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ppt.
四气调神大论篇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始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译文】春天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显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草木得以繁荣。
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人们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使神志随着春天的生机而舒畅活泼。
对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点,提倡生长不要扼杀,给予不要剥夺,培养不要惩罚。
这正是春天生长之气所要求的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违背这个道理就会伤肝脏,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供给夏季成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季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
其间,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晚睡眠,早早起岙,不要嫌白天太长,抱怨天气太热,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叶繁茂,容色秀美那样充沛旺盛。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是哪一季节的养生方法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B 广步于庭 C 使华英成秀 D 生而勿杀 E 以使 志生 三、论述 1.结合本篇内容,试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及 对养生学的意义。 2.何谓“治未病”?有何意义? 任何问题请发邮件至 liaoninggufeng@ 或联系QQ 46724238
重点掌握 [导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 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因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故称。春夏养阳,即养 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有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众说不一。
在注家中马莳、高世栻的见解为《内经》本义。
王冰以阴阳互制论。养即制也。认为春夏阳盛,宜 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张介宾以阴阳互根论,认为春夏养阳是为养秋冬之 阴;秋冬养阴是为养春夏之阳。 张志聪以内外阴阳虚盛论,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 于内,因而春夏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 虚于内,因而秋冬宜养其内虚之阴。
?
• 某些秋冬发作之病源于春夏阳气失养,若 于春夏之时壮阳为治,可望取得好的疗效; 反之某些春夏发作之病,秋冬养阴疗效甚 佳。因而临床上有“冬病夏治”“夏病冬 治”之法。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 • • 篇解: 四气: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 调神:调摄精神志意。 本篇主要论述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调摄 人的精神志意活动,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故名篇。
《系辞· 上》: “法象莫大乎天地, 变通莫大乎四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一)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一)四气调神大论(一)来自同道读书00:0002:51今天咱们一起学习、讨论《黄帝内经》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一)。
【原文】春三月①,此谓发陈②。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③。
早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④,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⑤。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⑥。
奉长者少。
【注释】①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
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②发陈:推陈出新。
③万物:古人常指草木。
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
泛指一切存在之物是近代以来的事。
④被发:披散开头发。
被,同“披'。
缓形:松解衣带,使身体舒缓。
⑤“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⑥寒变:夏月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
【译文】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
适应这种环境,应当夜卧早起,在庭院里散步。
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
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
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
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
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差了。
【原文】夏三月①,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③。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④。
奉收者少。
【注释】①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
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②蕃( 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
秀,华美。
③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
华,古“花”字,花乃后起之俗字。
英,草之花。
④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译文】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
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ppt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
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 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 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 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3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 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 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
三、治未病理论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说明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 未病先防。 未 既病 早期诊治。 病 防变 根据病变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13
7
自然 现象:容平 界 特点:收
秋 养生 起居调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方法 精神调摄: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
三 失养 直接损害:伤肺。
月 后果 间接损害:奉藏者少,冬为飧泄。
要求:使志安宁。
目的:养收(气)
8
自然 现象:闭藏 界 特点: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 养生 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方法 精神调摄: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4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5
一、四时养生方法 自然 现象:发陈 界 特点:生
春 养生 起居调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方法 精神调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三 失养 直接损害:伤肾。
月 后果 间接损害:奉生者少,春为痿厥。
要求:使志若伏若匿。
目的:养藏(气)
9
【原文】
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 ē疟,丰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乎,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zh ù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课件
