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大师的艺术情怀素材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说课稿(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说课稿(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说课稿(语文版初三下)doc初中语文一、讲教材:〔一〕讲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时期目标规定:7~9年级的学生,应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应表达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科学与艺术»一文在教材中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序和跋,这类文章可关心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本文是美籍华人,闻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的序。

作者站在理论的高峰上,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制造力,追求的目标差不多上真理的普遍性。

他告诉人们,不管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依旧追被从事科学或艺术的人,都要具备制造精神和提高制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如此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大有进展。

本文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所学议论文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能使学生受到有益启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二〕讲重点难点:本文内容深刻,概念较抽象。

作者的观点与学生的认知体会专门难处于一个能够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得文章对学生来讲,相对比较空泛,学生也许只能明白得到文中所举事例如何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据此,本课中难点确定如下:重点:1、作者的论证思路。

2、严谨的论证语言。

难点: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明白得。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讲目标:«新课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讲明:课程目标依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9年级时期目标阅读部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明白得文章要紧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一辈子的有益启发。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课件(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科学与艺术》课件(新版)语文版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 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应。
• 思考
作者引用李白的诗歌,列举莎士比亚的戏剧作 品,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 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内心情感,引起 共鸣。这正好体现了艺术作品具有“真理的普 遍性”。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 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 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 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 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情势会不断产生新的 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 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总结
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呢?
明确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 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科学与艺术密不可分
比喻
一个硬币的两面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
问题1
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 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的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 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 已经存在的情感。
•理解: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 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的“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 遍,跨过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4.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 材——咏月,虽然有类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 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 的普遍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课文全解 语文版

12.科学与艺术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皆(jiē)婵娟(chán)结晶(jīng)奠定(diàn)2、形近字┏遍(biàn)普遍┏跨(kuà)跨越┏狭(xiá)狭窄┣蝙(biān)蝙蝠┣挎(kuà)挎包┃┗偏(piān)偏僻┗胯(kuà)胯下┗峡(xiá)峡谷3、多音字┏(mì)神秘┏(bǎ)把持┏(diào)调动秘┫把┫调┫┗(bì)秘鲁┗(bà)花把儿┗(tiáo)调笑4、词语解释【潜意识】又称下意识。

心理学上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婵娟】指月亮。

【咏诵】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的颂读。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传诵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一定条件下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5、文学常识真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他是著名的____家,____获得者。

(2)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__________》:_______,今人不见古时月。

(4)苏轼《__________》中表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政道物理学诺贝尔奖(2)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3)《把酒问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

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硬币的两面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与艺术,硬币的两面素材 语文版

科学与艺术,硬币的两面最近,李政道还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交叉领域,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

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沙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

1988年5月,李可染听李政道给他讲了中国古籍记载公元1054年天王星附近超新星爆发,放射出同步辐射强光的科学道理之后,满怀激情地创作了一幅水墨画:一个宋代的牧牛儿童,正凝神望着天空上出现的神奇星光,题为“晓阳辐射新学光”。

因为对超新星爆发遗迹的研究促进了近代射电天文学的发展。

李可染为李政道画的第二幅科学国画的主题是“超弦理论”:现实四维时空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只是十维空间中一根弦的表现。

李政道提示道:“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画一幅二维的圆。

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便可产生二维圆象的运动。

”李可染经过潜心思考,一反传统笔法,挥洒出一幅题为“超弦生万象”的抽象水墨画,画面上充满动感的点和随意地一气呵成的曲线,似乎游于无穷,寓于无境。

李政道请李可染再画一幅画表现重离子碰撞的奇景,李可染这位“师牛堂主”,得心应手地画了两头刚健的牯牛顶角对撞,题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极具力度。

这位一生都是画平和风景题材的大师,自谓为李政道描述的重离子碰撞的科学壮观所震撼,画出激烈的抗衡态势,落笔时,感觉到自己的心脏都在剧烈地跳动。

表现静态与动态相辅相成的另一杰作是李政道请吴作人所画的国画“无尽无极”(它现已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徽标)。

