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文化特色与巴楚文化渊源初探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杨行正(市群艺馆)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
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
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
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
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
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
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
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
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根据现有资料,巴楚文化内涵,暂时可以说有如下六个要素。
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川涪陵小田溪所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不仅青铜钟15件,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共存,而且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
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
长江三峡是巴、楚文化交匯之地就考古所见,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存在着丰富的巴文化遗存,同时还蕴藏丰具有独特风采的楚文化遗存。
对这些遗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对了解先秦时代巴、楚文化关系和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进程都是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经考古调查和发掘证明,这里属于西周时期的遗址有:宜昌县的下牢溪、三斗坪、覃家沱、黄土包、小溪口;秭归县的官庄坪、乔家坝、柳林溪上层等。
这些遗址出土的主要器类有尖沿、尖唇侈口锥足鬲、深腹盂、粗柄折盘豆和罐、盆、缸等日用陶器;陶色以泥质红陶和橙红陶居多,泥质灰陶、褐陶、黑陶次之。
这个阶段的文化面貌与当阳磨盘山西周楚文化遗物特征相似,应属于西周时期的楚文化范畴,也可能是属楚系的文化传统,其时代约为西周中期,即楚文化的滥觞期。
在长江西陵峡所见的另一种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与当阳磨盘山的遗存则有区别,但其主要特征仍属楚系。
因此,研究界把它称为楚文化的支流。
如:秭发县官庄坪遗址出土的小口方唇鬲、巷沿罐、碗形豆、斜肩鼓瓮等器物,与江汉地区典型的西周楚文化遗存面貌不尽一致。
据史籍载,西周夷王时,楚熊渠封嫡嗣熊挚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曰夔子”。
《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杜预注:“夔,楚同姓国,今建平秭发县”。
《史记·楚世家》集解云:“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
是知芊姓夔国地在今秭发县境。
因此,有关学界将这一不同的文化遗存归于楚附庸国——夔于国的。
东周时期的楚文化遗址颁地域则更为广泛,仅在西陵峡两岸,发现有路家河、伍相庙、大沙坝、五家坝、水府庙、刘家坝、王马桥、曲溪口、土地庙、甲沟等数十处。
归纳起来主要器类有陶鬲、豆、罐、盆、鼎、瓮等;陶质以红陶为主,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其文化性质仍属于楚文化系统,时代延续较长,特别是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遗物较多。
上述文化遗存面貌,与江陵、当阳等地同期楚文化面貌极为一致,说明楚文化在此阶段的发展是巩固和统一的,印证了文献上所记,大约在春秋中叶前后,即“楚人来夔,以夔子归”的前后,楚国便直接统治了长阳西陵峡,与巴国在峡江互置关隘对峙。
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_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
・三峡探奥・之四十六 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刘不朽半巴半楚:古三峡民族结构之主体古语有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的民族属性是区分不同人群团体的主要标志。
在古文献中,对“民”和“族”的概念均有记载与阐述。
《说文解字》释民曰:“民众萌也。
”意译为:民,象众人懵懵的样子。
段玉裁注笺:“疑象草木萌芽之形。
”可见古时的“民”已有人群的念意。
《诗经・大雅・生民》:“劂初生民”所问的就是周族的祖先为谁所生。
“族”的含义就是宗族,《尚书・泰誓》:“罪人以族”,其意为一人有罪株连其家族。
《诗经・周南・麟之趾》:“振振公族。
”此公族也是宗族之意。
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民”和“族”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部落体现出来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不同的氏族部落就演变成现代人所说的许多民族。
据学者考证: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梁启超在1899年所写的《东籍月旦》一文,进入20世纪之后,“民族”一词才在中国广泛使用。
斯大林曾对民族的概念作过这样的界定:“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我国民族学家对斯大林的精辟阐述表示认同。
现代考古发现证实:远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巫山地区便出现了原始人类活动的足迹,此后绵绵繁衍而世代人丁兴旺,多个氏族部落在峡江两岸河谷山地间迅速崛起。
三峡地区丰厚的鱼猎、盐、丹资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据先秦文献记载,自夏商以降不断有外来氏族部落迁徙入峡。
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溪文化时期,三峡大峡谷地区就已成为众多民族选择聚居之地———他们共同的家园。
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4000年间的80多处遗址,其文化遗存中出现的多元文化类型,正是众多氏族部落遗存的闪光足迹。
由于许多氏族部落多以渔猎经济生活为主,流动性较大,加之战争、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峡中之部族向外迁徙(主要是西上进入成都平原)也颇为频繁,长期在三峡定居者以土著为主。
从三峡民俗看三峡文化的两大特点
从三峡民俗看三峡文化的两大特点
程瑜;陈熙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5)1
