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功夫步骤

合集下载

静坐方法

静坐方法

静坐前的准备(一)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

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二)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三)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时的姿势——调身一、静坐时的两腿(一)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

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板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

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

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

练习以后,自然渐进于自然。

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

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的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二、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一)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

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

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

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静坐的要领

静坐的要领

静坐的要领
一,静坐的姿势与方法
l、双足跏趺也叫双盘,即左足放在右大腿根部,右足放在左大腿根部。

把左足放在右大腿根部上面,叫做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大腿根部上面,叫做金刚坐。

刚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散盘。

即把两腿交叉架住。

2、背脊及腰部自然坐直。

3、结定印,左右两手相叠,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两手大拇指轻抵。

也可以双手分别放在左右两膝上手心向下叫休息印。

4、左右两肩平正。

5、头正颈直,下颌微收。

6、目光平视。

上视易生散乱,下视易生昏沉。

7、舌轻抵上腭。

如有口水时,宜缓慢咽下。

二,静坐的环境与注意事项
1,室内要通风,无灰尘。

2、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易生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容易生散乱。

3、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肩,腰,膝盖搭上厚一点的棉布单子。

避免受寒。

4、静坐的地方放上厚软的坐垫。

张三丰真人静坐功夫(神功秘传)

张三丰真人静坐功夫(神功秘传)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道海玄微(八)----萧天石
最后,静坐收功时,亦有若干收功要法,简言之,就是加点动功。

首先松开两手,互搓极热,按摩整个面部头部要穴若干次,再搓极热,熨烫两目,再行“旋转日月法",“摇玉颈法”,“摩后精门法”,再松两腿,行“擦涌泉穴法”,“擦玉膝法”,“伸筋活络法”,至不酸麻时,即可下坐。

下坐后,如能再修持一次“玄门太极长生功",则更可保终身健康长寿而无疾病之累了。

太极长生功,系一种床上功夫,也可以说是一种按摩功夫,且系一套最简易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健身法”与“疗病法" (其诀要见拙著《道家养生学概要》第五卷)。

最后,大家切要记得静坐法的唯一要诀,就是一个静字。

静则有无限生机,静则有无限妙用,同时,静中有无穷变化,静中有无穷境界。

所以我所说:“静里另有乾坤,定中别藏天地。

”此系过来人语,最要最要!
(于1966年3月26日应台湾健康长寿会邀请所讲)。

老师告诉你静坐的方法和步骤

老师告诉你静坐的方法和步骤

老师告诉你静坐的方法和步骤
今天我们谈一下静坐在实施过程当中,我们怎么用功夫,怎么用心?
今天我们重点强调用心的问题.
用心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在哪方面去下功夫,最开始我们是要用自己的心去慢慢的放松,有意识的放松。

如果我们在静坐过程当中经常受身心的干扰,比如说自己的杂念多,思绪纷飞,身体酸麻胀痛不舒服,或者冷热等。

天地之间万物之用
如果受这些干扰,根本就静不下来,所以静坐只会以失败告终。

要想屏蔽这些干扰,就要调试好身心,让身心放松下来,放松下来之后轻松愉悦。

这个阶段完成之后,接下来会转入第二个阶段叫意守,意守就是我们讲的心系一处。

心系一处是说我们刚开始不管是观任何东西,都要把心聚焦在某一个地方,比如说我们身体某一个部位或者外在物质上某一个部位,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意守。

第三个用心是如果需要开智慧,我们就开始对物质进行观。

知弱胜于强故以弱为用
观之后到第四个状态,就是我们身心的这种感觉全部消失,全部消失是建立在自己对物质的观察和了解之后,然后进行第四步。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四个问题。

达到第四个再去真正的用心,然后去止,去观。

练就强大的内心世界,和我们系统的学习国学。

厦门 静坐

厦门 静坐

厦门静坐
厦门静坐是一种深度调节冥想的方式,它旨在通过安静、冥想和呼吸来帮助人们放松、缓解焦虑以及重新充电。

厦门静坐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禅宗修行,通过专注于冥想和身体意识来调节身心、改善健康、提升自我意识和连接心灵与身体的能力。

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安静端坐、呼吸调节和冥想。

1. 安静端坐:这一步骤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关掉手机和其他外部干扰,放松肢体,放空大脑,将身体置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例如跪姿、坐姿或者半跪姿,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散。

2. 呼吸调节:开始前,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意识到身体内部的每一个部分,然后深呼吸,慢慢地放松肢体,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周围的能量,以及呼吸的过程中。

