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跷跷板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跷跷板》这一教案有着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针对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学生,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第4单元《认识图形》展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原理。
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面临一些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在于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还有一些图形的卡片,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平衡的原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的原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准备了一些关于跷跷板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其中一道题目是:给出两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能够在跷跷上保持平衡,并说明理由。
答案是:如果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可以在跷跷上保持平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是一个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也是一个重点。
如何设计随堂练习和作业,以及如何进行板书设计,也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对于学生对于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这一难点,我认为关键在于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平衡的原理。
因此,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平衡的原理。
同时,我也会通过图形的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平衡的条件。
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这一重点上,我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分组,每组都有一副跷跷板和一些图形。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单元2.3跷跷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跷跷板,了解跷跷板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能运用跷跷板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跷跷板的特点。
2. 探究跷跷板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有关跷跷树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跷跷板,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跷跷板平衡条件:两端重量相等,支点在中心线上。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2.3节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跷跷板,描述其特点并拍照留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跷跷板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选择了生活中的跷跷板场景作为导入。
2.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2.3跷跷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 2.3跷跷板。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跷跷板平衡的原理,学会通过比较物体重量的大小来判断跷跷板是否平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不同重量的物品。
学具:每个同学准备一个跷跷板模型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向同学们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跷跷板。
我会展示一个跷跷板模型,并邀请几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如何保持跷跷板平衡。
通过这个游戏,引导同学们思考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2. 讲解:3. 练习:在讲解完跷跷板原理后,我会给同学们发放学具,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用不同重量的物品来尝试保持跷跷板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跷跷板平衡的关键在于两边的重量是否相等。
如果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能保持平衡;如果两边的重量不相等,跷跷板就会倾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跷跷板平衡原理:1. 两边的重量相等2. 两边的重量不相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你自己准备的物品,尝试保持跷跷板平衡。
观察并记录下来不同情况下跷跷板的状态。
2. 思考一下,如果你在跷跷板上加上或减去一些重量,会发生什么现象?请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出来。
答案:1. 同学们的作业答案会有所不同,根据他们实践的情况来判断。
2. 同学们可以描述出加上或减去重量后跷跷板的状态,如:保持平衡、倾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掌握了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跷跷板|北师大版(1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 (11)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3 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题是“跷跷板”。
我们将通过实际操作和数学游戏来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并学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知道重力和力臂的概念;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3.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跷跷板的现象。
难点:掌握重力和力臂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重物、测量工具学具:笔记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大家演示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模型,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跷跷板的现象。
2. 讲解:接着,我会给大家讲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包括重力和力臂的概念。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3. 实践:然后,我会分组让大家实际操作跷跷板,通过测量和记录数据来深入理解重力和力臂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突出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和重力、力臂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跷跷板的现象。
2.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
答案:1. 跷跷板是一种平衡装置,当两边的力矩相等时,跷跷板保持平衡。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跷跷板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运用重力和力臂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同时,我也将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跷跷板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而重力和力臂的概念则是理解这一原理的关键。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经验丰富,对教学充满热情。
下面是我为《跷跷板》这一教案的设计,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三章《跷跷板》。
我们将探讨等式的概念,了解等式的两边可以通过相同的操作达到平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学会使用等号。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跷跷板的概念,我准备了实际的跷跷板模型,以及一些写有数字的小卡片。
