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
经典条件反射著名的例子
经典条件反射著名的例子
• 行为主义经典实验——儿童惧怕情绪获得实验实验开始时,实验者给他呈现 狗、猴子、白色绒棉以及白鼠,被试对这些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 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响起钢条敲起的巨大的声 响,他停止动作,但并没有哭。当他再次去触摸白鼠 第二次响起敲击钢条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并张 口大哭。他第三次去触摸白鼠,同样又响起敲击钢条 的巨大声响,他猛烈跳起,张口大哭,并试图爬开。 接下来,者将一只兔子呈现在他面前,他大哭并试图 爬开。然后,实验者又将毛衣呈现在被试面前,被试 并无接近倾向。最后,被试看到带毛发的面具,反应 剧烈,大哭,立即向相反方向爬去。
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
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
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
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基本定义
– 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典型范例,包含了可 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 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 然恢复作用。 •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 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 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 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 泛化的最好例证。
• 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 (unconditioned response、UR),且不需要经过学习
最新条件反射的建立⑴经典条件反射ppt课件
2. ⑴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
舌、身等感受装置的现实具体的感 觉刺激信号。 ⑵第二信号:如果说具体的信号是第 一信号,那么相应的语词则是第一 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
⑶ 两个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是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 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 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 第一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
⑵如果以后,只对100Hz音响刺激给予 食物强化,对80Hz或120Hz音响刺激 不给予强化,那么最终将导致只对 100Hz刺激保持阳性效应(有唾液分 泌),而对80Hz或120Hz音响则出现 阴性效应(无唾液分泌),此现象称 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如,初学英语者对单词diary(日 记)和dairy(牛奶房)的学习记忆 过程。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和一侧优势
speech center in the cerebral cortex &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ce
(一)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功能障碍名称
受损部位
出现的症状
运动性失语
失写症
感觉性失语 失读症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Broca三角区(S)
⑴表现: ①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 ②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 阈提高; ③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 减弱,几乎完全松弛;
④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 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
⑤做梦
⑵意义: ①异相睡眠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 ②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虽减 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 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 触联系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 ③异相睡眠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 现,易导致某些疾病(如心绞痛、 哮喘、脑血管病等)的发作;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
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的心理教养》。
(一)观 点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S-R)之间联结的过程。
阿尔伯特实验
条件作用过程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
1、习得律(acquisition):认为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引起的,是后天习得的。 2、消退律(extinction):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
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3、泛化(generalization)律或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
两种学习形式
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S—R的联结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R—S的联结过程) 这补充和丰富了原来行为主义的公式。
强化学说
认为行为变化在于强化作用,强化就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 叫强化物;强化可分为:
① 积极和消极强化 ② 一级(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二级(社会接纳、信物和活动)强化 ③ 连续式(即时)强化与间隔式(延缓)强化(单间式与比率式)等;
取消愉快的结果
Removal of pleasant consequences
强化与惩罚的种类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消除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给以高分)
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如给予批评)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杂务)
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如禁看电视)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也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关于学习理
论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
该学说由俄罗斯科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在19
世纪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同。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环境中,一个特定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和一个特定的反应(无条件反应)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是通过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网络形成的。
当一个新的
刺激(条件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这种内在联系会逐
渐形成,从而导致一个新的反应(条件反应)。
这个过程称为条件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一只狗在看到食物的时候,
它会开始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应)。
然而,当实验者在食物出现前响