3. 冥想:放松身心之后,可以开始冥想,将自己放入一个安静的空间,放空脑子,放松身体,放下思绪,用安详的心态感受当下。

一般来说,冥想时间可以从五分钟到一小时不等,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来调整。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

钱穆的静坐息念功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式呼吸,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如此便可达到调身、调心、调息的“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

一般的每日早晚做2次,一次做30分钟。

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一般要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对此,钱穆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静坐必择时地,以免外扰。

昔人多在寺院中,特辟静室,而余之生活上无此方便,静坐稍有功,反感不适。

以后非时地相宜,乃不敢多坐。

”钱穆二十余岁时迷恋静坐健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他具有充沛的精力来从事他的学术活动,静坐也对他的身体机能产生了影响。

对此,钱穆的妻子回忆说:我和宾四刚开始共同生活时,他整天在学校,有应付不完的事;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

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宾四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

我觉得很奇怪,有一天谈起,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

他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过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心“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这应该是他高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钱穆先生的静坐养生之法先用止法,一念起即加禁止。

然余性躁,愈禁愈起,终不可止。

乃改用观法,一念起,即返观自问,我从何忽来此念?如此作念,则前念不禁自止。

静坐的功夫

静坐的功夫

静坐的功夫静坐功夫是个硬功夫,需要1-2年的时间,慢慢熬,慢慢练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活受罪。

一旦气脉通了,熬出头了,静坐就是最高的享受。

静坐,最好要修双盘,双盘的效果好。

静坐是靠耐力和恒心,慢慢来。

不要急,不要急于求成。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打坐通脉的次第是这样的:脚踝--脚心--膝盖--跨部--腰椎--背椎--脊椎--瞌睡--头顶。

一开始打坐的是脚麻脚痛,几月后,脚通了。

然后是膝盖,然后是胯部。

再后来就是脊柱了。

再后来就是头部和昏睡。

等这些都通了,静坐就是享受,全身软绵绵的,暖洋洋的,感觉不到身体。

似睡非睡,似想非想。

静坐需要注意两方面,熬腿子和入静。

熬腿子是形,是渐。

入静是意,是顿。

熬腿子是慢慢来的,因为身体是个障碍,需要循序渐进的去通脉。

而入静可以当下进入,只要抛开身体的障碍,完全方放松放下就行。

所以这两点可以分开修,最后再结合在一起。

一开始熬腿子的时候是无法入静的,只能是苦熬,慢慢熬。

这个阶段,可以放开姿势的约束,通过轻松舒适的姿势来入静。

等身体熬通了,就可以直接通过静坐来入静。

能入静的,不可以放弃熬腿子,姿势很重要的。

一开始是障碍,到最后,就是很大的辅助。

既不能,因为熬腿子而无法入静,也不能因为能入静而不熬腿子。

身心,形意必须结合。

半年时间轻松练就双盘修行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

戒律,在日常中遵守。

定,也在日常中练就。

要修行定,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身体的障碍,最重要的就是练就双盘。

很多人觉得双盘很难,其实不然。

只要有个合理的方法,循序渐进,最多半年,一般人都能练就。

双盘功夫的两个标准:久,常。

一个是你一次能做多久,一个是你一天能坐几次。

有的人一次可以做5-15-30-45分钟,有的一个小时,有的两个小时,等等。

一般一课为45分钟,而能达到2个小时就基本合格了。

就有了修行高级功法的基础。

而有的人,坐了一次,30-45分钟后,休息一下,要再做就很难了,一盘上去就很痛,一种深层的痛,无法再坐第二次。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一、引言古人在养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其中静坐修炼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强健体魄,增加体内正气,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结合古籍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人养生之静坐修炼的步骤与方法。

二、理论基础静坐修炼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医学理论支持。

在《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静坐修炼的论述。

其中,“静坐养神”“静坐凝神”等概念广泛存在。

古人认为,通过静坐修炼,可以调和心神,养护精气,增进健康。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发现静坐修炼对心理健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都有益处,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步骤与方法1. 确定修炼时间:静坐修炼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气候较为平和的时候进行,修炼的时间宜长宜短,不宜超过个人承受范围。

2. 选择场所:修炼地点宜选取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地方,有利于调和心神。

3. 姿势选择:古人在静坐修炼中常采取跏趺坐、盘膝坐、莲花坐等坐姿,姿势安全舒适。

4. 准备工作:在修炼前应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以放松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可以选择散步、打坐、做一些舒缓的拉伸动作等。

