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波的形成和传播》【公开课教案】(新人教版-4)

合集下载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1.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绳波发生器、波传播演示器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波现象,如海浪、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点?2. 探究波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实验,总结出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波的分类。

3. 学习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结合课件讲解,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通过课件和实验,讲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探究波的多普勒效应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波的多普勒效应,结合课件讲解,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和传播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波现象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描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阐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5.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波的知识进行分析。

教案——波的形成与传播

教案——波的形成与传播

波的形成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

波谷。

3.知道什么是纵波,疏部、密部。

4.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时也传
递了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做实验的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互相团结、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抖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传播。

3.让学生举出相关波的例子。

学生活动:举例(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地震波)
教师活动:水波、声波、地震波——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电磁波
(二)进入新课
教师活动:1.振动的传播称为机械波,简称为波。

2.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绳上和弹簧上的波在绳和弹簧
上传播,水波在水面传播,声波在空气中传播。

3.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绳、弹簧、水、空气)
课堂总结。

高中物理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4

高中物理 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4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感性认识什么样的运动叫波动。

2.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会由机理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3.理解机械波波动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波动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波动过程之美,体会物理研究的威力(表面上波动过程很复杂,分析后发现它如此简单),体会物理学分析过程的逻辑之美,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多观察,多思考中学生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

2.通过参与模拟波动的过程,体会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机械波波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2.质点间的带动作用造成的各质点振动的重复性和滞后性。

【教学难点】1.各质点只是振动没有沿传播方向迁移的确定。

2.带动作用的应用,即如何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课件与视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第十二章的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板书课题)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通过观察,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二是透过表面现象探究机械波形成的原因。

新课引入教师演示三种运动形式:一为绳子的运动(用跳绳沿竖直方向演示);二为弹簧的运动(用纵波演示器);三为水面的运动(自己录制的视频)。

师:刚才看到的三种运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物理学上称这样的运动为机械波。

新课教学板书:一、感性认识波动,探究机械波波动的运动规律投影出示问题1:机械波这种运动形式与过去我们学过的各种运动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若学生回答不出,可以提醒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考虑,进一步提示从研究对象的个数考虑。

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选修3-4《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姜恩海授课班级:高二(3)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实验(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波相关的问题,如波的速度、频率等计算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波的定义、性质和传播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波的传播和形成过程中的原理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波浪拍岸的视频,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形成和传播是如何发生的。

2.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波的定义和性质:波是能量传播的方式,具有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性。

(2)分析波的形成过程:波的形成是由于互相作用的粒子产生能量传递。

如水波是由于风力使水颗粒上下移动而形成的。

(3)讲解波的传播过程: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上的粒子会作周期性的振动,通过相邻粒子传递能量,形成连锁反应。

3.案例分析与解答(25分钟)提供几个与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波的传播速度、频率等概念的计算方法。

4.实验探究(35分钟)安排一个小组实验,用弹簧和波浪机模拟波的传播过程。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和比较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变化,进一步理解波的传播原理。

5.总结与拓展(15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机械波在空气、水、固体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频率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了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深化了对波的理解。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波的分类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视频、知识讲解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实验探究的环节不能够充分展开,下次课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

高中物理:12.1《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用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学生回答:不行。

物理选修3-4人教新课标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4 教案.

物理选修3-4人教新课标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4 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教学学目目标标】】1.了解波产生的过程2.理解波是一种运动过程3.知道介质中的质点的运动特点【【重重点点难难点点】】1、横波的形成和传播;2、质点的振动和波的传播之间的关系。

【【教教学学方方法法】】演示、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教学学用用具具】】软绳、音叉、软弹簧、波动演示仪、多媒体课件【【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波的形成和传播1、波的实例:水波、长绸舞、红旗迎风飘扬【演示】抖动一根软绳使其形成一列波。