学生则需要准备练习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发现等式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一些典型的等式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并用等号连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式的结构。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自己创造一些等式,并尝试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答案:学生自己的创造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等式的概念,并能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等式的奥秘,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通过实际的跷跷板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概念。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等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用PPT展示一些简单的等式例子,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使等式的两边达到平衡。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跷跷板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章节是"跷跷板"。
我们将要探讨跷跷板的基本概念,了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并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跷跷板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掌握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跷跷板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跷跷板模型、重量物品(如石头、书本等)、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以及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跷跷板模型,让他们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跷跷板吗?你们知道跷跷板是什么吗?"2. 讲解:然后我会向学生们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包括跷跷板的定义、平衡条件等。
4. 记录:在操作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们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包括跷跷板的运动方向、重量物品的位置等。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来展示跷跷板的平衡条件,以及学生们观察到的运动规律。
我会用图表和示意图的形式来呈现信息,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跷跷板,并计算出其平衡条件。
答案:2. 题目:请学生们观察一下生活中的跷跷板,并描述其运动规律。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部分,我计划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跷跷板,并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去公园观察蹺蹺板,让学生们计算出蹺跷板的平衡点,或者设计一个蹺跷板游戏,让学生们通过游戏来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中,我特别关注了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的讲解。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课件
○ ○
○
√
○√
○
√
√
√
√
○
•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5/42022/5/4May 4, 2022 •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5/42022/5/4 • 16、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5月
2022/5/42022/5/42022/5/45/4/2022 17、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还在路上……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教案跷跷板[教学内容]跷跷板(重量与重量之比),课型,新教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件事”、“称一件事”、“称一件事”等活动,逐步增加来深入体验和理解重与重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教学过程]1,小实验,感受重量1,简介: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你有兴趣吗?把一个同学叫到讲台上,水平举起双臂。
将两个不同重量的书包同时放在你的手臂上。
2,问题:当你观察这个同学时,你发现了什么?3.问题2:问做实验的学生你感觉如何?4,引向“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重量”(板书题目:跷跷板)2,互动探究1。
说:看图片,说谁轻谁重?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说:下沉的解释更重,倾斜的解释更轻②看第二张图片:这一次小老虎又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了。
这次谁更重?问题:根据这幅图,你能说出“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吗?问:你能说出三个人中谁最重,谁最轻吗?请让一位同学感受舞台上两个书包的重量,并说出他的感受:哪个更轻,哪个更重出生:狮子比老虎重出生;跷跷板端会掉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和修改2。
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里,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里,两只手同时拿在手里,比较一下,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轻?②操作2:取出铅笔盒和中文书并称重。
比较它们。
谁更轻,谁更重?3.猜一猜,称一称显示:大小相似的梨和苹果各有一个问题:想想看,我们如何判断谁更轻,谁更重?你在这一课中学到了什么?经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判断一个物体的重量,你可以用你的眼睛看到它,你可以用你的手称它,你可以用天平称它。
[板书设计]比其他更重要:1。
眼睛看2。
手握重锤。
秤重在[教学反思]1。
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一开始,学生们就被介绍到游乐园去寻找和解决问题。
他们通过观察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然后他们一步一步深入,创造小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然后一层一层地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课件:跷跷板(北师大版)PPT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等固体 在水中 的溶解 和不溶 解的现 象。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各类国家 机关的 基本职 能。 3、知识目标:区分各类国家机关,了 解各类 国家机 关的基 本职能 。 5、学会根据小伙伴的作用和功能给小 伙伴分 类。 6、体会用品找不到,给学习、生活带 来的不 便和麻 烦,初 步感知 整理物 品重要 性。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宪法 至上的 意识, 遵守宪 法。
大,反而轻是怎么回事?
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 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比较重量有三种方法:看、掂、称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填一填。
235
224
3
2
5
2.看一看,填一填。
1+4= 5
2+3= 5
3.说一说,填一填。
1
34Biblioteka 325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课件:跷跷板( 北师大 版)PPT 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课件:跷跷板( 北师大 版)PPT
数学一年级
上册
第二单元
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一、探索新知 说一说,谁重谁轻
狮子重,老虎轻
老虎重,豹子轻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二、学习新知 掂一掂,谁重谁轻
称一称,谁重谁轻
梨子重,苹果轻。
(大,小) (重,轻)
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跷跷板》优质教学课件
课外延伸
选择3组物品,分别用掂一掂和 称一称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把你的发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圈一圈。
大,反而 轻,怎么回事?
两个物体重量差距比较大,可以 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
•
轻的画“√”,重的画“○”。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你能比比它们吗?圈一圈。
○ 比 (大 ,小) ○ 比 (重 ,轻)
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跷跷板 ——比较轻重
掂一掂 比较轻重
天平
把○涂色。最重的涂红色,最轻的涂黄色。
○
○○总ຫໍສະໝຸດ 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 望同学们能遇事独立,积极探索钻研, 解决更多的难题。
感谢各位聆听
跷跷板
猜一猜
谜语: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说一说,谁重?谁轻? 比重
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3个物体比较轻重
√
◯
>
>
说一说,谁重?谁轻?
圈一圈
大,反而轻, 怎么回事?
称一称
掂不出来, 怎么办?
轻 重
哪个重?