【摘要】长江三峡地区在古代,处于"巴楚交错地段",巴楚两种文化于此交融、混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似巴似楚,亦巴亦楚"的"第三种文化",文化界称之为"巴楚文化".同时,这一地区又位于长江这条经济开发带和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十字路口,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三峡地区特有的文化特点.从分析三峡地区的民俗入手,阐释了文化本身的多元复合性,总结了三峡文化的本质特点,以利于更好地开发和建设新巴东,建设大三峡.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程瑜;陈熙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4
【相关文献】
1.生态文化、三峡文化、盐文化与巴文化——从生态文化学视野看远古三峡文化[J], 汪蕾
2.从 P.3364《某寺面油破历》看民俗佛教的一些特点--民俗佛教认识之二 [J], 王
慧慧
3.从博弈论角度看三峡文化旅游 [J], 郑媛
4.从博弈论角度看三峡文化旅游 [J], 郑媛
5.抓好七个结合破解两大难题从奉节的实际看三峡库区移民和脱贫的结合问题[J], 刘本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
三峡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三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影响广泛。
本文将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逐一探讨三峡文化的特点。
一、历史渊源三峡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峡地区的古文明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地区就有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如著名的白龙岗文化、晚期的大溪文化、龙麻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三峡地区的文化不断演变,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历史上,三峡地区是一个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因此也是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
秦汉时期,大批工程建设和山地农业的发展,更加促进了三峡地区的文化繁荣。
唐宋时期,三峡地区成为著名的“蜀中名胜地”之一,被赞誉为“江山入画中”。
借助天生的山水自然条件,三峡文化得以逐渐显现出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地域特色三峡地区的陆地与长江河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开阔的平原、隆起的山岭和纵横的流水。
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峡地区鲜明的自然特色和人文景观。
三峡文化与之紧密相连,显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
1. 自然山水三峡地区的山水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山水画”和特有的地貌景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三峡大坝,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神女峰、夔门、宜昌的船桥大永乐桥等,都是三峡地区鲜明的山水风景线。
2. 文化遗产三峡地区人文历史悠久,遗存着许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宜昌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一个集山水、文化、历史、地质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是湖北省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复合型景区。
此外,襄阳的襄阳古城、黄冈的建始古城、恩施州的天堂寨等古代城池也都是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
3. 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典型的民族文化杂糅的地方。
在三峡地区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占据了绝大部分。
其中,以土家族文化最为独特,土家族人以聚居远离他国、崇尚自由自主、崇尚传统色彩浓厚以及神秘莫测的神话传说和谣言为特点。
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人文景观介绍
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人文景观介绍三峡大坝,哎呀,说起这个,谁不觉得它是个超级壮观的地方啊!它不仅是咱们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一个工程。
站在大坝旁边,看着那气吞山河的水流,真是让人感觉自己像个渺小的小蚂蚁。
说实话,谁要是没有亲自去过,光是听别人讲都难以想象那种震撼感。
你想啊,这么一个巨大的工程,背后蕴藏着多少人力物力,多少年的技术积累,简直是打破了天际的高度。
不过呢,说到三峡大坝的人文景观,别光想着那些冷冰冰的钢铁水泥,嘿,这地方的文化底蕴可是十足的!你要是站在坝上,放眼望去,那可是三峡的美景一览无余。
三峡可不止是大坝,还是一片历史的沃土!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那个神秘的巴楚文化,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
所以,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奇迹,它还是个文化宝库呢。
说到文化,嘿,别看大坝那块水泥面儿,你如果仔细一看,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其实很有意思。
大坝周围的建筑,特别是游客中心、纪念馆什么的,融合了现代和传统的元素。
你走进去,一股古朴的味道扑面而来,墙上挂着的那些书法、绘画,都是些充满了浓浓中国味的作品,给人一种踏进历史的感觉。
那些艺术作品看得你眼花缭乱,还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的时光,想起那些跟大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故事。
再说了,大坝这个地方,可不仅仅是个“工地”或者单纯的旅游景点哦!这里还是一块非常有意义的“历史课本”。
你看看,三峡大坝的建设,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中国的变迁。
它的建成,象征着我们国家在科技、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飞跃。
真是说起来都能让人热血沸腾,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他们不仅是为了看看这个大坝的雄伟,更多的是来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感受一下它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
