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doc

合集下载

土壤发生

土壤发生

三.土壤剖面构型
土壤剖面构型是土壤剖面构造类型的简 称。根据土壤发育程度的弱强把土壤剖面分 为(A)C剖面、AC剖面、A(B)C剖面、ABC剖面。 这种表示土壤剖面发育的剖面构型划分,在 土壤调查工作和科研上被广泛应用。
(一)简单剖面
1.原始剖面:剖面上部只有很薄的A层或AC层,下面即为母质 层C。又叫AC剖面。 2.弱分异剖面: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之间无明 显界线。 3.正常剖面:最常见的一种剖面构型,具有代表该土壤形成 过程的完整发生层而 且土层厚度正常。 4.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每一土层的厚度甚薄,仅 数厘米。 5.巨型剖面:是湿润热带气候条件下,高度风化形成的超深 厚剖面,厚度可达数米至十余米。 6.侵蚀剖面:土壤剖面上部被侵蚀掉,又叫截头剖面。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5页
(二)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 5.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133页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土体中 进行的物质与能量迁移转化的总体过程,它也是地球表层系 统物质能量迁移转化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过程
三.土壤主要形成过程
(四)灰化过程
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气候温和湿 润,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地面堆积了较 厚的枯枝落叶层,在针叶林残落物中,富含 单宁与树脂类物质,这些物质经过真菌微生 物的分解,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 这种强有机酸对土壤矿物起着强烈的破坏作 用,并产生强酸性淋溶。其结果是土体上部 的碱金属和碱土淋失,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 发生分离,铁铝胶体淋溶淀积与下部,而二 氧化硅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 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称为灰化层。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一种土壤形成理论。

他认为,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即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和时间。

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决定了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等条件。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

2.岩石类型:土壤的成分受到岩石类型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岩石含有的矿物质成分是
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岩石上形成的土壤也会有所差异。

3.植被:植被的种类和密度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之一。

植被可以帮助土壤保持水
分,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并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影响。

4.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状况,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地势等。

地形对土壤
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土壤常常较薄,因为气温低、降雨量少,土壤腐殖质分解速度较慢。

5.时间:时间是土壤形成的最后一个因素。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数
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层较厚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土壤会不断受到
气候、岩石类型、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并逐渐演变成当前的土壤状态。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23所示。
图4-22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 (据Gerrard,2000)
图4-23 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示意图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
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
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 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 封 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式中: 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 母质和时间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 “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 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 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 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 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詹尼认 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 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 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图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图4-8 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4-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图4-20 水分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示意图
图4-21 华北平原地下水位变化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7 土壤形成时间因素的作用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 式。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 土壤形成的空间因素。时间作为成土因素 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母质、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成土 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如图4-22、 4-23所示。
1. 试讨论分析在调查建立土壤气候方程或建立土壤 时间序列中的主要问题。 2. 通过收集你比较熟悉地区的成土环境条件资料, 结合你所学的地理学专业知识,试分析各成土因 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据有关资料:【2000年中国黄河干流河水中悬浮 物浓度高达1 500~5 500 mg/L】。试结合你的 学习与调查,黄河流域生物气候、母质因素对黄 河上下游流域土壤形成发育之影响。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 水文 因素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 水文)因素
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 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和营养元 素的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的物 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的重要介质。水 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 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成土 过程的作用,如图4-20~4-21所示。
图4-16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据John Gerrard,2000)
图4-17 土壤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图式 (据Furley,1968年资料改编)
图4-18 祁连山、居延海间含盐风化壳盐分地球化学分异图 (据熊毅,1986)
图4-19 河谷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示意图
总之,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 分配,地形的发育支配着土壤的演替,在不 同的地形形态上,就形成不同土壤类型。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风蚀相对强度指数
粗砂含量 SWEI = 风蚀粒子含量
自然表土表土SWEI≤2.0 轻度风蚀区表土SWEI≥3.0 重度风蚀区表土SWEI≥9.0 风积区表土SWEI≤1.5
图4-10 河北坝上简育干润均腐 土在风蚀过程中的变化图
② 风力堆积作用常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 如在中国温带地区,多数成土母质是第四纪风力堆积 的黄土,这些由风成粉砂和粉粒组成的厚层黄土对土 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3.4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归结如下:
①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 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 ②合成腐殖质; ③加速无机物的转化。如土壤 中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和其他自 氧性固氮细菌,可以直接吸收 大气和土壤空气的氮气,合成 含氮有机化合物以组建自身身 体,待死亡后经腐解作用形成 可供植物利用的氮素; ④加速土壤碳酸钙的溶解淋溶 及Fe、Mn的转化速度。
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环境与生命科学系 薛晓辉
主要内容: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1.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础 1 道库恰耶夫与土壤地理比较法(自学)
2 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函数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式中:П表 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 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 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的独特研究对象。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课件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课件

