 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的 通专别类、各校分置培养
本阶段人才培养的典型特点是通才与专才分 门别类,由不同学校分置培养。北洋政府 1912 年颁 布的《大学令》、1917 年颁布的《修正大学令》、1924 年颁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均确立了大学以培养 硕学闳材为主要目标。其中,通才培养模式可以 1914 年《北京清华学校近章》为佐证,其第三条规定 该校以培植全才为宗旨。同年,政府又颁布了《专门 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 人才为宗旨。在这种知识政策的牵引下,各个专门 学校以行业类型为区分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例 如,1923 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大纲》确立以培 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为目标,1924 年 《北京师范大 学组织大纲》明确以培养师范大学教师及教育行政 人员为宗旨。
认为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为依据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种。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4)02-0013-05
Analysi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Goal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to liberal-based expertise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application-oriented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demands tool man as well as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ole ma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truct a idea of learning people. By selecting samples to analyz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lent training goal set, the prod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reset as techni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typ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ype.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申天恩【摘要】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结合点在于准确把握成果导向教育的基本内涵,同时运用向下设计的执行原则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要求进行能力要求的界定,课程地图的构建以及编制教学大纲等线性体系板块,并依照纵向连贯、横向统整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重构.【期刊名称】《高等理科教育》【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6页(P38-43)【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作者】申天恩【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和脚本,也是国家、社会检阅和监测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其体现出的办学理念与科学内涵展示了高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凝练了高校办学历史与未来发展面向。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理应成为一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并作为顶层设计指导学校其他事务的展开。

笔者在网络上搜集整理了部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相应分析,有以下典型特征:(1)各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呈现结构“八股文”发展趋势,普遍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学分构成等几个部分构成。

(2)在人才培养方案描述上亦显现文字“八股文”表述,诸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某某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某某型人才”。

(3)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设计上没有发现任何其遵循的教育前沿原理。

(4)课程设置大多采取的是封闭的学科知识架构,课程的选择和模块组合没有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说明[1]。

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应当由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模块、课程地图与学分学时分配表等构成,进一步而言,一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上述元素的有机组合体[2]。

这些组成元素在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线性地、科学地进行组合,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制度文件。

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考量如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设立依据是什么?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连接纽带在哪里?怎样进行架构?课程体系如何体现毕业能力要求,能否将其进行量化?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安排是否合理?应当怎样进行鉴别?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之间的线性关联如何进行评价?上述问题的回答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设计,而相关设计思路则应当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申天恩
【期刊名称】《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4(017)002
【摘要】从历史视角进行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再到以通识为基础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线性发展过程.从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面对社会需求的“工具人”和学生需要的“全人”之间的两难选择,高校应构建“学习人”的培育理念.通过选取样本分析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认为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为依据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种.
【总页数】6页(P13-17,27)
【作者】申天恩
【作者单位】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纽黑文康涅狄格洲美国06510;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系,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崇术重用服务地方——一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院系办学目标定位的思考与探索[J], 杨忠泰
2.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J], 申天恩;
3.论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特色发展——基于16所医学院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J], 柳亮;罗利;蒋静娴;容敏华;陈罡
4.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J], 王作新;刘月新
5.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吴忠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展思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展思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展思
申天恩;勾维民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审核评估的基本问题在于厘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问题在于建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价值目标在于督促高校重视大学生学习经历与产出效果。

建议尽快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法》立法形式确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与审核评估三种评估形式。

【总页数】9页(P11-18,55)
【作者】申天恩;勾维民
【作者单位】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纽黑文康涅狄格州美国,06510; 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探究
2.试析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核心环节
3.中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与新西兰第五轮学术质量审核评估的比较研究
4.地方政府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现状、问题与
对策——基于30项审核评估政策文本的分析5.总结整改经验,巩固整改成果,开创我校教学工作新局面——副校长赵恒华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总结暨2019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19年10月29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Vol.15No.22014年4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Apr.2014[收稿日期]2014-01-17[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子课题“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依赖研究”(LNCJ141159);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教学型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JG12DB346)[作者简介]申天恩(1979—),男,河北藁城人,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国外攻读第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从审核评估视角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申天恩1,2(1.耶鲁大学研究生院,美国康涅狄格州; 2.大连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大连100623)[摘要]从历史视角考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通才教育到专才教育直至通识为基础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线性发展过程。

试图从比较的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面对社会需求的“工具人”以及学生需要的“全人”两难选择,应建构“学习人”的培育理念。

通过选取样本分析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应以知识线性生产过程重置以技术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重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图分类号]G 40-0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14)02-0073-062013年12月5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2013年[10]号),并将于2014年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应当说审核评估是继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之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为对象的评估活动。

这种内涵建设在教高2013[10]号文件中用“四个度”进行了概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以上的“四个度”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指向培养目标实现状况与培养效果实现状况两个维度,其建构的逻辑前提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自我定位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可视表现,是教书育人职能展示的主要载体。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关涉到国家知识政策的具体落实,关联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逻辑建构,关系到人才培养类型的基本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生成是一个复杂问题,其中牵涉国家政策、高校定位、社会需求及学生需要等诸多因素。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知识政策解读:一个历史学角度考察实践证明,中国高校人才目标的生成与国家知识政策紧密相关,一时期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该时期国家对人才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具体需求。

