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题解】该篇是《内经》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称为“大论”。
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
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
“象”指万物之现象。
根据《周易》的原理,纷繁的万象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种类。
《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种象,五行就是五种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阴阳之象,所谓“阴阳应象”就是把纷繁的万象归属于阴阳。
该篇实际上又结合五行学说,把万象分属于五行,建立了以五方、五脏为核心的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古人认为天人都由一气所化,遵循共同的生化规律和运动法则,天地万物与人类可以通过“气”和“象”联通起来。
“象”是“气”的显现,同样的“气”有同样的“象”,彼此之间具有感应亲和关系,所谓‘‘同气相求”、“同类相动”。
古人所理解的“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功能之象,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所以才能通过“象’’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关的事物联系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内在结构的整体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体系。
这成为古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最后该篇根据阴阳学说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特点、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
本篇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臏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⑧。
【注释】①纲纪:有纲领的意思。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阴阳应象大论(含治法)
(二)阴偏胜的表现、转归及与时令气 候的关系
1.表现: 身寒,汗出:寒伤阳气,使之温煦功能下降, 故身寒;卫阳伤,不能固摄肌表,腠理疏松, 故汗出。 身常清:肤冷,四末不温,阳衰不能温四肢。 数栗而寒:阴寒与阳气交争,故栗;阴胜阳 衰而感寒冷。 寒则厥:阳衰不温四肢。 腹满:阴寒内结,脾胃阳衰,水谷不运。
(三)四诊合叁举例及意义
1.举例: (1)审清浊而知部分——审查病人面色清 明晦浊的变化可知病情所在部位。 面色 清明:浮露鲜明,病在表 晦浊:沉滞晦暗,病在里
(2)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审查病 人的呼吸状态,听病人声音变化可知病 人痛苦所在。 病在上焦:呼吸急迫、短促(肺气壅滞、 不宣) 病在下焦:呼吸深长而困难(肾不纳气, 肺肾俱虚)
第二段(从“寒气生浊……浊阴归六 府”)
内容:通过考察自然而得到的阴阳清浊升 降的运动规律,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现 象和病理变化。 (一)自然界中阴阳清浊升降的运动规律: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二)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正常运动为生 理现象。
清阳 上升:出上窍(提供给视听嗅觉等功 能赖以发挥的精微物质)(或 涕、泪等轻清的分泌物) 外出:发腠理(卫阳之气行于腠理分 肉之间温养腠理) 实四肢(水谷精微中清轻稀薄的东 西充实肢体骨肉)
第七段(从“寒伤形”至“冬生 咳嗽“)
内容:论述内外发病因素对人体的 危害以及四时伏气为病的一般规律。
(一).外来发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及 产生的病证
1.寒热邪对人体气、形的损伤 寒邪:凝滞收引,使汗孔腠理闭塞 伤 形体 气滞水停 肿 热邪:热性丰隆,易壅滞气机 伤气分 气机不通 痛
2.五气偏胜的致病特点 风胜则动 病机:风性动摇不定 致病特点:出现动摇不定的病证(如: 头目眩晕,肢体痉挛麻木,震颤,抽搐) 热胜则肿 病机:热性丰隆,火性集中,使局部气 机壅滞肉理,聚为肿 致病特点:局部红肿(如丹毒、局部痈 疡),目赤肿痛,牙龈或咽喉红肿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1.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是其中的关键篇章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对于阴阳的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原文:夫天地者,万物之盗也;日月者,万物之主也。
阴阳者,万物之和也;浊清者,万物之污也。
神明者,万物之纲也;妖邪者,万物之变也。
3. 译文:In this passage, it states that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are the thief and the master of all things; the sun and the moon are the rulers of all things. Yin and yang harmonize all things, while turbidity and clarity contaminate all things. The gods and the bright are the thread of all things, while the monsters and demons are the change of all things.4. 从这段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于阴阳、浊清、神明和妖邪的概念非常重视。
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关乎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是对于人类生活和世界运行规律的一种深刻领悟。
5.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阴阳概念,我们首先可以从阴阳的定义和作用开始。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指事物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互为存在、互相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6. 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阴阳的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相互调和的关系。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阴阳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与疾病中的作用。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及译文,并结合丰富的内容,带领大家全面了解阴阳,并对生活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原文】黄帝问曰:有条有实,如脉之有数细大者,其出入难常,阴阳如是何也?岐伯曰:阴阳之相推移也。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沉两浮,两浑两清,两时两气,两和两逆,是生万物之变也。