蒸发
土壤蒸发和蒸腾量会影响土壤湿度和元素分布的形 成和转移,水分是土壤形成重要的因素之一。
海拔高度
不同海拔上的物理性质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素的分配和转移有重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植被
植物根系对土壤结构和质地形成有一定作用,而不同的植被会对应不同类型的土壤。
2
动物
小型生物影响着土壤质量,如虫类增加土层的透气性,土层形成需要动物有机物,而 大型家畜影响着土壤机械结构。
3
微生物
微生物在土壤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立地环境下可对土壤的 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岩石因素
岩石因素主要包括岩性、风化程度和岩溶作用。
岩性
岩性主要对土壤质地起到了 巨大影响,决定了土壤的透 水性、透气性和养分保水能 力。
2
湿度
湿度变化会影响土壤发育,土壤成分主要受气候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参与大气和生物 有机物的循环过程。
3

风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同时也能改变土壤湿度、氧气含量等物 理和化学属性。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不是一夜之间完成,而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侵蚀
水、风和重力是主要的侵蚀因素,能够提高环 境和土壤的难度。
风化程度
岩石的风化程度是土壤发育 的一个重要条件,风化程度 高的岩石更容易成为土壤。
岩溶作用
溶蚀过程是一种自然环境镜 像,对土壤的形成不仅对酸 碱度影响很明显,还能改善 土壤的透水性和重新组合土 层的粒度结构。
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在土壤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水分
水分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取决于水文系 统和查找水文周期以及失水的地质学历史。

第四章 土壤发生

第四章 土壤发生
生物地理学
第三章 土壤发生
第一节
第二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的发生过程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成土因素学说及其发展现状 土壤与成土因素的关系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地理学
教学重点
掌握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掌握生物、气候、地形、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发 育的影响。 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图4-14
祁连山、居延海间含盐风化壳盐分地球化学分异图
生物地理学
(四)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3. 不同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山 地上部的母质为残积物、坡地和山麓的母 质为坡积物与洪积物、山前平原的母质为 冲积物。自山上到山下土壤分布的特点是
质地由粗变细。
生物地理学
(四)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4、地形发育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
土壤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 土壤溶液呈酸性或强酸性。
有机质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有机质自表层向下迅速减少。
生物地理学
图4-12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作用。
(1)土壤动物的有机残体是土壤有机质 的一种来源。 (2)土壤动物还吞食有机质、翻动、 搅动有机质。
生物地理学
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对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也作了补充,认为生 物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可以
是五大因素中任一因素。
5.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 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
6. A.N.Whitead(惠铁海德)提出土壤本身也是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

