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单元2.3跷跷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能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跷跷板的特点。
2. 探究跷跷板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跷跷树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跷跷板平衡条件:两端重量相等,支点在中心线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2.3节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描述其特点并拍照留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跷跷板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作为导入。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具体章节为《跷跷板》。
内容主要围绕跷跷板原理展开,通过学习跷跷板的游戏,让学生感知平衡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知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磁性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磁性数字卡片、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跷跷板模型,邀请两名同学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讲解跷跷板原理(1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即两边的重量要相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跷跷板原理,讲解加减法运算。
如:跷跷板左边有3个球,右边有2个球,如何使跷跷板平衡?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运算。
5.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探讨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内容:跷跷板平衡原理:两边的重量相等加减法运算:3+2=5,53=2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跷跷板左边有4个球,右边有3个球,如何使跷跷板平衡?(2)跷跷板左边有5个球,右边有2个球,需要增加或减少几个球才能使跷跷板平衡?2. 答案:(1)左边减少1个球,右边增加1个球,或左边增加1个球,右边减少1个球。
(2)左边减少3个球,或右边增加3个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知平衡原理,学习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2.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2.3跷跷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 2.3跷跷板。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学会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不同重量的物品。
学具:每个同学准备一个跷跷板模型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跷跷板。
我会展示一个跷跷板模型,并邀请几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保持跷跷板平衡。
通过这个游戏,引导同学们思考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2. 讲解:3. 练习:在讲解完跷跷板原理后,我会给同学们发放学具,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用不同重量的物品来尝试保持跷跷板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跷跷板平衡的关键在于两边的重量是否相等。
如果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能保持平衡;如果两边的重量不相等,跷跷板就会倾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跷跷板平衡原理:1. 两边的重量相等2. 两边的重量不相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你自己准备的物品,尝试保持跷跷板平衡。
观察并记录下来不同情况下跷跷板的状态。
2. 思考一下,如果你在跷跷板上加上或减去一些重量,会发生什么现象?请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出来。
答案:1. 同学们的作业答案会有所不同,根据他们实践的情况来判断。
2. 同学们可以描述出加上或减去重量后跷跷板的状态,如:保持平衡、倾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北师大版(1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11)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跷跷板”。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来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知道重力和力臂的概念;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3.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
难点:掌握重力和力臂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重物、测量工具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大家演示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模型,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跷跷板的现象。
2. 讲解:接着,我会给大家讲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和力臂的概念。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3. 实践:然后,我会分组让大家实际操作跷跷板,通过测量和记录数据来深入理解重力和力臂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突出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重力、力臂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跷跷板的现象。
2.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
答案:1. 跷跷板是一种平衡装置,当两边的力矩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跷跷板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运用重力和力臂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同时,我也将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跷跷板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而重力和力臂的概念则是理解这一原理的关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跷跷板》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感受平衡的概念。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直观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平衡的概念。
同时,由于他们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因此需要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以及如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平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积极思考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平衡的方法,调整跷跷板使其保持平衡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跷跷板的特点和平衡条件。
2.采用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体验平衡的感觉。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者用硬纸板制作的跷跷板模型。
2.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图片,用于直观展示。
3.准备一些关于跷跷板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道具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跷跷板吗?”,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以及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跷跷板》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轻重的比较;能运用天平进行比较,解决一些简单的轻重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天平的平衡原理,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能运用天平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天平、实物(如苹果、橘子、铅笔等)。
学具:每组一套天平、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跷跷板,让学生体验轻重的概念。
提问:为什么跷跷板会倾斜?怎样使跷跷板平衡?2. 探索天平的平衡原理(10分钟)分组讨论:天平是如何工作的?学生通过操作天平,观察平衡和不平衡的现象。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比较两个苹果的轻重。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天平进行比较,并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比较铅笔、橘子、书本的轻重。
学生分组操作,进行随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提问:如何运用天平进行比较?六、板书设计1. 天平的平衡原理2. 比较物体的轻重3. 例题解答步骤4.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两个香蕉、三个橘子、四个乒乓球。
2. 答案:两个香蕉=三个橘子>四个乒乓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但在操作天平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运用家中的物品进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探索天平的平衡原理的过程4.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5. 随堂练习的设置与指导6.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教学难点: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能运用天平进行比较。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经验丰富,对教学充满热情。
下面是我为《跷跷板》这一教案的设计,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三章《跷跷板》。
我们将探讨等式的概念,了解等式的两边可以通过相同的操作达到平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跷跷板的概念,我准备了实际的跷跷板模型,以及一些写有数字的小卡片。
学生则需要准备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发现等式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一些典型的等式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并用等号连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式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自己创造一些等式,并尝试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答案:学生自己的创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等式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等式的奥秘,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通过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等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案:跷跷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章节是“跷跷板”。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来学习天平的使用,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天平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天平的状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天平平衡和不平衡的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实践,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天平和砝码,以及一些有关跷跷板和平衡的图片和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向孩子们展示一些有关跷跷板和平衡的图片,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平衡,不平衡又是什么。
2. 讲解:接着,我会向孩子们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如何放置砝码,如何判断天平的状态。
3. 实践:孩子们将会分组进行实践,自己操作天平,观察和描述天平的状态。
4. 游戏:我会组织一个“平衡大赛”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平衡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孩子们回家后,找一个物品,尝试用天平来判断它的平衡状态,并把它记录下来。
答案:孩子们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关键在于他们能够用天平来判断物品的平衡状态,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我会在课后思考今天的教学效果,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平衡的概念,以及他们的参与度如何。
拓展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探索平衡的其他形式,如几何图形的平衡,音乐的平衡等,以丰富他们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于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平衡的概念的讲解,这是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关键。
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自己操作天平,观察和描述天平的状态,这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等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跷跷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3跷跷板2. 板书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等量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 提高题: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其他物体的平衡问题,探讨平衡原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版(共15张PPT)
Hale Waihona Puke 跷跷板沈阳市浑南区第二小学
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qiāo qiāo bǎn
跷跷板
说一说,谁重?谁轻?
