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治病必求于本
【2019.02】□麻树文轩岐纵横橘井一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探索在复杂的疾病中寻求其根本的病因,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将古代哲学思想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具体体现,为中医药学健康正确的发展并久盛不衰起到了重要作用。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论,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的规律变化关系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可以作为分析和归纳一切事物的纲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所以阴阳既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也是事物毁灭消亡的由来,事物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就是因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方面。
因而治疗疾病也必须从病情的阴阳变化这个根本上来认识,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所以清阳之气向上升腾,不断积聚而成为天,浊阴之气,向下凝聚,不断积累而成为地。
安静属阴,躁动属阳,有阳就有阴,事物就存在,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事物就不存在。
物质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物质由液体变成气体,称为“气化”,是阳的作用,由气体变成有形的液体称为“成形”是阴的作用。
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寒是阴,热是阳,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了极点会生寒,这又说明阴与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本文以“治病必求于本”把阴阳的道理与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说明人的一切生理,病理现象的产生,根源于阴阳的变化。
本,指的是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细化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为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所以亦本于阴阳,人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的失调。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阅读及翻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是其中的关键篇章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对于阴阳的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盗也;日月者,万物之主也。
阴阳者,万物之和也;浊清者,万物之污也。
神明者,万物之纲也;妖邪者,万物之变也。
3. 译文:In this passage, it states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the thief and the master of all things;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the rulers of all things. Yin and yang harmonize all things, while turbidity and clarity contaminate all things. The gods and the bright are the thread of all things, while the monsters and demons are the change of all things.4. 从这段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于阴阳、浊清、神明和妖邪的概念非常重视。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关乎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深刻领悟。
5.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我们首先可以从阴阳的定义和作用开始。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互为存在、互相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6. 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相互调和的关系。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黄帝内经_收藏版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内经论人2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内经论人之二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黄帝内经》的总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特地直接以黄帝口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的阴阳首分男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男女大不同,男女有别,《黄帝内经》缺乏性别差异的解剖学论述,而是从生命过程中生理周期的“七八”不同作为男女性别的最主要差异。
1.七八男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这一千古经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明确指出男子以八八为节,女子以七七为节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虽逾千年,而对于男女生长发育的实际规律的概括基本相符,不能不敬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对于“七”和“八”,是古人长期生活和实践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更是一个“象”,是易学象数结合在中医应用的典范。
对于女七男八,唐代王冰注曰:“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乃能生成其形,故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
《易》系辞曰‘天九地十,则其数也’”。
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七为少阳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名释:1、本篇前部主论阴阳之作用、分类、属性,人体阴阳、疾病与四时及天地阴阳之对应关系,七损八益阴阳调理之法及自然之理,是为阴阳之论;2、后部主论五方所生,五气与天地人、五味、五官、五性、五体、五政、五令、五德、五化、五色、五音、五志、五脏、五变、五眚等自然现象及对应关系,是为应象之论。
故此名篇《阴阳应象大论》。
SW05—D010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书》说:阴阳,是天地之根本,是万物之定位,变化之起源,生死之起始,智慧之摇篮。
治病必须探索阴阳之根本。
