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合集下载

德教并重,培养美好的未来

德教并重,培养美好的未来

德教并重,培养美好的未来引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格。

只有德教与智育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品德、有才能的人才,为社会创造和谐、美好的未来。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德教与智育同等重要,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何德教与智育同等重要?德教与智育是孪生姐妹,缺一不可。

智育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而德教则关注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理由说明德教与智育同等重要:1. 德教是为智育提供基础德教是毕生受益的教育,它为学生的智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才能真正投入学业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2. 德教是塑造良好社会公民的重要途径德教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有良好品德的人才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培养综合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教和智育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社会,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只有德教和智育并重,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教与智育并重的目标需要教育者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下面是几个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实践方法:1. 坚持道德教育的引领作用教育者应该始终坚持道德教育的引领作用,将德育纳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项目制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应自己特长的学习途径和机会。

3. 增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

可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

伟大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

”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

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深入学习和积极思考,也从中体会到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

当然,传统的智育教育更不能放松。

有人认为:讲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的标准。

我不以为然。

我更坚信:德育和智育定能同等发展。

我们是能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那些偏重一方面的说法我觉得不是理性的。

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前,很多老师抱怨新课改,认为德育与智育相互抵触,认为要搞好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标准。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把两方面都做好了,不是更好吗?因此,我建议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们,及时转变思想,以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德与智是能够同时做好的,在行动上要按步就骤,不可以心急,是不能一蹙而就的。

必须制定计划,有学期计划,有学年计划,也有长期计划。

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

这是非常说明问题的。

据大量的调查,发现有些问题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造成的。

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

德育大于智育辩论

德育大于智育辩论

德育大于智育辩论德育和智育是教育领域中常用的两个概念。

德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智育则是指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的不同观点和辩论。

在我看来,德育大于智育。

首先,德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哪个行业,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都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才能在社会中受到尊重,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而智育虽然重要,但只有德育作为基础,才能让智育更加有价值和意义。

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不仅仅是关于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是关于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通过德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培养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些都是在未来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而智育只重视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

德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规范,使其具备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只有自律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而智育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品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这样的学生很可能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无法坚持和克服,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

然而,有人认为智育大于德育。

他们认为,智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德育只是一种附加值,只有在智育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问题。

相比之下,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更加困难和重要。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才能让个人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德育大于智育。

德育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在我们的成长旅程中,教育无疑是那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而在教育的众多方面中,德育和智育就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但在我看来,德育应当摆在首位,智育则次之。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我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小区里有个小小的花园,平日里是大家休闲的好去处。

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虎头虎脑的,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树枝,在花丛里这儿戳戳,那儿捣捣。

旁边的花朵被他弄得东倒西歪,花瓣散落一地。

我走上前去,轻声说道:“小朋友,不能这样弄花哦,它们会疼的。

”小男孩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我就是玩玩。

”这时候,小男孩的妈妈走了过来。

她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批评孩子,而是笑着说:“宝贝,别玩了,咱们回家。

”说完,拉着孩子就要走。

我忍不住对那位妈妈说:“您应该教育孩子爱护花草,这是基本的道德呀。

”那位妈妈却一脸不耐烦地说:“哎呀,小孩子嘛,懂什么,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我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德育的缺失。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环境,长大后又怎么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呢?再想想我们的学校教育,老师们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成绩,也就是智育。

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似乎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济于事。

为了提高成绩,孩子们被各种辅导班、题海战术包围着,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道德、品德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但一个人的品德才是真正伴随一生的财富啊。

就比如说,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公司。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然而,他却为了升职,不惜在背后诋毁同事,耍手段、玩心机。

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才华,又能走多远呢?相反,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哪怕他的智力不是那么出众,但他的善良、诚实、正直,会让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就像我们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大爷,他没读过多少书,算账有时候还会出错。

五育的核心是智育还是德育

五育的核心是智育还是德育

五育的核心是智育还是德育
五育的核心是德育!五育在社会主义人才素质的形成中构成一个整体,互相融合,交相辉映;德育需要智育等的支持,同时德育又对其他四育有极强的融入渗透作用,因此,德育工作成了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1/ 1。