是故细所生者,实所养也。
虚病实治,实病虚治。
阴阳相贼,而更盛衰也。
更阴阳,以相贼也。
故两逆相摧,两和相持,两清相合,两浑相化,两沉相显。
故粗所生者,细所灭也。
故知阴阳之变术,则神矣。
【译文】黄帝问道:“在人体内,有的东西或细或大,如脉搏的快慢也不一致,这是阴阳如何运作的原理呢?”岐伯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
两阳并行,两阴并列,两者同时出现;两者同时发展,两者同时消退;两者同时存在,两者同时消亡;两者同时变化,两者同时兴衰。
这就是生命万物的变化过程。
因此,细微的东西是由实质养成的,而虚弱之病用实质治理,实质之病用虚弱治理。
阴阳相互破坏,使之更加兴旺或衰退,阴阳交替转化,相互消长。
所以,相反而行使之坏,相匀而持之好;相清而合之融,相混而化之好;相沉而显而露。
因此,粗糙的东西是由细微之物所消灭的。
因此,只有了解阴阳的变化,才能达到神的境界。
”【生动解读】阴阳是古代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们是世界上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
《阴阳应象大论》通过讲述阴阳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阴阳的作用与特点。
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只有阴阳平衡,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才能正常运作。
文章中提到了“两阳并行,两阴并列”,表明阴阳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呼应的。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了阴阳的消长转化,暗示着生活中一切都是动态变化的,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阴阳特点,合理调节生活方式,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 也。
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 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 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 (寒嗽)。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4 一级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 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 外,阴之使也。
[注释] 1、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阴阳是人体气血 的根本。男女,根本。 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代浑天说认为 天体运转是自东向西旋转,称右旋。日月星 辰不断地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的 变迁。《内经》受此影响,认为左右为阴阳 升降之道路。 3、能始:即原始、本始的意思。能,通 “胎”。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白话
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原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
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
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
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
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
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còu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
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
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
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题解
象 形象,征象。 应 一致,应验。
★ 阴阳应象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升降的规律在自然 界(包括人体)有征象可以应验。 本篇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之气的运动,采用“取类比 象”方法,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道理,所以 用“阴阳应象”名篇。
3.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与自然的有关事物进 行 取法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论证了人体生理、病理、养 生、治疗等一些理论原则。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教学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理解人体形、精、气、化的转化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二、以阴阳的征象阐明阴阳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生寒。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形成
阴性静柔:“静则生阴,然静极而动” ──阴中有阳
(静是动的条件)
★(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根互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1、含义: (1)指事物在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常发
展规律──气候、物候规律 春夏:天之阴阳─主阳生、阴长
阴阳中复有阴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应用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四)SW05—Q0208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脾,脾脏主管口唇。
Q0209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五脏是脾脏,在五色是黄色,在五音是宫音,在五声是歌声,在变动是干呕,在九窍是口唇,在五味是甘味,在五志是思虑。
Q0210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湿气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肉,酸味抑制甘味。
‖SW67—Q1309→Q1312‖≈→‖SW05—Q0208→Q0210‖SW67—Q1309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生出湿气,湿气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进生脾,脾生然后生肉,肉生然后生肺。
Q1310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在脏为脾。