说一说,谁重?谁轻?
说一说,谁最重?谁最轻?
掂一掂,谁重?谁轻?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在重的一边画“√”。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圈一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轻的画“√”,重的画“○”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
√
一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跷跷板-北师大 版(共1 5张PPT )
轻的画“√”,重的画“○”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趣味数学》中的第二课时《跷跷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跷跷板的平衡原理以及天平的简单认识。
具体章节内容为: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质量与距离的关系;认识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感知质量与距离的关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运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教学重点:感知质量与距离的关系,学会使用天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天平、砝码、尺子。
学具:每组一套跷跷板模型、天平、砝码、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玩跷跷板游戏,让学生感受跷跷板的平衡与不平衡。
(2)提问: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可以平衡,有的却不能呢?2. 例题讲解(1)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了解质量与距离的关系。
(2)出示天平,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示范。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操作跷跷板,观察并记录平衡与不平衡的情况。
(2)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进行记录。
4. 小组讨论(1)讨论跷跷板平衡与不平衡的原因。
(2)讨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2. 板书内容:(1)跷跷板平衡原理:质量与距离的关系(2)天平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现象。
(2)使用天平测量家中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示例:秋千、杠杆等。
(2)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并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跷跷板平衡原理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比轻重-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比轻重-跷跷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轻重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够运用跷跷板来判断物体的轻重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轻重概念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轻重的含义,学会用“轻重”来描述物体的重量特征。
2. 比较物体的轻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跷跷板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3. 跷跷板原理的认识: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工作原理,知道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用跷跷板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能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两边物体的重量与距离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轻重不同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一套轻重不同的物体和一个小型跷跷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轻重概念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观察、操作轻重不同的物体,引导学生理解轻重的含义,学会用“轻重”来描述物体的重量特征。
3. 活动一:让学生用小型跷跷板比较物体的轻重,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总结出比较物体轻重的规律。
4. 活动二:让学生用跷跷板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个书包的轻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归纳: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轻重概念、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及跷跷板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跷跷板比较家人的轻重,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比轻重-跷跷板2. 板书内容:(1)轻重的概念(2)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跷跷板原理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跷跷板比较家人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了解跷跷板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平衡点、计算重量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并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平衡尺、重物等。
2. 学具:纸、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4. 应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平衡点、计算重量等,运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2. 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问题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应用。
2. 家庭作业:学生在家中寻找与跷跷板类似的事物,观察其平衡原理,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3. 学生反馈: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2023秋)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认识到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平衡原理和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跷跷板平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跷跷板的概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孩子对跷跷板平衡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和数量关系可能有些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这些概念,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操作跷跷板,让学生理解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与距离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平衡状态。
-掌握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跷跷板游戏,建立起数量多少与平衡状态的联系,如一边的玩具数量多,则跷跷板会倾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跷跷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使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使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用于展示和演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个铅笔,用于记录和绘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的特点和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解释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进行操作和实验,观察和记录跷跷板的运动和平衡情况。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讨论如何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跷跷板是一个杠杆,有两个支点和两个力。
跷跷板的平衡条件是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应用平衡条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应用:在实际情境中,可以使用跷跷板来判断两个物体的重量是否相等,或者调整跷跷板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七、作业设计题目一: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题目二:一本书和一个球2. 答案:题目一:苹果和橙子的重量相等。
证明过程如下:将苹果和橙子放在跷跷两端,如果跷跷板达到平衡状态,则说明两个物体的重量相等。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03 跷跷板精品教学课件
探究新知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怎么回事?
巩固练习
轻的画“√”, 重的画“⚪”
√
√
巩固练习
最轻的画“√”, 最重的画“⚪”
√
巩固练习
在重的一边画“√”。
√
√
巩固练习
最轻的画“√”, 最重的画“○”。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比轻 重了吗?
2 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课时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 着轻重的差异。
2.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 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 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情景导入
说一说, 谁重?谁轻?
探究新知
掂一掂, 谁重?谁轻?
探究新知
Hale Waihona Puke 称一称,说一说。 谁重?谁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重的画○。 ○
错解分析:
由左图可知 比 由右图可知 比 因此 最重。
重, 重,
最重的画○。
○
○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称一称,说一说。
比 重, 比 轻。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是怎么回事呢?
1.轻的画“√ ”,重的画“ ”。
×
√
×
√
2.最轻的画“√ ”,最重的画“ ”。
× √
比轻重
轻是指物体的质量小,与 “重”相对;重是指物体 的质量大,与“轻”相对。
1.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 ○
√
2.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 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物体的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 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说一说,图中的动物谁轻?谁重?
掂一掂。
说一说,图中的文具谁轻?谁重?
字典重,数学书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