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合集下载

4阴阳应象大论

4阴阳应象大论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气归精(精食气) 气(阳) 气(太过)伤精 味归形(形食味) 味(阴)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形 气生形 精 化生精 形归气 气
(真气、元气)
精归化
精化 为气

(生化、化生)
同气相求
生成充养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2.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 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为天上的云气下降而成,但 离不开地阴之气的凝降,故谓“雨出地气”;云虽由地 上的水气转化而来,但离不开天阳之气的蒸腾,故谓 “云出天气”。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 头面诸窍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清阳 阳气 浊阴 阴精
上窍 下窍
耳、目、口、鼻 前后二阴
五、阴阳之间的关系
[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 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临床意义:
阴阳互生关系的运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1.万物之能始:能,“胎”之通假字。能始,即胎始、本始。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镇守于内; 升而源泉不竭”。(右归丸、左归丸) 使,役使于外。说明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互根互用关系。 阴阳互制关系的运用:治疗阴虚阳亢、阳虚阴盛之证,有滋 阴潜阳、益火消阴之法,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吴崑:“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这也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 为内外,不可相离也。” 具体方法之一,运用得当,收效甚良。 (六味地黄丸,金匮 肾气丸)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娲右病?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11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油气在上,则生痕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

黄帝这样说:在宇宙之中,阴阳的规律变

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许许多多的哲理蕴含其中。因此医治病患,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同样来源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

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所以天地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用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论述阴阳)

黄帝曰:(只要不是“皇帝问曰”而是“黄帝曰”,就是本篇的纲领要点)

阴阳者(阴阳是什么呢?是),天地之道也(人身天地运化的自然规律),万物之纲纪(人身万物生长收藏的位置规矩),变化之父母(人身生理心理变化的根本),生杀之本始(生发和收敛的先后次序),神明之府也(统摄全身脏腑组织的府第衙门。府~总统府),治病必求于本(这是治病的原则和关键。常先身生是谓精,凡治病必须想到先前一步,并且必须想到下几步,不可只论当前)。

故积阳为天(所以,真阳元气逐渐积累,阳的功能归属为天),积阴为地(阴的功能归属为地)。阴静阳躁(阴归属静定,阳归属躁动),阳生阴长(阳诸生发,阴主生长。星火可以燎原,土厚则生长有力),阳杀阴藏(阳主收敛,阴主收藏。反之,阳邪盛能消耗元气,阴邪盛能闭塞经脉)。阳化气(阳能使精化成气),阴成形(阴能使经气聚成有形的精气)。寒极生热(收敛收藏凝聚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生发生长。反之,寒邪凝聚到了极点就会出现“阴盛格阳”的躁动发散虚脱征候),热极生寒(生发生长输布到了极点,精气极为充足自然就能收敛收藏。此为万物之纲纪。反之,热邪不能及时疏导就会使人痿厥拘挛静卧的厥阴征候)。寒气生浊(只有收敛收藏凝聚才能使经气汇聚成元精。反之,寒邪能使人体垃圾汇聚),热气生清(只有生长生发发散才能使元精气化升腾为能量元气。反之,过度发散的热邪能使人体经气向上向外飘散而不能汇聚)。清气在下(如果清阳之气或功能在下),则生飧泄(就会出现像拉痢疾那样的元气妄行发散而不能收敛的情况);浊气在上(如果浊阴之气或功能在上),则生瞋胀(就会出现像腹胀食不下那样的真阳被抑郁而不能舒布的情况)。此阴阳反作(这就是阴阳的作用和功能在“正常与异常”情况下。反~相反,作~正常。或反作~与作相反),病之逆从也(病情向“好与坏”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规律。逆~虚小;从~顺实。或逆从~与从相逆)。

学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关清阳浊阴论述点滴体会

学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关清阳浊阴论述点滴体会

学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关清阳浊阴论述点滴体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清阳浊阴是其中的重要概念。清阳浊阴是指阴阳两气的变化,阴阳两气的变化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清阳浊阴的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两气的平衡,当阴阳两气失衡时,就会出现疾病。

