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性别差异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研究_王建国

合集下载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二、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别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语言性别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和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比
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深入研究语言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探讨如何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讨其差异及其
对性别认知的影响。

研究内容:
1. 性别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2.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
3.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4. 性别歧视消除的措施。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对相关学术期刊、论文、书籍进行收集和阅读,了
解和分析性别歧视和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成果。

2.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英语母语者和普通话母语
者对于性别歧视表达的看法和态度,比较两种语言中的异同点,获得定
量数据。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英汉文本,挖掘出其中的性别歧视表达,探究其背后的性别认知、社会认知等因素。

五、预期结果
1. 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表达差异;
2. 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认知差异;
3. 提出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措施。

六、研究意义
1. 为了解和深入研究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提供实证和数据支持;
2. 为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提出相关对策,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3. 丰富和完善语言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隐喻视角下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二、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社会文 化背景和历史根源
1、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英语国家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在历史上,女性曾长期被视为男性 的附属品,缺乏教育和就业机会。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 包括语言。例如,在英语中,“lady”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女性从事家庭主妇以 外的职业时,暗示她们应该从事家务劳动。
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西方社会,尤其是在美 国和英国,男性被视为家庭的主导者,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核心成员。这种观念 在英语中得到了反映,如家庭开支通常用“he”来指代男性。而在中国,虽然受 西方文化影响,但传统的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一定地位。在家庭角色上,男女平等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
语法结构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些语法结构可能传达出性别歧视的信息。例如,英语中 的指令句和疑问句中,通常把男性放在前面,女性放在后面,如“He and she should attend the meeting”。此外,感叹句中也有类似情况,如“How clever he is!”相比之下,汉语中的相应结构则没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基本内容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本 次演示通过对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异 同点,探讨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 期为消除语言中的较
1、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谢谢观看
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称代词的使用:英语中的人称代词通常采用“他”和“她”来区分 男女,而在没有明确指定性别的情况下,常常使用“他”来泛指所有人,这种用 法隐含着男性为中心的观念。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_王建国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_王建国

住 谓 语 动 词 ,抓 住 谓 语 动 词 就 等 于 抓 住 了 句 子 的
1. 可商榷之处
灵魂。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张维为指出的四种双语转
第三,胡开宝和郭鸿杰⑤讨论了“复合句和流 换模式。我们认为,他的提法可以说得更清晰。他
水句”、“无灵主语与有灵 主语”、“末端重量与前 指出第三和第四种 的 时 候 ,所 给 的 例 证 有 中 英
第四,疑问句。耿佳敏⑥认为,在汉英同传中, 由于汉语疑问句的疑问语调要在句末才能识别, 这 给 同 传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困 难 。 通 过 实 证 研 究 ,她 指 出 , 译 员 可 以 根 据 汉 语 疑 问 句 各 自 的 功 能 ,处 理 成 相 应 的 英 文 疑 问 句 式 、陈 述 句 或 者 分 句 ;“ 一 般 看 来 ,具 有 询 问 功 能 的 一 般 疑 问 句 和 特 殊 疑 问 句 需 要 保 留 疑 问 句 的 形 式 ,但 是 也 不 一 定 要 与 原 句结构完全相同。而修辞疑问句可以抛弃形式, 提 取 意 思 ,处 理 成 其 他 的 句 式 。 把 握 好 讲 话 宏 观 的逻辑,疑问句的处理可以很灵活”。
2004 年版。 ⑦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年
版。 ⑧ 朱佩芬:《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年版。 ⑨ 王红卫、张立玉:《商务英语英汉口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⑩ 邹力:《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口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 輥輯訛 林郁如:《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輥輰訛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輥輱訛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年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者:陈晨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5期【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始于宗教。

一方面,宗教束缚着妇女,使她们依附于男权思想。

但另一方面,宗教为女性提供接触文学翻译的机会。

女性得以以翻译宗教作品为手段,反应出自身所受到的文化歧视和性别压迫,表达争取女性解放的心愿。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翻译研究普遍存在性别化的现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对传统的忠实观和道德观进行了质疑。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划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社会、文化因素后天塑造而成。