中央在天上是湿气,在地上是泥土,在人体是肌肉。
在物体为充实,在五脏促进生脾。
Q1311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
中央本性为宁静、兼容,其属性为濡润,其作用为变化,其五色为黄色,其生化为盈满,其催生裸虫,其政治为静谧,其行令为积云、雨水,其衰变为流动、灌注,其灾害为泛滥、溃堤,其五味为甘味,其五志为思虑。
Q1312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思虑伤脾,发怒抑制思虑;过湿伤肉,风气抑制湿气;过甘伤脾,酸味抑制甘味。
SW05—Q0211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西方生出燥气,燥气化生金石,金石滋生辛味,辛味促进生肺,肺生然后生皮毛,皮毛生然后生肾,肺主管鼻子。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第七篇:阴阳别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ppt
10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 视、听、嗅、味、发声、呼吸等功能 上窍 指耳、目、口、鼻
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 前后阴
清阳 阳气 浊阴 精血
腠理 皮肤、肌肉、脏腑之纹理及间隙 五脏 心、肝、脾、肺、肾
清阳 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四肢 上肢、下肢 浊阴 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六腑 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理论阐释: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指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的动态属性。阴阳既为万物 生长之本,也为藏杀之本。
张介宾《类经·阴阳类》:“阳生阴长,言阳中之阴阳也;阳杀 阴藏,言阴中之阴阳也。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如发生 赖于阳和,而长养由乎雨露,是阳生阴长也;阴不自专,必因 阳而后行,如闭藏因于寒冽,而肃杀由乎风霜,是阳杀阴藏也。 此于对待之中而复有互藏之道,所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原 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注 释: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 作用产生清阳 2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杂有未消化食物。 3 ▉胀:▉,胀。▉胀,此指胸膈胀满。
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 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壮火散 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 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 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类经·阴阳类一》)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ppt课件
厚—纯阳—发热(助阳发热)附子、肉桂类 气(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解表外散)麻黄、防风类
16
药物五味阴阳之分
辛走气而性散
主发散为阳
甘为中央脾土之味、灌溉四旁
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 酸主收降 主上涌(吐) 下泄为阴
24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一)、对立:以上下、血气、男女、 左右、内外、动静、化气与成形等为例。 左右——阴阳升降运动之规律 动静——阴阳不同之性质 化气与成形——阴阳不同之功能
4
(二)、可分 味为阴 味厚者——阴中之阴 味薄者——阴中之阳 气为阳 气厚者——阳中之阳 气薄者——阳中之阴 (三)、互根 阴在内,是阳气赖以守持依附的基础; 阳在外,是阴精役使发挥出来的表现。
蒸发
“阳出于阴”
上升
天之清阳之气(阳)+冷气(阴) 雨(阴)
“阴出于阳”
凝结Βιβλιοθήκη 下降以云雨之例表现了阴阳升降的相互交错。
7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㈠、生理方面 1、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生理活动
出上窍——水谷精微中清轻上升的部分 上升 发腠理——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 主皮肤之卫气 外达 实四肢——充实四肢为动力与热能的阳气
5
(四)、消长与转化: 寒增长至极产生热,热增长至极产 生寒。热生后则寒消,寒生后则热消。 “极”是阴阳转化的特定条件 (五)、互制: 寒极生热,热生则寒消而受到制约; 热极生寒,寒生则热消而受到制约。 故:消长与转化之中包含了相互制约。
6
(六)、相错: 地之水湿浊气(阴)+天空之热(阳)
云(阳)
清阳
8
出下窍——二便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本章要点】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人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根据邪正盛衰而择时治疗。尤其是对于某些 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应在其未发病之前治疗,因 为这个阶段的邪气较弱,正气相对旺盛。如能给 以适宜的治疗,则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盛,可待衰而已”。
“待衰”而治只是特指病症具有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特征者而言。
张机对内经治则的运用
“汗而发之” --《伤寒论》51条云:“脉浮者, 病在表,可发汗”。根据病情分别设有麻黄汤、 桂枝汤、葛根汤等方。
2.指导意义--因势利导治疗原则
一是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实邪为主的病证,应根 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而采取相应措施,使之从最简 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 过多地损伤正气。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 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邪气质轻-扬散之法,如风邪宜散之类; 邪气质重浊者-逐渐衰减之法,如湿邪可淡渗、癜 瘕宜消坚之类; 邪在上焦(高)者,因其在上之势,越而出之,如涌 吐之类; 邪居下焦(下)者,因其在下之势,引而下出,如利 尿、攻逐、导便、灌肠之类; 中脘痞满者,则分消于内而泻之,如仲景泻心汤之 类; 邪气在皮、在表,则因其在外之势,而或用汤渍或 用药物取汗,如发散风寒表邪之类。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1.原文解释