起铃声(条件刺激),并且多次重复这个程序时,狗会逐渐学会将铃
声与食物联系起来,当铃声响起时开始分泌唾液(条件反应)。
这种学习过程在人类和动物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看到熟
悉的教师进入教室时,我们会立即起立的行为就是一种经典条件反射。
而在实验研究中,这种学习过程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心理治疗中通
过逐渐建立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的联系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方式。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不仅在行为心理学中应用广泛,在神经科学和
认知心理学领域也有许多研究成果与应用,深刻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的
发展。
同时,这一学说的许多理论也成为了行为学派(Behaviorism)
的基石之一,为人类行为研究和改变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无条件反射
8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 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科学基
础和理论核心 条件反射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9
基本观点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 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 机制★
10
食物(无条件刺激US)——→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 射)
29
老人的智慧
一位老人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总有一群孩子 在他家附近打闹,她制止了几次,都无效。 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孩子们说,谁叫得最凶, 他就奖励谁。结果孩子们很高兴地大喊大叫,他 果真奖励了叫得最凶的。过了几天,任孩子们怎 么叫,他也不给奖励了。于是孩子们说,不给钱 谁还给你叫呀。于是孩子们再也不在他家附近吵 闹了。老人达到了他的目的。
32
(四)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
正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 ) :当在环境 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 :当某种刺 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 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物。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它们的结果都 是增加反应概率。
食物(无条件刺激US)+铃声(条件刺激CS)→唾液 分泌
铃声(条件刺激CS)——→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11
条件作用的获得
条件作用是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 反复结合而建立的。
中性刺激,一定要同时或先于无条件刺 激呈现。
中性刺激于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不能 过长。
12
条件作用的消退(ex时,若获得 满意的结果,联结的力量就增强;若得到 烦恼的结果,联结的力量就减弱。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可真是个有趣的事情,听着就像一场科学秀。
说到巴甫洛夫,大家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他那条闻名遐迩的狗。
这只狗可不是普通的狗,它被训练得简直像个小演员,每次听到铃声就乖乖流口水。
想想看,真是有点搞笑啊,一条狗就因为一个铃声就能变成了“水龙头”。
这可不是在说笑,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魅力所在。
巴甫洛夫通过观察狗的反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在每次喂食前都响铃,慢慢地,狗就开始把铃声和食物联系起来。
铃声一响,肚子里的馋虫立刻就醒过来了,流口水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像我们人类的习惯呢?比如每当你听到厨房的炒菜声,肚子就开始“咕咕”叫,心里已经幻想起一桌美味佳肴。
这就是条件反射在生活中的体现。
咱们都知道,条件反射可不仅仅局限在狗身上。
想想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听到妈妈的呼唤声,心里就忍不住乐开花。
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想的可不是数学作业,而是妈妈那一碗热乎乎的汤。
这种反应就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巴甫洛夫其实就是把这种现象科学化了,弄得更有条理。
条件反射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普遍性。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大家都逃不开这个“规律”。
比如,很多人一闻到某种香味,就会想起小时候的某个特别的瞬间。
可能是奶奶做的点心,可能是夏天的水果摊,这些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每当这个香味一来,心里就像开了花一样,暖暖的。
这种感觉真的是奇妙,仿佛时间都倒流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笑。
再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
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听到那咖啡机的嘶嘶声,心情瞬间就变得愉快。
就像喝了快乐水一样。
巴甫洛夫的理论恰恰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每次喝咖啡,伴随的声音和气味就悄悄在我们的脑海里埋下了印记,久而久之,这些刺激信号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你看,巴甫洛夫的研究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条件反射有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搞笑的后果。
比如,有的人一听到开门声,立刻以为是快递小哥来了,心里想着“哇,终于等到我的包裹了”。
条件反射详细介绍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位,条件反射的形成与突触传 递的增强或抑制密切相关。
神经递质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递质释放
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和释放模式会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受体调节
条件反射的形成还涉及神经递质受体的调节,包括受体的 数量、亲和力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
影响因素
03
消退与重建的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刺激的强度、频率、时
间间隔等。
影响条件反射形成的因素
刺激特性
刺激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特性会影响条件反射的形成速度和 稳固程度。
个体状态
个体的年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也会对条件反射的形成产生影 响。例如,年幼或年老的个体可能较难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对神经科学发展的贡献
01
揭示神经机制
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动理论发展
条件反射的研究为神经科学提供了重 要的实验范式,有助于揭示神经系统 在条件反射形成、储存和表达过程中 的机制。
条件反射理论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 理论之一,其研究推动了神经科学相 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03
指导临床实践
条件反射的异常与许多神经精神疾病 密切相关,如焦虑症、抑郁症等,条 件反射的研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后果对行为习成的 重要作用,即通过奖惩机制来塑造或改变行为。
条件反射的泛化与分化
研究条件刺激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变化,有助于理解个体 如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条件反射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行为习惯养成
通过反复训练,使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如定时作息、遵守纪律等。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共10张PPT)
