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及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课程设计文献综述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意义,使学生建立对XX学科的整体认识。
2.XX学科的原理:讲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核心思想。
3.XX学科的方法: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际应用案例:分析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
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5篇范文)

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小学生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论文【摘要】为了让小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三个要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应考虑学生的素质发展性、应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探索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得到真知,从实验中学会研究,从探索中学会学习,从磨砺中培养刚强的意志品质。
要上好综合实践这门课,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要体现综合实践课程应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设计的综合实践课应具有一定的弹性(1)学习目标。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不存在预定的结果。
而对于某个学生或某一组的目标,则应通过师生间的协作计划来确定。
如“了解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的小组只了解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种类有多少;而有的小组不仅了解到了茶叶的种类,而且还了解到各地的饮茶方法和各种各样的茶具;还有几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还了解到有关茶的典故。
同样的主题,虽然达到的目标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一种体验。
(2)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并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而选定的。
因此,这种课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内容并赋予内容某些个人的意义。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综合性的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由于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例如,有一组学生选择了“水果”这个话题,并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负责水果品种收集,有负责品尝水果味道,有负责描绘水果形状,有负责了解各种水果的营养成分,还有收集各种果汁产品以及生产厂家等。
同样的话题,生发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但不管哪一个内容,学生写出的体验文章都比较具体,因为他们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收集,因此素材相当丰富。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模板

综合课程设计稿范文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根据实际学科填写),并能够准确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X(根据实际学科内容,如某一物理现象、历史事件等)的基本原理或过程。
3. 学生能总结并复述教材中关于XXX(学科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或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提高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或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形成具体的成果展示。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互动,提升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3.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知识对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核心教学内容展开:1. 教材第一章“XXX基本概念”,涵盖XXX的定义、特点及分类,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框架。
2. 教材第二章“XXX原理与应用”,详细讲解XXX的运作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验和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
3. 教材第三章“XXX发展历程”,追溯XXX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学科历史的兴趣。
4. 教材第四章“XXX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和进度如下:第一周:介绍教材第一章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第二周:深入学习教材第二章,配合实验操作,加深理解。
第三周:学习教材第三章,组织小组讨论,探讨XXX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周:结合教材第四章,开展案例分析和成果展示。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次课程设计以XXX课程为主题,通过设计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程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
二、项目背景及目标1. 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高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以XXX课程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课程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 项目目标(1)掌握XXX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三、项目实施过程1. 项目前期准备在项目实施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了项目背景、需求以及相关技术。
同时,我们明确了项目目标,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
2. 项目实施阶段(1)需求分析:根据项目背景和目标,我们对项目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项目的具体功能和性能指标。
(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我们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等。
(3)编码实现: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编码实现,遵循良好的编程规范,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4)测试与调试:在编码完成后,我们对项目进行了严格的测试与调试,确保项目功能的稳定性和性能。
