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

合集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构——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构——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
恩 行 为 习 惯 培 养 的 研 究 》 课 题 研 究 ,形 成 《 感 恩 巾 成 K 》校 本 课 程 的7 f 发 和 实 施 ,通 过 “ 知恩 一 悟 恩 一 报 恩 ” 的 敦 育模 式 , 采取 学 校
孝 堂 等 胜 迹 ; 穿 街 过 巷 止 过 塔
路 、诗 书路 、进 化 巷 、 l 牟 』 濠街 、 躏 巷 、编 地 巷 、f f 『 l 邻 巷 、象 牙 衡 、 学 宫 街 , r解 这 些 r L 『 ‘ 老 街 的 典 故 ;探 访 南 宋 名 臣 崔 与之 、明代 状 元 伦 文 叙 、民 罔 抗 L I 将 张发 拿 、 岭 南 画 派 家 黄 少 强 故 届 『 [ j 地
培 养 学 生 感 恩 意 识 和 行 为 ,并 能 应 用 于 日常 生 活 和 学 习 上 .引领 学 生 成 为 一 个 孝 顺 父母 、尊重 老师 、火
条 小 小 的橡 皮 筋 创 各 种优 美 的
学 们 更 加 体 会 到人 杰 地 灵的 诗 地
区历史 文化。 “ 诗书漫步 ”活动 ,
图案 ,将 体 育 与 艺 术 有机 结 合 。在 热烈酣畅的舞动时 l ,师牛 感 受 着 身
与 心 的 融 合 、力 与美 的颂 扬 、灵 件 文 化 的 交 响 、生 命 与理 想 的 律
动。
不仪 丰富了海珠学 子的校 同生活 , 还 开 阔 了他 们 的视 野 ,_ J . j 自然 东 密
确提到 “ 语 文课 程 对 继 承 和 弘 扬 中 华 民族 优 秀 文 化 传 统 和 革 命 传 统 . 增 强 民族 文 化 认 同感 .增 强 民 族 凝 聚 力 和 创造 力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 优
通 过 小 导游绘 绘 色 的介 . 眸书 地 区 慢 慢 揭 开 了它 的迷 人风 姿 . 【 l i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学生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涵盖了学生的道德、创新、沟通、协作等各个方面。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学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自己。

其次,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学生应通过学习、体验和实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最后,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强调团队合作,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效果。

二、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注重学生发展。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注重跨学科和跨年级的整合。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进行。

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再次,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几门课程,而是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不同年级之间的连贯性,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

最后,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把育人目标具体化为“健康、阳光、乐学”。

在探索育人目标实现途径的过程中,以“课程”为核心载体,从2010年起开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1+X课程”,四年过去了,清华附小在原有的课程框架下,又有了怎样新的探索?即将走向百年的清华附小,该怎样实现起基础教育的中国意义?一、从三个真实的故事说起故事一:一个学生的故事2014届,王同学,数学对于她来讲曾经是一个噩梦,数学作业本曾错误百出,书写脏乱,成绩也不理想。

升入四年级以后,王同学曾弱弱地问了一句新换的数学老师———姜老师:“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永远也学不好呀?”后来,姜老师通过了解发现,王同学遗传了在清华美院做教师的母亲的绘画天分,每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就显得那么从容自信。

姜老师鼓励她用故事和绘画来表现数学。

于是,在数学课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制作的单元梳理小报中,王同学自创了一个人物“小毁”,用“小毁”的生活来总结本单元的数学学习,渐渐地,随着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王同学给“小毁”身边增加了兄弟姐妹、舅舅姑妈等角色,并把故事不断地与生活相结合:长方体单元的总结,“小毁”的任务是测算礼物盒要准备多大的包装纸;百分数单元,“小毁” 的任务是测算压岁钱每年获得的利息……渐渐的这些单元总结形成了系统,最后王同学将它整理成了一本数学小说,在年级内成为美谈。

她从中找到了自信,成绩有了稳步的提升。

她对妈妈说:“我用绘画这把钥匙打开了探索数学天地的大门”。

就这样,姜老师把她幸福地、安全地送到了清华附中。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学科教学改革怎样指向学科素养?故事二:一位老师的故事如何教孩子认识0到10各个数?傅老师发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按照教材既定的内容,孩子们提不起兴致。