5. 内心调整:静坐修炼需要内心沉静,去杂念,专心致志。

可以通过呼吸调节,安定心神,进入修炼状态。

6. 保持自然呼吸:静坐修炼中,要保持自然呼吸,不可过于用力或者憋气,有利于气血畅通。

7. 静坐时间控制:初学者应逐渐增加静坐时间,不要贪多,随着修炼水平的提高,可以适当延长静坐时间。

8. 调整身体状态:静坐修炼中,应保持身体端正,不要弯曲或者过于僵硬,舒适的坐姿有利于气血运行。

9. 静坐调息: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运用意念等方式,调整身体状态,舒缓筋骨,有利于静坐修炼的进行。

10. 恢复:静坐修炼结束后,应适当放松一下身体,进行一些轻松的伸展运动,有利于消除静坐过程中产生的肌肉疲劳。

四、注意事项1. 个人身体状况:静坐修炼是一种较为安静的运动方式,但仍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进行。

气功静坐入门

气功静坐入门

气功静坐入门严新(注:录音参见“开功方法”及“气功资料下载”)气功锻炼的方法很多。

这里根据我自已了解到及师傅们所介绍的,讲一些练功方法及注意事项。

其中静坐功是很多练功方法的入门关键,学练又方便,所以不少人练功是从静坐开始的。

练功姿势及练功要领静坐入门的基本姿势可分为三种:1、坐式:自然端坐在椅子上,头颈正直,放松,下颚内收,含胸松肩,双手平放在腹前,腰部自然伸直,两腿相距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夹角约成90度,两足平放触地。

身体好的人大约坐在椅子前部1/3处。

身体弱的人可往后坐,但腰、背尽量不要靠在椅子背上。

练功中为什么要注意腰背伸直、不要靠在椅子上呢?这主要是腰伸直,有利于腰椎相对放松。

头微微低一点,有利于颈椎相对放松。

这两个部位的调整有利于打通“小周天”。

就不会导致大脑疲劳,脊椎神经疲劳。

人体从头顶百会穴,经上、中、下三个丹田到到会阴穴的一条线叫任脉;又从百会穴沿着整个脊柱向下过玉枕关、夹脊关到会阴为督脉。

任、督而脉相连通,让气在里面畅通就叫小周天通了。

只有腰椎和颈椎伸直,气才容易通督脉上的“三关”。

气在小周天运行中,最不容易通过的是后面的督脉。

督脉主管着全身的阳气。

一个人精神好不好,怕不怕冷等等情况,与一个人的督脉通不通畅有关。

督脉通畅,阳气充足,内脏功能加强,全身的精神状况就可以随之好转。

2、盘坐式:即在平地或床上腿交叉而坐。

盘坐有3种形式:双盘:也称“金盘”。

即双腿交叉盘坐,双脚脚心朝上。

有一定气功基础的人可采取这种姿势。

单盘:也称“银盘”。

即两腿交叉盘坐,一只脚盘上来,脚心朝上;另一只脚坐在屁股底下。

散盘:也称“自然盘坐”。

即两腿交叉而坐,双脚脚心不用朝上。

3、站立式:两脚平行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自然站立。

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垂肩。

站立练功注意收腹。

练功注意事项手的姿势及要领双手上下相互重叠,手心向上。

男性左手在上面,女性右手在上面,两手的大拇指指端轻轻挨着,双手5个手指微微分开,放在小腹肚脐下面一点的位置,即下丹田。

八段锦静坐训练(3)

八段锦静坐训练(3)

八段锦静坐训练(3)这是一个静止的练习动作,这个动作非常简单,每个人都会做,就是靠墙静坐。

我们先背靠着一堵墙,两脚分开,然后慢慢地坐下来,身体贴住墙,臀部下面好像坐在一张凳子上。

两只脚可以分得略宽于肩,两脚保持平行。

坐下来时,要坐多低呢?这没有具体的规定。

高低随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选择舒适的姿势。

身体的哪个部位贴住墙呢?从上往下分别是:后脑勺、双肩、背部和腰部,这些地方都要贴住墙。

后脑勺贴住墙时,下巴要内收。

然后依次将双肩、背部、和腰部贴住墙。

这时,我们要保持收腹的状态,肚子要用力地向后收,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腰部、背部和双肩都能贴住墙。

