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边塞战争诗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课件(41张PPT)

诗人怎样一种思 想感情?____对__战__死__者__的__同__情__________________
❖ (3)后两句,由___虚__写____转入__实__写__,既含蓄
委婉地讽刺了____统__治__者__的__无__能__________,又侧 面烘托了_英__雄__不_能__建__功__立__业__的__无__奈_,抒发了 __对__良__将__及__早__出__现__的__渴__望_ ,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
❖上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 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
❖ 衬托
19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 诗的第一句以__白__描___的手法,勾勒出一
幅千古边关月夜图,暗写_古__战__场__上__战。斗之激烈
14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 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 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 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 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 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 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高岑诗派”。
4
意 境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 格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雄
雄
奇
从军北征 李益
壮
、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豪
❖ (3)后两句,由___虚__写____转入__实__写__,既含蓄
委婉地讽刺了____统__治__者__的__无__能__________,又侧 面烘托了_英__雄__不_能__建__功__立__业__的__无__奈_,抒发了 __对__良__将__及__早__出__现__的__渴__望_ ,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
❖上
❖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 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
❖ 衬托
19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 诗的第一句以__白__描___的手法,勾勒出一
幅千古边关月夜图,暗写_古__战__场__上__战。斗之激烈
14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 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 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 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 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 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 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高岑诗派”。
4
意 境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风 格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雄
雄
奇
从军北征 李益
壮
、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豪
边塞战争诗四首PPT课件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如何表现士卒思亲之情?
写出黄 昏独上 之情, 极缠绵 悱恻
缕缕笛声,无 限的思愁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如泣如 诉,似征人的叹息,引起
万里相思之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曲笔:以 闺中之思 已衬出已 愁,更为
情深
写的虽是“边愁”, 但意境雄浑开阔, 情调激越悲凉,绝 不只是儿女情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理解曲笔的表达技巧: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 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 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 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 神韵飞腾,而更具动 人的力量。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 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 特点。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 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 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 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8、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 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边塞征战诗》ppt课件

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
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种无理而
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
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
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5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
呼唤、游子的叹息
塞下11曲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此句点明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百 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 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孤独一人;思念之情正随着青海 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这是一幅悲 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 —唐军兵力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 伤亡惨重&
对比;将领受恩轻敌;士卒竭力奋战&愤
慨诗歌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
8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参考“633”P267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 有 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 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
男儿本自重横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 少妇城南欲断北空回首&
摐金伐鼓下榆关; 大漠穷秋塞草腓; 边庭飘飖那可度;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 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 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 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 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 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 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边塞诗主题三:
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四 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 ①陇西行:乐府旧题,陇西,指今甘肃 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 少数民族。 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 “不顾”、“五千”的表达 作用。(4分) 2、请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思想 感情。(4分)
一、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 安。
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 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 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1、 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 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 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 羌 、 羯、夷 、匈奴、碛西 、楼兰、龟兹 、 夜郎;天山、阴山、黑山、瀚海、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 轮台、龙城、塞下、沙场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 琵琶、胡笳、胡琴、芦管、角、鼓
边塞战争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 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 貌。
边塞诗四首(边塞诗知识全面)PPT课件

边 塞 诗 鉴 赏 一: 边塞诗中的意象
•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 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 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 关、凉州、楼兰。
是儿女情愁。
通过曲笔来表达思亲之情: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 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 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 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作者用曲笔,把 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 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 的力量。
3、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描写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事 的忧虑;借助孙武、吴起以自况,自己空有 雄才大略,却不为朝廷所用,直接抒发了请 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惆怅苦闷心情。
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 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
•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乙诗:闺怨 唐·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 ②无定河:黄河支流, 在陕西北部。
• 1.从内容看,两首诗都写到了_____之情 。(2 分)
• 2.乙诗中“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子“悔”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3分)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边塞战争诗四首 优秀ppt课件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都是用 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 乡的心情。诗体多用易于入乐的七绝。 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诗不同。
15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点名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 茫,只有这百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 感。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 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 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7
盛唐 边塞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 间形成的一个以边疆地区军民 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流派。
8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
黄沙、夕阳、月亮、城楼、黄河、 长城、白雪、白草、秋霜、大漠、 烽火、大雁、骆驼、战马、红旗、 美酒、笛子、芦管、号角、马嘶、 龙城、天山、玉门关、雁门关、
9
思想情感:
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
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5
背诵: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4
背诵: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
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边塞诗1源自2需要背诵的边塞诗歌
15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此句点名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 茫,只有这百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 感。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 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 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7
盛唐 边塞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 间形成的一个以边疆地区军民 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流派。
8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哪些意象?
黄沙、夕阳、月亮、城楼、黄河、 长城、白雪、白草、秋霜、大漠、 烽火、大雁、骆驼、战马、红旗、 美酒、笛子、芦管、号角、马嘶、 龙城、天山、玉门关、雁门关、
9
思想情感:
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
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5
背诵: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4
背诵: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
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边塞诗1源自2需要背诵的边塞诗歌
高二语文边塞战争诗三首课件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 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 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是正用典故; 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仍留
本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伏波愿宁死卫边,马革裹尸而还。 定远侯晚年处边地而思归。 晋人与姜戎败秦,使其只轮无返。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四句中句句 用典,凝练 形象,准确 生动。
用典
这首诗歌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看法,请具体说说诗人借用典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正解《边塞征战诗赏析》课件(27张PPT)