李政道评论道:“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如下意境:宇宙的全部动力学产生于似乎是静态的阴阳两极对峙——似静欲动的太极结构孕育着巨大的势能,这势能可以转换为整个宇宙的所有动能。

”而对于吴冠中的抽象画“复杂与简单”,李政道手书题画诗: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探求科学与艺术的深层次沟通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探求科学与艺术的深层次沟通素材 语文版

探求科学与艺术的深层次沟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书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作序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是海内外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科学主题的画册,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沟通方面,匠心独具。

对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李政道博士一直有一个基本思想,即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当李政道博士阐述这一思想的《科学和艺术》一文于1997年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后,更引起海内外科学文化界的关注与好评。

以李政道博士为主任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在举办重大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有一个惯例,即都要根据会议内容作出一幅主题画。

每次都由李政道博士根据科学主题提出一个初步艺术构思,并分别邀请著名艺术大师与科学家磋商,借以沟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且李政道博士又熟悉每位画家的作画风格与擅长的表现手法,因此对不同的会议主题,就邀请相应的画家泼墨挥毫。

科学家和艺术家历经十多个寒暑,用共同心血孕育出了《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无尽无极》《天马行空》《唯宇宙之大膨胀,始生鹏》等20余幅有深刻科学寓意、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的精彩画卷。

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就是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完成的一部画册,可以说,它凝聚了当今多位一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心血,体现了当今学术界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不懈探求。

该画册以艺术家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的各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主题画为主线,并附有每幅画的科学思想内容以及画家的生平、代表作介绍。

画册中汇集的20余幅中国画出自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张仃、吴冠中、常沙娜、袁运甫、刘巨德等13位当代中国著名画家之手,从而使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表现得更加完美。

2018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精品课件

2018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科学与艺术》精品课件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
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
的创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 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2.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
解它们。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并谈 谈它们的关系。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 相联的”的表现。
12.科学与艺术
YW·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中心论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
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
系。
新课导入
大家觉得科学和艺术之间有关系吗?
艺术告诉我们:月亮 是这样的
科学告诉我们:月亮是 这样的
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随堂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与艺术相通的例子?
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 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是艺术违背了科学,
还是科学摧毁了艺术?
走近作者
李政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26年出 生于上海,1943年秋到1946年先 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国芝加 哥学院,1950年获博士学位。
他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学术研究所任物理学
教授,1964年任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在中国
【有关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
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
普遍性。
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
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

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之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谈异、谈区别者多,谈相同者少。

作者偏要谈同,而且找准了此二点,真是独具慧眼,学力超人。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KG(3x]二部分具体论证论点。

2至6段是一个层次,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2段的第1句话就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这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接着2至4段中举了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第5段又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第6段是这个层次的结语,重申强调了艺术“真理的普遍性”。

这里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的“情感”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7至10段是另一个层次,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其中7、8段讲科学的“创造力”,9、10段讲科学的“普遍性”。

7段揭示了科学家“创造”科学的方法,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并指出“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家艺术家的素材事例

科学家艺术家的素材事例

科学家艺术家的素材事例科学家艺术家的素材事例:1.科学巨匠华罗庚——自学成才识今古,论著充栋誉中外华罗庚,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少年时期命运多坎。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中贫困,他只好缀学回家。

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18岁那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

1920年8月,他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虽然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华罗庚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2.科学巨匠钱学森——五年归国漫求索,火箭航天导弹成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在美学习工作20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定回国效力,但遭到美国国防部和海军阻挠。

美国海军次长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为此,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经历了长达5年的监禁生活;5年后,才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并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为中国火箭、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3.科学巨匠杨槱——造船初心强国梦,海洋情怀永传承杨槱,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家,中国船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创始人、船舶技术经济论证开拓者、船舶帆船史奠基人。