2、波的形成原因:【课件演示】(1)介质(绳子)可以看成由许多质点组成,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2)前一个质点的振动会带动相邻的后一个质点振动,但后一个质点的振动总是比前一个质点的振动滞后;(3)振动这种形式的传播形成波。

二、机械波1、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1)波源:保持持续振动的物体。

(2)介质:借以传播波的物质。

▲ 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

3、机械波的特点:(1)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或周期)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或周期);(2)沿波的传播方向,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但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3)机械波在传播时,介质中的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沿波的传播方向随波迁移。

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4)波也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5)波还能传递信息。

如:无线电波、光波三、机械波的分类(从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来分)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

(1)波峰: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

(2)波谷:在横波中,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波叫做纵波。

【演示】用一根长而软的螺旋弹簧演示纵波。

(1)密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密部。

(2)疏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疏部。

3、(1)横波只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气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波的形成与传播 教案 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与传播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秦伟2008213398教材: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 课题:第十二章第一节波的形成与传播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械波的教学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波的教学是以振动为基础的,也是振动知识的深化和延伸。

同时,对于以后章节中讲到的很多物理现象,比如光、声音、物质波等,都与波有关,本节作为波的基础知识,联系到教材中的很多其它有关波动的内容,乃至整个物理学专业范畴中,波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

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

课本中尽量用形象的比喻、图示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抓住主干,以便切实让学生理解最主要、最基本的知识,和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多举学生常见的或易于了解的实例,并通过比喻、播放录象、模拟动画,帮助学生逐步体会和理解。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并了解平面与立体空间中的机械波。

2、知道横波、纵波、波峰、波谷、密部、疏部的概念,建立机械波的物理图像。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深入理解机械波的产生与传播机理。

4、理解机械波传播的运动形式,实际是一种能量的传播。

5、了解波可以传递信息(二)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一开始就播放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为目标的达成埋下伏笔。

组织学生进行绳波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对探究对象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大胆发言、体验成功,在交流中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观点,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与交际能力。

把重难点、疑点的突破有意识地分阶段融入到学生的主动探究中,使一波一波的探究活动此起彼伏,贯穿于教学的主干线。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

學校:實驗高中學科:物理編寫人:李以磊審稿人:劉雲濤《12.1 波的形成和傳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傳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4第十二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機械波的形成過程,機械波的分類,可以說課程內容比較簡單。

本節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波動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知道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過程②知道什麼是橫波,波峰和波谷③知道什麼是縱波,密部和疏部④知道“機械振動在介質中傳播,形成機械波”,知道波在傳播運動形式的同時也傳遞了能量2、能力目標:①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波動現象的研究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及傳播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我們的學生屬於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水準有差距。

而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的有關波的知識和現象,在初中已經學過諸如聲波之類的波的知識,但是那時候的知識過於感性和膚淺,通過高中的學習會把知識落實的更加科學和深刻。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索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六、教具和課前準備1絲帶、波動演示箱、水準懸掛的長彈簧、音叉2、學生準備:把導學案的課前預習內容做完整並且核對答案。

3、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還有教具的準備。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演示]抖動絲帶的一端,產生一列凹凸相間的波在絲帶上傳播(激發興趣,引出課題)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我們接觸到一種廣泛存在的運動形式——波動,請同學們再舉出幾個有關波的例子。

(學生舉例,活躍氣氛;讓學生在大量生活實例中感觸波的存在,增強感性認識。

)學生會列舉水波、聲波、無線電波、光波。

(完整版)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完整版)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教学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张开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的产生的两个条件:振源与介质2、认识到波传播的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不随波迁移3、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信息4、能够区分横波与纵波(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波动现象,通过思考讨论,能够提出所要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通过游戏的体验、实验的观察,体会从现象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3、通过观察实验与多媒体课件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学习观察辨析、归纳总结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浪的形成”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增强相互间的协作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地震波”,增强运用物理知识理解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波的形成过程和产生条件教学难点理解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学情分析(一)知识层面本节课所涉及的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现象中表面上认识波动现象,但是在理论上对波动的形成条件、传播特点还不了解。