D010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就是说阳气聚积形成天,阴气聚积形成地。
阴性安静阳性浮躁,阳气主初生阴气主成长,阳气主肃杀阴气主封藏。
热气利于气化,寒气利于成形。
寒到极点生热气,热到极点生寒气。
寒气导致沉浊,热气导致清薄。
清凉之气在下,就生飧泻;浑浊之气在上,就生撑胀。
这就是阴阳颠倒时,病之异常和正常情况。
D010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形成天,浑浊的阴气形成地。
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
雨水出自地气,云层出自天气。
就是说清澈的阳气出自口鼻,浑浊的阴气出自二阴;清薄的阳气发自腠理,乳浊的阴精跑向五脏;清澈的阳气充实四肢,浑浊的阴气归属六腑。
D0104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水之属性为阴,火之属性为阳,阳气利于气化,阴气利于生味。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 习题
中篇经文选读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一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節選)A型题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A.气B.理C。
本D.纪E。
道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是“变化之”A.道理B.本始C。
纲纪D.征兆E。
父母3.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飧泄"的病机是A.清气在上B。
清气在下C.清气在表D.清气在里E。
清气在中4.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胀”的病机是A.浊气在下B。
浊气在上C.清气在下D.清气在上E。
清气在里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阳"的功能是A。
生精B。
成形C.化气D。
行血E.养神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D。
阴阳E。
精神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征兆”的是A。
天地B.寒热C.水火D.血气E。
男女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之道路”的是A。
上下B。
左右C.东西D.内外E。
前后9。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A.归六腑B.走五脏C。
实四肢D。
通下窍E。
行三焦10。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浊阴"A。
归六腑B.出五脏C.实四肢D.走上窍E。
发腠里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厚"的性能是:A。
宣散发表B。
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
通利小便E。
补益精血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气薄"者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B.助阳发热C.泄利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1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味薄”者的性能是:A.宣散发表型B.助阳发热C.涌泄邪气D.通利小便E.补益精气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气味厚薄论药食的阴阳属性,指出气厚者为:A。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
中医四大经典原文释义中医四大经典是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以下将对这些经典的原文进行释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集中讨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灵枢》则主要探讨了经络、脏腑、气血等方面的理论。
这部经典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难经》《难经》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一,主要是讨论疾病发生、病机、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必求本因”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温病(指传染病)和其他常见杂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了内科疾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等问题。
这部经典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提出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等原则,对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原始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人参于天地之间,与日月同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后来中医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6. 《灵枢·经脉》《灵枢·经脉》是《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经脉的分布、功能和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为后来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经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7. 《难经·病能论》《难经·病能论》是《难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全文解读PPT课件
(二)药食气味厚薄性能不同的机理
味(属阴) 厚——阴中之阴:纯阴直降而泄下 (如大黄、黄柏)
薄——阴中之阳:通利、淡渗(如 泽泻、桃仁、茯苓)
气(属阳) 厚——阳中之阳:助阳生热(如附 子、鹿茸)
薄——阳中之阴:发散、外泄(如 银花、麻黄)
第五段(从“壮火之气衰”至“少火 生气”)
内容: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元气 消长的关系。
• 处方:六一散12克,藿香、葛根各4.5克,茯苓、 大腹皮、炒扁豆各6克,姜厚朴、苏叶各3克。
• 7日后复诊,热退,身微汗,腹胀减轻,不呕吐, 尿量增多,大便每日10次,色质好转,口润,舌 不粘腻,暑湿渐化,脾虚益显,继以健脾止泻之
法而获痊愈出院。(《何世英儿科医案》)
*
(二).内伤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治疗学:
清阳不出上窍或浊阴上犯清窍的头晕、耳目失 聪证:益气升提法、化痰降浊法 * 清阳不发腠理的肺气不宣证:宣肺发表法
清阳不实四肢的手足厥逆证:温阳通络法
浊气在上的肠胃积滞证:攻下法
浊阴不归六腑的水肿证:利水攻逐法、淡渗利 湿法 *
清阳出上窍
【案例】沈,三月十三日:中气下陷,疲倦无力, 面色萎黄,午后头冷而痛,无非阴霾蒙蔽,脉 沉不起,舌白无华。劳力内伤之候,正合东垣 升清之法。党参一钱五分,细辛三分,全当归 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蔻仁一粒,黄芪一 钱五分,川芎四分,升麻四分,茅竹一钱五分, 炮姜四分,炙甘草四分,柴胡四分,冬术一钱 五分,茵陈三钱。(摘自《张山雷医集 医案部 分》)«
