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建议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对于《谈中国诗》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要想在课堂上轻松、简单讲授实为不易。
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要认真思考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笔者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确定目标,凸显重点;第二,设计教法、引导学法;第三、搭建平台、设境激趣。
一、确实目标,凸显重点真正沉入文章的世界中,我感受到了丰富的美感,心里生起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感叹。
可处理为一节课,究竟怎么上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篇幅长、内容丰富的文章,如何取舍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这篇大师之作以开放的眼光,深邃的思想,新颖的章法,个性的语言表达,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
要在一个课时里处理好,那就“有所为,有所不为”吧!“割爱”的过程是痛苦的。
在充分考虑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解读中国诗歌的素养。
2.理解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3.理解作品的基本观点与作家个性表达的关系。
第一个教学目标,我认为要解决得干脆利落。
开篇直入钱先生对中国诗四个特点的把握,带领学生快速梳理文章思路。
然后由此引入对作家观点表达的关注,过渡到对钱先生语言的品析。
我将教学的重心最终放在了钱先生个性语言的品析上,力求在该部分“设置重锤敲打的教学环节”,力求“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激起学生欣赏钱先生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语言,从而获得发现之趣和欣赏之乐。
二、设计教法,引导学法对于论说文而言,观点,是语言表达的观点;语言,是阐发观点的语言。
两者互为表里,又相互依存。
学习任何一篇论说性文章,都不能孤立地只谈观点或语言。
所以,我在开头的十分钟内带领学生将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思路梳理了一下,以此作为讨论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接着,我准备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品析钱氏语言的妙处。
相信学生领会了语言的妙处,自然也会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而在个性语言的品读中,学生感受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是不难的,可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而言,仅仅感受是不够的,想办法引导学生,感而后思,思而后悟,悟而后得。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
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学习总结、实习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e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 such as learning summary, internship report, work plan, experien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 please pay attention!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教案的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它还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需要精心设计,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谈中国诗的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等。
(2)掌握作者通过比较中外诗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早熟”“早衰”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特点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国诗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中外诗歌,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古典诗歌的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或杜甫的《春望》,让学生在优美的韵律中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2)提问学生对中国诗的印象和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在学术界的地位。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在特定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对中国诗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4、文本精读(1)中国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总结出中国诗篇幅短小的特点。
分析“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句,体会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结合具体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感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2)中外诗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在形式、内容、韵律等方面的异同。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2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第二章:教学实施2.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诗歌选集、诗歌鉴赏书籍等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准备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欣赏和分析2.2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诗歌欣赏与分析: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2.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反思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反思教学评价:评估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如课堂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等第三章:教学案例3.1 教学背景课程名称:中国诗歌欣赏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按照教案设计进行教学,包括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等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3.3 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诗歌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可以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第四章:教学改进4.1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对中国诗歌的相关知识,如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增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深入讲解,如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4.2 教学方法改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诗歌创作等4.3 教学评价改进增加对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创作来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成果学生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有一定的欣赏和解读能力5.2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第六章:教学反馈与调整6.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6.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调整教学进度等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等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或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存在困难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难以理解和掌握7.2 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欣赏和解读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不同流派的诗歌作品,找出其特点和区别第八章:教学延伸与拓展8.1 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流派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8.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相关文化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社会影响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在历史上对于社会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总结9.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9.2 教学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今后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第十章:教学展望与改进10.1 教学展望展望今后的教学,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展望,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思考如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设定: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可衡量性,并能有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谈中国诗》名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典范古雅和机智巧妙(尤其是比喻的妙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可由诗歌出发,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异。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参考(一)教学建议学习《谈中国诗》,重点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对学者型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两个方面积累知识,提升能力(二)教学设计(要求必须原创,必须有)一、学情分析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专业性较强,语言较为丰富且生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重点词句需要详细分析,疏通。
二、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观点,赏析重点词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作者观点深奥,语言丰富,需要重点点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品读法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大家喜欢中国诗歌吗?在你们的阅读体验中,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有人通俗地把中国诗比喻成压缩饼干,溶入水里,方能有美味,这“水”就是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国外的诗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中西方诗歌都有什么样的见解。
(二)问题探究1;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常见题型:按线索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不同类型的散文,行文线索往往不同。
写景叙事类散文常按时间、空间顺序行文,状物抒情类散文常以某种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议论类散文常按照逻辑顺序行文。
我们常见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感情线索、事物线索。
行文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谈中国诗》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谈中国诗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王维的《山居秋暝》入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果说这首诗从某一个角度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中国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语言的形象、凝练,结构跳跃,画面美等等)引出学者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面对着一群美国人,他是怎样向他们演说中国诗的特点的,大家也可以对照着思考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或者体会自己与他的观点的差异。
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8226;兽#8226;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4. 欣赏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格律和韵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鉴赏: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对诗词格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意的表达。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和格律的掌握情况。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2)掌握一些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中国诗歌的艺术特色;(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创造力;(3)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4. 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5. 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3. 课堂讲解:讲解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艺术魅力,教授文学鉴赏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形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编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诗人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是否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诗歌的分类和基本特点3. 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4. 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5.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艺术魅力和著名诗人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分类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展示诗歌的艺术魅力。
3. 鉴赏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分类和基本特点,分析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
3. 鉴赏:选取一首诗歌,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实践,分享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深度。
4. 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分类、特点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诗歌教材。
2. 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资源,如诗人介绍、诗歌解读等,以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引入诗歌鉴赏的概念。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抒情。
3.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鉴赏诗歌的方法。
5. 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深入解读经典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教学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基本特点。
2. 第二课时: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3. 第三课时: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 第五课时:诗歌创作实践,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抒情等方面的理解深度。
3.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用词、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2. 参考资料:有关中国诗歌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朗诵或演唱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中国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学会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通过讲解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作品,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和欣赏。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歌,理解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作品。
3. 分组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
4. 组织课内外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中国古代诗歌选》。
收集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 《唐诗三百首》。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学习和欣赏《唐诗三百首》对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诗歌优秀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会了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诗歌创作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建议
1.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对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去阅读课文。
2.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主要用理性思维。
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读方法。
不妨指导学生按照下列步骤阅读。
第一,从头到尾阅读,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以便于先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
然后再慢慢细读,直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大意。
第二,在阅读中,注意作者的思路。
先理清总体思路,拟出全文的纲要。
然后理清局部思路,搞清楚各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重点部分,拟出各部分的纲要。
思路理清了,全文内容也就把握住了。
第三,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课文的主旨。
第四,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
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如前所说,教学目标是有弹性的,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学生,只要基本上把握课文就可以,允许留有一些不懂的难点。
4.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些课文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或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
写长篇大论没有条件,就写短评、小论文;写短篇、小论文没有条件,就尝试着写写读后感或札记。
不论体裁、不拘篇幅,有一点写一点。
这既是应用性阅读,又是一种写作锻炼,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