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资料总结大全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b5a1db102de2bd960588bd.png)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cbd79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3.png)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docx
![《孟子两章》复习资料.docx](https://img.taocdn.com/s3/m/70136ab743323968001c9269.png)
《孟子》两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倔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字词解释1、通假字①“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②“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④“拂”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三、一词多义①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吠亩之中/版筑之间/鱼盐之小(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Z至”的人)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动词,至IJ)夭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主谓之间,不译)②而:委而去之/闲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表转折)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③于:舜发于I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小,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天将降人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怵1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在)牛•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了有不战(要么)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四、古今异义1、迤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髙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人与家庭冇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离开(古入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吠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1、犬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66f2e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6.png)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知识点孟子二章是气节篇,总共包含了十七个小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一、物尽天择论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孟子引用了这个现象,来阐述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他认为,人也需要适应社会,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必须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够生存下去。
二、仁义论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他说:“仁者爱人,义者治人。
”这句话表明了仁爱和公正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必要之道。
他还强调了人之相互依存和宽容的重要性,只有人们互相帮助和宽容,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
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孟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品格。
君子以仁爱、公正和谨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忽略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因此,孟子提出了君子的四种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人性本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以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例,指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在良善,才能够真正达到道德的标准。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端”和“八恶”的概念,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道德准则。
五、价值观孟子强调了人的非凡价值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自然资源,并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维护生态平衡。
六、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提出了“以民为本”和“明王之治”,这两个思想是他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需要为基础,以明明正正的王法为规范,通过好的教育培养政治和道德的理想公民,组建高效的政府来实现这个目标。
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孟子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能自满自足,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谨慎行事,不要轻易拿出不可实现的承诺,确保自己的言行一致。
八、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提出了“教育有道”和“人非生而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8ca6273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e.png)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亲戚古义:内外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3、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通假字:1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3、古今异义:1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2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3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4、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行拂乱其所为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所以动心忍性一般“动”和“忍”是动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人恒过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国外..内容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0b0334eb14e852458fb57f9.png)
《孟子二章》知识总结《孟子》二章知识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谏敢言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①任:责任,担子②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穷之苦”③拂;违背④曾:通“增”增加⑤益:好处句意: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是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②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③征:征验喻:明白,了解句意: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①入:在里面,指国内②出:在外面,指国外③法家:有法度地大臣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⑤拂:通“弼”辅佐。
⑥恒:常句意: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生存发展句意: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文章理解(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孟子两章基础知识梳理
![孟子两章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435032eda38376bae1fae3d.png)
孟子两章基础知识梳理2013-01-09 16:44:30| 分类:学习园地|字号订阅《孟子》两章基础知识于晓梅的工作室孟子两章基础知识《孟子》两章一、重点字词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解释下面加点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9)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限制。
(11)舜发于畎亩之间发:指被任用。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13)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14)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15)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16)人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一词多义之七里之郭之,结构助词环而攻之之,它,代词寡助之至之,道,动词利天时不如地利利,有利,动词兵革非不尖利也利,锋利,形容词发征于色,发于声发,发出,动词瞬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动词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由于,连词瞬发于畎亩之中于,从,介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到,在,介词5.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劳其筋骨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苦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心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9a059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b.png)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孟子》是我国古代哲学领域里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的第二章,是本书的开篇,称为“天下篇”,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开始。