梳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对于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变更实质上就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史,即1900-1911年清政府主导的通才培养;1912年-1948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倡导的通专别类、各校分置培养;1949年至今,中国政府所探索的通才基础之上的专才教育培养。

(一)1900-1911年,清政府主导的通才培养考量到1900年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在本民族儒学传统的大背景下,在尚未明晰西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本质情况基础上,培养“完人”的目标成为无可置疑的唯一标准。

无论是《钦定学堂章程》拟或《奏定大学章程》均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标。

前者制定于1903年,致力于培养发明新理,著有成绩,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之人才;后者颁布于1904年,其第一节开门见山指出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集美大学学报第15卷(二)1912年-1948年,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时期通才与专才分门别类,由不同学校分置培养。

北洋政府1912年《大学令》、1917年《修正大学令》、1924年《国立大学校条例》均确立了培养硕学闳材为主要目标。

这种通才培养可由1914年《北京清华学校近章》为佐证,其学校章程第三条规定该校以培植全才为宗旨。

同年,又颁布了《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在该知识政策牵引下,各专门学校以行业类型为区分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如,1923年《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大纲》所确立的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以及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大纲》明确以造就师范大学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

(三)1949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崭新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高等教育可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初期的高等教育。

二是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的高等教育。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逐步探索中的高等教育。

第一个阶段确立了新中国实施高等教育的基调,如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倡导高校应“在全面普及文化知识教育基础上给学生以专门的高等教育。

”第二个阶段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止期①。

该阶段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被调整为一个完全政治性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政治功能和阶级属性[1]。

第三个阶段系人才培养的探索、明晰及确定阶段。

1978年《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修正文化大革命时期确立的普通劳动者的人才培养面向,回转到专门人才轨道上。

十年后即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实现质性发展的是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将人才培养规格作为正式知识政策文件进行予以确立。

此后,各类各型高等学府均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或各属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文件表述予以承继。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经历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分立———通识知识基础知识上的专才教育三个阶段。

地方普通高校从其建校时间来看普遍成立于建国前后,受国家知识政策变迁影响,培养具有广泛通识知识基础上的专门人才成为共识。

学界普遍认为,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按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程度标准进行划分。

前者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后者则面向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之所以进行学术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不同选择,其制约因素还需考量高校定位的差异度。

二高校定位理论视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一个比较的视角潘懋元先生[2]将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学术型大学,该类大学人才培养特征是培养学术人才,学生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基本理论为主,重在研究高深学问。

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该类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以学习各行业专门知识为主,注重培养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三是职业技术高校,该类院校主要培养不同层次集中于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学生重点学习各行业职业技能。

在上述三种分类中,学术型大学包括“985工程”大学以及部分“211工程”大学;应用型高校作为现阶段最为庞杂的院校群集中了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院校、地方高等院校、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指向为我国现设的高等职业学院。

根椐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为“高等专科学校”。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在确立本校办学定位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需要结合两方面因素进行衡量,一是该校在同类高等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二是学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战略所承担的任务。

以第一47①所谓中止期,是笔者所引用的程序法上诉讼时效中止的概念。

在诉讼法中,诉讼时效的中止是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为发生了法定事由,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待法定事由消除之后,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进行的特殊状况。

文革十年,我国社会发展在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陷于停顿已被历史盖棺论定。

第2期申天恩:从审核评估视角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个影响因素而言,地方普通高等院校隶属各省,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潘懋元先生分类体系中归属于第二种类型即应用型。

就第二个影响因素而论,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实用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更为清晰界定高等院校定位与培养人才之间关联性,笔者借鉴国际教育标准予以说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教育标准进行了两个版本的修订,以高等教育作为特定研究对象而言,1997年的版本将专科生、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划分为第“5”个层次,同时解构为“5A ”和“5B ”两种类型。

后者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应高职院校。

而前者又有两个子类型的划分,第一种子类型是按学科分设专业,目的是为研究做准备,相当于我国学术型大学。

第二种子类型以行业为标分设专业,强化应用性能力,相当于我国应用型大学。

2011年版本则更将高等教育进行细化,将高职学生培养定位在第“5”个层次,本科生或同等学历人才培养定位为第“6”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在第“7”个层次,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于第“8”个层次。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国际教育标准———高等教育部分之分类结构可由如图1示:图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三级教育示意图从上述分析两方面因素特征以及对比借鉴国际教育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指向为应用型。

问题是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到底依存于学科的哪一个层面?如果说学术型高校致力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的研究,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型高校致力于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居间的应用型高校则以培养工程型或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面向。

学理上对于三种不同类型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定位较多考量了实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是作为培养对象和客体的大学生本身诉求应当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如何反映?三社会需求抑或学生需要:一个两难理念选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受两个因素制约,其具体表现在:第一,地方高等院校内在以自身办学条件的约束,为寻求财政支持立足本身定位为区域培养适需人才。

第二,大学生就业业已成为社会问题,如何使学生充分就业业已成为社会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进一步考量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在进入到教育大众化阶段,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越发突出,地方高等院校为本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自身职能的重要体现。

由是,高等教育人才越发作为高校“产品”出现,这种“产品”畅销与否关键在于是否与社会需求相挂钩。

这种挂钩机制使得面向市场生产统一“产品”的高校越来越受到质疑或批评。

其中,一个有效的观点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愈发向工具人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