称一称
比 重。
比 重。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跷跷板》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一年级上册22~23页。
研究目标:1.通过比较物体的轻重,初步研究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在日常活动中,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研究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研究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研究过程:一、小调查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说一说玩跷跷板的感受?”学生回答:“一上一下,翘上去的轻,压下去的重。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参加跷跷板比赛。
二、授新1、说一说教师出示一张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信息。
第一场比赛是狮子和老虎,学生发现狮子重,老虎轻。
第二场比赛是老虎和豹子,学生发现老虎重,豹子轻。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2、掂一掂教师让学生用掂的方法比较课本与本子,文具盒与铅笔等物品的重量。
学生们发现在两个物体重量差距比较大时,可以用点的方法比较出轻重。
3、称一称,说一说教师让学生用称的方法比较苹果和梨的重量,并让学生理解称一称时,托盘判断轻重与跷跷板判断轻重是一样的,压下去的重,翘起来的轻。
4、圈一圈教师让学生观察铅球和皮球,并让他们想一想,说一说哪个更重。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轻重的判断方法。
三、练拓展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通过练拓展,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轻重比较的方法。
老师应该先读题,然后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单独完成,最后再集体纠正。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并且可以让他们在个人能力上得到锻炼。
同时,集体纠正可以让学生互相研究,提高整体水平。
此外,老师在纠正时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出错误,并且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2页--23页《跷跷板》。
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 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 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课件、天平、橘子、猕猴桃、大皮球、小弹力球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间的比较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比较结果的相对性,会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积累了一定的思维经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是怎么玩的?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玩跷跷板的感受?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明白翘上去的一端轻,压下去的一端重。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活动探究,积累经验1.说一说师:今天,动物乐园的几只小动物开展了一场跷跷板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1)第一场是由小狮子和小老虎两位选手进行比赛,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它俩谁轻谁重?(2)小老虎不服气,又找来小豹子比,你发现了什么?(3)三只小动物比,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轻重。
我们从跷跷板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比轻重”。
2.掂一掂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比轻重,有时不能明显看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轻重?(1)掂一掂活动要求:一手拿书,一手拿文具盒,掂一掂,跟同桌说哪个轻哪个重,用“谁比谁轻,谁比谁重”表达。
学生掂后感受拿重物的手有被往下压的感觉。
(2)淘气和笑笑也在掂一掂比轻重,你能看出他哪只手拿的东西重吗?学生观察图后交流,明白拿重物的一只手低。
3.称一称(1)师:老师有一个橘子和一个猕猴桃,大小差不多,不能一眼看出谁轻谁重,我第一次掂,觉得橘子重,第二次掂,又觉得猕猴桃重,谁来帮帮我?部分学生掂一掂,意见不同,发现不能确定谁轻谁重。
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跷跷板(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会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取跷跷板的平衡点;3.了解简单的杠杆原理。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跷跷板的平衡点;2.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杠杆原理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向学生解释跷跷板的平衡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2.如何让学生迅速理解杠杆原理。
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1.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的概念;2.老师通过互动时刻的方式对学生提出跷跷板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概念。
2. 实践操作(20分钟)1.将跷跷板放置在坚固的底座上,不要让学生站在跷跷板上;2.让学生将自己重心放置在跷跷板的不同部位,让他们记录跷跷板失衡的部分;3.让学生更换位置,再次记录失衡部分的位置;4.知道失衡的位置后,让学生逐渐靠近中心位置,直至跷跷板平衡为止;5.让学生尝试不同平衡位置,以熟悉和掌握跷跷板的平衡点。
3. 杠杆原理(10分钟)1.老师出示图像,让学生体会杠杆原理的基本特点;2.让学生核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杠杆原理是否相同;3.老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通过互动方式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4. 总结与评价(5分钟)1.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点;2.点名评价学生的表现,对不同表现的学生进行相应评价。
教学小结本次教学主要涉及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简单的杠杆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互动时刻和实践操作这两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跷跷板的平衡点和杠杆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了点名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的学生,同时指导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本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跷跷板》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4.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发现规律,自主探究平衡的奥秘。
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通过比较物体重量进行分类的方法。
(3)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可能会出现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以共同完成任务。