总结-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产生和不同时期的特点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一)景—边塞 (二)人—统治者、将士、友人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战争意象、环境意象、地名意象、乐器意象
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2.关注意象,弄清景情关系; 3.抓住边塞风貌(景和人)。 4.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巩固精练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意象: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分析用,非答题内容)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巩固精练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 剑 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②,辛苦向天涯。
【注释】①赊:长、远。②骠(piào)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诗人的主帅桂管 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B )( C )
边塞战争诗(课件)

边塞诗高考考什么?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 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 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 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 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 【高考示例】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江苏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征人怨 唐 柳中庸 •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 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 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参考答案】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 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 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高考示例】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江苏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 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边塞诗高考考什么?
2015新课标全国1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 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 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高三复习古诗鉴赏之边塞战争诗 课件 (36张)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 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 类诗歌。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 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边塞诗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作者:
高适,字达夫, 郡望为渤海蓓县。天 宝 八 载 (749) , 得 睢 阳太守张九皋力荐, 举有 道 科 , 授 封丘 尉 。 天 宝 十 二 载 (753) ,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 府,任左骁卫兵曹、 掌书记。安史乱起, 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 德 元 年 (763) 任 西 川节度使。入朝后任 刑部侍郎,转左散骑 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 集》。
曲笔抒情
(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 字……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请你说说末 句佳处表现在哪里?
曲笔抒情的表达效果: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 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 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 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 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 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 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 飞腾,而更具感人的力量了。
思考:这首诗是什么体裁? 写的是戍卒的愁,还是思妇 的愁?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 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 类诗歌。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 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边塞诗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 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 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产生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 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 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 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 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作者:
高适,字达夫, 郡望为渤海蓓县。天 宝 八 载 (749) , 得 睢 阳太守张九皋力荐, 举有 道 科 , 授 封丘 尉 。 天 宝 十 二 载 (753) ,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 府,任左骁卫兵曹、 掌书记。安史乱起, 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广 德 元 年 (763) 任 西 川节度使。入朝后任 刑部侍郎,转左散骑 常侍,封渤海县侯。 后人编有《高常侍 集》。
曲笔抒情
(近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诗之佳处,在末句‘无那’二 字……海风山月,都化绮愁矣。”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请你说说末 句佳处表现在哪里?
曲笔抒情的表达效果: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 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 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 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 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 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 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 飞腾,而更具感人的力量了。
思考:这首诗是什么体裁? 写的是戍卒的愁,还是思妇 的愁? 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边塞诗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
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
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
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
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
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
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
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
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
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
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
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
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 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8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 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 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 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
5
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 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 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 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 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 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14
抒情: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 的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 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折杨柳》《关山月》《行、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 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 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 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 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4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 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 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
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 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 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 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 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 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 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
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 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9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豪
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4)了解边塞诗常见词语的意思:
投笔表示弃文从武, 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 楼兰表示边境之敌, 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1
•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 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疆以博取功名比由 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王昌龄。
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主要题材)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
等各个方面。 感情主旨: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 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 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 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 家中妻子的离恨)
6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 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 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 无限的乡愁。
7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 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 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 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13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地悠悠,孤独一人,思念之情正随着青 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这是一幅 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12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阵阵呜咽的笛声:亲人的呼唤、游子的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
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 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 无可奈何的等待。
10
新诗学习
(共七首)
时间:秋季黄昏
王昌龄
地点:荒寂的原野 (其一)
百尺楼 烽火城西百尺楼,
环境:凄凉 黄昏独坐海风秋。 叙事 实写
人物: 戍卒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抒情 虚写
塞下11曲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此句点明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 百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 的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服役在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边塞诗的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
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
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
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
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
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
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
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
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
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
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
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
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 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8
边塞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 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 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 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
5
苦。
三、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 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 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 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 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 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14
抒情: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 的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 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折杨柳》《关山月》《行、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 写报国的豪情。 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 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 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 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4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 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 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
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 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 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 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这 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 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 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
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 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9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豪
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4)了解边塞诗常见词语的意思:
投笔表示弃文从武, 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 楼兰表示边境之敌, 吴钩表示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1
•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 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疆以博取功名比由 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 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王昌龄。
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主要题材)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
等各个方面。 感情主旨: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 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 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 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 家中妻子的离恨)
6
四、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 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只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 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 无限的乡愁。
7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
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 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 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 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13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天地悠悠,孤独一人,思念之情正随着青 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这是一幅 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12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阵阵呜咽的笛声:亲人的呼唤、游子的叹息 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
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 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 无可奈何的等待。
10
新诗学习
(共七首)
时间:秋季黄昏
王昌龄
地点:荒寂的原野 (其一)
百尺楼 烽火城西百尺楼,
环境:凄凉 黄昏独坐海风秋。 叙事 实写
人物: 戍卒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抒情 虚写
塞下11曲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此句点明了环境: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 百尺楼,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 的季节。 时间:黄昏,常常触发人们思念服役在外的亲人。 戍卒:久不归,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