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7.潜意识
(1)无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但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仍然活动着,以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能量大,活跃,易变换
(2)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3)来源: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压抑的遗忘、祖先的经验等
8.结构模型
后期,弗洛依德对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的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
(1)本我(本能我)
位于人格的核心且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心理领域,是唯一天生的成份,由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组成;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中具有的精神能量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本我的特征:不现实,与现实没有联系,它经常通过追求本能欲望来满足快乐原则;不合逻辑,可以让互不相容的观念同时并存;缺乏道德观。
(2)自我(现实我)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
为了解决本我和现实的矛盾,分化出一个新的机构——自我。
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
自我是人格的决策和执行部门。
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自我的调节功能: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3)超我(道德我)
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
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儿童5岁时,超我发展起来。
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由父母传递给他们。
超我有两个方面:良知和自我理想。
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超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的主要功能: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说服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现出来。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
自我得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一仆三主”。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三我结构的比较
9.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根据里比多的发展将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0.自我防御机制
(一)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抵抗来自本我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二)特点:控制冲突和情感;在潜意识层面进行;各种机制互有差别;可逆性;适应性和病理性
(1)压抑:把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不到其存在,也就感觉不到焦虑和痛苦。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2)合理化: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酸葡萄当人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望和沮丧,有人会刻意贬低自己过去追求的东西。
这就是“酸葡萄”。
甜柠檬虽然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但个体努力强调事情的美好的一面。
(3)反向作用:为了掩藏某种欲念而采取与此欲念相反的行为。
这也是被压抑的冲动进入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
(4)移置:指将不能接受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和物身上,从而使原始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
如,单位上受了气,向家里人发泄。
恐怖症病人所害怕的对象在正常人看来都是不值得恐怖的,原因是病人在无意识中把真正害怕的对象置换成不值得害怕的对象。
(5)投射:投射是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映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
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不受欢迎的冲动归于某个外部对象,通常是另外一个人,用这种方法摆脱焦虑。
如“借题发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认同: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
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7)否认:是指个人潜意识的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
如,否认丈夫已死。
(8)退行: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
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退行和固着在僵化和幼稚上相似的,但退行比较短暂,固着则需要较长时间地消耗心理能量
(9)升华: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
11. 原型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
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原型深埋于心灵之中。
原型是情结的核心。
原型作为核心,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
情结从这些附着的检验中获取了充足的力量之后,可以进入意识之中。
原型只有充分形成了情结的核心,才可能在意识行动中得以表现。
原型数量多,具有普遍性。
荣格总结出几十种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
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1)人格面具(Persona)-顺从原型
是指人与外部环境协调的部分,是心灵的一部分,人在不同的场合可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实际上是一种适应。