同时我们低头通过膝盖能看到双脚,脚一定要往前放。

低头通过膝盖看不到双脚,就是一个错误的动作,说明我们身体的重量没有落在大腿肌肉上,而是落在了膝关节上。

错误的练习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时间长了容易髌骨发炎,膝盖容易出毛病。

所以正确的练习方法是:两只脚要往前放,身体贴住墙,通过膝盖能看到双脚的脚尖。

这时候小腿与地面是垂直的。

正确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的身形更加挺拔,自然养成了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能保持收腹挺胸、百会上领的良好体态。

此外这个动作能够增强我们大腿肌肉(股四头肌)的力量,还能够保健膝盖。

膝盖里面有没有血管呢?实际上膝盖里边是没有血管的。

那么膝盖靠什么来获得营养呢?是靠我们在走路的时候骨头所产生的抽吸作用,缓慢地使大腿肌肉里面的营养物质渗透到膝盖窝里面。

有些人为了保健膝盖采用了一种很极端的做法,就是尽量地少用膝盖,少走路、少爬楼梯、少去登山…以为这样能够保健膝盖,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任何东西都遵循着不用则废的道理,如果膝盖没有足够的运动,骨头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抽吸作用,就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就会过早地退化。

当然膝盖也不能过度地使用。

过度使用也会对膝盖造成伤害,严重的还会有炎症。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刚才我们所说到的:膝盖挡住了脚尖,通过膝盖看不到脚尖。

这叫做跪膝,是人的膝盖在向下跪,这时候身体的重量就压在了膝盖上。

中式文化气功养生中医教你静坐养生法

中式文化气功养生中医教你静坐养生法

中式文化气功养生中医教你静坐养生法养生是现代人非常关心的词汇,因为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亚健康的状况,中式文化气功养生自然静坐,闭目养神,可以养生防病,这是众所周知的。

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身养性”,释家的“明心见性”,都强调静坐功夫。

目前国内气功流派也都以自然静坐为养生的上乘功夫。

“负喧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蜇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矿然忘我在,心与虚俱空。

”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静坐”诗中,可以领悟到静坐的要领、静坐的感受和静坐的效果。

一、动作要领1.姿势:采取自然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准。

但要求端坐,就是姿势端正不能歪斜,不能挺胸弯腰,身体放松,闭目静坐即可。

有无坐凳、盘腿与否、单盘或双盘均不要求,自然而然,随其所便。

2.呼吸:呼吸顺其自然,习惯怎样呼吸就怎样呼吸,以后随着功夫的深化而呼吸自然深、缓、长、微,若有似无及至进入胎息。

3.意念:要求做到神意静止。

要把意识活动止住,各种念头包括善念、常念、恶念都要止住。

要神不外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练功时对外界任何刺激都不动心,有如七窍皆封。

但必须意识到自己在练功。

二、静坐方法1、身体的姿势双盘膝:筋骨柔软的人适用,就是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这叫做'双盘膝'。

这种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不必勉强。

单盘膝:坐时把左脚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脚放在左股下就得了。

这比双盘膝容易得多。

它的缺点,是左膝盖不能够紧贴坐垫,入坐稍久,身体要向左边歪斜;只要你自已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

下盘法:倘若老年的人,连单盘也做不到,那就把两小腿向下面盘,也可以的。

不过两膝盖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应随时注意改正。

初学盘腿时,入坐略为长久,必感觉两脚麻木,此时可以徐徐放开,等到不麻木时再盘;或就此起身散下步,然后再坐都可以。

最简单实用的静坐方法,正能量满满!

最简单实用的静坐方法,正能量满满!

最简单实用的静坐方法,正能量满满!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你所未知的,在改变您的未来一、原则调伏妄想,控制杂念,减少烦恼,使思想上轨道。

