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摘要]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主要预防措施为注射流脑疫苗本从从疾病概况、流脑的疫情处理预防、流脑疫苗供应情况及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讨论了流行性脑膜炎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Nm)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儿童,但近几年,临床上成年人发病越来越多,且病死率高。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部分地区还有暴发疫情出现,流行菌群也可能正在发生变迁。要做到针对性地改进防控策略,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需要进一步了解流脑的疾病概况,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本文就流脑及其疫苗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

1 疾病概况

流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Nm菌)引起脑膜发炎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脑膜炎双球菌主要包括 A、B、C、D、X、Y、Z、E、H、I、K、L、W 共13个菌群[2]。流脑的发病周期大约为3~5年,每8~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有3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 d,一般为2~3 d。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传染性很强,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通常以14岁以下、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学校、工地等人群集中地区为易发地,免疫力较低的成年人也易被感染。常见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后颈僵硬,甚至嗜睡、呕吐、惧光或皮疹,更严重的可引致脑部受损甚至死亡。流脑需采取综合性措施预防,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行季节(2~4月)和地区,要警惕流脑的发生,不能误诊为感冒处理,以免延误病情[3]。

流脑在婴儿时期发生最为危险,因为此时流脑症状不典型,诊断较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有发生后遗症的危险。流脑常见的并发症为关节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流脑的后遗症有失明失聪、肢体瘫痪、弱智及精神改变、脑积水等。发现早期对普通型病儿采用恰当治疗可以彻底治愈此病[4]。

----------------------------------

作者单位:成都康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都 610100)

作者简介:蔡勇(1973-),男,本科,中级工程师,生物制品研发

通讯作者:侯文礼(1983-),男,硕士,中级工程师,生物医药,

2 疫情的处理及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如果在未实施菌苗免疫的地区或只对幼儿进行免疫的地区,暴发或发生流脑,不仅对此地90%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给予应急接种疫苗,而且对与病人经常密切接触的其他成年人,需根据实际情况应急注射疫苗。通过流脑血清学检查确定患者感染了哪一群流脑细菌,一旦发现是A群以外的菌群,必须对病人周围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抗菌药物预防[5]。

药物预防预防原则是要全程足量,磺胺嘧啶,成人2 g/d,儿童75~100 mg/kg/d;复方磺胺甲口恶唑,30~50 mg/kg,分2次,共3 d。但是监测结果发现30%左右的脑膜炎双球菌Nm菌株对磺胺耐药,因此建议儿童口服头孢拉定,头孢克肟等类头孢菌素,成人口服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每日早晚各1次,服用3 d。还有人主张在耐磺胺药时口服利福平,也有主张利福平与二甲胺四环素合用,可使带菌率降至零[6]。但为了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大规模服用预防药物。滥用药物会造成耐药的Nm增多,影响防治效果[7]。在检出脑膜炎球菌后,要迅速进行药敏实验,以便为临床治疗选择药物,这对控制疫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流脑疫苗注射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 ml/次。6个月至2周岁的儿童,使用A群流脑疫苗初免两针,间隔3个月;2周岁、5周岁各加强一针A+C群二价流脑疫苗。推荐6~15周岁的儿童接种A+C群二价流脑疫苗。成人也可以自愿接种。接种后6~8 h,局部可能有红晕或压痛感,24 h后可逐渐消退[5]。

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的人群食物和药物的过敏者;发热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的患者,但可以等康复后补种;有高热惊厥史的患者;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有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患者[5]。

流脑预防控制的重点应从易感人群和传播途径管理2个方面入手,在流脑的流行期间应做好宣传预防工作,动员居民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被褥日用品和生活用具要勤晒太阳,并且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大型集体活动,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

离治疗,对病人密切接触者口服敏感药物预防,控制传染源,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加强病例管理[8]。必要时扩大接种年龄范围。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对于减少本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9,10]。同时加强监测,包括流行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及健康人群的带菌率和抗体水平监测,尤其是要抓紧时机采取病人标本进行实验室检验,同时根据监测资料进行流行预测[11,12]。扩大监控范围,了解我国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和免疫接种水平,加大疫情监测和提高疫情报告质量。通过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合理地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

3 流脑疫苗的供应状况

从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问世以后,流脑的疫苗预防才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在国内外上市的流脑疫苗主要有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两大类[13],包括A群与C群单价、A+C群双价、A+C+Y+W135群四价的多糖(CPS)疫苗售品[14]。

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V)是由提取的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制成的疫苗,荚膜多糖决定脑膜炎球菌菌体本身毒力强弱的,不具有荚膜多糖的突变型脑膜炎球菌在血清中很快被补体系统清除,也不具备病原性,由免疫系统诱导产生针对荚膜多糖的血清抗体是对抗脑膜炎球菌的主要作用物质。现有的多糖疫苗均是基于此原理发展而来。此荚膜多糖是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为半抗原,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没有T淋巴细胞参与,不能产生免疫记忆。所以WHO曾建议流脑多糖疫苗一般不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规免疫接种。

国际市场上的有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和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两种。1971年,美国军方成功研发了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1981年,赛诺菲-巴斯德的4价多糖疫苗上市(商品名Menomune)[15],4价MPV是由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提取制成热稳定的纯化冻干的荚膜多糖,单剂疫苗含有相应血清群多糖各为50μg。此疫苗安全性很好,基本上无明显的全身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红肿和轻度疼痛,持续1~2 d。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面,2价和4价MPV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conjugate vaccine,MCV)是借助化学连接剂将脑膜炎球菌的荚膜多糖与其中一种蛋白载体(白喉 CRM197蛋白、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脑膜炎球菌的外膜蛋白OMP)连接构成结合的疫苗,此种疫苗的抗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