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一)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穿,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那么”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选读 我欲仁,斯仁至矣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好处,又能帮助他们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事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事事通达。
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做到仁,仁就来了!”5.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中论语选读必背篇目
《论语》选读背诵段落译注评析1、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注释】(1)施:旧读shì,动词(2)众:指众人(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5)夫:句首发语词(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3)事:从事,照着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2、立身处世(4)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注释】(1)有:同“又”(2)立:站得住的意思(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5)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注释】(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评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8)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注释】(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评析】“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3、发愤进取(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12)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注释】(1)粪土:腐土、脏土(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评析】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13)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注释】(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1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1)篑:音kuì,土筐【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15)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注释】(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5、君子三戒(16)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1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6、乐在其中(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22)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7、行己有耻(2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评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2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2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注释】(1)校:音jiào,同较,计较(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26)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注释】(1)见:音xiàn,同现。
温州中考论语选读
《论语》选读一、仁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关爱人。
”又问什么是智慧。
孔子说:“了解人。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和这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实行仁德,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到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纵到到了边远蛮荒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二、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道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杰出的人才值得称赞的并不是气力,而是他的品德。
”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是人们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
”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钻研,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做到,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论语选读 一
【原文】 原文】
仪封人(1)请见 请见(xiàn),曰: 仪封人 请见 , 君子之至于斯也,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 从者见之(2)。出曰: 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 “二三子何患于丧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 夫子为木铎( 夫子为木铎(duó)(4)。” ) 。
【译文 译文】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 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注释】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 仪封人: 仪封人 仪为地名, 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请见 (xiàn):引见 :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 君子之至于斯也。 定语后置标志。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从者见之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木铎:木舌的铜铃。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诲人不倦
“信而好古”,就是孔子亲自对六经文化的整理,是 经过认真的加以考证过的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不能 考证的不能采用。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 《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 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因为讲中华文 化是从黄帝开始的,而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 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号称五千年,就是从黄帝时期开 始的,可能由于黄帝到尧这个阶段的历史记载,难以 考证,所以历史上孔子当时删《尚书》,是因为尧以 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故而删去了尧帝以 前的历史资料的文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国 历史的开始,就是从尧帝这个阶段开始的原因了。
添加标题
04
人无论亲疏,都要 进行平等教育。
缺陷
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 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 “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 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 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生不学,则师不教;生要学,则师诲人不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理解
“述”——学习、继承、整理、传 授传统文化;
“作”——创作、创造、创新。
PART ONE
述而不作”,是指孔子对删诗书、定 乐、注易经、编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 时,只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成果,并没 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其中。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 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 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对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 题。(4分)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一、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
子曰:“知人。
”知1:智慧,名词知2: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二、通假字1.错:同“措”,放置2.乡:同“向”,刚才三、词类活用1.直:正直人,形作名2.立:使……站得住3.达:使……行得通4.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六、名句: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立身处世一、重点字词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自立,惑:迷惑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逾越,矩:规矩3、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施:表白4、士不可以不弘毅弘:远大,毅:意志5、四十、五十而无闻焉闻:名望,名声6、色取仁而行违色:外表,取:趋向、求7、士而怀居怀:留恋8、盍:何不。
兼词二、通假字有:同“又”彫同“凋”三、词类活用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名作动,立志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动作名名望3.敝之而无憾使动使……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安:使……安逸信:使……信任怀: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名作状在……之后6.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7.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任重而道远 (并列:并且)5.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选择:还是)之:1.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主谓间,不译)2.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代词:它们)3.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六、名句: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选读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喻:懂得。 译文:先生说“君子得的是义・小人得的是利。 课堂讲要:钱穆先生评此章日:“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不 君子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公先考虑自己的所得是否合于义,并以此为原则规 范自己的行为:小人则不同,他们的眼中只有个人的利益,根本不会顾及自己的 行为是否远符合义。这种义利观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补充一点,此处的“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 多指人文雅有礼貌。
7.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 任重大,路程遥远。将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责任重大 吗?到死才能终止,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 15.子日:“辞达而已矣。” • [白话试译]先生说:“言辞,足以达义便罢了。” • [课堂讲要]先生强调辞贵在达义,不尚言辞的虚浮与绮丽。就像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说:“写字应该跟说话一样,自然、 流畅,把 话说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懂,才最重要,也最不 容易。”本章与下面一章的“文胜质则史”异曲同工。
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 能通。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 盲点,领悟要旨。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
• 14.子日:“有教无类。
• [白话试译]先生说:“物部教育,没有(贫富、贵贱,智做、区别。”
• [课堂讲要]先生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博大 的胸得的胸襟,为教育的平等观念。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 颜回、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 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 疑。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浙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近·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近年浙江卷延续近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近、近年4分,近、近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近、近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近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近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近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近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近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近·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选读原文与译文一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j)、桀(j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教育用)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的教育用材料。
以下是一些默写训练的例子,旨在帮助学生对《论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
1.论语选读
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程度,选择《论语》中的适当篇章。
建议选择含有一些简短且容易理解的句子,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子:
1.1 学而篇
___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1.2 为政篇
___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群而不党。
” (《论语·为政篇》)
请默写上述句子。
2.理解性问题
在完成默写训练后,可以提出一些与所选篇章相关的理解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例子:
2.1 学而篇
___为什么认为学习很重要?
朋友之间应该怎样对待?
___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的表现,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2 为政篇
___认为君子对待天下人民应该怎样?
什么是"群而不党"的意思?
为什么君子不应该有私心?
总结
通过《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学生可以通过默写和理解性问题的答题,提高对《论语》的理解和记忆,并进一步领悟___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种教育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化。
论语十二章高中选修原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选修原文【论语选读】【第十二章】【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教政治问题,孔子回答:“让他先干,让他累着。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不知为不知,是不知也。
”孔子对于《诗经》中的一篇《鲁邦》说:“由!你能教女儿知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这也是一种知识。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知识。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张问如何崇尚德行,如何辨别是非。
孔子说:“要以忠诚、诚实为主,不交朋友不如自己的人。
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谓泰伯好学。
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孔子赞许泰伯勤学好问,但对于他的出身却不强调。
孔子说:“贫穷也不奉承,富有也不骄傲。
”【子夏】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夏说:“要有追求道路的志向,坚持德行。
依据仁爱之心行事,也要有精神上的娱乐,比如追求艺术。
”【子游】曰:“事君敬事而后快,不爱其余,则亦不劳其快也。
”子游说:“事奉君主要恭敬用心,才能感到快乐,如果没有爱好其他事物,那么也不会觉得过于累心。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如果在仕途中表现突出,就应该更加用心学习;如果学习表现出色,就应努力考上高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顺。
孔子回答:“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子游】曰:“许由力争伦。
”子游说:“许由谏言时的口才十分强,用文章力争伦位。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才不才,亲不亲,贫不贫,事在人为,\u200b 影响由己。
”子华在齐国做使节,冉子的母亲向他要了一些粟米。
孔子说:“不管通不通才、亲不亲近、贫穷与否都不影响做事。
影响做事的只有自己的努力。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说:“应该在表示悼念时表现出真正的悲痛。
”。
论语选读背诵篇章
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论语》选读 万物皆备于我
19.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岁稍长就受拘束。
平常你们总说 '没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要怎么做呢?"子路抢先回答说:"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外有大国军队的进犯,内有灾情饥荒,如果由我来治理,等满三年,我就能使民众勇敢并且明白道义和法规。
论语选读ppt21(14份) 人教课标版5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也有两个重点 字“反”和“复”。“反”的意思是指由此及彼、触类旁 通的能力。“复”的意思是再去施教。“反”是针对受教 育者而言的,“复”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该句是一个假 设关系,突出了“悟性”的重要作用。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不因
1.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类别。”为贫富、贵贱、智
不如 学 也。” 食:吃
益处,不如去学习啊。”饭。
(《论语·卫灵公》)
7.