二、方法1、调身:先制就一小蒲团,坐在上面,双跏跌或单跏跌均可,全身端直,上下平衡,不前俯后仰,不左倾右侧,右手掌置放左手掌上,拇指相接。

2、调心:心要保持清醒,觉警,细致、不乱。

少用脑的人心易于昏沉,知识份子心易掉举。

3、调息:呼吸要细、长、明稳;入息与出息时间要均衡,不要太勉强,因为有些人呼吸长短不一,不要急促,不可闭滞,入息时不可感觉气下去,出息时不要让气冲出来。

三、步骤1、坐正后,轻轻闭上双眼,亦可半睁半闭。

2、先用嘴轻轻地呼出三、五口气,然后将舌尖轻贴上颚。

3、临数息前,默念“轻松、平静、集中、明准、不乱”。

4、开始数息。

请注意:气不平不数,数入息就不数出息,数出息就不数入息,鼻子轻轻地把气提起来。

开始数息时,初学者请记熟两句话“以心引息达脐下,心随息上鼻呼出”,从一数到三;熟练后,从一数到七;熟练久了,从一数到十。

中间如有错乱或颠倒,立即从头再数。

纯熟后,从一数到十,时间大约三分半到四分钟左右。

每次静坐最多不要超过四十分钟,初学者每次数三个十即可,每日可做数次。

5、数息完毕后,将嘴徐徐张开,轻轻呼出三口、五口、或七口气,让余息从全身毛孔散出,然后慢慢张开双眼,放下两腿。

请注意:腿不醒不起,热不散不畅,但千万不可立刻当风受寒!四、按摩双掌搓热,用力上下擦脸,两眼闭紧,擦两耳(不可太用力),擦后脑,擦肋肾,擦双腿至脚尖,最后,以右手擦左手边臂背,左手擦右手边臂背,各部位摩擦七次或二十一次均可。

五、经行经行时应仍然保持心境宁静,脚提起来,脚跟著地,脚尖用力,不可太过。

两臂摆动,手掌一握一放,先慢行,一、二分钟后,渐渐增加速度快行,看时间是否充裕,如充裕,七、八分钟后再渐渐慢行二、三分钟,即告结束。

六、目的观息无常,久则无贪、无忧;著意闻薰,思惟、修学,定能趣向解脱。

海灯法师静坐法

海灯法师静坐法

海灯法师静坐法此静坐法是著名法师海灯多年修炼的功法,在如何调身、调息、调心等方面独具特色,对健身病有显著效果。

海灯法师静坐法是海灯法师生前多年练功的功法之一,由于静坐法的方法简单、易学易行,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遵照海灯法师“强身之法乃祖宗之法,持法者应自利利他,普度众土”的教导。

经数百人练功证明,该功法对哮喘、肠胃病、心肺病、风湿病等慢病确有著效。

将功法介绍如下:子午功,卯酉中,端身正如不倒翁;两胁松、玉堂空,呼吸无声气则通;上垂帘、下守脐,吾身当在不动中;静生动.动求静,静中自有不老功。

“子午功,卯酉中,端身正如不倒翁”,这句是讲练静坐法的时间和“调身”的方法。

静坐最好在每天的子午卯西(半夜十一时至一时,中午十一时至一时,早晨五时至七时,黄昏五时至七时)。

当然,这只是最佳时间,除此之外,其他时间也可以练。

“调身”就是调正身体的姿势,首先要解宽衣带、使身体各部位无牵无挂,便于放松。

静坐法一般都采取盘坐。

盘坐有双盘坐(左脚置右腿上,使左脚尖与右膝齐、再将右脚置左腿上,使右脚尖与左膝齐):单盘坐(左脚置右腿上,使左脚尖与右膝齐,右脚放在左腿下就可以);自然盘坐(把两脚盘在两小腿下面);如果上面三种都有因难的话,也可以平坐在凳子上,两只脚平放在地上,服脚要保持垂直,这种方法叫端坐式,座下最好要垫一层软褥,盘坐时臀部下要垫高一些。

坐好后,将左手背放在右手掌上面(女性相反),轻轻贴在小腹脐前。

如采取端坐式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大两大腿上面,掌心向上向下都可以,但要自然的放平。

次当正身,先挺动其胸腹,使肢节微微动摇七、八次,振作精神,身不弯曲,肩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扬,不偏于左,不斜于右,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平而正住。

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着急,绵绵不断,深匀细长,恣气而出,想身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口纳清气,如法三次)。

待浊气放完后闭口,上下牙齿相接,舌向上柱。

此时自身已如莫定之盘石,如不倒之翁,得保身首四肢无动摇之感(此处的无动摇之感非指练功中出现的自发动感)。

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

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

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方法篇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一端整姿势;二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姿势静坐前后之注意㈠、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㈡、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静坐时之两足㈠、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

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

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㈡、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

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

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惟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㈢、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

(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㈣、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

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

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

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

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

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

儒家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

儒家静坐法自序静坐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身功夫。

先儒习静坐,可溯源自《庄子·养生篇》所载颜回的“坐忘法”。

宋明以还,理学昌盛,儒学的视野从外在知识的积累,扩大至内在心境的修炼。

宋初诸儒自诵习辞章外,亦把静坐作为重要的修身工夫。

张载言:“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及二程建构理学体系,在心性论中发扬孟子的“养气说”,静坐工夫遂成修身的“第一要紧事”。