清阳浊阴的理论认为,阴阳两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阴气会在夜晚增强,而阳气会在白天增强。因此,人们应该根据阴阳两气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保持阴阳两气的平衡。

此外,清阳浊阴的理论还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人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总之,清阳浊阴的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概念,它认为阴阳两气的变化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人们应该根据阴阳两气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保持阴阳两气的平衡,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长寿福祉。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下属阴
↘暴怒伤阴:肝在膈
四时伏邪发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寒邪不解→藏于肌肤化热 → 至春季随春阳之气而外越→两阳相合→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春伤于风→肝阳亢盛→肝木克脾土→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夏伤于暑→暑热不解→内郁于里→秋季新 凉之 气外束→外被寒闭,内有郁热→寒热交争→痎 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初期—— 身热,喘促。(阳气偏胜, 阳盛则热;热郁胸中,肺失宣降则喘促)
中期—— 齿干,烦闷。(阳胜耗阴, 齿失濡润;热郁于里,不得宣泄,扰于心 胸则烦闷)
末期—— 腹满,死。(热邪内郁,津 液耗竭,胃失濡润,不能腐谷则腹满;化
2. 阴胜病:
初期—— 身寒。(阴胜则寒)
中期—— 汗出,身凊,战慄。 (阴 胜伤阳,阳虚卫外不固,腠理开则汗; 阴寒内盛,形体失温,则身清战栗)
末期—— 腹满,死。(阴寒内盛,中 阳虚衰,无力腐谷则腹满;化源竭绝则 死)
3. 阴胜病、阳胜病与季节的关 能冬不能夏,能系夏:不能冬
(耐冬不耐夏,耐夏不耐冬)
含义:天人阴阳相通,人的疾病有阴 阳盛
衰,自然有四季阴阳消长,同则 相
助,反则相拒,因而季节不同, 病
阴胜、阳胜病变发展规律归纳表
病变 初期阶段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五味为阴,阴中又有阴阳。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则治法)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则治法)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常用的治则治法的临床 运用。
[经文分析]
一、各种的临床治则、治法 1.病之始起也,可剌而已 (早期治疗) 2.其盛,可待衰而已 (针对周期性发作的病证)
3.因其轻而扬之 (病邪在表、性质清轻) 4.因其重而减之 ( 病邪重着,逐步减轻。如湿困证、 腑实证) 5.因其衰而彰之 (虚者补之,升提、补气)
二、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解表、涌吐、消除、攻下、补益 等治法和药物、熏浴、针剌、放 血等具体疗法。
[复习思考题] 1、词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决之。 2、试述本文的治疗原则和治疗 方法的特点。
13.其实者,散而写之 (发散法、泻实法) 14.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阴阳病机?)。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滋阴降火,温阳祛寒) 15.血实宜决之 (针剌放血、活血破血法) 16.气虚宜掣引之Fra Baidu bibliotek(升提补气法)
根据疾病,病位的上下表里、病 势盛弱,用以因势利导的治疗原 则,应用汗、吐、下等法。 根据疾病邪正的虚实、和阴阳气 血病变的不同,提出了祛邪扶正、 补虚泻实、阴虚补精、阳虚补气、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治疗原则,
6.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与气?) (用气之药物温补形体)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精与味?) (用味之药物滋补阴精) 7.其高者,因而越之 (涌吐法) 8.其下者,引而竭之 (涤荡疏利法,利小便、通大便)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内湿停积
五气偏胜病机,其“五气”乃病变类型, 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 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 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 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 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壮火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少火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 少火之气壮—气食(仰饲)少火,少火生气
(5)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
“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171条云: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者,此为胸有寒(邪)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其下者,引而竭之”--《伤寒论》381条云: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 之即愈”。

