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四首(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句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是 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 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只烘 烤西方这一个天地呢。表达“热海” 之“热”。
本诗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奇 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 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 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 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 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 思亲之情?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黄昏独 上之情, 极缠绵 悱恻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写得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情 调激越悲凉,绝不只 是儿女情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2、“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
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
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
典故的正反运用。
5分
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 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 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 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四句中句句 用典,凝练 形象,准确 生动。
惟愿
伏波裹尸还 何须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 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 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从 军 行
王 昌 龄
自主学习:10分钟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 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主题思想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 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 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的余
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 表现此边塞风景?
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 表现此边塞风景?
阴山胡儿语
表明所说为真
海水如煮、鸟不敢飞、白雪旋灭、 沙砾燃云、浪波煎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边赤坂通单于。
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 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 情感逻辑去想像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 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 一到征战处,
每愁胡虏翻。
感慨: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 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 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 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 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 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 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 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反问
不希望活着回家 宁愿战死沙场,保家卫国
生入关
莫遣
比喻
只轮
海窟 仍留
敌人
借代
用典:杀敌要彻底
沙漠中的敌营
一箭
比喻
唐朝军队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定天山
射天山 比喻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 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 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 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 高适
转 彩 流描 光形 纳绘 美影 景画 缤 纷
源自文库者简介
岑参,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 属湖北)。天宝三载,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 军。天宝八载,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 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至 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 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 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 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 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 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 力败秦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 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 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 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 但未改典故原意。
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
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 (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 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 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自主学习:10分钟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5分 2、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 何感慨?5分
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 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
此诗句句用典,语言凝练,准确生动.
直抒胸臆
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四:对战争持积极向上 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 兰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 婆雪处城。 ”
岑参的诗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 他以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边塞的各种生活 情景,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 塞外辽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 情异彩,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 组画面,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 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 诗的最高成就。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 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 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 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
哪些词表现了这些感慨?
岂无安边书,
诸将已承恩。
每愁
诗人忧心之重,一腔忧 愤尽抒笔端。
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 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 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 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 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
已承恩
暗示讽刺: 玄宗偏听偏信。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 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 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自主学习:10分钟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3分 2、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此边塞风景? 4分 3、“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 “热”?4分
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 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 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 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 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 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 煮一样。
杜甫
边塞诗的发展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 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 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虚为实。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 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 夸张: 提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 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 “热海”之“热”。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 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 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 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 表现方法。
以音乐入诗,更能表达深情。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 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 故乡亲人的凄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 王翰
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 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 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 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 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 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 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 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 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 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 陈陶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蓟 中 作
高 适
作者简介
高适,字达夫,郡望为渤 海蓓县。天宝八载(749),得睢 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 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 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5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烽 火 城 西 百 尺 楼 ,
环境
风物
黄 昏 独 上 海 风 秋 。
时序
士卒
景物
悲凉伤感的画面
在一片广漠的边 塞之上,一座边城的 西边,一座百尺高的 烽火楼上,一个戍卒 孤独地走上嘹望台, 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 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 加凛冽寒冷。此时此 刻,戍卒的思乡念亲 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 之时。这是一幅悲凉 而又伤感的画面。
关于李益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
士第,授郑县尉。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初,以礼
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诗名在当时就
极高。诗作多被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自主学习:10分钟
1、通过我们对本诗的了解,本诗中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样写作手法)2分
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 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 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 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 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 安定边疆的心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