• 食物 (US) + 声音 (NS) => 唾液分 泌 (UR)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
应的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 应
• 声音 (CS) => 唾液分泌 (CR)
• 条件反射实验可简化为三部分:
•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 非条件反 应
•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 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非条件刺激(US):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也叫无条件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是被动的,只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行为。
声音 (CS) => 唾液分泌 (CR)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
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
食物 (US) + 声音 (NS) => 唾液分泌 (UR)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 中性刺激 → 非条件反应 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
2、 条件刺激 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
非条件刺激(US):能引起机体非条件反射的刺激,也叫无条件刺激。
巴普洛夫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 (二)反应:1、非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实验可简化为三部分: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 条 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巴普洛夫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学说
巴普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学说巴普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学说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又称古典制约。
它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
一、经典条件反射基本定义经典条件反射又译古典制约,即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它包含了可重复的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刺激能够引起非条件反应,且不需要经过学习,非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反应的关系,称做非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则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初始中性刺激,这是需要学习的。
二、经典条件反射特征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
1、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2、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3、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4、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
三、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举例分析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的。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
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改革方案将于今后两年内完成。
改革后,中国设大约50个省级政区,为此至少有4个城市将升格为直辖市。
按照中国“财经网”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辖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现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人口不能少于200万。
第三,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
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sponse。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 实验开始时,首先给狗呈现铃声 刺激,半分钟后给狗喂食物,于 是可观察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 后,只要听到铃声没有食物出现, 狗也会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
伊凡.彼特诺维奇.巴甫洛夫
• 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 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 对经典条件反射现象最早是由前苏联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发 现的。巴甫洛夫主要以狗为研究对象 曾因对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研究而获 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 他与助手在对狗的研究中发现,狗 吃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但附着时 间的推移,狗不吃食物,但只要一 见到食物,就开始分泌唾液,再后 来,只要听到助手的脚步声,狗似 乎知道马上就可以吃到食物,唾液 的分泌也开始增加。来自伊凡.彼特诺维奇.巴甫洛夫
1849年9月14日出生于梁赞的一个牧师家庭, 1860年进入神学院,1870年改变成为当牧 师的初衷,进入圣彼德堡大学学动物生理 学。1875年转入军事医学院学习,1883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获任军事医学院 副教授,1890年起成为军事医学院药理学 教授,1895年起为生理学教授,1904年因 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 奖金。
消退律
• 消退律
•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而没有无条件 刺激相伴随,条件反应将逐渐减弱并 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只是暂时的, 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后,又能自动恢复。 只有当几次自动恢复都没有得到强化 时,条件反射才会真正消退。
泛化与分化
• 泛化与分化
• 条件反射一经确立后,有机体不仅能对条 件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与条件刺激 相类似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一现象就是条 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井绳”所描述的就是这种现象,对某种 中性刺激的过分恐惧、过分焦虑的产生多 是因条件反射的泛化而导致的。与泛化互 补的是分化,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即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刺激 不给予强化,以后泛化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教资特岗招教系列7: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教育意义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教育意义(教育启示)文/张晓全内容摘要:教育意义:让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匹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两种刺激尽可能不进行匹配,即便已经形成不良习惯,要采用消退的办法干预不良习惯的发展,直至不良习惯消退或者消失;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合理利用分化和泛化:当相似的材料出现时,要建立牢固的条件反射,使其产生分化,对反应能产生相同后果的材料,适时的使用功能习得性反应泛化,促使学生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是指个体经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多次匹配而产生的只对条件刺激就能产生反应的现象,其主要原理包括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且条件刺激必须在先发生,如果刺激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甚至消失。