少年看船、青年学船、中年造船、教船、老年写船,杨槱先生一辈子从未离开过船。

以至于有人说,这位中国船舶界的“活化石”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造梦——让中国成为第一造船强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的美学价值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的美学价值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科学与艺术科学的美学价值素材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科学与艺术科学的美学价值素材语文版科学的审美价值科学同艺术有着不同的规律和特征,但科学中也有着美学的因素。

一项出色的科学理论、技术成果,往往具有美学上的价值。

科学之美广泛地体现在科学创造活动和科学理论的建立中。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如何能以最简洁的形式完美地总结出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让人们看到它,突然看到它,然后以优雅的联想、无尽的回味,甚至为之喝彩?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都具有这种美的魅力。

牛顿用三条定律概括了宇宙中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定律,这被认为是对自然画面最美的描述。

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定律、欧姆定律和其他分散和孤立的电磁定律统一为一个整体,将它们变成一个美丽的数学形式,并出色地预测电磁波的存在。

它们被称为“神所写的公式”。

卢瑟福·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曾被爱因斯坦视为一个奇迹,并称之为“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魅力”。

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所有现有物理理论中最美的”,是“从远处看的一件艺术品”。

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特征的自然科学,之所以也包含着美学的因素,是因为科学定理、理论、学说,都是自然规律的反映、概括,而自然界是充满美的。

从浩瀚的宇宙天体到精微的基本粒子,从生物的进化到生命的奥秘,自然万物运行有序、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幅美妙的自然图景。

科学美同艺术美一样,也是自然美的―种反映。

只不过艺术美是自然美在感性和形象上的把握和表现,而科学美是自然美在理念上的观照。

因此,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智慧的美、理性的美。

科学美不仅具有理性美,还可以直接表现为形象美。

如果我们从科学技术的广阔领域进行全面考察,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形象美已经渗透并影响到人类的许多领域,包括建筑、造型和设计等外部形式的审美观念。

现代建筑和造型设计采用各种几何图形;最新的混沌科学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了各种奇妙的混沌图形。

科技美学正在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生活带来美。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大师的艺术情怀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科学与艺术 科学大师的艺术情怀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科学与艺术科学大师的艺术情怀素材语文版《叶之恋》:科学大师的真情流露翻着案头那本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画册,主编李政道博士那种艺术情怀和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艺交融”意境的认真实践场景,又一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从酝酿到出版,历时三年之久。

这三年,可谓是主编李政道教授时间与情感投入的三年。

在1998年年中之时,画册正在遴选画作者的代表作,我通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柳怀祖先生(画册副主编)表示了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幅李政道教授的代表作。

此后,传来消息说,李政道教授对此并未立即做出答复,对这本画册的出版,他需要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他说:“我要认真考虑一下。

”一年后的1999年年中,我意外地得到了李政道教授于当年初春时创作的两幅珍贵画作——《叶之恋》和《叶之舞》,并同时获悉,这两幅画作是他怀念和思恋于三年前仙逝的夫人秦惠女士所作。

在《叶之舞》这幅画中,画面是被秋风吹拂着的竹叶,竹叶飞舞着,不知飘向何处去。

在画面的右上方写着“念”两字,还有着科学大师满怀深情的两句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这两句诗句起首的一个字“竹”与“君”叠加起来(竹字头底下一个君字),正是他夫人名中的“”字。

同样,在《叶之恋》这幅画中,画面是两片不同色泽的叶子,一片是红色,一片是绿色,画名又称作“恋”。

这是李先生追忆着自己与夫人秦惠女士相濡以沫度过共同岁月之情所作。

当我获得李先生这两幅珍贵代表作,并知晓了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顿时,从我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心情。