于是傅老师在完成教材既定内容基础上,把数字的发展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古埃及的数字、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摆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各个符号的诞生原来和这些数字原本书写时角的数量有关。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针对学校特点、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本文以唐山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需求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其独特性,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相应的课程。

在唐山市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面临着以下需求:1. 全面发展: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艺术修养、体育健康等。

2. 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合作探究等。

3. 创新思维: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二、课程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 设置核心素养课程: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核心素养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

例如,开设“观察力培养”、“合作探究”、“创新思维培养”等专题课程。

2. 强化跨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数学思维。

3. 注重项目化学习: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区环境保护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实施管理校本课程的实施管理是构建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力量,需要进行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例如,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开展教学反思和研讨活动等。

2. 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和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支持是课程推行的重要条件。

2023新课程标准解读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

2023新课程标准解读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

2023新课程标准解读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引言2023新课程标准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对2023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探讨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2023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创新思维、实践应用等核心素养。

推进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原则在课程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1. 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研究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

2. 整合性: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综合应用。

3. 进阶性:设置不同水平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4. 实践性: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反思性: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促进他们对研究过程和成果的理解和思考。

课程建设实施策略1. 课程整体策略: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设置项目研究和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策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研究、探究式研究、讨论式研究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 评价策略:建立多维度、多形式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价,鼓励学生思辨、创新和实践。

4. 资源支持策略:提供多样化的研究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技术资源和实践资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结论通过对2023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分析,本文提出了在课程建设中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这些策略和方法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研究奠定基础,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以上是对2023新课程标准解读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教育界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最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最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

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

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这是因为,传统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和创新。

第一,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则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实践等全方位的发展。

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学科知识、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课程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第二,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听讲,这种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有限。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

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认可。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程作业、项目报告、成果展示、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以便能够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各项能力。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这样的课程建构,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

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队团教育系列 •个人品德系列 •爱国荣校系列 •家庭美德系列 •民族精神系列 •社会公德系列
•环境道德系列 •网络文明系列 •法制纪律系列
体验感悟
•军训 •学工 •生命教育系列 •校园文化系列
心理反省
•班主任工作系列 •心理辅导系列 •学习品质系列 •自我认知与人际 交往系列
社会实践
•社团活动系列
提炼世界主要 国家通行的学生 核心能力素养
考察我校学生/ 家长/教师公认 的学生特质
“徐教院附中 学生核心素养”

一、基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九大核心能力
❖阅读写作与数学素养
基 于
❖艺术体验与科学探究能力

❖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中 学
❖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 生
•志愿者实践系列
•慈善关爱系列 •保护环境系列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一、基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创意制作
科 创意 ❖远程控制
学 系列 ❖动画制作

❖工艺制作


实验 ❖健康生活 系列 ❖绿色城市
电子 系列
❖模型制作 ❖电子制作 ❖机 器 人 ❖机电一体
基于初中学生核 心素养培养的学 校课程探索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2012.12.8
Company LOGO
一、基于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整体规划
学校育人目标、学情基础及内外环境分析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学科 核心知识带来影响 ❖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 融合 ❖对学习领域认识的深化 ❖学生未来面临多次选择 与分流
❖关注现代科技的发 展 ❖关注课程体系对学 生核心价值的树立与 培育 ❖为不同兴趣与爱好 的学生创设成长平台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已经发布。

新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明确课程建设发展方向、路径极为重要。

一、新课标下对核心素养的理解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2014年,“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放在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修订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那么素养和素质在什么区别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即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

素质是人的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素养则为后天习成,是一个课程术语。

素质侧重先天禀赋,是一个教育术语。

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目标,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它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2.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相继都颁布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它全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各学科或各课程都依据课程方案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一、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对学科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多个智能维度。

我国学者王若迪则提出了“四个层次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模型,即学科基本素养、学科方法素养、跨学科思维素养、价值观素养。

培智学是一种基于学习理论的教育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和认知能力。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可以借鉴以下理论:1. 学习者导向的教学理论: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

2. 构建主题化的学习环境:课程建构应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模式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性学习。

通过将知识融入实践、设置项目学习和情境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3.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应提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 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如调查研究、实验探究、项目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通过设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

3.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广泛获取信息,培养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4. 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各个领域中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情感管理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开设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下面是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思维能力:1) 逻辑思维:通过开设逻辑思维课程,让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思维: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3) 批判性思维:通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1) 学习方法:通过开设学习方法课程,教授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