土壤形成的要素(1)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土壤形成的初期阶段最为显著.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尽管如此,土壤中总会保存有母质的某些特征.首先,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不同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差别显著,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大致为: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钙长石→橄榄石.因此,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粘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即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粘粒较少.此外,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而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其次,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不同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别,使其上发育的土壤的矿物组成也就不同.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深色矿物较多;发育在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含石英、正长石和白云母等浅色矿物较多;其他如冰碛物和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水云母和绿泥石等粘土矿物较多,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亦富含水云母,湖积物上发育的土壤中多蒙脱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从化学组成方面看,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一般铁、锰、镁、钙含量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而硅、钠、钾含量则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石灰岩母质上的土壤,钙的含量最高.(2)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气候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指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通常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解离度增加7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还可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3)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4)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地带分化.对美国西南部山区土壤特性的考察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孔隙度和持水量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pH值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1].此外,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5)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在上述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因此,土壤是一个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自然实体,并且它的形成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酷热、严寒、干旱和洪涝等极端环境中,以及坚硬岩石上形成的残积母质上,可能需要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例如在沙丘土中,特别是在林下,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但在变化比较缓和的环境条件中,以及利于成土过程进行的疏松成土母质上,土壤剖面的发育要快得多.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例如,北半球现存的土壤大多是在第四纪冰川退却后形成和发育的.高纬地区冰碛物上的土壤绝对年龄一般不超过一万年,低纬未受冰川收用地区的土壤绝对年龄可能达到数十万年至百万年,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纪.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亦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典型例子是农业生产活动,它以稻、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这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必须在大量额外的物质、能量输入和人类精心的护理下才能获得高产.因此,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再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②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

第4章 土壤的形成

第4章 土壤的形成

(十一)钙化过程

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的碳酸 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结果形 成钙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体、 核状、斑点状,若出现层次浅、厚 度大,成为生产上障碍层次。

(十二)熟化成土过程

指人类定向培育土壤肥力的过程。熟化 成土过程兼受自然因素 和人为因素的 综合影响,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 的氧化还原过程。 ★ 形成实质是土壤浸水经常移动,干湿交替导 致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渍水时变价的铁 锰被还原成低价状态,并溶解在水中随水迁 移,在土壤干燥时,这些已被还原的物质又 被氧化形成高价氧化物并在土壤中淀积。在 这种干湿交替下,潴育化土体中可出现锈纹、 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红色铁锰胶膜及鳝鱼 斑等新生体。
(五)时间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时间长短不同,土壤发育的程度和 阶段不一致。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对时间的不利效果
熟化成土过程可分旱耕熟化过程(旱作条件下熟化 成土过程)和水耕熟化过程(水田条件下熟化成土过 程)。 1、旱耕熟化过程 该过程为旱作条件下土壤的熟 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改土阶段;二 是培肥阶段。 2、水耕熟化阶段 该过程为在平整畦田的基础上, 通过灌排、耕作、施肥等措施,定向培育高度肥沃 水稻土的过程。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第四章土壤的形成与分布

一步分解,并不断增加粘粒和有机质。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和成土过程大大加快,为高等绿色植物 的出现和生长奠定基础。
(二)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 有机质的累积过程是在木本和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 积累的过程,该过程在各种土壤中都存在。 1、漠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2、草原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3、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4、林下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5、高寒草甸土有机质的聚集过程: 6、泥炭聚集过程: 有机质的消耗过程是当自然土壤被开垦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 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过程。
b、植物具有集中养分的能力。
c、植物具有累积养分的能力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重的作用 a、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把空气中的氮素还原为氨,从而 丰富母质中的氮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微生物能使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循环进行,使养分能循环利用
c、在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也是一个微生物所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
动物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湿度和温度并不是单独作用于成土作用的速度和方向,而是两 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过程
在热带地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水分条件充足,则矿物的风
化程度深,土壤向着砖红壤的方向发展,如果高温条件下,水 分不足,则矿物的风化程度弱,土壤向着燥红壤的方向发展。
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也是受水热条件的共同影响,温度在 45—50℃,湿度在60—65%,有机质的矿质化最大,有机质的分解 可达总量的90%,温度和湿度都超过上述范围时,矿质化受阻,可 促进腐质化作用,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函数”的概念 s=f(cl,o,r,p,t……)
(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所起的作用
1、母质 首先,母质的矿物组成、理化性状、 在其它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文档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文档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 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doc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doc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doc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教学重点1.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3.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母质(parent material)土壤发生(soil genesis)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4.1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1881年)首次建立了П=f(К,О,Г,Б)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式中:П表示土壤;К,О,Г,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因素。