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是精神的外部形象。
人格面具的作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2)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异性原型
又称男女两性意象。
前者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意向,后者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意向。
阿尼玛(人格内部形象):阴性基质,男性精神中带有女性特质;阿尼姆斯(人格内部形象):阳性基质,女性精神中带有男性特质。
它们是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和共同生活的经验形成的,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和反应。
(3)阴影(Shadow)--同性原型
代表那些人们不愿意承认,并试图向自己和他人隐瞒的品质,是人的不良思想、邪恶感觉和罪恶行动的根源;阴影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必须发展一个强大的人格面具来对抗阴影;阴影一部分存在于个体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消极情感),一部分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人类遗留下来的恶的东西)。
(4)自性(Self)——核心的原型
它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自性象征着一个人完美、圆满和整体的理想,其最终的象征是曼荼罗,其代表着无意识对统一、平衡和完整的追求。
12.中年危机:
人到中年,婚姻和事业已基本稳定,外界成就达到巅峰。
可荣格发现,大多数人虽然功成名就,却总免不了感到了无生趣,他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年危机。
他认为人们到了中年之所以会出现危机,是因为在此前的长时间内,人们把心理能量指向外在的物质,而到了中年之后,物质生活已经满足,心理能量被收回,由于人们长期忽视了精神的追求和内形成长,当心理能量回归内在的时候,会无所依托,便出现了危机。
13.八种人格类型
(1)思维外倾型:按照固定的规律生活。
客观而冷静。
善于思考但很固执己见。
情感受压抑。
(2)思维内倾型:特别喜欢离群索居。
由于缺乏活动判断力而不愿社交。
是极为聪颖而不顾现实实际的人。
情感受压抑。
(3)情感外倾型:对传统和权威极易动感情,十分尊重、追求与社会协调的社交者。
思维受压抑。
(4)情感内倾型:文静、多思、极为敏感。
莫名其妙的孩子气。
对别人的观点和感情无动于衷。
感情冷淡。
思维受压抑。
(5)直觉外倾型:作出决策是由主观预感而不是客观事实为指导。
极易变化而富有创造性。
难于长期坚持一个观点,而能很快接受另一种观点。
对自己的潜意识了解很多,感觉受压抑。
(6)直觉内倾型:一个能产生一些新颖的而“奇异”的观念的离奇古怪的梦想家。
很少为别人理解但对此毫不在乎。
生活的砝码是内部的主观体验而不是以外部的客观经验为依据。
(7)感觉内倾型:生活只是受现时所发生的事情指导。
爱好艺术、有被动性、沉着。
由于主要关心的是所发生的事情而超然于各种人类事务。
直觉受压抑。
(8)感觉外倾型:追求欢愉、快乐,善于社交。
不断寻求新的感觉体验。
也许会对美味的食品、精致的艺术等这类东西感兴趣。
非常实际。
直觉受压抑。
14.自卑感
自卑感的补偿:
补偿——觉知自身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超补偿——承认缺陷,发展自身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自卑感的作用:给人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自卑感的普遍性,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卑感和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追求优越是人们寻求补偿自卑感或无能感的主导动机,是所有动机背后的中心动力学力量。
根源:追求优越是天生的,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
结果: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两种情结都会出现一种病态的补偿现象,称之为过度补偿,是对自卑感进行补偿的夸张形式。
15.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1)早期记忆:早期记忆总是与人们目前的生活风格相一致。
(2)出生顺序:出生顺序的不同导致儿童在家庭中得到的社会经验不同。
(3)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更主要是体现出个人对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态度,因而梦贯穿了人的生活风格。
16.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异同
相同点:阿德勒提出自卑超越方式来源于生理方面的某些缺陷,这本来是弱势的一面反而成为了心理上力求得到补偿的源泉。
这个观点和弗洛伊德所宣称的人对不完全的性发展会采取补偿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提出了和“阴茎妒羡”有些类似的“男性钦羡”,但和弗洛伊德只认为女性羡慕男性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要求强壮有力的愿望,以补偿自己不够男性化的感觉。
这也有点像人在刚出生时希望自己更加强壮有力,其实也是为了摆脱自卑和无助的感觉。
不同点: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17.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18.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的危机及相应的自我品质
第四编行为主义学派
19.对行为主义的总体看法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是行为主义者共同的信念,因此行为主义又被称为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关注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主张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
持行为主义观点的人格心理学家较多,各派的主张也不尽一致。
他们不仅提出了各具有特色的行为学习理论,而且为人格和行为的训练、矫正、治疗等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研究思路。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巨人,多拉德和米勒也是行为主义可圈可点的人物。
20.华生的人格理论
(1)“人格是一切动作的组合”,人格是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2)华生强调早期环境和教养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婴幼年和少年是各种习惯系统的形成期,也是人格变化最快的时期。
(3)华生把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改变作用提到了绝对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们要养成健康的人格,关键在于有一个健全的社会和良好的环境。