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第二性”或从属地位正是这种社会性别差异的体现。

翻译,如同女性一样,在文学历史中一度处于边缘地位。

二者如此相同的境遇不得不激起我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作者作品及译者介绍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的克尔曼沙阿市。

在莱辛的全部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莱辛在2007年10月11日当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本书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无章节布局,莱辛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打乱时间顺序,采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将五个笔记和一个故事完美展现在一本小说中,且不会带给读者杂乱无序感。

二、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自由女性作为妻子小说《金色笔记》中的两位女性安娜与摩莉,在感情的路上走得都不是很顺遂。

与丈夫理查离婚后,摩莉一直带着儿子汤姆生活。

摩莉对汤姆的态度一直都是欣赏有加。

她尊重儿子的决定,也一直以自己的儿子为荣。

而摩莉的前夫理查却不是这样。

理查与摩莉离婚后,就和另一位女人玛丽安结婚了。

可是不久,理查就对再婚后的婚姻生活表现出不满,玛丽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

在理查和玛丽安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理查就和他的秘书发生了风流韵事。

接踵而至的玛丽安的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的降生,使得他们原本就存在矛盾的婚姻更是雪上加霜,以至后来玛丽安终日酗酒。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双性同体”视角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修正研究

“双性同体”视角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修正研究

“双性同体”视角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修正研究作者:孙睿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4期【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将女性主义、性别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

女性主义者使用“性别研究”来解读和评判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文化中的性别差异。

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往往表现的过于激进,矫枉过正,重构了另一种“父权意识的女性主义”二元对立。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梳理及阐释,揭示该理论的内在缺陷,并剖析“双性同体”的思想,从跨越性别的界限对女性主义翻译的偏激修正,从而避免性别主义倾向和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政治议题,最终实现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他与她平等对话的和谐共生关系。

【关键词】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修正“性别”一词是指雌雄两性的区别;性别是用来区别男女两性的概念,究其本意而言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阶级差别的。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更迭,有些进步女性及学者逐渐意识到“性别”这个貌似“平等”的词语背后隐藏的不平等。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性别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

中国著名批评家戴锦华女士指出,性别研究更关注性别的社会角色及其文化影响;以及两性如何潜移默化按性别形成的不同文化规定和权力来运行社会秩序。

有人称其为女性主义的新方向。

此后,女性主义者开始使用“性别研究”来解读和评判社会意识中暗藏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角色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直以来父权制文化都扮演者霸权文化的角色,父权制文化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性别概念”;它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的社会文化塑造、定位、固化了两性的身份、角色和地位等级,旨在强化父权制对女性的统治。

随着女性反压迫、求平等的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使得性别研究愈加深刻,性别研究的战场更加硝烟四起。

语言成为女性主义者斗争的重要的战场。

性别的差异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视角,也同时奠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基础。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9世纪末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两性的平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各个国家中存在,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问题。

二、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概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语言、教育、职场、媒体等各个领域。

例如,一些词汇的使用可能隐含着对某一性别的贬低或优待,如“manpower”(劳动力)一词往往被用来指代“劳动力”而非“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的贡献。

此外,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也屡见不鲜,如女性在升职和薪资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同样表现为多方面的存在。

如在一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中,常常会出现将某一性别特指的情况,甚至有意识地将另一性别边缘化。

同时,职场和家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也较为突出,如女性在职场中遭受的性别偏见和家庭责任分配的不平等。

三、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1. 词汇层面的对比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不同,其表现方式略有差异。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往往较为直接和明显,如对某一性别的特指或偏见的词汇。

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某一性别的边缘化或隐含的偏见。

2. 社会文化层面的对比在社会文化层面,英汉两国的性别歧视现象存在共性,即都受到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然而,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教育等差异,其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西方国家,女性追求平等权利和机会的呼声较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较为普遍;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四、解决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策略针对英汉两国的性别歧视现象,应采取多种策略加以解决。

首先,应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

其次,应完善法律法规,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和支持。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研究背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

英语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上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差异,如词汇、语法、语调等。