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H)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of Soil Formation》,提出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

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基本观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4.2土壤的形成因素1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土壤是多因素影响下变化的客体。

土壤既是地理景观的一部分,又是地理景观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水分、热量、空气、动植物对于母质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五大成土因素之外,人为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母质因素母质或成土母质是指形成土壤的岩石风化物,对应的岩石称为母岩。

母质既是成土过程中被改造的“原料”,又深刻地影响成士过程。

土壤往往继承了母质的某些性质,幼年土壤的继承性尤为明显。

(一)母质类型母质按其搬运沉积情况,可分为残积物和运积物两大类。

1.残积物残积物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不经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物质。

残积物可根据母岩的岩性进一步细分为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的风化残积物。

2.运积物运积物指岩石风化后,经水、风、冰川等外力搬运而沉积在其它地区的物质。

运积物又根据其搬运动力而分为不同的类型:(1)水积物水积物又分为流水沉积物(包括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湖积物和海积物. 坡积物一般与对应坡面残积物的母岩相同,岩性相对单一。

洪积物和冲积物可从其中砾石的成分来大致判别母岩的来源,但来源一般较复杂。

湖积物和海积物的起源物质一般难以辨别。

(2)风积物风积物包括风积黄土和沙丘。

(3)冰川沉积物冰川沉积物包括冰债物和冰水沉积物。

(4)重力堆积物。

(二)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土壤矿物质组成对母质的依赖性土壤矿物质的机械或颗粒组成、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都对母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或继承性。

表x.1.1就以江西母质发育红壤的颗粒组成为例。

表x.1.1 江西不同母质发育红壤的颗粒组成母质深度土壤颗粒组成(mm,%) 质地名称地点或母岩(cm)1-0.05 0.05-0.01 0.01-0.001 〈0.001 〈0.01进贤第四纪红色粘土0—10 19.6 20.1 20.2 40.1 60.3 轻粘土倍丰红砂砾岩0—15 43.6 24.1 13.8 18.5 32.3 中壤土颜县千枚岩2—13 35.4 33.0 16.8 14.8 31.6 中壤土赣县花岗岩4—20 56.4 15.2 13.2 15.2 28.4 轻壤土母质对土壤化学组成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矿物中的钙、镁、钾、钠等盐基元素,它们易于风化淋失;二是难移失和较难移失的硅、铝、钒、钛、磷等元素,不论土壤的风化淋溶程度如何,它们都表现出对母质的明显继承性。

第四章 土壤形成

第四章 土壤形成
第二十九页,共92页
(6)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 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土壤能为多种微生物提供条件, 因而多种类群的微生物能同时同 地共存。
同一层土壤中,既有细菌、又有 真菌和放线菌,只是在不同土壤 条件下,其数量和活动能力不同 而已。
第三十页,共92页
2.1.1.3 土壤细菌 细菌单细胞微生物,也是土壤中分
第二十二页,共92页
1.4.5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 方向
抗风化力强的母质发育程度慢, 富含碳酸盐的母质由于其丰富 的盐基不断地补充于土体中, 可使土壤长久地处在盐基淋溶 阶段,从而延缓土壤发育。
由玄武岩发育的红壤,其富铝化 程度、铁铝富积作用均比由花 岗岩发育的红壤强。
第二十三页,共92页
1.4.6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 殖质
④氧化作用:氧是普遍存在的氧化剂,在 湿润条件下,氧化力更强。
4 F 2 + 1 e H 2 O 4 S + 1 O 2 → 5 2 F 2 O 3 • e 3 H 2 O + 8 H 2 S 石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的
破碎分解作用。 机械破碎作用:植物根系伸展
外界因素,如大气、水、生物 及太阳能的作用下所引起岩石 的破碎和分解作用。 1.2 风化作用类型 1.2.1 物理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只发生 形状和大小变化而不发生成分 和性质变化的破碎作用。
第四页,共92页
热胀冷缩、冻融交替、流水冲刷、风力侵 蚀等都会使岩石破碎。
水结冰时体积增大9%,压力960kg cm-2 超过一般岩石的抗压。大理石(100)、花 岗岩(70)、灰岩(35)、砂岩(7-14)。
第三十三页,共92页
按照营养方式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可以将真菌分为:腐生真菌、共 生真菌、寄生真菌三类。