本文旨在对孟子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
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即所有人的本性都有善良的倾向。
他说:“人之初,性本善。
” 孟子进一步阐述,只有在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受到损害时,人的本性才可能受到污染,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性,以充分发挥人的善良品质。
2. 人可远大:孟子强调人的可远大,即人拥有相对独立的思维能力,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反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行动方式。
他说:“人能养生,且知止足,可以远大也。
”3. 人性不能自足:孟子认为,虽然人性本善,但人性不能自足,需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他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人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来纠正和巩固本性。
4. 道德观念:孟子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和信。
他把“仁”视为人性的本质,认为必须根据仁义来统治人民。
同时,他认为,智慧和信任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5. 经济观念:孟子认为,经济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一部分,必须注重国家经济状况的发展,为了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需要制定有序的经济政策。
6. 政治观念:孟子的政治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稳定且长久,必须通过德治来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使政治体系更加完善和稳定。
7. 治国理政:孟子的政治理论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管理者能够按照正义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变得繁荣和稳定。
8. 安全观念:在安全方面,孟子认为国家应该注重军事建设,强化边防防线,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必须建立和维护一个有力的军队。
9. 社会秩序:孟子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和谐、公正和规范的基础上。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f11d0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c.png)
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孟子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4d52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孟子》两章必备知识点《孟子》是孟子所著的一本道德哲学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分为七篇,共51章。
以下是《孟子》中的两章必备知识点。
第一章-尽心篇1.心性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善良,人性的真谛在于具备良知,即心。
人的心有自爱、孝道、忠恕等伦理道德情感。
一个人的善与恶,可以通过观察其行为和态度来判断。
2.心性运用:人要发挥心性的力量,推动其实现,而不是任由其被动。
重要的是充实人的心灵,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拓展心性,使之影响和改变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
3.至善:孟子认为至善是指所谓道德真理,是理想的境界。
他提出了“至善至美”的观点,认为能够践行道德的人,就是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4.人的完善过程: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实践来实现。
他提出了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从自身到家庭、社会再到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养生篇1.养心:孟子提出了养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心灵健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通过自我约束、修养和培养正直的品德,可以使心变得安宁而不受外界干扰。
2.心体合一:孟子提出了心体合一的观点,即心灵和身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
心灵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也可以影响到心灵的状态。
3.“心有所憾则生知,生知则息求,息求则心安,心安则养生。
”孟子认为,只有保持满足与安定的心态,才能养护身体的健康。
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过度的物质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养生之道。
4.饮食调理:孟子提出了饮食调理的观念,主张适度的饮食,不过量、不过度。
他认为饮食应当适应各个季节的变化,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调整,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结:《孟子》两章主要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与养生之道。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心性是人性的核心,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拓展心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
此外,他还强调心体合一,认为心灵的状态影响身体的健康,提出了满足与安定的心态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关注饮食调理,主张适度、适时的饮食,倡导人们注重个体差异和和谐发展。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https://img.taocdn.com/s3/m/d46e70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e.png)
《孟子二章》文言知识点归类孟子第二章是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人性的转化及修养的重要性等。
下面将该章节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具体如下:一、人性的善恶之辨1.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指人类在出生时都具有善良的本性,善良是人类天生而具备的,人性本善是指人性具有善良的基本倾向。
2.善恶之辨:孟子认为人性中不仅包含了善的倾向,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善恶之间的区别取决于人的修养和环境的影响。
二、人性的转化和修养1.人的修养:孟子提倡人的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修养,人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发扬和转化。
2.六亲: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子女、妻妾、朋友和臣子等人际关系,孟子认为这些关系是人性转化的重要途径。
3.以心传心:孟子强调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传递,通过传递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可以使人的心性发生改变。
4.性善即理: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人们应该依据内心的善良之理去行事,与之相逆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
5.成己、成人:人的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影响和改变他人。
三、善恶和修养的关系1.善恶是相对的:孟子认为善恶的判断是相对的,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处境,人们需要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2.天人合一:孟子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人的善恶和天地之间是相互吸纳和传递的,通过修养使人的善得到发扬。
3.以感人之心: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感动他人的心去感受、理解他人的善良之心,这样才能达到人的修养的目的。
4.以化人之心:人们通过修养感动和教化他人,让他人受到感动和改变,这样就实现了善的扩展和人性的转化。
四、修养的重要性1.悟性:孟子认为人的修养不仅需要外在的教化和感化,还需要悟性的启迪,通过自己的领悟去改变和转化内心的善恶。
2.文化:孟子强调修养需要借助文化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思考,使人的修养达到更高的水平。
3.克己复礼:修养的核心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以及恪守礼仪规范,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准则。
孟子二章知识点
![孟子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5052d733d4b14e852468d8.png)
《孟子二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提出仁政的思想观点。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政治活动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一、解释加点字三里之.城:的环.:围池.:古、护城河今、池塘兵革..:兵指兵器,革甲胄,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域.:限制固.:巩固。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之,占地利的城市。
威.:形容词作动词震慑道.:仁政;得道..:实行仁政;得道者..:之,到;至,极点。
...:实行仁政的君主;寡助之至亲戚..:古,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畔.:通叛,背叛;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天下顺之..:顺,归顺;之,实行仁政的君主;故.君子有不战:故,因此;二、课文理解作者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
