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详解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ed0b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e.png)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一、 经络腧穴总论
![一、 经络腧穴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8a0d6ff5335a8102d220ab.png)
后 溪 督 脉 内 眦 颈
阴 跷 照 海 膈 喉 咙
列 缺 任 脉 行 肺 系
内 关 阴 维 下 总 同
公 孙 冲 脉 胃 心 胸
10)交会穴 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 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 《甲乙经》。分布于头面、 躯干部 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十 一 脾 俞 十 二 胃
心 五 肝 九 胆 十 邻
胸 三 肺 俞 四 厥 阴
5)募穴
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 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 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
十二募穴歌
心 主 包 络 厥 阴 也
膻 中 气 会 何 经 募
三 焦 募 在 石 门 穴
膀 胱 中 极 肾 京 门
气 会 膻 中 脉 太 渊
脏 会 章 门 腑 中 脘
7)郄穴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 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各有一郄穴)。首载于《甲乙经》 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十六郄穴
膀 胱 京 门 肾 水 泉
则痛”
⑵ 传注病邪:正虚邪盛时,经络是 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经脉病变可以传入内脏 ②内脏病变可累及经络“肝病胁痛” ③脏腑之间病变通过经络相互影响 “阴虚阳亢、肝郁犯脾”
5、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 诊断方面(压痛、结节、条索等) ⑵ 治疗方面: ①循经取穴治疗疾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fa742a3169a4517723a3a3.png)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e483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6.png)
经络总论知识点归纳总结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中医中,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传导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气血等生命物质得以在人体内部运行和流通。
下面将对经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络理论。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是中医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经络具有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路。
2. 经络的特点经络具有沿身体特定方向延伸的特点,分为经和络两个部分。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这些规律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
二、经络的分类和功用1. 经络的分类经络按其功能和走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络和腧穴三个部分。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
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和八脉穴。
2. 经络的功用经络的主要功能包括传导气血、调节阴阳、运行营养物质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部承担不同的功能,协调着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活动。
三、经络的病理变化1.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包括经气郁滞、经血瘀滞、经络寒热、经络虚实等。
这些病理变化常常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经络病症的诊断与辨证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脏腑症候和经络病变的特点,可以用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和辨证。
这些方法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调理与治疗1. 经络调理的方法经络的调理方法包括针灸、艾灸、推拿、拔罐、针刺、穴位按摩等多种中医疗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调理和治疗经络的病理变化,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2. 经络治疗的应用经络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风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五、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1. 现代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经络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和生物电学技术被用于研究经络的结构和功能。
2经络总论详解
![2经络总论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ea70c55e45c3b3567ec8bed.png)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第一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背腰部
腹部
1.5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3寸(膀胱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胸部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灵枢· 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
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相表里的阴经、阳经 ——在四肢末端 衔接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 接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歌诀: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合;膀胱肾心
包,三焦胆肝回;肝经复入肺。 特点:循环无端,周而复始。
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导引、气功、意念
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
经络学的重要性: 《灵枢· 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 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 病,不可不通”。 《医门法律》“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 手便错”。 经络学对临床医疗起着较大的指导作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经:路径
粗大,主干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式 线状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e273d591bceb19e8b8f6bab8.png)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62~68难主要对五输穴的含义、阴 阳属性与脏腑、脉气的关系和临床治疗 作用,以及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5、69~76难主要论述各类疾病所宜的 补泻法,如子午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等, 注意针刺和季节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属性 确定针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补阴与 阳的先后,以调和营卫气血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1、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 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 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 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 的病候。 3、 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 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 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 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经络学说的发展
(一)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 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记载有关经脉循行、是动 病、所生病及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雏形。
(二)《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 它分成《灵枢》、《素问》,总结了奏 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就,尤对经络的论 述更为详尽,从而说明了战国时代经络 学说已基本形成,其主要阐述了:
经络总论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 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一、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 统的含义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 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Biblioteka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061a513b3567ec102d8a5f.png)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头
胸
腹气有街
腹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0239d7360cba1aa811da73.png)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四经脉第二讲经络总论》讲座课件