21.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人格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1.操作性条件反射
1)行为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别人可以观察得到的一种反应。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2)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
•应答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由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得到强化后引起。
泛化:又称类化或概括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
分化:又称辨别,是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联系:都要有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以强化和有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条件的。
区别:
3)人的行为主要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构成
•在他看来,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
•对个人的异常行为,他也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来说明。
22.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理论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是习得的,而学习是由一下四个要素组成的。
(1)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许多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
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是人格的能量源泉。
驱力越强烈,动机也越强烈。
分类:内部驱力和外部驱力
•先天驱力(一级驱力):由生理需要决定的,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
•习得驱力(二级驱力):后天习得的,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特点:与原始驱力得不到强化会变得强烈相反,二级驱力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变弱有时寻求二级驱力强化的行为是坚忍不拔的。
(2)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刺激物的变化和区别都能起到线索作用,只要能加强辨别的刺激就可以充当线索。
线索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
(3)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反应分为外显和内部的两种,但目的都是降低驱力。
(4)强化(奖赏)就是驱力降低,是指做出行动后的所得到的正强化。
奖赏就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
•任何能够导致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强化物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二级的。
强化对学习和维持一种习惯都是基本条件。
如果某种行为将要发生,那么当它发生时就必须得到强化,如果没有奖赏,它就会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第五编人本主义学派
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
•特点:最基本、最强烈、最具有优势。
包括:食物、空气、水、各种感观快乐
•区别:生理需要是唯一能够完全满足甚至过分满足的需要;生理需要具有重复性
安全需要
•包括:身体安全、生活稳定、有所依靠、受到保护免受疾病、危险等威胁、对法律、秩序和制度的需要也属于这一层次。
•区别:安全需要不可能得到过分满足
爱和归属的需要
•包括:渴望得到友谊、寻求配偶和生儿育女、从属于家庭、团体、国家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有信心、有能力和在别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层次:
•荣誉:一个人对个人声望、被赏识程度或者对别人心目中如何看待自己的名望的看法。
•自尊: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信心的感受。
自我实现需要
•包括:自我完善、实现自己所有的潜能和一种有充分创造性的渴求
•达到自我实现的人就是一个完满的人,这一层次的个体差异最明显。
•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的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有两层含义:即人类共性的充分展现和个人潜能(或个体差异)的自我实现,使自己趋于完美。
•对一个人来说,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即自我实现者
(三)层次间的关系
•低层次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
•个人的需要结构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
•个体并非都依照从低到高、依次出现的顺序,存在很多例外。
•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
•越是高层次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
•越高层次需要意味着更健康
•高层次需要不容易被察觉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会产生持久的精神愉悦,甚至高峰体验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
•需要层次越高,社会价值越大,自私成分越少
(四)满足需要的条件和后果
•条件:环境条件和社会因素
•后果: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
23.罗杰斯的人格发展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目标,所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他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关注的需要,指在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温暖等情感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来自于他人的赞许。
(2)价值的条件,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不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而是价值条件。