而中文中则存在着一些固定的用法和称谓,男女之间的称呼、语气、态度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语言表达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本文将重点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差异:探究英汉语言中与性别相关的词汇和用法差异,如男性和女性的称呼、职业称谓等。

2. 语法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的语法用法在表示性别上的差异,如代词、动词的使用等。

3. 语调差异:研究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在语调上的表现情况,如英语中女性通常使用较高的语调,而男性则更常使用低音调。

4.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英汉语言性别差异的影响,如种族、民族、地区差异、传统文化等。

5. 外语习得:研究外语学习者在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习得情况及其原因。

研究意义:本文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对于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研究以及性别研究等领域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及性别意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指导2. 对外交往、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交际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3. 推进性别研究领域的发展与进步4. 拓宽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增强语言研究的深度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将从文献、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方面收集和整理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调查法将对英汉语言中性别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从而达到探究性别差异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认识。

预期成果:本文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情况2. 总结归纳英汉语言中性别差异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用法3. 探究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4. 了解男性和女性在英汉语言中语调使用的不同5. 为语言教育者提供合理性别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的指导参考文献:1. Gal, S. (1978). Pe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Theatre Journal, 30(4), 519- 531.2. Goffman, E. (1974). Gender Advertisements. Studie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1(2), 69-153.3. Lakoff, R. (1975).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Language in Society, 2(1), 45-81.4. Li, X., and Tanaka, S.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among student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1(2), 128-146.5. Zhang, Q.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ken discour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1(2), 60-65.。

《飘》译本的性别差异问题——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外貌翻译

《飘》译本的性别差异问题——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外貌翻译

《飘》译本的性别差异问题——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外貌翻译作者:王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王华(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14)摘要:翻译中的性别差异一直为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

性别差异影响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中翻译策略选择。

此外,性别差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翻译家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标准。

本文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对比《飘》中的女性人物的外貌翻译,说明译者的性别身份影响其翻译活动。

关键词: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人物外貌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6-0140-02不同的读者对与小说中的人物有不同的认识。

女性阅读习惯不同于男性。

男性读者杰奥弗雷·哈特曼在《命运的阅读》一书中写到:“多数阅读,就像观赏一个女孩,实际上只是一种简单的精神消费。

”(张京媛,1992:45)对于他而言,阅读经验似乎就是一种男性的经验。

那么,女性读者的感受又是如何呢?《经验的权威:女性主义批评家论文集》的编者之一莫里安娜·亚当斯说:“重读《简爱》,我不可避免的被引到了女权主义的问题上;以这种方式,我认识到了妇女的经济和地位多么依赖与他们的婚姻,认识到了适合于简爱的可以发挥她的教养和能力的选择多么有限。

”(张京媛,1992:45)这说明男性阅读经验不同于女性阅读经验,并且以女性特有的经验批评传统男权观点会显得更有力量。

女性经验赋予女作者和女翻译家截然不同的阅读选择。

基于二元对立的观念,“一事物将总是凌驾于另一事物之上,反之,另一事物总是处于劣势地位”(Bressler, 1999:125)。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她们的性别经验是她们批评文学作品的有力武器。

不难发现女性翻译家李美华和男翻译家贾文浩、贾文渊、贾令仪在翻译过程中的差异,特别是对于女性人物的形象翻译上,是迥然不同的。

“建立在读者经验与女性经验之间连续性的假定之上和对妇女形象的关注之上的批评,很可能将变成一种非常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张京媛, 1992:47)。