程颢曾训诫弟子,“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某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若要躬行孔孟之道,“且静坐”。

程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入南宋,理学形成朱陆并峙的局面,两者虽在心性论上有巨大分歧,但皆以静坐为修身之阶。

陆九渊主“宇宙即吾心”,“六经皆我注脚”,教弟子不必拘束于词章,以静坐发明本心。

朱熹谓静坐可存心,“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至明代,心学之言盈沸天下,经陈献章、王阳明、高攀龙、刘宗周等推广,大江南北的学子率皆静坐,甚者出现束书不读、流入“狂禅”之弊。

静坐之功,经先儒数百年的修习,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儒、道、佛皆有静坐法,但目的不一、修炼各异,三家的静坐路径迥然不同。

道家求坐化升仙、佛家则禅修入定,而儒家静坐,“非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使毋走于烦思虑而已。

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心”(朱熹语),只要学者“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如此一二年后,不患不进。

愚今辑各家语录及文章为集,勉乎吾侪修身之志,以虞诸同道不时之需。

古人言治国“道”、“术”不可或缺,修身亦然。

本集先辑诸儒语录,明儒学静坐养心之道;再论静坐之具体法,后汇相关论文供参考,以求“道”、“术”兼备,无有偏废。

一、先儒谈静坐张载(横渠):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

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

静坐的方法与方法[指南]

静坐的方法与方法[指南]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静坐的意义1、减少压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养毅力。

4、开发智慧。

5、培养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觉悟成佛。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经久化微尘,一念清静成正觉。

”静坐的步骤静坐的步骤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静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应将项链、手表、眼镜等物除下。

穿宽松衣服,腰带要放松。

1、八种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动金刚坐,单盘半跏坐,交脚坐,跨鹤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后,用一条毛巾覆盖住膝盖和腿部。

2、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头向右倾,再向左倾(三次);头顺时针转圈,再逆时针转圈(三次)。

3、正式静坐:背:背脊竖直——挺直腰杆,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处;肩:放松两肩;舌:舌尖微抵上颚;嘴:闭口——只有鼻息,不可张口呼吸;眼: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骤之后,连续做三次深呼吸,使体内浊气排出,吸入新鲜的空气。

二、调息观察呼吸。

心情与呼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调心的基础。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关。

在平静、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清清楚楚地觉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长短。

1、观察呼吸呼吸有四种情况:风——坐时鼻中呼吸出入觉有声。

(不调状态)喘——坐时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

(不调状态)气——坐时呼吸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微。

(不调状态)息——不声不结,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

(最佳状态)2、数息为了达到心无二用,使心专注一处,宜采取数呼吸的方法。

随个人情况,或数出息或数入息。

以平常自然的呼吸,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到一再数到十。

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地数。

如果生起妄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要重新回到一开始,也不得超过十。

数息对初学较难,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

因心念纷飞,而难专注于一处。

数息的目的不是在数息,其要旨在于心的专注。

静坐功法

静坐功法

静坐功法(性命之道)凌虚子一,性命论人之生死,系于性命,性命之道,养长之道,生命之源,升仙之阶。

性者,心也,乃心中之元神,发于两目。

心性好动如猿。

命者,肾也,乃肾中之元气,发于淫根而牵于心性,意气奔放如马。

谓之“心猿、意马”。

收回心猿,意马自归。

古之修练家,以收回后天之心意,而固精养气,以后天呼吸之气为风,真阳之气为火,去烹之练之,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使精神凝聚,而还虚合道。

二,筑基功法修炼之法不可甚数,行、住、坐、卧,亦不拘一格,难尽其祥,今谨将静坐功法,阐述如下:静坐前,宽放衣带,轻沉身心。

务要使入坐时,身体平直端正,不受束缚,血脉自然流通无阻。

扫除一切杂念,使心归意回。

盘膝而坐,盘坐前,端正身体,平放两腿,自然而坐,曲回右腿产于大腿之上,再收回左腿于右腿之上。

左腿在外,成怀抱式。

右手大拇指捏定右手中指午字决;左手拇指进入右手内,捏定右手子字决。

此名为“子午连环决”抱住右手,为负阳而抱阴(男左、女右)。

放于脐下两大腿间。

虚灵顶劲,舌顶上腭,两目下观鼻准,不可紧闭。

闭则神气昏;亦不可太睁,睁则神光外驰,不能归(舍)而无所作为。

垂帘为妙,意在两目中间齐平处。

待心气适合后,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用鼻呼吸)。

初练时,使呼吸之气,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呼吸之气升降起落于丹田)久之,神气归中,灵气上腾。