病之始起,可刺而已: 病尚浅,可针刺祛其邪。 其盛,可待衰而已:指发作有时(周期性)者而言。 因其轻而扬之: 病邪表浅,治用宣散之法。 因其重而减之: 病邪重着,逐步减除。 因其衰而彰之: 正气虚衰者,补益以彰显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寒畏冷(气虚)用补气法。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阴精亏损用厚味填精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位在上(高)用吐法越邪。 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位在下用通利二便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 邪聚于中,痞满坚实用消散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邪在体表用渍法发汗。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邪气急猛者用截邪法制伏。 其实者散而泻之: 表实解表散邪,里实泻下祛邪。 血实宜决之: 血瘀实证用破血逐瘀法。 气虚宜掣引之: 气虚下陷用升提补气法。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题解及提要
阴阳,是古代哲学概念, 代表事物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应, 指对应; 象, 指现象。 本篇论述了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 运用, 并用取象比类的方法, 阐述了有关生 理、诊断、治疗等问题, 故名篇。
主要内容
1. 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2. 运用五行学说, 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进行分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飨
泄、瞋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 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 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复习思考题
2. 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阴之使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矣。” “故邪风之至——半生半死也。”
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 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 (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 (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
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盛偏衰的危害.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 药物饮食之 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 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辛甘 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
5.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
邪气→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6.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子以简
占图《
人文日
事结书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吉合》北
“
.
凶
的 形 式 讲 五 行 、 五
图 文 勾 线 图 ” ,
沙 市 周 家 台 关 沮 秦
易图宗
传》讳
卦 图 》
先 见 于
改 名 周
周 敦 实
南 宋 朱
敦 颐 )
( 后 为
震的避
《 汉
《 太
宋 英
上极
文 王 八 卦 次 序 方 位 图
伏 彝 八 卦 次 序 方 位 图
利小便之法,有膀胱蓄水的五苓散证。
药物“引”导,从下排出实邪法,制有蜜煎导 (坐药),土瓜根、猪胆汁及醋灌肠法。
其盛,可待衰而已--《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 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 用蜀漆散治牡疟,于“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治温疟,于“临发时,服一钱匕”。
“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171条云: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者,此为胸有寒(邪)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其下者,引而竭之”--《伤寒论》381条云: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 之即愈”。
内服药从大便泻出者,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大陷胸汤、甘遂半夏汤等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对中药理论的影响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味:阴.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 要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
(4)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4.因时因地制宜治则: 故治不法天之纪…则灾害至矣。
类归纳。 3. 具体阐述了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 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 联系藏象理论理解现、精、气、血的转化关
系, 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4. 了解五行的生克乘侮法则。
一、阴阳的概念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日 月 系 阴 阳
日 月 系 阴 阳
复习思考题
3. 理解: 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何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New Gene Map Offers Surprise Humans Aren't 99 Percent Alike
电子显微镜下的基因结构(也含有阴阳的特性)
DNA的空间结构模拟图
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 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基本法 则和规律,也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 的法则和规律。
“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内湿停积
五气偏胜病机,其“五气”乃病变类型, 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 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 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 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 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