在反应初期可能会出现分辨不清即对相似的条件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叫泛化,能分辨清楚即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相似的刺激不做反应叫分化。
其理论的教育意义:1.为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物质的或精神的刺激必须要同时或者近于同时发生,以便形成刺激核反应的联结。
比如小学生上学前家长做好上学准备,如准备学生喜欢的学习用具等,或者在上学前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老师在上课前要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在紧随其后的学习中得到满足,以便尽可能快的建立刺激和反映的联结,从而使学生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为了消退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要有意识的减少引起不良习惯的诱因的发生,即尽可能减少引起不良习惯的条件刺激的出现,或者即便出现也不立即甚至故意拖延二者发生的时间,是形成的不良习惯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
比如对学生过多的上网习惯,改变的方法尽可能减少能上网的机会,或者即便能上网,也不能随时上网,时间上要尽可能不能同步,以便不能形成稳固的刺激核反应的联结,或者逐渐消退已经形成的联结。
由于完全消退已经建立的联结远比建立联结要困难,因此及时发现问题,不要等不良习惯形成后再去改正,那样就困难多了。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对数学学习的启示-文档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对数学学习的启示一、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的简要了解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把食物显示给狗,同时测量狗唾液的分泌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狗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铛,这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铛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因食物而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应叫无条件反射;铃响这一中性刺激称条件刺激,而由铃响引起的分泌唾液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1]。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对数学学习的启示1.习得律对数学学习的启示巴普洛夫研究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对形成条件作用的影响,通过实验可知,无条件刺激在有条件刺激出现之后效果比较好。
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对简单事物的了解,建立事物与新知识的连结,从而对抽象概念有新的认识。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映射的概念时,首先可以联想生活中看电影时,电影票和座位号得对应关系,从而把映射概念先形象化,进而在对映射概念反复学习理解,当学生建立连结时就可以撤掉无条件刺激(形象事物),达到对新概念的完全掌握。
2.消退律对数学学习的启示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的出现,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2]。
条件反射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这一习惯再也没有了,在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的恢复,从这一学习律可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常复习才能抑制知识的遗忘,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公式、定理、性质的记忆,如果不经常复习巩固,就会遗忘或者混淆,更难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3.泛化律对数学学习的启示泛化律是指某一种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就可以由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引发。
刺激与原来的条件刺激越相似,引发的条件反射的可能性就越大[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自动反应。
这种理论最早由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他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会分泌唾液,即使没有食物出现。
这种现象被称为条件反射,也就是说,狗已经学会了铃声和食物之间的联系,铃声成为了一种条件刺激,能够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一些例子:
1. 恐惧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恐怖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恐惧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儿时曾经被狗咬过,之后他可能会对狗产生恐惧反应,即使这只狗并没有攻击他。
2. 食欲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看到或闻到食物时,他的身体会自动分泌唾液和胃酸,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或减弱。
3. 爱情条件反射: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产生了浪漫关系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人相关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比如,听到该人的名字或看到该人的照片时会感到愉悦。
4. 疼痛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疼痛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疼痛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被蜜蜂蜇过,
之后他可能会对蜜蜂产生疼痛反应,即使这只蜜蜂并没有蜇他。
5. 情绪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情绪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情绪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在某个地方经历过悲伤事件,之后他可能会对该地方产生悲伤反应。
6. 厌恶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令人厌恶的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厌恶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吃过不好吃的食物,之后他可能会对该食物产生厌恶反应。
7. 睡眠条件反射:当一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经常睡觉时,他的身体会自动产生睡意,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反射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或减弱。
8. 欲望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愉悦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欲望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吃过好吃的食物,之后他可能会对该食物产生欲望反应。
9. 恶心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令人恶心的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恶心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看到过令人恶心的场景,之后他可能会对该场景产生恶心反应。
10. 兴奋条件反射:当一个人经历过某种兴奋事件后,他可能会对与该事件相关的事物产生兴奋反应。
比如,一个人曾经参加过刺激的活动,之后他可能会对该活动产生兴奋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原因。
通过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