2) 自主学习:通过开设自主学习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时间管理:通过开设时间管理课程,教授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时间利用的能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1) 沟通技巧:通过开设沟通技巧课程,教授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团队合作:通过开设团队合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3) 解决冲突:通过开设解决冲突课程,教授学生解决冲突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1) 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 创客教育:通过开设创客教育课程,提供学生相关的创新创客平台和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3) 设计思维:通过开设设计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五、情感管理能力:1) 情绪管理:通过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 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 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各阶段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确保能够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并分析当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全面发挥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构建与实施开展分析,并阐述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实践活动构建的要求,仅供参考。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小学;核心素养;构建引言:综合实践课程从兴起到逐渐迈入成熟,研究人员对实践活动始终需要保持一定得热情,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分析每个阶段对实践活动对要求,确保能够注重开发,并全面提高实践课程的效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能够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并掌握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要受多样化因素影响,甚至还会有部分小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甚至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为了能够解决当前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必须要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并遵循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水平。

而且,合理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每一环节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构建针对性学习方案,优化教学环境完成小学课程教学目标。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与实施要点分析针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来讲,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有效的将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并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

因此,在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多方凝聚力,确保学校、教师、家长可以达成共识,提高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学校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包括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等。

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建设应该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例如,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应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

例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再次,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而不是仅仅学生的考试成绩。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以某中学为例,他们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校开设了创客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并建立了创客空间和机器人实验室。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越来越多的课程建构开始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而在培智教育中,更是注重学生成长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培智教育的特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课程建构的原则出发,探讨如何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构。

一、培智教育的特点培智教育是一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

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

培智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定制:培智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指导。

2. 多元化教学:培智教育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拓展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实践导向:培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4. 培养核心素养:培智教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信息素养、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情感素养等,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特点,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导向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和能力。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素养:学生需要掌握有效获取、评估、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等。

2. 思维素养: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思维工具解决问题。

3. 创新素养: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4. 情感素养:学生需要具备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情感管理能力,能够应对各种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摘要:在新的教育浪潮中,更加侧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所以,在未来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措施和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思想进行渗透,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对如何更好的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简单概述以及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提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它们分别是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健康成长、正确学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属于文化基础的范围之内;而正确学习以及健康成长属于学生自主开展的范围之内;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又是属于社会参与的范围之内。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质量标准方面,当接收了一段时间的教育以后,学生可以较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可以继续接收后续教育教学,接收新的知识;在内容标准方面,需要在科学、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内学生熟练的掌握住相关的知识,具备对应的技能;在具体教学目标方面;要保障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明确突出目标,而且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以便精确的提升学生该项技能。

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对于课程内容过于关注,对于整体的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完整都有较高的标准。

这种课程标准的基础导向是学科基础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不够密切,和实际学习脱轨,面临那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且也不能够合理的应用于实际,最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科的教学过于侧重“纸上谈兵”,这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不符的,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处理好学生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将提升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此后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各学科课程标准都表现着具体的核心素养。

这为我们通过探索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我们认为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最基本的载体和突破口。

我校坚持以改革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管理模式等为抓手,整合、拓展、创新,初步形成了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见下图块的学校课程体系(见下表1),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12345课程类别人文类科学类审美类健康生活类社会实践类课程设置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影视欣赏数学、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科技节艺术、大同器乐社、戏剧社体育、心理、劳技、篮球、羽毛球、投资理财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野外生存、徒步城墙课程管理必修+选修必修+选修选修必修+选修必修课程开发整合与优化,实现互通互融,建设的基本路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层次化。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即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我校遵循课改纲要基本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家层面的课程内容,通过选择、整合、改编、拓展、补充等方式,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利于学生发展。

2.校本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经校本教研后的校本化实施,包括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实施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

教师要充分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出发,开发课程。

课程内容应具备时代性、人文性、地域性的特点,课时安排要保证不同学生有相应收获。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更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构建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培智学生核心素养概述所谓培智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它包括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中获得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别人的观点;协作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解决问题;情绪管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和处理;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包括对信息的识别、评估和整合。

以上所述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知识获取、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和社会互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和成就的重要基础。

1. 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在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中,首先要着力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