(二)能力层面高二的学生通过初中、高中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但是对波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的想象仍有较大困难。

教学方法情景激学、互动探究、实验演示、课件模拟、启发讲授、总结归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方法手段备注一、新课引入(5分钟)●展示图片:上课首张ppt展示风景中的水波图片●展示图片:奥运会赛场上艺术体操项目的带操运动员抖动绸带●演示:绸带上的波动●播放视频: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表演形成波浪的片段提问:从刚才这些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种起伏的运动形式,它是什么呢?讲述:对,这是波动,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直线运用、圆周运动一样,都是我们自然界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

我们把水波、绳波、声波这些波动都叫做机械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机械波的知识。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波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掌握横波和纵波的特点及区别。

了解波的传播规律,包括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波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横波和纵波的特点。

波的传播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波的形成机制中质点的振动与波的传播之间的关系。

对波长、波速和频率概念的理解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海浪拍岸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海浪的起伏和传播,提问学生:“海浪是如何形成和传播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波的形成与传播。

(二)新课教学1、波的形成(1)演示实验:一根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上下抖动,观察绳子上形成的波。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波是如何形成的?(3)总结波的形成条件:要有介质、要有振源。

介质中的质点在振源的带动下依次振动,从而形成波。

2、横波和纵波(1)展示横波和纵波的模型,讲解横波和纵波的定义。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横波和纵波,如:绳子上的波是横波,声波是纵波。

(3)让学生观察横波和纵波的图像,比较它们的特点。

3、波的传播(1)结合演示实验,分析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特点。

质点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2)讲解波的传播是振动形式的传播,也是能量的传播。

4、波长、波速和频率(1)通过图像展示,引入波长的概念:在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2)讲解波速的定义: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3)介绍频率的概念:波的频率等于振源的频率。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形成和传播

學校:臨清實驗高中學科:物理編制:李以磊審核:劉雲濤選修3-4第十二章第1節波的形成和傳播課前預習學案:一、預習目標:1、知道直線上機械波的形成過程.2、知道什麼是橫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麼是縱波,知道疏部和密部.二、預習內容1.波的形成:引起波動的振動體叫波源.波源振動帶動它相鄰質點發生振動,並依次帶動離波源更遠的質點振動,只是的振動比前一質點的振動遲一些.於是,波源的振動逐漸傳播開去.2.機械波產生的條件:(1)要有;(2)要有傳播振動的.3.機械波的特點:(1)機械波傳播的是質點的,也是傳遞能量和資訊的一種方式.介質中的質點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並不隨波的傳播而遷移.(2)波動是大量質點的集體行為,各個質點的振動有一個時間差,離波源越遠的質點振動越滯後.4.機械波的分類:機械波分成和兩類.質點振動的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的波叫橫波.在橫波中,凸起的最高處叫,凹下的最低處叫.質點的振動方向跟傳播方向的波叫縱波.在縱波中,質點分佈最密的地方叫,質點分佈最疏的部分叫.三、提出疑惑: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點疑惑內容課內探究學案一、學習目標:1.理解形成機械波的物理過程;2.學習中掌握振動質點的運動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並不隨波遷移。