即只有在满足了父母、同伴或配偶的期望时,才能得到他们的爱和认可
•价值条件成为人们接受或拒绝他们经验的标准
•价值条件能广泛影响人格发展,他们会替代、干预机体评价过程,从而阻止一个人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挥,阻碍他的健康成长。
当价值条件比机体评价过程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时,个体的人格会受到损害。
(3)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一个人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样挤挤看待,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因为它是这个人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对象的品行或成就,如果到了标准,才提供积极关注
24. 自我的测量-Q分类法(Q-Sort)
由史蒂文森发展出来的一种方法,罗杰斯接受它并发展出一套改造而成的Q分类法,应用于自我概念的研究。
(1)Q分类法:是对Q分类材料(陈述性语句、单词、图片等)进行等级排列,并对所得到的顺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与行为的变化。
运用Q分类法也可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
(2)实施假设:
•假设患者能够准确地描述自己,罗杰斯称为“真实自我”
•假设个体能描述那些他希望具有的但现在并不具有的特征,罗杰斯称为“理想自我”
•在治疗开始时,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有很大的差异
(3)步骤:
• 1)准备许多写有形容词或句子的卡片,如“我很懒”、“我不喜欢和他人交往”、“我很自信”等等,
• 2)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特点把这些卡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按照它与自我概念的吻合程度分类。
一般按照从最不适合自己的特质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质分为九组。
每组卡片的数目都是事先规定好的,如卡片的数目可以是100张,分类后的卡片数目序列为
1,4,21,26,21,11,4,1。
就是使全部的卡片从“绝对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维度分配成一正态形态。
3)要求患者根据理想自我对这些卡片再分类,描述出他最希望成为的人,即理想自我。
4)作用:
Q分类法可以检验出治疗开始阶段、治疗期间、治疗结束时患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
这种数量化检验通常运用相关系数。
25.罗洛·梅的人性观
人是具有一定的潜能束,有善、恶两种潜能,即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这都是人类的潜能。
这种潜能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原始生命力是人性的基本潜能,如果受到自我增强的欲望驱使,就会成为建设性的源泉。
26.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
(1)人与环境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环境的世界。
个体生存于这一环境中,会碰到各种自然现象,遇到各种自然力量,个体必须努力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适应环境。
(2)人与人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人的世界。
在社会里,个体不仅仅是进行适应,被动地处于社会的影响下,而且是自主自发,努力与别人建立创造性关系,主动进行社会整合,主动融入社会当中。
(3)人与自我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自我的世界。
人参与环境和社会以自我归属和自我意识为前提,是人主动性的发挥。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观察别人的基础,自我意识在人参与环境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编人格特质理论
27.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用机能自主这个概念来表达他对人的动机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所含有的动力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可称之为机能自主作用。
所谓机能自主(或功能独立)是指成人的多种多样的动机是自给的、产生于以往系统但独立于他们的现有系统。
即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他认为机能自主性有两个水平:持续机能自主与统我机能自主。
(1)持续机能自主,是两种机能自主中层次较低的一种,指的是先前经验对其后行为的持续影响作用,它涉及个体的习惯方式,与个体兴趣、爱好无关。
动物和人类个体中都存在,如蔡加尼克效应,即一个未完成的任务会诱发个体继续完成的动机。
(2)统我机能自主,是较为高级的心理过程,由兴趣、爱好、态度、生活方式等高级过程组成的自主系统,指的是那些与统我有关的自我维持的动机。
如能力转化为兴趣,获得的兴趣和价值又具有选择新兴趣、价值的功能。
(3)非机能自主的过程,如生物学驱力、与基本驱力降低直接相关的动机(交友)、反射动作、体质特征、正在形成的习惯、需要初级强化的行为模式、与童年性欲有联系的升华作用、某些神经症与病理症状。
28.奥尔波特的研究方法
(1)合理的方法:必须在客观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运用高信效度的评鉴程序搜集资料,并对结果的意义加以解释。
(2)人格研究的侧重点:一般规律研究方法,试图在普遍意义上理解人的行为和人格,了解群体中某一人格特点的分布,以及个体这一人格特征在群体中的位置。
特殊规律研究法,为了了解某个特定个体的行为,以理解特定个体的机能为主要目标,研究人格的特殊规律。
他更推崇个人记述研究法,如他对珍妮信件和表现性行为的研究,就是特殊规律研究的样板。
29.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
•卡特尔从事研究的核心目的是要发现究竟有多少不同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们提出,测量和研究了数百种人格特质。
然而,这其中的许多特质都是相关的。
例如,虽然我们可以确定善交际与外倾有些细微的差异,但他们二者并非完全不同。
卡特尔推断:如果把相关的特质归类,分离出那些独立的特质,我们就能够确定人格的基本结构。
为了揭示这一结构,卡特尔使用了因素分析技术。
(1)因素分析法,就是从大量的相关变量中抽取出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并加以分析的统计方法。
现代因素分析法始于斯皮尔曼对智力的研究,后来卡特尔和艾森克等用因素分析来研究人格结构。
(2)收集资料方法:
生活记录材料(L资料),生活记录材料来源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对真实行为的人格评估;真实性;基本假设:整个人格体系所包括的行为在语言中都有其象征。
问卷资料(Q资料),问卷资料源于人格问卷----依赖于被试的内省被告
客观测验数据(T资料),是被试进行心理测验时的反应记录----最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