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基于liwc的陕西文学英译语

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基于liwc的陕西文学英译语

Jespersen(1922)在《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中对女性语
言有过专门论述[1]o语言性别差异分析有助于认识“语言的
' 社会文化内涵及相互间的影响” 2(,因此考察翻译文本的性
别差异有助于了解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传
播,深入理解译者角色及社会心理传播规律。
本文以陕西文学英译本为例,借助LIWC软件,结合语料
-274
.421
577
.047
tentat 2564
236
52
-2.254 525
-514
1X310 2576
202
295
.124
565
DU
differ
2554
522
542
8234
512
595
percept 2526
505
564
422
500
547
see
206
204
224
6.278
-500
245
heae
译文本
的心理 关注 , 本文 借助心理学分
析软件LIWC在此 2. 研究方法
展性尝试。
2.1语料库 本文使用的语料来自陕西当代文学英译本语料库
(Translational Corpus of Shaanxi Literature,简称TCSL),为减
干扰剔除了男女合译作品。其中男性译作 包含131部作
助于深入认识翻译活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心理学统计软件多维度展示了译者性别差异,发现译文语言除了映射 传统的语言性别特征外,还因原文的约束作用抑制了部分特征的展露,并随社会变迁展示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的新特点。
关键词:翻译译者性别 LIWC 语料库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与多元,双性同体视角逐渐成为研究性别认同与表达的新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特点、应用及其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二、双性同体视角的理论基础双性同体,即个体同时拥有或认同男女两性的性别特质,这种性别认同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在语言交际中,双性同体视角强调对不同性别语言的尊重和包容,以实现更为平等、多元的交流。

三、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特点(一)词汇多样性交替传译中的词汇具有极高的多样性,涵盖了各领域专业知识。

在双性同体视角下,这些词汇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意,还要考虑到不同性别认同者的需求。

例如,某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可能具有性别特定的含义,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二)性别敏感词汇在交替传译中,许多词汇具有性别敏感性。

这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避免产生误解或冒犯。

双性同体视角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不同性别认同者的感受,采用更为中性的表达方式。

四、双性同体视角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一)尊重性别特质的词汇选择在双性同体视角下,译者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应尊重并保留原语中体现性别特质的词汇,以展现不同性别的独特之处。

这有助于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翻译更加贴近原意。

(二)中性表达的翻译策略为避免因性别敏感词汇引起的误解或冒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中性表达的翻译策略。

例如,将一些具有明显性别色彩的词汇替换为更为中性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更为平等、无差别的交流。

五、双性同体视角对交替传译的影响(一)促进翻译的包容性与多元性双性同体视角强调对不同性别特质的尊重和包容,这有助于促进交替传译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在这种视角下,译者需关注不同性别认同者的需求,采用更为灵活、多元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更为准确、生动的翻译。

(二)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在双性同体视角下,译者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需更加关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性别差异。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

在语言这一社会交流工具中,英汉两种语言亦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影响及其根源。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境等方面。

首先,在词汇方面,许多职业、角色和称呼被默认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如“he-led company”(由男性领导的公司)等。

其次,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语法角色往往被视为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属性。

最后,在语境上,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在词汇方面,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如“女强人”、“妇女解放”等。

其次,在语言表达中,对于男女角色和行为的描述有时也存在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分工的看法也体现了性别歧视。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影响和根源1. 影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性别歧视都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受害者可能失去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导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在社会层面,性别歧视阻碍了社会公平、和谐与进步。

2. 根源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因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历史、宗教、政治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是导致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

此外,媒体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抵制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最后,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摒弃性别歧视的观念和行为。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替传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交替传译中,词汇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

本文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探讨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旨在分析其特点、规律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双性同体视角下的交替传译双性同体视角认为,人类具有两种性别的特质,这种特质在语言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交替传译中,译员需要具备这种双性同体的能力,即能够在男女两性的视角之间灵活切换,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原文信息。

这种能力要求译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特点1. 专业性强:交替传译涉及的领域广泛,专业性强,要求译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2. 文化内涵丰富:词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译员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传达文化信息。

3. 语境依赖性强:词汇的意义往往受语境影响,译员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四、双性同体视角下的词汇研究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差异与词汇选择:男女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词汇选择上。

译员需根据发言人的性别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运用: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能存在差异。

译员需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传达跨文化信息。

3. 语境与词汇的互动关系:词汇的意义受语境影响,双性同体视角下的译员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翻译,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1. 挑战:双性同体视角下的交替传译对译员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不同文化背景和性别差异可能带来一定的翻译难度。

2. 应对策略:(1)提高专业素养:译员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含义和用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范文

《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篇一一、引言交替传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特别是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的词汇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双性同体视角强调了性别、文化、社会等多重身份的交织与融合,为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特点、应用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双性同体视角下的交替传译背景双性同体视角源于对性别身份的重新认识,它强调个体在性别、文化、社会等多重身份的交织与融合中,展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个性特征。

