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备课时间:使用时间:主备人:闫晓微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学习评价:《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者时代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难点】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学习重点】【自主预习秀出风采】了解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因自幼生长与金人占领区,从小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

身为爱国词人的辛弃疾,受到朝廷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合称为“苏辛”。

辛词的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辛弃疾的词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抗战词表现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农村词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质朴的民俗。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闲适词描写退隐心情与感受。

爱情诗托意高远,别具特色。

如:《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1.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下片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结合全词内容,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2.作者借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最少分析其中的三种。

【合作探究智慧共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画图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3分)【当堂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恭维豪放派的代表。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

“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及答案培训讲学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4年5月课时数:两课时【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____________ 词人。

字___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 ,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_______________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与苏轼并称为“___________ ”。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给加点字注音:遥岑( ) 玉簪( )螺髻( )鲈( )鱼堪脍( )倩( )何人唤取揾() 英雄泪4、解释下列词语:1、遥岑远目:2、断鸿:3、脍:4、倩:5、揾: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你感觉本词的风格怎样?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辛弃疾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6 辛弃疾词三首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

这时,有个热心的年青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

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

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赏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一、作者视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写作背景《青玉案·元夕》:此词写于哪一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

大约写于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此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学案-《辛弃疾词两首》

《辛棄疾詞兩首》導學案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准確認讀和書寫本課的生字詞。

2.準確並流利地誦讀這兩首詞,體會詞的聲律美。

3.嘗試背誦《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通讀全詞,結合注釋,給下列詞語注音。

遙岑()玉簪()螺髻()鱸()魚堪膾()倩()揾()舞榭()狼居胥()佛狸祠()()()二、解釋下列詞語遙岑遠目:玉簪螺髻:斷鴻:風流:膾:北顧:倩:可堪:揾:烽火揚州路:【課堂探究】一、為了聲韻和諧,詞中多有語序倒置的句子,試把下列句子中語序倒置的部分找出來,誦讀幾遍,體會其表達效果。

1.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2.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二、小組誦讀——班級展示【當堂檢測】一、聽寫下列詞語二、背誦《水龍吟》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賞析《水龍吟》,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觸的意境。

2.能準確說出詞中的典故,並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誦並默寫《水龍吟》。

【自主學習】一、背景介紹辛棄疾於紹興十年(1140)生於被金人佔領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13年。

辛棄疾21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

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

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

《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時年35歲。

這時,他自江北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後代;二、他曾參加過農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派。

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者的忌諱。

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複國。

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

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湧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二、閱讀全詞,結合注釋,回答下列問題。

1.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师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老师版〕学习目标:〔1〕把握辛弃疾咏史怀古词的特点〔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方法:比拟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乐观备战,积蓄事力气,但很快发觉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那么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概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预习感知1、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宽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擅长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zān ) 螺髻( jì ) 鲈鱼堪脍( kuài ) 揾英雄泪( wèn )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肤浅。

豪放〔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答案: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主要内容(板书思路)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柳永等。
豪放词: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苏轼)。词中,大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3.分析研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答案】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
《水龙吟》
《永遇乐》
登临地点
登临时间
登临背景
所用典故(学生讲解典故)
主要内容(板书思路)
感情基调
◆解说1:“水龙吟”与“永遇乐”均为词牌名。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602 0845《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学习目标】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永遇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并能背诵默写。

2、理解诗中典故的寄寓的情思。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部分,上课检查。

2、合作探究部分小组合作完成,上课展示,质疑。

教师点评,补充。

3、独立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了解与写作背景,知人论世:1、导入新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2、: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二.名句品味积累: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⑸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⑼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⑽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⑿(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词语注音。

遥岑(cãn)玉簪(zān)螺髻(jì)鲈(lú)鱼堪脍(kuài)倩(qiàn)揾(wân)舞榭(xiâ)二、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玉簪螺髻:见课文注释断鸿:失群的孤雁脍:把鱼肉切细倩:请求揾:擦3.预习理解该词教学案三、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通过自由读,抽查读,范读来完成(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抽查三个小组,在这三个小组各点一名同学来回答)答案:这首词,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豪放(2)读完本词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形象?(流着热泪的英雄形象)哪句可以看出来?(文中最后一句是“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诗中有一句概括了流泪原因,是哪句?(无人会,登临意)(3)这里的“意”理解为词人的思想感情,那么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有哪些感情无人领会?答案: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忧愁。

2、分片讨论:诗人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这些的情感?(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上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C级)答案: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明了词人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也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尤如此”,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

3、总结整合: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这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境界阔大,气魄雄浑,寄意遥远,感慨深沉。

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层层展开主题。

结构曲折而严谨。

而且典故使用贴切精妙,天然浑成。

不愧为传世之作。

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4、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总结: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巩固教案看《师说》课外延伸《鹧鸪天·代人赋》第二课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3)比较两首词的异同预习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mïu )舞榭(xiâ)巷陌(mî)金戈(gē)元嘉(jiā )狼居胥(xū)仓皇(huáng)可堪(kān)拓跋焘(tāo)张浚(jùn)王玄谟(mï )佛狸祠(fï )(lǐ)(cí)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英雄业绩寻常:平常。

草草:草率。

北顾:北望。

可堪:不忍。

3.初步理解该词。

4.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

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明确:上阙用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下阕用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教学案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同学们分组,各自讨论。

1.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答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表达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以及力主抗金的决心和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答案:借古讽今,告诫当今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诗人写佛狸祠下祭神庙会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答案: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4、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故的用意。

答案: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

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

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

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巩固教案:比较学习法(一)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风格有何不同?1、《水龙吟》是早期作品,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2、《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词的特点,谈谈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答: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