两目之中,有灵光出现,常观之。

丹经说:“心猿锁在橄榄树”是也。

常观之,五行之中,神气自然凝聚,倘能一念不起,久久,虚极静笃之时,真气发动,(无极必返,静极生动,丹田产生真阳真气,即:发热)虚室生白(灵光出现,由暗而明,由昏而白,又名:性光),经说:“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

意念伏降,性真纯静,此是炼己,炼心之功,又名筑基功。

(注:两眉中,印堂处,为祖窍。

因真性,真灵在此出现,为仙道之源,故为“祖窍”)三,周天论此时,可凝神闭目,静守虚白,待丹田气足,自然下行,出函谷,过三关,顺督脉而上,然、三关之过,无比艰难,故,当调呼吸,撑火候,用吐纳导引之术引之。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缓极轻 ,长短均匀 。因调 息 的缘故 ,
调 身 、调 息、调 心五个方面 。
血液流通 , 周身温热 。坐毕收功 时 ,
应该开 口吐气 , 必待体 中温热低减 , 恢复 平 日 寸 常 态后 ,方可 随 意 动作 ,
这是坐后调 息的方 法。


古人说 “ 体 欲常劳 , 食欲常 少” ,
入 坐 后 ,如 觉得 睡 眠还 不足 ,就 再

至于 入坐 时 ,每 有 两 种 心 象 : 是 心 中散 乱 ,支持 不 定 ,二是 心 中 昏沉 ,容 易瞌睡 。大凡初学 的人 , 每 患散 乱 ,练 习稍 久 ,杂 念减 少 ,
就 容 易 昏沉 ,这 是 用功 人 通 病。 治 散 乱 的病 ,应 当把 一切 放 下 ,看 我

饮 的 时候 ,不 宜 静 坐 ,通 常要 在 食
后经 过 两 / J \ 时 ,方 可入 坐 。早 晨 起
人在 未入 坐 前一 言 一 动 ,总 须 要 心 意平 和 ,集 中,勿 令 驰 散 ,久 久 自然 容 易调 伏 。这 是 坐前 调 心 的
方法。
来, 盥洗 以后 , 但饮开 水 , 空腹入坐 ,
再 慢 慢舒 放 两 手两 脚 ;再 以两 大指
背 互 相 摩 擦生 热 以后 ,擦 两 眼皮 ,
然后 开 眼 ,再 擦鼻 头 两 侧 ,再 以 两
睡一下 也可。总之 ,I {  ̄ I I 不可过多 ,
也不可 过少 ,方为合理。
手掌 相 搓令 热 ,擦两 耳 轮 ,再 周 遍 抚摩头部 以及胸 、腹 、背部 、手臂 、
H 报道 / C O V E R S T O R Y

实验健身静坐法

实验健身静坐法

实验健身静坐法许进忠【编者按实验健身静坐法为台湾青年气功家许进忠所编写,包括了道门气功炼精化气阶段,亦即筑基的全过程。

许氏应用现代语言,根据传统养生静功古籍的精华,以及自身和他人习练此功的经验,深入浅出地介绍道门气功的初阶,功法纯正,内景叙述周详,实有助于学者入门修习丹功,免却许多摸索之苦。