小学的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小学的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小学的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小学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摘要: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阶段,德育是小学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而加强小学德育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学家有过辉煌成就,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孔子,孟子,北宋的周敦颐等学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了“德育高于教育”的观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来自社会的压力使学校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学校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就是德育教育。

德育,从广义上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则单指品德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政治方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德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重要一育,在“五育”中处于为首的地位。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小学的教育应以养成教育为主。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培养训练,使受教育者个体的感受和实践达到不需要外力和内部意志控制就能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它的特点在于教育时间持久,训练时间持久,训练要求严格,情感体验深刻,道德品质“内化”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德育的养成教育在小学阶段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四有”“五爱”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德育基本任务之一。

关键字:德育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正文: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据报载,某省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后,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专业考试无一门及格,最终辍学离校,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据报载,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为谈恋爱,骗取父母种地得来的血汗钱,与其女友尽情挥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据报载,某高校艺术系一高材生,为采取在芭蕾舞剧中饰演女一号,雇人将另一竞争者殴打致残。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第一篇: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一、抛出这一主题的立意是什么?1.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两块内容。

(解决外人质疑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问题)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二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做事的能力。

从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来说,学校教育给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提供基础性、习惯性的支撑。

德育和智育尤为重要。

2.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德育和智育,更不能把二者切割开来。

(解决德育和智育谁更重要的问题)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

3.如何科学地去推进这二项内容,并把握二者关系是这一主题的中心立意。

二、思考这一主题的角度有哪些? 1.外延和内涵。

德育不单单是道德教化,智育并不能纯粹是知识传授。

德育:道德品性、行为、人格自我控制力智育:知识思维、能力、素质自主学习力即内涵不断丰富,增加了深度。

外延不断拓宽,增加了宽度。

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2.问题的解决德育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和实效性智育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化和系统化德育存在的问题:(1)载体、手段、方法、活动、抓手等等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2)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节点、敏感期、冲突期,没有认真分析,没有专业化思考,只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3)说教的多,批评的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多。

缺乏精心设计,缺少专题研究和推进。

(4)没有形成处处有德育的共识,没有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机制,没有构筑成“教书育人”的场景。

教学存在的问题:(1)强抢学生时间,乱发练习资料。

(2)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

(3)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

缺乏专业化思考,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4)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不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潜能不能爆发出来,要取得学科高质量难乎其难!3.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学中的素质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

教育学中的素质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

教育学中的素质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教育学中的素质教育——德育、智育和体育在教育学中,素质教育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和身体素质。

本文将分别介绍德育、智育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一、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高尚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实施德育需要注重以下方面: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

学生应该养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此外,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形成德育的自觉性。

二、智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智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智育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而思维能力则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实施智育需要关注以下方面: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要注重学科知识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学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毅力和适应能力。

实施体育教育需要关注以下方面:首先,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总结德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智育为德育提供了基础,而另一方面,德育则是智育的重要补充。

德育阐述了学生道德规范、社会责任以及个人品质等内容,为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中,我们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德育教育,促进了学生个人成长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素质和理性。

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帮助学生发展其批判和创新思想,这是智育所无法取代的。

一、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中,我们重视学生宿舍管理,通过开展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基于“和谐宿舍、健康生活”的活动,包括“爱宿舍,从我做起”、“DIY健康午餐”、“科学净化宿舍”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寓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开展多元素质教育德育与智育的相辅相成,意味着德育教育也必须具备与智育同样的综合性,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为了提升学生品质,我们通过举办多元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中包括“华文走高校”、“与世界接轨、成就一流”、“科技之花青春绽放”、“青春快闪·集体荣誉声”等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其精神和体魄、督促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育工作者自身德育教育大学德育教学年度工作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自身德育教育先行,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发挥德育引领的作用。

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员工德育教育,投入一定资源进行系列讲座及培训课等,着重强调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教育指导、控制情绪、有效沟通等能力的提升,这些变革着力培养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素养、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布置。