•
(哮喘、痰饮)(帮助时令长旺之阳气
培人体真阳,
弥补冬时阳气之不足,
减轻或预防发作)
• 阴虚,入夏即发之夏病——冬治予养阴药物——生脉散 (疰夏)
(三)治未病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四时养生的理论依据和主 要养生方法。 2、谈谈你对“治未病”的认识。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题解与内容提要
• 四气,指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 化作用和规律。神,即人的精神意志活动。 顺应四时的生化作用和规律来调摄精神意志 活动,称为四气调神。
• 本篇提出顺应四时之气调摄精神意志的方法, 并从“从”、“逆”两方面反复论证顺应四 时之气调摄精神意志的必要性。提出“春夏 养阳,秋冬养阴”、“治未病”的重方法。 2、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原则 及其应用价值。 3、理解“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 之本也”的含义及在《内经》理论体系中的 意义。 4、理解“治未病”的含义及在养生学说中的 地位。
经文分析
一、顺应四时气象规律调摄神气的方法及违背 这一规律引起的不良后果
(一)四时的生化规律
(二)四气调神法 顺应四时,调精养生
重视四时和五脏的关系 养神与养形
(三)逆四时的危害
二、借天道失常以说明养生的重 要性
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 意义
(一)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根本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生 临床
1、参时调阴阳 2、顺时用药 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 阳虚,入冬即发之冬病——夏治予养阳药物——金匮肾气丸
1.2四气调神大论
一、四时的养生方法 春三月,此谓发陈[1]。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 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 而勿夺,赏而勿罚[2],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3]也。逆 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1.发陈:发,生发。陈,布陈。王冰注:“春阳上升,气 潜发散,发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2.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此指精 神、行为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 行为活动违逆春生之气。全句旨在强调人须顺应天地生发 之气而养生。 3.养生之道:养生,养护生发之气;道,原则,方法。
1.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马莳注:“阴气 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 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张介宾:“风气劲疾曰急,物 色清肃曰明。天空的风气劲急,地面的景象清肃。”
3.飧泄: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的食物。
现象:容平 自 然 界
特点:收
起居调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 养生方法 三
1.法于阴阳:法,效法。效法自然界的阴阳运动变化规律。 2.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和技术。 3.形与神俱:《说文》:“俱,偕也。”齐同、和谐之意。 4.天年:天赋之年寿,即自然寿命。 5.耗:通“好”,嗜好。
养生的基本法则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 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1],和于术 数[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3],而尽终其天年 [4],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5] 散其真,不知持满[6],不时御神[7],务快其心,逆于生 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生机勃发,万物欣欣向荣。
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松解衣带,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不要滥杀生,要多施予,少争夺,多奖赏,少惩罚,这样做都是为了顺应春天的气机,遵循培养生命的自然规律。
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就会损害肝脏,使提供给夏季生长的条件不足,导致身体到了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的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天地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互交融,阴阳交合,因此,天地万物都在开花结果,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讨厌漫长的白天,要保持情绪愉悦,切勿发怒,使得夏天里的花朵充分绽放,使得内部的气机可以充分得到外泄,精神外向,对外部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都是为了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万物茁壮成长的方法。
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伤害到心脏,使得供给秋天用来收敛气机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到了秋天就会染上疟疾,等到冬天的时候,病情还会进一步加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这个时候,秋风肃杀,燥而急,寒气渐增,地气收敛,萌而待发,进入新的循环终始之期,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早晨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使情绪保持安宁,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同时,要做到精神内守,以适应秋季收敛的特征,不要使精神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季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歧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②。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③,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④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槀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⑤。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⑥,不亦晚乎?【注释】①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②蕃秀:蕃,即繁茂、茂盛;秀,即秀丽;蕃秀,即繁茂秀丽的意思。
③飧泄:是消化不良而导致泻泄的一种疾病。
四时调气大论ppt
脏,其气宜清不宜浊)。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ūn)泄,奉藏者少。
王冰曰:逆,谓反行春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春令则气伤。冬水
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伤肺,故少 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张景岳曰:肺金主秋,秋失其养,故伤肺。肺伤则肾失其主。故当冬令
而为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分,肾主二便,失封藏之职故也。 马莳曰:正以肺为阳明燥金,脾土恶湿喜燥,肺金既衰,不能生水,肾 水又衰,不能摄水,而脾土又不能制水,故脾湿而飧泄自生也,岂不 少气以迎肾脏欲藏之气哉?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
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
气平,无外(收敛)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杨上善曰: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 张景岳曰:风气劲疾曰急,物色清肃曰明。 姚止庵曰:辑敛神志,谨避肃杀之令,以收气而保肺。 王冰曰: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 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 马莳曰:使此志安宁而不妄动,使秋刑缓用而不妄役。盖用刑不缓,志 仍不宁也,必收敛神气,使秋气之在吾身者和平也。无外驰其志, 使肺气之藏吾内者清静也(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肺为清虚之
起 身 , 披 散 开 头 发 , 解 开 衣 带 , 使 形
此 时 , 人 们 应 该 入 夜 即 睡 眠 , 早 些
都 富 有 生 气 , 万 物 显 得 欣 欣 向 荣 。
出 新 , 生 命 萌 发 的 时 令 。 天 地 自 然 ,