知道橫波和縱波的區別是波形不同,二、學習過程:合作探究1波動與振動的區別:振動是單個質點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復運動的“個體行為”;波動則是大量的、彼此相聯繫的質點將波源的振動在空間傳播的“群體行為”.這種“群體行為”雖不同步但卻是有秩序的.根據機械波的定義,機械波產生的條件有兩個:(1)有起振的波源;(2)有傳播振動的介質.由此可以知道:有波動就一定有振動,因為波中的各個質點都是重複波源的振動;但有振動卻不一定有波動,還要看是否有傳播振動的介質.例如,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內的鬧鐘,儘管鈴錘不停地振動敲擊鈴殼,但是我們卻聽不到鈴響,原因是鬧鐘周圍沒有傳播聲音的介質,不能形成聲波.合作探究2請同學們再思考:如果波源停止了振動,那麼由它引起的波動是否也會立即停止?試舉例說明.三、反思總結1.波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運動,知道了產生機械波的條件是波源和介質.2.機械波和機械振動是有區別的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形成機械波,有機械波一定有機械振動,有機械振動不一定有機械波.3.機械波形成時,介質中的質點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並不隨波逐流.4.機械波分為橫波和縱波,橫波和縱波可以同時存在,例如地震波,既有橫波,又有縱波.四、當堂檢測1.關於波動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介質中的質點隨波的傳播而遷移B.質點振動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波的傳播方向C.波不但傳遞能量,還能傳遞資訊D.一切波的傳播均需要介質2.如圖10—1—1是一列向右傳播的橫波,請標出這列波中a、b、c、d……h等質點這一時刻的速度方向.課後練習與提高1.關於機械波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有機械振動就有機械波B.有機械波就一定有機械振動C.機械波是機械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過程,它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D.沒有機械波就沒有機械振動2.波在傳播過程中,正確的說法是A.介質中的質點隨波遷移B.波源的振動能量隨波傳遞C.介質中質點振動的頻率隨著波的傳播而減小D.波源的能量靠振動質點的遷移來傳播3.區分橫波和縱波是根據A.質點振動的振幅和波的傳播速度的大小B.質點振動的頻率和波的傳播能量的多少C.質點振動的方向和波傳播的遠近D.質點振動的方向和波傳播的方向4.在機械波中A.各質點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B.相鄰質點間必有相互作用力C.前一質點的振動帶動相鄰的後一質點的振動,後一質點的振動必定落後於前一質點D.各質點也隨波的傳播而遷移5.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_______的波叫橫波,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一直線上的波叫_______,機械波中的橫波、縱波傳播時均需要有_______.6.沿繩傳播的一列機械波,當波源突然停止振動時A.繩上各質點同時停止振動,橫波立即消失B.繩上各質點同時停止振動,縱波立即消失C.離波源較近的各質點先停止振動,較遠的各質點稍後停止振動D.離波源較遠的各質點先停止振動,較近的各質點稍後停止振動7.日常生活中,若發現球掉入池塘裡,能否通過往池塘丟入石塊,借助石塊激起的水波把球沖到岸邊呢?說明理由.8.如圖10—1—2所示是沿繩向右傳出的一列橫波.在圖上畫出各個質點的振動速度方向,並回答下列幾個問題:(1)速度最大的點是第_______點、第_______點;(2)第_______點所在的位置是波的波峰,此時該質點振動的速度為_______.9.AB為一彈性繩,設法在繩上傳播一個脈衝的波,如圖10—1—3所示,當波從A向B傳播時,繩上質點開始振動時,質點振動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若當波從B向A傳播時,繩上質點開始振動時,質點振動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_____.10.如圖10—1—4所示為一列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已知f質點在此時的運動方向向下,那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波向左傳播B.質點c比b先回到平衡位置C.質點c和f的振幅相同D.質點c在此時刻的加速度為零當堂檢測參考答案:1.解析:介質中的質點只是隨波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簡諧運動,並不隨波形的移動而遷移.選項A錯誤.橫波中質點振動的方向和波傳播的方向垂直,而縱波中質點振動的方向和波的傳播方向在同一直線上.選項B錯誤.波在傳播過程中,傳播的不僅是波源振動的形式,還傳播波源振動的能量和資訊.譬如,老師講課時,他的喉部和口腔是波源,通過空氣介質形成聲波,聲波傳入同學們的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獲得了波源傳遞的能量,同時也獲得了聲波傳遞的資訊——老師講課的內容.選項C正確.傳播機械波一定要有介質,但傳播電磁波可以沒有介質.關於這一點,在後面“電磁波”的教學中還要講到.選項D錯誤.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2.解析:由波的形成特點可知,介質中先振動的質點將帶動它後面的質點振動,後面質點的振動是前面質點振動的重複.比較沿波傳播方向上相鄰的兩質點,可知後面質點的振動狀態總是滯後於前面的質點.此題中質點c和g此時在最大位移處,速度為零,無速度方向可言.若以此時最大位移處的c點為參照點,由波的形成特點知d點的振動滯後於c,要追隨移動到最大位移處,所以速度方向向下,E、f依次跟上,速度都向下;b的振動超前,已從負的最大位移回振,所以速度向上;a超前b,已回到平衡位置,速度最大也向上;同理以g為參照點,可知h點速度向上.說明:確定波的傳播過程中某質點的振動方向,關鍵是要理解清楚波的形成原因,掌握波的傳播特點.課後練習與提高參考答案:1.BC 2.B 3.D4.ABC 5.垂直;縱波;介質6.C7.解析: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塊,水面受到石塊的撞擊開始振動,形成水波向四周傳去.這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水波向四周傳播時水只是上下振動並不向外遷移,所以球也僅僅是上下振動而不會向岸邊運動。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材依据:本节课设计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内容。