你要是来这里旅游,肯定不能错过三峡大坝旁边的那些小景点。
比如,你可以乘船游览长江三峡,那里风景如画,简直美得让人目不转睛。
水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高中议论文阅读】《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阅读答案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李禹阶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李玉洁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嚼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剂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的地理奇现,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没性特征。
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
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
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人开始,三峡文化在巴、楚、蜀等文化的融合中开始形成。
自2000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以来,中原文化的融合使三峡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延续。
明清以来,几次大规模的东西移民使三峡地区的人口、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的文化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
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得以保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和传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
源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有关。
谈谈你对三峡地区巴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建议
谈谈你对三峡地区巴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建议一个旅游地之所以声名雀起,一个地区之所以旅游经济繁荣,很大的原因在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程度。
于是,去西藏感受藏传佛教的宗教氛围,去新疆品尝吐鲁番的葡萄,去三亚享受“3S”(温暖阳光、碧蓝大海、金色海滩)旅游,去台湾欣赏阿里山云海,甚至走出国门去俄罗斯追忆喀秋莎,去加拿大触摸红河谷,去欧洲追寻莫扎特等等都成了这几年旅游新热潮。
“旅游”成为当今中国人最时尚的话题。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
三峡地区是中原汉文化圈与西南苗、瑶文化圈的交际区域,古代系“三苗”所在。
长期以来汉人与土家、苗、瑶等少数民族杂居,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带有三峡特色的地方民俗,在吃、穿、住、行上都独具特色,例如:三峡饮食麻辣辛香,尚滋味,烹饪方法多样化,重庆火锅、麻婆豆腐、西陵肥鱼与农家腊肉、香肠、鲱广椒、懒豆腐、“金包银”饭并驾齐驱,以“十碗八扣”为代表:三峡服饰民俗化,土家族和苗族服饰最具特色,喜银饰,重色彩,古朴精美,以“西兰卡普”为代表;三峡民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吊角楼”代表,素有“吊角楼上枕一夜,十年做梦也风流”的美誉;三峡山路崎岖陡峭,坐上滑竿,可以欣赏山中美景,行走三峡栈道,更可以感受“天梯隶隶,开辟奇功”的伟绩。
三峡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与全国同类产品不相上下,但游客停留时间短、购买力不强、回头率低。
以一组数据为证:2005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症结在于:1、旅游线路单一。
三峡旅游主要线路数年如一日,大神线、大小三峡线,沿路所安排景点这几年都没什么变化。
有游客戏说游三峡是“晚上上船睡觉,白天上岸看庙”,旅游工具单一,旅游景点固定,游客无选择余地,更谈不上休闲、自助娱乐了。
走进长江三峡领略巴楚文化研学活动
汇报人:xxx
1 研学目标 3 研学内容 5 研学旅行中 7 研学旅行后
-
2 长江三峡
4
研学旅游前
6 【研学过程】
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
1
价值体认:通过了解长江历史文化离体验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开阔了 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
3
问题解决:通过了解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素养
创意物化:通过绘画三峡大坝工程绘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对 水利科学的知识及研究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名族自豪感
4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 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 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
研学内容
研学内容
探究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全面了解长 江三峡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同
时领略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研学内容
鉴赏三峡工程,了解中国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 状,同时感受长江三峡的 宏伟壮观
-
参观三峡航运,亲身体验到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长江三峡的壮丽风光,通过实践和互动项目增强团 队协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研学过程】
【研学总结,拓展问题】 游览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游览分享
研学旅行后
研学旅行后
【研学评价,反思问题】 根据学生在团体协作里的表现进行评价 ,包括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
研学旅行后
-
数量(单位:个)
苹果
23
草莓
11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研学旅行中
研学旅行中
【研学导入,提出问题] 你对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 对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了解多少?