成土因素

成土因素
6-3 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过程
教师:王丽丽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一)、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道库恰耶夫建立了 成土因素学说观点
П=ƒ(K,O,Γ,P)T
威廉斯发展了 生物学说观点
詹尼补充完善了 成土因素学说
S=ƒ(Cl,O,R,P ,T…)
S=ƒ(Cl,O,R,P ,T…)――气候函数式 S=ƒ(O, Cl,R,P ,T…) ――生物函数式 S=ƒ(R,Cl,O, P ,T…) ――地形函数式 S=ƒ(P ,Cl,O,R, T…) ――母质函数式 ………
·影响的土壤类型
(六) 、人为因素 表现在: 1 、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人类活动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3 、人类活动可以控制土壤发育的方向
小结:成土因素的相互作用

各成土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各成土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普遍而长期存在; 成土因素中任何一因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因素发 生相应变化,土壤发生及其类型也会相应变化; 不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具有同等重要性; 成土因素不可能在相同的水平上作用于土壤,它和 其他因素之间呈动态平衡; 土壤形成是各个动态因素作用的总和,是成土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
•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 应为主导因 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 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 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 下形成的。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
• 3.詹尼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发展
地形影响土壤发育
地壳升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 化——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 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3.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
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
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式中: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因素。

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

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基本观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4.2土壤的形成因素
1 母质: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

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的材料,同时对成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过程的初期愈较显著。

母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施加影响的,可见,母质的这种影响属于钝性的。

山西省土壤大部分发育在铝硅酸盐早期脱盐基阶段,干旱地区形成的富含碳酸盐的黄土母质上。

2 气候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

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

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山西省气候特点是: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亚热带向寒温带过渡。

北部为温带南部为暖温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暂多风,春旱严重,湿度小,日照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气候大陆性季风性表现显著。

3生物
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

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
山西省植物分区:
1)雁北干草原区:位于山西省最北部,包括内长城与恒山山脉以北的广大地区,地势高、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温5-7度,年降水400左右,无霜期115-130天,土壤为栗钙土。

自然植被以长芒草、蒿类组成的草原和百里香草原为主,偶见沙棘、虎榛子灌丛,局部山地有小片桦、杨林、华北落叶松林等。

盐渍土上有赖草草甸、芨芨草草甸等。

人工栽培的树种有小叶杨、榆树、复叶槭、农作物有玉米,春小麦,莜麦、谷子,大豆、胡麻、甜菜等。

药用的有黄芪、狼毒、麻黄等。

2)晋西北灌丛草原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苛(岚)、兴(县),除黄沿岸少量平川外,大部分为黄土丘陵,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海拔600-800米,年均温8度左右,无霜期180天,年降水400毫米,土壤为灰褐土。

因气温高湿度低而自然植被为针茅、白羊草、蒿类组成的灌丛草原。

较阴湿的地区有沙棘、黄蔷薇等次生灌丛。

农业植被多在平川、河谷、阶地及黄土梁出现,一年一熟,主要有玉米、谷子、土豆、胡麻等,保德有早熟的棉花。

常见的人工林有杨柳、榆、刺槐。

果树有枣、花红果等。

土特产有油枣、油梨、海红子等。

3)晋中针阔叶林区:包括除河、保、偏、兴以外的忻州地区,除昔阳、和顺左权以外的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地区、石楼、临汾地区的永和、大宁、吉县以及雁北的广灵、灵丘。