秦惠女士生前一直热忱关心着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尤其对祖国年轻人的培养。

她对李政道教授亲自倡导和组织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非常关心与支持。

据李政道先生回忆,她在病危期间,“嘱我一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祖国大学生学习与了解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大师的艺术情怀
《叶之恋》:科学大师的真情流露
翻着案头那本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画册,主编李政道博士那种艺术情怀和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艺交融”意境的认真实践场景,又一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从酝酿到出版,历时三年之久。

这三年,可谓是主编李政道教授时间与情感投入的三年。

在1998年年中之时,画册正在遴选画作者的代表作,我通过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柳怀祖先生(画册副主编)表示了一个心愿,希望能有一幅李政道教授的代表作。

此后,传来消息说,李政道教授对此并未立即做出答复,对这本画册的出版,他需要时间和情感的投入,他说:“我要认真考虑一下。

”一年后的1999年年中,我意外地得到了李政道教授于当年初春时创作的两幅珍贵画作——《叶之恋》和《叶之舞》,并同时获悉,这两幅画作是他怀念和思恋于三年前仙逝的夫人秦惠女士所作。

在《叶之舞》这幅画中,画面是被秋风吹拂着的竹叶,竹叶飞舞着,不知飘向何处去。

在画面的右上方写着“念”两字,还有着科学大师满怀深情的两句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这两句诗句起首的一个字“竹”与“君”叠加起来(竹字头底下一个君字),正是他夫人名中的“”字。

同样,在《叶之恋》这幅画中,画面是两片不同色泽的叶子,一片是红色,一片是绿色,画名又称作“恋”。

这是李先生追忆着自己与夫人秦惠女士相濡以沫度过共同岁月之情所作。

当我获得李先生这两幅珍贵代表作,并知晓了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顿时,从我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心情。

秦惠女士生前一直热忱关心着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尤其对祖国年轻人的培养。

她对李政道教授亲自倡导和组织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非常关心与支持。

据李政道先生回忆,她在病危期间,“嘱我一定要继续关心和帮助祖国大学生学习与了解科学”。

秦惠女士去世后,李政道教授用他和夫人的私人积蓄在复旦大学设立了“秦惠—李政道基金”。

李先生本人喜欢《叶之舞》这幅画,可能是此画画面更显刚毅,还寄托着他对爱妻的无限哀思。

而我却更喜欢《叶之恋》这幅画,因为其寓意更加丰富:每片叶子本身两半近似对称而非完全对称,造型优美,正如《科学与艺术》画册中关于“对称与不对称”主题所述:“一幅近似对称的山水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如果将画的一半与它的镜象组合,形成一幅完全对称的山水画,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自然界的对称美,令人赞叹。

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教授提出了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与不对称原则,这与美学中对称与不对称原则相似。

”树叶本身似对称而非对称,正是表现了自然界的这种美,而画中的两片叶子相依相知,又表现出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在征得李先生同意后,我最终选择了《叶之恋》这幅画。

然而,这两幅画的创作背景和科学大师为此倾注的情感一直萦绕在我心中。

一幅画,一段“科艺沟通”的逸事
多年来,李政道教授一直身体力行,倡导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自1986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之始,每年都要举办一两次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会产生一幅主题画,并以这些主题画为主画面印制会议的宣传画。

殊不知,这一幅幅画渗透着李政道教授的科学思想与艺术创意,最早两届学术会议的主题画就是由李政道教授亲自设计并创作的,这就是出版《科学与艺术》画册,并由李政道教授担纲主编的缘由。

李政道教授有着相当深的艺术造诣。

他年轻时代,在国外时就开始收藏吴作人、李可染、黄胄等著名画家的画作。

后来,这些艺术大师与李政道教授成了朋友,又都应李政道教授之邀,为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学术会议创作主题画。

李政道教授不但熟悉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的作画风格与擅长的表现手法,并能根据他们的擅长画法,邀请其创作相应科学议题的画作,他还草拟画面,与艺术大师们沟通画作的表现形式与意境。