子曰:“学而不
思则 罔,
思而
孔子说:“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是空想而不
不学则 殆。” 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
学就很危险。”惑。而:转折连词。殆:危险。
(《论语·为政》)
8. 子曰:“回也非 助我 者也, 于吾言 无 所不
反,
则 不 复 也。”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不知如何表达。反:
触类旁通,推知。则:连
词,那么。复:副词,再。
(《论语·述而》)
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 益,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思考(问题),没有什么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1.曰:“礼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尹之政,
必以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
《论语选读》课文解读摘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1不亦乐乎《学而> 2犯上作乱《学而》 3节用爱人《学而》4食无求饱《学而》5居无求安《学而》 6安贫乐道《学而》 7巧言令色《学而》8告往知来《学而》9慎终追远《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11言而有信《学而》12从心所欲《为政》成语义:①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为政》 14见义勇为《为政》15 举直措枉《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
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 18三十而立《为政》 19 随心所欲《为政》20 温故知新《为政》 21 一言以蔽之《为政》 22 异端邪说《为政》23 周而不比《为政》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25 哀而不伤《八佾》26 不咎既往《八佾》 27 尽善尽美《八佾》 28 了如指掌《八佾》29 杞宋无征《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
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
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
’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
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里仁》 32 恶衣恶食《里仁》33 观过知仁《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
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里仁》37 一以贯之《里仁》 38 造次颠沛《里仁》 39流离颠沛《里仁》36无适无莫《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40 安老怀少《公冶长》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
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2不念旧恶《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43 斐然成章《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
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
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
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公冶长》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45 善与人交《公冶长》 46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54 不改其乐《雍也》47 闻一知十《公冶长》 48 朽木不雕《公冶长》 49朽木粪土《公冶长》50 喜怒不形于色《公冶长》 51 三思而后行《公冶长》52 愚不可及《公冶长》53博施济众《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翻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施以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德吗?”成语义: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
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55 乘肥衣轻《雍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贵重的皮衣。
成语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
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56 从井救人《雍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
’他会跟着跳下去吗?”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
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
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57箪食瓢饮《雍也》 58 敬而远之《雍也》 59乐山乐水《雍也》60 立人达人《雍也》夫仁者,已欲立则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呀。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1 能近取譬《雍也》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
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
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2 文质彬彬《雍也》64 周贫济乏《雍也》 41不耻下问《公冶长》63先难后获《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
形容不坐享其成。
65浮云富贵《述而》66 诲人不倦《述而》67 举一反三《述而》68 乐以忘忧《述而》69乐在其中《述而》72 求仁得仁《述而》73 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70临事而惧《述而》成语义: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
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71暴虎冯河《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
和我一起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的而能争取成功的人成语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②比喻果敢勇猛。
74 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只传述旧知识而不创作新知识,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语义: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75 信而好古《述而》 76学而不厌《述而》 77一隅三反《述而》 78饮水曲肱《述而》79用行舍藏《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翻译: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隐藏起来。
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80 执鞭随蹬《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当一名拿着马鞭的驭者,我也去做。
如果不可以求取,我还是做我爱好的事情吧。
”成语义:手执马鞭,跟在马蹬旁边。
比喻追随左右,尽心效力。
8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语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又被甩掉。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8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 83 笃志好学《泰伯》84 犯而不校《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人询问;有才能却像没有,学问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计较。
我从前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成语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与人?君子人也!”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
这是和君子一样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呀!”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87 死而后已《泰伯》 88 战战兢兢《泰伯》8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90 不舍昼夜《子罕》 91待价而沽《子罕》92 韫椟待价《子罕》(韫椟未酤)成语义: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
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94后生可畏《子罕》 104 各得其所《子罕》124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颜渊》95苗而不秀《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翻译:孔子说:“只出苗不长穗是有的吧!只出穗不结实是有的吧!成语义:①只长了禾苗,却不秀穗开花。
②比喻资质聪慧而不幸早夭。
③比喻自身条件虽好,却未竟其用。
④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
96喟然长叹《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人格魅力,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双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循序渐进的诱导人,用文献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面,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也不能,直到用尽了我的才力。
就像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即使想跟从他,却没有途径。
97 仰之弥高《子罕》 98循循善诱《子罕》 99 欲罢不能《子罕》100 卓尔不群《子罕》 101 博闻约礼《子罕》 102岁寒知松柏《子罕》105 衣蔽蕴袍《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也,其由也与?翻译:孔子说:“穿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只有仲由吧!106 侃侃而谈《乡党》109适可而止《乡党》103 知过必改《子罕》107 敛声屏气《乡党》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110 春风沂水《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土雩,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