这个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居多,东有恒山五台、太行;西有吕梁等。

海拔1500-3000米,夹有忻州盆地,太原盆地,静乐盆地盂县寿阳、平定间山盆地。

吕梁以西为黄土丘陵和丘陵山地,海拔1000-1500米。

年降水400-500毫米,少数山地可达500-700,五台山最高可达966毫米。

土壤为淡褐土和灰褐土。

自然而然植被有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及辽东栎林,五台山还有含华北臭泠杉的云杉林分布,其中针林分布面积最大。

此外还有山杨、桦、等在局部地区成小片林。

灌丛以土庄锈线菊、虎榛子、沙棘等次生灌木占优势。

草本为白羊草和黄背草及蒿类为多。

境内自然保护区有关帝山、管涔山、芦芽山、庞泉沟等。

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甘草、党
参、远志等土特产有原平梨、五台蘑菇、临县枣等。

4)晋东南针阔叶混交林区:包括太岳山,太行山中南部、长治盆地及沁河流域。

海拔500-600米,土壤为褐土、棕壤。

该区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山地有辽东栎林、杨桦林、油松林较多,太岳山还有蒙古栎林。

低山丘陵多见散生侧柏灌丛,灌木主要有绣线菊、荆条、酸枣、胡枝子、连翘、沙棘、黄蔷薇等。

草本有白草,黄背草等。

海拔1900以上为山地草甸,常见有柳叶兰、地榆、黄花菜、金莲花,银莲花等。

药用植物有山茱萸、贝母、党参、防风、淫羊藿、柴胡等。

特产有高平梨沁县小米等。

农作物一般为两年三熟。

5)晋南针阔叶混交林区:包括中条山,吕梁山南段,临汾、运城盆地等。

年均温7-14度,年降水量500-600,土壤主要为褐土,山地有棕壤盆地有盐化草甸土等。

因为此区热量条件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有亚热带成份,如领春木、南方红豆杉,华中五味子,络石、猕猴桃、三叶木通。

引种的有水杉、茶、杜仲、柑橘等。

舜王坪:500-1000为灌丛农垦带;700-1500为疏林灌丛带;1200-1800为针阔叶混交林带;1600-2000为落叶阔叶林带;2000-2200为针叶林带;2000-2358为山地草甸。

4地形
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它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

山西省地形特点是:境内多山,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类型较复杂。

一般认为山西省地形为六山、二丘、二分川。

地形分区为:土石山区包括东西南北各大山地,山高坡陡,石厚土少,水土流失严重占山西省面积的52%。

黄土高原沟壑区,包括石楼、大宁及紫金山周围的县(蒲县、隰县、大宁、永和、平陆、垣曲、闻喜、万荣等),此区垣面较平,但垣边水土流失严重,占全省的6%。

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吕梁、离石以的山西地区(晋西北),丘陵起伏,沟深坡陡,占全省面积的11%。

缓坡丘陵区,包括平鲁、左云、阳高等。

此区水蚀风蚀均较为严重,地广人稀,占全省面积的8%。

平川地区,主要包括各大盆地:大同(恒山)-忻州(石岭关)-太原(韩信岭)-临汾(稷山)-运城。

5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

气候、生物、母质、水文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的空间因素。

时间作为成土因素则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

母质、气候、生物、水文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6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试讨论分析土壤形成因素方程的基本原理。

2.简述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过程。

3.请小组讨论六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4.通过实地观察试发现各种成土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能量交换过程。

5.为什么说评价母质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困难的?
6.通过收集你比较熟悉地区的成土环境条件资料,结合你所学的地理学专业知识,试
分析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7.据有关资料:【2000年中国黄河干流河水中悬浮物浓度高达1 500~5 500 mg/L】。


结合你的学习与调查,汾河流域生物气候、母质因素对汾河下游流域土壤形成发育之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