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的形象和文章的修辞手法。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文章难点时,可能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研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2. 分析文中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的写作方法。
3. 掌握课文生字词,如“绿化、艰辛、毅力”等,并学会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个别同学的意见,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增加一个复习环节,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文章主题的新认识和理解。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对牧羊人的具体描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环保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在生活中实施环保行动。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荒漠中植树造林,把荒地变成绿洲的故事。
在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成功之处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牧羊人的形象和他的行为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和勤劳勇敢。
同时,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学生们也体会到了环境的变化与牧羊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的主题与环保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牧羊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环保措施,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我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组讨论中,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讨论质量。
二、不足之处1. 朗读指导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我让学生们进行了一些朗读活动,但对朗读的指导还不够。
没有引导学生们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导致学生们的朗读效果不够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上,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在本单元的卷首语中,除了对本单元文章内容作了概述外,编者还针对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了明确的单元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2.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又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一课时,预设基础目标分别是: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是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总体看,本节课学习目标设定科学合理,在教学流程的推进方面也算顺利,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检测,各类学生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在于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敢于放手,时时培训,不断地设置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奥数卡评委的化身活动体验中发现了创造奇迹的规律和方法,并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规律和方法。
其实,部编版教材早就传达出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今后一定要坚定的执行。
当然本次的活动中,我们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研学时B-A-C的研学顺序能很好地调动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12组研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思维很开阔,意见很不一致,学生争执地面红耳赤,我深入小组,发现真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的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但很好的体现了本文的精神和魅力。
我很很欣慰,我“窃喜着学生的思维及成果”,继续践行“以学生生成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终点”的教学理念,学生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我做到了不慌乱,继而进行引导,孩子们活用了“西江月”“观沧海”当真让我惊喜。
作为奥斯卡评委的化身,李锦鑫本是一个很腼腆的孩子,课上却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地举手时展示自己的作品。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1、植树人的精神品质;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课时安排:2节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新课教学:(一)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篇一: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
好在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不晦涩。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重点。
1、解题。
当我把“植树的牧羊人〞这个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我问学生“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在引导中,学生答出了“这是写人的文章〞“这个人的身份是牧羊人〞“文章主要写他‘植树’〞……对于七年级的孩子,能在解题时答出这些内容,我是很欣慰的。
满意之余我,我追问“对于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纷纷提问“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我顺势而导,进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说文体的介绍。
3、比照手法的渗透。
文章有好几处比照,一是“新旧高原的比照〞,二是“植树创造和战争消灭的比照〞。
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找出关于“主人公情况〞和“高原状况〞的句子并概况。
引导学生展开“变“与〞“不变〞的讨论。
最后得出“人类不仅可以消灭,还能够创造〞的主题。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
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
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
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
过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方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篇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十分清晰,易于学生自主梳理情节。
因此我先从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入手,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
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
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朗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牧羊人植树的意义,探讨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文章分析方面,教师要讲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文章中牧羊人植树前后的环境对比,使学生理解这种手法的作用。
-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2.教学难点
-词汇运用:学生能够熟练地将生字词运用到实际语境中,如写作、口语表达等。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把握文章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植树的意义和环保意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程中,对于植树的实际操作和技巧讲解不够详细,这是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进行补充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植树是指种植树木,它是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植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周围村庄的命运。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生态环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谈谈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合作探究阅读并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牧羊人以非凡的毅力植树造林,种植希望和幸福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深入阅读,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批注一、导入新课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人们的笑声在乡村聚会上荡漾。
这美丽的地方在30多年前却是戈壁荒滩,荒无人烟,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一丰功伟绩是一位名字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用3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他就是本课要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主人公。
出示二、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演示PPT文稿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20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21自然段):赞美牧羊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学习重点词汇与句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举例:重点词汇如“坚持不懈”、“绿化”等,句式如“一边……一边……”。
(3)培养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如快速阅读、细读、品味阅读等,提高阅读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题,理解作者情感,培养独立思考与感悟能力。
2.增强文学鉴赏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3.丰富文化底蕴: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展示成果时也能做到条理清晰。这说明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多组织此类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不够积极主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细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1)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举例:如何理解文章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需要通过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
(2)课文表达手法的理解:学生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能难以理解。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善于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
所以我将本节课授课的重点放在牧羊人人物形象及精神的体会和本文主旨的总结上。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大多数老师对我的评价基本是肯定的。
我先介绍了马永顺和杨善洲两位种树人来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画的思维导图来复数文章内容,并按照自己导图,师友合作完成书后表格,进一步梳理文章内容。