设计思想:本节课基于对课标的理解,主要从学生体验式参与、合作交流、以科学探究的过程去认识波的形成过程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计。

对于波,学生并不陌生,但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传播中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本设计从简单的事实(水波、绳波)举例,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和观察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总结,进而设计可行的模拟实验,制定方案,体验实验,归纳现象,总结特点来揭示波的形成特点和传播特点,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轻松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学活动,自己归纳总结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总结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知识、融化知识、进而达到理解掌握知识。

真正的将合作、交流与探究落到实处,使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实现,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知道什么是横波、纵波,知道波峰、波谷、疏部和密部认识波动与振动的区别理解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及传播特点2.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来认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意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体验实验,激励学生的有效思维,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科学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交流与合作、学以致用的习惯和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共同交流、合作的意识及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机械波概念的建立, 波的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波动与振动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机械波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弹簧纵波演示仪、横波演示仪、实物展示台教学方法:实验法,情境法,交流讨论法,观察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上一章学习了机械振动,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小船附近投入一大石块,水面受到石子的撞击,落点水便会振动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实验高中学科:物理编写人:李以磊审稿人:刘云涛
《12.1波的形成和流传》
一、教材剖析
《 12.1 波的形成和流传》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4 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课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能够讲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方知识的提高,又是后
面颠簸知识的基础。

二、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什么是横波,波峰和波谷
③知道什么是纵波,密部和疏部
④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流传,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流传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达了能量
2、能力目标:
①培育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②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和概括的能力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经过对颠簸现象的研究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想能力
三、教课要点、难点剖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流传规律是本节课的要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剖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并且学生在平时
生活中会接触到好多的相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可是那时
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浅薄,经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为科学和深刻。

五、教课方法
实验研究和多媒体协助教课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
1丝带、颠簸演示箱、水平悬挂的长弹簧、音叉
2、学生准备:把导教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好并且查对答案。

3、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还有教具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教课过程
( 一 )预习检查、总结迷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

[演示]颤动丝带的一端,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在丝带上流传(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宽泛存在的运动形式——颠簸,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
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氛围;让学生在大批生活实例中感想波的存在,加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迪,大家听闻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
此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研究、精讲点拨
此刻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流传。

研究、波的形成和流传
[演示]拨动水平悬挂的柔嫩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流传;
[演示]敲击音叉,听到声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中流传(指明,固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
观存在,也是疏密相间的波形)
师生共同剖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为研究波的形成确立基础)波是如
何形成的呢?为何会有不一样的波形?波流传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
究欲念)
【板书】实验研究
发放“研究波的形成和流传规律”的实验报告,进行实验研究并达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研究波的形成原由和流传规律
实验(一),学生疏组实验:每两人一条丝带(60cm 左右),察看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将丝带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颤动,在丝带上产生一列凹凸
相间的波向另一端流传。