提出战争的三个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通过列举占天时,却攻城不胜的事例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接着作者又列举占地利却弃城而跑的事例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作者又通过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来进一步论述地利不可依的道理。
然后作者又提出如何获取人和,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有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没人帮助他)。
施行仁政的好处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实行仁政的坏处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实行仁政。
“道”在孟子的心中代表着他的仁政的政治主张,在今天,它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
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多被用来指做正义的事得到人们的支持,而做不正义的事被人们反对。
如: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这可以用失道者寡助来形容它的处境,而中国推行和平主义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支持,这可以用得道者多助来形容。
孟子二章学习资料
![孟子二章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fedb5777232f60ddcca19b.png)
《孟子二章》学习资料孟子,名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补充: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理清结构第一层(1句):总论。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层(2—4句):从进攻一方和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层(5—9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
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极言城小,容易攻打。
“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
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6. “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分别从什么角度说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从进攻一方失利说,再从防御一方失利说。
这样写使行文简洁。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c965222af90242a895e5d2.png)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2、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国(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寡助之至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顺:归顺,服从。
君子:得道者。
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益:增加。
“曾”通“增”。
“衡”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3、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f8af9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5.png)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语文需要背诵的古诗和课文有很多,想要把东西记得牢固,不多背诵几遍是不行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孟子》两章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富贵不能淫》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称为“亚圣”。
2、《孟子》,记录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共七篇。
二、文章主旨1、《鱼我所欲也》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义”,要做到“舍生取义”。
2、《舜发于畎亩之中》通过列举六个饱经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当重任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又从个人发展、国家命运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鼓励人们用于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三、《鱼我所欲也》内容分析1、论证过程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层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从正面论证,说明义重于生,为了义可以死,宁死不做不义之事。
第二层假设推理,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
在此基础上用一句话对上文进行总结,即“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使舍生取义的主题升华。
第三层送正面举例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证明“义重于生”的观点。
第三段,首先举例“万钟”,从反面说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义”之举,与上一段中的“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然后作者又运用对比论证“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形成对比。
最后用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
2、孟子是怎样提出他的主张的?答: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用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3、文章开头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4、用“一箪食一豆羹“这一生动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答:“一箪食一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有时候却关乎生死。
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也会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即义重于生。
5、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与成语“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答: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7、“万钟则不辩礼义……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一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答:⑴对比论证、举例论证⑵作者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也不应该“不辩礼义而受之”,与“一箪食一豆羹”形成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8、“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这和“舍生取义”有什么联系?答:⑴“本心”指人原有的羞恶之心。
⑵“义”才能产生“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9、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10、开放性试题⑴、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⑵、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⑶、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⑸、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四、《舜发于畎亩之中》资料1、论证过程第一段,使用排比修辞一气列举出六个经历艰难困苦后成就大业的人。
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紧承上文,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种磨炼得到的结果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由个人经历(正面)推演到国家(反面),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才能得到生存发展。
第四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这是中心论点。
2、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⑴他们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⑵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定经历一番磨难。
3、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4、孟子从几个方面谈了对一个人的磨炼?分别是什么?答:⑴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
⑵思想上:苦其心志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
5、开放题。
⑴、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后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
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
如“比尔·盖茨”。
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
如邓小平同志。
⑵、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⑶、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名言:艰难困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例子: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⑷、“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挫折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终于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⑸、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五、孟子名言⑴尽信书,不如无书。
⑵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⑸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⑻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