由于这篇文本大量运用了叠词和量词,所以这节课我就从文本中的叠词和量词入手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来找文中的叠词,并说说自己找到的叠词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然后我在屏幕上列举出一些文中的叠词并将其分类,让同学们来感知这些叠词的不同及作用,从而感悟牧羊人的形象。
接着,给出范围,找出能够体现牧羊人是独立完成这项工作的量词,和能够体现牧羊人种树成果的量词,从而体会到牧羊人的伟大。
最后,由同学们来总结你从文中那句话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而得出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那么作者塑造出一位这样伟大的人物意在表明什么,总结出本文的主旨。
接着,我播放了支付宝蚂蚁森林的视频,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这样伟大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也可以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做贡献,成为一位伟大的人。
作业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让同学们谈谈生活中给自己带来感动的人。
我在这节课中以叠词、量词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新颖、独特、效果好,得到了众多前辈们的肯定。
蚂蚁森林的展示贴近生活,易于学生体会。
以两位种树人来导入新课,这对于同学把握文章基调主旨及牧羊人的形象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这些都是我得到表扬的出彩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植树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植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植树活动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本节课涉及一定数量的生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举例:学习“牧场”、“绿化”等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造句中。
(3)培养环保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植树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
举例:讨论牧羊人植树行为对改善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4.文化认同与传承:感悟植树的牧羊人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情感,感悟牧羊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Fra bibliotek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把握故事背景;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的语言表达;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植树行为的意义;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
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对话导入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五、小结:愿我们都能做这样的牧羊人,种植希望、播下幸福,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六、作业布置:写一写,你知道的“奇迹”创造者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一个你身边的牧羊人。
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书:荒地绿洲(执着、乐观)老人七、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小说,虽然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可本文语言较为简单,可不必一个一个句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有了不少的感悟和思考。
回想最初备课的时候,我就想着怎么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这个牧羊人的世界,感受到他的坚持和伟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希望能让课堂生动有趣,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没有采用常规的直接介绍作者和背景的方式,而是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跟他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山啊,光秃秃的,没几棵树,爬起来特别晒。
我当时就想,要是这山上能多些树该多好。
结果,等我爬到山顶,发现远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那景色可真美!后来我就在想,这林子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也有像咱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牧羊人一样的人,在默默地付出,种下一棵棵树苗,才有了这美丽的风景。
”通过这个小小的亲身经历,成功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对课文中的牧羊人充满了好奇。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比如“他很少说话,但从他的眼睛里能看出他的心思”,让学生们去思考牧羊人内心的想法。
还有“他挑选橡子的时候,一颗一颗都很仔细”,从这样的细节里感受牧羊人的认真和执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我还让他们分组讨论,假如自己是牧羊人,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会怎么做。
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可能坚持不下去,有的说会像牧羊人一样一直坚持。
这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于坚持和付出的不同理解。
在分析完牧羊人的形象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主题。
我问他们:“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只是在讲一个人种树的故事吗?”大家纷纷摇头,然后开始踊跃发言。
有的说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有的说这是在赞美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呼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像牧羊人一样的品质,为了美好的未来去努力,去付出。
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在《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植树这项环保活动的热情还是挺高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当中。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文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还不错。大家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植树的经历,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意识到在讲解课文结构和分析文章内容时,需要更加细致和生动。可能我应理解和记忆。
5.情感态度:感悟牧羊人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领悟牧羊人植树行为的积极意义,以及这种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结构安排来强化主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植树是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牧羊人植树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行为在实际中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造句练习和词汇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新学的生字词,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牧羊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如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自然的感悟。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汇总7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汇总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汇总7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爱是人生之源。
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
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
有了爱。
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
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
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令人心痛的是。
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将这篇小说编入初中的课本,既有宝贵的文学价值,更有对学生人格上的陶冶滋养。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领悟主旨是我本节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这篇小说是一篇外国音译文章,我在设计的时候,以“幸福”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通过启幸福之门,梳理情节;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领悟主旨,让学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将读、品、悟三字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读。
学生在访奇迹之路的旅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设计主要问题,一线串珠,领悟文本真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整堂课围绕着“幸福”的主线依次展开。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2、沧海变桑田,荒野变绿洲,这似乎是一个逆天奇迹,牧羊人究竟是靠什么创造这样的逆天奇迹,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3、牧羊人创造了奇迹,给上万人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生活幸福了,牧羊人自己幸福吗?4、牧羊人在种树之初幸福吗?
我以“幸福”这一主问题为突破口,设计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撷取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讨论交流,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推测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探究他在种树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对于小说的主旨,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中自然得出。
教师的结语则是对小说主旨的升华,也是对同学们的美好希冀,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朗读品析结合,放飞思维,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引领学生通过牧羊人的言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分析牧羊人创造奇迹的原因,是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的是什么创造逆天奇迹的。
在圈点勾画中,在默读思考中,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对这位牧羊人的人认识也慢慢清晰起来。
茫茫荒漠中,牧羊人踽踽独行,手拿铁棍,戳一个坑、放上橡子、盖上泥土的动作定格在脑海;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地,他说“不知道”,毫不在意的回答萦绕在耳畔;凄风苦雨中,十万棵橡子只有两万颗发芽,剩下的一万颗橡子艰难成活的画面突现在眼前……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一位坚持不懈、慷慨无私、认真仔细、心无旁骛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清晰起来。
为了避免贴标签似的架空分析,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紧扣文本,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将“三年来,……剩下的一万棵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这个句子重点分析、品读,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其中的数量词,牧羊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形象便植根于学生的脑海。
三、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后抛出两个问题:“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