(4)激发学生探索平衡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衡的规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和挑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跷跷板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跷跷板是一个平衡的杠杆,它的平衡取决于两侧物体的重量。这个概念在物理学和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跷跷板游戏,我们如何判断哪一侧更重,哪一侧更轻,以及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物体重量与平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比较和分类来解决问题。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演示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学会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探索、发现并总结跷跷板的平衡条件。
-能够将平衡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整物体位置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举例: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跷跷板两端的物体重量与距离的关系,如何影响跷跷板的平衡状态。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数学推导,让学生深刻解这一核心内容。
2.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实验中抽象出重量与距离的关系,形成数学模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跷跷板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玩具,它的平衡与两边的重量和距离有关。这个原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天平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跷跷板两边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何保持平衡,我们来学习重量与距离的关系。
-设计图表或使用教具,直观展示不同重量和距离组合下的平衡状态。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总结的规律,加强理解和记忆。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如模拟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平衡原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跷跷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公园里玩过跷跷板吗?有没有注意过跷跷板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跷跷板的平衡奥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跷跷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跷跷板”。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使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使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的跷跷板模型,用于展示和演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和一个铅笔,用于记录和绘制。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跷跷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的特点和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解释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实际的跷跷板模型进行操作和实验,观察和记录跷跷板的运动和平衡情况。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实践中的发现和经验,讨论如何应用跷跷板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跷跷板是一个杠杆,有两个支点和两个力。
跷跷板的平衡条件是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和应用平衡条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应用:在实际情境中,可以使用跷跷板来判断两个物体的重量是否相等,或者调整跷跷板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七、作业设计题目一: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题目二:一本书和一个球2. 答案:题目一:苹果和橙子的重量相等。
证明过程如下:将苹果和橙子放在跷跷两端,如果跷跷板达到平衡状态,则说明两个物体的重量相等。
一年级上数学 - 跷跷板 北师大版(10张)
比较
第3课时 跷跷板
一、探索新知 说一说,谁重谁轻
狮子重,老虎轻
老虎重,豹子轻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二、学习新知 掂一掂,谁重谁轻
称一称,谁重谁轻
梨子重,苹果轻。
(大,小) (重,轻)
大,反而轻是怎么回事?
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 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比较重量有三种方法:看、掂、称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填一填。
235
224
3
2
5
2.看一看,填一填。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大,反而轻是怎么回事? 比较重量有三种方法:看、掂、称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 比较重量有哪几种方法?3.说一说,填一填。
1
3
4
3
2
5
四、课堂小结
学谁最习了轻比,较谁轻最重重的?方法,回家后比一比你的爸妈和你 大比比比比比比 大大比比比比比比大比大比大比比物比大比比比比比比,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较体较,较较较较较较反 重 重 重 重 重 重反 反 重 重 重 重 重 重 反 重 反 重 反 重 重 的 重 反 重 重 重 重 重 重而量量量量量量 而而量量量量量量而量而量而量量轻量而量量量量量量轻有有有有有有 轻轻有有有有有有轻有轻有轻有有重有轻有有有有有有是三哪哪哪哪三 是是哪三哪哪三三是三是三是哪哪与哪是三哪三三哪哪怎种几几几几种 怎怎几种几几种种怎种怎种怎几几大几怎种几种种几几么方种种种种方 么么种方种种方方么方么方么种种小种么方种方方种种回法方方方方法 回回方法方方法法回法回法回方方不方回法方法法方方事:法法法法: 事事法:法法::事:事:事法法一法事:法::法法?看????看???看??看看?看?看???定??看?看看??、、 、、、、、有、、、掂掂 掂掂掂掂掂必掂掂掂、、 、、、、、然、、、称称 称称称称称联称称称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
跷跷板 北师大数学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跷跷板 课件 ppt
天平
天平
探究新知
称一称,说一说。
比 重, 比 轻。
探究新知
看
掂
称
探究新知
这两个球看起来哪 个比较重?说说你 的想法。
探究新知
圈一圈。
大,反而 轻,怎么回事?
探究新知
大,反而 轻,怎么回事?
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 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轻重一般与材质有关。
练一练
1.轻的画“√”,重的画“ ”。
谜语: 有匹马儿两人骑, 一头高来一头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仍是笑嘻嘻。
第 二 单元 比 较
第 3 课时 跷跷板
学习目标
1、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2、学会用不同方法比较多个物体的轻重。
情境导入
说一说它们三个谁最轻,谁最重。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掂一掂。
红色的书重, 橙色的书轻。
紫色的书重, 尺子轻。
√
√
练一练
2.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练一练
3.在重的一边画“√”。
√
√
练一练
4.最轻的画“√”,最重的画“○”。
√
○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1)通过观察、推理的方法比较。 (2)用手掂一掂直接比较。 (3)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
2.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之间没 有必然的联系,大的物体不一定重, 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1. 圈一圈。
○ ○
物体的轻重与大小没有关系。
2.比一比,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