在交替传译中,这种视角为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语言资源。

然而,这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如何在不同文化、不同性别身份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准确传达原语中的信息等。

三、交替传译中的词汇特点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具有以下特点:1. 多样性:由于文化、社会背景的差异,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交替传译中的词汇具有极高的多样性。

2. 精准性:在交替传译中,词汇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语中的词汇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3. 文化敏感性:词汇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交替传译中,译者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差异,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四、双性同体视角下的词汇应用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中的词汇应用具有以下特点:1. 跨性别词汇的使用:在涉及不同性别身份的交流中,跨性别词汇的使用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2. 多元文化词汇的融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词汇融合能够丰富语言表达,使译文更具地道性和可读性。

3. 情感色彩的传达:双性同体视角下的交流往往涉及情感色彩的传达。

因此,在交替传译中,译者需要关注原语中的情感色彩,并在译文中进行有效传达。

五、双性同体视角下的交替传译挑战与应对策略在双性同体视角下,交替传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词汇歧义、文化差异等。

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到性别公正——以公民资格为视角的性别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到性别公正——以公民资格为视角的性别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到性别公正——以公民资格为视角的
性别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宋建丽
【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0)4
【摘要】不论是在公民资格的历史传统中,还是在公民资格的当代理论形态中,女性都是缺席的,这种缺席不仅是一种理论逻辑,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实,那么如何在理论与历史现实的互动中赋予女性以应有的公民身份,强化其应有的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现实中的性别公正,也应纳入现阶段性别课程建设的关注重点.这种从性别平等到性别差异,以至性别公正的思考路向不仅一致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也一致于我国当前促进性别和谐与社会公正的本土化潮流.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宋建丽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性别差异视角下高校女教师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基于教育部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 [J], 孙咏洁
2.从"平等"、"社会性别"到"公民资格"--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转向 [J], 陈彩云
3.“白发浪潮”下老年女性养老问题探究——性别差异视角的制度思考 [J], 秦秋红;王苗苗
4.中国教育代际流动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性别差异视角 [J], 霍雨佳
5.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基于代际流动与机会不平等分解视角 [J], 霍雨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性别差异与翻译:解读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性别差异与翻译:解读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性别差异与翻译:解读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闫建华;刘建刚
【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2(030)006
【摘要】本文辩证地归纳分析了女权主义有关性别差异与女权主义作品翻译的一些观点,指出不管是男性译者还是女性译者,都需要遵循忠实这一原则,即使是在翻译女权主义作家作品的时候.
【总页数】4页(P594-597)
【作者】闫建华;刘建刚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2;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女权主义翻译观的"忠实性"分析 [J], 石红梅
2.语言的“重新性化”--谈女权主义的翻译观 [J], 刘亚儒
3.生态翻译观照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字幕翻译解读 [J], 张俊敏
4.余光中翻译观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J], 周方衡
5.翻译研究的性别视角——女权主义的翻译观刍议 [J], 刘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当前对性别差异与翻译实践的研究有局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假说”理论和性别差异 心理学理论,提出“翻译实践中存在性别视角”的假设,并通过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次性别隐喻翻译实践实 验初步证实了这个假设。