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缺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学科,设计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要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善于发现新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科学习的质量。

2. 强化跨学科整合教育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还需要强化跨学科整合教育。

跨学科整合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进行思维和实践。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我们需要明确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培智学生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也是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基础。

在明确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素养融入到课程建构中。

我们需要对每门课程的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确保课程目标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感态度。

除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单向灌输,这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我们需要采用更多的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课程评估。

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我们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测试、项目实践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培养情况。

通过评估结果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除了课程建构外,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执行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我们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核心素养培养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实施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

在实施基于培智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2014年03月11日 15: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7期、、作者:夏雪梅内容提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

以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关联一致性作为划分标准,将当前的学校课程分成六种水平:水平1:无关联的单一课程;水平2:无关联的碎片课程;水平3:表面关联的课程;水平4:实质关联的课程;水平5: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水平6:有质量的素养课程。

以S学校的课程干预研究为例,呈现将一所处于水平2的学校提升至水平4构建实质关联的学校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课程规划课程建设水平划分干预实例作者简介:夏雪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夏雪梅(1981-),女,江苏如皋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研究。

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

机会的多少和优劣视课程的品质而定。

自2001年以来的12年课程改革中,从政府到学校都在探索“好课程”之路,课程被视为教育改革、高中改革、学校改革的“良方”,似乎只要开发若干课程,教育就会为之而改变。

相比较课堂转型的重重阻力,课程被视为改变教育的一条捷径。

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很多学校都开始思考并着手建设学校课程,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已经有了非常完善和适切的课程规划,一些学校宣称自己开发了数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规划、课程是否有足够的品质保证育人的质量?我们应该如何评定这些课程的品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核心素养:划分课程建设水平的核心标准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范畴中,这几年来,学校、课程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向。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中,一个明晰的政策标杆是学校教育包括课程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

这就提醒我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评判课程的品质应该首先看课程是否关注学生,是否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

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特定的素养。

所谓学生核心素养,简言之,就是经过一系列课程之后,学生所积淀形成的核心技能。

这一点并不是一个政策风潮或是一种转向,而代表课程的意义在政策领域的“回归”和“恢复”。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设课程的努力在课程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最大的课程专家专业协会——教学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研究和理论组就对指导未来课程编制的学习结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组要求所有学生都予以掌握的基本技能:自我概念;理解别人;学习的技能;不断学习的能力;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创造性;有见识地参与经济领域;运用累积的知识;对付变革。

[1]而晚近的相关国际研究也纷纷试图建立学生素养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结。

美国的“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展现了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

这一计划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了三类:学习与创新领域;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

每一领域又列出了具体的关键能力,如第一类技能领域中又包含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2]在近些年来分权制国家建设国家课程、研制国家课程标准的潮流中,联结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的努力也很突出。

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予以界定,并致力于推行体现这些素养的国家课程。

2008年,澳大利亚开始新一轮的国家课程的制定,试图从整合的国家公民形象出发,形成学习领域、通用能力、跨学科的主题相融合的课程内容,给出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的序列。

澳大利亚的做法代表了国际上一种联结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的典型思路:(1)描述国家公民愿景:成功的学习者、自信和有创造力的个体、积极和明智的公民;(2)根据这一愿景,演绎出各学科领域要关注的10大通用能力的概念框架——读写(literacy)、计算(numeracy)、信息通信技术(ICT)、思维能力(thinking skills)、创造性(creativity)、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团队合作(teamwork)、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道德伦理(ethical behaviour)、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3)将其渗透到学科领域的内容描述和成就标准中,形成分年级水平的学习序列(a continuum of learning)。

[3]反观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这可以成为一个大的方向,但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目标,还是非常宏大和遥远的。

未来我们有待于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各层面的课程联结。

当下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思考到这一问题,而作为研究者或政府部门在思考学校课程质量的时候,首要的标准不是文本的完善或课程的数量,而是应该考虑,这一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提供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本校学生群体特定素养的课程。

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划分笔者曾经对上海市200多份中小学的课程规划进行分析,发现学校的课程规划的现状与困境。