学者完成修习此功,即已真正打通了小周天。

身体体质及生理达到超人地步。

此篇选自台湾出版的许氏《筑基参证》一书。

许氏为台湾《仙学杂志》(已停刊)主编,曾校订《伍柳仙宗全集》等书出版。

一、静坐前后应注意事项1.要准备静室一间,或就寝室作为静坐之用。

静坐时,要将门窗关闭,不使他人骚抗。

如遇天气炎热,可以酌情开放,切忌以送风机器吹袭身体。

2。

制软厚的蒲团一个,准备久坐之用,或者用被、毯折叠,高约6~10厘米代替亦可。

3.静坐前后,应竭力避免情绪激动,心情不受扰乱,以保持身心安宁。

4静坐时,如发觉心情烦闷,不宜立刻上坐,这时可以先行散步一番,以求发散此等情绪,俟到心平气和时,再上坐。

5。

入坐前宜宽衣解带,使筋骨轻松。

6.平直身体,癞正戟坐。

7.静坐完毕,要慢慢张眼,抚摩上下腹,及舒放手足,切忌勿匆遽下座。

如身热流汗、必须热退汗干以后,才可见风。

流汗若多,须要擦干。

8.初习静坐,如遇天气寒冷,两膝应该用衣裳或被毯覆盖,以免受寒,致成风湿病。

阳气运转十二时位以后,这项保护工作,可以的情省略。

9。

初习静坐,在阳气尚未运转十二时位以前,应该绝对避免"房事",以后也应该酌情尽量避免,以免妨碍静坐的进步。

二、静坐时的两腿1。

盘腿而坐,以左脚加于右股之上,再以右脚加于左股之上。

此式称为双盘膝,如图1。

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不必勉强。

2.或以左脚加于右股之上,或以右脚加于左股之上,均可随意。

此式称为单盘膝,如图2。

初学者不能双盘膝,自以单盘膝为宜。

唯须注意姿势端正、平直,其功效与双盘膝相同。

3。

以右脚置于左股下,再以左脚置于右股下,两小腿向后成交叉形.此式称为下盘滕,如图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极力遏止杂念,二也。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十一、紧闭阳关,不使阳气外泄。十二、紧闭谷道,不使阳气外泄。十三、意导阳气,使通过尾闾(第一关)。十四、返诚于下丹田,以生化其气。十五、再意导阳气,通过尾闾。十六、意导阳气,使通过夹脊关(第二关)。十七、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气通。十八、再意导之。十九、意引阳气,使通过玉枕关(第三关)。二十、仍返诚于下丹田,以待其机。二十一、引阳气,抵于黄庭。二十二、一意绵绵,永存不散。二十三、片刻不可驰放诚意。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药,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二十四、诚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补胎气之不足。二十五、已至出神期之现象。二十六、移神上田,设想由泥丸宫,上升空际。二十七、如不能出时,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机。二十八、阳神一出,随即收回。以收养育之功。二十九、再行调神出壳。三十、日日训练,存神上田。三十一、抱道潜默,谨慎涵养。三十二、阳神出游,逐步由近而远。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出神之快:换身功夫已毕,精气充满全体,得至大定时期。大定者,即是虚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当调神出壳,勿久羁于体中,亦即是长养完毕,须要出壳,此实自然之事,故不必顾虑其不出壳,亦不必谋其出壳。盖阳神不纯,无论何法,亦不能使之出于体外,是以出神时期,仍以诚意一点返照中下二田,使阳气发生,以补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胎神气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浊,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纷纷飞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时期至矣,此二十五也。此时即当移神上田,设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际,此二十六也。经屡屡设想与意导之,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机,此二十七也。机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导引,久之自可出神。阳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万劫不坏之体也。到此地步,方为功成名就,无轮回之苦,永作无上之真人矣。虽然,出阳神不可就此飞升,仍宜施行养育之功,故阳神一出,随即收回,此二十八也。收回之后,再行调神出壳,此二十九也。日日如此训练,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时静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阳神出体之后,即有许多神通,万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游然,谨慎涵养,此三十一也。即阳神出壳,起出亦不可远。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远,日渐为之,无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如此训练三年,阳神乃得练达。纵横行千万里,亦无虑矣。此后或隐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间,救济一切,以积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三十三、仍当静坐,无偏无倚。二十四、渐而专待一片清虚,与太空冥合。三十五、渐而真与虚无冥合。三十六、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甲)还虚之理:阳神养成,性命即为了当,无生死之患。修炼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尽其道也。阳神之为物,系人之灵性与祖气所合成者也,虽为气体,较一切后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犹有气性,仅限于祖气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而与原始真空合体。佛法广大无边,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极也。吾人修真,当于出神之后,除乳哺三年,尚须九年面壁。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附录道语名词小释 三田、三关、三脉、二桥、明堂、重楼、阳关、谷道、涌泉,皆血液、精气流通之窍道,静坐虽是清静无为之事实,庄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也。静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宫,脑之府也。二、中田:即肺下胸间也。三、下田:即脐下也。四、尾闾:在背后脊柱之尾端。五、夹脊:在脊柱之中间。六、玉枕:在脑之后。七、任脉:为前身之总脉,起下齿,终丹田。八、督脉:后身之总脉,起下丹田,终上齿。九、冲脉:身中之总脉,起舌尖,终下田。 十、上(鹊)桥:即两鼻孔之间也。十一、下(鹊)桥:即阳关谷道之间也。十二、明堂:在两眉之间。十三、重楼:在咽喉之段。十四、阳关:外肾之精道。十五、谷道:肛门之口。十六、涌泉:两脚之底。十七、华池;舌下也。十八、黄庭:腹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