春 季 的 三 个 月 , 谓 之 发 陈 , 是 推 陈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四气调神大论 PPT课件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 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 右。
春三月(立春2月4日-立夏5月5日)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2月18日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3月5日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 木繁茂之意。4月5日
晚饭一定不要吃得过晚,吃得过饱。中医对失眠有个诊 断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孩子晚上吃得过多,或者 是有食积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越到晚上越兴奋,不 是哭闹不睡,就是躺下翻来覆去,有的的孩子会趴着睡, 有的会在梦中床上折腾翻滚。这些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手心发烫,经常会出现口臭和咽喉肿痛。晚上睡不好 觉的孩子,白天还容易出现多动的现象,精神不集中, 情绪波动起伏很大。
眼耳鼻舌身意是散阳气的阴根,向外耗散五脏之元气
春天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味道食物, 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 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滋补了一个冬天,立春应该是消 肉化积。立春当天吃春饼。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 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 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 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肝的颜色是什么?青。吃这些 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
四气调神大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cheng)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为必要而非想要),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五色章第十二》
眼睛是肝之门户,肝气是眼睛内在能量支持,看多了伤 目。耳朵是肾的门户,听多了伤肾。口是脾的门户,吃 多了伤脾……,(越是嗜欲,耗散越大)。
二十四节气
冬三月(立冬11月7日-立春2月4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11月22日,大雪12月7日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1月5日和1月20日
原文串讲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 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 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 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眼耳鼻舌身意是散阳气的阴根,向外耗散五脏之元气。
春天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味道食物, 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 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滋补了一个冬天,立春应该是消 肉化积。立春当天吃春饼。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 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 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 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肝的颜色是什么?青。吃这些 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
【白话解】 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 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 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 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 ,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 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 变。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
特点:收
秋
养生 方法
起居调节: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精神调摄: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
三
失养
月 后果
直接损害:伤肺。
间接损害:奉藏者少,冬为飧泄。
要求:使志安宁。
目的:养收(气)
自然 界
现象:闭藏 特点:藏
冬
养生
方法
起居调节: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精神调摄: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三 失养 月 后果 直接损害:伤肾。 间接损害:奉生者少,春为痿厥。
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喻说明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治 未病先防。
未
病
既病
防变
早期诊治。
根据病变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原文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 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 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 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 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原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 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 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 奉藏者少。
二、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立论依据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为时养生理论的基础。 2、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 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生长属阳, 收藏属阴,故称。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 阴,即养收、养藏。
要求:使志若伏若匿。
目的:养藏(气)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 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 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 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 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 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 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篇解: 四气: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 调神:调摄精神志意。 本篇主要论述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调摄 人的精神志意活动,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故名篇。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 少。
3、失养后果 逆春气→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抑郁为病)
逆夏气→太阳不长→心气内洞(虚弱为病)
逆秋气→少阴不收→肺气焦满(壅塞为病)
逆冬气→太阴不藏→肾气独沉(下泄为病)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三、治未病理论
[原文]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奉生者少。
一、四时养生方法 自然 界 现象:发陈 特点:生
春
养生 方法
起居调节: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精神调摄: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三
失养 后果
直接损害:伤肝。 间接损害:奉长者少,夏生寒变。
月
要求: 使志生。 目的: 养生(气)
自然
现象:蕃秀
界
特点:长
夏
精神调摄:若所爱在外。
三
失养
月 后果
直接损害:伤心。
间接损害:奉收者少,秋为痎疟。
要求: 使志无怒。
目的: 养长(气)
自然
现象: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