[4]近些年,基于笔者在上海市校长课程领导力项目、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中的相关课程研究,[5]在此呈现一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化的思路,这种思路更清晰地展现不同学校课程建设之间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下同)。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衡量学校课程建设品质的三个核心标准:第一,是否将课程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第二,是否能够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第三,是否能够保证每一门课程的质量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图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六种水平(一)水平1:无关联的单一课程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课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学校课程,更不用说将课程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辨认这一类学校,它们的课程核心聚焦于考试学科,学校没有整体的课程规划,课程的种类单一,数量很少。

课程间相互没有关联,学校不思考为何而开设。

这一水平的学校几乎没有开设任何校本课程或活动,甚至会削减国家课程中的音体美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这些学校的学生只有极少的课程机会,他们的核心素养只是应试能力,在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上,他们缺少课程视野和锻炼的机会。

(二)水平2:无关联的碎片课程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课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没有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一类学校也很容易辨认,它们拥有很多课程,更准确地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课程间呈现碎片状态,相互没有关联。

学校很容易就开设一门课程或关闭一门课程,很少经过审慎的思考,主要是根据学校或教师的便利。

二期课改以来,上海市提倡“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处于水平1的学校逐渐减少,而处于水平2的学校逐渐增多,学校将开设课程的数量作为“丰富”的重要指标。

这种做法引发了当下学校中课程的“碎片化”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还有诸多原因:来自各个行政部门的课程要求,京剧、卫生、经济都想在学生的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生的课程需求非常多样且复杂,学校往往难以抉择;对办学特色、教育特色项目的追求让学校过度依赖课程,由此不断增加新的课程;此外,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传统活动也不能删减,而新增的活动越积越多。

这些,都导致了课程的“碎片化”,碎片化的课程不能给学生带来集中而深刻的体验,反而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凌乱而破碎。

(三)水平3:表面关联的课程这一水平的学校往往有较完整的课程规划文本。

不过,如果仔细思考课程框架和学生素养之间的关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只有表面关联,只从表面逻辑上思考为何而开设。

比如,有一所学校认为自己是“树课程”,建立了“树根课程”、“树枝课程”、“树叶课程”,每一类课程有不同的功能,看上去很有逻辑,但里面的课程相互之间却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很多学校构架了多维的课程目标,涵盖范围很宽广:民族精神、现代意识、生命价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但是,后续的课程结构往往并不能支撑这些目标,甚至有的还背离目标。

不可否认,这一类学校的课程规划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用本土而充满温情的话语概述自己的课程哲学,比如“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课程”等等,这些学校开始思考课程的逻辑问题,开始思考课程的定位和意义问题,但是如何将课程与更大层面的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还有待深入的反省与行动。

(四)水平4:实质关联的课程这一水平的学校肯定有完整的课程规划。

学校的课程架构可以让我们看到课程元素间清晰的一致性。

它的目标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课程历史、强劣势的分析上,体现清晰而独特的学生核心素养;它的结构是建立在清晰的目标上,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间有实质关联,不同的课程类型通过为实现特定的核心素养而产生实质关联,而它的实施和评价又是适应课程目标类型、课程内容的。

这一类型的学校会深入思考,对于某一类型的目标,设计怎样的课程结构,选择怎样的课程内容更有价值,学校总体课程目标与不同年级所承担的责任、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学习领域之间如何产生联结。

这种联结也不仅要与学校科目联结,同时也要与教授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的物理环境、体现社会和人际关系等隐性课程联结。

但是,这一水平的学校课程的问题在于,虽然能保证学校层面的课程架构的品质,却不一定能保证教师层面具体课程的质量。

如果不能激发每一位开设课程的教师在课堂中实践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不能保证课程产生一致的学习结果。

(五)水平5:部分实质关联的课程这一水平的学校通过某一门有质量的课程建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联结。

处于这一水平的学校不一定有完整的课程规划,但对学生却有非常明晰的核心素养的期待,这一期待可能并不完善,不能涵盖所有的学生素养,但在其学校课程中却有一门高品质的课程能够实现这一素养。

也就是说,这一素养和某一门课程间的关联是很密切的,教师的课程实施品质能够保证实现学生有质量的学习结果。

这一类学校往往有一门非常核心而坚守了很多年的课程,这门课程往往有对学生有强烈、明晰的期望并能惠及绝大多数学生。

比如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虽然它的核心素养边界比较窄,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但却很清晰,在二十年的课程之路上,通过所有教师参与课程的实践,建立起这一核心素养和这一课程的联结,并能迁移到基础型课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