(一)自然界中阴阳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二)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 理现象。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白话
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原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còu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SW05—Q0208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脾,脾脏主管口唇。
Q0209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五脏是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音,在五声是歌声,在变动是干呕,在九窍是口唇,在五味是甘味,在五志是思虑。
Q0210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湿气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肉,酸味抑制甘味。
‖SW67—Q1309→Q1312‖≈→‖SW05—Q0208→Q0210‖SW67—Q1309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肺。
Q1310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物体为充实,在五脏促进生脾。
Q1311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央本性为宁静、兼容,其属性为濡润,其作用为变化,其五色为黄色,其生化为盈满,其催生裸虫,其政治为静谧,其行令为积云、雨水,其衰变为流动、灌注,其灾害为泛滥、溃堤,其五味为甘味,其五志为思虑。
Q1312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过湿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脾,酸味抑制甘味。
SW05—Q0211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生出燥气,燥气化生金石,金石滋生辛味,辛味促进生肺,肺生然后生皮毛,皮毛生然后生肾,肺主管鼻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它阐述了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和意义1.1 阴阳概念的起源与内涵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世界万物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对立的方面,代表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包含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事物的平衡和发展。
1.2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中医的各个领域。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都与阴阳的平衡或失衡密切相关。
通过辨证论治,恢复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2.1 五行学说的概念和意义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界和人体划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方面: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具有特定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以生克制化的方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律。
2.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阴阳应象大论》中,素问深入探讨了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阴阳是五行之本,五行是阴阳之化。
阴阳与五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整个自然界和人体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中,木属阳,火属阳,土属中和,金属阴,水属阴。
阴阳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发展。
素问还通过论述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强调了阴阳调节的重要性。
当五行之间的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健康的受损。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论述,是中医理论中关于阴阳和五行的重要而深刻的认识。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
(八),摄生方面 ),摄生方面 摄生法则:调和阴阳之气. 摄生法则:调和阴阳之气. 方法:七损八益. 方法: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一,指古代房中养生术 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 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认为" 于人体精气的做法.二,认为"七"为 阳数,"八 为阴数; 损为节制, 阳数 八"为阴数 损为节制,益为扶 助,即抑阳扶阴之意. 即抑阳扶阴之意.
思考讨论 思考 讨论 1,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生理现象和病 理变化各是什么? 理变化各是什么?对其中的含义及其有关 机理分别予以说明. 机理分别予以说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来分析药 物气味和功能的? 物气味和功能的? 3,壮火与少火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与 壮火与少火的含义是什么? 元气消长的关系如何? 元气消长的关系如何? 五气偏胜产生什么病变?病机如何? 4,五气偏胜产生什么病变?病机如何?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一步加深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 一步加深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解. 2,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人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体阴阳请浊升降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 体阴阳请浊升降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五气 偏胜的致病特点, 偏胜的致病特点,药物气味厚薄及其性能的阴 阳分析,壮火与少火的含义, 阳分析,壮火与少火的含义,以阴阳为诊法的 大纲,以阴阳指导针刺等) 大纲,以阴阳指导针刺等)
2,不同病邪所伤不同 喜怒(情志刺激)伤人气机; 喜怒(情志刺激)伤人气机; 寒暑(外感邪气)伤人形体; 寒暑(外感邪气)伤人形体; 大怒伤肝之阴血,大喜伤心之阳气; 大怒伤肝之阴血,大喜伤心之阳气; 六淫之邪,感则伤五脏; 六淫之邪,感则伤五脏; 水谷寒热失调,感则伤害六腑; 水谷寒热失调,感则伤害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伤害皮脉筋肉. 地之湿气,感则伤害皮脉筋肉.