关 键 词:性别差异;翻译实践;性别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972 (2005)06- 0080- 04
C) 雏鸡、小鸡
D) 胆小 (3)、绣花枕头、怯儒内敛、涉世未深、小东西、唠 叨的人、幼雏
11 (55%) (贬义)
英语专业研究生男生 (20 人)
A) (空缺) B) 天真可爱、漂亮、像小鸟、小女孩
4 ( 20% ) (褒 义 和 中
性)
A chick
C) 胆小如鸡、雏鸡 (2)、鸡雏、小鸡、叽叽喳喳的小鸡 (2)、像小鸡似的 (2)、小鸡 (让人不放心)
2005年第6期 总第42期
!!!!!!!!!!!!!!!!!!!!江 西 财 经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6,2005 Serial NO.42
青年学生性别差异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研究
王建国
(江西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比例
A chick
A) (空缺)
13 (43%)
B) 妙龄少女、少女 (2)、小妞 (活泼的)、温柔而对未来充满期待 (褒义和中性) 的少女、年青人、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女孩、时髦的女孩 (6)
C) 小鸡 (4)、像一只满天咯咯叫的小母鸡
D) 雏鸟、小“交际花”、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黄毛丫头 (5)、 小丫头 (2) 羽翼未丰的女孩、无知少女
二、“体验性假设”理论与性别差异心理学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 语言既是一种认知活动,又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而认知和 语言不能脱离人的身体构造,不能脱离我们赖以生存的物 质 世 界 , 也 不 能 脱 离 人 的 认 知 能 力 和 认 知 的 组 织 作 用 。[3] —— —— —— —— —— —— —— —
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及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及语 言系统的基础’”。(李福印,2004)由于男女两性的身体构造以 及遗传因素、社会生活环境之差异,他们在认识世界和表述 世界经验时必然会产生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带来对世界 的认知不同,从而表现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上存在差异。同 时,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必须对世界万事万物进行分类和范 畴化。由于范畴化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性别差异必然带 来性别心理差异,从而映射到男性和女性对世界的认识和表 述。如女性的语言能力强,男性的空间能力强[4]593 等因素都 有可能对认知事物的范畴化带来差异。另据观察,女性看男 性的顺序是:脸、发型、上衣、领带、衬衫、鞋子、腹部、 皮带、手表,前半身注重看男性的衣饰;而男性看女性的顺 序是:脸、发型、胸部、服装、腰部、臂部、拎包、手表、 鞋子,背部则注重看女性的体型。[5]3 这些发现都表明了男性 与女性认知事物的顺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造成对事物认知 范畴化以及语言表述的差异。
I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then she marries and begins feeling cooped up, so she goes to hen parties where she cackles with her friends. Then she has her brood and begins to hen- peck her husband. Finally she turns into an old biddy.[10]
(4) “小鸟”和“小鸡”在汉语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可 能是因为隐喻的认知原则之相似原则在起作用,导致学生用 “自由自在的或天真活泼的小鸟”来翻译“中看不中用”的 “chick”。
考虑到本科生语言能力的相对有限性,笔者在研究生中 再做了一次调查③,调查情况见表 3。
研究生的译文和本科生的有一些相似之处,其原因基本 上可以参照以上对本科生翻译实践的分析。然而,由于研究 生语言能力比本科生要高,从保存原文贬义色彩的角度来 看,准确度已经有所提高。原文隐喻的保存率也随之提高, 但这主要反映在男生的翻译中,20 名男研究生中有 10 人保 留了原文隐喻,而女生保留率仍然较低。我们可以初步断 定,即使是语言能力较高的译者,同样难免无意识地流露出 自己的生物和社会性别属性。
三、翻译课堂上的实证研究
本文调查采用一个典型的隐喻例句,原因在于:“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且还 反映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当中。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时所依 据的概念系统基本上都是隐喻的”,[8]同时,隐喻是认知语言 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鉴于隐喻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重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正如束定芳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有时出 于认知和语言的限制,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词汇的贫乏), 有时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有时还可能出于认知和语言之 外的原因,如社会原因的考虑 (权力意识)。因此,许多隐 喻往往同时具备认知、修辞和委婉等多方面的功能。”[9]本文 采取对女性有歧视的性别隐喻例句,主要是因为性别差异 必然导致男女对世界的感知不一样,从而影响到世界观,不 同的世界观又必然会在语言的使用上打下性别的烙印,这在 男女使用性别隐喻的时候尤其明显。这样,通过隐喻翻译实 践的实验能发现较为显著的结果,从而较为精确和细致地分 析男性和女性对原文隐喻处理的原因。例如:
16 ( 80% ) (贬义)
D) 胆小鬼 (3)、没有经验的少女 (2)
(表 1) 和 (表 2) 至少可以说明: (1)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男生和女生 在总体上都受传统少女美好形象的影响。但在选词方面还是 有一定的差异,如女生用褒义词的百分比达到 63%,而男 生只有 43%,即男生在保持原文的贬义色彩上比女生的准 确率更高,且贬义词汇更加丰富 (男生 9 种、女生 2 种), 而女生的褒义和中性词汇比男生稍显丰富。申丹认为,译 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有可能会感情用事。[11]从女 生无意识地多用褒义词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 更有可能感情用事,这同样和男女的生物属性差异相关,因 为,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观点,“女性一般比男性较具情 绪性”。[4]593 (2) 以上男生和女生在选词倾向的差异还往往与“男性 比女性有较强的支配性,女性比男性有较强的依赖性”[4]593 的社会属性相关。另外,较多男生使用形容外表的“时 髦”,而大多数女生使用与动作属性相关的词汇,这不但与 男女的生物属性差异相关,即青年男性比较重视青年女性 的外表,同时还可能与他们之间的社会属性相异有关,即 女生有一种自我价值判断观,从而在翻译时下意识地体现这 种自我价值判断观,并有可能借此隐匿或消除带有男性社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验性假说”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该学说认
对性别与翻译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有一些。在西方, 尤其在加拿大,其研究和女权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研究角度远远超出了语言范畴,涉及到了女性政治、经济 地位等方面的问题。一言蔽之,“近年来,对于语言与性 别关系问题的高度重视无疑是女权运动发展的产物”。[1]231 我 国学者对西方的这些成就有不少介绍和论述。!"在中国,尽 管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有所加强,但由于缺乏明显的 女权运动社会背景,除了大量介绍国外的相关研究之外, 还有一些就是从男女生理和心理的性别差异角度出发研究 翻译实践中不同的性别视角,[2]由于男女生理和心理性别差 异呈现出年龄阶段特点,而以往没有把译者年龄阶段的生 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所具有的时代性考虑在 内,且只根据名家名译来研究,线条过于粗糙,并明显缺 乏语言学理论基础。
收稿日期:2005- 03- 29
作者简介:王建国,江西财经大学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语用学。
·80·
青年学生性别差异与翻译中的性别视角研究
理论的存在进一步表明了性别差异定能影响翻译这种交际行 为。在笔者看来,纯粹的生物因素论不能解释性别差异的时 代属性,纯粹的社会因素论不能解释男女初始所具有的性别 差异。因此,生物社会因素论更具有说服力。该领域的研究 必须从两性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差异出发,研究男女在翻 译实践中所呈现出的性别视角,对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影响因 素做出分析和范畴化。
多年来,各个领域的语言研究者在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研 究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在这 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6]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语环境 内,而翻译是一种双语交际行为,涉及到对另一个语言世界 的认识和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述的过程,男性与女性不同的 认知特点差异也必然反映到翻译实践当中。这一点,我们可 以从现有的性别差异心理学理论中得到进一步求证,从而进 一步证明研究性别差异对翻译实践影响的必要性。
至此,我们认为该项调查至少可能给翻译教学带来如 下启示:从原文隐喻的保留率来看,应该加强翻译的文化 意识;翻译实践中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性别意识,因此翻 译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性别意识,甚至要考虑教师本人的 性别意识,从而对学生的翻译实践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指导; 性别差异不仅会表现在译者对语言的处理上,而且还会表 现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例如,女性可能消除对自己不 利的文化意象,用中性或正面意象替换原有的意象,从而 保护自己。因此,在翻译教学与翻译评价当中必须清醒地 认识到这一点,培养自己在翻译教学和翻译评价中的性别 差异意识;从男生和女生内部看,他们或她们之间同样存 在译文差异。因此,我们研究男性和女性的群体时,不能 忽视译者个体的研究。社会上存在男女气质兼具的人,[4]因 而在各种译文中有可能存在性别模糊现象。我们必须重视 个体的人格调查研究,方能对其翻译实践做出较为客观的 判断。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就证实了男女两 性在诸如语言表达、短时记忆、空间知觉、推理分析等方面 存在性别差异的事实。[5]4 到五、六十年代,性别差异已成为 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当前,国际上已有的性别差异理论 主要有:强调生物因素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因素的社 会学习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认识发展理论以及综合社会学 习理论与认知发展理论的性别图式理论。[7]48-55 这些性别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