![《十四经脉第二讲经络总论》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0dabc7f524ccbff1218472.png)
5
(三)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1.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2.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 部衔接。
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在头面部相接。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 阴经)在胸部交接。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主体部分;络脉是经脉 的分枝,是经络的细小部分。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 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10/9
针灸学 经络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2019/10/9
针灸学 经络总论
10
复习题:
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手太阴肺经、…)
3.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5.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
经络系统
经脉
十二经脉 附属于 奇经八脉
络脉
十五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2019/10/9
针灸学 经络总论
2
一、十二经脉
定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内容: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10经络总论
![10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05efeb26fff705cc170a64.png)
命门(目)之上l寸 耳后上角下外眦
颜下合钳上 腋内动脉
背俞 腋下3寸
相应腧穴 睛明 听会 人迎
肾俞、廉 泉 肝俞
脾俞、廉 泉 攒竹
丝竹空 迎香 中府 心俞 天池
三、气街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灵枢· 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 ,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 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 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又从另 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
经脉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足三阴三阳根结
根(井穴) 至阴 厉兑 窍阴 隐白 涌泉 大敦
结 命门(目)--睛明 颡大(钳耳)—头维 窗笼(耳)—听会 太仓(胃)—中脘
廉泉 玉英(玉堂)、膻中
十二经脉
足太阳 足少阳 足阳明 足少阴
足厥阴 足太阴
本十二经脉标本
标
部位
相应腧穴
部位
跟以上5寸中
经络学说
就是研究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气
经气,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手太阴经筋
• (四肢部)大指上, 鱼后,寸口外侧, 肘中,腋下。
• (躯干)缺盆、肩 前、胸里、膈、季 肋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 布之所在。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4a86a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0.png)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最新【医学】经络总论 共(46页ppt课件
![最新【医学】经络总论 共(46页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42a228ce2f0066f4332235.png)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外侧者为手三 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 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 “太阳”在后。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通过经别、 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 合”关系。其分别络属于互为表里 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 相合的关系。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三)、十五络脉
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 相对性。
十五络脉
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
(1)提供光学反馈,使激光器成为激光振荡器;(2)限模,使激光束具 有一定的能量空间分布及频谱结构。
在激光技术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的是所谓平行平面腔。在光学上称
为法布里—珀罗干涉仪。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广泛采用各种各样 的光学谐振腔。
闭腔
光学谐振腔
稳定腔(共焦腔、其他…) 开腔 非稳腔
临界腔(平行平面腔、共心腔…) 气体波导管
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 条经脉
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 涵 蓄 十 二 经 气 血 ,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1c5500e2bd960591c67718.png)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奇经八脉
奇经 “奇”,即奇特、奇异。是十二经 脉以外的特殊通路; 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的经脉。 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4.经络的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经气
⒈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十二经脉脏腑络属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的贯通 脏腑器官整体 经脉与组织的关系 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器官生理功能-需气血濡养 气血通达-需经络的传注 3.调节功能平衡 针灸补泻调整机能,气血不和阴阳偏盛偏衰 4.感应传导作用:得气 行气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 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足厥阴—内踝8寸交出足太阴之前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足三阴——腹及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经络总论
郑大一附院 王燕
(一)、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网络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 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 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8f2c7d27d3240c8547ef16.png)
阳经属腑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三阳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的
“属络”关系
(3)表里属络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
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 表里关系
络脉和经别的沟通
(4)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 周而复始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衔接)
经络腧穴总论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 称,是联系脏腑和体表及 全身各部(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一、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
孙络 络脉 浮络
二、十二经脉特点:
(1)有规律的分布、循行(“外行部分”)
①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②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2)内属一定的脏腑:(“内行部分”) 手太阴—肺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手三阴
阴经属脏
足三阴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高点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 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关节、肌肉、 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
⑵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
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
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经络总论详解
![经络总论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39b0b81284ac850ad024279.png)
十五络脉
2.十五络脉的特点
(1)十二经脉的络脉从络穴分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2)任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分出,散布于腹部; (3)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分出,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4)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
3.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联系; 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任脉络、督脉络、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 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 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一 、晕针 二 、出血 三 、感染