四、探索联考模式德育教育的开展不仅要求学校加强教育工作,更要以多元方法,创造性推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5篇

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5篇

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5篇第一篇: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

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尽快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文革”期间,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过于降低了智育的地位,严重破坏了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的断层,特别是“文革”以后人们对德育地位的疑惑,对重新强调德育,难免心有余悸,甚至产生误解和逆反心态。

第三,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

第四、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

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

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

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

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

“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

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

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

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

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

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核心,为目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智体美是指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统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

德智体美的核心思想是德育为先。

德育是指培养人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念。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德育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德育的目标是帮助人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正确道德观念的人。

德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智育是指培养人的智力和智慧。

智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和科学知识。

在德智体美的发展中,德育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德育是人格的基础,是人生的根本。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格魅力、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才能更好地发展智育、体育和美育。

德育为先的理念在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侧重智育的倾向,使德智体美的发展得以全面推进。

德智体美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需要承担起培养子女的责任。

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德智体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德育为先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基本原则。

只有从德育抓起,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才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有健康人格、高尚品德、智力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青少年,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德育”VS“智育”:从博弈到共赢

“德育”VS“智育”:从博弈到共赢

“德育”VS“智育”:从博弈到共赢作者:尚怀奇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0年第09期教育一词出现之初是想把被动的学习(教)和后天的主动发展(育)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教育发展已经更加成熟的今天,学校教育必须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而德育与智育作为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辩证关系,而在部分学校却呈现为“生命线”和“风景线”的关系,智育与德育始终走不出厚此薄彼的怪圈,智育、德育分离与失衡的现实甚至逐步消耗着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公信力。

笔者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才符合我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期待,而德育恰恰是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有德育的教育才更有质量、更有分量,有德育的民族才更有希望、更有前途,“德育”VS“智育”孰轻孰重,值得每一所学校去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一、德育为先抓做人智育为主抓质量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德育让教育更有质量。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其内容和要素、标准和要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强“德育”,也就是品德教育。

德育为先、德育为首是确保教育有质量的一条重要指标,如果缺乏了德育为先、德育为首的教育方向,那智育无疑是失败的、可怜的、残缺的、甚至是可怕的。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要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并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学校提供了有效落实德育的渠道。

由此看来,德育与智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在提升我們的育人质量。

我们绝不能把质量简单地理解为考试分数和升学率。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品德与知识技能面前,品德显得更为重要。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而育人德为先,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原则。

辩论:德育与智育哪个更重要?

辩论:德育与智育哪个更重要?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教育中,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而智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力。

面对这个问题,究竟是德育更重要还是智育更重要呢?我认为,德育和智育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整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不仅仅是关于道德与品行,更是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塑造。

通过德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端正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今天的社会中,商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如果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将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价值观念,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而忽略社会责任和他人的感受。

因此,德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其次,智育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只有通过智育,学生才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让我们面临着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

良好的智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

然而,如果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就可能导致学生只会追求分数而忽视品德。

这样的结果将会造成“知识堆积机器”,而非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个体。

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学生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带来不安和混乱。

因此,智育和德育的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他们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给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知识与价值的关系。

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学生才能够综合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都不可或缺。

德育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智育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必要途径。

论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论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论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德育和智育是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
本质的联系。

首先,德育和智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
智育其实也是一种德育,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教育素养,如终身学
习能力、合作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样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学
习到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和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德育也具备着智育的
功能,即在学习者的道德教育中,通过渗透知识、思想以及文化价值
观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成长。

其次,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实
践过程中应该进行结合,即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智育的同时
也能培养到正确的品德,从而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即培养和发展拥
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合格社会人才。

最后,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学校应该在
教学中通过讲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要树立良好
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准则,让学生能够将美好的
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为中,以达到教育的宗旨,真正让学生拥有智慧和
美德。