4阴阳应象大论

4阴阳应象大论

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
★(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形成
• 天由无形的清阳之气上升,不断积聚而成 ─阳积至大为天─“阳化气”
• 地为有形之质沉凝下降,浊阴之气积聚而成 ─阴积至厚为地──“阴成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题解
阴阳的含义 A 哲学概念——规律 B 阴阳二气——阴精阳气 C 相互关联对立的两类具体事物,如天地、
男女、左右、水火。
此处是指阴阳的规律。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认 识宇宙事物规律的科学抽象。是自然界一切 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题解
象 形象,征象。 应 一致,应验。
阴阳中复有阴阳
秋冬:地之阴阳─主阳杀、阴藏
(2)体现了阴阳之间的互根规律——阳生则阴长,阳 杀则阴藏,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3)体现了阴阳之间阳气占主导地位。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
2、临床意义:
• 阳生则阴长——气血关系:气旺则生血 血虚补气——当归补血汤(黄芪30,当归6)
• 阳杀则阴藏——火能灼津,泻火可以保津 当归六黄汤:生地、黄芩等,治疗阴虚盗汗。
★(二)阴阳学说的中医应用─“治病必求其本”
治病
泛指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 诸方面的总体认识。

内经临床运用(二,阴阳)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临床运用(二,阴阳)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临床运用(二,阴阳)2.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宏五学堂 2022-02-16 04:29

原文三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1】。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2】,湿胜则濡泻【【3】。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4】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5】;暴怒伤阴,暴喜伤阳【6】。厥气.上行,满脉去形【7】。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8】;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孩疟【9】;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释】

【1】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形,指形体;气,指气机。寒为阴邪,故伤人形体;热为阳邪,故伤人气分,扰刮气机。李中梓《内经知要》注∶"气喜宣通,气伤则雍闭而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

「2】寒胜则浮;浮,浮肿。张介宾《类经》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3】湿胜则濡泻∶濡泻,指泄泻而大便潇薄,由于湿胜伤脾而致。

【4】悲∶林忆等《新校正》注∶"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

5】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七情。七情过激。伤五脏气机。故云"伤气";寒暑,概指六浮。六淫袭

人,先伤肌表形身,故云"伤形"。

「6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张介宾《类经》注;"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下)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下)

白话《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下)

本篇分为八个部分。

第六部分。讲述人体与环境的关系。皇帝问道:我听说上古的圣人,讲求人体形态。分辨内在脏腑,了解经脉分布,交汇贯通六合。依照经脉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及关节,各有起点;各个部位或逆行或顺行,各有条理;与四时阴阳都有纲纪,环境与人体相互联系都有表里。这种说法正确吗?

第七部分。讲述岐伯回答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和万物的相生相克。岐伯回答说:东方应春,太阳升起,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能滋养肝气,肝气滋养于筋,筋膜则又能养心,肝气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微妙无穷。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生化万物。大地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们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就产生智慧。宇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为怒。怒能伤肝,悲能抑怒;风能伤筋,燥能抑风;过酸能伤筋,辛能抑酸。

南方应夏。阳盛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滋长心气,心气化血气,血气足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地为火气。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五色为赤,五音为徽,五声为笑,病变为忧,在窍为舌,五味为苦,情志为喜,喜能伤心,恐惧抑喜,热能伤气,寒气抑热,苦能伤气,咸味抑苦。

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于土气相应。土气生肝,肝能滋养脾,脾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又能养肺,肺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五色为黄,五音为宫,五声为歌,病变为哕,在窍为口,五味为甘,情志为思,思伤脾,怒气抑思。湿气伤肌肉,风气抑湿气,甘味伤肌肉,酸味抑甘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学的主导思想。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本、正气卫气之根、人体气化之枢、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强健,百疾不起,脾胃虚弱,百病由生。