漫画大师华君武为“高温超导体和C60家族”会议创作的漫画《双结生翅成超导,单行苦奔遇阻力》,不仅画面形象生动,其创作过程亦富有情趣。

李政道教授在与华君武大师交流时,将会议主题蕴含的科学思想作了这样的解释:当两个电子在低温状态下一起结成库珀对时,呈现“自由”状态,就能实现超导,而单独的电子则被束缚和困扰,就像在球场上,一个球员独自带球前进会受到对方多人拦截,不容易前进得很远,但两个球员则可以互相配合,传球前进,自由进退。

李先生还画了两幅草图,一幅图下面是C60晶体,上面画了一个小孩沿晶体表面往上爬,但是爬不上。

李先生说,他无法表现出小孩痛苦的神态,而另一幅画画面上的两个小孩双手相携,便能跳得很高。

华君武先生从艺术表现角度着手,认为立体的晶体不美观,建议改成片状的,将C60连成一片,像云一样,然后他又问李政道先生,要让小孩跑得快,可否让他们插上翅膀。

李先生非常高兴地说,画家的想象力更丰富。

于是,就有了画册中《双结生翅成超导,单行苦奔遇阻力》那幅生动形象的画作。

画面上,插上翅膀的小孩(画册中将其解释为小蜜蜂,更显得形象逼真)笑眯眯地飞离晶体,而单独的小孩却愁眉苦脑地被束缚在晶体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曾在一次向大学生作科普报告时引用了这幅画,引起听众很大反响。

枯燥的科学理论被富有艺术情趣的画面表现得栩栩如生。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中,有一幅题为《似对称而不对称》的画,是由常沙娜教授即兴创作的,画的左下方还有“水边铁花两三枝”几个小字。

李政道先生说,这是他即兴写上去的,因为左边不压上几个字,整幅画面的对称性就会差得太远。

艺术家和科学家共聚一堂,共同即兴创作画,仅是在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的一个场景,使科学议题的探讨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融为一体,这也是李政道先生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的交流、沟通的生动体现。

其实,画册中的每一幅画,都有一段科学家与艺术家交流和沟通的趣闻。

若能经常翻阅此画册,是很能感受到这种“科艺交融”深邃意境的愉悦的。

科学与艺术:永无止境的探索
由于《科学与艺术》画册的缘故,我有幸多次聆听了李政道先生对艺术感受的阐述。

李政道先生曾说过,我是搞物理的,科学是我的专业、本行,但是我对艺术一直很有兴趣。

他在多种场合提到过“记载公元前13世纪一次新星爆发的一片中国甲骨”,那是李政道先生年轻时代第一次看到的甲骨文,给他印象非常深。

他说,他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他认为,用这种生动的艺术象形文字记录科学新发现,显示了科学发现与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并由此引发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热爱与向往。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出版后,李政道教授对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热心。

在这本画册的出版座谈会后,我应邀参加了中国高等科技中心主办的、由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一次“科艺沟通”研讨会。

在会上,李政道先生向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展示了画册中《大鹏》《创天》等画作,并形象地解释了有关宇宙的诞生、人类对宇宙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等等情况,他还认真地解释了科学中蕴含着的艺术美,与艺术家讨论如何向公众展示科学中的艺术形象……同时,在场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也展示了如宇宙星空景观、自然界各种鸟类昆虫的形态、遥感遥测记录的地貌图等各类科学照片,真实的科学照片本身的艺术美激发起了艺术家们浓厚的兴趣,讨论场面十分热烈。

在《科学与艺术》画册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科学家与艺术家们的交流,被科学大师为此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深深感动,这是科学大师为了人类最高尚和最成功的精神表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所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

作为科学书刊的编辑,在我们日常的科学传播活动中,为了社会公众,不也应该尝试追求一种“科艺交融”意境的实践,并为此付出我们的努力吗?
(本文作者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编审、“科学编辑部”执行主任、大型画册《科学
与艺术》的责任编辑之一)
(摘自《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