教育孩子,应当德育为本智育为辅

教育孩子,应当德育为本智育为辅

教育孩子,应当德育为本智育为辅今天有幸读到一位前辈的语录,道理简单但容易被忽视。

尤其是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更值得一看。

遂整理出来,与诸君共享。

教养子女,是父母的天职。

现在这个时代,养育基本上问题不大,教育却不是。

每位家长不一定都是称职的父母。

简单来说,教育可以分为德育和智育。

德育为本,智育为辅。

德育一方面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与道德相合的,应当去做,这就是指授示其善处;就是前面所说师的含义;另外一方面要告诉孩子什么是与道德相悖的,应当远离,这就是制子不听为恶,就是前面所说保的含义。

怎么样示其善处呢?1、明确告知善的范畴。

比如乐于分享、懂得感恩、孝顺父母、知错能改等等。

2、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首先要自己努力做到这些,为子女做表率,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你作为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好意思要求孩子做到吗?怎么样莫听为恶呢?1、提前告知恶的范畴和后果。

比如打人、偷盗、撒谎、骂人、发脾气、浪费等。

如果犯了这些规矩,要受惩罚。

2、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与示善是一样的道理,要求子女不犯的错误,父母自己应当做得更好才有说服力。

3、最初犯错之后应当严格执行惩罚措施,让孩子对因果常怀敬畏之心。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小孩就好像树苗一样,如果树苗小的时候不扶正,等他长大定型了,再想纠正就很困难了。

童蒙养正,在儿童发蒙的时候,就要养成正气。

讲好规矩,犯错之后,要严格执行一段时间,让他深刻明白规矩的作用,该打还得要打。

但是有个前提:父母打孩子,不能动肝火,不能以泄己愤的心态打孩子。

如果你怒不可遏,说明你此时没有资格打孩子,你让孩子不要发脾气,你自己已经违反了。

父母打孩子,应当秉承殷重的慈悲心,是希望孩子走正道,不要走歪了。

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给自己丢脸了,觉得自己没面子了,所以一怒之下打孩子,甚至大庭广众打孩子,这种人也是不称职的父母。

孩子品德有问题,这些是需要严加管教的。

如果是孩子懈惰,不愿意做作业,或者是迟钝,作业不会做,这种情况,不属于品德问题,父母不可以发脾气,更不可以打孩子。

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之争

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之争

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之争在当今社会,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然而,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尤其是德育与智育之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之争的重要性和可能的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理解德育和智育的概念。

智育主要指的是传授学生知识和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培养他们的智力和技能。

这种教育侧重于学科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

而德育则更关注个体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这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成为道德良好的公民。

在实际教育中,德育与智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紧密相连的。

德育与智育的目标和方法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德育可以为智育提供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感的保障,而智育则可以为德育提供认知基础和发展平台。

当德育和智育相辅相成时,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现实教育中的德育与智育之争却并非总是如此和谐。

在追求高分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智育往往更受重视。

学校和家长都期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或者轻视。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只关注于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和他人的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稳定和公平正义有着深远影响。

德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的关系。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德育与智育之争并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被统一和整合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切割开来,让它们相互竞争。

相反,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

例如,在课堂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什么是德育?什么是智育?什么是美育?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又是什么?这恐怕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的老师们终身在研究探讨的问题,那么下面,我想根据我20年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谈一谈,共同探讨互勉。

有人说: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

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

德育应该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我们所说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指德育。

德育的这种概念我认为有些不妥,因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没有被完全说明。

智力水平、思维能力、认知和创造力等开发称为智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美的情感感受和理解、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

心理学中的范畴基本叫智育与美育。

而德育并不是心理学名词,不属于心理的范畴,我想大家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不要混淆、糊涂,这样在教学中就会出现不应有的错误,为教学工作带来失误和麻烦,难以收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一、德育与智育范畴不同智育是解决智力问题:认知。

那么德育,则是社会的统治者利用国家机器按照时代和政治要求,为社会和大众制定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

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的教学活动的受众对象也是人,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确认的就是:德育的过程必须以智育为基础,而智育是完成德育过程的的基本保障和手段。