疾病发生后,“得胃气生,无胃气者死。”所以历代医家在临证论治时,把调理脾胃推崇为医中之王道、临证之法门,将调和脾胃、护助胃气作为实现“治病求本”理念的重要路径,通过调理脾胃来健中焦、助运化、补气血、益五脏、扶正气、防疾患、保健康。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学说。王道,即“圣王之道”,以仁义治天下,为王者治理天下的正确道路和方法。王道常与“霸道”相对称,王道崇尚仁政,保合诸夏,谐和万邦;霸道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自古医界也有王道和霸道之分,调理脾胃者属医中之王道。

明代江西医家龚信在《古今医鉴·病机赋》中说:“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其子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也说:“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龚氏父子把调理脾胃推崇为医中至高无上的法门,此医学思想得到后世诸多医家的赞同。

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机沙篆》说:“气之源头在乎脾。”《医学入门》说:“血乃水谷之精,化于脾。”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津液化生的物质

基础,只有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生化旺盛,元气充沛,血液充盈;脾胃失职,则生化无源,气血亏虚。

2

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

《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土居中以溉四旁,五脏六腑均依靠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滋养,脾胃强则五脏俱强,脾胃弱则五脏俱弱。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第一章阴阳五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_《黄帝内经》_原文_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容】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 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 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 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 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 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 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 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 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 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 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腹满 死
能冬不 能夏
能夏不 能冬
[原文206]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 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 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 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 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风气偏胜
热气偏胜
燥气偏胜
寒气偏胜
湿气偏胜
震掉眩晕
红肿痈疡
津液亏虚
虚浮肿胀
大便溏薄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 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 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 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暴怒伤阴
喜怒伤气
暴喜伤阳 寒暑伤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变为天气(云出天气)
地 气 上 为 云

天 气 下 为 雨
雨 雨变为地气(雨出地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 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 阴归六府。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 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于上窍。浊 阴,为二便污秽之物,出于下窍。 清阳,指卫气,布散于腠理。浊阴,指精血津液, 濡养于五脏。 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 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
能:胎之借字.
天地、上下
2. 概括阴阳 之间的关系
血气、男女 左右 水火
阴阳互相 为用,为万 物之本始。
[原文205]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 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 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 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也 。
审清浊而知部分:审察颜面色泽清浊,可测知疾病部位。 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 器,矩为作方之器。此喻脉象,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尺寸:概言尺肤和寸口。
• [导读]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 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 或偏衰的结果。 • 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必须先辨别疾病的 阴阳属性。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 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 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 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 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 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 生清。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生杀 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 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 • • • • •
篇解 阴阳 虽言阴阳,亦赅五行。 应:对应。 象:形象,征象。 大:内容重要。 论:论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20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
[导读] 神明之府:《淮南子· 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 1.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及医学的重要意义 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根本动 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 力所在。治疗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 舍、藏物的场所。
食:同饲。
3、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正气的关系
(1)含义 壮 火 经中原义: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如乌附之类) 后世发挥:过亢之阳气
少 火 附子
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如参归芪之类) 后世发挥:温和不亢之阳气
(2)与正气关系 壮火减损正气 少火增益正气 黄芪

[原文203]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 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逆乱, “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
悲:《新校正》云:按《天元 纪大论》,“悲”作思。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 于湿,冬生咳嗽。
(4)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 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发为温病。 春季感受风邪,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木郁乘土, 夏季则发为飧泄。 夏季伤于暑邪 若不立即发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 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夏秋之交,感受湿邪,当时不病,至冬季,湿郁化热, 冬寒外闭,乘袭肺金,引动内热,发而为咳。
习题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据本篇,“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 A 气 B 心 C 阴阳 D 精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体现了阴 阳学说的哪一原理 A 对立 B消长 C 互根 D 转化 3.据本篇,“暴喜伤阳”的“阳”指 A 阳气 B 六府 C 阳经 D 心 4.阴阳之道路为 A 上下 B 天地 C 左右 D 水火
所谓“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 四曰畜气,五曰和沫,立曰窃气,七曰待赢,八曰定倾”。 所谓“七损”,分别为”内闭”、“外泄”、“竭”、 “弗”、“烦”、“绝”、“费”。
七损八益,应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 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
[原文206]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 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 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 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 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 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 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 动为憂,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 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 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 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 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 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 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原文20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伤 伤
• • 味 •