(5)项目答辩:在项目完成后,我们进行了项目答辩,向评委展示了项目成果,并回答了评委提出的问题。
四、项目成果及总结1. 项目成果本次课程设计成功完成了项目目标,实现了以下成果:(1)掌握XXX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 项目总结(1)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团队协作,通过沟通与交流,提高了团队整体效率。
综合设计实践报告模板(2篇)

第1篇一、封面报告题目:[具体设计项目名称]学生姓名:[姓名]学号:[学号]班级:[班级]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日期:[日期]二、目录1. 绪论2. 设计背景与意义3. 设计目标与要求4. 设计方案与实施4.1 设计原则4.2 设计方案4.3 实施过程5. 设计成果与分析6. 总结与反思7. 参考文献三、正文1. 绪论(1)项目背景简要介绍设计项目的来源、背景信息以及设计项目的重要性。
(2)项目意义阐述设计项目对于相关领域或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3)研究内容与方法概述设计项目的研究内容,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2. 设计背景与意义(1)行业现状分析设计项目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等。
(2)设计项目意义详细阐述设计项目对于行业、社会或个人用户的实际意义。
3. 设计目标与要求(1)设计目标明确设计项目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要求。
(2)设计要求列出设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标准、原则等。
4. 设计方案与实施(1)设计原则阐述设计项目遵循的设计原则,如用户至上、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等。
(2)设计方案详细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方案,包括功能模块划分、技术路线、界面设计等。
4.1.1 功能模块划分4.1.2 技术路线4.1.3 界面设计(3)实施过程介绍设计项目的实施步骤,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部署等阶段。
4.2.1 需求分析4.2.2 设计4.2.3 开发4.2.4 测试4.2.5 部署5. 设计成果与分析(1)设计成果展示展示设计项目的最终成果,包括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
(2)成果分析分析设计成果的优点、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措施。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总结设计项目的整体情况,包括设计过程、成果、收获等。
(2)反思反思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如何改进设计。
7. 参考文献列出设计项目所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
教育综合活动设计报告书

教育综合活动设计报告书一、活动目的与背景本次教育综合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活动内容与流程1. 活动主题: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创新力2. 活动时间:2022年6月1日-6月3日3. 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第一天:创意展示- 上午:创意作品展览-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发明创造等。
- 下午:科技创新研讨会-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方面的讲座和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创意发现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天:实践体验- 上午:外出实地考察- 学生前往附近的科技园区或博物馆,参观科技创新成果,加深对创意的理解。
- 下午:团队合作实践-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实践活动,如设计制作机器人、编写程序等。
第三天:成果展示- 上午:成果展示与比赛- 学生将展示他们在两天的实践活动中的成果,评选优秀作品,并组织小型比赛,鼓励学生进一步展示才华。
- 下午:颁奖典礼与点评- 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现场颁奖,并请相关专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创新。
三、活动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教育综合活动,预期将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2. 促进学生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科学创新的兴趣。
3.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5. 增强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活动评估与改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将进行以下评估: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改进。
2. 专家评估:请专家评估学生的创意作品和成果,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
课程设计后面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后面参考文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能够运用XX方法分析问题,能够使用XX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XX的基本定义、特点、分类等。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XX的原理、方法、应用等。
3.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的全过程,包括项目选题、设计方案的确定、方案的实施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完成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综合设计项目。
关键词:综合课程设计、实践、创新、成果正文:一、项目选题综合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要求我们将所学知识的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并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
在这个阶段,我们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了一个主题为“智能控制的智慧家庭”的项目。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在确定主题之后,我们开始着手设计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先前的研究并予以改进,利用了各种工具与技术手段,最终确定了一个全面的设计方案。
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智慧家电的搭建、语音识别的实现、图像识别与处理、安全措施的加强。
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硬件与软件的协调问题、数据的处理与管理等等,但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方案的实施在确定完设计方案之后,我们开始投入实施。