黄帝内经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二章测试1.《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此处“本”指A:精气B:五行C:五脏D:病机E:阴阳答案:E2.《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A:实四肢B:出上窍C:发腠理D:归六腑E:走五脏答案:ABC3.据《素问 ·生气通天论》,煎厥的主要病机是A:阴虚阳亢B:风中经络C:气血上冲D:热闭心包E:痰迷心窍答案:A4.《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髓生肝”的含义是A:肝内多髓B:髓赖肝养C:髓生血D:肾生肝E:髓养肝答案:E5.在五行相克理论中,“土”的“所胜”之“子”是A:火B:土C:木D:水E:金答案:C第三章测试1.据《素问 ·六节藏象论》,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少阴B:阴中之至阴C:阳中之少阳D:阴中之太阴E:阳中之太阳答案:A2.《素问 ·六节藏象论》关于肝的生理功能,下列哪项是“罢极”的最佳含义A:喜乐出焉B:勇猛耐劳C:技巧出焉D:神明出焉E:谋虑出焉答案:B3.据《灵枢 ·本神》原文,下列除哪句外均是错误的A:并精出入者谓之魂B:所以任物者谓之神C:两神相搏谓之精D:生之来谓之神E: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答案:E4.据《素问 ·六节藏象论》,肾的阴阳属性是A:阴中之太阴B:阳中之太阳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少阴E:阴中之少阴答案:E5.体质的表现形式有A:连续可测性B:生理性C:病理性连续可测性D:非特异性E:特异性答案:BCDE第四章测试1.据《素问 ·经脉别论》所述,可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脏是A:肝B:脾C:肺D:心E:肾答案:C2.《灵枢 ·营卫生会》“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之“两”是指A:夺血、夺精B:夺血、夺汗C:夺气、夺血D:夺汗、夺精E:夺气、夺精答案:B3.《素问 ·经脉别论》所述“毛脉合精”是指A:毛脉相会合B:经络均受谷气C:气血相合D:细小络脉相合E:毛脉均受谷气答案:C4.《素问 ·经脉别论》水饮的生化过程包括的环节是A: 经气归于肺,通调水道B:浊气归心,上归于脾C:通调水道,下输膀胱D: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E:上归于肺,肺朝百脉答案:C5.据《灵枢 ·营卫生会》,人体营卫之气大会的时间是A:日中B:平旦C:夜半D: 日西E:日入答案:C第五章测试1.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厥阴心包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少阴心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E2.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手少阴心经D:足厥阴肝经E:手太阴肺经答案:E3.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经与同名的足三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胸腹部B:头面部C:下肢部D:颈项部E:上肢部答案:B4.在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A:腹部B:四肢末端C:头项部D:胸部E:头面部答案:B5.被称作“水谷之海”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阳明大肠经E:手太阳小肠经答案:A第六章测试1.据《素问 ·痿论》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A:络脉B:肌肉C:宗筋D:经筋E:经脉答案:C2.《灵枢 ·水胀》认为“月事不以时下”的疾病是A:石水B:石瘕C:鼓胀D:肠蕈E:皮水答案:B3.《素问 ·咳论》认为,若寒饮食入胃,其邪气伤肺的路径是A:肾脉而行B:脾脉而行C:肺脉而行D:胃脉而行E:心脉而行答案:D4.据《素问 ·热论》,“两感于寒”者可能预后是A:迁延日久B:病愈C:易已D:病重E:必不免于死答案:E5.在《素问 ·举痛论》所述九气为病机,因于情志者有A:七条B:两条C:八条D:九条E:六条答案:E第七章测试1.据《素问 ·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是A:气血将夺B:骨髓将夺C:卫气将夺D:经气将夺E:精神将夺答案:E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包括的内容是A:切脉动静B:观五藏有余不足C:六府强弱,形之盛衰D:察五色察五色E:视精明答案:ABCDE3.《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之“上下”是指A:泛指身体上下部位的脉象B:人迎、寸口脉象C: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下)长(上)D:脉象的浮与沉E:寸部脉(上)和(尺部脉)答案:D4.《素问 ·平人气象论》所载肝的病理脉象特征是A:脉有胃气而微弦B:毛多胃少C:微弦D:弦多胃少E:但弦无胃答案:D5.根据《黄帝内经》所讲五色定位诊病理论,判断下面的病例病位在何脏某男,64岁,患水肿病20余载,反复住院治疗,近3个月来,凭借透析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治法归类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因其衰而彰之(补) 精不足者越之
因其轻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而扬之(宣)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实—其实者散而
其下者,引而竭之
泻之
因其重 中满者,泻之于内
而减之(泻) 血实宜决之
剽悍者,按而收之
思考·讨论 本文对虚实证治疗的具体运用是怎样 提示的?
[题解] (略) 本段所言,以阴阳理论指导治疗
[原文内容] 一、本段原文的精神 总言论治之前,先要审察疾病,再选择正确的治病 方法。
(一)、针刺要掌握时机,避开邪势太盛之时, 待病稍衰而后刺之。
(二)、辨别病性之阴阳、虚实,据此调整阴 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或扶正祛邪。
(三)、明确病位之表里、上下、气分血分。 治疗上因势利导,据其病位所在就近治疗,以取 速效。高位用吐法、低位用泻法、中部用消法、 在表以散之、在里以泻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