一、针刺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 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 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 醉酒等禁针。
以膈来分经脉所属手足;以阴阳来分经脉所属脏腑。
位于膈以上胸腔之脏-所属经脉为手阴经,表里之腑为手阳经; 位于膈以上腹腔之脏-所属经脉为足阴经,表里之腑为足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类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阴经属脏络腑
胆……………足少阳胆经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
表里手经接于手 表里足经接于足 阳经接于头面 阴经接于胸腹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总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ca5b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4.png)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总论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和络组成经络系统。
“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中医各科临床均有普遍指导作用。
在针灸的临床辩证、确定治法、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方面,无不以经络为理论依据,所以,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命名和组成一、经脉的命名(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依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经脉分别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部位特点、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手太阴肺经,其循行于上肢而冠以手,其阴气最盛而成为太阴,经络连属于肺脏而加用该脏名称。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督、任、冲、带、阴硚、阳硚、阴维、阳维八条经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
(二)奇经八脉(三)十五经络十二经脉和督、任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分布特点: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浅出于头项部(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的阳经经脉(合)。
由此,十二经别根据阴阳表里相合为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循行分布,加强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途径,密切了表里经间的关系,并沟通了阴经与头面五官的联系,扩大了阴经腧穴的主治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晕针 二 、出血 三 、感染
一、针刺禁忌: 1 、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 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 、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 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 女子禁针石门。 3 、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 、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 醉酒等禁针。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1)四肢分布规律 (3)躯干分布规律 胸腹部-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足阳明胃经
厥阴 少阴 少阳 太阳
太阴
阳明
胸胁部-足少阳
足厥阴 足太阴
(2)头面部分布规律
腰背部-足太阳
肩背部-手三阳
阳明经-面部、额部
两者在临床上个具特色,相互为用,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 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 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 作用; 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第四,医疗费用经济;
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
第一节
经络的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经络的概述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能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的脏腑、肢体、五官九 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借以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肢节,调节体内各部组织的一种特殊联络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 的主干,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 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其部位分布较浅。
(1)经深络浅-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络脉“浮 而常见”。经脉在深层,络脉在浅表; (2)经直络横-“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经脉 多直行,有规律地越过关节,联系脏腑、组织、器官;络脉无规律地呈 网状分布于机体各个部位。
(3)经粗络细-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较为粗大;络脉是经络 系统的分支,结构细小。
二、灸法禁忌: 1、穴位禁灸:
眼区:如丝竹空、攒竹、睛明;
面部:头维、素髎、禾髎、颧髎、 迎香、下关; 血管浅表:人迎。
2、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 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 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 气管炎 7、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 11、白内障;
针灸,是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的合称。
针刺疗法,是用金属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针具,依据穴位, 施以适当的手法,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 治疗目的,称为针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或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条, 点燃后置于穴位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以通经活络,回阳救 逆,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称为灸法。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 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缓 解) 21、单纯急性 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 疾 24、便秘 25、腹泻 26、 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中风 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34、 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 痛 38、颈臂综合征 39、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 42、腰 痛 43、关节炎。
针灸学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 核心,遵循辨证施治的规范,以针刺和艾灸等为手段, 进行治病、防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 中篇:刺灸法
(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其它针法)
下篇: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作用、配穴处方方法、特定 穴的应用及常见病的治疗)
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功能的带状结构。 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功能的网状结构。 筋膜组织和小血管是经络的组织结构 神经、血管、淋巴管是经络的作用途径 调整人体功能是经络的效应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节
经络的概述
2.经络的区别
经脉和络脉合为一体分布于全身,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又有明显区别,其特点为:
以膈来分经脉所属手足;以阴阳来分经脉所属脏腑。
位于膈以上胸腔之脏-所属经脉为手阴经,表里之腑为手阳经; 位于膈以上腹腔之脏-所属经脉为足阴经,表里之腑为足阳经。 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
2.十二经脉的分类 阴经(属脏)
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阳经-额、头项、头后部 少阳经-头侧部
十二经脉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
属 脏 络 腑 属
手太阴肺经…………肺
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阴心经…………心 足太阴脾经…………脾
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小肠…………手太阳小肠经 胃……………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阴肾经…………肾
阴经属脏络腑
胆……………足少阳胆经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
5.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4)经少络多-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等,有固定的数目;络脉
除十五络脉外,没有固定数目,数不胜数。
总之,经的特点:深、直、粗、少。络的特点:浅、横、细、多。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络脉包括
经脉包括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每一条经脉的名称,分为三个部分即:手或足、阴或阳、脏 或腑。其命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