我们采用了分工协作的方式,每个人负责一个或几个方面,通过不断的工作交流与协调,使得整个项目能够正常进行。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寻求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不断优化完善方案,从而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成果呈现在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设计、实施、测试和优化后,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综合设计项目。
我们在最终的成果呈现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现场演示、PPT汇报、论文撰写等等。
我们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团队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挑战自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收获。
结论通过本次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我们充分发挥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断创新并优化我们的设计方案,最终完成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
我们相信,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能力,并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根据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在MATLAB 中编写相应的程序,1)实现阶跃响应曲线对应的一阶惯性环节(包括无滞后和有滞后)和二阶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形式和参数;2)利用GUI 设计相应的界面,显示相应的模型和曲线,便于分析比较。
1 课程设计目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品质,是由组成过程和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系统的各环节的特性系统的和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
在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过程的数学模型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资料。
所以,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对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生产工艺过程的了解好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1)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和整定调节器参数2)指导生产工艺设备的设计3)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有两种方法:1)分析过程的机理,根据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等关系,应用数学描述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解析法)优点:较为简单、普遍。
缺点:①由于很多工业过程内部的工艺过程较为复杂,对某些物理、化学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所以,有些复杂过程的数学模型较难建立;②工业过程多半有非线性因素,在推到时常常作了一些近似和假设,虽然这些近似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实际依据,但并不能完全反应实际情况,甚至会带来估计不到的影响。
2)实验方法(系统辨识方)。
由于解析法的缺点,所以即使用解析法得到了过程的数学模型,仍然希望采用实验方法加以检验。
尤其当推到不出过程数学模型时,更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来求得。
常用响应曲线法来辨识过程的数学模型。
2 建立数学模型2. 1 由过程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其数学模型为了研究、分析和设计过程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实验取得的阶跃响应曲线来求出过程控制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其数学模型,首先要选定模型的结构。
题目中要求选用一阶(包括无滞后和有滞后)和二阶来描述,既:一阶:W。
=1+TosKo一阶延迟:W。
=1+TosKo seτ-二阶::W。
=)1)(1(21++sTsTKo阶跃信号响应曲线2.1.1 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一阶环节的特性曲线(2)取0.632y(∞)时的t,To≈t。
一阶响应曲线2.1.2 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一阶滞后环节的特性曲线(1)Ko=)0()(xyy-∞。
(2)取0.39y(∞)时的1t,取0.63y(∞)时的2t,To≈2×(2t-1t);τ≈21t -2t 。
一阶滞后响应曲线2.1.3 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二阶环节的特性曲线(1)Ko=)0()(x y y -∞。
(2)取0.4y(∞)时的1t ,取0.8y(∞)时的2t , 1T +2T ≈16.21(1t +2t );22121)(T T T T +≈(1.7421t t -0.55)。
二阶响应曲线3 实验环境计算机Matlab 软件,GUI 界面。
MATLAB的优势:工作平台编译环境十分友好,编译语言简单易用,数据的计算处理能力十分强大,图形处理能力强大,模块集合工具箱应用广泛,程序的接口和发布平台很实用,可以开发用户界GUI是Matlab中面向对象的编程,可以使Matlab程序的终端用户,即使不懂的Matlab也可以轻易操作该程序。
4 设计过程4. 1 新建GUI界面GUT控制界面上述界面包含:1个坐标轴对象、2个静态文本框、2个可编辑文本框、4个按钮。
4. 2 设置控件的相关属性4.2.1 设置第一个控件的相关属性文本标签属性设置菜单编辑4.2.2 设置第二个控件的相关属性文本标签属性设置菜单编辑4.2.3 设置第三个控件的相关属性文本标签属性设置4.2.4 设置第四个控件的相关属性文本标签属性设置4.2.5 设置第五个控件的相关属性文本标签属性设置4. 3 程序(见附录)4. 4 仿真(1)任意输入数据程(2)按下连线按钮(3)按下一阶延迟按钮k = 54.7000 T =0.3971 tao =0.0422 W 。
=13971.0700.54+s e s0422.0- (4)按下一阶按钮k = 54.7000 T =0.4480 W 。
=14480.0700.54+s(5)按下二阶按钮k =54.7000 Tb =0.5128 Ta = 0.0149 W 。
=15128.00149.0700.542++s s (6)按下关闭按钮关闭5 心得体会通过为期三周的Matlab 课程设计实践,使我对Matlab 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了解了GUI 控制界面。
增强了我查找资料的能力。
刚开始,我连怎么安装Matlab 都不知道,连GUI 是什么都不知道;对于这道题目,我更感到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在查找资料时也常常无功而返……我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完成这项课题。
但是通过同学的帮助,我终于安装了Matlab ,经过老师的和同学的讲解,我慢慢理解了题目。
我减少了搜索关键词的字数,扩大了搜索范围,终于找到了很多我所需要的资料。
我还去了自己很少去的图书馆,发现了很多与这个题目相关的书籍但是面对陌生的GUI ,我又不得不停下了脚步。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GUI 。
通过慢慢摸索,终于学会了一些简单的GUI 设计。
编程并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相反,它十分枯燥无味。
在调试的过程中我常常遇到一些很难发现的问题,我只能逐字逐句地反复检查(例如数字1和字母l 弄混,一些固定的函数名写漏了一些字母等等)。
为了方便调试,我设计了多个按钮,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地实现。