三峡文化资料
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三峡地区,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体现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三峡文化的起源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和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江三峡的地区,人类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三峡地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峡文化的特点三峡文化以长江为主轴,以瞿塘峡、巫山峡、西陵峡为代表,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构成了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峡文化融合了峡谷地貌、水文环境等自然因素,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峡文化的传承三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努力。
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将三峡文化传承下来。
同时,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保护和弘扬三峡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三峡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三峡文化的价值三峡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发展变迁;艺术价值体现在三峡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精髓,如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科学价值则表现在通过对三峡文化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结语三峡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通过对三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希望三峡文化能够在后人的传承与弘扬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三峡之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
目录
CONTENT
01
巴楚文化
02
三峡文化
03
三峡中的 巴楚元素
04
旅游开发 策划
巴楚文化起源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人民创造出灿烂 的华夏文化,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巴人楚民也 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巴楚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 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 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 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春秋战 国之际向西发展,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 巴国,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在民族迁徙的 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 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还可以策划很多相关的文化,比如找 寻巴人遗迹的摄影活动,激发有课的 参与性,在这个过程中,身临其境的 感到文化的渗透,
向往的生活
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亲近巴楚文化, 从饮食、语言、服装、农作工具等方 面深入了解巴楚文化,让游客感受到 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中,放松身心,放 慢节奏,用几天的时间来放空心情, 慢慢生活,在巴人日常生活的状态中, 体验巴楚文化,体验过去的生活,回 到历史,进入巴楚人民向往的生活。
旅游开发策划
旅游开发的原则始终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 上,进行适当的开发,在三峡重庆段古镇 建筑还是较多,比如,吊脚楼就是巴人的 建筑,所以在资源开发上不用花大功夫, 最好的开发是赋予已存在的文化价值,只 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接触到三峡中更多的 巴楚文化。
巴人村
在三峡周边找一个巴人后裔聚集的村 庄,在游客参观和学习了解他们的文 化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得到部分经 济收益,形成双赢。
目录
CONTENT
01
巴楚文化
02
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的地方。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珍视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一、长江三峡的历史长江三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朝。
经过历代的治理,三峡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例如巫山大峡谷的巫娥神女文化、白帝城的古代军事文化和渔业文化等。
三峡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的描写就有涉及到长江三峡。
在长江三峡的历史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41年夏天日军全力进攻中国时,长江三峡一带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当时中国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浴血奋战,形成了磅礴的爱国抗战悲壮史诗。
二、长江三峡的风貌长江三峡是一处颇具诗意和画意的地方。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壳运动与水流侵蚀形成了鬼斧神工的三峡地貌。
长江三峡分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皆以其自身的特色为世界闻名。
例如瞿塘峡,就以其千峰竞秀的景色而著称;而巫峡以她的红叶、花鸟和山色云海而诱惑人们;而西陵峡则以她的峡谷奇观、峡道壮丽和岩画而著名。
除了峡谷景色外,长江三峡的历史建筑也非常值得一提。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长江三峡,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文化历史景观,如宜昌巫山烈士陵园、重庆白公馆、重庆磁器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都是长江三峡深厚的文化传承的体现。
三、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难得的遗产。
这里有丰富的文学、历史、传说等文化内涵,还有造型独特、形制精美、烧制技巧精湛的哪吒壶、龙把壶、圆底壶等紫砂壶文化,都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长江三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长江三峡之所以被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代表着建筑和文化景观的杰出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总之,长江三峡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的宝库。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自然奇观和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游览长江三峡不仅可以领略神奇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历史文化的渊源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江三峡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世人瞩目,游览长江三峡,不仅可以畅游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深刻感受到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一、长江三峡的历史渊源长江三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也是中国最有文化底蕴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江三峡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人类居住,历代皇帝和文人骚客都曾在此留下了诗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长江三峡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石刻、书画、古代文物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厚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乎世界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