( 2)、在丝带上每隔大概2~3cm 用墨水染上一个点,代表丝带上的质点。

重复步骤(1)。

察看丝带上的质点挨次被带动着振动起来,振动沿丝带流传开去,在丝带上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①思虑:丝带的一端振动后,为何后边的质点能被带动着运动起来?_________________假如将丝带剪断,后边的质点还可以运动吗?___________
②剖析: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形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参阅课本第 3 页)
③察看丝带上的质点能否随波向远处迁徙?__________
实验(二),察看颠簸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因器械有限,能够教师操作,指引学生注意观
察)
实验步骤:
( 1)、逆时针转摇动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

(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均衡地点)
( 2)、顺时针转摇动柄,各个质点挨次振动起来。

(注意察看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次序)
现象:①后边的质点总比前方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辰_______,从整体上看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 方向,波的流传沿_______ 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流传方向
_______ 。

③质点能否沿波的流传方向迁徙?_______
这类波叫做横波,在横波中突出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实验(三),察看弹簧上产生的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拨动水平悬挂的柔嫩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流传。

(2)、在弹簧上某一地点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 1)。

①察
看 ::红布条能否随波迁徙? ________说了然什么? _____________
②剖析: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形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比丝带上波产生的
剖析方法,锻炼学生的知识迁徙能力)
实验(四),察看颠簸演示器上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摇动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

(2)、顺时针转摇动柄,各个质点挨次振动起来。

现象:①后边的质点总比前方的质点开始振动的时辰________,从整体上看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②各质点的振动沿________,波的流传沿 _______方向,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流传方向_______。

③质点能否沿波的流传方向迁徙?_______
这类波叫做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叫做密部,最疏处叫做疏部。

剖析实验得出结论:
①无论横波仍是纵波,介质中各个质点发生振动其实不随波迁徙。

所以,波流传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而不是介质自己。

②波传来前,各个质点是静止的,波传来后开始振动,说明他们获取了能量。

这个能量是从波
源经过前方的质点传来的。

所以:波是传达_________的一种方式。

(四)反省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企图:指引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应纠正。

(五)发导教案、部署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颠簸形成和流传,那么波的图像究竟是怎么样的?在下节课我们一同来学习波的图
像和振动图象,这节课后同学要仔细预习这部分内容。

1、书面作业:列举生活中常有的相关机械波的例子(横波、纵波各一例)简述它们是如何形成
的。

(培育学生察看生活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动脑作业:发生地震时,从地震源传出的地震波为何能造成房子坍毁、
请用本节所学知识加以解说。

(学致使用,稳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人员伤亡的事故?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流传,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横波、纵波
3、波流传的是振动形式,是振动的能量。

十、教课反省
本课的设计采纳了课前下发预习教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诱惑的地方。

讲堂上师生
主要解决要点、难点、疑点、考点、研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
测,课后进行延长拓展,以达到提高讲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做了一些个实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实验也加强了学生学习兴
趣,整堂课学生求知旺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亲身着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

需要学
生做的实验一定做,时间长了不做实验学生的着手能力显然降落,相同也会影响学生的剖析拓展能力。

在小组的合作实验中,实验能力强的学生着手能力较好,实验能力衰的学生就差一些。

所以教师要侧重重申实验的规范性,特别是实验仪器的使用。

本节课时间 45 分钟,此中情形导入、展现目标、检查预习骤7 分钟,学生疏组实验 10 分钟左右,反省总结当堂检测成教课内容。

5 分钟,解说实验原理纸层析法与实验步
5 分钟左右,其他环节18 分钟,能够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