面对大量的资料,如何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细心和耐心是关键。
学习是没有捷径的。
终于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这份工程设计,它鞭策着我去巩固Matlab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提高了我对Matlab的实际操作运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进一步学习Matlab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的工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一种努力付出并得到回报的满足感觉;面对这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我知道了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收获成功之花的道理……感谢老师和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对我的鼓励和帮助。
参考文献[1]邵裕森.过程控制及仪表-2版(修定版).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7(2010重印)。
11-26[2]陈垚光,毛涛涛,王正林,王玲. 精通MATLAB GUI 设计-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279-280[3]方康玲,王新民,潘炼,吴怀宇,刘晓玉. 过程控制及其MATLAB实现-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 353-364[4]杨佳,许强,徐鹏,余成波. 控制系统MATLAB仿真与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4. 49附录function varargout = kcsj(varargin)gui_Singleton = 1;gui_State = struct('gui_Name', mfilename, ...'gui_Singleton', gui_Singleton, ...'gui_OpeningFcn', @kcsj_OpeningFcn, ...'gui_OutputFcn', @kcsj_OutputFcn, ...'gui_LayoutFcn', [] , ...'gui_Callback', []);if nargin && ischar(varargin{1})gui_State.gui_Callback = str2func(varargin{1});endif nargout[varargout{1:nargout}] = gui_mainfcn(gui_State, varargin{:}); elsegui_mainfcn(gui_State,varargin{:});endfunction kcsj_OpeningFcn(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 varargin) set(handles.edit_x,'string');set(handles.edit_y,'string');handles.output = hObject;guidata(hObject, handles);function varargout = kcsj_OutputFcn(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 varargout{1} = handles.output;function pushbutton_start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 x=str2num(get(handles.edit_x ,'string'));y=str2num(get(handles.edit_y ,'string'));plot(x,y ,'k:','marker','o');axes(handles.axes1)hold on;function pushbutton_yjyc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t=str2num(get(handles.edit_x ,'string'));h=str2num(get(handles.edit_y ,'string'));delta_u=20/100;k=(h(end)-h(1))/delta_uy=h/h(end);t_tau=10;tw=t(2:end)-t_tau;h1=0.39;t1=interp1(yw,tw,h1)+t_tau;h2=0.63;t2=interp1(yw,tw,h2)+t_tau;T=2*(t2-t1)tao=2*t1-t2G=tf(k,[T,1],'inputdelay',tao);[yG,tG]=step(G,linspace(t(1),t(end),50));yG=yG*delta_u;plot(tG,yG,'--');axes(handles.axes1)hold on;function pushbutton_close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closefunction start_menu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pushbutton_start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function close_mune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closefunction Untitled_1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function edit_x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function edit_x_CreateFcn(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if ispcset(hObject,'BackgroundColor');elseset(hObject,'BackgroundColor',get(0,'defaultUicontrolBackgroundColor')); endfunction edit_y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function edit_y_CreateFcn(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if ispcset(hObject,'BackgroundColor');elseset(hObject,'BackgroundColor',get(0,'defaultUicontrolBackgroundColor')); endfunction pushbutton_yj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t=str2num(get(handles.edit_x ,'string'));h=str2num(get(handles.edit_y ,'string'));delta_u=20/100;k=(h(end)-h(1))/delta_ut_tau=10;tw=t(2:end)-t_tau;yw=y(2:end);h1=0.632;T=interp1(yw,tw,h1)+t_tauG=tf(k,[T,1],'inputdelay',0);[yG,tG]=step(G,linspace(t(1),t(end),50));yG=yG*delta_u;plot(tG,yG,'g ');axes(handles.axes1)hold on;function pushbutton_ej_Callback(hObject, eventdata, handles) t=str2num(get(handles.edit_x ,'string'));h=str2num(get(handles.edit_y ,'string'));delta_u=20/100;k=(h(end)-h(1))/delta_u;y=h/h(end);t_tau=10;tw=t(2:end)-t_tau;yw=y(2:end);h1=0.4;t1=interp1(yw,tw,h1)+t_tau;h2=0.8;t2=interp1(yw,tw,h2)+t_tau;Tb=(t1+t2)/2.16Ta=sqrt(((1.74*t1/t2-0.55)*Tb^2)^2)G=tf(k,[Ta Tb 1],'inputdelay',0);[yG,tG]=step(G,linspace(t(1),t(end),50));yG=yG*delta_u;plot(tG,yG,'m');axes(handles.axes1)hol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