没有智育,就不能确保德育的顺畅进行,起不到德育的教育效果和目的。

因此,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

在中国的教育中,通常德育是最重要的部分,总是放在首位,使整个教育的核心,受重视的程度总是高于智育和美育,那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奉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他们靠着他们所谓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来约束统治黎民大众。

不仅是在中国,在发达的欧美国家,德育也是首当其冲的教育,他们甚至通过宗教等形式传播统治者的意图,套以道德的名义,为稳固自己的统治而制定了对自己有利的“道德准绳”这就是道德标准不会一成不变的原因,无论古今中外,我们永远不会遵循一种道德标准,都是以时代、历史、国家的利益为中心的。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

德育为先,智育为辅作文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常常会听到“德育”和“智育”这两个词。

到底哪个更重要呢?有人觉得智育重要,成绩好才能有好未来;可我觉得,德育得排在前面,智育只能是辅助。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在小区里的一件事。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在小区花园里散步。

花园里的花开得正艳,红的、粉的、黄的,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我正陶醉在这美景中,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

循声望去,只见一群孩子围在滑梯旁,其中两个孩子正吵得面红耳赤。

一个是小胖墩儿,脸蛋红扑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另一个是瘦高个,表情愤怒,双手紧紧握拳。

原来,他们在争着先滑滑梯。

小胖墩儿说:“我先来的,我要先滑!”瘦高个不甘示弱:“明明是我先到的,你插队!”两人互不相让,声音越来越大,引得周围的孩子都围了过来。

这时候,一个小女孩站了出来。

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眼睛亮晶晶的,声音清脆地说:“别吵啦,大家轮流滑,这样都能玩得开心。

”可那两个孩子根本不听,还在继续争吵。

就在局面快要失控的时候,一位老奶奶走了过来。

她头发花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轻声说道:“孩子们,别吵啦。

大家都是好朋友,要懂得谦让,这样才能一起快乐地玩耍呀。

”可小胖墩儿和瘦高个还是气鼓鼓的,谁也不让谁。

老奶奶想了想,接着说:“要不这样,咱们来玩个小游戏,谁赢了谁先滑。

”孩子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点头同意。

老奶奶拿出一个手绢,说:“咱们来玩丢手绢的游戏,被抓到的人就最后一个滑滑梯,怎么样?”孩子们欢呼起来,迅速围成一个圈。

游戏开始了,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紧张地盯着手绢。

第一轮,小胖墩儿跑得太慢,被抓住了。

他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遵守了规则。

第二轮,瘦高个不小心摔倒了,也被抓住了。

经过几轮游戏,孩子们的笑声在花园里回荡,之前的争吵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后,大家按照游戏的结果,有序地滑滑梯。

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之前的争吵仿佛从未发生过。

看着这群孩子,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出德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 首要是德育 提升智育

新课标 首要是德育 提升智育

新课标首要是德育提升智育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即知识的学习与品行的修养两者是统一的,而且服从于同一的学习心理之定律。

也就是说,一切的教育都是德育,都应该具有德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淀了丰富、优秀的道德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千年来德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校的教育不应只强调高分、名校等,不能过于功利化,要想是学生成才,必先使其成人!成人的过程就是懂得礼义廉耻,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忽略了这些,即使成为了有知识的人,也可能成为鲁迅先生说的:高智商的野蛮人!我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美名都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承,学校作为教育部门,应撑起这个重要的责任。

德育可以培养爱国思想,有利于国家建设德育是对人的内在意识通过各种手段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念,并生成与之对应的行为和习惯。

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乱港事件,很多港大的大学生都参与其中,这真的是令人痛心疾首!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境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也面临很多难题,各种境外思潮也不断冲击。

乱港分子黄之锋全不顾民族大义,为一己私利竟参与境外分裂势力,企图乱港!港大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竟然也会出现这么多乱港分子,不得不说德育在校园中的举足轻重的位置,少了德再高的文化水平、再有能力也是一个于社会无意,甚至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校园更改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该只是成为考题,而是应该深入骨髓成为一个堂堂中国人应具备的观念。