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游客的共同努力,需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为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保护筑起坚实的防线。
三、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长江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些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江三峡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今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三峡的巴楚文化
三峡的巴楚文化三峡的巴楚文化随着石器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三峡区域逐步发展成为巴文化兴盛地区,楚文化的兴盛地区之一,巴楚文化剧烈交汇、交融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从而使三峡文化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
一、楚文化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是中原文明。
根据传说和《史记》的有关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为楚人先祖。
屈原有“帝高阳之苗裔兮”的句子。
一说祝融为楚人先祖,也有人说五帝之一的帝喾为楚人先祖,帝喾性别难以确定。
但这些传说,都认定楚人是黄帝后裔。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鬻于荆山,规模约为 50户,很小。
时楚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五传至熊渠,熊渠发动了第一次扩张,表明楚国经济、军事实力有了较大增长。
楚武王熊通即位后进一步向外发展,晚年迁都今宜城楚皇城的郢,楚文明进入成熟定型时期。
楚昭王继续扩张,迁都今江陵纪南城,仍称郢,习称南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止,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时期。
楚国在逐步强大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军事、制陶、丝织品、冶炼、绘画、雕刻,特别是哲学和文学得到了高度程度发展,成为极其灿烂的楚文明。
这些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汉文明之中。
在文学方面,《楚辞》是秦以前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屈原、宋玉是卓越的代表人物。
二、巴文化巴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神密的国家,由于史籍文献记载极少,所以关于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结构的脉络不是很清楚。
但巴文化又是一种与中原、楚、蜀等文化并存于我国早期历史的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巴文化起源的传说《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
”(釐:厘的异体字,又通僖。
)根据这段记载,巴国的始祖是大昊,即伏羲。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作者: 刘前凤[1];杨华[2]
作者机构: [1]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出版物刊名: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1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三峡地区;巴、楚文化遗存;巴楚文化关系
摘要: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
近几十年来,考古人员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不少巴、楚文化的遗存。
从这些遗存的文化面貌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文化特征。
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
这里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在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巴、楚文化遗存的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巴、楚民族的记载,围绕巴楚民族关系进行讨论,以期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
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
巴楚文化之探讨
刘不朽
【期刊名称】《中国三峡建设》
【年(卷),期】2005(012)001
【摘要】半巴半楚:古三峡民族结构之主体古语有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的民族属性是区分不同人群团体的主要标志。
在古文献中,对“民”和“族”的概念均有记载与阐述。
《说文解字》释民日:“民众萌也。
”意译为:民,象众人懵懵的样子。
段玉裁注笺:“疑象草木萌芽之形。
”可见古时的“民”已有人群的念意。
《诗经·大雅·生民》:“劂初生民”所问的就是周族的祖先为谁所生。
“族”的含义就是宗族,《尚书·泰誓》:“罪人以族”,其意为一人有罪株连其家族。
【总页数】7页(P64-70)
【作者】刘不朽
【作者单位】宜昌市文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09
【相关文献】
1.从巴楚文化看三峡地区早期的居住形态 [J], 周传发
2.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 [J], 刘不朽
3.巴楚文化与三峡地域的传统民居 [J], 周传发
4.三峡风物传说与巴楚文化精神 [J], 邓新华
5.长江三峡文化特色与巴楚文化渊源初探 [J], 汪沧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
从三峡地区的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西进
白九江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2006()1
【摘要】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
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
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总页数】14页(P51-64)
【关键词】三峡地区;文物考古;楚文化;巴文化;历史背景
【作者】白九江
【作者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4
【相关文献】
1.三峡地区巴、楚文化的考古研究 [J], 刘前凤;杨华
2.从湘西民族地区考古发现看楚文化的影响 [J], 林时九
3.长江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房屋建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下):兼论长江三峡… [J],
杨华
4.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 [J], 余静
5.《从近年来三峡考古新发现看楚文化的西渐》一文附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