食 化为


伤于
[导读]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气有药食之气 与真气之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2、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性能
气厚者为阳(阳中之阳) 阳气出 上窍 气厚则 发热 气薄则 发泄
气薄者为阴(阳中之阴)
味厚者为阴(阴中之阴) 阴味出 下窍 味薄者为阳(阴中之阳)
味厚 则泄 味薄 则通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之:使动用法。
食:消蚀。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 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导读] 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 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以阴阳清浊之升降出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 病理现象: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chen胀。 • 生理现象: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李东垣 当归补血汤
黄芪一两 (30克)当归 二钱(6克)
朱丹溪 大补阴丸
知母,黄柏,龟 板,熟地
【原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生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飧(sun)泄:飧,水浇饭,《礼记正义· 玉藻》孔疏: “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 chen胀:胸膈胀满。
喘麤为之俛仰:指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 烦冤:即烦闷不舒。张介宾注:“冤,郁而乱 能:音义同耐。 能:同态。 身常清:清同凊,冷也。 后仰之状。麤,同“粗”。俛,同“俯”。 也。”
[导读]
辨证理论法阴阳
阳胜 法 阴 阳 阴胜 身寒,汗出,身 常清,数慄而寒, 寒则厥 。
身热,腠理闭,汗不 出,喘粗为之俯仰, 齿干以烦闷。
七损八益: 历代注解不一。
杨上善《太素· 阴阳》认为“八益”是指“阳 胜”之身热、腠理闭、汗不出等八个症状,“七损” 是指“阴胜”之身寒、汗出、厥等七个症状; 王冰认为七损是指女子月经贵以时下,八益是 指男子精气贵乎充满; 张介宾《类经· 阴阳类》认为七为阳、八为阴, 而“生从乎阳,阳不宜消也;死从乎阴,阴不宜长 也”。即阳常不足之意;
[导读]
1、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 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 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2.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
(1)寒热、形气与肿痛的关系
病因 病位 病状

寒 形 肿 气 伤 形 形 伤 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2)风、热、燥、寒、湿五气致病特点
五 志 怒 喜 思 忧
变 动 握 嚘 哕 咳












(2)五行的相生相胜
五行之间的相生
相生
同行之间的衍生,归类
五气
相胜 :相克 五味 五志
• 教材44页校注第17、18 • 及所联系的46页第二段有关内容,不作要 求,课后熟悉即可。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 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 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 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 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导读]
1.提出“四时五脏阴阳” 的系统结构 (1)五行的取象比类



方 位 东 南 中 西
气 候 风 热 湿 燥
品 类 木 火 wk.baidu.com 金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五 音 角 徵 宫 商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官 窍 目 舌 口 鼻
五 体 筋 脉 肉 皮 毛
五 声 呼 笑 歌 哭
[原文207]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 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导读]针刺治疗法于阴阳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病在阳位,可以从阴位治疗, 引导其经气。 病在阴位,可以从阳位治疗, 引导其经气。
[原文208]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 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 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 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原文204]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 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 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 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 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
列别:罗列区分。 端络:整理经脉起止分布之头绪。 分部逆从:皮部之浮络,有顺行逆行之不同。
宜 删 之
张志聪《素问集注》观点正与张介宾之说 相反,而谓“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认为女子七岁、二七、 三七、四七为四益,男子八岁、二八、三八、 四八为四益,共八益;女子从五七至七七、男 子从五八至八八,共有七损。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竹简医书《养生方· 天下至道读》 载:“气有八益,有七孙(损))。指房中术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