德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德育工作有智育无法替代的功能,那就是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众所周知,现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加强家校的合作,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

可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

伟大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

”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

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

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深入学习和积极思考,也从中体会到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

当然,传统的智育教育更不能放松。

有人认为:讲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的标准。

我不以为然。

我更坚信:德育和智育定能同等发展。

我们是能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那些偏重一方面的说法我觉得不是理性的。

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当前,很多老师抱怨新课改,认为德育与智育相互抵触,认为要搞好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标准。

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把两方面都做好了,不是更好吗?因此,我建议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们,及时转变思想,以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德与智是能够同时做好的,在行动上要按步就骤,不可以心急,是不能一蹙而就的。

必须制定计划,有学期计划,有学年计划,也有长期计划。

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

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

这是非常说明问题的。

据大量的调查,发现有些问题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造成的。

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的危害实际上是非常大的。

知识掌握得多,的确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主要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式,它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

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那么,抓德育抓什么呢?德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内容应该是:勤劳节俭的教育。

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

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不必像从前一样有好袜子也不穿,非要穿破袜子,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节俭。

真正的节俭是不浪费,比如出门关灯,关水龙头,这是非常基本的道德行为。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

这是传统美德。

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

遵纪、守法的教育。

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

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诚实、守信的教育。

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

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

理想、志气教育。

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

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否则早晚要碰壁。

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

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

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

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

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

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德育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和内容上的相融关系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因此,我们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

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

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而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是要在不断扩展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完善思想品德的同时获得的。

本着使中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德育和智育工作走到了一起。

因为,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他们都要经过同一座桥梁到达各自的彼岸。

即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目的。

那么,二者共同为自己的目的搭建桥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完成的是同一件工作。

所以说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例来说: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助人为乐;智育(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生间的互助关系,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德育与智育在目的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再比如说,智育工作中教师喜欢激发学生的潜力,搞探究式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学习的艰辛,体味战胜困难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德育工作中用故事,用事实,用理论想要达到的让学生树立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如果一味的强调德育或智育中的某一者,而忽视甚至是不顾及另一者,则往往会两败俱伤,最终谁的目的也达不到。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

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

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

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比如,在同学们当中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多数学校都搞一些仪式,比如升旗仪式、旗前讲话等等活动来完成这项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无变幻,从无新鲜感可言。

也许,这些形式真的不错,但如果老是一成不变,恐怕天长日久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了。

其实,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到,把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融合,效果会明显改善。

比如,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提炼出名言佳句,让学生们欣赏,让他们对中国的灿烂文化,光辉的文明产生由衷的热爱,不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吗?又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省去一些繁文缛节,给大家讲一个革命英雄的战斗故事既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岂不是两全其美?可见,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陷入在误区当中。

比如说中高考,学生在进入初三和高三以后就会在学习方法、课时、作业量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许多学生在这个时期调整不了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心理上的一些波动,进而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因厌学而逃学、旷课;因厌恶某门学科而上课违反纪律,侮辱老师;因成绩差而欺骗家长和老师,误入歧途等等。

这个时候,其实是很需要德育的。

但往往这个时候却是教师们,甚至是学校领导们把德育排斥的最远的时候。

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学校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无谓”的活动。

我就听到很多学校,取消了初、高三学生的“春游权”、“秋游权”、“运动会权”等等,总之一切可以放松心情,调整情绪,树立信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学生们的失望、不满在学校老师的“一切为了中(高)考”的呼声中似乎成了“愚蠢”,“不识好人心”的错误想法。

殊不知,就是这些错误的想法才是学生们的心声,而所谓的“正义之声”其实是在剥夺人权,践踏学生们仍然很天真,很单纯的心灵。

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自私的想法?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冷酷与无情的影子吗?在中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间丧失了本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而这个时候德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然而,班会也好校会也罢,都被用来考试讲题,班主任找不到时间教育学生,在这个阶段,学校的德育和智育出现了某程度上的分歧与矛盾。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

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

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